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第九、十章)【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第9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9.1 复习笔记一、《金瓶梅》的创作时代及其作者1.世情小说(1)世情小说是指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
从晚明批评界开始流行的“世情书”的概念来看,它主要是指宋元以后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的一类小说。
(2)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起,学术界一般又用世情小说(或称人情小说)专指描写世俗人情的长篇。
鲁迅称之为“最有名”的《金瓶梅》,被看作是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
(3)明清两代的世情小说,或着重写情爱婚姻,或主要叙家庭纠纷,或广阔地描绘社会生活,或专注于讥刺儒林、官场、青楼,内容丰富,色彩斑斓。
【名师点拨】中国古典小说主要可以分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怪小说和世情小说四大类,它们的基本内容、行文结构、语言风格等一系列特征都应该明确地加以区分和记忆,以便相互比较而用。
而且,后世的小说几乎也都是对这四者的继续和发展,所谓“擒贼先擒王”,如果能够将这四大类型掌握得得心应手,那么一些涉及具体小说的简答、论述等,也就迎刃而解了。
2.《金瓶梅》的创作及其时代和作者(1)《金瓶梅》的成书,没有经过一个世代累作的过程,它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
(2)一般研究者认为《金瓶梅》成于万历前中期,它反映了经济、阶级、价值观念、社会风气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也只有这样的一个时代才能产生这样的一部小说。
(3)《金瓶梅词话》卷首欣欣子所作的序称此书为“兰陵笑笑生作”,后世学者也对其作者作了种种猜测和推考,但都缺乏确凿的佐证。
3.《金瓶梅》的版本(1)今见最早的刊本是万历丁巳年署刊的《新刻金瓶梅词话》,人称“词话本”或“万历本”,最接近原作。
(2)崇祯年间有《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问世,人称“崇祯本”。
一般认为此本是词话本的评改本。
(3)清康熙年间,张竹坡以崇祯本为底本,将正文的个别文字修改后另作详细评点,以《张竹坡批评金瓶梅第一奇书》之名行世,人称“第一奇书本”或“张评本”。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宋代文学 第9章~第12章【圣才出品】

第9章辛弃疾和辛派词人9.1复习笔记一、辛弃疾的创作道路1.积极进取的精神辛弃疾积极进取的精神、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与当时只求苟安的政治环境相冲突,而他傲岸不屈、刚正独立的个性更使他常常遭人嫉恨谗害和排挤。
2.军人的豪情与词人的气质辛弃疾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他的人生理想本来是做统兵将领,在战场上博取功名。
但由于历史的错位,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将本该用以建树“弓刀事业”的雄才来建立词史上的丰碑。
3.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辛弃疾写词,有着自觉而明确的创作主张,即弘扬苏轼的传统,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
与虎啸风生、豪气纵横的英雄气质相适应,辛弃疾崇尚、追求雄豪壮大之美。
情怀的雄豪激烈,意象的雄奇飞动,境界的雄伟壮阔,语言的雄健刚劲,构成了稼轩词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主导风格。
二、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1.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1)唐五代以来,词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主要类型的抒情主人公,即唐五代时的红粉佳人、北宋时的失意文士和南渡初年的苦闷志士。
辛弃疾横刀跃马登上词坛,又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
(2)作为英雄壮士,辛弃疾的心态,既不同于晏、欧诸人的从容平和,苏轼的超然旷达,秦、周等人的悲戚哀怨,也不同于南渡志士悲愤渐平之后的失望消沉,而常常是豪情激扬,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江神子·和人韵》等。
激烈难平的怨愤,高度深沉的压抑,飞动跳荡的生命激情,构成了辛弃疾独特的生命情怀。
2.心灵世界的拓展(1)辛词有意“要写行藏入笑林”,注重从人物的行为活动中展现抒情人物的心态情感和个性形象。
因此其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不仅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而且具有变异性、阶段性特征。
如少年的辛弃疾,“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馀事。
”进入中年后,当年叱咤风云的少年将帅变成了“和泪看旌旗”到了暮年晚景,辛弃疾已是“头白齿牙缺”的衰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隋唐五代(大历诗风)【圣才出品】

