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牦牛品种资源的研究进展
中国野牦牛现状研究报告

中国野牦牛现状研究报告中国野牦牛现状研究报告引言:中国野牦牛(学名:Bos mutus)是我国珍稀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唯一一种原始太行牛群,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
野牦牛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和珍贵的保护价值,但由于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野牦牛的数量正不断减少。
因此,了解中国野牦牛的现状是十分重要的。
一、分布状况:野牦牛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新疆等省区,其中以青海省分布最为广泛。
根据人类活动和气候环境的影响,野牦牛往往栖息在海拔4000-6000米的高寒草原或者高寒戈壁草原上。
由于栖息地的特殊性,野牦牛地理分布极为有限。
二、种群数量:野牦牛种群数量一度急剧减少,据统计,在20世纪40年代,野牦牛的数量从几十万只缩减到几百只。
在实施国家一级保护后,野牦牛数量开始逐渐恢复,目前估计总数约在6000只左右。
三、主要威胁:1. 大规模的捕杀和非法贸易:由于牦牛的皮毛和肉类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加之盗猎和滥猎的存在,导致野牦牛建立和保护环境非常脆弱。
2. 栖息地丧失和破坏: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野牦牛的栖息地逐渐被破坏和丧失。
3. 疫病传播:人类和牲畜与野牦牛的接触,容易导致疫病的传播,对野牦牛种群的健康和存续造成严重威胁。
四、保护措施: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野牦牛的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1. 制定法律法规: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野牦牛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 建立自然保护区:针对野牦牛栖息地的特殊性,政府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进行有效的保护管理。
3. 增加执法力度:加大对盗猎、滥猎和非法贸易的查处力度,保护国家珍稀野生动物资源。
4. 加强科研和宣传教育:加强野牦牛的科学研究,推动相关科研机构与国内外科研单位进行合作,提高公众对野牦牛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结论:尽管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但野牦牛的数量仍然较少,其生存环境严峻。
为了保护野牦牛,需要加强政府、科研机构和公众的合作,加大执法力度,同时控制人类活动对野牦牛栖息地的破坏,提高保护意识,共同努力,为保护这一珍贵的物种作出更多的努力与贡献。
牦牛养殖技术可行性研究报告

牦牛养殖技术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牦牛生物学特性1. 牦牛的起源牦牛是一种高原生态动物,主要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
其起源于野生牦牛,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驯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牦牛的品种。
2. 牦牛的生长发育牦牛生长速度较慢,一般2-3年才能达到成年体型。
雄性牦牛成年后体重在500-800公斤左右,雌性牦牛体重一般在300-500公斤之间。
由于生长速度较慢,畜民需要耐心的进行养殖管理,才能获得理想的效益。
3. 牦牛的繁殖性能牦牛的繁殖率较低,一般每头母牦牛一年只能产下一头小牦牛。
而且牦牛的育种周期较长,一般需要8-9个月才能产下一胎,这对畜民来说增加了养殖的难度和成本。
因此,提高牦牛的繁殖性能已成为改进养殖技术的重要课题。
二、牦牛养殖的技术要点1. 圈养方式对于牦牛的养殖,采用圈养方式是最常见的养殖方式。
圈养方式可以有效控制牦牛的活动范围,减少损失,同时可以方便管理饲料、草料等。
2. 饲养管理牦牛是一种植食性动物,主要食物是青草、苜蓿等。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合理的配置饲料,保证牦牛的营养需求。
同时,要定期进行草场的管理和养殖环境的清洁,保证牦牛的生长环境卫生。
3. 疾病防治由于牦牛生长环境恶劣,易受气候变化和疾病侵袭,因此疾病防治是牦牛养殖的重要环节。
畜民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做好疫苗接种和药物预防工作,保障牦牛的健康。
