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列夫 托尔斯泰》导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列夫 托尔斯泰》导学案 新人教版

《列夫·托尔斯泰》【导读】1.托尔斯泰简介托尔斯泰,俄国著名作家(应该是俄国最著名的作家),世界顶级的大文豪。

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一位文学博士对张老师感叹:面对托尔斯泰,如同面对浩瀚的大海和崇峻的高山,于是我用一年时间读了托尔斯泰的主要著作,然后还带着朝圣者的心情,到俄罗斯专程去瞻仰他的故居和墓地。

在那里,我摒着呼吸,热泪盈眶,脑子里想着他作品里的人物。

直到所有的人都离开了,我还不愿离去……2.介绍作者: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是奥地利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

他出生于维也纳,父亲是富有的犹太工厂主,母亲是银行家的女儿。

茨威格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7岁就在文坛崭露头角。

离开大学后,到世界各地去旅行,结识了罗丹、罗曼·罗兰等艺术大家。

旅行生活以及与各国艺术家的广泛交往,丰富了他的思想,扩大了他的创作题材和作品的生活画面。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茨威格在诗歌、小说、传记、文学理论和文艺批评等各个方面都有过人的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

茨威格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他的作品,往往追寻伟大的历史人物和重大的历史事件,并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可惜的是,二战期间,他不堪纳粹统治,无法苟活下去,和妻子一起以自杀结束了生命。

我们学过茨威格的什么作品?《伟大的悲剧》《列夫·托尔斯泰》:世界顶级的传记大师,写世界顶级的大文豪。

3.【小知识】《三作家》在这本书中,茨威格从世界文坛上选择了三个作家作为他研究和写作的对象。

他们是:意大利作家卡萨诺瓦、法国作家司汤达、俄国作家托尔斯泰。

《三作家》可以说是世界顶级的传记作品。

4.学习方法指导本文语言睿智深刻、文采四溅。

学习本课要着重学习它的语言——1.解决生字词和疑难语句。

2.仔细品味,特别是品味精彩的比喻艺术。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

4.了解托尔斯泰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感知内容,品味语言,揣摩含义,了解托翁。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布置学生查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及有关资料,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介绍作者以及托尔斯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在十九世纪终了时阴霾重重的黄昏,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托尔斯泰,以他敏锐而犀利的目光,吸引并慰抚了青年的心魂。

是的,他是俄罗斯的伟大的心魂。

你想知道他的外貌吗?那么,请你看看作者是怎样用入木三分又妙趣横生的文笔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的,请你跟随作者的笔端,来解读托尔斯泰的那双智慧的眼睛,进而感悟他的人格魅力。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章的一节。

学生交流查找的资料,了解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了解他的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代表了他的艺术高峰,也是他实践“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标志。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整体感知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教师正音。

学生交流、巩固。

指名学生与教师共同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并思考以下问题:①全文在结构上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②文章为什么重点写他的眼睛?③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听读课文时,要在书上圈点勾画,听读课文后,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明确:①全文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

1~5自然段主要写了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6~9自然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②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而充分表达出来。

这里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

第六课列夫·托尔斯泰【积累·练字】(把下面一句话,用正楷认真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托尔斯泰学习目标1. 把握“传主”独特的外貌特征,进而探索其精神世界,理解作者的评价。

2. 整体把握作者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学习课时两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字音检测粗制滥造藏污纳垢郁郁寡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颔首低眉入木三分黯然失色意趣盎然诚惶诚恐3.作者背景斯帝芬·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

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著作被译成多种语言广为流传。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

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二、初识托尔斯泰想象一下,托尔斯泰是个什么样的形象?三、满怀期待的拜访者“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他们早就形成了对他的主观概念,希望从他身上找见威严非凡的东西,希望看到一个貌似天父的美髯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

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像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

”可是,当托尔斯泰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现实和期望却有天壤之别。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四、震惊失望的拜访者1.速读文章第1到5段,探究一下托尔斯泰让拜访者震惊失望的原因。

