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雷达 原理

合集下载

地质雷达检测原理及应用

地质雷达检测原理及应用

1.5 地质雷达探测系统的组成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 SIR-20主机、电缆、400M 天线、电池和充电器、打标 器、测距轮
1.6 地质雷达天线分类
空气耦合天线:主要用于道 路路面检测(具有快速便捷 的特点,但受到的干扰较 大);
地面耦合天线:主要用于地 质构造检测,检测深度较深 (地面耦合天线能够减少天 线与地面间其他因素的干扰, 检测效果较为准确)
2.2 现场检测工作 2.2.1 仪器设备启动与参数设置 ① 连接主机与电源和天线 ② 打开主机电脑,进入采集软件 ③ 采集方式:时间模式time(也称为连续测量、自由测量)、距离模式
distance(也称为测距轮控制测量、距离测量)、点测模式point ④ 采集关键参数 (1)频率:发射天线的中心频率越高,则分辨率越高,
与探空雷达一样,探地雷达利用超高频电磁波的反射来探测目标体,根 据接收到的反射波的旅行时间、幅度与波形资料,推断地下介质的结构与分 布。
1.2 地质雷达的工作频段
1~100MHz, 低频,地质探测1-30米 100~1000MHz,中频,构造结构探测,2米 1000~5000MHz,高频, 浅表结构体探测, 50厘米
反射信号的强度主要取决于上、下层介质的电性差异,电性差越大,反射 信号越强
(7世界中粒子呈无序排列的 状态,当外界电磁波穿透该 物质时,微观世界中的粒子 就会成定向排列状态,此时 会形成一个电容板,对外界 穿过的电磁波形成一定的阻 碍作用,而每种物质粒子的 排列规律不同,形成电容板 时阻碍外界电磁波穿过的能 力不同,因此各种物质的介 电常数也不同
(9)在“表格”窗口中点“剖面”选项,设置起始里程,如果里程向右减小,选中 “区域减量”。
三、地质雷达典型缺陷图形判定

地质雷达的原理

地质雷达的原理

地质雷达的原理
地质雷达利用超高频电磁波探测地下介质分布。

其基本原理是:发射机通过发射天线发射中心频率为至1200M、脉冲宽度为的脉冲电磁波讯号。

当这
一讯号在岩层中遇到探测目标时,会产生一个反射讯号。

直达讯号和反射讯号通过接收天线输入到接收机,放大后由示波器显示出来。

根据示波器有无反射讯号,可以判断有无被测目标;根据反射讯号到达滞后时间及目标物体平均反射波速,可以大致计算出探测目标的距离。

由于地质雷达的探测是利用超高频电磁波,使得其探测能力优于例如管线探测仪等使用普通电磁波的探测类仪器,所以地质雷达通常广泛用于考古、基础深度确定、冰川、地下水污染、矿产勘探、潜水面、溶洞、地下管缆探测、分层、地下埋设物探察、公路地基和铺层、钢筋结构、水泥结构、无损探伤等检测。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专业雷达书籍或咨询地质雷达专家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地质雷达技术讲解

地质雷达技术讲解

19
数据采集记录表
Page
20
数据采集记录表
Page
21
仪器操作
Page
22
仪器操作
Page
23
仪器操作
Page
24
仪器操作
Page
25
仪器操作
Page
26
数据处理 雷达波在地下的传播过程中各种噪声和杂波的干扰非常严 重,正确识别各种杂波与噪声、提取其有用信息是探地雷 达记录解释的重要的环节,其关键技术是对地质雷达记录 进行各种数据处理。电磁波的传播形式与地震波十分相似,
Page
44
Page
45
静校正/移动开始时间 二维滤波/抽取平均道 偏移/时深转换 图像显示和解释
Page
29
报告编写 1. 委托方名称,工程名称、地点,建设单位、勘察单位、 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设计要求,检测目的, 检测依据,检测日期; 2.检测原理及方法; 3.检测里程汇总;
4.问题缺陷汇总表;
Page
8
地质雷达应用领域
市政设施及管线探测
地质与环境探测
铁路工程探测
公路探测
考古探测
建筑结构、桥梁、隧道检测 军事安全探测
Page
9
隧道检测
Page
10
隧道检测 隧道探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隧道衬砌厚度检查
隧道内部结构物检查—钢筋、钢拱架等 隧道衬砌混凝土质量检查 隧道衬砌混凝土密实度检查 隧道衬砌防水板检查
Page
34
检测图像解释 混凝土不密实(衬砌界面的强反射信号同相轴呈绕射弧 形,且不连续较分散)
Page
35
检测图像解释 衬砌厚度变化