4. 繁殖管理提高牦牛的繁殖率是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
因此,畜民在进行牦牛繁殖管理时要选择优质的种公牛和母牛,并且定期进行配种,保证小牛的良好生长。
三、牦牛养殖技术的可行性分析1. 牦牛养殖市场需求目前,我国对牦牛肉、牦牛奶、牦牛皮、牦牛毛等产品的需求量逐年增长,而且价格较高,市场潜力巨大。
因此,牦牛养殖技术的改进不仅可以提高养殖效益,还可以满足市场需求,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2. 牦牛养殖技术的现状目前,我国对牦牛养殖技术的研究还比较落后,很多畜民仍在采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导致养殖效益不高。
中国牦牛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国牦牛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一、牦牛生产情况世界现有牦牛头数约1700万头,中国是牦牛主产国,有牦牛1600多万头,占90%以上。
牦牛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是高寒藏区的重要特色产业。
西藏自治区、青海藏区、四川藏区、甘肃藏区、云南藏区、新疆巴州均有分布。
2015年以来,全国牦牛存栏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15年的1506万头逐步增加到2019年的1621万头,年均增长1.5%;牦牛肉产量也由2015年的45万吨增加到2019年的53万吨,年均增长3.6%。
总体而言,全国牦牛(活重)总成本呈V形趋势。
2012年为最高点(每头3758元),之后下降到2016年低点(每头2757元),2017年后呈上升趋势。
分环节看,各养殖环节均实现盈利。
据西藏和其他四省藏区牦牛养殖户调查,各环节成本收益各不相同。
母牛、犊牛、架子牛和育肥牛纯收益分别为1177元、1043元、1414元和2861元,育肥牛环节收益最高。
二、牦牛屠宰情况牦牛的现代化屠宰加工技术迅速普及,牦牛肉产品的种类和质量、消费量、销售半径都在迅速提高和扩大。
牦牛肉的市场需求催生了很多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而藏区对牦牛肉的传统消费方式并未受影响。
2020年中国牦牛屠宰量约为370万头,相对于2019年上升了10万头,同比上升2.78%。
中国牦牛胴体产量呈现上升趋势,从2016年的41万吨上升至2020年48万吨,2020年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胴体产量上升幅度下降。
2018年中国牦牛平均胴体产量达到最大值,为131千克/头,随后牦牛平均胴体产量开始下降,到2020年中国牦牛平均胴体产量下降至128千克/头。
随着中国牦牛屠宰量的不断上升,中国牦牛净肉产量也在不断上升,到2020年中国牦牛净肉产量上升至39万吨,相对于2019年上升了2万吨,同比上升5.41%。
三、牦牛产值我国的资源禀赋和最小成本的经济铁则,决定了养殖阶段的“小群体大规模”与屠宰加工阶段的“小产能大产量”是适合现阶段我国肉用牛(肉牛、牦牛、水牛、奶牛副产物)产业基本国情的产业模式,逐母牛产地、粗饲料资源及环境条件而居的育肥场(户、企)所客观形成的中国特色“肉源分散”格局与人口占全国36% 以上分散于农村的民生需求是其基础。
2024年牦牛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牦牛市场发展现状引言牦牛是一种重要的家畜,在中国和一些亚洲国家被广泛饲养。
牦牛市场的发展对于推动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以及保护牦牛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牦牛市场的发展现状,包括市场规模、经济价值、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市场规模牦牛的饲养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北地区,如青藏高原、内蒙古、甘肃等地。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中国牦牛养殖户达到300万户,养殖数量约为5000万头。
牦牛市场规模巨大,占据了农牧业产值的相当比例。
经济价值牦牛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首先,牦牛的肉类供应是重要的农产品之一。
牦牛肉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和多种营养物质,备受消费者青睐。
其次,牦牛毛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广泛用于纺织品和毛绒制品。
此外,牦牛还可以提供鲜奶、皮革等副产品,进一步增加了其经济价值。
存在的问题品种退化在长期的人工驯化过程中,部分地区的牦牛品种发生了退化。
品种退化主要表现在体形较小、生长慢、产奶量低等方面,这影响了牦牛市场的发展。