选择你感兴趣的部分,绘声绘色地进行朗读。

2. 找出并朗读托尔斯泰对自己的评价。

(教师指导学生用自嘲、愤怒等各种语气来朗读。

)四、惊奇的拜访者1.速读第六、七、八三段,找出表明托尔斯泰目光锐利的语句(尤其关注比喻句)并划出来,放在一起读一读,感受一下那锐利的目光。

眼睛这道目光像这道目光像这道目光像这道目光像这对眼睛是这对眼睛是这对眼睛是这对眼睛像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所有的浅薄的信条撕烂2.要求学生跳读第七自然段,寻找出表达托尔斯泰精神愉悦的短语。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设计
导学案设计:列夫·托尔斯泰
一、导言
介绍列夫·托尔斯泰的背景和重要身份,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预习、复习
1.提问学生对列夫·托尔斯泰的了解,鼓励他们分享相关知识。

2.复习课文中与列夫·托尔斯泰相关的内容,例如他的作品、思想等。

三、阅读理解
1.分小组进行课文阅读,然后每组展示他们的理解并回答问题。

2.整理学生的答案,进行讨论和解释。

四、个人思考
1.小组讨论一下自己对托尔斯泰的印象,并举出他的一部作品进行详
细描述。

2.每个学生以个人的方式写一篇短文,介绍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

五、扩展阅读
1.分发相关的文学作品和托尔斯泰的哲学作品,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
研究。

2.学生可选择一部托尔斯泰的作品进行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或书评。

六、总结
1.回顾本节课讨论的内容,再次提醒学生重要的知识点。

七、作业
布置一篇关于托尔斯泰的研究报告,包括他的生平、作品和影响等。

八、延伸活动(可选)
1.组织学生进行小剧场表演,以托尔斯泰的作品为素材。

2.设立托尔斯泰展览,展示学生对他的研究和作品的学习成果。

3.邀请一位专家或教授给学生进行一次关于托尔斯泰的讲座。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
轩昂()长髯()面目可憎()刀鞘()粗糙()犀利()粲然()甲胄()锃亮()意趣盎然()鬈发()屏住()
2、解释下列词语:
愚钝:器宇:
禁锢:轩昂:
犀利:侏儒:
酒肆:尴尬:
粗制滥造:藏污纳垢:
郁郁寡欢: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诚惶诚恐:
广袤无垠:颔首低眉:
无可置疑:黯然失色:
初读感知
精读品悟
一熟读课文,你能用凝练的语言概括各段的段意吗?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主备人
编号8-2-4-1使Fra bibliotek时间课题
《列夫托尔斯泰》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熟读课文,准确找出文中描写托尔斯泰肖像的语句。
2、了解文章生动细致的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作用。
3、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体会肖像描写中比喻夸张的作用。
预习导学
1读课文至少2遍,写下你的初读感悟
4.针对托翁描写了哪些内容?

5.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来刻画托翁的外貌?找出相关语句?
比喻效果:生动形象,突出特征。
夸张效果: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特征突出,形象鲜明。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6.课文前半部分描写了托尔斯泰的外表,突出了他的什 么特点?
7.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的特点
第2段,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
第3段,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重点描写其。
第4段,写托尔斯泰
第5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外貌
第6段,写托尔斯泰
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第8段,写托尔斯泰
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
2、尝试着将课文分成两部分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层意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7课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7课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课题:7 列夫·托尔斯泰教师寄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预习案【知识链接】一、走近作者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评论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其代表作有《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成功的秘诀》《象棋的故事》,传记有《三作家》《罗曼·罗兰》等。

二、课文背景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正值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

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称其坟墓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感受到了托尔斯泰的伟大,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

三、关于传记传记,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也是早期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

传记即记载一个人的一生曾经发生过的事。

无论如何,传记所记载的都是真实的而并不是虚构。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从表达方式上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

从创作方法上看,有的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称为“历史性传记”;有的传记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称为“传记文学”。

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文中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包括他的国别、身份、主要作品名称等,认识他的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3.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学习重点:1.在诵读中悉心揣摩文中细致的描述手法,尤其是课文中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四、关于列夫·托尔斯泰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附答案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附答案

8《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学习目标】1.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语描写形貌的手法。

2.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3.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其精神境界。

【学习重点】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语描写形貌的手法。

【学习难点】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其精神境界。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以其不朽的著作赢得了世界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

对于他,我们一直只闻其名,未见其人。

你想知道他的外貌吗?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是怎样用入木三分又妙趣横生的语言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的,请你跟随作者的笔端,来解读托尔斯泰的那双智慧的眼睛,进而感悟他的人格魅力。

