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意象与理性设计
基于感性意象的玩具设计实践

产 品埴型
一
切创意部耍 变成产品 , 一切产造 型具有创意才能触动 人心。在信息时代 .在创意时代 , 新颖 的点
子 ,才能给产品无 限的竞争力。本栏 目将刊发 关于各类产品设计的研 究
基 于感性 意 象的玩 具 设计 实践
文 /王沈策 昊寒 王小艳
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在注重物质文化享受的同时. 开始关注自己 精 神生活的享受。在玩具行业里.“ 玩具 两宇也超越了其本身只玩只乐的涵义.在玩的 同时把人的情感也寄托在里面. 以趣味设计, 体验设计 , 情景设计的形式进行情感表现. 设计出别具风格的产品。 这种玩具已经超越了单纯 玩 的本义. 并蕴涵着其内在的深 刻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情感价值。
流行文化 .
感是左右设计 的关键因素。 现代主义的高 人物或其他 生物 的 O版形象
度理 性 冷漠 单调
刻板的风格让人们
C 在统一形 象的基础上加 进民族文
( 4}涂 鸦艺术和平 面艺术的大胆运
感到厌倦 。情 感表达浮泛化 . 表现方式模 化的元素 .设计 出不同风格寓意 的B D娃 用 .十分抢眼的视 觉感.
一
7
接抽 象出来 的形象 但 是在对其颜色和外 情感 形设计上 .却始终强调色彩的悦 且性 ( 如 多采用 接近 自然的绿色等) 和形象的亲和 性 .能够起到使 玩家心情 平和的抚 慰作
用
方能脱颖 而出。
与文化相结合 产品能够寄托人们 的各种 情酿
应用实践—— B 娃娃设计 D
一
定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消除 儿童 对于这
内在 的深刻 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 情黪 上 无论消费者在选择什 么产品 . 这种感 些形象的恐惧 理 使他们更 容易从速些 儿 价值 。 本文通过对基于感性工学意象原理 觉意 象都 是存在的。 我们只有掌握了消费 玩具身上得到快乐 其次. 童玩具 的拟 进行玩具的设计分析 并探讨其实践 者 的这些 理趋向 才能知道消费者需要 什么 才能开蛄我们的设计 . 也才能设计 化使得玩具本身对于幼儿采说更接近于 朋友 的角色 。如将各种卡通 .动物形
浅析阿恩海姆视知觉理论——知觉抽象对艺术设计的启示

浅析阿恩海姆视知觉理论——知觉抽象对艺术设计的启示□朱悦姝摘要:"视知觉”一词源于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该理论既是艺术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又是格式塔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实践,更是视觉完形理论的开创性思想。
书中涉及的心理学、物理学等专业学科的研究方法,使人们对艺术设计中知觉抽象的感性认知更加具体、科学。
而对知觉抽象的研究,旨在探索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同时不断寻求在艺术设计中创新的途径或更具有科学性的艺术形式表现方法,从而在设计的过程中找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依据,这毫无疑问是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
关键词:视知觉理论阿恩海姆知觉抽象艺术设计人们往往把抽象视为机械地由所记录的知觉表象完成的智力过程,而把艺术创作视为基于知觉、直觉和感情发生的,与思维毫不相干的事。
笔者认为,如觉抽象与艺术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二者可以相互贯通融合。
艺术创作者的工作从来不曾脱离知觉抽象与艺术。
之所以选择读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和《走向艺术心理学》,是因为笔者认为设计过程中的知觉抽象能力对于视觉传达中的图形创意来说十分重要,也对自身的研究内容有一定的帮助。
总的来说,书中讲的主要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性(整体决定部分的性质),而知觉结构是审美经验的基础。
什么是知觉抽象?知觉不同于感觉,也不是直觉,因为知觉除了包含感觉之外,还包含记忆、思维和言语活动等。
阿恩海姆在《走向艺术心理学》中提出:知觉是人们在脑海中对事物的整体认识,通常具有整体性、意义性、选择性等特征。
而抽象是把复杂且具体的事物,在保存其本质属性的前提下,将其分离、抽取、備化的过程。
知觉抽象即艺术家在构思和创作过程中,对储存于大脑中的知觉表象进行选择、抽象、重组,从而形成具有一定认知经验的形象,或者一个更为崭新、更具有创造性的审美意象。
儿童和一些精神病人的绘画创作往往具有高度抽象性,其共同的心理状态特征是知觉与现实脱离。
所谓脱离,就是不由思维概念规定,表达出一个模糊的意象。
从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看当代设计教育

从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看当代设计教育摘要:文章在深刻认识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从知识结构、业务素质、创新能力几个方面,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设计艺术设计教育创新设计的英文为“design”,该词源于拉丁语“designnge”。
美术词典对设计的解释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形成的构思和意图,运用符号形象地表现为可视的内容,作为造型活动的重要阶段的造型计划可称为设计”。
王受之先生指出:“设计,是指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活动。
”设计是一种主观心理活动,将内在的观念转变为外在的形象或产品,依靠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技术,借助于现代生产条件,实现设计者心理——物质——产品——艺术商品——大众化的审美教育创造过程。
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20至30年代,80年代工艺美术教育开始向艺术设计教育转变。
1998年教育部颁布新的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调整的专业设置,正式以“艺术设计”取代了沿袭多年的“工艺美术”学科,设计学科和设计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体系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速发展,各行各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各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使得设计教育成为普及教育。
目前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存在一些弊端,其一,急功近利之风助长了重艺术设计实践,轻设计教育理论研究;重外国的艺术设计流派,轻中国的传统艺术。
其二,由于采用传统的纯艺术教育模式,导致学生所学部分知识和市场脱节,导致“毕业”就是“失业”的现象时有发生。
其三,大部分高校艺术类教育模式往往重在造型及样式的教育,对工科知识传授较少;工科类教育模式重在某些工科课程,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及人文科学的关注不多。
这种功利性、重艺轻技、单向度设计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发展和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这就有必要研究当今时代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今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重点。