销售渠道狭窄牦牛市场的销售渠道相对狭窄,主要以传统的农贸市场和个体商户为主。
这些销售渠道的问题在于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体系,交易效率低下,阻碍了牦牛市场的发展。
养殖技术不足由于地域差异和技术落后等原因,牦牛养殖技术在一些地区仍然滞后。
养殖技术不足导致养殖成本较高,影响了牦牛养殖的规模和效益。
生态环境问题牦牛生活的青藏高原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但由于过度放牧和环境污染等原因,牦牛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这对于牦牛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未来发展趋势品种改良为了提高牦牛市场的质量和竞争力,需要加大品种改良的力度。
通过引进和培育高产优质的牦牛品种,可以提高牦牛的养殖效益,满足市场需求。
拓宽销售渠道为了推动牦牛市场的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牦牛交易市场和销售渠道。
通过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拓宽牦牛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交易效率,推动市场的发展。
强化技术支持加强牦牛养殖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向养殖户提供技术咨询和培训,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牦牛繁育调研报告总结

牦牛繁育调研报告总结牦牛(Mai-nong)即蒙古牦牛,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畜牧动物,广泛分布于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
由于其耐寒耐旱、适应力强以及对草料的较强消化能力,牦牛成为当地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解牦牛的繁育情况,我对牦牛繁育进行了调研,并将调研结果总结如下:1. 牦牛品种:牦牛根据不同的产地和用途,分为藏牦牛、青海牦牛、甘肃牦牛等品种。
各个品种在体型、毛色等方面存在差异。
2. 牦牛繁殖方式:目前,牦牛的繁殖主要通过自然繁殖的方式进行。
由于牦牛体质强健,天然环境适应能力强,自然繁殖的成功率较高。
但是,由于种羊数量有限,自然繁殖的局限性逐渐显现。
3. 牦牛繁殖管理:牦牛繁殖管理主要包括选种、配种和饲养管理等环节。
选种主要侧重于选取具有良好遗传特性和生产性能的种牛,以提高后代的品质和产量。
配种是将选出的种牛与母牦牛配对,以期望获得更好的后代。
饲养管理主要包括饲料供给、疾病防治等,以保证母牦牛的健康和生产能力。
4. 牦牛繁殖的挑战:牦牛繁殖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自然繁殖的局限性、草场资源的匮乏、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牦牛繁殖的规模和效益,需要寻找解决办法。
5. 牦牛繁殖的前景:牦牛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畜牧动物,其繁殖的发展前景较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繁殖管理的改进,牦牛的品种改良和繁殖效率将得到提高。
此外,牦牛的肉质优良、适宜高原地区饲养的优势将使其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综上所述,牦牛繁殖具备一定的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通过加强选种、配种和饲养管理等方面的努力,可以提高牦牛的繁殖效率和品质。
此外,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改进牦牛的品种和育种技术,有助于推动牦牛繁殖的发展,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浅谈牦牛资源研究与利用进展

中国牦牛遗传资源现状分析

围和 背 线 处 的短 毛 多 为灰 白 色 或 乳 白 色 。外 貌 具 有 明显 的野
牦牛特征。
我 国 牦 牛 遗 传 资 源 比 较 丰 富 , 由 于 不 同 的 自 然 生 态 环
境 、 品种 形 成 历 史 、生 态适 应 性 、外 貌 特 征 、生 产 性 能 形 成
“ 通 牦 牛 ” 是 利 用 我 国 独 有 的本 土 动 物 遗 传 资 源 培 育 大 的第 一 个 国家 级 牦 牛 新 品种 。 “ 通 牦 牛 ”是 在青 藏 高 原 生 大 态 条 件 下 ,在 原 群 体 中人 为 的 导 人 野 牦 牛 遗 传 基 因 ,有 计 划
万头) 、云南 ( 头 ) 等六 省 区 的高 寒 草 原 区 。 国外 的牦 牛 6万