第5章大历诗风5.1 复习笔记一、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1.大历诗风(1)大历年间是盛唐诗风向中唐诗风演变的过渡期。
大历诗风是指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2)这些诗人大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经过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失去了盛唐士人昂扬的精神风貌。
(3)尽管有少量作品存留盛唐馀韵,也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2.韦应物部分诗歌的盛唐馀韵和他的清雅闲淡诗风(1)早期韦应物早期所写的一部分作品,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如《饯雍聿之潞州谒李中丞》《寄畅当》等。
这种气势壮大的诗作,明显地带有刚健明朗的盛唐馀韵。
(2)后期韦应物后期的作品里,慷慨为国的昂扬意气消失了,代之以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如《温泉行》《与村老对饮》等。
他向往隐逸的宁静,有意效法陶渊明的冲和平淡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导倾向,如《滁州西涧》等。
3.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诗中的冷落寂寞情调(1)刘长卿①作品风格刘长卿的早期作品带有一种凄凉的心绪,后来就进一步沉积为进退失据、孤寂无助的茫然失落感,莫明的惆怅充斥于胸臆,如《送李录事兄归襄邓》等。
②“五言长城”刘长卿的五言诗写得最好,曾自许为“五言长城”,早年爱写篇幅较大的叙事性的五古五排,但意脉似不甚连贯。
后来他用较短的五古和五律、五绝写离别与山水景物,颇多意象省净而极富韵味的优秀之作,如《江中对月》《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
(2)“大历十才子”①“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夏侯审。
他们的生平大都不详,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隋唐五代(李商隐)

第11章李商隐11.1 复习笔记一、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1.李商隐的人生遭遇及其灵心善感的气质(1)家世的孤苦不幸,加之瘦羸文弱,形成李商隐易于感伤的性格,但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振兴家道,锻炼了他坚韧执著的追求精神。
(2)“牛李党派”之争及妻子的离世,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内向型的性格与心态。
他所秉赋的才情,他的悲剧性和内向型的性格,使他灵心善感,感情异常丰富细腻。
2.李商隐的思想李商隐晚年藉佛理解脱烦恼,思想中儒佛道的成分兼而有之。
他有“匡国”用世之心,也有过出世的念头。
他重视自身的价值与创造,反对机械复古,认为道并非周、孔所独能,自己和周、孔都体现着道。
为文不必援经据典,不必忌讳,应挥笔独创,不甘居古人之下。
从这种颇具锋芒的议论中,可见其思想的自主与自信。
3.诗歌内容:晚唐时代生活与时代心理的写照(1)政治诗李商隐是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的诗人,他的各类政治诗不下百首,著名的长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为其代表。
(2)咏史诗李商隐的咏史诗历来受到推重,内容则多针对封建统治者的淫奢昏愚进行慨讽,如《隋宫》《贾生》《瑶池》《马嵬》等。
(3)感慨身世之作李商隐诗集中的其他篇章,多半属于吟咏怀抱、感慨身世之作。
其中一部分诗篇表现了他的用世精神,如《安定城楼》等,这类诗伤感中带着时代黯淡没落的投影。
(4)咏物诗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大家,他的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表现诗人的境遇命运、人生体验和精神意绪,如《流莺》《蝉》等。
(5)爱情诗李商隐抒情之作中,最为杰出的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
我国古代不少爱情诗的作者,往往以一种玩赏的态度来对待女子及其爱情生活。
李商隐的爱情观和女性观是比较进步的,他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从一种纯情的而不是色欲的角度来写爱情、写女性。
他把爱情纯化、升华得如此明净而又缠绵悱恻,在古代诗歌中是罕见的。
李商隐以他的诗,表现了美好的理想、情操,表现了人性中纯正、高尚的一面。
同时,也曲折地显现了他那个时代政治环境气氛与士人的精神面貌。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隋唐五代(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9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9.1 复习笔记一、唐传奇及其嬗变1.唐传奇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
“传奇”之名,似起于晚唐裴铏小说集《传奇》。
发展到后来,传奇才逐渐被认为是一种小说的体裁。
于是,传奇作为唐人文言小说的通称,便约定俗成地沿用下来。
现存的大部分唐传奇作品都收在宋初编的《太平广记》一书里。
2.唐传奇的发展过程(1)发轫期初、盛唐时代为发轫期,也是由六朝志怪到成熟的唐传奇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作品数量少,艺术表现上也不够成熟。
