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达的诗句
洒脱旷达贬谪的诗句

洒脱旷达贬谪的诗句有:
1.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烟雨任平生。
”
2.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
钓寒江雪。
”
3.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4.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5.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
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6.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7.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
8.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
前头万木春。
”
9.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
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10.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
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心胸旷达的诗句

1、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
3、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5、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6、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9、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
10、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浪淘沙》。
表达乐观旷达的诗句

表达乐观旷达的诗句表达乐观旷达的诗句有:
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4、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6、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7、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8、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1、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2、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13、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苏轼表达乐观旷达情怀的诗句

苏轼表达乐观旷达情怀的诗句
1、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前赤壁赋》宋代:苏轼
译文: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
译文: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代:苏轼
译文: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4、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代:苏轼
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5、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代:苏轼
译文: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
光的飞逝啊!
6、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宋朝:苏轼
译文: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表示旷达心境的诗句

表示旷达心境的诗句
1. “人生何处不逍遥,就像那白云自在飘。
”就好比当你身处大自然中,看着天空中飘荡的白云,那无拘无束的感觉,不正是我们该有的心境吗?
2. “心宽天地自然宽,恰似大海容千帆。
”你想想,大海能容纳那么多船只来来往往,我们的心为何不能豁达地包容一切呢?
3. “世间烦恼皆可抛,如同尘埃风里飘。
”就像你打扫房间时,那些尘埃被轻轻一吹就消失不见,烦恼也应如此对待呀!
4. “乐观豁达心灿烂,好比阳光照山川。
”你看那阳光毫无保留地照亮山川,我们也要让自己的心境如此明亮呀!
5. “烦心事别放心上,犹如雨滴落池塘。
”就如同雨滴掉进池塘泛起涟漪后就消失了,烦心事也别一直记着嘛!
6. “胸怀宽广乐无边,恰似草原望无边。
”当你站在辽阔的草原上,那种宽广的视野不正是我们要追求的心境吗?
7. “笑看人生风雨路,如同勇士战江湖。
”难道遇到一点困难我们就要愁眉苦脸吗?要像勇士一样豁达面对呀!
8. “淡然处之心情好,好比清风拂面柔。
”清风轻轻拂过脸庞是多么惬意,我们对待生活也要这般淡然呀!
9. “放下执念心自在,犹如飞鸟翔蓝天。
”你看那飞鸟在蓝天中自由翱翔,我们放下执念后也能如此自由呀!
10. “旷达心境真美妙,就像花开满山腰。
”想想那山腰上开满鲜花的美景,拥有旷达心境的我们不也如此美好吗?
我的观点结论:拥有旷达心境能让我们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能让我们感受到更多的美好和快乐,大家都应该努力去培养这样的心境呀!。
旷达的诗句

旷达的诗句旷达的诗句1、《偈颂三十八首》宋·释如净解地祥和布袋头,虚空豁达逞风流。
去赤得,住亦得,大用现前无轨则。
2、《颂证道歌·证道歌》宋·释印肃豁达空,拨困晨,不着片衣爱向火。
见他富贵便嗔嫌,业海深深何处軃。
3、《颂证道歌·证道歌》宋·释印肃方得名为观自在,豁达灵光非内外。
野桥村店混尘流,乞我一文充布袋。
4、《北亭》唐·白居易庐宫山下州,湓浦沙边宅。
宅北倚高岗,迢迢数千尺。
上有青青竹,竹间多白石。
茅亭居上头,豁达门四辟。
前楹卷帘箔,北牖施床席。
江风万里来,吹我凉淅淅。
日高公府归,巾笏随手掷。
脱衣恣搔首,坐卧任所适。
时倾一杯酒,旷望湖天夕。
口咏独酌谣,目送归飞翮。
惭无出尘操,未免折腰役。
偶获此闲居,谬似高人迹。
5、《酬鸿胪裴主簿雨后北楼见赠[一作高适诗]》唐·王昌龄暮霞照新晴,归云犹相逐。
有怀晨昏暇,想见登眺目。
问礼侍彤襜,题诗访茅屋。
高楼多古今,陈事满陵谷。
地久微子封,台馀孝王筑。
裴回顾霄汉,豁达俯川陆。
远水对孤城,长天向乔木。
公门何清静,列戟森已肃。
不叹携手稀,常思着鞭速。
终当拂羽翰,轻举随鸿鹄。
6、《拟古》宋·田锡曲逆汉功臣,少年尝窘厄。
巷馆虽席门,轩车尽嘉客。
事魏言不从,说楚谋无获。
来归隆准公,罄伸图霸策。
绛灌竞生妬,谗非相见迫。
封金欲拂衣,将举鸾皇翮。
豁达英主心,信遇终无隔。
小节不掩名,勋庸自辉赫。
7、《截树》唐·白居易种树当前轩,树高柯叶繁。
惜哉远山色,隐此蒙笼间。
一朝持斧斤,手自截其端。
万叶落头上,千峰来面前。
忽似决云雾,豁达睹青天。
又如所念人,久别一款颜。
始有清风至,稍见飞鸟还。
开怀东南望,目远心辽然。
人各有偏好,物莫能两全。
岂不爱柔条,不如见青山。
8、《水调歌头·言道》元·李道纯三元秘秋水,未悟谩猜量。
诚能参透,洗心涤虑密归藏。
意与身心不动,精与气神交合,天理自然彰。
念奴娇表达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