主要 分 布 于蒙 古 人 民 共 和 国约 有 8 万 头 ,另 外 有 近 3 1 0万 头 分 布 于 尼 泊 尔 、 印度阿 富 汗 、塔 吉 克斯 坦 、高 加 索 ,近 年 来 美 国 的 阿拉 斯 加 和 加 拿 大
牦 牛 和 西 藏 高 山 牦 牛 被 列 在 《 国 牛 品 种 志 》 中 。不 同生 态 中
类 型 牦 牛 品 种 基 本 上 是 根 据 生 栖 地 的 地 域 分 布 和 外 型特 征 划 分 的 .没 有 说 明 品 种 的遗 传 差 异 及 培 育 该 品 种 过 程 中环 境 条
由 于 特殊 生 态 环境 和极 强 的 自然 选 择 ,使 牦 牛 形 成 了抗 逆 性
强 、 耐寒 怕热 、极 强 的 采 食 能 力 、 晚熟 繁 殖 力 低 的 生 态 生 理
长 ,尾 短 ,尾 毛 长 而 蓬 松 。公 牦 牛 头 粗 重 ,呈 长方 型 ,颈 短
牦牛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C aL 、 S 一 N、— g等 成 员 , N、— a a 1C BL 其均 具 有广 谱 抗 菌、 抗病毒 和调节 肠道菌群 的重要 生理功 能 , 对促 进
病原微 生物方 面具有 重要作用 。有关 牦 牛这 些基 因
的 分 子 标 记 研 究 如 表 4所 示 。
表 4 牦 牛 泌 乳性 状 关 联 基 因 的 分 子标 记 研 究
和调 节机体对 铁 的吸收 , 高机体 造血 功能 , 防和 提 预
减 少 贫 血 的 发 生 等 方 面 起 着 重 要 的 作 用 。 关 于 MUC 基 因 的 功 能 还 未 见 明 确 的 报 道 , 根 据 其 结 1 但 构 和 分 布 特 点 , 以 推 测 其 在 调 节 细 胞 免 疫 和 阻 止 可
与 牦 牛 肉 质 性 状 相 关 的 候 选 基 因 主 要 有 : 1 ()
服 了传统杂 交选 择 法 的各 种 缺 陷 。为 此 , 本文 以牦
激素敏 感脂 肪酶 ( L : 动物 体 内 引发脂 肪 组 织 HS ) 是
收 稿 日期 :0 10 - 1 修 回 日期 :0 1 40 2 1— 3 1 2 1- —2 0 基 金 项 目 : 研 究 受 农业 部现 代 肉 牛产 业 技 术 体 系专 项 ( . AR -8 , 本 No C S 3 )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 o 3 9 2 8 ) 国家 支 撑 N . 0 70 0 和 计 划 ( . 0 8 B B 31 )项 目资 助 。 No 20 AD 2 0 —9 作 者 简 介 : 爱 民( 9 4一)_ , 肃 天水 人 , 读 硕 士 , 究 方 向 : 物 技 术 与 动物 育 种 。 李 18 男 甘 在 研 生 *通 讯 作 者 : 宏 ( 9 5 , , 西 西安 人 , 授 , 士 生导 师 , 究 方 向 : 物 技 术 与 动物 育种 。 陈 1 5 一) 男 陕 教 博 研 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论文通过对大量的资料和论文查阅、分析和总结,以牦牛资源近十几年研究和生产为线索,从牦牛的资源研究现状、生态生理生化、遗传、种间杂交、本品种选育、野牦牛资源及利用、生产性能、营养及饲养管理、产品品质分析和开发利用以及牦牛疾病等研究内容着手,较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我国牦牛科学近十几年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牦牛科研和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解牦牛科学发展及对今后牦牛科研和生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牦牛资源;生理生化;遗传育种;饲养管理;生产性能;开发利用中图分类号:Q959.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037(2001)06-0564-07 牦牛科研工作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才开始正规起步,这时主要进行的大多是有关各省的牦牛资源状况调查、基础生理生化指标、牦牛和普通牛种间杂交等方面的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牦牛科研的重视,牦牛各学科发展速度较快,到 90 年代,已经进行了牦牛染色体、血液蛋白(酶)多态性、遗传标记、胚胎移植、基因组文库构建等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试验和研究,十几年来,已完成的重要研究内容有:我国 11 种地方优良类群普查,39 种生理生化指标,杂种牛商品奶生产配套技术,牦牛、野牦牛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牦牛冻精制作和应用成功,野牦牛、家牦牛染色体组型比较研究,牦牛血、绒开发利用研究,血液蛋白(酶)多态性的研究,犏牛一代雄性不育研究有一定的进展,烈性、爆发性传染病得到控制,常见传染病、寄生虫病研究进展较快。
