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整理丨高考物理知识点梳理及串讲

合集下载

高考物理考点总结重点内容归纳与梳理

高考物理考点总结重点内容归纳与梳理

高考物理考点总结重点内容归纳与梳理物理科目是高考科目之一,对于考生来说,掌握物理考点的重点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高考物理的重点考点进行总结,以便考生能够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一、力学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高考物理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力学包括了很多概念和公式的运用,下面是一些重点考点的梳理:1. 牛顿定律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都是必考点。

考生需要理解这些定律的含义,以及如何应用到具体问题中。

2. 动力学动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学科。

在高考中,重点考察的内容包括加速度、速度、位移等概念的理解和计算。

3. 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是指任意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吸引力。

考生需要掌握万有引力公式、万有引力定律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应用到各类题目中。

二、热学热学是物理学中关于热和温度的学科,高考物理中重点考察的内容有:1. 温度和热量考生需要理解温度和热量的概念,并能够应用到具体问题中,例如热传导、热平衡等。

2. 热力学定律热力学定律是指描述物质热平衡状态的定律,其中最重要的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考生需要理解这些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3. 理想气体理想气体是物理学中研究气体行为的基本模型,考生需要掌握理想气体定律、气体状态方程等知识。

三、电磁学电磁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电和磁现象的学科,高考物理中重点考察的内容有:1. 电场电场是指电荷周围存在的一个物理量,在高考中会考察电场强度、电势等相关概念。

2. 磁场磁场是指磁力作用的区域,在高考中会考察磁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相关概念。

3. 电磁感应电磁感应是指磁场中的电流变化会引起电场的变化,考生需要理解电磁感应中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

四、光学与波动光学与波动是物理学中研究光和波的学科,高考物理中重点考察的内容有:1. 光的反射与折射光的反射与折射是光学的基础概念,考生需要掌握光的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等知识,并能够应用到具体问题中。

2. 单色光的干涉与衍射干涉与衍射是光的波动性质的表现,考生需要理解干涉与衍射的现象和原理。

2024高考物理基本知识点详细归纳

2024高考物理基本知识点详细归纳

2024高考物理基本知识点详细归纳一、力学1.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种类、力的合成与分解、等效力的条件2.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质点的静止与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质点的加速度与受力的关系4.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力与作用反作用力的特点和作用范围5.弹力:胡克定律、弹簧的应用6.推导物体沿斜面滑动的加速度7.动能定理:功的概念、功的计算、功的等效关系8.机械能守恒定律: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机械能守恒的应用9.在光滑水平面上,两物体通过轻绳相连,绳忽略质量,当绳维持张力时两物体在水平面上连续滑动10.向上飞出水平面竖直向上抛出的质点发射到空中竖直落下时的位置问题,得到质点与发射点的水平距离关系11.圆周运动:牛顿第二定律在圆周运动中的应用(离心力与合力)12.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引力、计算引力加速度二、热学1.热力学第一定律:内能增量等于系统对外做功与吸热的代数和2.热力学第二定律:热机效率、热传导和控制3.热力学第三定律:对于绝对零度,不可能通过有限次数的热力学过程到达三、光学1.光的反射定律:光线入射与反射角之间的关系2.光的折射定律:光线入射与折射角之间的关系3.光的干涉:光程差、相干条件、双缝干涉4.光的衍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波动性、达到衍射条件时产生衍射、级数衍射5.光的偏振:振动的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光的偏振产生原理和传播特性6.镜子成像:凹凸面镜的成像规律、光的反射性质7.透析光谱:白光经过透明物质折射,具有色散现象8.光的波粒二象性:光的实物性质和波动性质(光经物质传播时会产生衍射的现象)四、电学1.电场:平行板电容器、均匀带电球面、闭合电流的磁感应强度2.电势能和电势:电场能源转化为电势能、电势与电势能关系3.电流:电荷、电流强度、电阻以及电流的计算4.电阻:电阻与导体的特性关系、电阻的串、并联和计算5.电路:欧姆定律、功率定律、电功和能的计算五、电磁学1.磁场:物体强磁性的特点、由电流产生的磁场2.磁感应强度:静磁场的特点、磁感线、磁感应强度的计算3.长直导线的磁场:电流元、安培定则4.卢瑟福三定则:洛伦兹力、洛伦兹力的性质5.负载电流,元件中的电动势平衡以上为2024年高考物理基本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高考物理总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物理总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物理总知识点归纳总结在高考物理中,总结和归纳各个知识点非常重要。