二、自主学习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黝.(yǒu)黑滞.(zhì)留愚钝.(dùn)禁锢.(gù)轩.(xuān)昂犀.(xī)利粗糙.(cāo)甲胄.(zhòu)鬈.发(quán)绺.(liǔ)尴.尬.(gān gà)(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

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

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2.作者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念念不忘的人和事。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文慧学校王爱芹【学习目标】1、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2、训练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语句含义的能力,学习运用比喻、夸张描写人物肖像的方法。

【轻松预习】一、了解作者——茨威格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二、了解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就是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巨匠,世界十大文豪之一的列夫·托尔斯泰。

他是贵族中的一个精神叛逆者,又是一个觉醒了的精神贵族。

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但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颗危险的炸弹,是一把锋利的匕首。

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晚年的他一直致力于“平民化”: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

他的信仰和行为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

又因为他的特立独行是对贵族阶层和统治阶级的反叛和宣战,更遭到了整个贵族阶级的排斥,他差点被流放,幸亏民众的舆论阻止了政府的荒唐行为,然而他最终没有逃脱被开除教籍的命运。

他在82岁时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他的遗言不是说给妻子儿女的,而是说给这个世界的,他说:“我爱真理。

”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他的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

奥地利传记作家茨威格称之为这是“世间最美丽的坟墓”,“保护他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他的一生,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

他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感知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和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品评语言,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学习课文运用夸张和妙喻描写托尔斯泰形貌的手法。

3.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4.了解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则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文常简介:
1.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2.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

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

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

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

《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

《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

《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

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
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复活》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

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疏通字词:
2.理清文章脉络:
感情基调:抑(1-5)外貌特点:须发茂密面部丑陋表情愚滞
托尔斯泰形象:
感情基调:扬(6-9)独具慧“眼”:目光犀利感情丰富威力巨大
四、探究课文:
学生自由诵读,揣摩作品中描绘的托尔斯泰的独特的形貌特征。

1.找出文中概括托尔斯泰的形貌给人的总体印象的语句。

“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
“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文中对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大量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

不仅使形象鲜明,特征突出,而且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夸张是故意言过其实。

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更加突显托翁的形貌特征。

“形”“神”的独到刻画,使文意深刻,韵味无穷。

2.从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发肤、鼻子、眼睛的语句,并品评其表达效果。

(结合课后练习三)
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须发:“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

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鼻子:“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眼睛: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
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总结体会:效果是印象鲜明深刻,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文中的比喻和夸张把读者带进无穷想象的空间,尺水兴波,纵横捭阖。

3.课文前半部分描写了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就全文来看,我们仍能感受到这位文豪的不凡,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课文前半部分描写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两点:一是,庸甚至丑陋,二是,十分普通。

意在反衬其灵魂的高贵,反衬眼睛精美绝伦。

先抑后扬,相反相成,相互衬托,独具艺术效果。

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他眼睛的无比精美。

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进一步探究,可以发现,写他形貌的矛盾统一,实质上也是写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以及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列宁曾说过:“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农民在俄国革命中的历史活动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


本文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先抑后扬”,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4.作者为什么要着力刻画托尔斯泰的眼睛?
①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万物尽收眼底的观察力)
②……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他的思想和艺术既来自社会生活,又揭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③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批判现实及其深刻准确)
明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5.文中第8语段“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粗鄙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文意的重心落在通过写眼睛揭示他敏察、深刻的内心世界,那么文中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了怎样的评价?
课文描写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如“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表现他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6.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

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意?
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
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

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

关于晚年的托尔斯泰肖像,他的同时代作家列•尼•安德烈耶夫《逝世前的半年》一文有过描述,“他以接近数学般的正确性在走完生命的历程时,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变得十分纯洁,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

”“这种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寻常的,不仅可望,而且‘可即’。

他那似乎并非由物质构成的,富有光华的白发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


7.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发表独特的看法。

五、小结:
《重读大师》一书中王祥夫著文说:“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总似乎让人能听到一种深深的叹息,感受到作家在无情地鞭挞着人类的灵魂,而同时,也能让你感到他对人的深深的爱,一切都基于深深的爱。

”学习了茨威格通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展示出的他的深邃的内心世界,我们对这样的评价更多了些理解。

静心去品读代表他艺术高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我想,那长着大胡子穿着布衣经常去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人会更深刻地走进我们的心灵。

六、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