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增先人物画经典欣赏

合集下载

任伯年绘画艺术探析

任伯年绘画艺术探析

任伯年绘画艺术探析作者:韦颖俊来源:《美与时代·中》2023年第08期摘要:19世纪,上海多元的文化氛围与雄强的经济基础吸引了众多以鬻画为生的画家客居沪上,任伯年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任伯年吸收并借鉴了西洋绘画中的表现技法及用色法则,将其与中国传统绘画相融合,形成中西兼容、雅俗共赏的绘画风格,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其身份属性与文化素养等原因也造就了其作品的局限与不足。

关键词:任伯年;绘画艺术;中西兼容任伯年(1840—1896年),名颐,今浙江杭州人。

其父任鹤声,字淞云,为民间画师。

任伯年幼承家学,从学于任熊、任薰,人物、花鸟、山水无一不精,后客居海上,鬻画为生。

任伯年与虚谷(1823—1896年)、吴昌硕(1844—1927年)、蒲华(1832—1911年)合称“海派四杰”,与任熊(1823—1857年)、任薰(1835—1893年)、任预(1853—1901年)并称“海上四任”。

不同于古代以书画自娱或抒情达兴的达官显贵与文人墨客,海派以鬻书卖画为生的画家或画工的创作题材与表现技法均受市民文化与大众口味的影响,其作品被市场及民众的审美趋向左右。

一方面,传统中国画的技法已无法满足彼时的新兴市民与工商阶级的审美趋向,为了迎合市场,画家们以民众熟知及喜闻乐见的题材为主。

正如孙淑芹对海派以职业画家为主体的一类画家所评价的那样:“他们一般出身低微,文化素养不高,以鬻画为生,创作主要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尤其迎合新兴市民阶层和工商业主的趣味,题材多为城市群众所熟悉和喜闻乐见……”[1]另一方面,上海开埠以后,经济、政治、文化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西文化在这里交流与碰撞,人们将此时的上海与巴黎相提并论,“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国巴黎斯为第一,今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巴黎”[2]。

同时,雄厚的经济基础、庞大的书画市场与开放的文化环境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与以鬻画为生的画家客居于此。

新版七年级艺术 美术 第一单元:峥嵘岁月-美术中的历史 第1节:情感表达

新版七年级艺术 美术  第一单元:峥嵘岁月-美术中的历史  第1节:情感表达

《情感表达》教学设计课题情感表达单元第一单元第1课学科美术年级七年级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教材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意在通过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与探究,掌握通过利用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引发学生探究如何利用美术作品表达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发扬,通过美术作品表达自己对革命精神的敬畏与尊重,并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利用美术作品中的构图,题材,色彩,笔触等多种方式去表现美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提高自己的探究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思维很活跃,具备了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同学们渴望了解更多美好的事物与广阔的天地,摄影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展现他们的个性,在学习知识和开阔眼界的同时,拓展其思维和创造力。

学习目标【艺术表现】:能够通过视频的欣赏与探究,引导学生从美术作品中去探究如何利用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掌握基本的表现方法和手段,并能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的作品创作之中,感受作品创作的乐趣!【创意实践】:通过对不同题材的作品进行学习与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对作品进行分析,总结出如何利用作品表达情感的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并通过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进行简单的作品分析和作品创作!【审美感知】:通过欣赏,探究,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和了解!在美术作品中表达自己情感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并尝试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对相应的作品进行探究与分析,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与审美能力!【文化理解】:通过视频欣赏与作品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并从中得到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能够通过美术作品去传承,继承和发扬这种革命精神,能够继续保持和发扬这种伟大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重点能够掌握利用美术作品表达自己情感的基本的方法和手段。

