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比较文学总论(第三节)
比较文学马工程教材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马工程教材重点整理第一章比较文学总论本教材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跨越不同国家、不同学科、不同文明的文学比较研究在这种的跨越式的比较研究中,比较文学主要探讨各种不同语境下的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与变异性,它以是实证性影响研究、平行研究、文学变异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研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服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从而推动世界文学共同发展。
1、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学派定义;英国学派定义;中国学派定义(发展)——提出了异质性和变异性的文学可比性观念【我们国家更多的是强调“异”的关注,前两个国家更多的是“同”的关注】2、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比较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最①比较文学的诞生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相伴的世界主义意识直接相关。
②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席卷全欧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和世界主义文学的觉醒,为比较文学的诞生准备了文学土壤。
比较文学的兴起于19世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边缘、交又。
关联学科的出现也有一定关系。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发展【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专业性的独立学科,发端于欧洲。
】·形成期-欧洲阶段→时间:19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部分时间与美洲阶段相重叠)→特征:将比较文学作为文学史的分支,重视研究对象的事实联系。
渊源关系及实证方法。
·转型期-美洲阶段→时间:20世纪40年代——20世纪70年代→以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
·拓展期-亚洲阶段→时间: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东西方文学交往的日益增强,日本、印度、韩国、阿拉伯各国以及中国等东方国家,逐渐成为比较文学研究发展新动向的主力军。
补充:◆中国比较文学→时间:滥觞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特征:继承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理论,形成自觉的学科创新意识。
在方法论上,提出阐发研究,跨文化、跨文明研究和文学变异学研究,突破了原有欧美比较文学学派的传统理论框架,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
比较文学.doc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第一节“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沟通一、“比较文学”中的“文学”•单指文学研究,不包括文学创作二、“比较文学”中的“比较”•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亨利·雷马克)•不限于一般方法论的意义•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之间或多国文学之间的比较•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之间的比较•意味着跨越和沟通:从地域观念上,跨越和沟通国家、民族的界限;从学科领域上,跨越和沟通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界限。
正因如此,比较文学形成了一个重要特征——开放性。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一、外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界定法国:比较文学并非比较。
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应该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法·基亚)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马里耶·卡雷)美国: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亨利·雷马克)俄苏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文学事实类同一方面可能出于社会和各民族文化发展相同,另一方面则可能出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接触和文学接触,相应地区分为:文学过程的类型学的类似和“文学联系和相互影响”,通常两者相互为用。
《比较文学》课程笔记

《比较文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内涵1. 定义比较文学是一门国际性的学科,它涉及至少两种文学传统的研究,通过对这些文学传统的比较,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文学与其他领域之间的交叉关系。
2. 内涵- 跨文化性:比较文学研究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 交叉性:比较文学不仅限于文学内部的研究,还涉及文学与历史、哲学、艺术、社会科学等领域的交叉。
- 开放性: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多样性,使其成为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学科。
二、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1. 跨国家文学关系- 翻译研究:探讨文学作品如何通过翻译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传播和接受。
- 文学接受与影响: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在另一个国家的接受情况及其产生的影响。
2. 跨民族文学关系-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的特点及其与主流文学的关系。
- 跨境民族文学:探讨跨境民族文学的传统、风格及其在不同国家的发展。
3. 跨文化文学关系- 东方与西方:比较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的传统、主题和表现手法。
- 古代与现代:分析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以及现代文学对古代文学的重新诠释。
4. 跨学科文学关系- 文学与哲学: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以及哲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文学与艺术:探讨文学与绘画、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
三、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1. 影响研究- 直接影响:研究一部作品或文学思潮对另一作品的直接影响。
- 间接影响:探讨文学作品通过中介(如翻译、评论)产生的间接影响。
2. 平行研究- 类似性比较: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性。
- 对比性研究:对比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异,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3. 媒介研究- 翻译媒介:研究翻译在文学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
- 电子媒介:探讨网络、电影等电子媒介对文学形式和内容的影响。
4. 跨文化研究- 文化过滤:分析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被如何重新解读和接受。
第1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历史和方法 (《比较文学概论》PPT课件)

(一)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欧洲阶段
阶段一 比较文学的欧洲阶段
在法国学者的努力下,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得 到学界的广泛认同,学科体制化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
比较文学产生于法国? 比较文学产生于欧洲!
(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美洲阶段
阶段二 比较文学的美洲阶段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第二阶段在美洲。 第二阶段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转型期。从20世纪60年 代以来,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阵地逐渐从法国转向美国,形 成了以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
比
较
Chapter
历文 史学
和的
方定
法义
、
One
本讲纲要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
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 的历史
三、比较文学的可比性与研 究方法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
导言
何谓比较文学?