在现存的主要作品中,以张鷟的《游仙窟》成就较高。
(2)兴盛期中唐时代是传奇发展的兴盛期,从唐代宗到宣宗这100年间,名家名作蔚起,唐传奇的大部分作品都产生在这个时期。
①兴盛原因a.小说本身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结果。
b.蓬勃昌盛的各体文学在表现手法上所提供的丰富借鉴。
c.同时也与此期特殊的社会文化风尚紧相关联。
②发展情况中唐时期,通俗的审美趣味由于变文、俗讲的兴盛而进入士人群落,传奇在很大程度上已为人们接受和欣赏,已经有了广大的接受群,并伴随着贞元、元和之际由雅入俗的浪潮而日趋壮大。
为了满足由雅入俗的审美要求和期待视野,以重叙事、重情节为特征的传奇在中唐时代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
如元稹的《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既提高了传奇的地位,也扩大了传奇的影响。
中唐传奇所存完整作品约四十种,题材多取自现实生活,涉及爱情、历史、政治、豪侠、梦幻、神仙等诸多方面,就中以爱情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
代表性作品有陈玄祐的《离魂记》、沈既济的《任氏传》及《枕中记》、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和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
(3)衰落期唐传奇在晚唐时代开始退潮,出现了由盛转衰的局面。
晚唐传奇涌现出了一批描写豪侠之士及其侠义行为的传奇作品,其中传为杜光庭所作的《虬髯客传》,更是晚唐豪侠小说中成就最著的一篇。
(完整word版)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

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基本知识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主要作家、作品1、精读作品《弹歌》、《伊耆氏蜡辞》、《神北行》、《侯人歌》、《周易。
归妹。
上六》爻辞、《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
2、阅读作品《周易·同人》、《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屯·六二》、《卜辞通纂》375、《后羿射日》、《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刑天断首》、《共工触山》。
三、思考与练习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隋唐五代文学 (1-4 )章【圣才出品】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0.1复习笔记一、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1.国力的强大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唐代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唐朝建立不久,经济就从隋末的大破坏中恢复过来,并迅速得到发展,至天宝中上升到顶点。
国力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2.中外文化的交融唐朝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的政策。
整个唐代,广泛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外文化交融所造成的这种较为开放的风气,对于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3.士人的人生信仰、文化的繁荣对文学的影响唐代士人对人生普遍持一种积极的、进取的态度。
科举、入幕等入仕途径,为寒门士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寒门士人进入文坛,使文学走向市井,走向关山与塞漠,这对文学的发展是意义重大的。
唐人恢宏的胸怀气度与对待不同文化的兼容心态,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繁荣的环境。
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都有很大的发展,这些都促进了唐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二、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1.唐代士人的漫游之风唐代士人漫游于名山大川、边塞之间、通都大邑等地。
这也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的题材,丰富了唐文学的表现领域。
2.幕府生活与文学唐代不少士人,都有过幕府生活的经历。
中唐以后,入幕更是许多士人的主要仕途经历。
幕府生活如宴乐、唱和、别友、思乡、戍边等对于诗的创作和词的产生以及对于小说的发展都有影响。
3.唐人读书山林的风气唐代的一些士人,在入仕之前,或隐居山林,或寄宿寺庙、道观以读书。
读书山林又往往在青年时期,这种影响,常常随其终身,在他们的诗中反映出来。
唐诗中那种清幽明秀格调,或与此有关。
4.贬谪生活对于文学的影响唐代特别是中唐以后文人的贬谪生活,也丰富了唐文学,使唐文学从生活到情调意境,都呈现出更为丰富多彩的面貌。
漫游、读书山林、入幕与贬谪生活,从不同的层面丰富了唐文学的内涵,构成了唐文学多彩的情思格调。