情感化设计的主要理论_方法及研究趋势_丁俊武

第17卷第1期2010年2月工程设计学报Journal of Engineering DesignVol.17No.1Feb.2010收稿日期:2009-07-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项目资助(70740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7097203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08JA 63003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70732002);南京大学/985工程0二期/经济转型与发展0创新基地和南京大学/211工程0建设项目资助.作者简介:丁俊武(1971-),男,山东淄博人,讲师,博士后,从事新产品开发、产品创新理论方面的研究,E -mail:dingjunw u@hotmail.co m.DOI:10.3785/j.issn.1006-754X.2010.01.002情感化设计的主要理论、方法及研究趋势丁俊武1,2,杨东涛1,曹亚东1,王林1(1.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2.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摘 要:在设计中考虑消费者的情感诉求是产品创新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论述了情感化设计的概念,重点分析了情感化设计中的感性工学理论、三层次理论和情感测量及参数转换的方法和技术,同时把情感化设计的主要研究领域分为产品造型、功能和文化三部分加以论述.最后,针对产品创新设计和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情感化设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发展趋势.关键词:产品设计;情感化设计;产品造型;体验经济中图分类号:T H 122;T P 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54X (2010)01-0012-07Theory,method,and trend of emotional designDING Jun -w u1,2,YANG Dong -tao 1,CAO Ya -dong 1,WANG Lin1(1.Business Schoo l,Nanjing U niver sity,N anjing 210093,China;r mat ion Eng ineering College,Yang zhou U niver sity,Yang zhou 225009,China)Abstract:T aking into account the emo tional dem ands of consum er s is an im por tant developing tr end of product innovation desig n.Based on the investig ation o f related literatures,the co ncept of emotional desig n w as presented.T he primary research theor ies,including Kansei engineeringand three -level theo ry,emo tion m easurement and parameter conversion m ethods w ere em phatica-l ly r ev iew ed.M eantim e,the main research field of emo tional research w as divided into thr ee parts:pro duct m odel,functio n and culture,and the three parts w ere discussed.Finally,aiming at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 n of innov ation design and its relevant techno logy ,the lim its and future de -v elo pment trend of em otio nal design w ere o utlined.Key words:pro duct design;em otio nal design;pro duct form ;ex perience economy 随着设计和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种类日益繁多,卖方市场逐渐转变为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买方市场[1].在买方市场形态下,仅仅依赖产品实用功能方面的创新已经不足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因为市场上不同品牌的同类产品在功能、质量、价格等基本品质方面已经差别不大,尤其是消费类产品,如汽车、手机、电器、家具等,产品的同质化趋势非常明显,竞争日趋激烈[2].因此,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0的理念,反映在产品设计领域就是注重消费者情感方面的诉求,改变以前仅仅重视产品实用功能的设计传统,从而实现在产品设计中既重视理性又重视感性,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同时,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情感因素的影响也日益加大,这意味着如果产品具有相同功能、质量和价格,消费者会选择更能触动其情感的产品[3].市场营销学的最新研究证明,对于购买决策而言,理性思考只是起辅助作用,对产品的选择过程更多是一种源于习惯和无意识的相对运动的过程[4].因此,消费者购买产品时的情感因素有时超过理性思考.图1为消费者购买动机示意图.图1 消费者购买动机示意图F ig.1 Co nsumers pur chasing motiv atio n diag ram总之,/以人为本0的理念促使设计师更多地从消费者的情感角度来设计产品,尊重其情感需求,并创造新的情感需求.从新时代的消费者行为来看,他们越来越重视产品带来的情感刺激和其背后蕴含的情感意义.因此,产品如何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日益显得重要[5-6].产品的创新设计不仅要包含产品的实用功能,而且要包含满足消费者感性需求的情感诉求,这是情感化设计成为产品设计领域研究热点的重要原因.1 情感化设计概念何谓情感化设计?学术界和工程界的提法不尽一致,目前也没有统一的定义[7].在日本和韩国一般称为/感性工学(Kansei eng ineering )0[8-9],并设有/感性工学学会0等相关研究组织.欧洲学术界基本接受感性工学的提法.在我国,工程学术界一般也接受日本感性工学的相关概念,称之为/感性意象或感知意向0[10],有的学者在此基础上将感性意象与人工智能结合,提出人工情感理论,也有的学者称之为/感性设计0[11-12].而部分艺术设计学院的学者则与美国学者保持一致,采用/情感化设计0的提法[13-14].在英文里,情感化设计一般用/affective de -sign 0和/em otional desig n 0来表示,很多时候两者可以互换,但也有一定的细微区别.前者一般指带给消费者积极、正面情感的产品设计,如喜欢、快乐等情绪反应;后者则具有一定的中性色彩,既包括正面情感,也包括负面情感,如痛苦的回忆等.从词语的内涵分析,/emo tio nal design 0要大于/affective de -sign 0.本文采用/情感化设计0一词来描述产品设计中对消费者情感加以考虑的相关学术研究,主要考虑其通俗易懂,便于学术界不同领域学者之间的交流.另外,本文的/情感化设计0不仅包含有形产品的创新设计,还包含服务等无形产品的创新设计.2 主要理论与方法情感是具有强制性和压迫性的人类体验,把消费者的活动、思想、感觉、渴望、目标、习惯和价值观等转换到产品设计之中将会触发用户积极的情感反应,从而促使购买行为的产生.然而,知易行难.