地质雷达法

地质雷达法

地质雷达法
地质雷达法是一种应用电磁场变化,以辅助在地下测量并立体显示的地质勘探方法。

该方法的原理是:在一个区域内以一定的间隔沿一个方向施加一个抛物线型电磁波,然后依次接收地底反射回来的电磁信号,从而克服了地下可视化现象的局限,获取地下地质构造、地层变化、地下水活动及各种地质信息的技术方法。

地质雷达方法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关键环节是原始记录的重建与识别。

从元数据中获得初步信息,经过自动处理,生成处理过的图像,再根据地质结构特征,恢复中、100、500m反射板深度,同时对深度、光滑度及灰度进行扫描,定位精度达到1-2m,用反射率度量地质层析成分;用低频带限制来展示非反射强度;用梯度角度度量中、小尺度的构造变化;用梯度值测量总体反射板形态及反射率的强弱;用反射板深度、梯度值和强度的变化来度量板的形状和大小等。

地质雷达方法对地质调查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是可以在事先没有地质资料的地区快速预测大致的基本地质条件,二是可以在内部结构和成分不明显表现的单无岩体调查中准确分辨,从而发现低频反射深度特征,三是可用于复杂地质条件下精细地质调查,从而提高对岩性结构及地下水活动特征的认识,以及深入了解地质背景。

地质雷达原理及应用PPT课件

地质雷达原理及应用PPT课件
适应性强
地质雷达可以在各种复杂的环 境下进行探测,如山地、河流
、城市等。
地质雷达的缺点
成本较高
地质雷达设备成本较高,对于一些小 型项目来说可能不太经济。
对操作员要求高
地质雷达的操作需要专业人员进行, 对于普通人员来说可能需要较长时间 的学习和培训。
受环境影响较大
地质雷达的探测效果受到环境因素的 影响较大,如土壤湿度、电磁噪声等。
时域和频域分析等处理。
数据处理软件还具有地图显示 功能,可将探测结果以图像形 式展示,方便用户分析和解释

04
地质雷达应用实例
地下管线探测
总结词
利用地质雷达的高频电磁波探测地下管线的位置和深度,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 的安全性。
详细描述
通过向地下发射高频电磁波,并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地质雷达能够准确测定 地下管线的位置和埋深,为城市地下管线的规划、建设和维护提供重要依据。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数据处理复杂
地质雷达获取的数据量较大,需要进 行复杂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对于数据 处理技术要求较高。
地质雷达的发展趋势
技术升级
数据处理智能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质雷达的技术也 在不断升级,未来将会有更高效、更精确 的探测技术出现。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地质雷达 的数据处理将更加智能化,能够自动识别 和提取地下物体的信息。
详细描述
地质雷达能够快速、准确地监测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如滑坡、泥石流等,为 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有效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矿产资源勘探
总结词
利用地质雷达的高分辨率探测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储量,为矿 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雷达原理

地质雷达原理

地质雷达是目前分辨率最高的工程地球物理方法,在工程质量检测、场地勘察中被广泛采用,近年来也被用于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地质雷达能发现掌子面前方地层的变化,对于断裂带特别是含水带、破碎带有较高的识别能力。

在深埋隧道和富水地层以及溶洞发育地区,地质雷达是一个很好的预报手段。

1、基本原理探地雷达是一种用于确定地下介质分布情况的高频电磁技术,基于地下介质的电性差异,探地雷达通过一个天线发射高频电磁波,另一个天线接收地下介质反射的电磁波,并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分析、解译。

其详细工作过程是:由置于地面的天线向地下发射一高频电磁脉冲,当其在地下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电性(主要是相对介电常数)界面时,电磁波一部分发生折射透过界面继续传播,另一部分发生反射折向地面,被接收天线接收,并由主机记录,在更深处的界面,电磁波同样发生反射与折射,直到能量被完全吸收为止。

反射波从被发射天线发射到被接收天线接收的时间称为双程走时t,当求得地下介质的波速时,可根据测到的精确t值折半乘以波速求得目标体的位置或埋深,同时结合各反射波组的波幅与频率特征可以得到探地雷达的波形图像,从而了解场地内目标体的分布情况。

一般,岩体、混凝土等的物质的相对介电常数为4—8,空气相对介电常数为1,而水体的相对介电常数高达81,差异较大,如在探测范围内存在水体、溶洞、断层破碎带,则会在雷达波形图中形成强烈的反射波信号,再经后期处理,能够得到较为清晰的波形异常图。