1 牦牛资源普查在研究中国古代牦牛 ( 曾文琼等,1981) 和牦牛的起源、驯养及地理分布[1]的基础上完成了我国青海高原牦牛、环湖牦牛、长毛牦牛,青海白牦牛(马有寿等,1989),西藏嘉黎牦牛、帕里牦牛、斯布牦牛(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1973~1976[2];西藏畜科所,1998),四川九龙牦牛[3]、麦洼牦牛(蔡伯凌,1981),新疆巴州牦牛(尕拉等,1983),云南中甸牦牛(刘国梁,1980;和绍禹,1998[4])11 个我国地方优良牦牛类群和西藏的门堆牦牛(杨复池,1980)、隆子牦牛(卫学承,1981)、彭波牦牛(马宗祥,1981),新疆和静牦牛(周裔清,1980)、哈密牦牛(将兹文等,1985) 甘肃天祝白牦牛、河曲牦牛、碌曲牦牛(陆仲辚,1981) 以及四川红原牦牛[5]等当地重要牦牛类群的资源调查,较全面而系统地了解了中国牦牛地方优良类群的数量、分布、产地自然生态环境、品种形成历史、外貌特征、生态适应性、生产性能利用状况以及资源开发前景,为牦牛的改良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资料。
[!--empirenews.page--]2 生态生理生化牦牛与特定的高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理生化指标具有不同于其它畜种的特异性,多年来,牦牛生理生化的研究比较活跃,各地分别对中甸牦牛(孔瑞琼等,1981)、青海牦牛(黄祥柱,1981)、新疆牦牛[6]、西藏嘉黎牦牛、帕里牦牛、斯布牦牛(西藏畜科所,1998)、凉山牦牛[7]进行了基础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同时对牦牛的血液生化成份如血清蛋白质(周乃祥等,1989)、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张学舜等,1985)、血红蛋白质(赵丙尧等,1986)、血清氨基酸[8]等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中国牦牛生理生化指标[9]和不同年龄牦牛生理指标和变化[10]。
在繁殖生理方面,刘辉等[11]进行了公牦牛生殖生理研究、睾丸日产量定量组织学测定[12],青海牧科院 (1986) 研究牦牛精液理化特性,闫萍等[13]对牦牛睾丸附睾 LDH 同工酶表达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牦牛精子发育成熟过程及特征,邱宗权[14]、崔燕等[15]进行了母牦牛生殖器官组织学研究,对公牦牛适时采精、母牦牛的人工输精等有重要的意义。
母牦牛的生殖生理、尤其激素内分泌、调节以及应急条件下生殖生理变化仍研究得较少。
罗晓林等[16]用 RIA 方法对 1~24 月龄家牦牛和野牦牛的 INS、GH、T、P4、17β-E2 进行了测定,了解了牦牛发情周期这几种激素的变化和趋势,对野牦牛和家牦牛繁殖生理的差异和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
在泌乳生理方面,郑才玉等[17]报导牦牛具有不同于其它牛种的泌乳生理特征,并且因季节不同而有差异。
蔡立[18]、邱宗权[14]对牦牛的生殖器官进行了最初的研究,提出了牦牛子宫颈的特殊构造和特征,较系统地了解了我国牦牛生理生化特征,对牦牛的引种、疾病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3 遗传70 年代后期,各地开始进行牦牛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初期研究是有关牦牛的染色体、染色体组型比较等研究。
80 年代以后,研究较多的是牦牛血液蛋白多态性的研究,已经发现牦牛血液中有多种蛋白和酶具有遗传多态性。
牦牛血红蛋白 (Hb) 多态性的研究结果表明 Hb 遗传机制受 HbA、HbB2 个等位基因的控制,表现出AA、BB、AB 3种基因型,麦洼牦牛[19]具有 Hb 遗传多态性;西藏牦牛[20]有些群体有 Hb 多态性,有些则无;青海牦牛(张才俊等,1988)、天祝白牦牛(门正明,1989)、麦洼牦牛[!--empirenews.page--][21]无 Hb 多态性。
对牦牛的血清运铁蛋白 (Tf) 近年研究最广泛[22、23],研究结果表明,Tf 多态性是受 TfA、TfD、TfE 3个等显性复等位基因控制,有 AA、DD、EE、AD、AE、DE 6种基因型,其中 TfD 和 DD 为优势基因和优势基因型,多数牦牛 Tf 具多态性,但天祝白牦牛 Tf 呈单态。
魏雅萍[24]等对含野血牦牛的 Tf 多态性研究表明,1/2、1/4 野血牦牛的 Tf 位点多态性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与大通牦牛(Tf 位点存在多态性,以 TFDD 基因型和 TFD 等位基因占绝对优势)无显著差异。
陈智华[20]和门正明 (1998) 分别对西藏牦牛和天祝白牦牛进行了血清白蛋白 (Alb) 多态性的研究,西藏牦牛 Alb 有多态性受 AlbA、AlbB 2个等显性基因控制,表现为 AA、BB、AB 3个基因型,其中 AlbA 和 AA 为优势基因和优势基因型;天祝白牦牛、麦洼牦牛 Alb 无多态性。