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情感化设计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广泛研究,至今仍没有产生通用的、结构化的情感化设计理论.情感化设计的主要研究包括消费者情感因素的测量、分析、建模,情感因素到产品设计参数的转换等,很多文献对情感化设计的不同侧面进行了研究,所用理论和方法繁多.但纵览情感化设计的大量中外文献,可以发现,能够形成理论体系的、目前公认的仅有日本的感性工学理论和美国Donad. A.Nor man 教授提出的三层次理论.下面主要对这2种理论和情感测量以及参数转换的相关方法进行介绍.2.1 感性工学/感性工学0最早由日本马自达汽车集团前会长山本健一于1986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发表题为/汽车文化论0的演讲中首次提出.它是一种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来探讨/人0的感性与/物0的设计特性间关系的理论及方法.在产品设计领域,它将人们对/物0(即已有产品、数字或虚拟产品)的感性意象定量、半定量地表达出来,并与产品设计特性相关联,以实现在产品设计中体现/人0(这里包括消费者、设计者等)的感性感受,设计出符合/人0的感觉期望的产品.感性工学也是一种消费者导向的基于人因工程的产品开发支持技术,利用此技术,可将人们模糊不明的感性需求及意象转化为细部设计的形态要素,如图2所示.图2 感性工学的基本分析框架Fig.2 T he basic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Kansei engineering5国际工业人类工效学杂志6分别在1995年第1期和1997年第2期,用2个专集介绍了感性工学的研究方法及应用.目前,感性工学的研究主要包括3个方面[15]:1)从人的因素及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顾客的感觉和需求;2)在定性和定量的层面上从消费者的感性意象中辨认出设计特性;3)建构感性工学的模式和人机系统.感性工学起源于日本,最早应用于汽车行#13# 第1期 丁俊武,等:情感化设计的主要理论、方法及研究趋势业[16],后来在住宅、服装、家电产品、体育用品、女性护理用品、劳保用品、陶瓷、漆器、装饰品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很多成果[17-20].随着感性工学在应用实践方面的成功,逐渐传播到了西欧及美国、韩国和中国等国家.尽管感性工学仍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比如如何处理不同个体对感性的理解差异、如何定量描述产品要素与感性术语的映射关系等[21],但其仍不失为到目前为止最具人性、最有效的情感化产品开发支持方法.在有形产品设计领域,基本等同于本文所指的情感化设计.2.2 三层次理论在5情感化设计6一书中[22],Donad. A.Nor -m an 教授以本能、行为和反思三个设计的不同维度为基础,阐述了情感在设计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从这3个层次进行产品创新设计,将可能引起消费者的惊喜,产生购买冲动.在3个层次中,本能层次是指产品给人带来的感官刺激,反应很快,它可迅速地对好或坏、安全或危险作出判断,并向肌肉(运动系统)发出适当的信号.这是情感加工的起点,由生物因素决定.行为层次则是大多数人类行为之所在,指消费者必须学习掌握技能,从产品的使用中触发情感,获得成就感等.它的活动可由反思水平来增强或抑制,反过来,它还可以增强或抑制本能水平.最高水平是反思层次,这个层次是由于前2个层次的作用,在消费者内心产生的更深度的情感、意识、理解、个人经历、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Norman 教授在书中所指的设计是一种广义的设计,不仅包括产品设计,还涵盖软件、交互、游戏、服务设计等方面.三层次理论更多的具有一种哲学意味,不是具体的设计指南.2.3 情感测量方法情感的准确测量是产品情感创新设计的重要前提[23].但是因消费者一般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行为等方式来表达情感,加上情感表达本身自有的个性化、动态性和易变性,语言表达的双关性、多义性等特性,导致各种情感之间的差异很难被精确界定,这些都给消费情感需求的量化带来了很大困难.目前,消费者情感因素主要通过生理学和心理学两种手段测量[24].1)生理测量法.从生理角度研究消费者情感产生的生理神经信号,借助传感器等测量仪器,通过测量消费者的脑电波、心跳、皮肤汗液、电位、呼吸、表情等生理指标的变化,了解人们情感状态,获取情感信息,如韩国某研究所开发了类似的测量软件[25].但是,对于思维层次或者精神层次的快乐情感的测量,由于缺乏面部表情和相应的生理信号,这种方法存在很大困难,只能采用心理测量法[26].2)心理测量法.以问卷形式调查人们当前的情绪状态、心理感受,或者通过分析消费者的口语报告获取情感信息.其中最常用的是语义差分量表[27],它由若干表达情感体验的词汇和量尺构成,量尺由2个意义相反的形容词作为两极,根据程度差异均等地划分为5~7级,由用户依据情感认识程度选取相应的等级作出判断.传统上,作调查时,一般采用图片、幻灯片或者实物来向消费者展示产品的不同造型或功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增加消费者对创新产品的体验深度,虚拟现实技术[28]、三维造型[29]和基于互联网的调查技术[30]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提高测量的准确度,2种方法可以结合起来使用.2.4 情感参数转换方法情感测量的结果还需要转换为产品的相应结构参数或者创新功能,才能最后完成情感化设计的要求.由于消费者的情感是主观感受,其语义表达因人而异、因文化而异,受时间、地点和环境的影响很大,所以很多情感化设计的论文应用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人工神经网络技术[31]、数据挖掘[32]、灰色关联度分析[33]、模糊数学[34]和粗糙集[35]等理论对消费者情感加以提炼,最后得到可以实际应用的情感化设计参数.对于情感参数的转换,并没有标准化的方法和技术,还需要结合特定的情感需求和产品功能加以选择.除了对消费者的情感进行测量外,设计师对产品的不同情感诉求也需要在产品设计阶段加以考虑和转换[36].综上所述,情感化设计的理论既包含最新的理论体系,也包含已有技术的最新应用,正处于不断发展之中.3 主要研究领域当前,对于情感化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3.1 造型与情感造型是产品的实体形态,一般涉及产品的外观、材质和色彩等属性,是产品实用功能的表现形式,同#14#工 程 设 计 学 报 第17卷一产品功能可以采用多种产品造型.造型研究侧重于通过某一消费品的市场调研确定消费者的感性意象,从而确定产品的创新造型或相关参数的改进.国内外学者对于产品造型与消费者情感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如文献[37-38]研究了用户和设计师在感知产品造型上的共同点及差异,建立了两者之间的感知意象匹配模型,以MP3音乐播放器和固定电话造型设计为例进行了验证.文献[10-11]以自行车车架的造型设计为例验证消费者的心理感性意象与产品造型形态的对应关系.文献[39-40]以移动电话为例,应用感性工学的研究架构探讨产品造型要素的分解,及其与消费者心理感性意象的关系.文献[41-42]以数控机床为例,研究了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意象尺度分布图,通过意象图研究产品在坐标图中的位置,为产品设计服务.文献[43]还对产品的造型属性进行了分类:特征(distinctiv e)属性和集成(integ rativ e)属性.特征属性包括颜色、尺寸和外形等特点,例如:颜色可以触发紧张、平和和激励情绪;圆形暗示柔和,而有尖角的部分可能导致负面、否定的感觉.集成属性指与其他属性相关的特性,如色彩的组合等.依据格式塔理论,即使产品某一单一属性引起客户积极情感,整体的产品属性也未必导致同样的反应.因此,造型的整体感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文献[44]则以手机为例探讨了可以刺激消费者产生惊喜反应的产品造型,案例中的三层翻盖手机设计造型很好地证明了造型设计的成功.