下面是对高考物理主要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以供参考。

一、力学篇1. 运动和力- 运动的描述和描写-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2.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 力的分解- 平衡条件3. 平抛运动- 平抛运动的基本概念- 平抛运动的轨迹方程- 平抛运动的相关公式4. 物体的运动规律 - 匀速直线运动 - 匀变速直线运动5. 动能和动能定理 - 动能的定义- 动能定理- 动能与功的关系6. 力的功和功率- 功的概念- 功的计算方法 - 功率的概念- 功率的计算方法7. 力和运动的应用 - 简单机械原理 - 斜面运动- 吊球运动二、热学篇1. 温度和热量- 温度和温标- 热平衡和温度计- 热量的传递2. 物质的内能和热力学第一定律- 定义和计算- 内能和热量的关系-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式和应用3. 热量传递- 热传导- 热对流- 热辐射4.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的性质和状态方程- 摩尔气体的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的内能变化5. 热力学第二定律及熵增原理-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 - 热机的热效率- 熵增原理及其应用6. 热力学循环- 热力学循环的基本概念 - 卡诺循环- 热泵和制冷机三、光学篇1. 光现象的基本规律- 光传播的直线性- 光的反射和折射- 光的干涉和衍射2. 光的成像- 薄透镜成像规律- 物镜和目镜成像规律- 显微镜和望远镜成像规律3. 几何光学- 球面反射和折射定律- 薄透镜成像公式- 镜面成像和透镜成像的应用4. 光波的特性和光的粒子性- 光的波动性质- 光的粒子性质5. 光的干涉和衍射- 干涉的基本概念和条件- 杨氏实验和干涉条纹- 衍射的基本概念和条件- 衍射的应用四、电磁篇1. 电场和电势- 电场强度和电场线- 电势的概念和电势差- 等势面和电场力线2. 电容- 电容和电容器的基本概念 - 并联和串联电容器- 电容的充放电过程3. 电流和电阻- 电流强度和电流的方向 - 电阻和电阻器- 电阻与电路的基本关系4. 简单电路和恒定电流- 并联和串联电路- 恒定电流和欧姆定律- 电功和功率的计算5. 磁场和磁性材料- 磁场的产生和性质- 磁感强度和磁场强度- 磁性材料的分类和特性6. 电磁感应- 磁场对电流的影响-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自感和互感总结:以上总结了高考物理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力学、热学、光学和电磁等篇章。

高考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图解

高考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图解

高考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图解物理作为高考科目之一,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是一门难以逾越的学科。

然而,只要我们能够将重点知识点进行透彻的总结和图解,就能为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力学、热学、光学和电磁学等方面,对高考物理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一、力学1.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 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力等于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F=ma。

- 第三定律:任何作用力都有相等而反向的反作用力。

2. 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公式:F₁+ F₂ = F₃,其中F₁和F₂为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3. 动能和功- 动能公式:K = 1/2mv²,其中m为物体质量,v为速度。

- 功公式:W = Fs,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位移。

4. 碰撞- 完全弹性碰撞:碰撞前后动能守恒。

- 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前后动量守恒。

二、热学1. 温度和热量- 温度: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常用单位为摄氏度(℃)。

- 热量:物体传递热量的能力,常用单位为焦耳(J)。

2. 热传递- 导热:固体间分子传递热量。

- 对流:液体或气体传递热量。

- 辐射:通过电磁波传递热量。

3.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式:ΔQ = ΔU + ΔW,其中ΔQ表示系统所吸收或者释放的热量,ΔU为系统内能的增量,ΔW为系统对外界做功。

三、光学1.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即i = r。

2.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定律:折射角与入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比,即n₁sin(i) = n₂sin(r)。

- 绝对折射率:空气对应的折射率为1,其他物质的折射率大于1。

3. 成像公式- 薄透镜成像公式:1/f = 1/v - 1/u,其中f表示透镜焦距,v表示像距,u表示物距。

四、电磁学1. 电场和电势- 电场:带电体周围的区域,其受力大小与电荷量成正比。

- 电势:单位正电荷在电场中的势能,常用单位为伏特(V)。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一、运动的描述。

1. 质点。

- 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 条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例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可视为质点;研究地球自转时,不能将地球视为质点。

2. 参考系。

- 定义: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 选择不同的参考系,对物体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例如坐在行驶汽车中的乘客,以汽车为参考系是静止的,以路边的树木为参考系是运动的。

