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物理学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原子物理学的应用及原理论文

原子物理学的应用及原理论文

原子物理学的应用及原理简介原子物理学是研究原子及原子核的性质、结构、相互作用等的学科领域。

它涉及到原子的基本结构、能级结构、量子力学的应用以及相关的实验技术。

原子物理学的应用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材料科学、医学、能源等。

本文将介绍原子物理学的应用及其原理。

1. 原子物理学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原子物理学在材料科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 - 原子层沉积技术(Atomic Layer Deposition, ALD):利用原子物理学的原理,通过控制原子层的沉积,可以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层原子级的薄膜,从而实现对材料性质的精确控制。

- 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STM):通过利用量子力学的隧道效应原理,可以对材料表面的原子进行高分辨率的成像,从而研究材料的表面形貌及性质。

- 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利用原子力的相互作用原理,可以实现对材料表面的原子力成像,从而分析材料的表面结构及性质。

2. 原子物理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原子物理学在医学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

例如: - 核医学影像学:核医学影像学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过程及其在体内的分布情况,通过原子核的辐射信号进行影像采集与分析,可以用于诊断、评估疾病及监测治疗效果。

-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利用原子物理学的原理,通过利用高能射线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3. 原子物理学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原子物理学在能源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

例如: - 核能发电:核能发电利用核裂变反应产生的巨大能量进行发电。

核裂变反应是通过人工控制和调节核裂变过程中释放的能量,从而产生热能,最终转化为电能。

- 聚变能研究:聚变能研究利用原子核的聚变反应,通过放出巨大能量来产生电能。

聚变能是目前被认为是未来清洁、高效的能源之一。

4. 原子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子物理学的研究基于以下基本原理: - 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行为及相互作用的物理学理论。

物理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物理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物理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物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随着科技的进步,物理学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篇文献综述旨在回顾物理学领域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以期为物理学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量子物理学研究进展量子物理学作为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微观世界的性质和现象,对于解释微观世界的奇异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模拟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例如,基于量子态的编码和测量技术为量子计算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量子纠缠和量子隐形传态等现象为量子通信的实现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此外,量子模拟也在材料科学、生物学和化学等领域展示出巨大的潜力。

二、高能物理学研究进展高能物理学研究宏观宇宙和基本粒子的性质和相互作用。

在这一领域,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粒子物理学、宇宙学和弦理论等方面。

例如,欧洲核子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实验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进一步验证了标准模型;宇宙学研究发现了暗物质和暗能量等神秘的宇宙成分;弦理论提出了关于宇宙起源和基本粒子理论的统一架构。

三、凝聚态物理学研究进展凝聚态物理学研究物质的宏观性质和相变规律,对于新材料的合成和功能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近,研究者们在拓扑绝缘体、二维材料和超导材料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例如,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授予,肯定了三种新物态的发现,即拓扑绝缘体、共轭化四面体体系和半电导多层石墨烯。

此外,二维材料的研究表明了新材料在光电子学和量子计算领域的巨大潜力。

四、核物理学研究进展核物理学研究原子核和核反应的性质和规律,对于了解宇宙演化和核能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核物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核结构、核反应和核天体物理等方面。

例如,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揭示了核壳模型、原子核的高自旋状态和超重元素的合成;核反应的研究为核能的应用和放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核天体物理的研究揭示了宇宙的产生和演化过程。

原子物理参考文献

原子物理参考文献

原子物理参考文献原子物理是研究原子结构、原子核性质以及原子与辐射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这个领域中,有许多重要的参考文献可以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基础。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原子物理参考文献。

一、经典原子物理1. Bohr, N. (1913). "On the constitution of atoms and molecules". Philosophical Magazine. 26: 1–25.这篇文章是尼尔斯·玻尔提出的玻尔模型的基础,它为我们理解原子结构的量子理论奠定了基础。

2. Sommerfeld, A. (1916). "Zur Quantentheorie der Spektrallinien". Annalen der Physik. 51: 1–94.阿诺德·索末菲尔德在这篇文章中进一步发展了玻尔模型,并引入了椭圆轨道和细分结构的概念,为原子物理的量子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突破。

二、量子力学原子物理1. Schrödinger, E. (1926). "An Undulatory Theory of the Mechanics of Atoms and Molecules". Physical Review. 28 (6): 1049–1070.薛定谔方程的提出是量子力学的重要里程碑。

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薛定谔方程的推导和应用,为我们理解原子结构和性质提供了新的数学工具。

2. Dirac, P. A. M. (1928). "The Quantum Theory of the Electron".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A. 117 (778): 610–624.保罗·狄拉克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著名的狄拉克方程,描述了电子的相对论性量子力学。

原子物理学(Atomic Physics) 主要参考书:褚圣麟,《原子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杨福家,《原子物理学》