文献[45]则以汽车、沙发和水壶三类产品为例,探讨了能够刺激消费者产生喜爱情感的产品造型基本因素,并利用因子分析法,提取4个基本因子:趋势因子(trend factor)、情绪因子(emo-tion factor)、复杂度因子(com plex ity factor)和效能因子(po tency factor).文献[46]从产品外形的不同颜色着手研究了造型对消费者内心舒适度的影响机理,以及造型要素与内心舒适度的相关性.产品的物理造型在产品市场成功中扮演重要角色,是设计师与消费者交流和刺激其反应的重要方式.对于产品造型与消费者情感关系的研究文献很多,相关方法和技术也相对成熟.3.2功能与情感功能是指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特定功效和性能.消费者的情感不仅与产品的造型相关,而与其实用功能也密不可分.从功能角度分析,产品的可用性、易用性、可靠性都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不同认知,从而产生愉悦、惊喜、信赖和美好回忆等情感反应[47].相对造型而言,由产品实用功能带来的情感反应更加具有持久性,也是消费者产生二次购买动机或推荐其他用户购买的重要原因.Nor man教授在其5设计心理学6[48]和5情感化设计6两本专著中,探讨了产品的功能与用户情感反应的诸多关系,是情感化设计理论的经典著作.在5设计心理学6一书中,作者强调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时产生的很多沮丧、挫折等消极情感都是因为不恰当的设计造成的.为避免这种情绪,最好的方法就是使得产品没有使消费者产生挫折感的那种功能或者设置反馈功能.同时,作者也指出,随着技术的发展,产品功能越来越复杂,导致易用性越来越差,都可能使消费者产生惧怕心理,从而影响购买决策.5情感化设计6一书中讨论的行为层次的设计,可以认为是功能与情感关系的研究案例.文献[49]则从功能角度探讨了如何为老年人建造智能住房,如何让老年人喜欢智能住房,消除其孤独感等消极情感的建筑方法.目前,从实证角度研究产品实用功能和消费者情感关系的文献尚不多见,很多研究处于思辨阶段,还未有定量的研究方法出现.3.3文化与情感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选择标准,产品设计也必须结合特定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传统,才能很好地与消费者产生共鸣.同样的产品造型、同样的实用功能在不同的地区往往市场效果大相径庭,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文化因素在起作用.例如,仅仅快乐这种情绪,就可能因不同的社会价值观而具有不同的产生机制[50],如不同的宗教信仰、道德判断等.因此,文献[5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品的实用功能和娱乐功能的比例不同,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大小也随之不同.并指出对娱乐和使用功能的设计折衷(tradeoffs)可以促进市场的成功,否则将导致消费者产生负面情感,如难过或负罪感等.文献[52]从跨文化的角度,以手机为例,应用感性工学研究了台湾地区、韩国、中国大陆和日本四个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对手机消费的不同感性认识.文献[53]则从企业组织文化和管理的角度研究了企业的情感和学习能力对产品创新设计和企业绩效等方面的影响.目前,对于与文化有关的情感体验研究的文献相对比较少,很多研究仅局限于刺激消费者产生初次购买动机的情感类别.随着经济和市场的全球化,文化对消费者情感的影响也会越来越重要,如何在#15#第1期丁俊武,等:情感化设计的主要理论、方法及研究趋势产品设计中融入文化因素是未来的一个研究重点.综上所述,产品的外观造型、实用功能以及产品使用的文化背景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情感反应,它们不是在时间上的前后关系,也不是单一的相关关系,而是3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对消费者的复杂刺激,消费者的情感反应既可能短暂也可能持久,取决于刺激的强度和深度.因此,在情感化创新设计中,必须综合考虑多种情感因素,才能取得竞争的优势.4 存在问题及研究趋势虽然情感化设计的相关研究已经历经几十年的时间,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和探讨.4.1 跨学科融合的必要性当前,国内外研究情感化设计的学者可大体分为工程学界、管理学界和艺术设计学界三大研究群体:工程学界侧重于从造型出发,分析消费者的情感反应,然后从中选择最佳设计方案;管理学界一般从预假设开始,通过实证数据来验证假设或予以修正,侧重于从管理的角度提高设计效率;艺术设计学界则更多从思辨角度探悉情感化设计的规律.侧重点各有不同,其目的都是希望研究出情感在产品设计创新中的真正作用.由于消费者情感的产生既涉及内因又涉及外因,产品相关属性及功能只是刺激其情绪或情感产生的外部因素,只有与其自身的经历、心情、状态等内因相结合才会触发相应的情绪反应[54],这带来了研究的复杂性.由于涉及消费者情感的创新设计研究的复杂性和重要性,需要工程设计界、管理学界、艺术设计学界和神经科学、心理科学、社会科学、认知科学、医学等其他学科的密切配合研究才能取得成功.基于此,未来的情感化产品创新设计团队应该包括多个学科的知识结构,通过交叉融合,才能真正设计出符合消费者情感需求的创新产品.4.2 设计理论的修正当前流行的大部分创新设计理论和方法,如创新问题解决理论(T RIZ)[55]、公理化设计理论[56]、稳健设计、质量功能展开(QFD)等,基本都产生于机电工程的有形产品设计领域,主要从产品实用功能的角度展开讨论,侧重于分析产品的结构创新、参数改进等问题,很少有涉及消费者情感的系统研究方法.由于情感创新在产品设计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未来的创新理论需要探讨功能创新和消费者情感的关系,探索和开发基于消费者情感需求的结构化产品创新设计方法.例如,产品的造型或功能的多样性会在同一消费者心中造成情感冲突,就可以考虑应用T RIZ 的冲突解决理论来解决.情感化设计的另一个方向是研究通用的结构化设计理论,能够大幅度提高情感化设计的效率和成功率.然而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情感化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多样性正是创新设计的特性所决定,是否有必要研究通用设计理论值得商榷.5 结 论设计学发展的历史一直强调产品设计要/形式追随功能0、/功能追随形式0或/设计追随销售0的设计理念,忽略了情感的重要性.然而,人们感性购物的行为趋势决定了在今后的产品设计中情感因素将更多地为人们所重视.如何在产品设计中融入更多的情感因素,将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同时,由于设计师和消费者的情感诉求涉及面太广,受环境和文化多项因素影响,且难以得到统一、固定的研究场景,这都给情感设计的研究带来了很大困难.从本文分析可知,情感设计的研究仍然处于不断探索之中,由于产品的千变万化和消费者作为个体的不可重复性,要想寻找到适合于任何产品设计的情感设计理论非常困难,因此,情感设计理论的应用必须结合特定的产品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参考文献:[1]祁国宁,顾新建,谭建荣.大批量定制技术及其应用[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8-23.QI Guo -ning ,GU X in -jian,T A N Jian -r ong.T he tech -no log y of mass customizatio n and application [M ].Be-i jing:China M achine Pr ess,2003:18-23.[2]HU F FM A N C,KA H N B.V ar iety for sale:mass cus -to mization or mass co nfusion?[J ].Jour nal o f Reta-i ling,1998,74(4):491-513.[3]L IN Chien -huang ,Y EN H siuju Rebecca,CH U A NGShin -chieh.T he effects of emo tio n and need for co gn-i tio n o n consumer cho ice involving risk[J].M ar ket L et -ters,2006(17):47-60.