三、佛、道两家对唐文学的影响1.唐代儒、释、道的融合儒、释、道思想的交融,可以说是唐代思想的基本特点。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隋唐五代(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第8章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8.1 复习笔记一、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1.中唐士人的中兴愿望安史之乱以后,社会上有了藩镇割据、佛老蕃滋等一系列问题。
一部分士人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慨然奋起,思欲变革,以期王朝中兴。
2.儒学思潮和政治改革(1)与强烈的中兴愿望相伴而来的,是复兴儒学的思潮。
安史之乱后,儒学开始出现一种新倾向,就是重大义而轻章句。
(2)韩愈、柳宗元将复兴儒学思潮推向高峰。
韩愈最突出的主张是重新建立儒家的道统,越过西汉以后的经学而复归孔、孟。
柳宗元也是重新阐发儒家义理的重要理论家,他更重视的,乃是源于啖、赵学派不拘空名、从宜救乱的经世儒学。
3.文体与文风改革文体文风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
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今人习惯上把它称为“古文运动”。
二、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1.唐代的骈文唐代骈文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不少作品已于工整的对偶、华丽的辞藻之外,展示出流走活泼的生气和注重骨力的刚健风格。
骈文去赘典浮辞,走向平易流畅的过程,反映了散文领域中要求改革的愿望。
这种愿望,也表现在理论批评上。
2.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1)萧颖士、李华倡导宗经,提倡走向文学上的复古。
(2)独孤及在宗经之外,主张“先道德而后文学”。
(3)柳冕的理论较前二人更为系统:一是以文明道,极力突出文章的教化功用;二是由教化论出发,对文学史上与教化无关的文学作品一概否定。
(4)韩、柳的古文理论①内容a.“文以明道”,反对不切实际的文体文风。
将文体文风的改革作为其政治实践的组成部分,赋予文以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现实品格。
这是韩、柳理论主张的核心。
b.在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
c.为文宜“自树立,不因循”,贵在创新。
d.韩愈论文非常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认为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9.1 复习笔记
一、唐传奇及其嬗变
1.唐传奇
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
“传奇”之名,似起于晚唐裴铏小说集《传奇》。
发展到后来,传奇才逐渐被认为是一种小说的体裁。
于是,传奇作为唐人文言小说的通称,便约定俗成地沿用下来。
现存的大部分唐传奇作品都收在宋初编的《太平广记》一书里。
2.唐传奇的发展过程
(1)发轫期
初、盛唐时代为发轫期,也是由六朝志怪到成熟的唐传奇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作品数量少,艺术表现上也不够成熟。
在现存的主要作品中,以张鷟的《游仙窟》成就较高。
(2)兴盛期
中唐时代是传奇发展的兴盛期,从唐代宗到宣宗这100年间,名家名作蔚起,唐传奇的大部分作品都产生在这个时期。
①兴盛原因
a.小说本身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结果。
b.蓬勃昌盛的各体文学在表现手法上所提供的丰富借鉴。
c.同时也与此期特殊的社会文化风尚紧相关联。
中唐时期,通俗的审美趣味由于变文、俗讲的兴盛而进入士人群落,传奇在很大程度上已为人们接受和欣赏,已经有了广大的接受群,并伴随着贞元、元和之际由雅入俗的浪潮而日趋壮大。
为了满足由雅入俗的审美要求和期待视野,以重叙事、重情节为特征的传奇在中唐时代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
如元稹的《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既提高了传奇的地位,也扩大了传奇的影响。
中唐传奇所存完整作品约四十种,题材多取自现实生活,涉及爱情、历史、政治、豪侠、梦幻、神仙等诸多方面,其中以爱情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
代表性作品有陈玄祐的《离魂记》、沈既济的《任氏传》及《枕中记》、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和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
(3)衰落期
唐传奇在晚唐时代开始退潮,出现了由盛转衰的局面。
晚唐传奇涌现出了一批描写豪侠之士及其侠义行为的传奇作品,其中传为杜光庭所作的《虬髯客传》,更是晚唐豪侠小说中成就最著的一篇。
3.唐传奇的代表作品
(1)初期有王度的《古镜记》,该作以古镜为线,将12个小故事连缀在一起,记此镜伏妖等灵异事迹;张鷟《游仙窟》是初期传奇作品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篇。
(2)陈玄祐的《离魂记》是传奇步入兴盛期的标志性作品。
(3)沈既济的《任氏传》是继之出现的又一爱情佳作。
(4)白行简、元稹、蒋防是三位传奇大家,他们创作的《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完全摆脱了神怪之事,而以生动的笔墨、动人的情感来全力表现人世间的男女之情,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其中《霍小玉传》是中唐传奇的压卷之作。
《李娃传》作者白行简。
