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设计 ()
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一、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综合体现,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
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影响;3.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4.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思想与哲学: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等;2.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诗歌、戏曲、绘画等;3.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4.中国古代节日与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5.中国古代建筑与城市规划:长城、故宫、古运河等。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价值意义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案例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3.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2.知识讲解环节:通过PPT或黑板等工具,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思想与哲学、文学与艺术、科技与发明、节日与习俗以及建筑与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知识;3.案例分析环节:通过选取相关案例或实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特点;4.互动式教学环节: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5.总结环节:通过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帮助他们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六、教学评价1.考试评价:通过考试形式,检查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2.作业评价:通过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口头评价:通过听取学生的讨论和表达,了解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2023年中国传统文化教案篇一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当我读完《中华美德颂》之后,我知道了传统美德的重要性,也知道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包括它的形成和发展,还明白了中华传统美德在中国历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它是支撑民族进步的基石,所以我们应该发扬它。
想要发扬传统美德,传承道德文化,就必须了解传统美德的五大理念和道德文化的特征。
那么,首先让我们走进中华的传统文化中来了解一下美德文化和道德文化吧!什么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五大理念?它又有什么作用呢?“仁、义、礼、智、信“为中华传统美德的五大理念,这五大理念带动了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仁“是指要有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
主要倡导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怀、互相尊重和互相爱护,是世间万物共生、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一种道德规范。
“义“是指人的仪表,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对亲密友谊、对美好、善良的追求,即“正义之气“。
是超越自我,正视现实、仗义会道的做人态度。
“礼“是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等规矩,即“礼仪之规。
“是建立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一种标准和规则。
“智“是指要具备辨是非、明善恶和知已知人的能力,即“智谋之力。
“是人认识自己、了解社会、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眼光和能力。
“信“是指要具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信之品“。
是人们交往和处事的道德准则。
“仁、义、礼、智、信“五大理念的关系,既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又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大厦的根基,这是人们理应履行的基本义务和主要品行。
由于现在的人们缺乏对传统美德的认识,就触碰了它并且违反了它,相信对传统美德了解之后,人们会主动去维护它并且发扬它。
你看中国的礼仪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中国还是“礼仪之邦。
“中华民族“礼“的起源,是我国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宗教仪式。
西周时,周公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思想主张以“礼乐“治天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大教育家孔子创建了独特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
教学设计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全面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并理解其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理解中华文化对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这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部分思想内容:忠、信、礼、义、廉、耻、孝、仁。
大家思考一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有哪些?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哪几阶段?每个阶段又有何具体表现?(一)中华文化的勃兴与奠基1. 远古(1)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与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2.春秋战国(1)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共同的血缘和文化认同。
(2)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3)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二)中华文化的形成与繁盛1.秦汉(1)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2)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六年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单元第二课

六年级上半学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天干地支之十二生肖》教学设计执教人:于彬课题:第二课:天干地支之十二生肖课时:1课时课堂类型: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教学目标:认知领域:1、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十二生肖的有关知识,在橡皮泥制作十二生肖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变形、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
2、学习橡皮泥制作造型的方法,通过教学,把握用泥塑造型的方法,能生动地表现生肖图。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以及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2、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十二生肖的人文知识,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1、用泥塑造型方法,制作出自己喜爱的或自己的生肖造型。
2、掌握泥塑造型的技巧。
教具学具:橡皮泥、剪刀、牙签、课件。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讲授新课:(一)导入:1.听儿歌《十二生肖》,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的名称叫什么?学生回答。
(1)十二生肖有哪十二生肖?它们是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2)十二生肖有什么作用?(3)十二生肖是怎么来的?(4)有关十二生肖的成语故事或者传说有哪些?《天干地支与小结:有关十二生肖的传说同学们可以课下进行交流,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十二生肖》这一课,板书课题:《天干地支之十二生肖》(二)新授1、十二生肖作为中国特有的民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民间世代相传。
