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栽培学
牧草栽培学知识点总结

牧草栽培学知识点总结一、牧草概述1. 牧草种类:牧草包括禾本科的熔草、早熟禾和牧草、豆科的苜蓿等。
2. 牧草生长特点:牧草生长周期长,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可直接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
3. 牧草的价值:牧草是畜牧业的主要饲料来源,具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对牲畜的生长和产奶有重要作用。
二、牧草栽培技术1. 土壤要求:稳定的土壤结构、适宜的土壤肥力、适当的土壤酸碱度等是牧草生长发展的重要因素。
2. 种子选购:牧草种子应具有良好的萌发力和生存力,还应具有丰富的养分和适宜的外形。
3. 播种时间: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下的牧草播种时间会有差别,但一般在春季或秋季较为适宜。
4. 播种方法:常用的有直播、撒播、线路播种和机械播种等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5. 施肥技术:合理的施肥方案可以提高牧草的产量和品质,可以采用有机肥、矿物肥和复合肥等多种施肥方式。
6. 灌溉管理:合理的灌溉管理是保证牧草生长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旱季或干旱地区。
7. 节水育苗:选用适宜的品种,精细化管理以及灌溉控制是节水育苗的关键技术。
8. 病虫害防治:牧草的主要病虫害包括禾本科细菌性病害、煤污病和蔷薇病毒病等,采取合理的防治方法可以保证牧草的正常生长。
三、牧草品种选择1. 种植地区和气候条件: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下,适宜种植的牧草品种有所不同,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品种。
2. 生产性能:包括产量、食用价值和草场利用能力等方面。
3. 抗逆性能:包括抗干旱、抗盐碱和抗病虫害等方面。
4. 适口性:适口性好的牧草品种能够增加牲畜的食欲,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5. 社会环境因素:如环境保护、社会效益等。
四、牧草的管理1. 茬场制度:不同牧草在不同的地区和气候条件下可有不同的茬场制度,一般为单茬一年或双茬一年。
2. 刈割技术:不同的牧草种类和生长阶段有不同的刈割要求,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刈割时间和刈割高度。
3. 肥料施用:合理的施肥方案可以保证牧草的高产和品质,应根据不同地区、种类和生长季节进行调整。
牧草栽培学经典复习总结

一名词解释1、牧草:狭义的牧草是指可供家畜采食的各种栽培的和野生的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是豆科和禾本科牧草,其他科种类较少。
广义的牧草除各种栽培和野生的草本植物外,还包括可供家畜采食的小灌木、半灌木和灌木类可供栽培的或野生的植物。
2、饲料作物:指人工栽培作为家畜饲料的各种作物。
3、生长:细胞分生引起植物体积、重量和数量的不可逆增加,使植物体由小变大,最终变为成熟植株的现象叫生长。
4、发育:细胞分化引起不同部位细胞群发生变化,形成执行各种不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这种植物体的构造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就是发育。
5、土壤肥力:土壤及时供给和调节牧草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6、生育期:以籽实或果实为收获对象的牧草,其生育期是指从种子出苗(返青)到新种子成熟所经历的总天数。
7、生育时期:牧草饲料作物的生育时期是指一个生长季中外部形态特征上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时期。
或者说在牧草饲料作物生育过程中,根据其外部形态特征的变化而划分的几个生育阶段。