内省的力量——我看方增先先生对于中国人物画中西融合的反思

内省的力量——我看方增先先生对于中国人物画中西融合的反思

内省的力量——我看方增先先生对于中国人物画中西融合的反思文潘公凯展览报道.女*方增先先生是我的老师,他是第一代。

新浙派”面家中最突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为浙派人物画的旗手.他对于中国人物画在技法观念、教学改革上的思考与实践,为现代中国人物画开一代新风做出r卓越的贡献。

方先生在早年求学舯代便练就了两方面的坚实基本功.一是准确生动、刘画深人的素描造型能力.二是来自于写意花岛画.山水画的笔墨抒情功夫。

其后他又在创作实践中把二者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井开创了造型严谨而兼富笔墨意趣的个人风格。

方先生画^物时,^物脸上的面的转折是用笔一撇.选“一撇”是从花鸟画。

勾花点叶”撤叶子的笔i击借鉴而来.井经过思考研习的成果。

将花舟的笔墨引入^物画.既有线又有大笔触,稠化痕迹明显而且痛快酣畅、水墨淋漓.笔墨韵味十足。

充分发挥了宣纸和写意笔墨的静致。

画中^物的脸部与衣垃简洁概括.以墨线为丹,兼镡明暗结构.又富有蚌活意趣。

这种技法启迪了吴山明、周思聪.聂鸥等一大批画家。

在已经取得的成就面前,方先生并没有抱定原有的风格一成不变,而是以令人敬佩的勇气与开拓意识,重新审视中国人物画的中西结合问膊.审视自己的过去,继续探索,以求创新。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方先生曾经有一段时间对自己学素描持反省阻至否定的态度.对中国画创作与教学中的素描基础进行了擦刺舶反恩,这种反息源直于方先生自己的创作实践经验。

他所思考的问题是:素描(包括经过改造的结构素描)作为中国人物画的造型基础究竟台适不台适,这样做的利弊究竟如何?这是方先生在深刻领悟中国画传统之后进行的潦屡攻反思.在中国画的理代转型时期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参照意义。

方先生对于将素描作为中酱人物画造型基础的反思,从蕈种意义上来说,是绘画界多年以来对于以中西融合改造中国画的无数回合的讨论中最有深度的思考之一。

我曾跟方先生讨论过这个问题。

在我看来。

这个问题要分两个层面来看:其一,是作为浙派人勃画的总结,不能简单否定素描。

红色图像与历史书写——建党百年红色美术的历史价值与审美建构

红色图像与历史书写——建党百年红色美术的历史价值与审美建构

艺术史与艺术考古 001美术与设计 | FINE ARTS & DESIGN 2021_02红色图像与历史书写——建党百年红色美术的历史价值与审美建构收稿日期:2020-12-12作者简介:黄 晨(1981-),男,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设计史与艺术学理论。

黄 晨(四川大学 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摘 要]红色美术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中“红色经典”的重要元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100周年华诞之际,探讨研究红色美术的社会价值、时代审美、文化内涵、艺术精神与历史脉络,不仅可窥见中国现当代美术的发展与变革,也为此后相关题材的美术创作提供清晰的参照。

[关键词]红色美术;历史价值;审美建构[ 中图分类号 ] 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21)02-0001-05建党百年的红色美术是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的重要构成,众所周知,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与逐渐形成的文化产物。

事实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红色美术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价值取向,描绘了英模人物的杰出功绩与伟大牺牲,刻画了时代浪潮下的气势浩荡和砥砺奋进,记录了人民大众的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

这些作品既反映时代轨迹与民族精神,也映射出艺术家对历史的认知与态度,构筑起大众的共同记忆。

一、历史变迁与现实取向20世纪以来,在不同时期涌现出一批采用大众“易懂”的形式表现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与折射时代精神的红色美术作品。

这些作品在党的各个时期,呈现出的题材和风格探索、思想意涵与价值取向均有所不同。

在红色美术的历史回溯中,促使美术走向“为人生”与“大众化”始于抗日战争的爆发,抗战动员与激发民族斗志成为此时美术创作的首要任务,在救亡运动的号角声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开始尝试以各种艺术形式,普及抗日民主宣传与大众化的创作。