(学生观看十二生肖的有关历史图片,简介唐十二生肖俑)这十二种动物中哪一种动物是虚幻出来的?(龙))论出示龙的图片说说在龙的身上有哪些动物的影子?(学生讨2、生活中有没有龙的踪迹?学生自由说(赛龙舟、舞龙狮、龙袍等)3、介绍橡皮泥塑生肖动物的制作要领:制作动物关键不是五官,而是要抓住他们的外形特征,类似剪纸的效果,更要突出、夸张,大的更大,长的更长,才能使动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威风的虎,勤勉的牛,温和的羊,灵敏的猴⋯⋯你的生肖作品要与众不同。
7.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教学设计

第三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内容标准、教学提示、学业要求)内容标准:围绕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辩证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提示:以“传统文化是包袱还是财富”为议题,探究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可结合对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可开展“寻找共同的文化记忆”的访谈。
组织“制作家乡的文化名片”等活动。
可搜集有关资料。
寻找并讨论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标识。
学业要求: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够自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二、教材分析(本节在单元中的地位、主要内容框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是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七课的第三课时,是第七课的落足点,为后续文化部分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课文包括两目,第一目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包括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措施;第二目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包括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核心、作用、发展、弘扬与培养。
本章节内容虽多但较为简单,教学过程中选取典型并贴近生活实际的时政素材,引导学生发现文化元素,探寻文化实质,感受文化影响,坚定文化自信。
《哲学与文化》不能将哲学教学与文化熏陶分割开来。
教学要联系学生实际,兼顾家国情怀与理论学习,将哲学与文化相结合,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三、学情分析(学生的已知,学生的未知、迷思概念、思维障碍...)第一,文化理论部分难度较哲学部分低,议学材料也十分丰富。
在教学设计中主要选择新鲜有力度的时政素材,使之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更好发挥议题式教学的优越性。
第二,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了解较多,且十分感兴趣,这为理论联系实际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精选7篇)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精选7篇)中班传统文化社会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第八册第三单元第3篇课文。
课文介绍了我国是茶的故乡,介绍了茶叶的种类、喝茶的好处及中国茶具的质地和造型,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小品文。
课文中有词句看似平常,其实写得很美。
其中课文把品茶是一种精神享受写得很吸引人。
教学目标:1、知道茶叶的种类、饮茶的好处,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具质地多、造型美。
2、激发学生对茶的研究兴趣,初步感受茶文化的悠久历史。
3、自主探究课文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自主探究课文内容,激发对茶的研究兴趣,初步感受茶文化的悠久历史。
难点:感受品茶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各类茶的实物、西湖龙井茶、透明玻璃杯、课题推荐和课外阅读推荐资料。
学生:课外阅读有关茶的书或文章。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已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梳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臻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它还指出语文课程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基于这样的课程理念,在钻研教材时,我特别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和审美情趣的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试图去繁就简,返璞归真,回归语文教学进行语言实践、发展语文能力的本位。
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得到情感的熏陶,抒发美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趣解“茶”字。
(课件出示“茶”)分析“茶”字。
“茶”字由什么组成?“人”在草字头之下,木字底之上,意思是人在草木间,谁能不喝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归大自然,做一回草木间的茶人,一起来说一说茶。
(课件出示茶园图,板书课题)2、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说茶的?指名说:(板书:种类、好处、茶具)二、自主探究,重点感悟。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2023~2024学年)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课程标准及解读】课程标准: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解读:通过学习文化的含义,科学把握文化的内涵;明确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明确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能够对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与文明作出区分,知道文化载体的含义;结合文化发展进步对个人、社会、民族、国家等的影响,阐明文化的功能。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七课的第二框题。
本框题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两目,第一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的特点:第二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的当代价值,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能够正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坚定文化自信。
科学精神:辩证看待传统文化,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公共参与: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体验,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教学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如果由你们来介绍,你们会向外国朋友介绍哪些中华文化呢?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笔墨纸砚、唐诗宋词、京剧昆曲……文明的薪火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为中华儿女留下熠熠生辉的文化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纵览世界历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与其民族精神的崛起和民族文化的复兴息息相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之一。
十八大以来,无论在国内考察还是国外出访,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每一次演讲中都饱含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设计)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科历史授课时数一课时课程标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教材分析本课共有三个子目:“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介绍了中华文化的起源及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介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主要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体现的价值以及他的历史价值和对当代的价值。
