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文化与艺术
地铁文化

四、文化地铁一、文化地铁是地铁发展的必然趋势地铁自1863年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
时至今日,地铁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经济实力、现代化水平和城市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它不仅是地下交通的载体,更是传承城市历史、传播城市文化、展现时代潮流的综合平台。
地铁文化以城市文化为基础,是城市文化的缩影与重要构成,是城市文明建设的延展和提升。
地铁文化与城市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地铁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好的地铁文化甚至会引领城市文化的走向。
因此,利用地铁文化推动城市文化建设,促进城市发展,已经成为很多城市重要的创新手段。
高度重视地铁文化,加强并提升城市地铁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地铁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世界都会城市优秀地铁文化风貌纵览全球,世界著名的地铁系统都有强烈的文化内涵,地铁文化厚重而有品味,折射出城市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文学艺术、城市精神等诸多特质,是城市活力与魅力的完美展现。
1、美妙绝伦的莫斯科地铁莫斯科地铁建筑风格宏伟壮观、富丽堂皇,精美华丽的拱门、穹顶、壁画、浮雕、雕塑、灯饰,充满了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感,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地铁”和“地下的艺术宫殿”。
2、自由浪漫的巴黎地铁巴黎地铁堪称古老欧洲文明与现代交通工具的完美结合,它是游客体验法兰西浪漫优雅的精粹文化之理想之地,是艺人的流动舞台,也是当地人日常生活、娱乐休闲的绝佳去处。
3、实用包容的纽约地铁纽约地铁有来自世界各地艺人进行各种创意表演,为自由世界最为缤纷多彩的大众文化提供了演绎平台,充分体现了都市文化的包容精神,彰显了纽约作为“移民国度”和“世界之都”的缩影。
4、时尚有序的香港地铁香港地铁通过人性化的细节设计,繁忙而有序地为人们提供持续、可靠、舒适的服务。
完备的商务设施和人性化服务体现了完美融合了服务精神和商业传统,被推崇为世界上最好的地铁之一。
三、国内地铁文化的现状及问题相较高品质的地铁文化,国内地铁文化起步较晚、发展缓慢、水平较低。
地铁站公共艺术与文化空间建构

公共艺术介入地下交通空间的最早实践,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比较著名的例子是莫斯科地铁和巴黎地铁的公共艺术设计。
在中国,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创作最早始于1984年北京地铁2号线中,其公共艺术创作主要以壁画为表现形式、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为表现内容。
《大江东去图》、《中国天文史》等便是此时重要的公共艺术作品。
从1984年至今,我国地铁空间的30余年。
地铁站公共艺术与文化空间建构公共艺术相比传统的地铁设施来说,充满强烈的美学感染力和艺术自由表现力,更能够直接和鲜明地显示地域的人文内涵和精神特质。
因此,在地铁的场所设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国内城市地铁大多利用公共艺术展示城市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和沿线景观特色。
但是在很多城市的地铁站点总体设计中,因为缺乏相关的艺术前期规划介入,往往是留出一块墙面采用填充的方式,使得表现形式过于局部、单一,创作手法公式化、杭州|生活品质Hangzhou | quality life街等地铁站公共艺术也同样具有独创性。
设计师利用马赛克作为Toledo地铁站设计的主要材料,在地铁站内的墙面和地面全都覆盖了一层不同深浅的蓝色马赛克,这个令人惊叹的设计让人们感觉仿佛置身于海底。
布拉格地铁系统的车站设计跨越众多的建筑风格,车站序列凹凸图案的独特造型铝瓦饰面,充满未来的科技感觉,而且沿线各站都有着不同的颜色,仿佛置身于时空隧道。