8、土壤耕作:是根据牧草和饲料作物生长对土壤的要求,应用人工的或机械的方法,建立土壤的良好耕层构造,以达到调节土壤中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理化及生物学性状,消除杂草和病虫害,提高土壤肥力等目的所采用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9、混播:在一块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品种)或两种以上牧草的种植方式称为混播。
10、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而这种置和状况取决于该物种的形态特适应性、生理反应和特有的行为。
11、再生性:牧草被刈割或放牧后重新恢复绿色株丛的能力。
12、根蘖:地下横走根上的不定芽萌发产生的分枝。
13、根颈:有入土较深的粗壮主根的植物在地表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连接处形成膨大的部分称为根颈,用以贮藏养分供分枝的产生。
14、根茎:植物的地下分蘖节上长出的与主枝垂直的横走的地下茎。
由根茎上可产生新的根和分枝。
15、分蘖:本科牧草长至3~4片叶时,从母株的茎节、根茎上产生侧枝的现象。
课后习题库_牧草栽培学

《牧草栽培学》课后习题集第一章 绪 论一、名词解释1、牧草:2、饲料作物:二、填空题1、牧草栽培属于 范畴,为第一性生产,是种植业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不仅直接服务于 ,而且广泛应用于农业和环境保护方面,是 一门紧密联系 的综合性学科。
2、牧草栽培学的任务是运用现代生物科学及农业科学技术成就,揭示牧草 饲料作物在各种丰产技术条件的综合作用下 的规律,从而为畜牧业 生产提供高产、优质的牧草饲料,同时使牧草以及饲料作物在 和 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论述题1.简述国内外饲草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2.如何理解饲草生产在农牧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章 牧草的分布和区划一、名词解释并举例1、放牧型牧草:2、刈割型牧草:3、上繁草:4、下繁草:5、莲座状草:6.根茎型禾草:7.疏丛型禾草:8.根茎-疏丛型禾草:9.密丛型禾草:10.轴根型豆草:11.根蘖型豆草:12.匍匐型牧草:二、填空题1、人类最早栽培牧草是用于 ,后又从这些牧草中分出用于农田肥地,故在近代牧草栽培中, 牧草较 牧草有了更大的 发展。
2、美国学者J.R.Harlan(1981)对目前欧洲、非洲和美洲地区利用的栽培 牧草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收集和整理,并就其起源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他认 为栽培牧草在欧洲、非洲和美洲地区有如下四个起源中心:(1) 中心 ;(2) 中心;(3) 中心; (4) 中心。
3、根据牧草区划的原则、依据和命名方法,将全国分为我国共分为个栽培区和 个亚区。
4、地球陆地表面按接收太阳能热量的不同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三个气候 带,其中寒带因处于北极圈和南极圈之内而几乎没有植物能够生长,所以牧草仅 在 和 有分布。
5、依据区域气候特点,可将牧草划分为: 、 、和过渡 型牧草。
三、简述题1、简述牧草的类型划分。
2.简述牧草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3.举例说明牧草区划的命名方法。
第二章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一、名词解释:1.生长:2.发育:3.生育期:4.生育时期:5.春化现象:6.光周期现象:二、填空题1、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因素主要有: 、 、 、 和土壤。
牧草栽培技术要点

紫花苜蓿栽培技术要点紫花苜蓿是我区饲养家畜的主要青干草、青饲草,也是农田进行倒茬肥田的主要栽培型多年生豆科牧草,种植历史悠久,分布区域广,栽培面积大,地方品种丰富。
