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异常临床诊断和治疗
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是指血浆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中其中一种或多种水平升高。
是一类较常见的疾病, 除少数是由于全身性疾病所致外(继发性高脂血症),绝大多数是因遗传基因缺陷(或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原发性高脂血症)。
血脂高有哪些病因:血脂高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原发性的,与先天性和遗传有关,由于单基因缺陷或多基因缺陷,使参与脂蛋白转运和代谢的受体、酶或载脂蛋白异常导致的,或者是由于环境因素,如饮食、营养、药物等,和通过未知的机制导致的。
第二种就是继发性的,主要是由于代谢性紊乱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黏液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肥胖、肝肾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者是由于其他因素,年龄、性别、季节、饮酒、吸烟、饮食、体力活动、精神紧张、情绪活动等导致的。
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两大方面:(1)脂质在真皮内沉积所引起的黄色瘤;黄色瘤是一种异常的局限性皮肤隆起,颜色可分为黄色、橘黄色或棕红色,多呈结节、斑块或丘疹形状,质地一般柔软,最常见的是眼睑周围扁平黄色瘤。
(2)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所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产生冠心病和周围血管病等。
由于高脂血症时黄色瘤的发生率并不十分高,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多数高脂血症患者并无任何症状和异常体征发现。
而患者的高脂血症则常常是在进行血液生化检验(测定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时被发现的诊断:主要检测两个指标:1.血浆胆固醇浓度>5.17mmol/L(200mg/dl)可定为高胆固醇血症;2.血浆甘油三酯浓度>1.7mmol/L(200mg/dl)为高甘油三酯血症临床表现:1.黄色瘤、早发性角膜环和脂血症眼底改变黄色瘤是一种异常的局限性皮肤隆起,颜色可分为黄色、橘黄色或棕红色,多呈结节、斑块或丘疹形状,质地一般柔软,最常见的是眼睑周围扁平黄色瘤。
2.动脉粥样硬化脂质在血管内皮下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早发性和进展迅速的心脑血管和周围血管病变。
血脂异常

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一概述因脂肪代谢运转异常使血浆种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称为高脂血症(hyperlipemia)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且必须与蛋白质结合成脂蛋白的形式在血中运转,故高脂血症也称高脂蛋白血症(hyperliporoteinemia)。
高脂血症可分为高胆固醇、高甘油三脂或两者兼有。
通常可分为两大类:、、(1)原发性:罕见,为遗传性脂代谢紊乱疾病。
(2)继发性:多见于糖尿病、饮酒、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症、肾透析、胆道阻塞、避孕药等。
血浆中血脂主要成分有胆固醇、甘油三脂、磷脂、游离脂肪酸、微量类固醇和脂溶性维生素。
脂蛋白是由蛋白质、胆固醇、甘油三脂、磷脂组成的复合体、利用超速离心法,血浆可分为4种脂蛋白: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
而用电泳法分离脂蛋白所含蛋白表面电荷不同可分为乳糜微粒、β、前β和α4条脂蛋白区带,分别相当于超速离心法中CM、LDL、VLDL、HDL,这种分类法目前不常用。
脂蛋白中的蛋白质是一种特殊球蛋白,起运转脂质功能称为载脂蛋白。
载脂蛋白分为APOA,B、C、D、E。
由于氨基酸组成的差异,每一型又分为许多型,如APOA可分为A1、A2、A3;APOB可分为B48,B100等,载脂蛋白除了与脂质结合形成水溶性物质成为转运溶质脂类载体外,还参与酶活动调节,参与脂蛋白与细胞膜受体识别和结合反应。
所有载脂蛋白均可在肝脏合成,小肠粘膜细胞可合成APOA1、A2、APOB和APOE。
(一)脂蛋白组成代谢(1)乳糜微粒(CM)来源于食物,微粒大约80—100nm,密度低,主要含甘油三脂占90%。
CM进入循环中迅速被代谢(半衰期5—15min),将饮食来源甘油三脂运到肝和脂肪组织,被脂蛋白脂酶(LPL)水解释放游离脂肪酸,CM及残体(B—VLDL)进一步参与LDL、HDL形成,APOB48是组成CM的主要蛋白。