[4]SEO M G,BA RRET T L F.Being emo tio nal during de -cisio n making )g ood or bad?an empir ical inv estigation [J].Academ y of M anag ement Jour nal,2007,50(4):923-940.[5]BA RL OW J,PO RCELIJN R,v an DI JK B,et al.Emo -t ional v alue:creating stro ng bonds w ith your custo mer s [M ].San F rancisco:Berrett -Ko ehler Publishers,2000:85-91.#16#工 程 设 计 学 报 第17卷[6]KH A L ID H M,H EL A N DER M G.A fr amew or k fo raffect ive customer needs in product design[J].T heo ret-i cal Issues in Erg onomics Science,2004,5(1):27-42. [7]罗仕鉴,潘云鹤.产品设计中的感性意象理论、技术与应用研究进展[J].机械工程学报,2007,43(3):8-12.LU O Sh-i jian,P AN Y un-he.R eview of theo ry,key technolog ies and its applicatio n of per ceptual imag e in pr oduct design[J].Chinese Journal of M echanica l Eng-i neering,2007,43(4):8-12.[8]Y AM AM O T O K.Kansei eng ineer ing)the art of auto-motiv e development at M azda[M].A nn A rbor:U niver-sity o f M ichig an,1986:1-24.[9]N A GA M A CHI M.Intr oductio n o f K ansei engineer ing[M].T o kyo:Ja pan Standard A sso ciatio n,1996: 121-131.[10]苏建宁,李鹤岐.基于感性意象的产品造型设计方法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04,40(4):164-167.SU Jian-ning,L I H e-qi.M ethod o f pr oduct fo rm de-sign based of per ceptual imag e[J].Chinese Jo urnal of M echanical Eng ineering,2004,40(4):164-167. [11]朱斌,江平宇,苏建宁.一种基于感性设计的产品平台参数的辨识方法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04,40(2):87-91.Z HU Bin,JIA N G P ing-yu,SU Jian-ning.Study on identificaion o f pro duct platfo rm parameter s based on K ansei engineer ing[J].Chinese Jour nal o f M echanical Engineer ing,2004,40(2):87-91.[12]周美玉.感性驱动的产品设计[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4):140-142.Z HO U M e-i yu.K ansei dr iv ing pr oduct desig n[J].Jour nal of Dong hua U niv ersity:N atural Science,2005,31(4):140-142.[13]阚志刚.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化因素[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11):75-77.K A N Zh-i g ang.Emotio nal facto rs in the pro duct de-sig n[J].Journal of Changchun U niv ersit y o f Science and T echnolog y:N atural Science Editio n,2006,19(11):75-77.[14]张飞,汤佳.工业设计与情感[J].工程设计学报,2004,11(3):167-168.Z HA N G F ei,T AN G Jia.I ndustr ial desig n vs emo tion [J].Jo ur nal of Engineering Design,2004,11(3):167-168.[15]YA N G S M,N A GA M A CHI M,L EE S Y.Rule-basedinference mo del for t he K ansei engineering sy stem[J].Int er national Jour nal of Industria l Erg onomics,1999(24):459-471.[16]T OM I O J,K IY OM I H.A pplication studies to car in-ter ior o f Kansei eng ineering[J].Internatio nal Jo urnal o f Industrial Erg onomics,1997(19):105-114.[17]SIM ON S,EK LU ND J.Desig n o f ro cker switches fo rw ork-v ehicles)an applicatio n of K ansei eng ineering [J].A pplied Er go no mics,2005(36):557-567.[18]CH IT O SHI T,KEN JI I,N A GA M A CH I M.K anseieng ineer ing:a study on percept ion of v ehicle inter iorimage[J].Internatio nal Jour nal o f Industr ial Erg onom-ics,1997(19):115-128.[19]CH EN X,BA M ES C J,CH IL DS T H C,et al.M at er ials p tactile testing and character isation for con-sumer products p affect ive packaging desig n[J].M ate-r ials and Desig n,2009(4):1-11.[20]BAM ES C J,CHIL DS T H C,H EN SON B,et al.Surface finish and to uch)a case study in a new humanfacto rs tribo lo gy[J].Wear,2004(25):740-750. [21]原田昭.感性工学研究策略[C]//清华国际设计管理论坛专家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2002:1-11.Y U A N T Z.Research strateg y of K ansei eng ineering[C]//T singhua Internatio nal Desig n M anagement F o-rum Ex per t Essays.Beijing:A rts and Sciences Re-sear ch Center of T singhua U niversit y,2002:1-11. [22]N O M A N D A.T he emotional design[M].Ber keley,U SA:Basic Bo oks,2005:5-11.[23]KY U N GM EE C,CH AN G RIM J.A systematic a p-pro ach to the Kansei factor s of tactile sense r egar ding the surface r oughness[J].A pplied Erg onomics,2007(38):53-63.