一、土壤耕作与施肥1、土壤耕作紫花苜蓿种子细小,幼苗纤细,顶土能力甚差,苗期生长缓慢;为了获得齐苗和全苗,要求对播种地进行精细的耕作。
秋季整地播种紫花苜蓿的土地,头年于前茬作物收获后,茬地要伏耕或秋耕,并于秋后耙耱镇压,以消灭杂草,蓄水保墒;灌溉地区秋耕后,要冬灌蓄水保墒。
播前整地达到疏松表层,土壤细碎,地面平整。
播后耙耱或镇压。
2、施肥基肥秋耕或播前浅耕时,每亩施有机肥料1500kg-2500kg,过磷酸钙50kg-60kg为底肥。
种肥对土壤肥力低下的,在播种时还要施入硝酸铵2.5kg-4kg,促进幼苗生长。
追肥每次刈割后要进行追肥,每亩需钾肥10kg,或磷二铵4kg-6kg。
二、播种1、选种播种国家或省牧草种子标准规定的1、2级种子。
播种前晒种2~3天,以打破休眠,提高发芽率和幼苗整齐度。
2、接种在从未种过苜蓿的土地上播种时,要接种苜蓿根瘤菌,每公斤种子用5克菌剂,制成菌液,洒在种子上,充分搅拌,随拌随播。
无菌剂时,用老苜蓿地土壤与种子混合,比例最少为1:1。
3、播种量收草田每亩种1.0〜1.5公斤;干旱或高寒地区,下种量可以略高,以增加20%到50%为宜。
播种深度视土壤水分状况而定,土湿宜浅,土干则深,一般播深2厘米左右。
4、播种时期春播春季土壤解冻后与春播作物同时进行播种,适宜播期4月中下旬至5月初。
春播苜蓿当年生长发育好,产量高。
夏播干旱地区春季干旱,土壤墒情差时,可在夏季雨后抢墒播种,采用条播,行距30厘米,利于当年根系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
收草田可单播、条播,行距30厘米,利于当年根系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
秋播在我区冬小麦种植区,秋季也可播种,但最迟不能超过8月中旬,否则会降低幼苗越冬率。
播种深度视土壤墒情和质地而定,土干宜深,土湿则浅,轻壤土宜深,重粘土则浅,一般1cm-2.5cm。
牧草栽培学复习题

牧草栽培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0、饲用植物;1、牧草;2、野生牧草;3、栽培牧草;4、饲料作物;5、牧草栽培学;6、初生根(种子根);7、次生根;8、根颈;9、根瘤;10、分蘖;11、分蘖节;12、分蘖带(茎基);13、株丛;14、匍匐茎;15、根状茎(根茎);16、生殖枝;17、营养枝;18、上繁草;19、下繁草;20、根茎—疏丛型;21、疏丛型;22、根茎型;23、密丛型;24、匍匐茎型;25、根颈—丛生型;26、根蘖型;27、冷季型牧草;28、暖季型牧草;29、生长期;30、积温;31、冠根比;32、茎叶比;33、年生长周期;34、生育时期;35、物候期;36、返青期;37、初花期;37、盛花期;38、乳熟期;38、蜡熟期;39、果后营养期;39、枯黄期;39、休眠期;40、再生性;41、种植制度;41、复种;41、套种;41、轮作;41、间作;42、生态适应幅;43、翻耕;44、深松耕;45、旋耕;46、包衣;47、种衣剂;48、共生专一性;49、互接种族;50、丸衣;51、点播;52、条播;53、撒播;54、单播;55、混播;56、犁沟播种;57、保护播种;58、分期播种;59、覆盖播种;60、免耕播种;61、寄籽播种;62、间苗;63、补苗;64、定苗;65、中耕;66、植物必需营养元素;67、最小养分;68、拮抗作用;69、土壤营养元素容量;70、化肥之位置效应;71、植物营养之最大效率期;72、肥料;73、化肥;74、复合肥;75、微肥;76、速效肥;77、缓效肥;78、生理酸性化肥;79、生理碱性化肥;80、盐分指数;81、有机肥;82、菌肥;83、基肥;84、追肥;86、蒸散量;86、耗水量;86、需水量;87、蒸散强度;88、耗水强度;89、需水强度;90、田间持水量;91、凋萎系数;92、有效水;93、入渗速率;94、耗水系数;95、灌溉定额;96、灌溉效率;97、灌水定额;98、灌水强度;99、喷灌;99、漫灌;99、畦灌;99、沟灌;99、滴灌;100、地下灌溉;101、杂草;102、早春性杂草;102、晚春性杂草;102、越冬性杂草;103、简单型多年生杂草;104、复杂型多年生杂草;105、阔叶杂草;106、窄叶杂草;107、寄生杂草;108、内吸传导性除草剂;109、触杀性除草剂;110、选择性除草剂;111、灭生性除草剂;112、芽前处理剂;113、芽后处理剂;114、茎叶处理剂;115、土壤处理剂。
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