(2)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VLDL颗粒较CM小,约30—80nm,密度较CM高,含丰富的甘油三脂占50%以上,故甘油三脂水平主要反应VLDL的多少。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 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 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血脂异常是指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脂质含量异常增高的情况。
血脂异常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是指导临床医生进行血脂异常的诊断和治疗的指南。
下面将介绍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中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
血脂异常的诊断需要根据患者的血脂水平和具体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根据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如下:1.总胆固醇(TC)的诊断标准:-正常范围:<5.18 mmol/L(<200 mg/dL)-边缘升高:5.18-6.21 mmol/L(200-239 mg/dL)-异常升高:≥6.22 mmol/L(≥240 mg/dL)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诊断标准:-理想水平:<2.59 mmol/L(<100 mg/dL)-边缘升高:2.59-3.35 mmol/L(100-129 mg/dL)-异常升高:3.36-4.13 mmol/L(130-159 mg/dL)-高度异常升高:≥4.14 mmol/L(≥160 mg/dL)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诊断标准:-低水平:<1.04 mmol/L(<40 mg/dL)-高水平(对男性):≥1.55 mmol/L(≥60 mg/dL)-高水平(对女性):≥1.29 mmol/L(≥50 mg/dL)4.甘油三酯(TG)的诊断标准:-理想水平:<1.7 mmol/L(<150 mg/dL)-边缘升高:1.7-2.25 mmol/L(150-199 mg/dL)-异常升高:2.26-5.63 mmol/L(200-499 mg/dL)-高度异常升高:≥5.64 mmol/L(≥500 mg/dL)此外,根据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还规定了特定人群的诊断标准:1.糖尿病患者:-目标TC <4.52 mmol/L(<175 mg/dL)-目标LDL-C <2.59 mmol/L(<100 mg/dL)-目标HDL-C >1.04 mmol/L(>40 mg/dL)-目标TG <1.69 mmol/L(<150 mg/dL)2.冠心病患者或疑似冠心病患者:-目标TC <4.14 mmol/L(<160 mg/dL)-目标LDL-C <2.59 mmol/L(<100 mg/dL)-目标HDL-C >1.29 mmol/L(>50 mg/dL)-目标TG <1.69 mmol/L(<150 mg/dL)总之,根据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的诊断标准,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血脂水平和具体情况对血脂异常进行诊断和评估,从而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完整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完整版一、概述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我国居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危险因素普遍暴露,ASCVD 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40%以上,居首位[1]。
中国ASCVD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血脂异常为ASCVD发生发展中最主要的致病性危险因素之一[2]。
WHO最新资料显示,全球超过50%的冠心病的发生与胆固醇水平升高有关。
在ASCVD 防控方面,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借助于完成降脂治疗为主的三大任务,成功降低了冠心病死亡率[3];其中,贡献最大的胆固醇水平降低占24.25%的权重。
而近年我国冠心病死亡率不断增加,首位原因为胆固醇水平升高的影响,占77%,明显超过糖尿病和吸烟,成为首要致病性危险因素[4]。
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我国ASCVD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基层以及社区医务工作者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主力军。
