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一)答案
【议论文阅读】季羡林《成功》阅读练习及答案

【议论文阅读】季羡林《成功》阅读练习及答案(一)成功(9分)季羡林⑴什么叫成功?顺手拿过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
”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⑵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
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
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
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
积七八十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
⑶++=成功⑷“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是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大家一看就明白。
这个公式实在是过分简单化了,但其中的含义是清楚的。
搞得太烦琐,反而不容易说清楚。
⑸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
十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肆批判天才。
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
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
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⑹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
韩愈的“焚膏油而继晷,恒兀兀而穷”,的,更为读书人所向往。
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
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⑺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
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
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大学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⑻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
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
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
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
还是先举韩愈。
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两句话是大家所熟悉的。
⑼王国维的《人间诗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议论文阅读及答案(共5篇)

篇一:中考议论文阅读练习含答案1、幸福没有榜样有时,我们总是感到自己的生活不够幸福,不如人家的日子过得那样滋润甜美,还常常拿别人家的幸福作榜样,去寻找自己的幸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是,到头来,我们会发现,唯独这人追人寻、人见人爱的幸福,没有榜样,常常是求而不得,甚至徒生烦恼。
其实,词典给出的幸福答案是不大准确的。
即使同一境遇,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
生活在大体相似的环境里,一百个人眼中的幸福观,或许还不止一百呢,有时同一个人,不同的时期就有不同的幸福观。
幸福观的模糊,对幸福理解的个性化,这大概也告诉我们:幸福,没有模式;幸福,没有榜样。
幸福,没有榜样。
梁实秋也这样说,“幸福与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
求即往往不得”。
一位远房的侄女,日子本来过得很快活。
一次同学聚会,看一位当处长的同学,居有豪宅,出有宝马,很是羡慕人家的幸福生活,抱怨自己的男人只会教书,不会捞钱。
原有的快乐也因寻找幸福的榜样,而逃之夭夭。
还有,我们眼中的别人的幸福,有时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我们常常喜欢用世俗的眼光看别人的幸福,常常认为有权势,有财富,有显赫的名声,有骄人的业绩,就会有幸福,有舒心的日子。
其实,幸福有时恰恰与权势、与财富离得很远,与名声、与业绩也并不怎么亲近。
侄女那个同学,近日,婚外恋闹得沸沸扬扬,幸福显然并不在她家。
孟德斯鸠好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仅仅希冀幸福,这不难做到;但期望像别人那样幸福,这总是难以做到,因为我们认为别人会比实际更幸福。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然而,每个人对幸福的感悟又各有各的不同。
这大概与人们的不同追求有关。
勇敢的人,追求刺激,冒着生命危险或是攀登高山,或是漂游湍流,感到是种幸福;沉静的人,喜欢安闲,甘愿生活寂寞,或是一部《庄子》,或是一首古曲,也会心中溢满快乐。
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把人生的追求归结为:“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如何去干?”幸福大概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高考语文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高考议论文阅读1:国学的焦灼①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
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
各种宣传广告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一类不学无术的说词,就是当今“民族复兴”一词被肤浅理解的注脚。
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
从1840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
按一些激进国学家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
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
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
现在特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
②此故,在“国学热”当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我们天天在要求现代化,现代化不就是西化吗?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
”③以上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化不可调和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
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
一个文明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动力不是一种精神洁癖,那种洁癖只能说明一个文明已经虚弱到了免疫机能低下的地步。
而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
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
④而事实证明,1840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中华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中考议论文阅读及答案

中考议论文阅读及答案(一)人生中有太多的无奈。
刘翔为伤痛不能驰骋田坛而无奈,高考生为相差几分不能跨进大学校门而无奈,子女为工作所累不能照顾年老的父母而无奈,贫穷的父母因“差钱”不能很好地培养孩子而无奈,老年人因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而无奈,残疾人因天生的缺陷而无奈。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碰到数不清的无奈。
对待人生的无奈,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一种是消极的态度,由无奈而生怨气,怨天怨地怨人,进而对生活失去信心,郁郁寡欢,在消沉中不能自拔;一种是积极的态度,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化解矛盾,努力走出无奈的阴影。
窃以为,两种态度,往往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面对无奈,消极沉沦,无奈就永远是你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积极面对,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迈开新步伐。
正如马克•吐温所说:“人生在世,绝不能事事如意。
反正,遇见了什么失望的事情,你也不必灰心丧气。
你应当下个决心,想法子争回这口气才对。
”世界超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个面对无奈永远积极进取的人。
在一般人看来,他可能是一个一生都倒霉透顶的人:1岁时险些死于猩红热;4岁时一场麻疹,又让他险些进了棺材;13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肺炎;46岁时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初愈,又染上了严重的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了他的“拐杖”;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癌等疾病不断向他袭来,后来,他的声带也坏了,几乎成了哑巴。
58岁就吐血而亡。
可就是这个经常为身体不好感到无奈的人,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3岁学琴,8岁时就创作了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9岁入市立歌剧院的管弦乐团,11岁登台演奏自己创作的《变奏曲》,一举成功。
他把苦难与成才这两项生活的馈赠,用自己的琴弦演奏到了极致。
巴尔扎克说:“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
”而培根则认为:“顺境中的好运,为人们所希冀;逆境中的好运,则为人们所惊奇。
”帕格尼尼是不幸的,上帝给了他一个糟糕的身体,让他经常处于无奈之中;然帕格尼尼又是幸运的。
初三议论文阅读及答案