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陈宝书主编课程教学内容(各章、节基本内容,用※标注为选学内容)栽培较多的牧草:苜蓿、沙打旺、草木樨、红豆草、野豌豆、羊柴、柠条及羊草、无芒雀麦、披碱草、老芒麦、冰草、苏丹草等;栽培较多的饲料作物:玉米、饲料大豆、苦荬菜、千穗谷、饲用甜菜等;国内外著名的牧草饲料作物:紫云英、小冠花、三叶草、百脉根、扁蓿豆、胡枝子、黑麦草、猫尾草、野茅、碱茅、紫羊茅、苇状羊茅、草地早熟禾等。
绪论主要讲栽培牧草和饲料作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简述国内外牧草栽培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科的历史变迁、研究进展、发展方向和研究方法,同时简要说明本课程的性质、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等。
该部分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本学科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
第一章牧草的区划和分布第一节牧草的分布了解我国牧草的起源概况。
第二节牧草的类型牧草的类型划分第三节牧草的区划了解我国牧草的区划原则和依据及九大分区概况第二章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第一节生长发育的基本概念生长发育、生育期、生育时期、光周期现象、春化现象等基本概念;第二节牧草各个器官的生长发育牧草种子特点及萌发特性;阶段发育理论;※第三章牧草地小气候(自学)第四章土壤耕作及其耕作制第一节土壤耕作的任务、作用和措施了解土壤耕作的概念、任务、作用、种类和措施;第二节间混套种和复种掌握间作套种的概念及增产理论。
第五章牧草地建植和管理技术第一节人工草地类型了解人工草地的类型第二节播种技术及建植、管护掌握人工草地的建植及管理技术(包括混播技术和种子生产)※第七章草田轮作第一节轮作理论轮作的概念、原理及作用第二节草田轮作技术茬口、轮作类型、草田轮作计划的编制第九章豆科牧草第一节豆科牧草概述了解豆科牧草的特点及常见种类。
第二节各论重点掌握苜蓿、三叶草、红豆草、小冠花等牧草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栽培和饲养利用技术。
第十章禾本科牧草第一节禾本科牧草概述了解禾本科牧草的特点及常见种类。
中国大学MOOC慕课答案(3)--期中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 牧草栽培学》期中考试试题答案专业年级: 命题教师: 审题教师: 考生姓名: 学 号: 考试成绩: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 春化现象:指一、二年生作物在苗期需要经受一段低温时期,才能开花结实的现象。
2. 生育时期:指牧草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几个时期。
3. 草田轮作:一年生牧草与大田作物轮换种植的方式。
4. 植物生长大周期:牧草及作物在生长速度上表现出初期生长缓慢,中期逐渐加快达到高峰,随后又逐渐减慢,以至停止生长,这种“慢——快——慢”的生长规律称生长大周期,也叫“S型曲线”。
5. 保护播种:指多年生牧草在一年生牧草或作物的保护下进行播种的方式。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1. 放牧型、刈割型、牧刈型2. 遗传特性,气候环境,栽培管理,营养生长,生殖生长3. 出苗期(返青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收获期。
4. 充足的水分、充足的氧气、适当的温度5. 增温三、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B2.ABDE3. ACDE4.D5.ABDE四、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禾本科宜高些”或“豆科比例宜低些”2. 播种当年不宜采种3. 正确 3. 较低4. 越弱5.“一倍”应改为“一半”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1. 简述牧草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答:区划原则:1)自然规律为主,与农业经济规律结合2)同一栽培区内,其自然条件、农牧业发展方向、布局、措施基本一致3)基本不考虑行政界线(尽可能一致)4)同一区划范围保证地域连片区划依据:1)以自然地理位置和地貌、气候带为主2)生态条件和生产发展方向基本一致3)“当家”草种的生态生物学特性、生产条件和利用方式为亚区分区条件2. 简述牧草混播的原理及优越性。