三餐米粮思辛劳——读中国画《粒粒皆辛苦》

三餐米粮思辛劳——读中国画《粒粒皆辛苦》

三餐米粮思辛劳——读中国画《粒粒皆辛苦》写意中国人物画《粒粒皆辛苦》,作为当代美术教科书中经常出现的重要作品,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成立后美术界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改造旧国画,创造新国画,表现工农大众形象的典范之作,作者系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人物画家方增先。

《粒粒皆辛苦》以中近景构图,塑造了一位北方老农形象。

他头扎白色毛巾,身着淡青抑或是洗得发白的布衫,半蹲,目光低垂专注,右手直伸至画面右下方,正欲捡拾一棵麦穗,左手握着一杆旱烟和几穗刚捡起的谷物。

老农看起来年龄有五十开外,面庞因日晒而黝黑,右肩斜搭一条汗巾,许是劳作时用来擦汗的;下身着深色裤子,皱褶以重墨写出。

整个人物造型呈均衡稳定、重心略向前倾的姿态。

作者着意突出刻画了老农粗糙的手和赖以点题的麦穗。

与通常人物画作品重在表现人物形象的处理方法不同,《粒粒皆辛苦》仅以单体人物拾穗的动作为造型,直接以“拾”的细节动作叙事,体现农民勤俭节约、爱惜劳动果实的作品意涵。

近景,作者以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造型和平面渲染技法塑造人物的形貌动态,是为实写,造型生动,人物俯拾的角度恰切自然。

远处则以概括的笔墨,描绘出运送谷物的骡车背影渐渐远去,辄以淡墨、赭色罩染之,是为虚写,作为背景呼应,表现出丰收之时,老农仍然爱惜一谷一穗。

近景与远景既形成虚实空间的对比、丰收与节俭的对比,又丰富了画面,提升了作品主题“粒粒果实得之于辛苦劳动”的意蕴,充分应和了唐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境。

画面简洁质朴,生活气息浓郁,表意明确,似有一种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作者方增先,是20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杰出代表,“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推动者之一。

1931年出生于浙江兰溪横溪镇西塘下村的方增先,是农民的儿子。

他天资聪颖、好学上进、基本功扎实、艺术造诣精深,虽然在他后来成长、成才、成功路上,屡获殊荣、佳誉连连,但他身上始终葆有农民淳朴、坦诚、谦和、节俭的品德与本色。

方增先的作品怎么样?是否具有收藏价值?

方增先的作品怎么样?是否具有收藏价值?

方增先的作品怎么样?是否具有收藏价值?方增先是二十世纪后半叶中我国写实人物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开创了新浙派人物画派,并推动其不断发展,方增先先生的画作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如果你不熟悉方增先的名字,但对他的画往往是非常熟悉的,尤其是年纪较大的人。

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是我国现代优秀画作的代表作,方增先是中国画写实风格的代表人物。

有着坚实的现实主义基础,他描绘的人物既有笔墨,形象也非常准确,因此,很多人都很欣赏他的作品。

在《说红书》中,他对每一个人物都进行了干、湿、厚的处理,自由而准确,而其他具有写实风格的画家则有所克制。

很多人刻画人物的面容,笔墨的变化都不如方增先。

但需要注意的是,《说红书》是方先生最为典型的代表作了,在这幅作品之后,他的其他作品都没有超过这个画作的水平,在《说红书》这个作品中,人物塑造已经是突破了一定的高度。

方增先是西方绘画的初学者,他在造型上有着坚实的基础,后来发展在写意人物画上。

他以扎实的造型技巧、阴郁的水墨画手法、清晰的书法线条、写实的创作理念,在吸收国内外古今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作出了自己独特的水墨人物画风格。