提高基层医生对血脂异常的认识、防治水平,对降低人群整体心血管风险,防治ASCVD发生有重要意义。
(一)定义总胆固醇(TC)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
1.血脂与脂蛋白:血脂是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血脂主要是胆固醇和TG。
血脂不溶于水,必须与特殊的蛋白质即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Apo)结合形成脂蛋白(Lp)。
脂蛋白为球状的大分子复合物,其表面是少量蛋白质、极性磷脂和游离胆固醇,它们的亲水基团突入周围水相中,从而使脂蛋白分子溶于血液,并被运输至组织进行代谢。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 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 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我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 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血脂异常已经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我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的发布给出了清晰的指导。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我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中关于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以期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内容。
一、血脂异常概述血脂异常是指血液中脂类物质代谢紊乱所导致的疾病。
它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异常。
它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及时诊断并有效管理血脂异常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二、我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的发布我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的发布是对血脂异常诊断及治疗的重要指导,它基于大量临床数据和最新研究成果,结合了国内外专家的共识,对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这些规定不仅适用于医务人员,也是普通人群了解和预防血脂异常的重要参考。
三、我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中的血脂异常诊断标准在《我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中,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并对不同人群的标准进行了详细的划分。
除了基本的生化指标外,指南还介绍了临床症状和相关危险因素的评估,从多个角度全面评估血脂情况,可以更准确地诊断血脂异常。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我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的发布为预防和管理血脂异常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通过关注生活方式、科学饮食和适量锻炼,我们可以有效降低血脂异常的发生风险。
作为一位健康意识重视的个体,我将会更加关注自身的血脂情况,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如适当控制摄入脂肪和热量,保持体重,规律运动等,以提高心血管健康水平。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深入探讨,我们对我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中关于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一指南的发布为血脂异常的预防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也提醒我们应该重视自身的血脂健康,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上做出积极的改变。
高血脂症的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