原子物理学(Atomic Physics) 主要参考书:褚圣麟,《原子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杨福家,《原子物理学》
现在的公认值为:
e 1.60217733(49)1019 C
根据电子的电量及荷质比e/me,可定 出电子的质量为:
me 9.1093897(54) 1028 g
两个小插曲:
早在1890年,休斯特(A.schuster)就曾研究过氢放电管中阴 极射线的偏转。且算出构成阴极射线微粒的荷质比为氢离子荷 质比的千倍以上。但他不敢相信自己的测量结果,而觉得“阴 极射线粒子质量只有氢原子的千分之一还不到”的结论是荒谬 的;相反,他假定:阴极射线粒子的大小与原子一样,而电荷 却较氢离子大。
此 粒子的运动基本不
受电子影响。
显微镜
实验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粒子经金箔 散射后,散射角很小(2~3),但 有1/8000的粒子偏转角大于90 ,甚 至被反射回来。
汤姆逊模型无法解释 粒子散射实验中的大角度散射
对于汤姆逊模型, 粒子受到原子正电荷的最大作用力为:
2Ze2
F 40R2
R为原子半径。
用不同方法估算出的原子半径有一定的偏差,但数 量级相同,都是10-10米。
1.2 电子的发现
1833年,法拉第(M.Faraday)提出电解定律,依此推得:一 摩尔任何原子的单价离子永远带有相同的电量。这个电量,就 是法拉第常数F,其值是法拉第在实验中首次确定的。
1874年,斯通尼(G. J. Stoney)指出,电离后的原子所带的电 荷为一基本电荷的整数倍,并推算出这一基本电荷的近似值 (e=F/N0)。在1881年,斯通尼提出用“电子”命名基本电荷。
+Ze
vf vi
dv
42Ze02Lr0d
(其中 vi
和 vf
分别代表 粒子
的初速度和末速度)
并代入
r0

物理学专业文献综述

物理学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学校:所在学院:专业:班级:学号:作者姓名:高中物理教学法文献综述姓名:班级:学号:前言:目前我国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全面实施和调整阶段,本文研究了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基于新课标下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诸多文献。

从现有的研究现状出发,对新课改实施中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梳理和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提出了一些方法,去应对新课程的变化,以及促进高中物理教育健康深入发展。

一、现在存在的问题新课程实施以来,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传播,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的使用,再加上广大教师的改革热情,我们的中小学课堂发生了诸多喜人的变化。

但课堂教学实践中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存在。

[1]部分教师仍将把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从而使得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导致中学物理课堂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变得死气沉沉,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的课堂的确很“活跃”,但只是形式上追求“热闹”,实际上教师的教学目标并不明确,时间观念不强,而且对教学内容处理随意性很大,导致学生学不到真正的东西。

这些现象或做法不仅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无效或低效,而且漠视了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健康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国内已有的研究我国的有效教学起步比较晚,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者有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孙亚玲等。

崔允都撰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他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学要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有些专著和论文从不同侧面为后面学者研究各个学科的有效教学提供了借鉴。

最新物理系文献综述模板

最新物理系文献综述模板

物理系文献综述模板衡水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 ×××模板×××学生姓名 : 吴立玺系 别 : 物理与电子信息系专 业 : ×××××年 级 : 2010级学 号 : 2010401888指导教师 :衡水学院教务处印制黑体小初,段后距1黑体一号,单倍行距黑体三号,左对齐,单倍行距,数字用新黑体三号,居中,单倍行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说明:查阅文献资料篇数,按《衡水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执行。

文献综述一般本科不少于1000字。

(要注意页面的整体性,且各行表格高度适中)附:衡水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打印时请将此页删除)为了促使学生熟悉更多的专业文献资料,进一步强化学生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提高对文献资料的归纳、分析、综合运用能力及独立开展科研活动的能力,现对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提出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具体要求如下:一、文献综述的概念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

“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二、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文献综述主要用以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其撰写格式一般包含以下内容:即题目、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照以上几部分内容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忌用前言、主题、总结字样作为综述开篇语)。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简明扼要地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原子物理学》详细讲义

《原子物理学》详细讲义

心环”概念及环上只能安置有限个电子的概念是可贵的。
2.长冈半太郎行星模型(1904 年提出):原子内正电荷集中于中心,电子绕中心运动。(但
未深入下去)
3.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在其学生盖革、马斯顿的 粒子散射实验之后提出) 一个有用的电荷常数表示法: e2 1.44 fm MeV (1 fm 1015 m ) 2. 粒子散射实验 粒子即氦核,其质量为电子质量的 7300 倍。卢瑟 福于 1909 年观察到 粒子受铂箔散射时,除小角度散射 外还有 1/8000 的 粒子属大角度散射(偏转大于 900),
荷质比为氢离子的千倍以上,但自己认为此结果是荒谬的,他认为射线粒子应比氢原子大。在
1897 年考夫曼(德)也做过与汤姆逊类似的实验且结果更精确,但他不承认阴极射线是粒子
的假设,直到 1901 年才将实验结果公布。
2. 电子的电荷和质量
精 确 测 定 电 子 电 荷 的 是 密 立 根 油 滴 实 验 ( 1910 年 , 美 ) , 得 出 电 子 电 荷 的 值
e
1.6 1019 C
,再由
e m
之值求得电子质量 me