莫斯科的地铁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的地铁站之一,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富艺术感并享有“地下艺术殿堂”之美誉。
站内马赛克镶嵌壁画和大理石立柱,散发出华贵的气息,走进地铁站就彷彿进入了艺术天堂。
Marienplatz Station是慕尼黑使用最频繁的地铁站,几何的形态和丰富的色彩设计别具创意,站内充满了未来设计感。
巴黎地铁的设计风格和主题都对应着站点的地面景点,如卢浮宫站就效仿卢浮宫博物馆,月台上陈列着许多博物馆的复制艺术品;罗丹博物馆所在的瓦雷讷站则伫立着等同于罗丹原作的巴尔扎克雕像;巴士底站描绘着法国大革命的图画,墙上还贴满了当年攻占巴士底监狱的历史图片……同时还伴随着各种曼妙的法式情调的音乐,使人感怀于巴黎浓郁的“艺术之都”当中。
艺术·文化·智性空间:长春地铁2号线公共艺术设计

艺术·文化·智性空间:长春地铁2号线公共艺术设计长春地铁2号线是长春市的第一条地铁线路,连接了城市的东西两个重要枢纽,贯穿了市中心的繁华地带。
为了丰富地铁线路的公共空间,提升市民乘坐地铁的体验,长春地铁2号线特邀了一批国内知名的艺术家和设计师,进行了公共艺术设计。
这些艺术作品在地铁站和车厢内展示,为广大乘客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也让地铁2号线成为了一个集文化、艺术和智性于一体的空间。
公共艺术是一种城市的标志和文化的展示,通过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设立艺术品,展示城市文化和历史韵味。
长春地铁2号线的公共艺术设计中,艺术家们以长春市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为灵感来源,用他们独特的创意和表达方式,为地铁线路增添了别具一格的韵味。
在长春地铁2号线的公共艺术设计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一系列的壁画作品,这些壁画以长春的建筑、历史人物、风景和民俗为题材,展现出了长春市的独特魅力。
在地铁站的墙面上,可以看到一系列由著名艺术家创作的巨幅壁画,这些壁画以鲜艳的色彩和生动的画面,展现出长春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每一处地铁站的壁画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主题,一幅幅作品都融入了艺术家们对长春市的热爱和对文化的理解,使得地铁站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文化展览空间。
除了壁画之外,长春地铁2号线的公共艺术设计中还有一些雕塑和装饰艺术作品。
在地铁站的广场和大厅内,可以看到各种形态各异的雕塑艺术品,这些艺术品以不同的艺术语言,展现了长春市的城市风貌和市民生活。
这些雕塑作品不仅为地铁站增添了艺术氛围,还给过往的乘客带来了一份美好的心灵享受。
长春地铁2号线的公共艺术设计也注重了与当地文化机构和学术机构的合作。
地铁线路上设置了一些展览区和信息展示牌,这些展示牌既可以介绍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又可以展示当地的文化研究成果和知识产出。
这些信息展示牌由当地的文化和学术机构共同设计和制作,不仅使地铁线路具有了文化传播的功能,还使城市的文化资源可以得到更好的利用。
艺术·文化·智性空间:长春地铁2号线公共艺术设计

艺术·文化·智性空间:长春地铁2号线公共艺术设计作者:殷小烽李听晖来源:《公共艺术》2019年第03期摘要:长春地铁2号线公共艺术作品创作,以“时代脉动”为文化定位,立足于长春这座城市独具的历史文脉、人文自然景观与城市精神,以国际化的视角和多元的视觉艺术语言展现春城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城市风貌及美好展望。
在文化、空间、艺术三位一体的“一体化”理念下,串连起长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本文以长春地铁2号线公共艺术设计为案例,通过对整体设计思路和各站点设计实施的深入剖析,反思城市地域文化与城市公共艺术的相互支撑关系。
关键词:地铁公共艺术;长春地铁2号线;空间一体化设计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俨然成为一座城市文化最直观、最鲜明的载体。
因此,公共艺术作品不仅要给公众带来美的享受,还要有深切的人文关怀,使作品和观者能够达到情感的共鸣,形成一种对话和交流。
地铁空间是可以承载综合功能的公共场域,它不仅能够串连起城市生活的界面,也能够借助公共艺术的形式连接城市的历史、现在与未来,增加一座城市的记忆、温度与特质。
