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的人格
合集下载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的个性精品课件

(二)幼儿性格发展中的差异
•孩子的四种典型性格: •1、性格开朗、活泼、爱说爱动、有节制的孩子 •【心理表现】思维活跃、反应灵敏,自我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欲和交往能力强,口语 表达能力也很好;但是,自制力差,做事没耐性。 •2、性格温柔、听话、沉稳的孩子 •【心理表现】自尊心强、有主见,凡事心中有数,做事有条理,耐心, 认真。但是很爱面子,做错了事,不能当面批评,否则会伤他们的自 尊心。 •3、性格调皮、专横、大大咧咧的孩子 •【心理表现】适应能力强,敢说敢干,富有创造性和个性,但“义气” 十足,爱打闹,不能和同伴友好相处,规则意识较差。 •4、性格孤僻、胆小、不爱讲话的孩子 •【心理表现】比较稳当,做事不易出差错,专注力强,听话。但是, 他们喜欢独自做事,不爱交往,自我表现欲不强,从不把自己的想法 告诉别人。
•2、稳定性与可塑性 •【观点辨析】你认同以下观点吗?为什么?你觉得个性有 什么样的特点? • 1.有一天,当我们看到隔壁班的一位同学正在打扫教 室,就断定该学生是一个热爱劳动的学生。 •2.有的同学说:“我性格这么内向,以后怎么去当老师 啊?” •个性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和空间的一 致性。 •在个体生活中暂时的偶然表现的心理特征,不能认为是一 个人的个性特征。
• 一、气质的概念和分类 • 谈话:“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提到气质一词,如描述 某人气质高雅脱俗,那么心理学中提到的气质与生活中的 气质概念是否相同呢?” • (一)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个体所特有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1、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动力特征 •【实例分析】以拳击手出拳的过程为实例分析并总结 •与人的心理活动一样,所有物体的运动或活动过程都动力 特征,比如拳击手出拳的过程。 •提问:出拳的过程中有哪些动力特征? •【自我分析】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活动分析自己心 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2、独特性和稳定性
幼儿心理学:学前儿童的性格ppt课件

行为方面包括自我控制能力、适应性、独立性和规律性等。
认知方面包括好奇心、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等。
情绪方面包括情绪的稳定性、表达方式和调节能力等。
03
CHAPTER
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
0-1岁,以自我为中心,通过感觉和动作来探索世界。
婴儿期
幼儿期
学前期
1-3岁,开始有自我意识,表现出独立性和好奇心。
创新研究方法Biblioteka 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大数据分析和生态化研究,可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学前儿童的性格特点。
深入研究性格形成机制
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机制,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挑战
03
促进家庭与学校的合作
了解学前儿童的性格特点,有助于家长和教师更好地沟通和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学前儿童的性格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个温馨、和谐、支持的家庭氛围能够促进孩子积极、自信、乐观的性格特征的形成。相反,紧张、冷漠或暴力的家庭氛围可能导致孩子出现焦虑、自卑或攻击性性格。
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的性格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权威和民主的教养方式通常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信、合作和适应性强等积极性格特征。而过度溺爱或忽视的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形成依赖、任性或消极的性格。
01
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
根据学前儿童的性格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以满足孩子的不同需求。
02
培养积极性格品质
教育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前儿童的积极性格品质,如勇敢、诚实、自律等。
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和启示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通过研究学前儿童的性格,可以及时发现和预防一些心理问题的发生,如焦虑、抑郁等。
认知方面包括好奇心、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等。
情绪方面包括情绪的稳定性、表达方式和调节能力等。
03
CHAPTER
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
0-1岁,以自我为中心,通过感觉和动作来探索世界。
婴儿期
幼儿期
学前期
1-3岁,开始有自我意识,表现出独立性和好奇心。
创新研究方法Biblioteka 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大数据分析和生态化研究,可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学前儿童的性格特点。
深入研究性格形成机制
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机制,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挑战
03
促进家庭与学校的合作
了解学前儿童的性格特点,有助于家长和教师更好地沟通和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学前儿童的性格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个温馨、和谐、支持的家庭氛围能够促进孩子积极、自信、乐观的性格特征的形成。相反,紧张、冷漠或暴力的家庭氛围可能导致孩子出现焦虑、自卑或攻击性性格。