答:混播原理:(1)形态学互补原理;(2) 生长发育特性;(3)营养互补原理;(4)生态学原理混播的优越性:(1)提高单产;(2)改善品质,营养完全;(3)易于收获和调制;(4)减轻杂草病虫害;(5)恢复土壤结构,提高肥力。
牧草栽培学试卷及答案

牧草栽培学试卷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1.春化现象2.茬口3.种子休眠4.蹲苗5.混播:二、填空题(每空 0.5 分,共 10 分)1.营养器官一般指、、等,而、、则一般称为繁殖器官。
2.牧草生育期的长短一般由和各地的条件及栽培管理等因素决定。
根据各牧草或饲料作物的栽培管理及发育特征,将整个生育期分为阶段及阶段。
3.苜蓿秋眠性是和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其、和高度相关。
4.在牧草种子生产的区域选择上要考虑的重点首先是条件,其次是条件。
5.种子萌发的条件有、、。
三、不定项选择(每题 2 分,共 30 分)1.下列植物中属于C3植物的是()。
A.玉米B.大麦C.燕麦D.高粱E.饲用大豆2.下列牧草中属于上繁草的有()。
A.羊草B.披碱草C.白三叶D.红豆草E.苜蓿3.关于多年生黑麦草正确的是()。
A.喜温凉湿润气候B.耐干旱C.耐瘠薄D.不耐寒E.匍匐型4.确定播期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
A.气温B.土壤墒情C.生物学特性D.利用目的E.密度5.随着牧草饲料作物生长发育的延长,下列成分中呈下降趋势的是()。
A.水分B.干物质C.蛋白质D.脂肪E.胡萝卜素6.在选择牧草种和品种时,必须考虑当地的气候因子。
在众多的气候因子中处于第一关键因素的是(),这是建植人工草地成败的关键因子。
A.光照B.温度C.水分D.土壤E.大气7.最理想的土壤结构是()块状结构 B.柱状结构 C.片状结构 D.团粒结构 E.核状结构8.下列牧草中不是多年生的是()。
A.苜蓿B.无芒雀麦C.苏丹草D.紫云英E.小冠花9.下列豆科牧草中不会使家畜发生臌胀病的有()。
A.紫花苜蓿B.红豆草C.白三叶D.红三叶E.百脉根10.紫花苜蓿具有如下生物学特征()。
A.喜温耐寒B.耐旱C.耐涝D.耐盐E.自花授粉11.关于苇状羊茅说法正确的是()。
A.也叫碱草B.多喂无害C.耐旱耐湿D.赖草属E.喜光12.关于玉米的生物学特性描述正确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牧草:广义的牧草泛指一切可用于饲喂家畜的草类植物,包括草本植物,藤本植物及小灌木、半灌木和灌木。
狭义的牧草专指可供栽培的饲用草本植物,尤指栽培的豆科和禾本科牧草。
4、生育时期:指牧草在一年中在外部形态特征上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时期,也就是说在牧草的全生育过程中,根据其外部形态特征的变化可划分为几个生育阶段,如出苗期等。
5、种植指数:就是一个地区全年播种作物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率。
6、种用价值:是指播种材料中能够发芽的种子所占的重量百分比,14、发芽率:指可萌发的种子数占供试种子数的百分比,它反映了供试种子中有生命能力种子的多少15、发芽势:指规定时间内已发芽的种子数占供试种子数的百分比,它反映了种子萌发的集中程度和整齐性,7、犁沟播种:这是一种开宽沟,把种子条播进沟底湿润土层的抗旱播种方式。
8、轮作:指同一块田地上,按照一定的顺序逐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轮换采用不同的复种方式,轮作具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概念。
9、饲料轮作:是指以生产青贮料、干草、青草和放牧型牧草为主要任务的轮作方式。
10、连作:连年在同一地块种植同一作物或采用同一种复种方式。
12、大田轮作:是以生产粮食、棉花、油料及其他工业原料为主要任务的轮作。