作为文化天然的传播媒介,长春地铁2号线公共艺术创作肩负着形塑、建构长春城市文化的重任。
因此,各站点的公共艺术作品强调城市文化、地铁空间和公共艺术之间的整合关系,是集艺术、文化、空间于一体的统一体。
一、长春地铁2号线公共艺术创作思路长春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是由七条线组成的放射式线网,其中已建成的1、2号线形成了贯穿城区南北和东西的核心“十”字骨架。
主创团队以“春风承运,生生不息”为全网概念主题,坚持“传承长春城市文脉,发扬长春城市精神,地上地下映射互动”的创作理念,围绕春城地铁的整体公共艺术规划及每条线路的主题定位,通过对城市地上空间历史、文化、环境的深入挖掘、调研和研讨,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主题和元素,映射到地铁空间的分区与布局,选择最适切的题材和艺术语汇实现区域文脉和景观的新建。
公共艺术地铁赏析800

公共艺术地铁赏析800当今社会,地铁不仅是一种便捷的出行方式,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和城市文化的载体之一。
在北京,地铁的客运量已达到每日近千万人,可以说是当地最为重要的交通设施,也是一个展示公共艺术的特殊平台。
下面以北京地铁4号线为例考察北京地铁公共艺术的设计。
北京地铁4号线是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贯通城区西部南北方向的一条地下交通“大动脉”,沿途经过诸多知名地标,其中既有历史文化遗迹、高等学府,又有特色城市景点和商业活动中心。
线路建成通车后,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秉持“以人为本、增加文化品位”建设理念,以“记忆历史文脉,彰显城市文化,突出地理标志”为基本原则,邀请一批知名艺术家参与设计。
北京地铁4号线公共艺术设计多侧重于历史文化角度,如西苑、圆明园两站分别毗邻颐和园和圆明园两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站内陈列的公共艺术品与整体设计方案均选取这两处历史古迹为主要表现对象。
西苑站内有两幅壁画,较大一幅“颐和园万寿山图”位于站厅出口处,以长卷式构图描绘了颐和园皇家园林仙山胜景。
另一幅尺寸较小“寿字图”壁画位于站台尽头的墙壁,以不同形态、不同字体“寿”字组成黑白刻印的“福山寿海”抽象图案,既与上一幅“万寿山图”形成呼应关系,又暗含中国传统文化吉祥意蕴。
在艺术布局上,立柱上传统“卍”字形的汉白玉雕刻古朴雅致,天花板则模仿中国传统建筑,红色雕花长檐与立柱的红色侧面相映成趣,为单调的站厅增添了一抹亮色,整体设计风格简约大方,兼具现代与古典因素。
同是以皇家园林为主题,圆明园站的艺术设计则突出了历史记忆的厚重感。
大型浮雕“圆明园四十景”以园内大水法遗迹为主体,还原了这一知名地标性景观,上方刻有各景名称,并重点列出了建园、烧园、毁园的日期。
这种形式既向旅客简要介绍了圆明园历史沿革,又通过对遗迹的逼真再现,达成极具震撼力的视觉效果,具有潜在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该站整体设计呼应历史主题,立柱残破剥落的瓷砖形状正是西洋楼遗迹的造型,站台以黄色瓷砖铺设,与壁画灰、黄主色调相一致,营造出古朴厚重的沧桑感。
艺术·文化·智性空间:长春地铁2号线公共艺术设计

艺术·文化·智性空间:长春地铁2号线公共艺术设计
近日,长春地铁2号线的公共艺术设计方案正式出炉,这一设计得到了巨大的赞誉与关注。
这一设计在艺术、文化和智性等方面融合了许多元素,让人们在乘坐地铁的时候感受到了艺术与文化的魅力,也让人们感受到了智性的力量。
作为公共场所,地铁更多的是为人们提供出行的便利,但在长春地铁2号线中,公共艺术设计方案却在设计中加入了更多的文化和艺术元素,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气的空间。
比如,在车站内,设计师特意选用了具有地方色彩的图案,而不是一味的模仿其他城市的设计。
设计中运用了吉林、长春等地的特色元素,让车站的艺术空间具有了浓厚的地域特点。
设计中充满了创意的元素,这些元素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在进站口和月台上,设计师通过创造一种流动和变化的光和颜色组合,打造出一个充满魅力的艺术空间。
这种设计不仅加强了地铁站的视觉效果,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在繁忙的出行之余,感受到了美的享受。
公共艺术设计方案中还充满了智性的元素,设计师通过信息化技术,加强了地铁设施的智能化程度。
乘客可以通过车站内部的信息技术中心,查阅地铁列车的实时状态、时间表等信息。