[24]黄崑.情感信息处理研究综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11):67-71.H U A NG K un.An o verv iew on affective info rmationprocessing[J].N ew T echno log y of L ibrar y and I nfo r-mation Serv ice,2007(11):67-71.[25]JEON G S H.Sugg est ion of methods fo r understandinguser p s emot ional changes while using a pro duct[M]//L ect ur e N otes in Co mputer Science.Spr inger Ber lin/H eidelberg,2007:59-67.[26]KY U N GM EE C,CH AN G RIM J.A systematic a p-proach to the K ansei facto rs of tactile sense r egar ding the sur face r oughness[J].A pplied Er go no mics,2007(38):53-63.[27]O SGOO D C E,SU CI C J,T A N N EN BAU M P H.T hemeasur ement o f meaning[M].U rbana:U niver sity o f Illino is Pr ess,1957:57-63.[28]DEA NA M,A NN E B,CHERY H.V isual pr oduct e-valuation:ex plor ing user s p emo tio nal relat ionships w ith pro ducts[J].A pplied Erg onomics,2002(33):231-240.[29]R AJK U M A R R,M I CH A EL G,K IERA N K.U ser-cent ric design and Kansei eng ineering[J].CI RP Jour-na l o f M 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T echnolog y,2009(1):172-178.[30]A RT A CH ORA M M A,DI EG O-M A S J A,AL CA IDE-M A RZA L J,et al.Inf luence of the mode of gr aphical#17#第1期丁俊武,等:情感化设计的主要理论、方法及研究趋势。
意象的四种含义

意象image一词是一个中西都有的概念。
但它的内涵和外延却是十分模糊的。
意象在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中主要有四种含义1 心理意象即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象国内心理学界一般把它译为“表象”是指在知觉基础上所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
2内心意象即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新生的、超前的意向性设计图像在文学创作中则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或曰“胸中之竹”。
3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基本上相当于“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这个概念简称“形象”。
不仅英美目前有这种用法而且在中国自明清以来也已演化到与“形象”一词等同的地步。
4专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
它的最早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周易·系辞》。
其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所以意象的古义是“表意之象”。
这个“意”根据孔颖达的解释是指那种只有圣人才能发现的“天下之赜”即“天下深赜之至理”。
所以意象的古义是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可称为观念意象。
“意象”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于汉代王充《论衡》。
其云“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这里的“意象”是指以“熊麋之象”来象征某某侯爵威严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形象。
历史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文学艺术追求的是那种最能体现作家艺术家审美理想的高级象征意象。
我国清代文论家叶燮在《原诗》说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诗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至理不可述之事至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
康德提出的最高审美范畴和中心概念叫做“Asthetische ldee”朱光潜先生根据这个概念的希腊文本意翻译为“审美意象”并把它看成是与典型、意境处于同样地位的艺术形象的高级形态。
“审美意象”是一种“借助于想象追踪理性”能把某种“理性观念”作最完满的感性显现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的表现力已达一种“最高度”Maximum即最高范本、最高理想的境地。
感性工学在产品识别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感性工学在产品识别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摘要] 产品识别是企业建立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品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叙述了一个在产品识别设计过程中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将抽象的消费者形象感知与具体有形的产品识别设计联系起来,如何在设计要素和心理意象语汇之间建立对应的关系;本文提出在整个产品识别设计的设计风格定位与设计检验阶段引入感性工学的意象尺度法,能够有效解决前述问题,提高产品识别设计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 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企业形象产品识别感性工学意象尺度法1.导论没有产品和服务支持的品牌仅仅是一个苍白的商标。
在制造型企业中,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产品集中体现了企业各方面形象,要建立起对消费者具有丰富含义的品牌形象,要以直接提供消费者使用的产品为基础。
产品识别是企业争取市场份额,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稳定形象并形成品牌忠诚的重要手段,要求在企业的各类产品生命周期中,将产品内在的品质形象与产品外在的视觉形象形成鲜明而统一整体感受①。
然而,在品牌林立,并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今天,如何让产品识别,从企业的核心文化,品牌诉求等抽象的文字显现为具体有形的产品形象,如何将抽象的消费者形象感知与具体有形的产品识别设计联系起来,是摆在企业和设计相关人士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引入感性工学运用在产品识别设计中,能够有效提高产品识别设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2.产品识别产品识别(product identity)是指企业在系统层面,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并按照风格统一的原则对所生产的各类产品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进行统一设计,从而建立起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独特设计风格。
