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简介

合集下载

佤族

佤族

建筑
佤族房内的陈设简单,无桌椅,竹席木板当床,没有
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单做被盖,枕木头,和衣而睡。 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 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瓦 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的住 房相似,建筑材料均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 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木柱的 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 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房屋分上下两 层,楼上住人,楼下为牲畜、家禽活动之所,个别打 铁户也在楼下设有风箱和打铁的一套工具。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
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 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 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要聚
居区,两个县的佤族人口分别为135595人和58532人,占 全国佤族总人口的48.95%。在佤族主要分布的地区,除了 汉族之外,还有彝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 德昂族、景颇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
叫窝朗,他们都共同保留其先民濮人"尊贵者裹红布头"的习俗。 另外,格利俄(窝朗)这一级的头人衣服上还饰太阳、月亮、星星、 双龙和牛头。双龙含红日的图形要绣在内衣上。而且只能是头 人本人穿,不能转借于他人。
服饰图案
佤族认为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也是雨水的吸附者,太阳体内含蕴伟大神灵梅 依格的灵气。所以它才能制造生命,才被际为里德神;月亮则是繁星和地球 的堆积者,所以它叫鲁安神。“鲁安”即堆积的意思.月亮身上也有梅依格 的灵气.所以它也是佤族崇拜的大神之一。星星象征着繁衍与众多,它们是 太与月亮的儿女,佤族希望自己儿孙象繁星一样繁多。牛头图案 象征着谦和 与善良。牛是佤族者祖母安桂的良伴益友,而且黄牛是大神梅依格最喜悦的 祭品,所以佤族人也常常在服装上饰有牛头图案。 关于内衣饰有双龙图,其意义各地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是人类(佤族)的母亲, 所以有"天父龙母"之格言流传于佤族中。另一种传说说龙公主安荣是司掌雨水 之大神.她与树神桑洛是一对情深意切的恩爱夫妻。因此龙公主年年岁岁及 时给大地、山林及人类送来宝贵的雨水.佤族是一个最懂得感恩的民族.这 样的大恩人,他们自然要感谢她。一年一度的迎水节.就是为了报答龙公主 安荣的恩情。这是头人在自己内衣饰有双龙的一种解释。为什么只绣在内衣 上?他们回答说:"我们的阿祖就是这样做的!" 另外,佤奴姆的头人还要在衣服上饰两道大门。据说因为他们祖先是负责守 司岗大门的人。而且他们还自称自己是所有佤族的根.所以叫"佤奴姆"意即阿 佤人的总根。他们传说自从人类从司岗出来之后,世世代代守住阿佤山。现 在岳宋、岩城一带的人就是佤奴姆的后代。

佤族的猎头:关于生存的主题

佤族的猎头:关于生存的主题

佤族的猎头:关于生存的主题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临沧、孟连、泸水、福贡、兰坪、墨江、澜沧等县,以及缅甸和老挝的部分地区。

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朴实的民族,其生活和文化都与山林密不可分。

而对于佤族来说,狩猎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猎头更是在狩猎与部落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佤族的猎头,通常是部落中的狩猎能手,他们熟知山林的情况,擅长使用弓箭、陷阱和其他狩猎工具,是部落中备受尊敬的人物。

他们不仅仅依靠狩猎为生,更是在部落中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他们会传授狩猎技巧,教导年轻人如何在山林中生存。

在佤族文化中,猎头被认为是担负着重要责任的人,他们不仅要保护部落的安全,还要为部落的生存提供食物和材料。

生存,是猎头生活中的主题。

对于佤族来说,生活的一切都离不开山林。

狩猎是他们获取食物、衣物和工具的主要途径,因此猎头们必须具备深厚的狩猎技巧和丰富的山林经验。

在佤族的传统文化中,猎头被视为最具智慧和勇敢的人物,他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确保部落的安全和生存。

除了狩猎技巧,生存的主题还包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适应能力。

佤族的猎头们深知山林的变化和规律,他们知道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哪些植物具有药用价值,还知道如何利用山林中的资源制作工具和生活用品。