念奴娇表达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1.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词人旷世之情的句子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词人旷世之情的句子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翻译:人生如同一场朦胧的梦似的,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赏析:人生短暂,不必让种种“闲愁”萦回于心,还不如放眼大江、举酒赏月。
“一尊还酹江月”,玩味着这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善于自解自慰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读者眼前。
词的收尾,感情激流忽作一跌宕,犹如在高原阔野中奔涌的江水,偶遇坎谷,略作回旋,随即继续流向旷远的前方。
这是历史与现状,理想与实际经过尖锐的冲突之后在作者心理上的一种反映,这种感情跌宕,更使读者感到真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2. 《念奴娇·赤壁怀古》理解性默写1、本文中既点题,又为周瑜出场营造声势的句子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具体描写“江山如画”之意的句子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表达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代: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长江向东流去,波浪滚滚,千古的英雄人物都随着长江水逝去。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候周瑜作战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直刺天空,大浪拍击着江岸,激起一堆堆雪白的浪花,江山象一幅奇丽的图画,那个时代汇集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小乔刚嫁给他,他正年经有为,威武的仪表,英姿奋发他手握羽扇,,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此时此刻我怀想三国旧事,凭吊古人,应该笑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早地都变白了,人生在世就象一场梦一样,我还是倒一杯酒来祭奠江上的明月吧。
苏轼表达旷达的诗句