早在上世纪初,皮德﹒贝伦斯全面负责了德国通用电气公司(aeg)的建筑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以及产品设计,使这家庞杂的大公司树立起一个统一完整的鲜明形象,开创了现代公司识别计划的先河。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一些世界知名品牌如宝马汽车、布劳恩电器、索尼、松下等都强调企业的产品按照风格统一的原则加以系统设计,形成鲜明而统一的整体形象。
基于教学中模糊逻辑的产品意向造型设计分析

基于教学中模糊逻辑的产品意向造型设计分析作者:王光峰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第02期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发展与完善,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市场经济模式下,销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为商家只有将自己的产品销售出去才能获得利润,而消费者买下商品满足自己的需求。
因此,商家对于产品的销售都十分重视。
一个商品要想被顺利的销售出去,出了本身的质量之外,还与产品的造型设计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近几年来,随着行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型的产品设计方法,而基于模糊逻辑的产品意向造型设计便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项。
本文就针对基于在教学中针对模糊逻辑的产品意向造型设计进行研究与分析。
首先,对感性词汇以及造型设计要素给学生进行有效的确定,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对模糊逻辑理论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使用,并由此建立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关联,再通过模糊化、模糊规则的构建、模糊推理以及反模糊化等过程进行模糊逻辑控制器的设计,最后进行相应的仿真与验证,完成教学理念。
关键词:工业设计;模糊逻辑;产品意向造型设计一引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在这一背景之下,人们的消费显得越来越个性化,他们在对商品进行选购时,不仅会关注商品的质量与数量,同时还会对商品与自己情感关系的密切程度进行充分的考虑,可以说这是一个个性消费的时代。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关系进行过研究,并逐渐形成了一门学科——感性工学,它是一项系统地挖掘人们对产品的感性并将其转化为产品设计要素的一项技术。
而对于模糊逻辑而言,它最早是在1965年被提出,其主要功能是对人脑思维的决策能力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模拟,而这种模拟往往能够弥补数学模型难以对不确定系统进行精确而有效表示的缺陷。
而对于产品的造型设计要素以及消费者对产品的意向感知而言,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但是这种关联复杂程度较高,且具有不确定性,普通的数学模型难以对其进行精确的描述,因此,模糊逻辑能够有效的适用于两者之间关系的建立。
谈艺术设计的创作过程

谈艺术设计的创作过程一件好的艺术作品离不开艺术家的修养,学识以及创作的能力等,同时还要加入艺术家的情感思想来丰富艺术作品。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艺术创作的这三个过程——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传达。
标签:艺术创作;视觉传达设计;海报设计一、艺术创作的理解艺术创作就是指艺术家在一定的世界观的指导下,使用本人独特的创作方法,经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钻研、分析、选择、加工、提炼生活素材,从而塑造出一个完好的艺术形象,这一个创作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艺术创作是人类为自身的审美需求而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它是一种独立的、纯粹的、高级形态的审美创造活动。
艺术创作以现实社会生活当中的各种事物为创作源泉,但并不是一味的复制生活中的现象,而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
艺术家运用他们个人的艺术经历、艺术观念以及审美体验,使用一定的艺术媒介和艺术语言,把特定的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转化为艺术形象、艺术作品和艺术文本的创造性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类的自由创造活动。
艺术创作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达,每一个阶段都是完成一个完整艺术作品的重要阶段,缺一不可,否则,所创造的艺术作品也是没有任何的艺术价值的。
在这一个创作过程当中,艺术家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他在生活当中,各种素材的积累、思想倾向,性格气质,艺术修养是一个艺术作品得以顺利开始创作到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的基础和前提。
艺术家在创作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他们从特定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出发,当然这些感受和体验是他们在生活当中不断积累和学习,从而保留在艺术家的头脑当中。
二.视觉传达设计含义艺术设计(视觉传达)是为传播特定的事物通过可视形式的主动行为。
大部分或者部分依赖于视觉,并且以标识、排版、绘画、平面设计、插画、色彩以及电子设备等二度空间的影响表现。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一个主要现象:传播、教育、说服大众的影像伴随以文字会具有更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性意象与理性设计
摘要:人们通过视觉和情感建立最直接的城市意象,但是这种感性的意象不能用来控制城市的发展和设计。
城市必须要有宏观清晰的结构和有序的肌理,体现高度的理性,以保证其能够有条不紊的运转,所有复杂的城市问题得到应有的寄托。
感性的认识城市,理性的设计城市。
关键词:城市意象;视觉;情感;结构;秩序
Abstract:Through visual and emotional people establish the most direct urban image, but this kind of perceptual images cannot be used to control the development of design of the city. A city must have macro clear structure and orderly texture, reflecting height of rational, in order to ensure its rule operation, and all complex urban problems deserve the sustenance. Perceptually know a city, and rationally design it..