在面对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狩猎过程中,猎头们必须具备足够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确保自己和部落的安全。

与此生存的主题还包括对于部落文化和传统的传承和保护。

作为部落中备受尊敬的人物,猎头们除了狩猎技巧之外,还需要具备丰富的部落文化和传统知识。

他们需要传承和保护部落的价值观念、习俗和民族文化,教导年轻一代尊重自然、珍惜资源,以及如何与亲人、部落成员和其他民族和睦相处。

只有通过传承和保护部落的文化和传统,部落才能生生不息,民族才能传承下去。

猎头们所面临的生存主题,也反映了佤族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存智慧的追求。

在猎头们的传统观念中,山林是神灵的居所,是生命赖以生存的源泉,他们会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用智慧和勇气面对自然界的挑战,这也是佤族文化中的一种生存哲学。

中国少数民族佤族历史文化习俗介绍

中国少数民族佤族历史文化习俗介绍






灵 魂

心仰
民族文化介绍PPT:自然与和谐,佤族人的生活哲学
二、传统信仰“灵魂心”
佤族最具特点的信仰
原始宗教信仰是佤族最具特点和普 遍性的信仰;佛教和基督教传入佤 族地区的时间不长,信仰者也只是 部分地区的佤族。佤族相信灵魂不 灭和万物有灵。在他们的观念中, 人类、山川、河流、植物、动物和 凡为他们所不能理解的一切自然现 象如风雨雷电等等,都有灵魂,或 称鬼神。
佤族民居的设计不仅考虑了居住的实用性,还 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元素,成为佤族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食 盛

宴肴
民族文化介绍PPT:自然与和谐,佤族人的生活哲学
四、美味佳肴“食盛宴”
佤族酸肉
酸肉的做法很特别,要把牛肉和糯米饭混合均匀加入盐和花椒,再用绿油油 的叶子包起来捆好,等三天后就可以吃啦,时间越久肉就会越酸!
人们不能乱闯进神林,不能动神林中 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土,否则,会受 到神灵的惩罚。至今,许多佤族村寨 的神林还保护得较好,有的成为风景 林,有的仍作为禁忌场所。沧源勐角 乡翁丁村的神林、糯良乡南撒寨的一 片林地、单甲乡单甲大寨东北面的原 始森林和班洪乡南板村的一片大榕树 林,都是不可乱闯之禁地。
“木依吉”神
中国境内还有一部分佤族散居在保山市、西双版纳 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
一、历史文化“风情录”
族称来源
过去不同地区的佤族有着不同的自称。大体说来,镇康、永德一带的佤族 自称“佤”;耿马、双江、沧源、澜沧的佤族自称“巴饶”或“布饶”; 西盟、孟连的佤族自称“阿佤”、“阿佤莱”和“勒佤”。

佤族

佤族

佤族在山东、河南、四川、重庆的主要分布地区和人口数

佤族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云南省,临沧和思茅地区佤族人 口占云南总人口的97%。佤族集中分布的五个自治县都在 这两个地区。 1.沧源佤族自治县 2.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 3.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4.西盟佤族自治县 5.孟连傣族佤族自治县
佤族语言文字概况
语言:佤族有自己的语言,佤语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 佤德语支。佤语有三种方言,即佤方语、巴饶方言和阿佤 方言,每种方言又有土语的差异,佤语三种方言的语法基 本相同,方言之间的同源词平均超过80%。 文字:1.佤族历史上没有本民族创造的文字,人们常用玉 米、刻木、结绳以记事记数。 2.1912年英国传教士设计了一套拉丁文的文字,佤族“萨 拉文”,主要用于宗教活动方面。 3.1956年语言工作者以巴饶克方言为基础,为佤族创造了 一套拉丁字母文字,1957年后,开始试行推广。

历史上,佤族与汉族及周围的傣族、拉祜族相互交 往,相互影响。
参考文献
《中国佤族人口分布格局及社会发展浅析》孟航 《佤族、布朗族、德昂族民族关系初探》杨竹芳 《中缅边境佤族神话传说 资源与认同》白红梅 《谈中缅跨境佤族伦理文化渗透于国家文化安全》 伍家旺