苏轼表达旷达的诗句1.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就像在风雨中漫步的苏轼,他才不怕那点小风小雨呢,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为何不像他一样洒脱呢?例子:那次我考试失利,心情低落,突然就想起这句诗,心想我也不能怕呀,一次失败算什么,大不了重新再来,就像苏轼那样“一蓑烟雨任平生”!2.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多么豁达的心境呀,不管经历了什么,都能如此淡定,我们是不是也该学学呢?例子:当我和朋友闹矛盾后,静下心来想想,这又有什么呢,“也无风雨也无晴”嘛,然后主动去和解。
3.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哇,苏轼这是要把余生寄托在江海呀,这是何等的超然,我们面对烦恼时能不能也这么潇洒地抛开呢?例子:工作压力特别大的时候,我就好想学苏轼,“小舟从此逝”,远离这些烦恼,去寻找内心的宁静。
4.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苏轼告诉我们不要总是怀旧,要珍惜当下呀,多棒!例子:每次和老同学聚会,回忆过去时,我就会提醒大家,别光怀旧啦,要像苏轼说的“诗酒趁年华”,好好享受现在。
5.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可不是嘛,苏轼把人生看得好通透,我们不也都是这人生旅途上的行人吗?例子:在旅途中遇到困难时,我就会用这句诗鼓励自己,我只是个行人呀,继续前行就好。
6.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真的太厉害了,能心安的地方就是家乡,我们能做到这样随遇而安吗?例子:换了新环境不适应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这句诗,让自己的心安定下来,告诉自己“此心安处是吾乡”。
7.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哈哈,苏轼为了荔枝都愿意留在岭南呢,这种乐观真让人佩服!例子:当我吃到喜欢的美食时,就会开心地说,我现在也像苏轼一样,为了这美食啥都愿意呀。
8.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得是多坚定的内心呀,我们在面对选择时能有这样的坚持吗?例子:在面临职业选择犹豫不决时,想到这句诗,我就告诉自己要坚定,不能随便“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旷达的诗句篇一: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天津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1103s214 汪兵摘要:吾谓苏子,自北宋以来,文学之最者,词风之达者,莫过于东坡一人而已。
纵观苏轼一生,仕途上的不顺,宦海沉浮。
然而这些挫折并未使之意志消沉下去,相反,正是这些挫折,使他变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超凡脱俗,有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人生情怀。
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达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之倾倒为之投去敬重的目光。
本文浅论苏轼旷达情怀的形成原因,本是出自童子之手,如有见笑大方之家者,亦已焉哉。
关键词:苏轼、旷达、人生儒家经典著作《大学》里说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信条千百年来都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天下文人,他们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而踏入社会生活。
然而,从中国古典文献中不难发现,历史上有多少思想文化巨人,他们却发现他们最初的抱负和以后的遭遇几乎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对立状态。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子,心怀楚王,却最终“葬乎江中鱼腹尔”,放荡不羁的阮籍穷途而哭,“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潜,“感于漂母惠愧我非韩才”,北宋的苏轼同样也没摆脱这种尴尬的状态。
一、苏轼简介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共为唐宋八大家,人称“三苏”。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内容充实,风格多样,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北宋之后,苏词对南北两方均有深远的影响:在北方,《东坡乐府》盛行于中州,著名词人蔡松年、吴激、元好问《中州集》所搜集的词作,几乎都以苏词为依归;在南宋,叶梦得、陈与义、张孝祥、辛弃疾等,他们的爱国词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直至元与南宋灭亡,苏词一直滋养和影响着后世的词人,熏陶着之后的历代文人,也是我所崇敬的文人精神偶像。
二、何谓旷达无论是苏轼的词风,还是他对人生不顺的态度,皆可用“旷达”二字概括。
所谓的旷达,指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创作个性。
苏轼对待人生有超旷达观的襟怀,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能够超然游于物之外,自可无所往而不乐。
苏轼一生政治上的不得志,屡次遭贬,使得他对政治生活心灰意冷,他一生当中,当数“乌台诗案”对其一生影响最大,对其旷达情怀的形成影响最大。
三、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6)正月,苏轼作《田围博见示石炭诗,有“铸剑斩佞臣”之句,次韵答之》一首,诗云:“楚山铁炭皆奇物,知君欲斫奸邪窟。
属镂无眼不识人,楚国何曾斩无极。
玉川狂直古遗民,救月裁诗语最真。
千里妖蟆一寸铁,地上空愁虮虱臣。
”这首诗成为政敌蓄谋已久的政治迫害阴谋的导火线。
于是在他移知湖州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元丰二年(1076)权鉴御史何正臣,舒亶,权御史中丞李定连续上表弹劾苏轼,其中罪状多为苏轼所写的诗文。
他们以苏轼所写的诗文望文生义,牵强附会地大做文章,说他反叛皇帝和朝廷。
有些人更在苏轼的上书中断章取义,明言他反对新法;甚至连当时人们喜欢苏轼的作品也成为罪名之一,何正臣说:“轼所为文学,传于人者众”;李定说:“(苏轼)滥得时名”,舒亶说:“(苏轼)传布中外,自以为能”。
他们还选取苏轼的诗文集,举册以进神宗,神宗下旨送御史台根劾。
这一罗织罪名的文字狱便付诸实施了。
可见“乌台诗案”是以诗文为定罪的借口,实际上是由于苏轼在性格上的坦荡,政治上的光明磊落、不说假话,真实地反映新法在执行过程中的某些弊病,因而不为当时主持新法的人们所容,他们必然要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性质纯属政治迫害。
苏轼从元丰二年八月十八日入狱到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出狱,历时130天,他在狱中过着“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的日子。
