荣毅仁的“大家小事”_名人故事
红色资本家荣毅仁接受改造.doc

红色资本家荣毅仁接受改造新中国成立前,位于上海及江浙一带的民族工商业的商人,又开始了大规模的对于出路的抉择。
当时的“十大资本家”,有9家举家迁徙,有的出国赴美或者赴欧,有的则跟随蒋介石去了台湾。
荣氏家族的大部分人也选择了离开,唯独荣德生执意留下来。
他对此是有考量的,当年他在无锡创办的公益小学,在无锡解放前的两年里,一直是中共无锡工作委员会机关所在地。
1948年底,中共无锡工委书记高山,通过地下党转告荣德生,“搞好生产,不要外迁”。
而荣德生对于共产党的“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十分重视,曾经反复研究。
荣毅仁的家眷,此时已经先期去了香港。
对于荣毅仁的留下,如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他决定与父亲共进退而自愿留下;一种是他那时在上海还有一起官司需要出庭,正好赶在上海解放那天,阴差阳错地留下了。
留下的荣毅仁接手了上海的荣氏企业。
而此时的荣氏工厂,已经是个烂摊子。
被其他荣姓家族抽走海外的资金,据上海市纺织工业局一份史料记载,高达1000多万美金。
1949年6月2日,上海工商界人士在上海外滩中国银行大楼4层举行座谈会。
荣毅仁第一次见到了当时的上海市市长陈毅和副市长潘汉年。
陈毅一句“共产党鼓励工商业者在新上海的建设中起积极作用”,终于让荣毅仁心中的石头落了地。
之后,陈毅还带着家人公开到荣毅仁家里做客,表示要与荣毅仁交朋友。
这些做法,在人心还不稳的上海迅速传开,有人称,这是“共产党团结工商界的一次感人动作”。
“团结”很快就真的有了动作。
1950年2月,国民党的飞机再次轰炸上海,导致了上海工商业的突然崩溃:工厂停工,资金短缺,销路不振。
那时正处在春节前夕,申新纺织几乎发不出工资。
一些申新六厂的女工直接找到荣毅仁家,堵在荣家的客厅,大有“不拿到工资不出荣家门的架势”。
陈毅很快得知了此事,马上找总工会的负责人前去疏通工作。
并帮厂里申请了贷款,让他们暂渡难关。
1950年,荣毅仁从申新自身的生存出发,思考出关于“加工订货”的想法。
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和他的家族传奇

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和他的家族传奇班级:通信C111 姓名:刘晓泽学号:115919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红色资本家、中国首富,人们曾经用这些词汇来描述荣氏家族以及荣毅仁本人,但这个家族早已不能简单地用商业阶层来概括。
1956年,荣毅仁将一个商业帝国的财产上交政府,次年1月,时任上海市市长,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受毛泽东之托,专程到上海为荣毅仁“助选”,之后,荣毅仁就任上海市副市长,时年41岁。
毛泽东的评价是,“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荣毅仁因此被称为红色资本家,这是他传奇人生的关键词。
凭借着一种超乎常人的睿智,他在支撑一个庞大家族的同时,参与和推动时代进步。
红色资本家“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 荣毅仁秉承了父亲荣德生和伯父荣宗敬两人的性格。
荣氏家族曾在荣毅仁曾祖这一辈家道中落。
1873年,荣宗敬和荣德生先后去上海发展,那时的上海,资本主义经济刚刚长露萌芽,荣氏兄弟最先嗅出资本之味,开始经营钱庄。
生意蒸蒸日上之时,荣德生南下广东,寻找新的商机,留下荣宗敬一人打理钱庄。
广东当地的思想活跃,洋溢着一种勇于开拓的精神,这些使得荣德生大受启发。
他发现,从外国进口物资中,面粉的量是最大的。
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荣宗敬时,兄弟俩一拍即合。
1903年,保兴面粉厂在无锡建立,这为荣氏家族事业迈出了其决定性的一步。
从1914年至1922年8年间,荣家的面粉产业发展迅速,保兴面粉厂也由原先的合资经营改为独资经营的茂新面粉厂,其产量占到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这种高速度不仅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产业史上也非常罕见。
到抗战前,荣家已拥有14家面粉厂,另外还衍生出9家纺织厂。
1937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的荣毅仁回到无锡,出任茂新面粉厂助理经理。