从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来看 佤族居民住在阿佤山区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从族源 上来看,佤族和我国另外两个佤德语支的民族(德昂 族、布朗族)都出于古代的“濮人”集中分布在云南 西部或然西南部。 1.据史料记载,大约汉以后云南便有“濮人”居住, 汉晋时期云南境内的濮人分布在礼社江、元江流域及 以西的澜沧江流域一带。

佤族族源概况
从佤族经典《司岗里》中来看 《司岗里》传说是佤族阐释其信仰、伦理道德与法 律的经典,它包含各民族的形成、部落迁徙、性别区 分、语言文字的产生、劳动的出现等内容。“司岗” 是石洞或是葫芦,“里”是出来的意思。 在《司岗里》的故事中是这样描述的:人类从“司 岗”出来时,从第四个起,人才活下来,这个人就是 佤族。

佤族风情

佤族风情

1964年成立了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临沧市唯一的革命老区县。全县辖6乡4镇,
93个村民委员会,一个国营勐省农场,总人口1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93.4 %,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1%,占全国佤族人口的40%以上,是一个 以佤族为主体,傣、汉、拉祜、 彝等20多种民族杂居的边疆民族 自治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 自治县之一。
Hale Waihona Puke 佤族族源 风土人情所属位置 民族服饰 民族节日
民族饮食
佤 族 族 源
佤族的族称、族源、族称 、佤族自称为“布饶克”、 “阿 佤”、“佤”等。“布饶”意为山地人;“阿佤” 和“佤”意为 “门”、住木门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夕, 佤族曾被称为“佧佤”,“佧”字含 有贬 低之意。
所 属 位 置
沧源县—即沧源瓦族自治县。沧源,俗称阿佤山区,也称“葫芦王地”。 949年4月,沧源佤族武装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立了沧源县临时人民政,

佤族狩猎舞蹈简介

佤族狩猎舞蹈简介

佤族狩猎舞蹈简介佤族概述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和缅甸北部。

佤族人口估计约为40万人,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其中狩猎舞蹈是他们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之一。

狩猎舞蹈的意义狩猎舞蹈在佤族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佤族人民狩猎活动的表演,更是一种祈祷和娱乐的方式。

通过舞蹈的形式,佤族人民向神灵祈求丰收和平安,同时也展示他们的勇敢和狩猎技巧。

狩猎舞蹈的起源佤族狩猎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传,古代佤族人民经常进行狩猎活动,为了纪念猎杀的动物和庆祝丰收,他们创造了狩猎舞蹈。

随着时间的推移,狩猎舞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代代相传至今。

狩猎舞蹈的动作和服饰佤族狩猎舞蹈的动作和服饰都有其独特之处。

舞蹈中的动作模仿了狩猎过程中的各种动作,如追捕、射箭、跳跃等。

舞者身穿传统的猎人服饰,包括用兽皮制作的衣物和头饰,以及手持弓箭等狩猎工具。

这些服饰和道具不仅增加了舞蹈的视觉效果,也体现了佤族人民对狩猎活动的重视。

狩猎舞蹈的演出场合佤族狩猎舞蹈通常在特定的场合进行演出。

最常见的场合是佤族人民举办的传统节日,如佤族新年和丰收节。

在这些节日中,舞者们会穿上传统的服饰,通过舞蹈的形式祈求丰收和庇佑。

此外,狩猎舞蹈也会在婚礼、葬礼等重要的家庭活动中进行演出,以庆祝和祈福。

狩猎舞蹈的意境和技巧佤族狩猎舞蹈的意境丰富多样,既有追逐猎物的激烈场面,也有祈求丰收的神圣氛围。

舞蹈中的技巧包括跳跃、转身、旋转等,舞者们通过灵活的身体动作展示出他们的力量和敏捷。

同时,舞者还会配合原始的音乐节奏和鼓点,使整个舞蹈更加有力和生动。

狩猎舞蹈的传承和保护佤族狩猎舞蹈作为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保护。

许多佤族社区都有专门的狩猎舞蹈传习所,年轻人可以在这里学习和练习狩猎舞蹈。

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也积极组织狩猎舞蹈比赛和演出,以促进佤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结语佤族狩猎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形式,不仅展示了佤族人民的勇敢和狩猎技巧,也传承和弘扬了佤族的文化传统。