比如,1965年创作的《说红书》就是一个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代表作。

上世纪70年代,作家浩然出版了小说《艳阳天》,他特地是请了方先生来为他的小说画插图。

1975年,他完成了30幅插图,后来,三家出版社分别出版了《艳阳天》插图集的三个版本。

1984年方增先任上海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1985年任上海美术馆馆长,1999年任上海市美协主席,2010年任国家画院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方增先的作品在拍卖场上有几件作品成交价在百万元以上。

比如说穿《渡黄河》的成交价为368万元;《人物线描》卖出了198万元;《天罗地网》的成交价为 103.31万元。

因为对于方增先的作品是否具有收藏价值,答案是肯定的,要知道方增先是一位著名艺术家,他的作品自然是不便宜了。

当然,前提是作品必须是真实的,这样才能有价值。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画艺术创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画艺术创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画艺术创作工作计划中,第一件也是发动会员创作年画。

定元旦举行一次年画展览,作为伉州市庆祝新年节目之一。

并举办年画比赛,由评选委员会选择最优秀的作品,给予奖品,以鼓励会员创作年画的热情。

(杭州艺专研究部)李可染、潘天寿、叶浅予、石鲁等人均投身到这场运动中去,创作了一些国画形式的新年画作品。

比如李可染的《老汉今年八十八,始知军民是一家》(1950),表现新中国融洽的军民关系,《新得的黄牛》(1951年),表现了土改运动中农民从地主手中分得黄牛的喜悦之情。

1952年,他创作的《工农模范北海游园大会》获得了文化部1951年至1952年度年画创作三等奖。

此外还有叶浅予的《中华民族大团结》(1951年),石鲁的《幸福婚姻》(1952年)等等。

在潘天寿的《踊跃多缴公粮》(图13)中,作品采用的是院体笔法,尽管表现的是农民争先恐后的情境,但画面给人的感觉仍然是传统中国画的意境,无法表现出与主题相符的气息来。

也许这对于一个从事花鸟画创作的国画家来说,进行人物画创作似乎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但是至少也说明了在当时,山水和花鸟画家都投身于人物画创作,将中国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1/ 4人物画的发展。

1951年4月13日至3O日,由华东文化部主办的全国美术展览会华东作品观摩会在上海举行;展出作品600余件。

在这次展览会上,中国画并不引人注目,更多的中国画家采用年画和宣传画甚至连环画的形式来表现。

方增先和顾生岳都是人物画家,在“十七年”的中国画创作中都产生了优秀的作品。

在建国初期,二人都创作出年画作品。

方增先的作品《丰收年》(图14)更是采用年画的创作手法来说明主题。

作品甚至采用了叙事性的连环画的特征,这使得作品的说教意味更浓,同时作品的用线和人物的表现以及构图方式都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表现手法。

此画载于《1951华东美术作品选集》,在作品下面,作者是这样说的,“这幅画的左右六幅小图,说明在生产上获得丰收必须将人力组织起来,订立生产计划,开垦荒地,深耕细作,多施肥料,修筑防堤,捕捉害虫,并创造新的生产方法,才能使产量不断提高。

展现毛泽东开创安源革命运动的经典之作——油画《唤起工农千百万》赏析

展现毛泽东开创安源革命运动的经典之作——油画《唤起工农千百万》赏析

》红色文物HONGSEWENWU□黄领展现毛泽东开创安源革命运动的经典之作——油画《唤起工农千百万》赏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斗争是不同时期艺术家们刻画和表现的重要内容,众多美术家以此为蓝本,精心创作了许多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油画,生动再现了一个个鲜活的党史故事,留下了一幅幅精美的美术经典之作。

本文为大家介绍中国美术经典中的一幅党史油画——方增先油画《唤起工农千百万》,作品一经问世就引起广泛关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深切缅怀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和精神风范,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唤起工农千百万》画卷,解读油画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欣赏油画所采用的精湛技法,探寻油画创作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油画党史解读1921年秋冬和次年5月,毛泽东先后三次到江西安源进行调查研究,点燃安源革命火种,巡视和指导安源革命发展,制定适合安源革命斗争发展的策略方针。