9.111031 kg
。密立根并据此发现电荷呈
量子化分布。(电荷为何呈量子化分布的机制至今仍未解决)
mp 1836.15271
原子物理学中两个重要的无量纲常数之一: me
。(另一个为精细结构常
数)此常数决定了原子物理学的主要特征,物理学至今无法从第一性原理导出此常数。由此还
径,若由实验得出 和 n,则可求出分子半径 r。单原子分子的即为原子半径,简单分子的半
径的数量级与其原子半径的数量级相同。
3)从范德瓦尔斯方程估计:在 (

原子物理学10

原子物理学10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在深圳大亚湾核电基地破土动 工。该实验将研究组成宇宙的一类重要的基本粒子—— 中微子的基本性质,对于人们了解物质微观的基本结构 和宏观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建设在大亚湾 核电基地后山上的实验室隧道开始施工,该工程将向大 山岩体中掘进3公里,以建设观测点和实验室。
A. 5倍 C. 15倍
B. 10倍 D. 20倍
例题2:在人体血液中注入微量溶液,溶液中24Na 的放射性活度是I0=2.0×103 s-1,经过5小时后取出 1cm3的血液,其放射性是I=16min-1,试求人体血 液的体积。(已知, 24Na的半衰期T=15小时, e-0.693/3=0.792)(中科院高能所考研题)
第十章 原子核物理
历史回顾
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 1897年,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1899-1900年,卢瑟福发现α、β、γ射线; 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模型; 1919年,卢瑟福首次实现人工反应;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 1939年,哈恩等人发现重核裂变; 1945年,奥本海默等人研制出的原子弹; 1952年,泰勒等人研制出的氢弹;
4. 原子核的大小
原子核的半径: R r0A1/3
r0 1.20 10 15 m
原子核的密度:
M V
3 4r03 N 0
1014 g / cm3
i. 各种原子核的密度是相同的。 ii. 原子核是物质紧密集中之处。
5. 原子核的角动量
原子核的总角动量是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 的轨道角动量和自旋角动量的矢量和
and
16 8
O,187
O,188
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
(2013至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题目原子物理学文献综述—结合初高中物理教学科目物理学前沿问题
姓名刘立宏
专业学科教学(物理)
入学年月2013.9
原子物理学文献综述
对于原子物理学,在初高中物理课本中都有所呈现。

初中课本主要简单介绍了原子的组成结构、两种核反应(核聚变,核裂变)、核能的利用等。

高中课本中这一部分内容在选修3-5中呈现,主要介绍了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氢原子的能级结构、几种常见的射线、粒子物理与宇宙的起源等。

和初中课本中呈现的相比,高中课本中更加的详细,范围更广,深度有所增加,并且增加了有关原子物理学的分析与计算,物理学史的内容较多。

本文结合有关初高中原子物理学中的教学以及原子物理学的前沿等研究,做一些简单的综述。

一、高中原子物理学中问题的理解与计算探讨
高中物理在有关原子物理学这一部分,常常遇的主要有半衰期、质能方程、氢原子能级、核反应等计算问题。

对于半衰期计算问题,徐高本为学习半衰期应注意掌握两点:“一是要正确理解半衰期;二是要能熟练计算半衰期。

要理解半衰期,应从半衰期的定义、决定因素、物理意义三方面来进行”。

1并举了相应的例题,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对于质能方程的理解与应用,李春来通过一道物理作业习题,并通过统计学生作答情况,给出了理解质能方程以及解决质能方程问题时首先应理解的几个关系:“(1)质量单位、原子核质量、原子核质量数的关系。

(2)质量数与物质摩尔质量的关系。

(3)电子伏与焦耳的关系。

(4)质量和能量的关系”。

2并通过举例对四个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对于原子能级光谱问题,伊祖斌,方士华通过对氢原子光谱照片的分析与计算,给出了通过氢原子能级照片如何知道某条谱线的来历,怎样计算某一激发态的能量等。