本节课的内容在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有所呈现,通过时空发展顺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描述,对于高二学生而言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能大概的了解中华文化大致发展历程。
本课是对纲要上册内容的一个整合与深化,因而在本课的学习中,侧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了解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认识理解,利用书本材料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并思考其内涵对当代价值有何影响;针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更多应该让学生结合所学与材料信息,在梳理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回顾与材料的理解来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
为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重难点的把握,利用材料让学生进行论述思考,在解决论述题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强化知识学习,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让他们能利用素养去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和特点,以及思考问题和看待实物能力。
学情分析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高二学生对中国史部分已经是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因此在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这一模块我会更多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课上根据所展示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简单的检测,随即进入下一模块的学习。
鉴于本校学生基础相对来说较差,可能对知识的记忆存在一定的模糊,因此在课中我会借用对历程回顾加上相应史料帮助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内涵部分我会利用表格直接展示各家思想,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根据书本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社会思考这些内涵所蕴含的价值,让学生能更真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对当今的意义,树立学生对优秀文化的传承意识以及树立对文化自信,在此过程中深化对价值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 题
中秋佳话
设计教师 刘波 课 时 1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中秋是我国五大传统节日中最神秘,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它有着古老的历史,
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有着深厚的情感寄托。在我国民间有着许多关于中秋的神话
传说。经过历史的积淀,它的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关于
中秋的诗词歌赋,而我国多民族的国情又决定了中秋民俗的丰富多彩,俗话说“民
以食为天”我国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又为这个美丽的节日增添了几分生机,“每
逢佳节倍思亲”的亲情涌动又为这个节日增添了挥之不去的情感寄托,这一切都
使得这个节日古来而浪漫,现代而又多情。而教材正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教学提供
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因而继承传统文化构建文化课堂也是这堂课的意义所在。
二、学情分析
中秋作为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学生们已经对其有了基本认识,对于北方的 中
秋习俗也已经基本了解,所以,本节课的设置旨在学生原有常识的基础上,追本
溯源,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以及相关的故事,更希望通过知识的拓展迁移,
认识到古诗词中的月亮的意象及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宽学生对于中秋节的
认识,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灿烂文化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月亮的故事以及人们吃月饼、过中秋节的意义。
2、联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在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情感,懂得圆月象征着团圆,象征着美
好,寄托着人们的祝福和相思。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猜谜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阅读文本,学生自己找出相关问题,锻炼阅
读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介绍中秋节的来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分析古诗
词,感悟中秋诗词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利用ppt,多媒体的准备。
课本及其他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 猜谜导入
迎佳节,庆丰收,歌舞表演乐融融
月饼香,月饼甜,全家欢乐大团圆
这首儿歌说到的是什么节日?
中秋节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一个盛大的节日,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
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介绍中秋节的。
二、 多彩的中秋
1京城习俗
京师之曰八月节者,即中秋也。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
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祝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
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故京师谚曰,男
不拜月,女不祭灶
思考:府第朱门在中秋节时的主要活动是什么?
讨论:“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原因是什么?
2地方活动
学生阅读35页并介绍
3中秋节的各地食俗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
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
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
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
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
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
“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
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
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三、 神秘的中秋
祭月由来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是上月的好时机,那么赏月有何历史渊源呢?与月亮有
关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朱元璋起义
嫦娥奔月
吴刚折桂
四、诗意的中秋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你能结合这些诗句,
说说这些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吗?
和月亮有关的诗句还有很多很多,大都表达了游子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寄托着人们对全家团圆、生活美满的向往之情。
五 、作业
假如你的亲人远在他乡不能回来过中秋,请你给他写几句话。
七、教学流程图
八、板书设计
中秋佳话
九、教学评价
《中秋节》是一节情感味很浓的教育课,亲情的教育,传统的教育融于一体,它
强调生活的体验,情感的升华。让初一年级学生了解一些中秋节的风俗,感受中
华的传统文化,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和愿望,可以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我
多彩
猜谜导入
多彩的中秋
神秘的中秋
诗意的中秋
神秘 诗意
希望这节课的教学过程给孩子们留下深刻印象,让正确的理念引导他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