荣家企业扩张步伐在不断加快,渐渐地就从华东铺向了全国各地。
1949年,国民党政权倒台前夕,荣氏家族内部出现了大震荡,由此走向低潮。
荣氏兄弟发家史

荣氏兄弟发家史荣氏兄弟,是指中国企业家荣毅仁和荣毅生。
他们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的孩子。
但是,凭着他们的勤劳、智慧和才华,他们成功地创建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探讨荣氏兄弟的发家史,并了解他们的成功秘诀。
1. 早年经历与启蒙荣氏兄弟的祖籍是江苏太仓,但他们的父母在苏州开了一家小鱼店,生活十分贫苦。
在荣毅仁出生后不久,他们的父亲便离世了。
母亲一个人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为了糊口,她经营起了小小的饭店。
荣氏兄弟的母亲非常关心子女的学习,她让荣氏兄弟能够获得了良好的教育。
荣毅仁在读初中时,开始接触化学和物理,这让他对创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他在学校里也是一个认真的学生,很快就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2. 创业初期荣毅仁毕业后,曾从事过销售、做广告等工作,但他一直有着自己的追求。
他一边尝试自己创业,一边对市场作出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解消费者和商品之间的联系。
1993年,荣毅仁与荣毅生在苏州市创建了荣事达公司,专门从事家电销售。
当时,国内家电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荣氏兄弟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他们不断寻找机会,不断完善管理,不断学习,逐步发展壮大。
3. 商业转型荣氏兄弟在家电行业创业后很快意识到,传统的家电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他们意识到互联网时代即将来临,这也将彻底改变家电商业模式。
荣毅仁在2012年宣布,荣事达将彻底改变商业模式,实行全面转型,重点从家电行业转向互联网行业。
荣氏兄弟的这一举动,似乎是一次跳跃式创新。
然而,这次转型并非没有准备。
在荣氏兄弟看来,公司的未来只能依赖于创新。
他们用自己创业的精神来重新审视商业模式,并从实践中得到了成功的回报。
4. 创业思考荣氏兄弟的成功,让我们更加了解创业的本质。
他们的成功并不能仅仅归功于资本,同样重要的是他们勇于探索、创新精神,以及不断塑造创业精神的韧性。
荣氏兄弟一直希望,他们所做的,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重要的是为了把互联网的便利传递给更多人,为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奉献自己的力量。
荣毅仁事迹

荣毅仁事迹
荣毅仁(1910-1998),原名林新元,号慧稔,固安人,民国教育家、传道人。
荣毅仁毕业于彭泽师范学校,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北京
大学,中国社会学研究所。
1920年至1947年在固县师范学院教书,因
老师以及家长、学生、当地社会尊重,流传“林礼太”的传说,被人
们熟知和珍爱。
1947年荣毅仁跟随神学院,迁往台湾,任台湾省立大学副教务长
至1952年,1952年至1956年担任台湾省立大学行政秘书,1956年至1965年任台湾师范大学教务长,1966年至1972年任台湾师范学院院长。
期间,他改编原典,编写新课程,推动教育改革,组织国际学术
交流,推出本国历史文化课程,推动成功的政治科目课程,着力改良
学校学习的环境,使校园文化更加健康。
荣毅仁不但在教育上有重大贡献,更是一位传道人。
1960年代,
他带领宗教精英们,创办全国福音学会,通过论坛、出版物,让台湾
的教会变得更活跃。
他更曾作为台湾政府代表参加联合国大会。
其未
婚妻凤芝能也是一位传教士,曾作为护理家的代表,参与联合国大会,参与人权事业。
荣毅仁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家、传道人,他为教育事业付出了许多,用他的行动,将基督宣教与教育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还给台湾的发
展提供了许多贡献。
他参加Gospel中国社会合作计划,深受国内外宗
教社会组织奖赏,被誉为“东方马丁·路德”。
荣毅仁的“大家小事”_名人故事