电视墙上还可以播放各种公益宣传视频,提高了乘客的意识和素质。
在公共场所当中,公共艺术设计方案的提出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品的展示,更多的是在加强了公共空间的文化和智能元素。
长春地铁2号线的公共艺术设计方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它既具备了地方特色,也具备了现代化的艺术设计思想。
在未来,我们可以期待长春地铁2号线公共艺术设计方案的成为更多城市公共场所艺术设计的标杆。
地铁文化与城市公共艺术规划探析

地铁文化与城市公共艺术规划探析【摘要】本文通过地铁中的公共艺术,提出要重视公共艺术的“对外价值”向“对内价值”的转变,应该成为今后发展的方向。
通过和西方国家公共艺术的对比,讨论城市公共艺术的规划,启发完善公共艺术规划的理论、方法和具体编制内容。
在公共艺术的规划中,应该考虑以人为本,更好的在公共艺术中表现城市的特色。
【关键词】地铁公共艺术规划文化中西方1 背景介绍在早期,西方国家比较看重公共艺术对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竞争力等方面的对外价值。
但是,近年来很多政府开始重视公共艺术的对内价值潜力(如表1所示)。
国外的地铁建设比我国要早一个多世纪,在这个特殊的公共空间中,各个地铁站内优秀的艺术作品诠释着各个国家对公共艺术前瞻性的规划。
从国外的交通网上也可以找到很多优秀的地铁站内公共艺术的图片和信息,为我们研究国内地铁站内的公共艺术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通过国内和国外的公共艺术规划之间的对比可以发现,国内的大部分公共艺术规划还停留在西方早期阶段的思想:重视对外价值,即打造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竞争力,塑造城市形象,推进文化旅游等等。
由于地铁站内环境装饰的“对外价值”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认可,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然而,在注重对外价值的同时,重视公共艺术的“对内价值”,以便为制定一种“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提供依据,启发人们如何去研究城市中的生活,了解空间的质量与城市生活的特色是如何关联的,应该成为今后发展的方向。
2 城市公共艺术的作用和价值selwood在《公共艺术的益处》一书中指出,公共艺术可以对应的一系列城市问题:强化当地的特色;推进文化旅游;吸引投资;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土地价值;减少破坏行为;增加城市空间的使用。
时向东曾经把城市公共艺术品的功能总结为四点:改善城市环境;缔造城市景观,体现城市文化;丰富城市生活;促进城市公共文明。
与他不同的是,中央美院教授王中却将它归纳为七点:发现、拯救、沟通、提升经济活力、推动社会和谐、增强社区认同、促进文化繁荣。
艺术·文化·智性空间:长春地铁2号线公共艺术设计

艺术·文化·智性空间:长春地铁2号线公共艺术设计长春市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吉林省的省会。
该市是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制造基地之一,还以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的优势而备受瞩目。
为了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长春市政府规划建设了地铁2号线,这条地铁线路从南到北贯穿整个城市,一经建成便获得了市民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为了让地铁线路更为美观、有特色,长春市政府在规划设计阶段,特别注重公共艺术的布置和设计。
地铁2号线的公共艺术设计运用了吉林省的民族文化和时代特色,使用了各种材质、色彩和形式,旨在为乘客营造一个艺术·文化·智性的空间。
在地铁站台方面,设计师们采用了简洁大方的风格,但仍然在细节上找到了突破点。
例如,在车站内的柱子上、站台墙上、天花板上均安装了文化表现元素,这些元素都是吉林省文化的代表,如季节、生态、人文、艺术、精神、环保等,这些元素表现出吉林省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在列车内部,设计师考虑了不同的观赏角度和视觉效果,为车站内部乘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例如,在车厢内部,墙壁上采用了吉林省特有的冰雪、林芝、满族头花等文化元素进行装饰,充分表现了吉林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