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的性格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权威和民主的教养方式通常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信、合作和适应性强等积极性格特征。而过度溺爱或忽视的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形成依赖、任性或消极的性格。
01
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
根据学前儿童的性格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以满足孩子的不同需求。
02
培养积极性格品质
教育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前儿童的积极性格品质,如勇敢、诚实、自律等。
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和启示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通过研究学前儿童的性格,可以及时发现和预防一些心理问题的发生,如焦虑、抑郁等。
学前心理学 第十一章

案例1 他性子很急,每次拿小人书,都是拿一大叠,翻得 很快,即使新书也很快看完,喜欢活动量大的活动, 每次玩创造性游戏,总是玩打仗。他是全班扔沙包扔 得最远的一个。 他爱逞能。有一次全班小朋友正在排队,他突然跑 出队伍,用力拉住正在转动的转椅。 他上课时坐不住,随便站起来,或在椅子上乱动, 常常发出叫声。即使老师对他有所示意,他仍然克制 不住。对老师的提问常常没有听清楚就急着回答,因 此常常答非所问。
• 气质说源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利特的 体液说,他认为人的体内有四中液体: 粘液、黄胆汁、黑胆汁、血液,这四 中体液的配合比率不同,形成四中不 同类型的人。 • 约500年后,罗马医生盖伦进一步确定 了气质类型,提出人类气质有四种基 本类型,分别是多血质、胆汁质、黏 液质、抑郁质。
气质类型
胆汁质 多血质 强而不 平衡型 强、 平衡、 灵活型 强而平 衡、不 灵活 弱型
第五节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 什么是气质呢?
一、气质的概念及类型
气质: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 物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 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千古 (反应的大小)、平衡性(兴奋或抑 制的优势)及灵活性(转换的速度)、 指向性(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 倾向于内心世界)。
Hale Waihona Puke (一)传统的“四类型说”第四节 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一、个性倾向性及其基本特征
1、概念: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 动力系统,对一个人心理与行为骑着促进和引导的作 用。 2、基本特征: ①积极性:使人以不同态度和积极性去组织自己的行动 ②选择性:使人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世界进行反应
二、学前儿童需要和动机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学前心理学 第十一章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三、幼儿行为干预的基本方法
(一)正强化法 (二)间歇强化 (三)区别强化 (四)消退 (五)隔离 (六)代币制 (七)模仿与示范 (八)行为塑造法
四、行为干预实验方法
综合以上各种方法,我们在幼儿园对儿童不良行为干预时,可以 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步,描述一个特定行为,即给所要改变的行为明确的操作性 定义;
四、幼儿同伴关系发生、发展的阶段
(一)2岁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三个阶段 物体中心阶段:这时儿童之间虽有相互作用,但他把大部分注意 都指向玩具或物体,而不是指向其他儿童。 简单相互作用阶段:儿童对同伴的行为能做出反应,并常常试图 支配其他儿童的行为。 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出现了一些更复杂的社会性互动行为。
四、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对幼儿性别行为有一定影响。 (二)社会文化因素、特别是家庭因素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及相 应的性别行为的形成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三)父母的行为对幼儿性别角色和行为起着引导、被模仿和 强化的作用。 1、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引导者。 2、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模仿的对象。 3、父母对孩子性别行为的强化。
第六节
一)什么样的行为被视为问题行为,这取决于儿童的行为和他们 同等发展或成熟的幼儿所遵守的标准是否冲突。有行为问题儿童的行为 上所表现的偏差,往往显示出他们心理上、情绪上的冲突。其一般特征 为:1、持久性的困难。2、不受普通教育方法控制的行为。3、不理会 现实。4、客观困难的存在。
第二节
一、依恋的发展
幼儿亲子、同伴关系的发展
依恋的发展——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 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一)婴儿依恋发展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0—3个月)无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第二阶段(3—6 个月)有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第三阶段(6个月—3岁)特殊情感连 接阶段。 (二)婴儿依恋发展的三种类型 回避型:母亲(依恋对象)在不在场对这类儿童影响不大。安全 型: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的玩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 较积极,不总是偎依在母亲身旁。反抗型:这类儿童遇到母亲离开前, 总是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
学前儿童人格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 什么是气质?