1922年9月,毛泽东第四次来到安源,实地考察安源路矿能否发动罢工斗争。

其间,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安源党支部会议,讨论了当前的形势和对策,经全面考察安源实际情况和客观估量阶级力量对比后,认为组织安源路矿工人进行罢工斗争的条件已成熟,决定立即组织安源路矿两局工人罢工。

他指示安源党组织,在罢工斗争中必须依靠工人群众的坚固团结和顽强斗志,有勇有谋地领导工人坚持斗争,夺取胜利,并从安源的具体情况出发,提出“哀而动人”的罢工斗争策略。

毛泽东号召广大共产党员站在罢工斗争的前列,领导工人进行义无反顾的罢工斗争。

会后,中共安源地方支部依据毛泽东的策略,提出“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油画《唤起工农千百万》红色文物HONGSEWENWU的罢工口号。

1922年9月14日,震惊中外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爆发,一万三千余名工人高举罢工猎旗,“罢工,罢工”“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罢工口号响彻了整个安源山。

经过五天的罢工斗争,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与安源路矿两局签订了《十三条协议》,并以“未伤一人,未败一事”取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全国工运高潮中“绝无而仅有”的成功范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增先人物画经典欣赏方增先,男,汉族,1931年生,浙江兰溪人,现代画家,20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画坛具有影响力的“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

浙江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

曾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学院荣誉教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院院长。

出版画集《方增先人物画》《方增先水墨画诗意画》《方增先古装人物画集》《方增先人物画四十年》等,专著有《怎样画水墨人物画》《结构素描》《人物画的造型问题》等。

2013年1月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张立辰教授谈方增先方先生的探索过程始终没有离开中国画的核心问题:笔墨结构。

其实到了中国画非常简练、非常概括的这种表现手段的高度上,无论是以线为主、[2]还是团块为主,方先生已经取得的成就代表了中国画现时代的一种理想。

方先生上课时这样讲过,中国画以线为主,当然这个线是通用的,西方或者其他画种,包括工艺设计,都是把长线条用线来代替,中国画后来也借用了线的意思,实际上是借用人家的。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把笔画简化,简化是中国画对于线的理解和概括。

简化的意义是强调简化过程中的内涵量和质量。

讲究用笔、讲究象征意义、讲究笔法笔意。

同时强调作者的感情和创作状态。

那么线更带有图式性,但是中国画借用这个线以后,对于线,更强调线的质量跟内涵量。

这是中国画说线跟其他的区别,但是这时候我们近代都沿用线来说明,因为其他的人听了以后,你要说笔墨听不懂,说线就马上知道是线条了。

但是这个线方先生在讲课的时候特别说明了,长线条固然是线,短线条是点,宽线就是面。

田黎明谈方增先方先生解决了人物画的用笔问题[3]、造型问题。

他吸收了西方严谨的素描造型方法,又跟中国文人画强调骨法用笔和中国画山水的关照方式结合起来,使人物画的造型既达到了写实的高度,同时又发挥了中国画的特色。

艺术成就概论方增先,二十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画坛具有广泛影响的“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和推动者。

作为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个案,方增先身上集中体现了新1949 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为适应新的时代需求,传统中国画的革新成为当时美术界的迫切任务。

如何突破传统国画的规范与束缚,创造能适应新时代的审美需求、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新国画”,成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画革新、发展的主题,“新国画”要求新的内容、新的形式。

顺应时势的变化与发展,1955 年,方增先所在的浙江美术学院重新恢复了中国画系,原本学习油画的方增先也因此被转入国画系。

在此背景下,天资聪颖、勤奋钻研的方增先充分利用学院当时的教学资源,博采中外各家之所长,创造出一套融合西方结构素描法和中国水墨画传统(主要是写意花鸟画传统)的新颖的中国画人物表现方法。