16、复合肥料: 由化合作用或混合氨化造粒过程制成的,工艺流程中有明显的化学反应11.根瘤菌:是指寄生在豆科植物根部根瘤中能固定大气中游离氮素的一类为生物。
17、根茎瓜类饲料作物:包括胡萝卜、甜菜、马铃薯、甘薯、甘蓝等, 这一类饲料含水量高,容积大,其干物质的能值近似谷实类,且粗纤维和蛋白质含量低。
该类作物的主要特点是苗期需要多次中耕培土、能起到清除杂草的作用,收获时需深挖,能起到深耕的作用。
2、下繁草:株高50cm以下,株丛以营养枝为主,叶子和枝条多集中在株体下部,距地面7cm以内的茎叶重量占整个株丛的40%以上,因而适于放牧利用。
如狗牙根、白三叶、草地早熟禾等。
13、上繁草:株高50—100cm以上,株丛多由生殖枝和长营养枝组成,叶子和枝条多分布在株体1/3以上部位,株型呈倒锥形。
适于刈割利用,如多年生黑麦草、高羊茅、猫尾草、苏丹草、苜蓿、草木樨等。
3、生育期:(1)收获种子:以籽实为播种料又以新的籽实为收获对象的牧草,生育期指的是出苗(返青)到新种子成熟所经历的天数。
(2)收获营养体:以收获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牧草,以播种材料出苗到地上收获适期所持续的总天数。
(3)育苗(秧)移栽:分为秧田(苗床)生育期和田间生育期。
秧田(苗床)生育期是指从出苗到移栽的天数;田间生育期是指从移栽到成熟的天数。
填空1按分类系统划分,栽培牧草可划分为:豆科牧草;禾本科牧草;其他科牧草。
2依据牧草的寿命和发育速度,栽培牧草可以分为一年生牧草;二年生牧草;多年生牧草。
3依据利用年限,多年生牧草可划分为:短期多年生牧草和长期多年生牧草。
4、依据牧草地上枝条生长特点和再生枝发生部位的不同,栽培牧草可以分为以下三类:放牧型牧草;刈割型牧草;牧刈兼用型牧草。
5、依据牧草分蘖、分枝形成侧枝的方式,可把牧草分为如下几类:根茎类牧草、疏丛型禾草、根茎疏丛型禾草、密丛型禾草、轴根型豆草、根蘖型豆草和匍匐型牧草。
6、依据牧草茎叶的发育状况,可把牧草分为上繁草;下繁草;莲座状草3类。
7、依据株型可将牧草分为(1)直立型牧草;(2)斜生型牧草;(3)缠绕型牧草。
11、休闲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系统的土壤耕作作业已达到清除杂草、蓄水保墒、和增加土壤中的有效养分。
12、轮作具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概念。
在时间上将计划种植的作物,按具体特性和对土壤及后作物的影响,排成一定顺序,在同一地上逐年按季种植,以调节地力。
在空间上换地种植保证各种作物每年都有一定的面积和数量,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14、我国主要的绿肥植物有草木犀、毛苕子、紫云英、紫花苜蓿、箭舌豌豆等。
15、苜蓿在放牧中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反刍动物在单播苜蓿地上放牧时,时间过长易得鼓胀病,牛较羊易发生,泌乳母牛和带羔母羊又较一般牛和羊易发生。
原因是含有大量可溶性蛋白和皂素,它们能在瘤胃中形成大量的持久性的泡沫,不能排出,固而引起死亡或产乳力下降。
放牧前喂以干草或青贮料,露水未干前暂缓放牧,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种均可减少臌气病发生。
13、聚合草的繁殖方法有分株繁殖、切根繁殖、根茎纵切繁殖、根出幼苗扦插、茎干扦插繁殖、育苗。
16、菊苣有种子条播、育苗移栽和切根繁殖三种繁殖方法。
9、牧草播种的一般要求是:播种时期;播种方法;播种深度;播种量。
10、混播牧草的播种方法主要有同行条播、交叉播种、间行条播和撒播。
8、镇压使表土更紧,或在耕作层一定深度造成致密的间隔层。
同时,镇压还能平整地面,压碎大土块。
在下列几种情况下,均应采用镇压:(1)在气候干旱的地区或干旱的季节,镇压有保墒的效果。
(2)在播种牧草等小粒种子时,播前播后镇压能保证播种质量;(3)耕后立即播种的土地,土壤疏松,种子发芽生根后易发生“吊根”现象而枯死。
播前播后均需镇压。
三、简答题1、简述免耕法和少耕法的主要作用。
(1)减少地面蒸发,提高蓄水保墒能力(通过留茬和地面覆盖)。
(2)由土壤生物的持续不断地运动和积累,提高了土壤肥力。
(3)节省用工和劳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4)大大降低了农业机械对能源的消耗以及对大气的污染程度。