何谓比较文学?或者说,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这 是本学科自诞生以来几乎从未中断过讨论、从未停止争鸣 的持久话题。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 同的内涵。
(三)中国学派的定义
本课程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 越性文学比较研究。
该定义既继承了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定义,继承了 传统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又补充了跨文 明研究,并以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基础 ,既认同“求同”也强调“求异”,强调文学变异研究,
(三)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亚洲阶段
阶段三
比较文学的亚洲阶段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第三阶段的发展重心在亚洲,是比较 文学学科理论的拓展期。
“最后——这不是期望而是一种证实,比较文学反映了 文学本身在观念方向的演变。过去的文学,曾长期地囿于雅典、 罗马和耶路撒冷的世界里,现在它已面向亚洲和非洲的文化 了。”——基亚
曹顺庆比较文学概论

2. 强调了“异质性”; 3. 提出了“文学变异研究”。
思考:
比较文学的发展经历过哪几个 阶段?各个阶段有哪些代表人物 和主张?
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界、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 中寻求比较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则是跨文明研究的理论前提。如果在跨越异质文明的比较文 学研究中,忽略了文明异质性的存在,我们的研究便会陷入 简单地同中求异——比如有可能把中国文学变为西方观念的 注脚,也会陷入简单地异中求同——比如只是进行一种浅层 次的“X+Y式”的比附。
第三节 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三大研究领域
一、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文学跨越性研究 跨国界研究
具体对象:主题、文体、风格、技巧、原型、神话、思潮
和文学史等。
主要关注点:文学性,即力图通过求同辨异,把握文学发展、艺术创作、文 本结构等方面的规律以及作品的审美特点和价值等。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构成:
流传学
实证性影响研究 渊源学
跨国界研究
媒介学
比较文学 跨学科研究
语言层面变异学研究
跨文明研究
卡雷提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 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
[法]卡雷:《〈比较文学〉初版序言》,见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 究组选编:《比较文学研究资料》,43页。
基亚则认为比较文学是一种“国际文学的关系史”[法]
基亚:《比较文学》,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二、类同性 类同性是迥异于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美国学派平行研究
的鲜明旗帜和突出特征。具体来说,类同性是指没有任何事 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 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 学理论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或契合之处。
比较文学 绪论

4)影响更大的法国学派却不主张比较 基亚:“比较文学不是比较,给它下严格的 定义可能是徒劳的。”比较文学是国际关 系史,“凡不存在关系的地方,比较文学 就停止了。”梵第根:比较文学是研究各 国文学作品的关系。巴登斯伯格 原因:1)克罗齐: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比较的 方法,而且比较是普遍方便的方法,不能 作为比较文学的基石。2)法国的实证主义 哲学基础。3)对学科的实证性科学性的追 求,对随意性的规避。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
1名称 1.1法语“文学比较” :被比较、被对照的文学作品; 比较性的文学研究。隐含不同国家文学之间互相联 系的意思。 1.2英语“比较文学”:1848马修· 阿诺德最早使用, 1886波斯奈特最早使这个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并出 版第一部同名专著。 1.3德语“比较文艺学”:是注重比较过程和思想探索 的文学的科学。与法国注重比较结果及文学历史联 系和事实影响不同。
3比较文学学科体系(旧) 教材第20页
东西方比较文学简史
一早期 西方:17世纪“古今之争” 、伏尔泰《论史诗》、 司汤达《拉辛与莎士比亚》。先驱:斯达尔夫人和 歌德。 中国:《史记》“安息传说”。两次文化交流:印度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文类、作家、理论;西学东渐 带来文学翻译、文学研究: 王国维、梁启超、鲁 迅。
二、学科形成(形成期) 标志:(1)名称提出;(2)讲座、课程开设; (3)创办杂志;(4)出版专著 时间:19世纪后半期 主要发源地:法国:代表人物(三位奠基人:维 尔曼“比较文学之父”、安培“创建比较文学史”、 圣伯夫“理论上的肯定”);三个第一(第一位比 文化成因较文学教授(戴克斯特)、第一本比较文 学刊物(梅茨尔)、第一本理论专著(波斯奈 特));文化成因:1)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2)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3)自然科学:进化论 (达尔文)、比较解剖学(居维叶);4)比较宗 教学的影响。