初三议论文阅读及答案初三议论文阅读1:《人的价值》①人的价值,是几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史上不断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
②以前有人说,人的权力和地位就是人的价值。
其实不然。
从历史看来,过去不少显赫一时的达官显贵,他们的权力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可谓登峰造极,可是这些人在历史上留下美名者却寥寥无几。
然而,那些一生坎坷,或者时而走运、时而潦倒终于未能官运亨通的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们,他们的贡献始终铭刻于后世子孙们的心中。
比如,李白、杜甫的诗句永远是中国人的骄傲。
在历史老人的心目中,他们是没有高下之分的“诗仙”与“诗圣”。
只要人类历史存在,他们的诗句就会青春永驻。
③历史老人最为公正,在他看来,人的价值不在其权势地位、身份等级、金钱财富的拥有,而在其创造和贡献,在其对人类的造福。
人的创造和贡献有大有小,因而人的价值有高有低。
在历史上拥有权势地位者,真正为黎民百姓留下“青山绿水”,也是值得钦佩的,不可以认为权势地位与人的价值相悖;拥有金钱财富者,真正为民众留下“晴空万里”,他们也能体现自身的价值。
④人的价值不是一下子可以看清的,人们的日常所见,大都是世俗的尊卑贵贱,至于体现人的价值的精神境界,则非肉眼所能觉察,而要靠人的理性和深思。
当曹雪芹在贫困潦倒中创作《红楼梦》,当居里夫人在狭小的实验室里探索科学的奥秘,谁能在当时准确地估量他们的价值呢?因此,历史老人告诫世人:看人不要只看他穿的衣服、使用的什物以及他的种种头衔,而要看他的内心和行动。
衣服、什物、头衔等都是人的外在现象,这些对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这些并不能全面地体现人的价值内涵。
估量一个人的价值,必须看他的心灵,看他的所思所想,看他的所作所为,看他为社会为大众贡献了多少。
⑤北宋名臣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有了这样的宏大志向,有了充塞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有了一颗跳荡的火热的心,再伴以扎扎实实的行动,这就是实现人的价值的历程。
初三议论文阅读习题10.细读全文,写出作者在文中阐述的观点。
初中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6篇(含答案)

初中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6篇(一)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1~5题。
(10分)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①阅读力是一个充满张力的概念。
在国际上, 包括中小学生的指标性评价中,阅读能力一直是最为重要的项目之一。
可以说, 阅读力与“智商”“情商”“财商”等概念一样,也是现代人特别需要提升能力。
从更大层次上看,阅读力不仅是一个人阅读能力,也是社会整体的阅读水平,因而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竞争力。
②阅读力就是精神力。
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就很难从精神上得到更多智慧的滋养。
可以说,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 就是他的阅读史。
阅读是一种精神生活, 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力, 这影响到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人生价值的实现。
无论是一个人, 还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 阅读都是精神发育和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
③阅读力就是凝聚力。
共读共写, 一起交流, 才能拥有共同的语言和思想, 拥有共同的愿景和价值, 这样的文化共同体, 让一片土地上的人们不会成为生活在同一个屋顶下的陌生人。
所以, 阅读力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一个阅读率低下、阅读力不足的民族, 难以在当下世界立足, 也难以引领人类的明天。
④阅读力就是竞争力。
我很喜欢《朗读手册》一书里的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 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
”对于个体来说, 阅读是学习的工具, 而学习是成功的途径。
对于国家民族来说, 在知识快速累积、科技突飞猛进的当下, 阅读力意味着对人类智慧经验的搜集、整合和应用, 意味着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以我们发现, 国家越重视阅读教育, 国民的阅读力就越好, 整体素质就越高, 国家的竞争力也就越强。
⑤阅读力就是幸福力。
真正的幸福是心灵的(A)与(B)。
阅读需要专注, 在知识积累之外, 也是一种精神修行。
通过阅读感受书香, 能满足人类的内在需求, 使人获得精神上的陶冶与升华, 拥有更充实、更丰盈的生活, 从而增加幸福感。
书香的涵养, 也能形成一个社会的氛围、一个时代的气质, 让喧嚣的沉静下来, 让浮躁的厚重起来。
谈骨气议论文阅读答案