这种方法很好地解决了中国画的人物造型问题,用中国传统的水墨材料创作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现实生活气息的人物画探索由此走出了一片全新的天地,这也是中国画现代化实践过程中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篇章。

方增先的中国人物画基础是“线性人体结构素描”,它的形成是从法国明暗五调子素描法、苏联契斯恰可夫的分面法到美国伯里曼结构学,进而到线的结构法以及线的团块整体表现,实现了潘天寿有关方增先作品中国画必须以线为主的观点在现代人物画教学中的具体落实,是在推崇以明暗为主体的西方传统素描法外的另辟蹊径之举,成功解决了当时中国人物画表达的迫切现实需要。

由于这套方法行之有效,易于掌握,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学校的重视,很快在浙美的国画教学中普及开来,之后影响到全国各地的美术院校,成为中国画系人物画教学的基础课程。

而方增先也以其对于中国人物画现代化改造产生的重大影响,当仁不让地成为浙派人物画的奠基者和领军人物。

五十年代的《粒粒皆辛苦》、六十年代的《说红书》、七十年代的《艳阳天》,既是方增先写实人物画的典范之作,也是浙派写实人物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更是那个特殊的时代的艺术“经典”,蕴涵着丰富的艺术、历史、政治、社会等诸多价值和意义。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它们是象征性的图像符号,是属于一个已经过去的时代的不可磨灭的记忆,但,正是这些记忆,让我们能更清醒地反思过去、立足现实。

探索个性化水墨语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灾难深重的“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也宣告了极左文艺路线的终结,中国文艺界迎来新的春天。

美术界,对于艺术本体的思考重新为人们所关注,关于艺术中的“内容与形式”、“形式美”等问题的讨论成为一时之焦点。

摆脱了长久以来的政治附庸地位,发掘真实美好的人性、表达纯朴真挚的情感成为艺术家们绘画创作的主要动力。

面对日渐自由宽舒的文化环境,方增先以极大的热情和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创作中。

一方面他努力弥补自己在中国画传统基础工夫上的欠缺,另一方面他不辞辛苦、深入青海藏区,作了大量的人物写生。

1984 年,他创作出自己在文革后的第一幅重要作品《帐篷里的笑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文化思想界异常活跃的时期。

随着对外窗口的开放,有关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流派、思潮的各种图书被翻译介绍进国内,国内艺术家们的视野一下子获得了极大的拓展,他们开始尝试以各种现代主义的艺术观念、手法进行创作,寻找自由表达的途径,中国美术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格局。

在这个新的时代里,写实人物画亦由原先的主流而变成为多元艺术中的一元。

同样,在政治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渐渐弱化后,写实人物画如何走出自己全新的发展道路,形成既有时代特点又有自我个性化语言的新面貌,成为摆在人物画家面前的一个新的挑战。

在时代发展变化和个人自觉艺术追求的双重推动下,方增先开始积极地进行着新的尝试,以寻找水墨人物画现代化的新的可能。

为此,他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实验,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他在东方与西方、历史与现实之间苦苦求索。

他既向西方现代艺术汲取灵感和形式资源,在水墨人物画中融入西方现代艺术中构成和变形因素,也对中国民间美术的形式特点做研究,还回溯历史向传统中国画寻求笔墨形式与精神内涵上的支持,将文人画的笔墨特性、审美意趣反复琢磨、研究,融入进自己的创作。

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他画了大量的草稿、速写,不断进行自我语言上的锻造和提炼,以寻找联结古今东西且能表达自我情感和精神的个人风格图式与水墨语言。

这是试图超越自己既有艺术成就的非常勇敢的探索。

从青海写生到古代诗意画和白描人物,再到积墨法的实验以及结合书法线条的平面造型探讨,方增先以一个与时俱进者的姿态进行着自我艺术征程的跋涉,在不断地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又不断地超越自己。