荣毅仁的“大家小事”大时代的大家族荣氏门下企业,涉及到无数的工商业部门,有中国“面粉大王”、“纺织大王”、“颜料大王”等称号,荣毅仁的父辈荣宗敬、荣德生兄弟,重视企业技术及生产设备,从1916至1931年的16年间,荣氏兄弟不断办新厂,买旧厂,整个集团的纺织企业平均20个月拥有一个。
到全国解放前,荣氏面粉厂则有12个,占全国面粉半壁江山。
面粉业的“兵船”牌,棉纱业的“人钟”都是当时行业的最高品质代表。
历经二十余年经营,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他的家族财富巨大。
解放前,荣德生曾被土匪绑票,荣家以110万美元赎金赎回。
荣氏家族在百余年的生存演化中,体察到了世事的艰辛。
抗美援朝时,荣毅仁不仅捐献七架飞机和大量衣物,还认购650万份国家发行胜利折实公债。
后来,到1955年,荣毅仁又将无锡祖地约150亩献给国家,1953年和1954年,荣氏门下企业都公私合营了。
生活在北京的“海派”1957年荣毅仁做了上海副市长,但家里的生活还是以前生活的延续。
搬到北京以后,住在北太平庄4号,家里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完全是照国家干部的生活过日子,当时荣毅仁很不习惯。
北太平庄4号最早是傅作义的宅第,后来经过修缮,院落很紧凑,前面是会客厅、餐厅和警卫人员等住所,后面是坐北朝南的一排正房,有荣氏夫妇的起居室、卧室和荣毅仁的书房兼办公室等,其中一间是儿子荣智健回京时的卧室,两边厢房则是女儿们和亲戚来京时的住房。
荣毅仁在德国的侄女荣智美等回国,愿意住在荣家,不愿住宾馆,因为荣宅华丽超过宾馆。
然而,荣夫人开始还不习惯这问“保留了历史的风情”的“典型的中国式四合院”。
还怀念上海的豪华大屋生活。
毕竟,照国家干部的生活来过日子,还是拮据的、寂寞的。
荣毅仁吃饭也简单,仅爱吃蹄膀,是地道江南人的习惯,饭后要吃少许水果。
荣家的养生之道,富而不奢,讲究而不浪费,始终保持着“海派”的生活方式。
一世夫妻的悲欢1932年,16岁的荣毅仁和无锡饱学之士杨干卿的15岁女儿杨鉴清订婚。
【最新2018】荣毅仁-范文模板 (1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荣毅仁篇一: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和他的家族传奇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和他的家族传奇班级:通信C111 姓名:刘晓泽学号:115919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红色资本家、中国首富,人们曾经用这些词汇来描述荣氏家族以及荣毅仁本人,但这个家族早已不能简单地用商业阶层来概括。
1956年,荣毅仁将一个商业帝国的财产上交政府,次年1月,时任上海市市长,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受毛泽东之托,专程到上海为荣毅仁“助选”,之后,荣毅仁就任上海市副市长,时年41岁。
毛泽东的评价是,“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荣毅仁因此被称为红色资本家,这是他传奇人生的关键词。
凭借着一种超乎常人的睿智,他在支撑一个庞大家族的同时,参与和推动时代进步。
红色资本家“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 荣毅仁秉承了父亲荣德生和伯父荣宗敬两人的性格。
荣氏家族曾在荣毅仁曾祖这一辈家道中落。
1873年,荣宗敬和荣德生先后去上海发展,那时的上海,资本主义经济刚刚长露萌芽,荣氏兄弟最先嗅出资本之味,开始经营钱庄。
生意蒸蒸日上之时,荣德生南下广东,寻找新的商机,留下荣宗敬一人打理钱庄。
广东当地的思想活跃,洋溢着一种勇于开拓的精神,这些使得荣德生大受启发。
他发现,从外国进口物资中,面粉的量是最大的。
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荣宗敬时,兄弟俩一拍即合。
1903年,保兴面粉厂在无锡建立,这为荣氏家族事业迈出了其决定性的一步。
从1914年至1922年8年间,荣家的面粉产业发展迅速,保兴面粉厂也由原先的合资经营改为独资经营的茂新面粉厂,其产量占到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这种高速度不仅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产业史上也非常罕见。
到抗战前,荣家已拥有14家面粉厂,另外还衍生出9家纺织厂。
荣毅仁“红色资本家”第一人