此外,在车站内部还设有表现各色文化艺术的区域,如昆曲、山水画、民族乐器等。
这些艺术作品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市民的审美需求,也让乘客在短暂的地铁日常出行中,可以在丰富的艺术文化元素中得到愉悦与满足。
总之,长春地铁2号线的公共艺术设计充分体现了吉林省的历史文化和时代特色,为市民出行提供了一个艺术·文化·智性的空间。
这种设计理念也充分证明了公共交通线路同样可以成为艺术和文化的载体,在让大众享受便捷出行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市民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铁车站建筑文化 --与周边建筑结合形式
二、地面车站
3.1 车站整体置于周边建筑内部
在地面穿越建筑
特点: 避免对城市景观的分割影响; 交通联系扩宽了建筑的外部空间效应; 建筑内部空间也可作为车站人流集散的
过渡空间;
9
地铁车站建筑文化 --与周边建筑结合形式
二、地面车站
3.2 车站部分置于周边建筑内部
21
地铁车站建筑文化
--北京地铁建筑文化特色
2、奥体中心站:以运动元素为主,站台覆盖所有奥运项目
车站位于奥运主场馆区,距 离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最近。
设计主题是“三角形”,海 蓝色的支撑柱表面印有由奥运各 项比赛符号组成的图案,柱头部 分想天篷延伸出一个角,使柱子 和天篷在形式上有一个过渡。
天篷采用折板结构,形成一 个极具表现力和韵律感的“头顶 空间”。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 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 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明清时期。
19
地铁车站建筑文化
--北京地铁建筑文化特色
1、北土城站:体验中国古典之美——“青花瓷”
青花五彩
孔雀绿釉青花
豆青釉青花
黄地青花 20
地铁车站建筑文化
--北京地铁建筑文化特色
--北京地铁建筑文化特色
3、奥林匹克公园站:地铁开进公园内,用水元素打造水世界
照明设计方面,灯具被设计 成不同大小的球缺形,且不规则 地分布在天篷上,外鼓的白色灯 具与暗色的镂空圆孔互为阴阳, 共同塑造一个富于活力的“顶空 间”。
26
地铁车站建筑文化
--北京地铁建筑文化特色
4、森林公园南门站:“白色森林”——走进幻雪世界
特点:
避免对周边地块的分割影响;
建立连接通道,方便乘客进出车 站;
并非孤立结构物,可进行城市公 共活动;
福州地铁站
7
地铁车站建筑文化 --与周边建筑结合形式
二、地面车站
2、毗邻建筑
合建停车场等交通转换空间
特点: 其他交通方式的转换空间布置在毗邻建
筑内,集约高效地利用城市公共空间; 时间接驳交通换乘的方便快捷 为毗邻建筑带来大量客流
16
第3章 地铁车站建筑文化
3.1 地铁车站建筑特征 3.2 地铁车站的类型与特点 3.3 地铁车站平面布局 3.4 地铁车站与周边建筑结合形式 3.5 北京地铁建筑文化特色
地铁车站建筑文化
--北京地铁建筑文化特色
奥运支线
森林公园站 奥林匹克公园站
• 全长4• 共设4座车站
22
地铁车站建筑文化
--北京地铁建筑文化特色
2、奥体中心站:以运动元素为主,站台覆盖所有奥运项目
站台的屏蔽门上印着各种运 动项目的运动形态或道具图案, 28根立柱上为蓝白色纹的瓷砖, 蓝白相间的条纹组成了不同的运 动项目图案。该站的特色就是将 运动的感觉从地上带到地下,屏 蔽门上也覆盖了所有的奥运项目。
11
地铁车站建筑文化 --与周边建筑结合形式
三、地下车站
1、结合周边建筑建设地下交通空间
地下交通空间:交通转换空间—停车场; 交通联系空间—通道;
地下交通联系空间的特点: 方便行人与车流分离; 为周边带来客流,提高商业效益; 服务人口与公共人口容易分开
福州地铁
12
地铁车站建筑文化 --与周边建筑结合形式
24
地铁车站建筑文化
--北京地铁建筑文化特色
3、奥林匹克公园站:地铁开进公园内,用水元素打造水世界
以深蓝为背景,充满白色泡 泡的世界。有1000多个大小不一、 蓝白相间的“气泡”。
为了表现水的柔性和灵动, 本站设计采用“圆”:圆形的支 撑柱,圆形的天篷镂空,圆形的 通风口,圆形的灯具……
25
地铁车站建筑文化
设计理念取自“树木”,营 造地铁里的“白色森林”。整个 站台从树木形象中提取了形式符 号,白色的行道树风格非常别致。
室内空间塑造上,从树木的 枝杈结构中吸取了灵感,柱与天 篷通过表面线性的肋加以联系。