《比较文学导论》书本内容整理【知识点全】

1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的界分
国别文学是以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区域观念所定义的文学现象。民族文学是从一个民族共同血缘观念来成立起学科身份的。
在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体系中,国别文学就是民族文学,民族文学也就是国别文学,可以互相指称。在研究一个国家的多民族文学时,或研究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国家之文学与其他国家、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时,应该使用民族文学。
2比较文学的诞生
3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历程
一、比较文学发展的早期历史;
二、比较文学的危机及其转向
三、跨世界的比较文学及其走向
第三节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渊源
1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的出现有赖于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必须与外来文化相接触,二是必须具备通识眼光,即能具有一种从国际角度来从事文学研究的立场。
2)比较文学研究是跨越两种国家文学以上而完成的。因为国家是一个政治地域观念,跨国家并不等于跨民族、跨语言与跨文化,这个定义在学理上是不准确的。
3)与法国学派最大的差异在于明确地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扩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中区,认为比较文学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与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这样大大地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
伽列
明确指出比较文学隶属于文学史,把比较文学从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中界分出来,以说明比较文学在学科意识及学科界限上归属文学研究。并且,主张文学研究的对象是国际间的精神关系,这种国际间的精神关系必须是能够被文献与考据所证明了的材料事实联系。(国际精神关系特指不同语境下作家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与跨国界的文学交流关系)
当代的比较文学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它利用跨学科、跨文化的特点积极地参与多变得文化交流和对话,加强了世界各地的思想互动。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渊源
文学课件第一的章比较文学总论

⽂学课件第⼀的章⽐较⽂学总论第⼀章总论⼈们通常认为,⽐较⽂学诞⽣于19世纪末期。
应该说,这是⼀门不算太新的学科。
然⽽在实际上,它却总给⼈⼀种出世不久的印象。
我们看到,它⽼是与“新兴”之类的字眼联系在⼀起。
回顾这门学科⼀百余年来的历程,它的确充满⽣机与活⼒,可是,另⼀⽅⾯,它⼜⾃始⾄终充满争讼与危机,就连今天最有“资格”谈论它的⽐较⽂学“泰⽃”,也感叹不明⽩它何以是其所是。
如果说它是⼀门根基不稳、定义不明的学科,恐怕没有⼈会提出异议。
可是事实上,它⼜在迅速地发展与膨胀,不断有新的⽅法和领域⾃愿归属到它的名下(中国⽐较⽂学学会已设有12个⼆级学会,⽽且呈增加的趋势),使得它在阵容上、范围上、内容上不断扩⼤和更新。
这⼀现象的确令⼈费解,但学界对此所提出的理论破解却并不尽如⼈意。
其中原因⾃然很多,其⼀便是以往的⽐较⽂学的界定者往往仅从研究对象和范围来把握这⼀学科的本质属性,⽽忽视了研究主体⾃⾝的因素。
实际上,离开了特定的主体,便谈不上对相关客体进⾏准确、全⾯和充分的认识。
主客体相互包容、互为前提,这决定了对其中任何⼀⽅的认识都不能离开另⼀⽅的视⾓与视域。
因此我们⾸先要提出⽐较⽂学的学科意识等问题,以便将⽐较⽂学纳⼊更加全⾯、更加开阔的视野之中来进⾏考察。
第⼀节⽐较⽂学的学科意识在讨论学科意识之前,有必要对⽐较⽂学“名”与“实”的争议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危机论”作⼀阐述。
任何⼀门学科都有其⾃⾝的构成条件,⽐较⽂学也应该如此。
作为⼀门学科,它应该有其区别于⼀般⼈⽂学科的特点。
然⽽,究竟什么是⽐较⽂学,这个问题⼏乎从它诞⽣之⽇起就⼀直困扰着⼈们。
因此我们研究⽐较⽂学这门学科,⾸先⾯临⼀个正名问题,即对⽐较⽂学的学科概念作⼀个适当的界定。
1970年,美国著名学者韦勒克曾经说过,“‘⽐较⽂学’⾄今仍是⼀个有争议的学科领域”韦勒克.⽐较⽂学的名称与性质.见:⼲永昌等编选.⽐较⽂学研究译⽂集.上海:上海译⽂出版社,1985.136 基亚.⽐较⽂学.见:⼲永昌等编选.⽐较⽂学研究译⽂集.上海:上海译⽂出版社,1985.75~76 ,各国学者都试图给它正名,于是便有了“全球⽂学”、“国际⽂学”、“世界⽂学”、“各国⽂学的历史研究”、“国际⽂学关系史”等多种名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三四十年代以后,理论引进和学术实践取得进一步发展。 理论著作的译介,影响研究著述,平行研究实践,跨学科研究等, 中国学者逐渐开始形成自觉的比较意识。 (3)20世纪60年代末-79年代,港台比较文学兴起。 台湾:朱立民、颜元叔、叶维廉、李达三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 李达三、古添洪、陈慧桦提出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构想。
(5)90年代-今,比较文学得到全面发展
中国比较文学学术实践和理论探索取得可喜成绩,具备了自 觉的学科创新意识。重建了适应东方与西方平等对话的比较文学 学科理论话语范式,使中西文学之间得以平等交流和对话。方法 论上突破了原有的欧美比较文学学派的传统理论框架,进一步补 充和完善了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丰富和深化了比较文学的研 究范畴和领域,意味着世界比较文学学科进入了一个跨越东西文 明圈的新阶段。