高血脂症的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高血脂症,又称为高血脂或高脂血症,是指体内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升高的一种代谢紊乱状态,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重要因素。
在临床上,对于高血脂症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明确的标准和策略。
本文将从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诊断标准1. 血脂检测:首要步骤诊断高血脂症的关键是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和 LDL-C 的水平。
通常情况下,需要进行空腹状态下12小时以上的血液采样,并使用生化分析仪器来测定这些指标。
2. 总胆固醇(TC):高于200 mg/dL (5.17mmol/L) 被认为是高胆固醇水平,200-239 mg/dL (5.17-6.18 mmol/L) 为边缘高胆固醇水平。
正常血脂状况下,TC 水平应保持在200 mg/dL 以下。
3.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医生通常会注重 LDL-C 的检查结果。
如果 LDL-C 水平超过160 mg/dL (4.14 mmol/L),则被认为是高 LDL-C 水平。
对于有心血管风险因素的患者,建议将其控制在100 mg/dL (2.59 mmol/L) 以下。
4. 甘油三酯(TG):TG 的正常范围应该小于150 mg/dL (1.7 mmol/L)。
如果TG 水平超过这个值,则被判定为高 TG 水平。
二、治疗策略1. 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初级的治疗策略,并适用于所有高血脂患者。
这包括健康饮食、增加体力活动和戒除不良习惯等。
a) 饮食调整:控制总摄入热量,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
增加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如新鲜水果、蔬菜、全谷物、豆类和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橄榄油、坚果等)。
b) 增加体力活动:运动有助于降低血脂水平,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
c) 戒除不良习惯: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减少对心血管健康的负面影响。
血脂异常的诊断与治疗

第二十七章血脂异常血脂:包括胆固醇〔Cholesterol〕、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脂肪酸〔Fattyacid〕和磷脂〔Phospholipids〕,通常要紧指血浆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和TG。
脂质要紧与蛋白质结合=脂蛋白的形式存在。
血脂异常/dyslipidemia:实际指异常脂蛋白症〔高脂蛋白症〕,包括血脂的含量和/或组分异常。
临床以高TC血症、高TG血症、高LDL血症和低HDL血症多见。
【病因分类和发病机制】(一)病因分类1、临床分类: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①原发性血脂异常:遗传缺陷所致,又称为原发性家族性血脂异常。
②继发性血脂异常:系统性疾病所致。
★高TC血症要紧见于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减和Cushing综合征等。
★高TG血症要紧见于糖尿病未操纵时、肾病综合征、肾衰透析者、胖胖者、糖原累积病、慢性乙醇中毒和长期雌激素治疗等。
2、血脂谱分型依据血浆脂蛋白谱的变化分五型:Ⅰ型:血浆乳糜微粒〔chylomicrone,CM,〕浓度升高,要紧含TG,TC正常或轻度升高。
见于家族性高CM血症/家族性高TG血症。
Ⅱ型:可分为★Ⅱa→血浆LDL升高,TG正常.★Ⅱb→VLDL、LDL水平均升高,要紧见于高TC血症/家族性高β球蛋白血症。
Ⅲ型:要紧是血浆CM残粒和VLDL残粒增加,血浆TC和TG 升高,见于家族性异常β球蛋白血症。
Ⅳ型:血浆VLDL增高,血浆TG升高,而TC正常或偏高。
Ⅴ型:CM、VLDL(TG和TC)升主,但以TG升高为主,如混合型高TG血症。
注:++:升高为注或明显升高;+:升高;N=normal(二)发病机制1、获得性因素★高脂饮食:常见★体重增加:原发性胖胖及胰岛素抵抗为特征的代谢综合征是血浆TC、TG升高的常见缘故。
★增龄:血浆TC随年龄而升高〔缘故:机体分解代谢下落,LDL受体活性落低〕。
★雌激素缺乏:雌激素增加LDL分解。
血脂异常诊断标准

血脂异常诊断标准血脂异常是指血液中油脂和脂蛋白等含量超出正常范围,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生风险增加的一种病理状态,是影响各类慢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一个共同危险因素。