这天,荣毅仁第一次见到了当时的上海市市长陈毅和副市长潘汉年。陈毅和潘汉年给荣毅仁和整个上海工商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戎马一生的陈毅豪爽大气,说话、办事极有魄力,与企业家们往日所熟悉的国民党高官完全两样。
会上,陈毅的一句“共产党鼓励工商业者在新上海的建设中起积极作用”,终于让荣毅仁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当时,由于美蒋对上海实行武装封锁,棉花供应十分紧张。而申新厂子大,几百担棉花只够生产一天,但是各厂棉纱的存量较多,荣毅仁便向市纺织工业局、华东军政委员会贸易部、花纱公司等建议,干脆你供应棉花,我加工棉纱,工厂赚工缴费,实行加工订货。这一做法很快推广到全市的纺织行业。在1950年北京召开的七大城市工商局长会议上,荣毅仁建议的加工订货办法,得到了当时中央财委主任陈云的高度重视,很快被推广到全国。
1956年1月20日,身为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的荣毅仁和盛丕华一起,代表全市私营工商业者向当时的曹荻秋副市长提交了上海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申请书。当天的联欢晚会上,荣毅仁清唱了一曲《草桥关》,唱的是东汉刘秀赦免功臣姚期父子的故事。
在新中国的这场经济所有制的改造运动中,不论出身如何,每个人都身处其中,都能感受到身边的变化:原来的老字号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公私合营的新牌子。对于任何一个商人,那都是一个刻骨铭心的“大时代”。
公私合营,当时对于很多资本家来说,好比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自己几辈人辛辛苦苦创办的家业就这样要交出去,很多资本家都不能理解,他们担心财产被全部充公,自己今后的生活无着落。荣毅仁劝他们说:“社会主义是大势所趋,不走也得走。只要接受改造,大家都会有饭吃、有工作做,而且可以保留消费财产。”
“顺应时代发展,把握自己命运”这是毛泽东主席50年代时送给荣毅仁的一句话,而荣毅仁也亲身践行、印证了毛泽东主席的这句话。
荣毅仁的生活事迹报告

荣毅仁的生活事迹报告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荣家,就是在20世纪初崛起于无锡的中国最著名的现代工商业家族。
奠定荣氏商业世家基础的便是荣毅仁的父辈荣宗敬、荣德生兄弟。
伯父荣宗敬(1873-1938年)雄才大略,父亲荣德生(1875-1952)讷于言而敏于行,平实勤励。
他俩早年随父经营钱庄业,后贩面粉北销,获得厚利,遂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经营后更名茂新面粉厂。
1905年又开设振新纱厂,随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中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
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
新中国成立后,荣德生坚持留在大陆,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苏南行政公署副主任等职。
在半个世纪的工商生涯中,造就了实力雄厚、散布全球的工商业家族网络。
创建国际信托帝国荣毅仁生于1916年,1937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正值口本全面侵华。
荣宗敬自上:海避居香港,次年2月不幸病逝。
年仅弱冠的荣毅,开始辅佐父亲经营庞人的家族企业。
先后在无锡茂新面粉公司任助理、经理,上海合丰企业公司董事,上海三新银行董事、经理,逐渐成为柴氏二十多个家族企业的代表。
建国前夕,荣氏家族其他成员和上海的其他资木家一样,纷纷离开大陆,而荣毅仁决定留下来。
1956年,他经过深思熟虑后,把自己的商业帝国无偿交给国家,为新中国的工业振兴做出了卓越贡献,赢得普遍的尊重。
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以老市长身份,为荣毅仁助选上海副市长,“因为他既爱国乂有本领,应当选为国家领导人。
"1957年后,荣毅仁出任上海市副市长、纺织工业部副部长。
在文革中,荣毅仁身处逆境,英雄无用武之地。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荣毅仁开始了新生。
为了探索国际经济合作之道,在邓小平的支持下,于1979年10月成立了一个直属国务院的CITIC投资机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荣毅仁的“大家小事”