• 气质是指个体对环境事件的情感和行为反应模式 的特征,包括活动水平、易怒性、恐惧性和社交 性等方面。 • 气质主要受遗传影响。
• 气质无好坏。
一、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
• (一)传统的四类型说
•
•
由古希腊医生希波克利特提出
1、多血质
•
这类儿童精力比较充沛,喜欢新鲜的事物,喜欢 和小伙伴一起玩,即使换了幼儿园也会很快的就 适应,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的时间相对不长, 容易被其他新鲜事物吸引。
• 案例分析:强强的活动量很大,似乎不知道辛
苦,兴奋性占主导,上课时老师遏制他的叫声也 没有多大作用,总的来看强强的气质类型偏胆汁 质。
返回
专注的红红
• 案例描述:6岁的红红显得很有自制力,手工课
上大家都把自己的作品交给了老师,可是红红还 是在那里研究着怎么做更好,即情会一上午都不好,不太好哄,她上什么 课程都能集中注意力,即使有的小朋友想和她说 话,她也无动于衷,如果她喜欢上的游戏,她是 全班同学中最能坚持玩这个游戏的一个。
看看这类小朋友
•
• 4、抑郁质
• • 这类儿童似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比较敏感,有 些不大合群,喜欢一个人独处。 看看这类小朋友
气质类型 胆汁质
典型心理表现
精力充沛,热情积极,情绪体验强烈、外露,脾 气急躁,易冲动,难以自制。
思维灵活,反应迅速,情绪体验外露、易变。活 泼,充满朝气。动作敏捷,但易轻举妄动,缺乏 忍耐力和毅力,注意力不稳定。
• 这类儿童表现的较孤僻,内向,胆子较小,不容 易适应环境。对应抑郁质的气质类型。
(三)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
• 1、容易型
1101-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分析: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 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 。它是个性中的特征结构,是个体心理差异性的集中表 征,表明一个人的典型心理活动和行为,它主要包括能 力、气质和性格。
思考题
4.简述个性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
分析:
个性的社会性是指人在自然属性的基础上经过后天 的学习、教育与环境的作用逐渐形成的社会的属性。个 性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个性具有社 会性,但个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提供了 整个个性发展的可能性,或者说生理基础,社会因素则 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因此,个性是社会性与生物性的 统一。
A.独特性 B.整体性 C.稳定性 D.社会性
探寻一 解析个性
一、认识个性 3.个性的结构 (1)个性的调控系统 个性的调控系统包括个性倾向性和自我意识。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表现出的经常、稳定的心理特点 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探寻一 解析个性
一、认识个性 3.个性的结构
主题十一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主题11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教学内容:
个性、气质、性格、能力、自我意识
1. 个性的概述: 气质、性格、能力
2.的年龄特点、 性格特征的稳定性与变化
4. 能力的发展
能力结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智力结构与智力发展曲线
多血质
灵活性高,易于适应环境变化,善于交际,在工作,学习中精力充沛而且效率高; 对什 么都感兴趣,但情感兴趣易于变化;有些投机取巧,易骄傲,受不了一成不变的生活。
黏液质
反应比较缓慢,坚持而稳健的辛勤工作;动作缓慢而沉着,能克制冲动,严格恪守既定的 工作制度和生活秩序;情绪不易激动,也不易流露感情;自制力强,不爱显露自己的才能; 固定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 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 。它是个性中的特征结构,是个体心理差异性的集中表 征,表明一个人的典型心理活动和行为,它主要包括能 力、气质和性格。
思考题
4.简述个性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
分析:
个性的社会性是指人在自然属性的基础上经过后天 的学习、教育与环境的作用逐渐形成的社会的属性。个 性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个性具有社 会性,但个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提供了 整个个性发展的可能性,或者说生理基础,社会因素则 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因此,个性是社会性与生物性的 统一。
A.独特性 B.整体性 C.稳定性 D.社会性
探寻一 解析个性
一、认识个性 3.个性的结构 (1)个性的调控系统 个性的调控系统包括个性倾向性和自我意识。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表现出的经常、稳定的心理特点 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探寻一 解析个性
一、认识个性 3.个性的结构
主题十一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主题11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教学内容:
个性、气质、性格、能力、自我意识
1. 个性的概述: 气质、性格、能力
2.的年龄特点、 性格特征的稳定性与变化
4. 能力的发展
能力结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智力结构与智力发展曲线
多血质
灵活性高,易于适应环境变化,善于交际,在工作,学习中精力充沛而且效率高; 对什 么都感兴趣,但情感兴趣易于变化;有些投机取巧,易骄傲,受不了一成不变的生活。
黏液质
反应比较缓慢,坚持而稳健的辛勤工作;动作缓慢而沉着,能克制冲动,严格恪守既定的 工作制度和生活秩序;情绪不易激动,也不易流露感情;自制力强,不爱显露自己的才能; 固定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进入幼儿期以后,随着儿童社会性需要及其目的 性的发展,孩子的活动动机有了较大发展。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动机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 2.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远景动 机占优势; 3.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到内部动机占优势。
LOGO
Page
31
三、学前儿童兴趣的发展
LOGO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本章主要内容:
个性形成的发展
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意义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前儿童个性倾向的发展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 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LOGO
Page 2
第一节 个性形成的开始
LOGO
Page
3
一、个性及其基本内容
(一)什么是个性?
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 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对于一个人来讲,只要具备三种能力, 就能成功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LOGO
Page
47
二、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
表现为: 多种能力的显现与发展 智力结构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 出现了主导能力的萌芽,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类 型差异
LOGO
Page
39
三、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的培养
对胆汁质的孩子:培养勇于进取、豪放的品质, 防止任性、粗暴。 对多血质的孩子:培养热情开朗的性格及稳定的 兴趣,防止粗枝大叶,虎头蛇尾。 对粘液质的孩子:培养积极探索精神和踏实、认真 的特点,纺织墨守成规、谨小慎微。 对抑郁质的孩子:培养机智、敏锐和自信心,防 止疑虑、孤独。
LOGO
Page
29
(二)学前儿童需要的发展
LOGO
Page
31
三、学前儿童兴趣的发展
LOGO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本章主要内容:
个性形成的发展
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意义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前儿童个性倾向的发展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 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LOGO
Page 2
第一节 个性形成的开始
LOGO
Page
3
一、个性及其基本内容
(一)什么是个性?
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 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对于一个人来讲,只要具备三种能力, 就能成功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LOGO
Page
47
二、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
表现为: 多种能力的显现与发展 智力结构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 出现了主导能力的萌芽,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类 型差异
LOGO
Page
39
三、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的培养
对胆汁质的孩子:培养勇于进取、豪放的品质, 防止任性、粗暴。 对多血质的孩子:培养热情开朗的性格及稳定的 兴趣,防止粗枝大叶,虎头蛇尾。 对粘液质的孩子:培养积极探索精神和踏实、认真 的特点,纺织墨守成规、谨小慎微。 对抑郁质的孩子:培养机智、敏锐和自信心,防 止疑虑、孤独。
LOGO
Page
29
(二)学前儿童需要的发展
第11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
换、注意易转移、情感产生较快但不持久、举止敏捷、表情 生动、喜欢交往、注重效率,一般具有外倾性。 (二)胆汁质:直率热情、行为果断、精力旺盛、情绪易冲 动、心理变化激烈、行动迅速有力、语言爽快明确、富于表 情,一般具有外倾性。
(一)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精力充沛、兴趣易变
四、学前期是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期 表现:P348 三阶段:学前期 学龄初期和中期 学龄晚期开始
第七节 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一、能力及其结构 能力: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都是 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出来的。反过来,这些能力又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 活动的必备条件。 (一)、能力的特征 1、能力和活动密切联系 2、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 3、完成一种活动需要多种能力的结合
学前儿童兴趣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兴趣发展的初级阶段(0-1岁) 2、多种兴趣开始发展阶段(1-3岁) 3、兴趣的广泛发展并逐渐稳定阶段(36岁)
第五节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一、气质 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决定的、 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 要表现在行李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和 灵活性、指向性方面。 特点: 天赋性 遗传性 稳定性
二、自我评价的发展
(一)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 (二)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 (三)受认识水平影响很大
三、自我调节的发展
儿童自我调节能力是逐渐产生和发展的。 表现为儿童开始完全不能自觉调控自己的心理 和行为,心理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外界刺激与 情景特点的直接制约。
第三节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在 自我意识的过程中,个体是把认识的 目光对着自己,这时的个体既是认识 者,又是被认识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气质
一、气质概述
(一)气质的概念 气质(temperament)一词源于拉丁语,最初意指混合,按适当比例
把原料、因素配合在一起。
1. 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2. 气质具有天赋性和稳定性
一、气质概述