血脂异常除了可以由遗传因素、生活习惯因素和药物治疗等外部因素所致,也可能是因内分泌疾病、肝脏疾病或其他系统性疾病所致。
血脂异常的常见诊断标准如下:1、血清甘油三酯:正常参考值为2.26-5.17mmol/L,多数参考值在0.56-1.70mmol/L之间;2、血胆固醇:正常参考值为2.42-6.48 mmol/L,多数参考值为3.12-5.17mmol/L;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参考值为0.78-2.91 mmol/L,多数参考值在 0.93-2.30 mmol/L之间;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参考值为0.95-3.37 mmol/L,多数参考值为1.18-2.95 mmol/L。
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还要根据临床背景和患者个体情况来综合考虑进行多指标的临床分析。
由于每一指标的不同,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不同,正常参考值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判断血脂异常时,应结合其它血液检查指标,综合分析其整体状况,来判断患者的血脂异常程度。
除此之外,血脂异常患者可能伴有合并症,例如高胆固醇血症病因及其他心血管系统疾病,因而血脂异常诊断也需要结合临床合并症和患者的病史等进行评估。
此外,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其血脂异常的类型,以及与儿童的特点有关的诊断标准,其参考值也会有所差异。
此外,血脂异常可以用拉贝非那醇(Atorvastatin )等口服药物治疗,以降低血脂含量。
具体药物功效及用量及使用方法,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在持续服用拉贝非那醇(Atorvastatin )治疗期间,要经常监测血脂含量,确认治疗效果,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
总之,血液中游离性油脂若超出正常参考值,影响心血管状况,而发生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率及危险性将显著增加。
因此,早期发现血脂异常,通过正确的治疗手段以稳定血脂,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和保护心脏健康意义重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脂异常临床诊断与治疗第一节血脂与脂蛋白一、血脂1、什么就是血脂?血脂就是血中所含脂质的总称。
脂质就是一大类化学物质,主要包括①胆固醇、②甘油三酯(也就就是中性脂肪)、③磷脂、④脂肪酸等。
2、血脂的来源有哪些?⑴外源性:来自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蛋黄、奶油、脑组织、内脏(特别就是肝脏)及脂肪丰富的鱼肉类。
⑵内源性:由体内自身合成。
两种来源的血脂可以相互制约。
①正常情况下:当摄入食物中脂肪、胆固醇含量增高时,肠道吸收增加,血脂浓度上升,同时肝脏的合成受抑制;摄入减少时,肝脏合成将加速,故最终血脂浓度保持相对平衡。
②当肝脏代谢紊乱时:便不能正常地调节脂质代谢,此时若继续进食高脂食物,必然导致血脂浓度持续增高。
二、脂蛋白血脂就是不溶于水的,在血液中它们必须与一类特殊的蛋白质相结合,形成溶于水的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就叫做脂蛋白。
(一)脂蛋白主要包括哪些?应用超速离心的方法,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1、乳糜颗粒(CM)2、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3、低密度脂蛋白(LDL)4、高密度脂蛋白(HDL)(二)脂蛋白的大小(超速离心法)(三)人血浆脂蛋白的分类与成分(四)脂蛋白的临床意义➢乳糜微粒(CM):正常人空腹12小时后血清中无CM;餐后以及某些病理状态下血液中含有大量CM时,血液外观浑浊。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在没有CM存在的血清中,其TG的水平主要反映VLDL的多少。
➢低密度脂蛋白(LDL):LDL将胆固醇转运到外周组织。
➢高密度脂蛋白(HDL):HDL将胆固醇从外周组织(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转运到肝脏进行再循环或以胆酸的形式排泄,此过程称为胆固醇逆转运。
(五)什么就是载脂蛋白?与胆固醇与甘油三酯结合在一起的特殊蛋白质称为载脂蛋白(Apo);以多种形式存在于各类脂蛋白中,目前已经发现的载脂蛋白有20余种;乳糜微粒主要含Apo B48,VLDL与LDL主要含Apo B100,HDL 中的载脂蛋白以Apo AⅠ为主。