Key Word:The image of the city;vision;emotion;structure;order
1 视觉和情感
凯文·林奇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法获得其城市意象:1.在市民中抽样访谈,获取他们对环境的意象;2.在实地受过训练的观察者形成的环境意象进行检验。
城市中的人(包括本地的原住居民和外来的旅游者)看到了城市
中的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美好的愉悦的还是混乱的厌恶的,说不清楚的还是毫无感觉的。
在偌大的城市中,人们如何找到自己,如何明确的知道自己到底在城市中的什么地方。
凯文·林奇首先关注的是城市中个体的行为及其对于城市的直观意象。
相似或者相同的个体被归类至一个群体。
群体中的大多数人能够达成共识,形成群体意象。
在关注个体的城市意象的同时也关注群体的城市意象。
凯文·林奇对于城市意象的研究,引入了人类认知世界的内心模式,重视城市中个体和群体对于城市的感知,激发了对个体行为模式和城市认知地图的广泛研究,对后世的城市规划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视觉的外在感知和情感的内在感知是最直接的,同时也是最瞬间的。
前一秒的天堂和后一秒的地狱,究竟相差在什么地方?因为情感变了,所以整个世界都变了。
虽然个体的行为模式和感知模式具有相似性或者同一性,可以归纳出某种群体模式。
但是,对个体行为以及对该行为产生影响的个体情感的研究,是否能够形成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群体行为和情感模式?是否可以以此为基础进行城市设计?不同背景和经历的个体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所呈现出的城市意象是不同的,其不具有可叠加性,不能进行归纳,不能形成群体,也就无所谓群体的城市意象。
在
此基础之上进行的城市设计是错乱的、破碎的,甚至是彻底废弃的。
城市是一个巨大的机器,一刻不停的运转。
在一定条件下,单方面的视觉和情感的要求也许可以控制局部,并且产生一定的变化。
但是,就整体而言,这种局部的控制并没有最终的结果,也不可能有最终的结果。
观察者不是设计师。
虽然观察者在形成城市意象的过程中是充当着一个能动的角色,也在城市意象的形成过程中加入了某些创造性的成分,但是观察者就是观察者,不能左右城市的设计。
2 结构和秩序
凯文·林奇建立了一个城市的结构模型,即城市由道路(Path)、边界(Edge)、区域(District)、节点(Node)和标志物(Landmark)五个元素所构成。
道路(Path)是城市中观察者习惯、偶然或者潜在的移动通道,是城市意象中的主导元素。
人们沿着道路移动,观察城市;其他的城市元素也是沿着道路布局展开的。
边界(Edge)是城市中两个部分的边界线,是连续过程中的线性中断,可以作为一种横向参照,而不是坐标轴。
区域(District)是城市中观察者有“进入”其中感觉的二维平面,具有某些共同的能够被识别的特征。
这些特征能够从内部进行确认,
同时也可以作为外部的参照。
大多数人是通过区域构建自己的城市意象的。
节点(Node)是城市中观察者能够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是一种结构转向另一种结构的连接点。
有的时候节点不仅仅是简单的聚集。
标志物(Landmark)是城市中观察者只能位于其外部而不能进入的点,也是一类点状参照物。
标志物通常被用来确定身份或者结构。
上述的五个城市意象构成元素之间有规律的重叠交叉,而非互相孤立,它们互相强化、互相呼应,互相矛盾,互相破坏。
1933年,CIAM《雅典宪章》将城市功能归纳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
1960年,凯文·林奇将城市结构拆解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
两者分别建立了有关功能和结构的城市模型。
在运动中,人们通过最直观的视觉体验建立起对实际城市空间的意象,又根据视觉体验,把一个大尺度的城市划分为若干个小尺度的局部单元。
但是,在运动的过程中获得的视觉感知是不连续的。
那么,以此为依据划分的城市局部空间也就相应的被割裂了,局部和局部之间的联系被忽略,由局部形成的整个城市也就缺乏一种结构性的秩序。
结构性的秩序也许存在于某几个局部中,但是整个城市缺乏一个宏观的结构。
凯文·林奇强调:“如果城市清晰可读,那么,就能给人们提供更多的视觉愉悦和情感保障,增强人在城市空间中体验的潜在深度和强度。
”
在整体上,城市必须有一个宏观的清晰的结构,以形成有序的网络组织,用以解决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城市问题。
3 城市的发展和设计
城市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变化的复杂有机体。
任何理论或者模型都只能作用于城市发展的某一个阶段或者某一个局部,而不能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城市是一个整体,不是一块专门用来分割的巨大土地。
城市结构和秩序的形成要联系其内部隐藏的潜在秩序、与周围环境联系和先前的经验;不能单纯的依靠个体或者群体的意象,也不能单纯的依靠某种模型。
城市是一个混合体,将其分割和肢解,只能使城市变得支离破碎,并且严重影响其功能,甚至导致城市的死亡。
城市的肌理、结构、层次、凝聚力等特质也在分割和肢解中丧失殆尽。
城市内部有一种潜在的力量,包括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等等,能够将城市中的日常生活进行功能性的集中,也能将其进行有机的疏散,使得城市从混沌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上、空间上和功能上的内部有序运作。
城市中应该会存在这样一个特别地带,任何一个个体都感到印象深刻、组织强烈,但是整个区域是连续的,而且可以沿任何顺序进行想象。
理性的分析城市的发展,找出其中隐藏的内部力量,再分析,进行适度的合理的结构性的设计,引导城市的发展。
而非硬性的规定一个形态或者结构,迫使城市按照设计师、政府或者市民的主观意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