(二)气质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根据心理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及灵活性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一般 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及抑郁质。每种类 型的人都有其各自的典型特征。
二、人格的结构
(一)人格的倾向性
人格的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人格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人格的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
二、人格的结构
(二)人格的心理特征
人格的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的结合,主要包括能力、气 质和性格。
二、人格的结构
(三)自我意识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的人格
第一节 人格概述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气质 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性格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
第一节 人格概述
一、什么是人格
人格可以定义为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个性和人格在 心理学中常作为同义词来使用,但严格的说,人格相对于个性,除了包含个性 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外还包括自我意识。
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性格
一、性格概述
(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1.性格是对现实稳定的态度 2.性格是一种惯常的行为方式 3.性格是人格的核心成分
一、性格概述
(二)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气质是先天的,性格是后天的 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优劣差距 气质稳定性强,性格稳定性差
(二)人格的稳定性
个体生活中,暂时的偶然的行为不能代表真正的人格,只有那些稳定的、 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代表一个人的人格。
三、人格的基本特征
(三)人格的独特性 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与行为是各不相同的。
三、人格的基本特征
(四)人格的社会性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自我意识也叫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包括自 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 调控,保证人格的统一和和谐。
三、人格的基本特征
(一)人格的整体性
人格作为一个人整体精神面貌的反映,是由多种心理成分和特质所构成气质
(一)婴儿的气质类型 儿童一出生就表现出了气质的差异。心理学家托马斯、切斯根据儿童
活动水平、行为的规律性、注意分散程度、接近或回避、适应性、注意广 度和坚持性、反应强度、反应阀限、心境质量等9个维度所表现出来的不同 行为,将出生到3岁前儿童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
容易型 (40%) 困难型 (10%)
迟缓型 (15%)
混合型 (35%)
二、学前儿童的气质
(二)幼儿气质发展的特点
1. 个体差异性 2. 相对稳定性 3. 一定的可变性 4. “掩蔽”现象
三、学前儿童的气质和教育
(一)了解学前儿童的气质特征 教师和父母应首先了解幼儿气质的特点。
三、学前儿童的气质和教育
(二)不要轻易对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下结论
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 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 应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一、自我意识的概述
(二)自我意识成分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节三个成分。
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二)学前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 2. 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 (1)从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逐渐向独立评价发展
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二)学前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 2. 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 (2)自我评价从带有主观情绪性到逐步客观化
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四、学前儿童的性格培养
1. 关注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 2.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3. 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 4. 通过个别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5. 引导幼儿积极参加集体生活和实践活动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概述
(一)自我意识概念
自我意识又称自我,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 识。
三、影响学前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三)影响学前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4. 外界因素
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复杂的,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文化媒介 传播进行的,如图书、报刊、影视制品、音像制品等。文化媒介中的英雄榜 样、典型人物常常是儿童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激起他们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 想象,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而格调低下,恶劣的文化媒介则污染儿童的心 灵,诱发不健康的联想和体验,甚至使他们走上错误和犯罪道路。