3. 位移与路程。

- 位移:矢量,是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其大小等于初末位置间的直线距离,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 路程:标量,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4. 速度。

- 平均速度:定义为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 = (Δ x)/(Δ t),是矢量,其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 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

当Δ t趋近于0时,平均速度就趋近于瞬时速度。

- 速率: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5. 加速度。

- 定义: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即a=(Δ v)/(Δ t),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

加速度反映了速度变化的快慢。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

- 速度公式:v = v_0+at,其中v_0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v为末速度。

- 位移公式:x = v_0t+(1)/(2)at^2。

- 速度 - 位移公式:v^2 - v_0^2=2ax。

2. 自由落体运动。

- 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 特点:初速度v_0 = 0,加速度a = g(重力加速度,g≈9.8m/s^2)。

- 公式:v = gt,h=(1)/(2)gt^2,v^2 = 2gh。

3. 竖直上抛运动。

- 定义: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的运动。

高考物理知识体系梳理—细致版

高考物理知识体系梳理—细致版

高考物理知识体系梳理目录高考物理知识体系梳理 (1)一、质点的直线运动 (3)1.运动的描述 (3)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应用 (4)二、相互作用、牛顿运动规律 (8)1.力的认识 (8)2.力的合成与分解、物体的平衡 (10)3.牛顿运动定律 (12)4.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18)三、质点的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9)1.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9)2.平抛运动 (19)3.实验:探究平抛运动 (21)4.圆周运动 (21)5.万有引力 (24)四、机械能、动量 (27)1.机械能 (27)2.专项探究 (32)3.实验:验证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略) (36)4.动量定理 (36)5.动量守恒定律 (37)6.动量机械能综合 (41)7.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42)五、机械振动、机械波 (43)1.机械振动 (43)2.机械波 (45)3.波的叠加、干涉、衍射、多普勒效应 (47)六、电场 (48)1.库伦定律、电场 (48)2.电场能的性质 (51)3.电容器、静电感应 (53)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56)七、电路 (62)1.电路基础知识 (62)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64)3.电学实验(略) (66)八、磁场 (66)1.磁场 (66)2.安培力 (67)3.洛伦兹力、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68)九、电磁感应 (80)1.电磁感应的条件、楞次定律 (80)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81)3.自感现象 (87)十、交变电流 (88)1.正弦交流电 (88)2.变压器 (89)3.远距离输电 (90)十一、热学 (91)1.分子动理论 (91)2.热力学第一定律 (92)十二、光、波粒二象性 (93)1.几何光学 (93)2.实验 (94)3.波动光学 (94)4.光的粒子说 (95)5.波粒二象性、物质波 (96)十三、原子物理 (96)1.原子结构 (96)2.原子核 (97)第一章、质点的直线运动1.运动的描述(1)位移、时间、速度的定义例1:某物体沿直线向一个方向运动,先以速度v1运动,发生了位移s,再以速度v2运动,发生了位移s,它在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______。

高考物理主干知识归纳总结

高考物理主干知识归纳总结

高考物理主干知识归纳总结物理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主科目,在高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掌握物理主干知识对于考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考物理主干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考生复习备考。

一、力学部分1. 牛顿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称为惯性。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的力与其产生的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F=ma。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 动力学动量定理: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动量的变化率等于所受力的大小与方向。

动量守恒:在没有外力作用或外力合力为零的情况下,系统的动量保持不变。

机械能守恒:在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系统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3. 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着引力,其大小与两物体质量之积成正比,与两物体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二、电磁学部分1. 静电学库仑定律: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量大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电场强度:单位正电荷所受到的力称为电场强度。

电势差:单位正电荷从一点移到另一点所做的功。

2. 电流学电阻定律: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U=IR。

欧姆定律:电流在导体中的大小与所加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I=U/R。

3. 磁场洛伦兹力: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受到的力与其电荷量、速度和磁场强度的乘积成正比。

安培定律:通过一定长度的导线中的电流强度与产生的磁感应强度成正比。

三、光学部分1. 几何光学球面镜成像规律:物距、像距和焦距之间的关系。

薄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像距和焦距之间的关系。

2. 光的波动性双缝干涉:两个狭缝之间的光波的干涉现象。

单缝衍射:光通过一个狭缝时出现的衍射现象。

3. 光的粒子性光电效应:光照射在金属表面时会产生电子发射现象。

四、热学部分1. 热传导热传导定律:热流密度与温度梯度成正比,与物体的导热系数成反比。

2. 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但总能量不变。

高考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图表大全

高考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图表大全

高考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图表大全物理是高考中的一门重要科目,也是很多学生认为比较难的科目之一。