相比课本中从讲解、文字到表格,从表格到公式,这些都显得比较直观。

“照片的利用,使问题变得直观、亲切。

而有关的计算,又和所学知识密切联系,能使学生们进一步了解玻尔的量子学说,对氢原子的轨道量子化以及能量辐射的量子化能有更深的理解”。

3宋瑞金通过结合高考题的方式,探讨了核反应中的电荷数、动量、能量、能量动量同时守恒问题。

二、原子物理学的教学探讨
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对于原子物理学的教学产生了一些新1徐高本.半衰期的理解与计算[J].中学生数理化.2012(5):19.
2李春来.关于质能方程计算的错误剖析[J].物理教师.2005(6):20—22.
3伊祖斌,方士华.对氢原子光谱谱线的有关计算[J]..物理教师.2007(7):22.
的思考与认识。

金蓉通过详细介绍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历史,提出物理学史在原子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并通过介绍原子物理学的发展,总结了原子物理学的特点:首先,原子物理学的发展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髓。

其次,原子物理学是人类认识领域创新成果的荟萃。

最后,原子物理学是物理学研究方法集结之宝库。

并认为在原子物理教学中应遵循:“培养学生实事求事的科学观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进行物理学方法的教育的原则”。

1郭振华,高政祥对原子物理学课程进行了定位,指出“原子物理学是普通物理的一部分,它属于近代物理”。

2并概述了原子物理学课程的特点;对原子物理学课程的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的一些重要问题分别进行了讨论;详述了原子物理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及在教学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的尝试。

三、原子物理学与社会的关系探讨
随着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的发生,人们对核能源的利用产生了新的思考与认识。

王文扬就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对我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完善的启示和借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论证,并以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为切入点,指出了事故造成的严重危害,着力分析了事故发生的人为因素并对此做出了法律、管理层面上的评判,再以此为借鉴,找出了我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存在的问题,对我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提出了完善的建议。

李宾分析了国内外放射性核素的检测方法,认为主要有物理法和放射化学分析法,对两种方法的检测原理、前处理过程、灵敏度和安全性进行了对比总结,提出利用高纯锗γ谱仪建立物理检测水产品中核污染的方法,并对关键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

蒲小金,阳琴从核泄漏之后民众的“核恐慌”入手,认为“恐慌最大的根源并不是核辐射本身,而是源于民众对核辐射的无知,这种恐慌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给民众的健康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3认为针对这样的事件,应对民众循证健康教育,并根据发生的事件,寻找最科学的证据,以指导民众采取正确的健康防护措施,从而减轻灾害对其健康造成的影响。

陈开琦则认为,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福岛核泄漏等事故的发生,并不能阻挡人类发展对核能需求的强劲势头,核风险具有普遍性,加强防范,规范核能的安全发展成为必然的要求。

1金蓉,从原子物理学的发展看原子物理学的特点及教学任务[J].湖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1):95.
2郭振华,原子物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物理教育,2002(9):613—617.
3蒲小金,阳琴.从核泄漏事故后的恐慌看循证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教育研究.2012(8):27—28.
四、现代原子物理学的最新进展
原子物理学的许多研究属于前沿学科,涉及粒子物理,激光应用,物理新材料的研究比较活跃。

张细利简单介绍了激光的产生原理,激光器的组成和分类,以及激光研究的新前沿—半导体纳米激光。

并提出了纳米激光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激光器尺寸究竟可以做成多小?以及纳米激光器的应用前景又如何等。

李淼介绍了近几年粒子物理研究的进展,并预言了未来粒子物理的发展方向。

介绍了希格斯粒子以及标准模型的提出,暗物质的探测,中微子的研究等。

任文才等简单介绍了石墨烯的制备、石墨烯的物理与物性、石墨烯的可能应用及其他2维原子晶体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对2维原子晶体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参考文献
[1]陈开琦,由日本核泄漏引发的环境安全权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5):14—16.
[2]郭振华,原子物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物理教育,2002(9):613—617.
[3]高政祥,原子物理教学改革的几点探索[J],基础物理教学,2001(4):34—37.
[4]金蓉,从原子物理学的发展看原子物理学的特点及教学任务[J].湖南师范学院学
报,2009(1):92—95.
[5]李宾.水产品核污染物理检测方法的建立于应用[D].上海海洋大学,2013.
[6]李春来.关于质能方程计算的错误剖析[J].物理教师,2005(6):20—23.
[7]李淼,粒子物理的新黄金时代[J].科学文化评论,2012(2):72—79.
[8]蒲小金,阳琴.从核泄漏事故后的恐慌看循证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教育研
究,2012(8):27—28.
[9]任文才等,2维原子晶体材料的研究现状与未来[J].中国科学基金,2011(5):257—262.
[10]宋瑞金.核反应中的守恒探析[J].物理教师,2005(11):56.
[11]王文扬.从日本核泄漏事故看我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完善[D].中国海洋大学,2012.
[12]徐高本.半衰期的理解与计算[J].中学生数理化,2012(5):19.
[13]伊祖斌,方士华.对氢原子光谱谱线的有关计算[J].物理教师,2007(7):22.
[14]张细利,激光及其研究前沿简介[J].湖南中学物理,2013(11):25—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