佤族[中国、缅甸的少数民族之一]

佤族[中国、缅甸的少数民族之一]

佤族[中国、缅甸的少数民族之一]佤族,中国、缅甸的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没有通用文字,人们用实物、木刻记事、计数或传递消息。

佤族主要居住在中国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县和缅甸的佤邦、掸邦等地,中国境内还有一部分佤族散居在保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佤族的人口数为430977人。

基本信息中文名佤族外文名Wa ethnicity别名勒佤阿佤巴饶克所属地区滇西南,阿佤山区,缅甸佤邦语言佤语巴饶克阿佤族称佤族过去不同地区的佤族有着不同的自称。

大体说来,镇康、永德一带的佤族自称“佤”;耿马、双江、沧源、澜沧的佤族自称“巴饶”或“布饶”;西盟、孟连的佤族自称“阿佤”、“阿佤莱”和“勒佤”。

汉族、傣族、拉祜族对佤族的称呼也有不同。

对镇康、永德一带的佤族,傣族称“拉”,汉族称“本人”。

对其他地区的佤族,汉族、傣族、拉祜族统称为“阿佤”或“佧佤”。

“佧佤”又有“大佧佤”和“小佧佤”之分,“大佧佤”指西盟等地的佤族;“小佧佤”指沧源、双江、耿马、澜沧、孟连等地的佤族。

“佧”为傣语,是奴隶的意思,称“佧佤”含有贬意和侮辱性。

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大多数人民的意愿,确定称为佤族[1]。

历史沿革佤族的起源,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神话传说。

按照沧源佤族的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从葫芦里出来的人;按照西盟佤族的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是从石洞里出来的”。

各地佤族虽然对“司岗里”的解释有所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

这说明佤族人民在阿佤山居住已有久远的历史,或者就是当地的最早居民。

“司岗里”可能是佤族对他们远古穴居生活的回忆。

在先秦时期的著作如《山海经》、《竹书纪年》和《国语》中,都有“僬侥”这个族称的记载。

《后汉书》也记有“永昌郡徼外僬侥种夷内附”。

佤族文化介绍总结范文

佤族文化介绍总结范文

一、地理环境与民族分布佤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的沧源、西盟、孟连、耿马、双江、镇康、永德等县,以及缅甸的佤邦、掸邦等地。

他们生活在崇山峻岭之间,依山傍水,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

二、语言与文字佤族有自己的语言,佤语属南亚语系佤崩龙语支,分为三大方言。

过去佤族没有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文字方案。

三、服饰与审美佤族服饰以黑色和蓝色为主,男性穿着肩膀有补丁的衣服,女性则穿着五彩缤纷的长裙和上衣,头上戴着红色或白色的头巾。

佤族崇拜红色和黑色,服饰上以红为饰,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

四、信仰与宗教佤族信仰以原始宗教为主,崇拜山神、水神等自然神灵。

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

佤族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祭祀仪式,如祭祖、祭山等。

五、民间艺术与舞蹈佤族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以木鼓舞、甩发舞等民间舞蹈最为著名。

木鼓舞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比赛中获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六、美食文化佤族美食以酸肉、酸鱼、酸菜等酸味食品为主,其中酸肉的做法独特,将牛肉和糯米饭混合均匀加入盐和花椒,再用绿油油的大蒜叶包裹,腌制而成。

七、传统节日与习俗佤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新米节、越界节等。

其中,新米节是最隆重的节日,人们会穿上盛装,唱歌跳舞,欢庆丰收和祈求好运。

八、手工艺与建筑佤族擅长制作手工艺品,如编织、织布、刺绣、木雕等,技艺精湛,作品精美绝伦。

佤族传统民居多为木质结构,屋顶呈弧形,多用木瓦覆盖,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九、司岗里:佤族文化的珍贵遗产司岗里是佤族的创世史诗,反映了佤族社会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