物理知识点繁多,内容广泛,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整理和掌握重点知识,本文将为大家总结归纳高考物理知识点,并通过图表形式展示出大家需要掌握的内容。

一、力学知识点总结1. 运动基本概念与运动图像:运动基本概念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运动图像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2.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如果受力为零,就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力,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是指将多个力合并为一个力,或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

4. 动力学:动力学研究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的运动及其规律。

5. 静力学:静力学研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力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6. 弹力学:弹力学研究弹性体受力后恢复原状的能力与规律。

7. 万有引力与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是指物质之间相互吸引的力。

万有引力定律根据物体质量和距离的关系,描述了物体之间引力的大小。

二、热学知识点总结1. 热能与温度:热能是指物体内部分子或原子的运动能量。

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热平衡状态的物理量。

2. 热传递:热传递分为导热、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3. 气体定律:热力学定律描述了气体的温度、容积、压力和物质的关系,其中包括查理定律、同态定律、玻意耳-马略特定律等。

4. 热功定律:热功定律描述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中,功对热的转化。

5. 热机与热效率:热机是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热效率是描述热机工作效果的物理量。

三、光学知识点总结1. 光的反射与折射:光的反射是光线从一个介质射向另一个介质时改变方向的现象。

光的折射是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改变传播方向和速度的现象。

2. 光的色散与光的衍射:光的色散是指在通过介质时,不同波长的光的折射角度不同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吐血整理丨高考物理知识点梳理及串讲————————————————————————————————作者:————————————————————————————————日期:高中物理知识盘点串讲力和物体的平衡、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

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

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

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N进行计算,其中F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

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max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5.物体的受力分析(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

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

(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

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

6.力的合成与分解(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

(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共点的两个力(F1和F2)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1-F2|≤F≤F1+F2。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

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

7.共点力的平衡(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

(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

★(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x=0,∑Fy=0。

(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

直线运动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

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3.位移和路程: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路程和位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仅就大小而言,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4.速度和速率(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①平均速度: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位移)的平均速度v,即v=s/t,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述。

②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

瞬时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

(2)速率:①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②平均速率:质点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

在一般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平均速率,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二者才相等。

5.加速度(1)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是矢量。

加速度又叫速度变化率。

(2)定义: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Δv跟发生这个变化所用时间Δt的比值,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用a表示。

(3)方向:与速度变化Δv的方向一致。

但不一定与v的方向一致。

[注意]加速度与速度无关。

只要速度在变化,无论速度大小,都有加速度;只要速度不变化(匀速),无论速度多大,加速度总是零;只要速度变化快,无论速度是大、是小或是零,物体加速度就大。

6.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a=0,v=恒量。

(3)位移公式:S=vt。

7.匀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动。

以上各式均为矢量式,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然后把矢量化为代数量求解,通常选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凡是跟正方向一致的取“+”值,跟正方向相反的取“-”值。

8.重要结论(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差值是恒量,即ΔS=Sn+l-Sn=aT2=恒量(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9.自由落体运动(1)条件:初速度为零,只受重力作用。

(2)性质:是一种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a=g。

(3)公式:10.运动图像(1)位移图像(s-t图像):①图像上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所对应速度;②图像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是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③图像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从参考点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

(2)速度图像(v-t图像):①在速度图像中,可以读出物体在任何时刻的速度;②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等于物体的速度图像与这段时间轴所围面积的值。

③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加速度就是速度图像上所对应的点的切线的斜率。

④图线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反向。

⑤图线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匀速直线运动;图线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加速运动。

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

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新方法: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

(4)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

因此说,人们只能"利用"惯性而不能"克服"惯性。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F合=ma(1)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合=ma,F合是力,ma是力的作用效果,特别要注意不能把ma看作是力。

(3)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间效果。

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间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4)牛顿第二定律F合=ma,F合是矢量,ma也是矢量,且ma与F合的方向总是一致的。

F合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ma也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

★4.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1)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指出了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种性质的力。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叠加。

5.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宏观低速的物体和在惯性系中。

6.超重和失重(1)超重: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

处于超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mg+ma。

(2)失重: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

处于失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