以皴、擦、点、染为基本技巧的积墨法在宋以后的中国山水画创作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但这种方法基本上也只是在山水画中运用而已。

方增先为寻找新的水墨人物表现方法,在学习和研究传统绘画的过程中,受到山水画积墨法的启发,而萌生将其引入自己的人物画创作的想法——用以增加所画人物的厚重感和质感,并立刻付诸行动。

关于积墨法,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古代题材人物画和藏民题材人物画中,方增先就进行过这方面的尝试,当时这种积墨的方法都是用在表现人物的衣着上,尚未用在人物的面部上。

从2001 年开始,方增先开始将之运用来处理人物的脸、手和肌体。

在创作的过程中,画家发现了积墨法在塑造和表现方面的诸多好处:用积墨法画人物,可以增强群像的整体感、形式感,在运用明暗法时,不再局限于西画式的一个光源,而是根据形式的需要来分布黑白。

这样的明暗,是在现实中无法见到的,它是由画面笔墨关系和黑白关系去主宰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形象也因为某种明暗关系而发生改变。

积墨能产生斑斑驳驳的肌理效果,既可以表现衣着的质感,如皱巴巴的西装、厚实的棉衣等,也使这些衣物产生特别的形式感,画面中的形象与现实的形象已不再一样了。

用积墨法绘制的人物,给人的感觉大都凝重而沉郁,带有岁月的沧桑和苦涩味,与传统中国人物画笔墨所传达的文人式审美情趣和精神气质有很大差异。

而从乡村走出来的画家方增先认为,这恰好可以表现自己内心一直所关怀和敬重的对象——那些质朴的农民和牧民们,他们是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同时又是历史和生活的创造者。

近年来,积墨法已成为方增先人物画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怀素书蕉》、《祝酒舞》、《梦》、《佛珠》等作品,是为方增先积墨法初试告捷之作。

《大山的回音》、《闲看行路人》、《家乡板凳龙》等则已是具有典型性的积墨画法作品,在这些作品中积墨法显然得到了非常成熟的运用。

走向综合与自由当积墨法得以成功运用进人物画以后,方增先的水墨人物画创作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扎实的造型功底、浑厚沉郁的积墨画法、清癯爽利的书法用线、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今天的方增先先生,我们可说他在非常有选择地吸收古今中外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已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水墨人物画风格。

观方先生近作,就绘画的题材、内容与表现手法看来,他在创作上已进入了相当自由的境地。

无论是传统中国画题材表现文人之高蹈境界与幽雅趣味的作品,还是现实题材的反映牧民或乡民以及生活中普通人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的作品,其墨色之浓淡、线条之繁简、墨与线之多寡,工与写之比重,构图之平淡与奇崛,气韵之风流与沉滞,都有不同的侧重,由此他笔下的水墨人物亦呈现出生动而丰富多变的神韵和气质。

尽管写实是方增先人物画的基础,然而他作品画面形态的丰富性说明了他为水墨的形式表现和画面构成留出了足够的发挥想象的余地,他是以形写神,踩上写实的基石后又不求形似,尽全力去把握被表现对象的神韵与气质,追求所谓的画外之境、言外之意。

关于形式与意境,画家说过的一段话里点明了二者的关系:“ 近两年,体质益弱,但我正在试以书法入画,并希望在笔墨的探索中,加强意笔画‘意'的浓度,在我看来,中国画中的意,只是一种情绪,由笔墨中表达出来。

在西方现代、前卫艺术中,形式语言如有真心的表达,也是在情绪的范围之内。

……但并不是有了形式就能出情绪,唯美的形式,只是一种表层的美感”。

而关于艺术创作的真谛,画家自己亦总结说:“艺术的原创,在于艺术家对宇宙、人生的感悟;在于对事物的感受和对感情、思想的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