材料运用上,采用抛光不锈 钢材料,极富现代感和工业气息, 使站台充满未来主义色彩。
27
地铁车站建筑文化
1、北土城站:体验中国古典之美——“青花瓷”
在宽敞明亮的站台上,28根高大的圆柱 分列两旁,立柱披上了变化多姿的青花瓷图 案,蓝花白底,满花、半花、交叉错落,竖 立有致,人在其间,犹如置身中国古典艺术 展览馆。
在材料选择上,选用了搪瓷板。且通过 工艺,减少板与板之间的接缝,保证青花图 案的完整性。
在照明设计方面,力求平和,冷白色的 荧光灯平行地分布在天花板上,烘托了青花 图案的清雅气质。
4
地铁车站建筑文化 --与周边建筑结合形式
一、高架车站
3、利用高架下部空间建设换乘空间
实现与地面公交、出租车在地 面层换乘 特点: 有效减少换乘距离,形成无缝衔接; 减少接驳空间,节约土地资源; 地面层车辆多,需设置行人通道;
成都地铁犀浦站 5
地铁车站建筑文化 --与周边建筑结合形式
一、高架车站
三、地下车站
2、结合周边建筑开发地下商业空间
地下商业空间的特点:
功能多、空间复杂,应设置合理导 向;
力求衔接过渡自然,注重空间开放 性、复合性;
成都地铁天府广场站
13
地铁车站建筑文化 --与周边建筑结合形式
三、地下车站
3、出入口与城市广场、观景区结合
在人流密集的主入口前,最好有适当的人 流集散过渡的广场或空地。
上海赛车场站水景广场
14
地铁车站建筑文化 --与周边建筑结合形式
三、地下车站
特点:实现地上、地下功能的整合,资源的合理重组和集约利用。
无锡地铁
15
地铁车站建筑文化 --与周边建筑结合形式
地铁车站与周边建筑结合就是在占有限土地资源的前提下,形成紧凑、 高效、有序的功能组织模式,是地上地下的多种功能分布在不同层面上。
照明方面,重点放在天篷的 照明上。投光灯被安置在天篷两 侧,向侧上方照亮折板结构,凸 显由三角形主题所塑造的凹凸效 果。
23
地铁车站建筑文化
--北京地铁建筑文化特色
3、奥林匹克公园站:地铁开进公园内,用水元素打造水世界
车站建在“水立方”附近 以“水”的主题。
有中国鼓连接而成的红色“鼓墙”
通往奥林匹克公园地铁站的大红门
特点:利用与地面高差的优势,使不同交通方式和目的的人流及车流从不同 的标高平面进入建筑,并在内部通过水平、垂直交通分流转换流向各自目的 地,形成多层次、立体分流系统
北 京 地 铁 生 命 科 学 园 站
6
地铁车站建筑文化 --与周边建筑结合形式
二、地面车站
1、轨道上方与周边建立联系通道
人流从上方通道往返轨道
--北京地铁建筑文化特色
4、森林公园南门站:“白色森林”——走进幻雪世界
照明设计方面,运用高色温 的冷白光源来烘托车站cool的感 觉,灯具被隐藏在由“树枝”所 围合的四边形格子内,做到了见 光不见灯。
站台的顶部设计成了交错的 树枝形式,照明设施安置在树枝 之间的空隙中,令人感觉光线是 穿过树林照射在站台上。
28
第3章 地铁车站建筑文化
重庆轻轨
2
地铁车站建筑文化 --与周边建筑结合形式
一、高架车站
过街天桥
2、通过空中走廊联系周边建筑
与建筑有一定平面距离
两者通过空中走廊联系 特点:
高速公路通道
人流通过天桥分散到周边,缩短步行距 离,提高交通效率;
从立体面上隔离地面车流,提高安全性 与舒适性
温哥华地铁站
3
地铁车站建筑文化 --与周边建筑结合形式
• 每座车站的装修与周边环境相结合,“一站一景”“站站迥异”
18
地铁车站建筑文化
--北京地铁建筑文化特色
1、北土城站:体验中国古典之美——“青花瓷”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 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 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 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 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 稳定的特点。
站台在马场看台对面; 站厅在马场看台内
特点: 方便建筑内部的客流进入车站; 对出站客流的导向性明确;
香港地铁马场站
10
地铁车站建筑文化 --与周边建筑结合形式
二、地面车站
避免车站本身对城市空间的分割;
通过有效设计,与建筑构成一个流动、 连续的空间体系;
将一些功能巧妙融入周边建筑中,发挥 土地集约高效结合的优势;
第3章 地铁车站建筑文化
3.1 地铁车站建筑特征 3.2 地铁车站的类型与特点 3.3 地铁车站平面布局 3.4 地铁车站与周边建筑结合形式 3.5 北京地铁建筑文化特色
地铁车站建筑文化 --与周边建筑结合形式
一、高架车站
1、在空中穿越建筑形成整体
与建筑位于同一平面位置
特点: 车站与建筑通过建筑内部流线联系; 减少交通流线与建筑外部流线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