它涉及了佤族与自然现象、家族历史、传统习俗、繁衍生息等方面内容,是佤族最具代表性的创世史、民族史、发展史和心灵史。

总之,佤族文化独具特色,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护和传承佤族文化,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佤族·习俗
【食】
佤族是以大米为主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欢把菜和盐、 米一锅煮成较稠烂饭。其他地区佤族则多吃干饭。农忙时日 食3餐,平时吃2餐。鸡肉粥如茶花稀饭为家常食品的上品。 旱稻多吃现舂,男女老幼全部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 之说。 佤族的主食制做法有三种:即熬稀饭、煮烂饭、煮干饭。 每日两三餐不等。煮饭的大米是临时舂成的稻米,吃多少舂 多少。佤族普遍喜欢食用烂饭。煮法是把米、青菜以及盐巴、 辣椒、肉(如有猪肉、牛肉)放进锅里一起煮,煮成烂饭即 可,味道极为鲜美诱人。有的地区主食以干饭为主副食主要 是以青菜类、瓜类、酸竹笋、盐巴、辣椒、蒜或者鲜肉熬汤 菜就饭,这是佤族平时最讲究的一种饭食。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饭,火烧蛇肉,青豌豆炒蚂蚁蛋,油煎 柴虫等。
佤族·文化艺 术
【佤族· 舞蹈】
佤族是一个纯朴、热情、奔放的民族,千百年来, 由于社会形态问题,及过去长期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的 佤族人民在佤山这片热土上,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民 佤文化保存较好,是当之无愧的佤文化发祥地和佤文化荟萃 族文化。他们粗犷豪放的性格,再加上阿佤人会说话 之地。在佤族传统的祭祀、生活、生产劳动中形成的 13种民 就会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的血性,手能舞蹈、足能 间舞蹈如“木鼓舞”、“甩发舞”、“蜂捅鼓舞”、“刀舞” 舞蹈、连头发也能舞蹈。歌舞便理所当然地成了佤文 等,其主要特征是:下肢动作复杂,舞步变化大,双跺单踢、 化表现形式的载体之一。 一步跺、三步跺、三步一踢、一步踢、撩腿按地等,这些特 佤族原生态舞蹈,其呈现过程是表演艺术;舞蹈的特 征形成了整个佤族民间舞蹈力度强、豪放、粗犷、古朴浑厚 定时间、空间与内涵体现了岁时节日民俗与人生仪礼 ;而 的风格。“佤族的原生态舞蹈 ,不是简单的原始舞蹈或民族舞 舞蹈的服装和特定用具又和相关的特殊制作加工工艺技 蹈,也不是一种简单舞蹈动作的堆加或形式上的传习,而是 术密切相关。所以,佤族的原生态舞蹈无疑是一种非常 一种整体生命状态的呈现方式。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人需要 稀有的艺术形式。这种舞蹈是舞者世世代代从先祖那里 同天地、万物及神灵沟通,而舞蹈就是人与万物沟通的唯一 继承下来的,具有生命的活力,是可以不断发展的活态 方式。 文化艺术品。
佤族·习俗
【食】
水酒是热情好客的佤族人民待客的最好饮料。由于用菌母发酵制 成,喝后清凉益神,和胃健脾。水酒与啤酒有相似之处,度数低,比 佤族重视节庆,皆有相关的食礼。如"崩南尼"(佤年)、播种节、 啤酒稍甜,男女老幼适宜饮用。每逢喜庆佳节,家家户户都酿制水酒, 接新水节、取新火、拉木鼓,都蕴藏着神圣的理念,备有丰美的食品。 尤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社员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村寨寨到处飘 如播种撒谷定在布谷鸟催耕之时。村村寨寨、家家户户提前备好各式饭 散着酒香。 菜,集中到山坡地上,统一交给一位长者去分配。然后青年播种,儿童 送水,姑娘唱歌弹琴。待到开饭时,只见地头整齐摆放着大小一样的两 佤族的酒礼多种多样。有的是主人先饮一口再奉献给客人,客人一 行饭包,都用芭蕉叶裹好,没有碗,没有筷,众人洗手后各取一包坐着 定要喝,并且喝光,这表示双方的诚意:有的是主客同蹲地上,主人 吃,颇有情味。它把劳动、音乐、情爱、烹调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表现 右手敬,客人右手接后倒一点在地上,意为敬祖,然后同时喝干,这 出他们纯朴的道德风尚。 表示亲如一家。此外,还有"解冤洗手酒"用于调解纠纷。届时双方整 队参加,由与双方都友好的第三寨头人和"大魔巴"(祭司)主持。首 先彼此敬酒,各自诉说被对方伤害的情况,并对自己的过失自责;继 而互赠牛肋骨和穿孔的黄蜡,表示今后应当同心、通气;接着主持者 倒尽水,双方洗手,就地栽一块巨石表示世代友好;同时理亏的一方 赔偿一定的财物;最后共同"剽牛",吃肉喝酒,以资庆贺,积怨从此 化开。