张才俊等[25]研究牦牛血清淀粉酶 (Am) 认为,牦牛 Am 受 Am1A、Am1B、Am1C 3个等显性复等位基因控制,表现为 BB、YY、CC、BY、BC、YC 6个基因型,但对这一结果目前仍有争议。
钟光辉等[24]报道,麦洼牦牛的 Am 无多态性。
陶莉等[26]对牦牛的血清碱性磷酸酶 (Akp) 多态性的研究,认为牦牛的 Akp 受 Akps、AkpO、AkpF 3个等位基因控制,形成 SS、OO、FF、SO、SF、OF 6个基因型。
目前对该领域的研究多集中在分析和识别牦牛各蛋白质基因位点和基因型,对用于育种上研究较少,同时对某些蛋白多态性判型标准也不统一,因此,尽管牦牛的血液蛋白多态性在研究群体遗传变异上显示出较形态特征描述更准确,较细胞水平的分类更直观且易判断型的优点,但所得的各座位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是以随机交配的孟德尔群体为前提,现饲养牦牛多为小群体,存在选择压力下一些功能性酶发生突变的个体被淘汰的可能,所以,即使血液蛋白基因座位广泛分布在每条染色体上也不可能完全代表整个基因的多样性[27]。
故血液蛋白多态性作为遗传标记用于中国牦牛类型划分、遗传资源评价仍需从不同层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完善。
Tu Zhengchao等[28]对我国 7 个类群牦牛的基因多样性研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平均群体杂合性为 0.015,平均群体基因差异系数为 0.0313,从血液蛋白电泳可以看出,中国牦牛的基因多样性较贫乏。
Zhong Jincheng等[!--empirenews.page--][29]对我国牦牛遗传多样性研究表明,我国牦牛的体形、外貌、血液蛋白、染色体特征、DNA 分子具有多样性,是我国乃至世界牦牛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但目前我国对牦牛遗传多样性、开发利用潜力的研究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牦牛遗传多样性,尤其是 DNA 分子多层次水平上的多样性的深入研究对今后中国牦牛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4 种间杂交50 年代开始,我国牦牛产区开展普通黄牛 (Bos taurus)种和牦牛的种间杂交,70~80 年代,先后在青海、四川、甘肃、新疆及西藏的部分地区(昌都、林芝、拉萨等)用普通牛改良当地牦牛,以提高生产性能成为主要方向。
先后用海福特[30]、黑白花、西门达尔[31]、安格斯、夏洛来、科斯特罗姆牛[32](或冻精)等与当地牦牛杂交,并且筛选出比较理想的种间杂交组合方案,但由于杂交一代雄性不育,很多优良基因无法固定,对杂交一代雄性不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郭爱朴、陈文元等[33]认为犏牛的雄性不育是由于公犏牛 Y 染色体与 X 染色体之间的固有平衡被打破的结果,而钟金城等[34]认为牦牛与普通牛在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多个基因位点上存在遗传差异,导致公犏牛在这些基因位点上平衡失调而引起不育。
周继平[35]等研究牦牛远缘杂交后代减数分裂与雄性不育的关系,得出 F1、F2、F3 代杂种公牛的部分精母细胞能够完成减数分裂全过程,直至出现精子,减数分裂精子发生状况逐代有所改善,但产生的精子多为畸形或缺损,牦牛远缘杂交雄性不育的多样性与不育的渐进性不仅表现在世代间,而且表现在同一世代的不同个体间。
总之,尽管对杂交一代雄性不育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目前尚未得到具有说服力的、能证实的理论依据。
5 本品种选育本品种选育是提高牦牛生产性能、防止品种退化的有效途径,尤其在青藏高原不宜饲养黄牛或普通牛的高海拔牧区,本品种选育是优化畜种的惟一途径。
生产中常用不同优良生态类型公牦牛(或冻精)来改良当地牦牛。
九龙牦牛、甘肃天祝白牦牛、麦洼牦牛经过本品种选育[36]各生产性能指标都较高。
西藏林周牦牛选育场分别用帕里牦牛、斯布牦牛改良彭波牦牛,效果显著[37]。
陆仲辚等[38]用九龙牦牛选育甘、青牧区牦牛,由于九龙牦牛引入的生态条件与原产地差异较大,对当地牦牛在生长发育及生产性能方面无显著的改良作用,这说明利用环境差异改良牦牛是无法达到改良目的的。
因此,在本品种选育过程中,引种(冻精)应重视区别类群差异的真正原因,以防选育失败。
6 家、野牦牛杂交[!--empirenews.page--] 野牦牛是我国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
近来研究野牦牛的报道较多,其中朴仁珠[39]研究和总结了我国野牦牛分布区域、分布密度、种群数量及存在的问题,得出目前中国野牦牛总头数为 15000~20000 头,分布面积 466000km2,分布区已被割成 5 个较孤立的区域,整个种群呈急剧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①人类干扰;②人类直接捕杀;③牧地的侵占;④恶劣气候与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