(4)1973年,维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折中立场,缓解 了矛盾。
4.争论的意义
(1)美国学派通过对法国学派只注重实证影响的批评,拓宽了比较文 学的研究范围,促进了对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美学联系”的关注。 美国学派对跨学科研究的强调促使了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 (2)美国学派过于强调非事实性的平行研究,无限制地扩大文学与其 他学科之间的界限,带有较大的随意性,模糊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边界, 产生了不少消极影响。
2.20世纪中期前后:美国比较文学学科体制化建设进展开始加速 研究机构、杂志、论文等
3.50年代到70年代:争论到和解 (1)1953,韦勒克《比较文学概念》对卡雷进行批评。 (2)1958,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会议,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 的报告,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引发两派长久交锋。
(3)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质疑法国影响研究的有效 性。
(4)70-80年代,大陆比较文学蓬勃兴起并逐步繁荣
1981.北京大学 比较文学研究会 1984 卢康华、孙景尧编著中国第一部比较文学教材《比较文学导论》 第一份比较文学刊物《中国比较文学》,季羡林主编 1985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在深圳大学成立,季羡林—名誉会长,杨周翰—会长,乐黛云—副 会长兼秘书长 比较文学研究室、比较文学系相继成立 专著、论集 钱钟书《管锥编》、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 金克木、杨周翰、王元化、黄药眠、童庆炳、乐黛云、严绍璗、曹顺庆、王宁、周英雄等
第一章 总论
第三节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
“层叠”式、“涟漪”式发展模式
三个重要的学科理论阶段:
欧洲阶段——成形期 美洲阶段——转型期 亚洲阶段——拓展期
一、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欧洲阶段
近代发端于欧洲——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初步成形——20世纪50年代,比较文学观念的形 成。 1.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
三、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亚洲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今,日本、印度、韩国、阿拉伯、中国等东方国家,逐渐成 为比较文学研究发展新动向的主力军。 1.印度:比较文学印度学派
2.日本 3.韩国 4. .阿拉伯
5.中国比较文学
(1)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源期 1924,吴宓 东南大学 “中西诗之比较”课程 30年代初,陈寅恪 清华大学“中国文学中佛教故事研究”、“佛教翻译文 学”等 1929-1931,瑞恰兹(英国诗人、美学家) 清华大学 比较文学课程
(3)60年代以后,艾田蒲、艾金伯勒等开始逐渐接受平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理念。艾田蒲 代表作《中国之欧洲》,强调人类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的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
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美洲阶段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专业学科初步形成期 (1)1871.美·谢克福德 康奈尔大学“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学术讲座,最早探讨有关比 较文学原理及方法的讲座。肯定“比较”的方法,主张不拘泥于事实性的实证影响。 (2)1887-1889,查理斯·盖利 密歇根大学 创办比较文学评论研讨班,宣传比较文学的学科概 念和方法。 (3)1889,哥伦比亚大学成立比较文学系 (4)1903,第一本英文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学报》出版 (5)1904,哈佛大学成立比较文学系 (6)1906,坎贝尔发表《什么是比较文学》,指出比较文学不应局限于历史性的影响考证 和史料的搜集,而要致力于挖掘不同国别和民族文学之间的总体性的内在规律。 (7)1910,钱德勒就任辛辛那提大学,并发表演讲。
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茨
• 2.代表人物
• (1)巴登斯贝格:领军人物,与阿扎尔创办《比较文学评论》及相关丛书,发表论著, 如《歌德在法国》、《巴尔扎克所受的外来影响》,其研究以丰富的材料和严谨的论证见 长。
• (2)梵第根:《比较文学论》(1931) • (3)卡雷:“形象学”的先导,《歌德在英国》、《法国作家和德国幻象》 • (4)基亚:《比较文学》 • (5)布吕奈尔:《什么是比较文学?》对法国学派研究特色的世纪初-30年代,作为独立学科得到学界认同,学科体制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 比较文学在高校开设正式课程:如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法兰西学院、里尔大学;巴 黎大学成立“现代比较文学研究所”
(2)30-60年代,实证性影响研究理念开始遭到挑战和质疑,比较文学学科买入新的发展 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