第二节血脂异常的检出一、临床上常规检测的血脂项目二、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第三节血脂异常的诊断与分类一、血脂异常在临床上可分为4种类型1、高胆固醇血症2、高甘油三酯血症3、混合型血脂异常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二、血脂异常的诊断与分类标准(mmol/L)第四节血脂异常患者的综合危险评估一、综合危险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性不仅取决于个体具有某一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而且更取决于个体同时具有危险因素的数目。
就是危险因素的数目与严重程度共同决定了个体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程度,称之为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危险。
二、血脂异常危险分层方案三、主要危险因素血清胆固醇升高。
四、其它危险因素1、高血压(血压≥140/90mmHg或接受降压药物治疗)2、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3、吸烟(≥1支/日)4、低HDL-C(HDL-C<1、04mmol/L)5、肥胖(BMI≥28kg/m2)6、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一级亲属首次发病时男<55岁,女<65岁)冠心病: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②稳定性心绞痛;③陈旧性心肌梗死;④有客观证据的心肌缺血;⑤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患者。
冠心病等危症:①缺血性脑卒中;②周围动脉疾病;③腹主动脉瘤与症状性颈动脉病(如短暂性脑缺血);④糖尿病。
五、代谢综合征具备以下的三项或更多即可作出诊断:➢腹部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血清甘油三酯:≥1、7mmol/L➢血清HDL-C:<1、04mmol/L➢血压:≥130/85mmHg➢空腹血糖≥6、1mmol/L或糖负荷后2h血糖≥7、8mmol/L 或有糖尿病史。
第五节血脂异常的治疗一、血脂异常的治疗原则1、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防治心血管病。
2、根据就是否已有冠心病或冠心病等危症以及有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结合血脂水平进行全面评价。
3、饮食治疗与改善生活方式就是血脂异常治疗的基础措施。
无论就是否进行药物调脂治疗都必须坚持饮食控制与改善生活方式。
4、在决定采用药物进行调脂治疗时,要全面了解患者患冠心病及伴随的危险因素情况。
在进行调脂治疗时,应将降低LDL-C作为首要目标。
5、应根据患者的危险度分层决定调脂治疗的措施与降低LDL-C 的目标值。
二、血脂异常患者开始调脂治疗的TC与LDL-C值及其目标值第六节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LC)一、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的主要内容1、减少饱与脂肪酸与胆固醇的摄入。
2、选择能降低LDL-C的食物(如植物甾醇、可溶性纤维)。
3、减轻体重。
4、增加有规律的体力活动。
5、采取针对其它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措施,如戒烟、限盐、降低血压等。
二、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的基本要素1、减少使LDL-C增加的营养素⑴饱与脂肪酸<总热量的7%;⑵膳食胆固醇<200mg/日。
2、增加能降低LDL-C的膳食成分⑴植物固醇:2g/日;⑵可溶性纤维素:10-25g/日;⑶总热量:调节到能够保持理想体重或能够预防体重增加。
3、体力活动包括足够的中等强度锻炼,每天至少多消耗200kcal热量。
三、其它(一)植物固醇植物固醇就就是存在于植物中的类似于胆固醇的物质,化学结构与胆固醇很相似,但其作用与胆固醇截然不同。
植物固醇就是植物中的一种活性成分,对人体健康有很多益处。
植物固醇在肠道内可以与胆固醇竞争,减少胆固醇吸收,有效地降低血液中的总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而不影响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所有植物性食物中都含有植物固醇,但含量较高的就是植物油类、豆类、坚果类,虽说谷类、水果、蔬菜中植物固醇含量相对较低,但由于日常食用量较大,也提供了不少的植物固醇。
(二)脂肪酸按照脂肪酸的饱与度可分为:①饱与脂肪酸;②不饱与脂肪酸(不饱与脂肪酸,多不饱与脂肪酸)。
按空间结构可分为:①顺式脂肪酸;②反式脂肪酸1、饱与脂肪酸:碳链不含双键的脂肪酸。
2、不饱与脂肪酸①含1个双键的脂肪酸为单不饱与脂肪酸;②含2个或以上双键的脂肪酸为多不饱与脂肪酸。
③ω-3与ω-6不饱与脂肪酸从脂肪酸的甲基碳开始计算双键在第三个碳原子上的称ω-3不饱与脂肪酸,双键在第六个碳原子上的称ω-6不饱与脂肪酸。