2、牧草混播的优越性有哪些?(1)单位面积产量高而稳定;(2)混播牧草品质改善,营养完全;(3)混播牧草易于收获调制;(4)减轻杂草病虫为害;(5)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3、保护播种的优点?可以抑制杂草生长,达到保护牧草正常生长的目的;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可以弥补牧草播种当年效益低的缺陷。
4、简述豆科牧草硬实种子处理的方法。
对于豆科牧草硬实种子,通过破坏种皮结构可有效破除休眠,提高种子发芽率。
方法有:(1)机械性处理一种是利用除去谷子皮壳的老式碾米机进行碾磨,以擦破种皮起毛但不致破碎为原则,结果使种皮产生裂纹而导致水分进入。
有试验表明,采取这种方法可使草木樨种子的发芽率由40%~50%提高到80%~90%,紫云英由47%提高到95%。
另一种是利用强高压迫使种皮产生裂缝而使水分进入。
(2)温水处理对浸种水温通过变温和高温处理都可使种皮膨胀软化,进而产生微裂使水分进入种子,而使种子发芽。
变温方法是先将种子置于不烫手的温水中浸泡一昼夜,而后捞出在阳光下曝晒,夜间移到凉处并浇水保湿,如此经2-3d后种子便吸水膨胀,此时可趁墒播种,但此法仅适应于较湿润的土壤上。
(3)化学处理利用无机酸、盐、碱等化学物能够腐蚀种皮和改善通透性的作用,促进萌发,从而提高发芽率。
王彦荣等用95%浓硫酸处理当年收获的多变小冠花,可使种子发芽率由37%提高到81%。
论述题一、建植人工草地是草种的选择原则。
1、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栽培条件;任何一种牧草饲料作物对气候条件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这是由基因特性所决定的。
在众多气候因子中,温度是第一位,它决定牧草能否安全越冬,是建植人工草地成败的关键因子;降水是第二位,它决定牧草的栽培方式和生产能力。
2、符合建植人工草地的目的和要求牧草因其生物学特性和生产性能的不同,所产生的效能也不同,因而建植人工草地时应根据其建植目的和要求选用合适的草种,建植人工草地的目的主要有生产饲草料、养地肥地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
3、选择适应性强、应用能效高的优良牧草饲料作物种和品种;尽管牧草饲料作物资源十分丰富,但应用较多和广泛的草种也不过数十种,多数仍处于野生状态或正在引种驯化试验中,品种资源开发也不多,仅有苜蓿、三叶草、沙打旺等个别品种进行了品种选育和开发应用。
二、根瘤菌接种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1、商用菌剂接种播种时只需按照使用说明规定的用量制成菌液,然后喷洒在种子上并充分的搅拌,直到每粒种子都能均匀的黏上菌液后,即可立即播种。
2、自制菌株接种依据接种剂不同可分为:(1)干瘤法在豆科牧草开花盛期,选择健壮植株,将其根部轻轻挖出,用水洗净,再切掉地上部份,然后放在避风、阴暗、凉爽、不易受日光照射的地方,使其慢慢阴干,到播种前,再将干根弄碎拌种,每亩用量5~10株。
(2)鲜瘤法用半Kg晒干的菜园土或河塘泥,加一酒杯草木灰,拌匀后盛入大豌中并盖好,然后蒸半小时,待其冷却后,将选好的根瘤30个或干根30株捣碎,用,少量冷开水或米汤拌成菌液,然后放在200c~250c的室温中保持3~5d,每天略加冷水翻拌,即可制成菌剂。
拌种时每亩用50g左右。
注意事项:(1)避光无论接种时,还是接种后的种子,都不能在阳光下暴露数小时,否则会被紫外下杀死;(2)忌化学物用化学药品灭过病菌的种子,在进行根瘤菌接种时应拌种随播,因根瘤菌接触化学药品超过0.5h就有可能被杀死,或者先将根瘤菌与麦麸、锯末或其他的惰性物质混合后撒在土壤内再进行播种;(3)忌化肥已接种过的种子不能与生石灰或高浓度的化肥接触,一般来说,不致伤害种子萌发的化肥浓度也不致伤害根瘤菌。
三、试论间作套种的增产作用。
间作套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很大,一般都能增产20%—40%。
其增产的主要原因,概括起来如下:(1)间作套种改变了作物的群体结构,增大了叶表面积,变平面用光为分层分时更替用光。
光能利用率提高,因而增产作用相当显著。
(2)间作套种增加了边行数,充分发挥了边际效益。
(3)间作套种有利于改善土壤营养(根系交叉,分泌物能为对方利用,有机酸、氨基酸、C、N等)(4)实行套种,使作物在空间上争取了时间,一年成熟变为一年两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