在众多地质超前预报手段中,使用探地雷达预报属于短期预报手段,预报距离与围岩电性参数、测试环境干扰强弱有关。

一般,探地雷达预报距离在15~35米。

2、探地雷达在勘查中的基本参数①数电磁脉冲波旅行时式中:z-勘查目标体的埋深;x-发射、接收天线的距离(式中因z>x,故X可忽略);v-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②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式中:c—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0.29979m/ns); —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介质的相对磁导率(一般)③电磁波的反射系数电磁波在介质传播过程中,当遇到相对介电常数明显变化的地质现象时,电磁波将产生反射及透射现象,其反射和透射能量的分配主要与异常变化界面的电磁波反射系数有关:式中:r —界面电磁波电场反射系数;—第一层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第二层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地质雷达的原理

地质雷达的原理

地质雷达的原理地质雷达是一种利用雷达原理进行地下探测的仪器。

它通过向地下发送电磁波并接收反射回来的波束,对地下的物质成分和结构进行探测和分析。

地质雷达可以在不破坏地表的情况下,获取地下的信息,对于地质勘探、地下水资源调查、工程建设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地质雷达的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波在空间中的传播和被物体散射的特性。

当电磁波从雷达发射器发出后,会以电磁波的速度在空间中传播。

当电磁波遇到不同介质的边界时,会发生折射、反射、透射等现象。

在地质雷达探测中,电磁波主要与地下介质的电磁性质相互作用。

当电磁波与地下物质相互作用时,会发生电磁波的散射和衰减。

地下介质的电磁性质与地质雷达中的频率密切相关,因此地质雷达的探测效果受到频率的影响。

地质雷达通常用的是探地雷达,探地雷达通过发送一系列高频的短脉冲信号,然后记录回波的强度和到达时间。

根据回波的强度和时间,可以对地下物质的位置、形状和电磁性质进行分析。

在地质雷达的探测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 雷达发射:地质雷达通过雷达发射器发送高频电磁波到地下。

常用的频率范围为几百兆赫兹到几吉赫兹。

2. 地下物质的散射和衰减:电磁波在地下遇到物质后,会发生反射、散射和衰减等现象。

不同类型的地下物质对电磁波的散射和衰减程度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回波信号。

3. 回波接收:地质雷达的接收器接收到从地下反射回来的回波信号。

接收到的回波信号可以包含有关地下物质的信息。

4. 数据处理:接收到的回波信号经过合适的处理和分析,可以从中提取出地下物质的信息,如深度、形态、电磁性质等。

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滤波、叠加、模式匹配等。

5. 显示与解读:处理后的数据可以通过图像或曲线等形式显示出来。

地质雷达的操作员可以根据显示的结果对地下物质进行解读,判断该地下物质的性质和分布情况。

地质雷达的原理基于电磁波的传播和地下物质对电磁波的散射和衰减等特性。

通过发送和接收电磁波,并结合合适的数据处理和解读方法,可以获取地下物质的信息。

地质勘探中的地质雷达技术

地质勘探中的地质雷达技术

地质勘探中的地质雷达技术地质雷达技术是地球科学领域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勘探技术,它能够通过无损检测方式获得地下结构的信息。

本文将介绍地质雷达技术的原理、应用领域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地质雷达技术的原理地质雷达技术利用微波信号与地下物质相互作用的特性,通过检测回波信号来确定地下结构。

其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发射、接收和处理三个步骤:1. 发射:地质雷达系统通过天线发射微波信号,这些信号会在地下不同介质的界面上发生反射、折射、散射等现象。

2. 接收:接收系统会收集回波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发送到处理系统进行分析。

3. 处理:处理系统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时频分析,通过波形和幅度的变化来获得地下结构的信息。

二、地质雷达技术的应用领域地质雷达技术在地球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勘探:地质雷达技术可以用于地质勘探,例如矿产资源勘探、岩溶地貌勘察、地下水资源调查等。

通过地质雷达扫描,可以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帮助勘探人员确定勘探区域的地质构造和岩石性质。

2. 土壤研究:地质雷达技术对于土壤研究也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对土壤中微波信号的分析,可以获取土壤的含水量、密度、孔隙率等信息,有助于土壤质地评价和土壤污染监测。

3. 工程勘察:地质雷达技术在工程勘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用于检测地下管线、洞穴、地下隧道等工程建设中的隐患,帮助工程师减少钻探次数、提高工作效率,并确保施工的安全性。

4. 灾害监测:地质雷达技术在灾害监测方面也有广泛应用。

例如,它可以用于监测地质滑坡、地下水位变化、地震活动等,为灾害预警和防治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三、地质雷达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质雷达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地质雷达技术可能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1. 分辨率提升:随着雷达系统技术的改进,地质雷达的分辨率将进一步提升,可以获取更精细的地下结构信息。