ω-3不饱与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ω-6不饱与脂肪酸:亚油酸, γ-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3、脂肪酸的来源膳食中的饱与脂肪酸主要来自动物油脂与某些植物油(椰子油、棕榈油与可可油)。
不饱与脂肪酸主要来自植物油与海产品,其中橄榄油、茶油、菜籽油、花生油等富含单不饱与脂肪酸,大豆油、芝麻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富含多不饱与脂肪酸。
4、植物油中脂肪酸的含量5、反式脂肪酸⑴反式脂肪酸的结构脂肪酸主要就是由氢与碳原子组成的长链,根据其结构可以分为饱与脂肪酸与不饱与脂肪酸(单不饱与脂肪酸与多不饱与脂肪酸)。
不饱与脂肪酸根据碳链上氢原子的位置,又可分为两种,如果氢原子都位于同一侧,叫做“顺式脂肪酸”,如果氢原子位于两侧,叫做“反式脂肪酸”。
⑵反式脂肪酸的作用食物中的不饱与脂肪酸主要就是顺式的,动物脂肪有一小部分就是反式的。
人们在用化学方法对油进行加工时,有时会通过氢化作用给多不饱与脂肪酸加上氢原子,新加入的氢原子位于两侧,变成了反式脂肪酸,这种人工化合物最典型的代表就就是人造奶油或人造黄油。
反式脂肪酸比较稳定,便于保存。
反式脂肪酸的性质类似于饱与脂肪酸。
脂肪酸的结构发生改变,其性质也跟着起了变化。
多不饱与脂肪酸可以降低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但就是当它们被氢化为反式脂肪酸后,作用却恰恰相反,反式脂肪酸能升高LDL-C,降低HDL-C,增加患冠心病的危险性。
⑶反式脂肪酸的来源反式脂肪酸在自然食品中含量很少,人们平时食用的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品,基本上来自含有人造奶油的食品。
凡就是含有氢化植物油的食品都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最常见的就是烘烤食品(饼干、面包等)、沙拉酱,以及炸薯条、炸鸡块、洋葱圈等快餐食品,还有西式糕点,巧克力派,咖啡伴侣,热巧克力等。
反式脂肪酸的名称不一,一般都在商品包装上标注为“氢化植物油”、“植物起酥油”、“人造黄油”、“人造奶油”、“植物奶油”、“麦淇淋”、“起酥油”,其中都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
(三)血脂异常膳食控制方案第七节药物治疗一、调脂药物的分类⑴她汀类;⑵贝特类;⑶烟酸类;⑷胆酸螯合剂;⑸胆固醇吸收抑制剂;⑹其她。
(一)她汀类她汀类药物经过12年循证历程,在抗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地位,逐渐得到肯定。
1、作用机制竞争性抑制三羟基三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OA还原酶),使肝脏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减少。
2、降脂效果主要降低TC、LDL-C,兼降TG,轻度升高HDL-C。
3、种类洛伐她汀(美降之),辛伐她汀(舒降之),普伐她汀(普拉固), 阿托伐她汀(立普妥),现代中药血脂康(主要成分洛伐她汀)。
4、不良反应大多数人对她汀类药物的耐受性良好,副作用通常较轻且短暂。
常见不良反应有:头痛、失眠、抑郁、以及消化不良、腹泻、腹痛、恶心等消化道症状。
0、5%-2%的病例发生肝脏转氨酶升高。
严重不良反应:肌痛、肌炎与横纹肌溶解5、禁忌症:胆汁郁积与活动性肝病,妊娠。
她汀类药物常用剂量与最大剂量现有她汀降低 LDL-C 水平 30%- 40%所需剂量(标准剂量)*(二)贝特类1、作用机制:促进脂肪酸氧化与甘油三酯代谢,减少VLDL在肝脏中的合成与分泌。
2、降脂效果:主要降低TG ,升高HDL-C ,轻度降低TC、LDL-C3、种类:非诺贝特(立平脂)、苯扎贝特(必降脂)、吉非贝齐(诺衡)。
4、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为消化不良、胆石症等;也可引起肝脏血清酶升高与肌病。
5、禁忌症:严重肾病与严重肝病。
(三)烟酸类1、作用机制:抑制脂肪组织中的脂解与减少肝脏中VLDL合成与分泌。
2、降脂效果:主要降TG,兼降LDL-C与TC,升高HDL-C。
3、种类:烟酸,烟酸肌醇酯,阿西莫司(氧甲吡嗪)4、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有颜面潮红、高血糖、高尿酸(或痛风)、上消化道不适等。
5、禁忌证:慢性肝病、严重痛风、溃疡病、肝毒性与高尿酸血症。
(四)胆酸螯合剂1、作用机制:在肠道内能与胆酸呈不可逆结合,因而阻碍胆酸的肠肝循环,促进胆酸随大便排出体外,阻断胆酸中胆固醇的重吸收。
2、降脂效果:主要降低TC与LDL-C,不降TG3、种类:考来烯胺(消胆胺)、考来替泊(降胆宁)4、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肠不适、便秘,影响某些药物的吸收。
(五)胆固醇吸收抑制剂1、作用机制:抑制胆固醇与植物固醇的吸收2、降脂效果:降低TC与LDL-C3、种类:依折麦布4、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头痛、恶心;少数患者有CK与转氨酶升高。
(六)其她1、普罗布考(丙丁酚):降低TC、LDL-C与HD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