大时代的大家族
荣氏门下企业,涉及到无数的工商业部门,有中国“面粉大王”、“纺织大王”、“颜料大王”等称号,荣毅仁的父辈荣宗敬、荣德生兄弟,重视企业技术及生产设备,从1916至1931年的16年间,荣氏兄弟不断办新厂,买旧厂,整个集团的纺织企业平均20个月拥有一个。
到全国解放前,荣氏面粉厂则有12个,占全国面粉半壁江山。
面粉业的“兵船”牌,棉纱业的“人钟”都是当时行业的最高品质代表。
历经二十余年经营,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他的家族财富巨大。
解放前,荣德生曾被土匪绑票,荣家以110万美元赎金赎回。
荣氏家族在百余年的生存演化中,体察到了世事的艰辛。
抗美援朝时,荣毅仁不仅捐献七架飞机和大量衣物,还认购650万份
国家发行胜利折实公债。
后来,到1955年,荣毅仁又将无锡祖地约150亩献给国家,1953年和1954年,荣氏门下企业都公私合营了。
生活在北京的“海派”
1957年荣毅仁做了上海副市长,但家里的生活还是以前生活的延续。
搬到北京以后,住在北太平庄4号,家里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完全是照国家干部的生活过日子,当时荣毅仁很不习惯。
北太平庄4号最早是傅作义的宅第,后来经过修缮,院落很紧凑,前面是会客厅、餐厅和警卫人员等住所,后面是坐北朝南的一排正房,有荣氏夫妇的起居室、卧室和荣毅仁的书房兼办公室等,其中一间是儿子荣智健回京时的卧室,两边厢房则是女儿们和亲戚来京时的住房。
荣毅仁在德国的侄女荣智美等回国,愿意住在荣家,不愿住宾馆,因为荣宅华丽超过宾馆。
然而,荣夫人开始还不习惯这问“保留了历史
的风情”的“典型的中国式四合院”。
还怀念上海的豪华大屋生活。
毕竟,照国家干部的生活来过日子,还是拮据的、寂寞的。
荣毅仁吃饭也简单,仅爱吃蹄膀,是地道江南人的习惯,饭后要吃少许水果。
荣家的养生之道,富而不奢,讲究而不浪费,始终保持着“海派”的生活方式。
一世夫妻的悲欢
1932年,16岁的荣毅仁和无锡饱学之士杨干卿的15岁女儿杨鉴清订婚。
1936年荣毅仁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即与高中毕业的杨鉴清结婚。
荣杨联姻,一时被人称为富贵结合。
荣家办实业、开工厂,是上海首富,杨家是无锡的书香门第,一富一贵,可谓珠联璧合。
从此他们经历长达半个世纪的唯一婚恋。
1939年生大女儿荣智和,后生二女儿荣智平,独生子老三荣智健、老四荣智远和老五荣智婉。
其中,老四
荣智远上中学时因患脑炎被误诊,落下了痴呆后遗症,1993年死于肺癌。
荣家困难是在文革期间。
荣毅仁被批斗,他的右手食指被红卫兵铁棍打断,在全国工商联大楼被指派去锅炉房运煤,落下了腰疼病。
那时他还患有肝炎并眼底出血,由于耽误治疗,最终左眼失明。
妻子杨鉴清更是被红卫兵打得昏死过多次,连他们因患大脑炎而精神有障碍的四女儿荣智远也未能幸免。
1967年独子荣智健在天津大学读电机工程的时候,被下放到四川凉山彝族的水电站工作8年,吃尽苦头。
是爱情给了他们夫妻相知、相爱、相守到白头,幸福一生,家庭是他们一家最看中的财富。
前沿的精致生活
连任8届政协委员、闻名中外的“红色资本家”荣毅仁,1978年当上了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用他自己的话说:“八连贯,这是少有的。
”国家给他配了大红旗轿车。
自从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创立后,荣毅仁的书房兼办公室里,就放有那时极少见到的电脑。
在今天,电脑看来并不稀奇。
可它,是在很多人都不知电脑为何物时落户荣家的,而且早早就与路透社终端装置联网——这台电脑其实是路透社传送信息显示系统的终端装置。
荣毅仁做生意,特别强调信息流畅,他每天都要了解全球的最新政治经济新闻。
资本投资,需要掌握时间。
他的起居室里有卫星电视设备和先进的音响设备,有书柜,有贝壳镶嵌的红木柜子和皮沙发。
荣毅仁爱好摄影、收藏高级相机、摆弄汽车、养玫瑰花,也爱好足球,尤爱女子足球。
喜欢吊吊嗓子唱京戏,老俩口便常常相守在家欣赏音乐和古典文学。
荣宅会客厅是最讲究的地方,装饰装修不亚于闰宾馆。
就在这个会客厅里,荣毅仁接待过许多大人物,包括基辛格博士和他的同伴,英国撒切尔夫人等外国贵宾,还迎接过一些中央领导同志的光临。
荣毅仁和夫人杨鉴清非常注意穿着打扮,服装要名牌,到英国一定去最高级的商场购物,富贵并不仅仅属于海外,中国人也可以有。
荣夫人杨鉴清说:“他买最好的西装、衬衫并不是挥霍,而是要显示中国人的身份。
我们花的是自己的钱。
”
不论世纪的风云,人间的沧桑,企业的兴衰,家族的聚散,潮涨潮落,悲欢离合,甜酸苦辣,我们都对他们夫妻表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