谈骨气议论文阅读答案谈骨气议论文阅读答案篇一:典范议论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典范议论文阅读训练(一) 谈骨气吴晗 1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2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3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4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
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5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
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283年被杀害了。
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6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
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议论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议论文阅读训练【例题精析】(一)“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汪金友“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
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
”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胡锦涛总书记讲了这样一番话。
“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
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
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
越读越明白,知识就是力量。
越读越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
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道做工的劳苦;跌过跤,才知道摔打的痛楚。
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想的很高,策划的很好,但一到实际上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碰壁。
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
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怎么干得下去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
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相对于父辈,现在的青年人大都生长在一个比较优越的环境里。
没有缺过吃,没有缺过穿,没有吃过苦,没有发过愁。
从小到大,一直被关心和照顾。
书倒是读了不少,但路却走得不多。
所以当他们即将走出校门的时候,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补上“走路”这一课。
勇敢地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广阔的天地去。
把“万卷书”融入到“万里路”上,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论文阅读(一)答案
一、《童年都去哪儿了》答案
1.C、E (①C选项表述的是“儿童阅读成人化”的原因,不是童年过早“消逝”的原因;
②E选项表述的观点,材料中没有谈及。
)
2.①容易引起孩子语言、情感、思想的早熟(或: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
②可能责,避免不宜儿童的信息传播和扩散。
(2)向电视台建议:电视娱乐节目和儿童节目应该确保儿童正确的参与形式和评价标准(或:儿童电视广告中的儿童应该避免言行的成人化;电视台主持人应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3)向互联网建议: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分级(如:对成人和儿童的区分等)与监管。
评分标准:共能给孩子的心智带来不可逆转的空缺与伤害;③儿童的天性被摧折,发展的基础断裂;④容易导致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评分标准:4分。
答对其中两方面,即可满分。
其中第一方面,仅答“早熟”只得1分;答到两点及更多的“早熟”得2分。
3. 示例:
(1)向出版社建议:要让出版的书籍的内容对儿童负三选二。
每条2分,只要针对材料中揭示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即可。
4.示例:现代传媒不一定使童年过早“消逝”。
因为它可以让儿童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反而可以增强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儿童的求知欲等。
评分标准:4分。
表明态度或观点得1分。
抓住“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中的某一点未必会退化进行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二、《谈慎独》答案
1.中心论点是“要想有所作为,必先做到慎独”或“慎其独也,方能成其大业”。
2.论证过程:开宗明义提出什么是“慎独”,然后从三个角度正面论述“慎独”,再从反面分两层论述,不慎独则无益,最后得出结论:“慎其独也,方能成其大业”。
3.(1)慎独是一种信念。
(2)举尧舜者慎独终得天下,桀纣者不慎独而致亡国两个例子,从正反两个方面比较进行论述,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突出地论证了慎独是一种哲学的观点,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4.例如过马路时遇上红灯要耐心等待,不要没有交警或没有车辆通过而闯红灯。
(只要是生活中的实例,能够体现“慎独”即可。
)
三、《谨防数字化痴呆症》答案
1、中心论点:谨防数字化痴呆症。
论证思路:首先,引出中心论点;接着,论述数字化痴呆症的危害;最后,指出怎样克服数字化痴呆症。
2、列举数字化痴呆症的具体表现来论证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答案略。
(要紧扣“创造力下降”“注意力分散”“亲情淡薄”三个要点作答)
4、①想戒掉“电子瘾”;②可遇不可求;不是客观课理性的态度。
四、《读书关乎心灵》答案
1、(1)成功学著作只能暂时刺激一下阅读者的神经。
(1分)(2)成功学著作并不能真正使阅读者精神焕发,志存高远。
(1分)(3)为下文引出“读书是关乎心灵的事”的观点作铺垫。
(1分)
2、(1)好书应当触动思想和心灵而不以励志为直接目的。
(1分)(2)通过帮助读者一步步建设心灵,使读者自觉地实现自我价值。
(1分)
3、(1)好书让人心生敬畏,并激励人不断地学习。
(1分)(2)好书能培养人的心性,砥砺人
的品格。
(1分)(3)好书促人自省自知,教人成为自己。
(1分)(4)好书可使人心境开阔,学会尊重他人、环境和自己。
(1分)(以上四点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4、(1)真正的成功是在自身最喜欢的领域做出成绩,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1分)(2)走向这种成功的条件是心灵丰盈,意念坚定。
(1分)
5、示例:肯定:可以理解,确实可以有一定的释放压力的作用。
(1分)否定:不该如此。
这分明是把读书当作了敲门砖。
(1分)读书是关乎心灵的事,关乎心灵的事需要坚持一生。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