而在这惊悸惶恐的牢狱生活中,苏轼的思想也进行了一次新的进化。
这场浩劫使他跨入了人生的另一个更高的境界。
他的人生观更加趋于完美和成熟。
牢狱生活使他更加理解了生活的真谛。
四、乌台诗案对苏的影响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
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五、“诗案”之前的词风与人生态度“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保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苍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本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
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
潇洒的词人本来就生性豁达,密州铁沟出猎,左牵黄犬、右擎苍鹰,相随的千骑锦士驰卷平冈,满城老少跟随太守密州出猎,声势浩大,震天动地。
“为保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老夫”未老,尚有“少年狂”气,苏轼将自己比作三国英雄孙仲谋,正是他胸怀大志,迫切希望自己能英雄有用武之地。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两鬓微霜,又有何妨?诗人壮心不已,只待有使“持节云中”,照样能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苍狼。
”笔力恣肆的射猎之景,引出思出千载的豪迈心志,真有东坡自许的“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之壮声雄调。
六、“诗案”之后的词风与人生态度“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次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经历了“诗案”之后,诗人昔日的政治上的报复,昔日的豪言壮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苍狼”已经变成了对生活的淡然,对大千世界的豁然,不为生活中的种种磨难而愤世嫉俗。
“一蓑烟雨任平生”,“小周从此去,江海寄余生”,这是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平,苏轼以一种超凡的洒脱,积极地面对生活。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更是诗人在精神上达到最豁达的,人世间的种种挫折有算得了什么呢?只要自己挺过去,再回首往事时,一切不过“也无风雨也无晴”。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此词为作者苏轼贬居黄州时所作,是一首咏物诗。
词中描绘了荒凉冷落的环境,缺月当空,人已初静,幽居之人独自在夜中往来走动,又有谁能看见呢?只有天边孤雁的身影仍在徘徊。
那只孤雁,收到惊吓,回头一看,却无人能懂得它内心的愁闷,这孤雁其实就是诗人的真实写照。
它捡起了寒枝,却始终不肯栖息,沙洲已冷,留下的只有孤独与无人理解的寂寞。
整首词刻画了孤雁夜飞的形象,暗喻了词人政治失意的孤雁夜飞的形象,暗喻了词人政治失意的孤寂之情,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清高自守的品格。
此词与苏以往的词在词风上有很大的不同,这首词里写的是苏轼在“诗案”之后,对政治心灰意冷,只有自身无人理解的孤愤。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不忍与世俗合污,自视清高,对那个不平的时代表达了内心的愤恨,是人生的另一种洒脱,另一种旷达。
小结:苏轼一生的放荡不羁,一生的旷达情怀,使得成为北宋文学的最高峰。
虽然他在那个时代备受打击,但后人记住了他,他也教诲今人在生活中遇到不顺事时要持着的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东坡传〉〉林语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5月〈〈苏轼评传〉〉曾枣庄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苏轼传〉〉王水照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8年1月篇二:苏轼咏茶诗中的旷达情怀苏轼咏茶诗中的旷达情怀宋代文人相比较前代文人,尤其是唐代文人,在心态上已经走向平和从容。
他们对待周围人事或自身遭遇,不是要把自己的心情、感受、体验一股脑地说出来,使激烈的情绪得以释放,而是用更加冷静理性的思索,从经历中得出人生的经验。
在欣喜时不得意忘形,在失意时也不颓废自弃,总是能够客观地面对人生和命运,心平气和地接受上天的安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此,宋代文人显得成熟、理性、平和、包容。
即便是要将内心所感所想表达出来,也多会采取一种曲折委婉的方式,体现出“温柔敦厚”的传统观念。
苏轼《汲江煎茶》中写到:“活水还须活火煮,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这首诗作于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的春天,诗中所写是作者一次独自烹茶品味的过程。
从取水到煎茶,作者都带着一种欣欣然的淡淡愉悦,为了喝到纯正的茶,他一定要用江中流动的水来煎茶,月光中来江边取水,用大瓢舀水,好象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提回来倒在水瓮里,再用小水杓将水舀入煎茶的陶瓶里。
当瓶中水煮沸时,雪白的茶乳在水面翻滚,将茶倒入茶碗,飕飕作响,象风吹过松林所发出的松涛声。
他在《试院煎茶》诗里说“飕飕欲作松风声”,也是用“松风”来形容茶声。
这虽然带点夸张,却十分形象、逼真地说明,当时周围的环境非常静谧安宁,即使细微的声音也变得响亮。
最后写喝茶,说要搜“枯肠”只限三碗恐怕不易做到。
这是化用唐代诗人卢仝《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的句子,“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人们常用“枯肠”来比喻写诗文思路不灵。
卢仝诗说喝三碗可以治“枯肠”,但作者怀疑三碗未必能治“枯肠”,使文思流畅。
其实在这里作者不一定真的是要治“枯肠”,只是借此来表明自己饮茶的量。
于是,作者一边喝着茶,一边听着荒城里传来报更长短不齐的鼓声。
苏轼写这首诗时,还被贬在儋州,此时他已经年过六旬。
作为一位心怀高远志向、一生为国为民的有志之士,苏轼可以说是宋代文人中最坎坷的,几经沉浮,但他依然能够保持平和沉稳的心态,泰然处之,不仅没有被挫折击倒,反而借助自己达观超然的人生态度,化解了一次次的不平和抑郁,在失意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这首诗即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虽然在年老时还被贬到岭南、海南这样的荒蛮之地,但苏轼并没有就此沉沦,他能在月夜独自一人取水煎茶,整个煎茶饮茶的过程,在他的笔下依然鲜活生动,就说明他还对生活持有乐观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