2. 多频段应用:地质雷达技术可以利用多种频段的微波信号,通过对多频段信号的处理来获取更丰富的地下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雷达是目前分辨率最高的工程地球物理方法,在工程质量检测、场地勘察中被广泛采用,近年来也被用于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地质雷达能发现掌子面前方地层的变化,对于断裂带特别是含水带、破碎带有较高的识别能力。

在深埋隧道和富水地层以及溶洞发育地区,地质雷达是一个很好的预报手段。

1、基本原理
探地雷达是一种用于确定地下介质分布情况的高频电磁技术,基于地下介质的电性差异,探地雷达通过一个天线发射高频电磁波,另一个天线接收地下介质反射的电磁波,并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分析、解译。

其详细工作过程是:由置于地面的天线向地下发射一高频电磁脉冲,当其在地下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电性(主要是相对介电常数)界面时,电磁波一部分发生折射透过界面继续传播,另一部分发生反射折向地面,被接收天线接收,并由主机记录,在更深处的界面,电磁波同样发生反射与折射,直到能量被完全吸收为止。

反射波从被发射天线发射到被接收天线接收的时间称为双程走时t,当求得地下介质的波速时,可根据测到的精确t值折半乘以波速求得目标体的位置或埋深,同时结合各反射波组的波幅与频率特征可以得到探地雷达的波形图像,从而了解场地内目标体的分布情况。

一般,岩体、混凝土等的物质的相对介电常数为4—8,空气相对介电常数为1,而水体的相对介电常数高达81,差异较大,如在探测范围内存在水体、溶洞、断层破碎带,则会在雷达波形图中形成强烈的反射波信号,再经后期处理,能够得到较为清晰的波形异常图。

在众多地质超前预报手段中,使用探地雷达预报属于短期预报手段,预报距离与围岩电性参数、测试环境干扰强弱有关。

一般,探地雷达预报距离在15~35米。

2、探地雷达在勘查中的基本参数
①数电磁脉冲波旅行时
式中:z-勘查目标体的埋深;x-发射、接收天线的距离(式中因z>x,故X可忽略);v-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②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式中:c—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0.29979m/ns); —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介质的相对磁导率(一般)
③电磁波的反射系数
电磁波在介质传播过程中,当遇到相对介电常数明显变化的地质现象时,电磁波将产生反射及透射现象,其反射和透射能量的分配主要与异常变化界面的电磁波反射系数有关:
式中:r —界面电磁波电场反射系数;—第一层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第二层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3、数据处理
雷达资料中水平波特别发育,它产生于雷达仪器本身。

即使将天线对空,也会记录到回波,这回波不是来自天空,而是来自于控制器、数据线、天线的相互作用,是难以避免的。

水平波具有时间相等的特点,水平滤波就是利用这一特性。

滤波过程中,可将相邻的一定数量的扫描线求平均,再与个别扫描线相比较,就可消除水平波。

水平滤波中选取的扫描线数越大,滤波效果越小。

相反选取的扫描线数越小,滤除水平波的效果越明显。

但如果水平滤波扫描线取得太少,可能会滤掉一些缓
变界面信号。

因而在进行水平滤波时,要根据对象进行试验、调整,以求最佳效果。

垂直滤波中较为常用的方法有带通滤波,高通滤波,低通滤波,小波变换等。

垂直滤波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杂散波干扰,这些杂散波是来自于外源,不是天线自身发出的,频率不在雷达天线频带内。

有时为了区分不同的地质体,选取不同的频带,都要用到垂直滤波。

垂直滤波是一种数学变换,有时会带来较大的失真,滤波的频带越窄,失真越大,应用中要认真选取方法和参数。

因为雷达天线的发射与接收都设定了带宽,也就是说雷达信号本身已经过滤波,所以一般资料处理中的滤波处理改善并不明显。

4、预报特点
(1)有效探测距离一般为10~30m,适宜于短距离预报;
(2)适用于探测界面两侧介电常数差异较大的地质界面;
(3)对规模大、延伸长的地质体探测效果较好,对规模较小的地质体探测效果较差。

(4)对张性结构面探测效果较好,对闭合结构面探测效果较差;
(5)对充水、充泥或空腔的地质体探测效果较好。

(6)适宜于探测与测线平行或以小角度相交的结构面,与测线以大角度相交的结构面探测效果较差,或甚至无法探测。

(7)在掌子面适宜探测与隧道轴线呈大角度相交的结构面,在侧壁或底板适宜探测与隧道轴线以小角度相交的结构面。

(8)对不规则形态的三度地质体,如溶洞、暗河等不良地质体的探测效果较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