3. 教育环境 幼儿园的教育和教学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主导作用。首先,幼儿园教育的 方针、内容、方法,以及幼儿园的传统、规章制度、师生关系、团队生活、游 戏活动等,都影响着儿童性格的形成。其次,教师的榜样、示范对形成儿童的 性格也有重要作用。最后,幼儿园的集体组织及其活动,特别是班集体的特点、 要求、舆论和评价等,对儿童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给予具体影响。
学前儿童虽然表现出各种气质特征,但教师或父母不应轻率地对学前儿童 的气质类型做出判定。原因主要有三个: ①在实际生活中纯粹属于某种气质类型的人是极少的。 ②某一种行为特点可能为几种气质类型所共有。 ③学前儿童虽然表现出气质的个别差异,但他们的气质还在发展之中,尚未稳 定,还可能发生变化。
因此,教师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观察,综合比较各种行为特点,再审慎地 确定学前儿童的气质是接近或属于某种类型,以免引起教育上的失误。
3岁左右,儿童出现了最初的性格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合群性 2.独立性 3.自制力 4.活动性
二、学前儿童的性格
(二)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
1 活泼好动 2 喜欢交往 3 好奇好问 4 模仿性强 5 好冲动
三、影响学前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三)影响学前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性格形成的自然基础 (1)体征 (2) 性别 (3) 神经系统
三、学前儿童的气质和教育
(三)针对学前儿童气质的特征,采取适宜的教育措施
认识到学前儿童在气质上的差异,教师和家长就应该在进行教育和教学工 作时,针对学前儿童的气质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对于容易兴奋、不可 遏制的儿童,要教会他们自制,午睡先醒时要安静躺着,不喊叫、不吵闹别人, 养成安静、遵守纪律的习惯;对于容易抑制、行动畏怯的儿童,要多肯定他们 的成绩,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活动的积极性;对于热情活泼、难于安 定的学前儿童,要着重培养专心工作、耐心做事的习惯;对于反应迟缓、沉默 寡言的学前儿童,要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引导他们多与同伴交往,教给 他们各种活动技能和工作方法。
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二)学前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
1. 学前儿童自我认识发展的趋势
(2)对自己行动的意识 动作的发展是儿童产生对自己行动的意识的前提条件。1岁左右,婴儿 通过偶然性的动作逐渐能够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并且体会 自己的动作和物体的关系。比如,婴儿无意识中碰到了球,球向前滚动,婴 儿从这里似乎感受到自己碰球和球滚动的关系,进而主动去打球。
2.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气质渲染性格 气质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 性格调节气质
一、性格概述
(三)性格的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二、学前儿童的性格
(一)婴儿性格的萌芽
儿童的性格是在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在婴儿的环 境中,最主要的客体是照顾他的成人。一般来说,母子关系在婴儿性格的 萌芽过程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母亲的良好照顾,会使婴儿从小得到安全 感,形成对母亲的信任和依恋,为以后良好性格的形成打下基础。
三、影响学前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三)影响学前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2. 家庭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社会生活中各种道德观念的集合点,也是儿童 出生后最先接触并长期生活的场所,因此,家庭环境对学前幼儿的性格形成 的影响是巨大的。
三、影响学前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三)影响学前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二)学前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
2. 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
(3)自我评价受认识水平的限制 第一,幼儿的自我评价一般比较笼统,逐渐向比较具体和细致的方向发展。 第二,最初往往较多局限于对外部行动的评价,逐渐表现出内心品质的评价。 第三,从只有评价没有论据,发展到有论据的评价。
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三)自我调节的发展
学前儿童自我监控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坚持性和自制力方面。总的来 说,学前儿童自我监控能力还比较差,到了5~6岁才有一定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培养
(一)培养学前儿童积极的自我意识 (三)寓自我意识培养于日常生活中 (三)在活动中引导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 (四)家园合作,帮助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三、影响学前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三)影响学前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5. 个人主观因素
家庭、幼儿园教育、社会环境因素等都是性格形成的外部条件,虽然, 它们对于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这种作用是通过人的内 部因素才能起作用。性格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主体把其接受的外部社会 要求,逐渐内化为自己内部要求的过程。在这个内化过程中,个人的理解和 领悟,个人的需要、动机和态度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如果外部要求与自己 的态度相吻合,就可能转化为内部要求,并见之于行动,形成自己的态度体 系和稳定的行为方式。如果外部要求不符合个人的需要和动机,那么客观的 要求就很难转化为内部需要,当然,也就不能形成个人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