《李娃传》写荥阳生赴京应试,与名妓李娃相恋,资财耗尽后,被鸨母设计逐出,流浪街头,做了丧葬店唱挽歌的歌手。
一次他与其父荥阳公相遇,痛遭鞭笞,几至于死。
后沦为乞丐,风雪之时为李娃所救,二人同居。
在李娃的护理和勉励下,荥阳生身体恢复,发愤读书,终于登第为官,李娃也被封为汧国夫人。
②《莺莺传》
元稹的《莺莺传》由喜到悲,凄婉动人地描写了莺莺与张生相见、相悦、相欢,而以张生的“始乱终弃”作结的爱情悲剧的全过程,细致地展现了莺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深刻社会内涵的典型性格,塑造了一个冲破封建礼教樊篱、争取爱情自由的叛逆女性。
③《霍小玉传》
《霍小玉传》,作者蒋防。
这是继《莺莺传》之后的又一部爱情悲剧,也是中唐传奇的压卷之作。
作者善于选择能反映人物性格和心态的典型场景,用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加以精细的描写和刻画,从李益与霍小玉的初会、两次立誓到李的背约、二人的最后相见,无不婉曲深细,妙笔传神。
(5)中唐传奇还有一些借寓言、梦幻以讽刺社会的佳作,以《枕中记》和《南柯太守传》最具代表性。
这些传奇批判锋芒异常冷峻,真幻错杂、由幻到实、假实真幻。
(6)衰落期的作品比较知名的有袁郊的传奇专集《甘泽谣》(其中《红线传》最为著名)、杜光庭的《虬髯客传》。
此期还有不少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传奇作品,如《长恨歌传》《开元升平源》《东城老父传》《高力士外传》《上清传》《安禄山事迹》等,其中以陈鸿的《长恨歌传》较为突出。
二、唐传奇的表现艺术
1.作意与虚构性
(1)与传录异事、粗陈梗概而无甚作意的六朝小说相比,传奇作者更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注重小说愉悦性情的功用,由此形成“作意好奇”“始有意为小说”的特点。
(2)唐人传奇以愉悦性情为旨归,更加关注个体生命和个体情感,全方位地展示纷纭复杂的人世生活。
(3)因是“有意为小说”,而归趣则在“文采与意想”,所以传奇作家对各种传说闻见除艺术加工外,还在其基础上进行杜撰,亦即有闻加工,无闻虚构,从而使小说所传之“奇”,成为有意为之奇、大加渲染发挥后之奇。
2.情节结构
现存传奇的篇幅一般不长,但在艺术构思上大都奇异新颖、富于变化,使有限的文字生出无限的波澜,以曲折委婉的情节引人入胜。
3.人物描写
不少传奇作者还是人物写生的好手,他们不仅善于以精湛的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用对比、衬托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尤工于白描式的肖像摹写,往往三言两语,即飞笔传神,如对莺莺的描写。
4.修辞
在语言、辞采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中,唐传奇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
有些作品虽施以藻绘,却无繁缛之弊而有明丽之美,一些佳作更善于用诗化语言营造含蓄优美的情境。
在描写景物、渲染气氛时,或简笔勾
勒,或浓墨重染,极富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名师点拨】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其发展经历了从发轫、兴盛到衰落的过程。
各校历年的考研试题多以名词解释的形式出现,考生需多加留意。
三、俗讲与变文
1.俗讲与讲经文
(1)俗讲
佛家讲经,因听讲者不同,有僧讲与俗讲之别。
俗讲是六朝以来佛家的一种讲道化俗手段:“转读”与“唱导”。
转读,或称咏经、唱经,指讲经时抑扬其声,讽诵经文。
它是随佛经传入,改梵为汉适应汉语声韵特点而产生的一种读经方法。
唱导是宣唱法理、开导众心。
(2)讲经文
讲经文取材全为佛经,思想内容不外佛教的无常、无我、苦空、业惑、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修持戒定慧,以求涅槃解脱等等教义。
2.转变与变文
(1)转变
唐五代时与俗讲同时流行的民间说唱伎艺尚有“转变”。
转变,就是说唱变文,当时极为盛行,上自宫廷,下至闹市,都有演出,且出现了演出的专门场所“变场”。
(2)变文
①概念
变文,或简称“变”,乃转变的底本,在敦煌说唱类的作品中保存较多。
②“变文”八种
现知明确标名“变文”或“变”者有八种:《破魔变文》《降魔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八相变》《频婆娑罗王后宫彩女功德意供养塔生天因缘变》《汉将王陵变》《舜子变》(又题《舜子至孝变文》)、《前汉刘家太子变一卷》(又题《前汉刘家太子传》)。
③特点
除《舜子变》基本为六言韵语、体近赋文,《刘家太子变》全为散说、体近话本外,其余有共同特点:
a.说唱相间,散韵组合演述故事。
b.说白与吟唱转换时,每有习用的过阶语作提示。
c.演出辅以图画。
④敦煌变文类型
a.宗教性变文,如《八相变》《降魔变文》《破魔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等。
这类变文通过佛经故事的说唱,宣传佛家的基本教义。
b.讲史性变文,如《伍子胥变文》《李陵变文》《王昭君变文》《汉将王陵变》等。
c.民间传说题材的变文,如《舜子至孝变文》《刘家太子变》等。
⑤敦煌变文艺术特点
a.敦煌变文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的想象,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活泼的语言引人入胜。
b.根据说唱的需要,说表与唱诵结合,叙事与代言并用,融文学、音乐、表演为一体。
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地演述故事。
c.变文的想象极为丰富,往往使一些比较简略粗疏的故事,通过扩充细节,夸张渲染,驰骋想象,大大充实丰富起来。
⑥变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