佤族·习俗
【食】
佤族男女普遍有吸草烟的习惯。各家都有一块园圃,除了种些蔬菜 外,自己种植草烟。吸烟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烟斗吸,另一种是用水 烟筒吸。外出或者下田劳动时,男女总要在腰部挂上一个烟斗,还随身 携带一个用竹片编成的烟盒。水烟筒是用口径6公分,长2尺的竹筒制 成,所谓水烟筒,就是往竹筒里灌入适量的净水,(三分之一)这样能 吸出烟雾,排除焦油含量。如果你到佤家串门或做客,主人会热情地用 双手递过烟筒给你,要你品味他家自种的草烟。 佤族大多忌食鸡蛋,不用辣椒作馈赠之物。禁止贱踏剽猪石,禁止 用手抹神灶,禁止带生姜进屋,禁止在神树林中狩猎。客人进寨要经过 允许,并赠送酒肉或甘蔗;客人进屋,只能在外屋火塘煮饭烧水;主人 杀鸡,客人须劝阻;主人献鸡,客人要回报敬鸡头。 嚼槟榔为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时劳动休息或闲谈,口里都 嚼一块槟榔。所嚼槟榔都是用麻栎叶和石灰煮成代用品,据称嚼槟有健 齿作用。
•佤族历史简介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西盟地 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 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 来的是佤族。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 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 把石洞视为“圣地”。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 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 的。 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 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 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 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汉代以后,云南便有了"濮人"居住。在唐代,"濮人"、 "望人"分布在东自景东、巍山,西至腾冲、梁河,南自镇 康,北至永平的镇西地区。"濮人"可能是对居住在这一带 的讲佤崩语的各族先民的总称。"望人"可能主要是佤族先 民。历史文献中"望苴子"、"外喻"等名称,与如今佤族的 自称"佤"基本相同或十分相近。佤族自称“佤”、“巴饶 克”、“阿佤”、“阿卧”、“勒佤”等。他称有“拉” 等。史称“哈喇”、“哈瓦”、“卡瓦”等,意为“住在 山上的人”。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
习俗关系密切。崖画共有10处,集中分布在勐省河流 域的半山区,方圆数十里。崖画中的一幅村落图,与 阿佤山中心地区本世纪50年代村寨的结构与分布相似, 大约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
佤族·文化艺 术
【崖画】
沧源崖画分布在佤族聚居区,被当地佤族视为神圣之地。崖画 上的人物图像,被佤族人们奉为“仙人”。千百年来,每逢旱季或 年节,佤族和当地居住的其他民族都要到岩画地点举行庄严的祭祀 活动,点燃香烛,摆上象征吉祥的祭品,祈求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沧源崖画的内容主要有人物像、动物像、村落图、狩猎图、祭 祀图、舞蹈图等。每个画面都有一个中心内容,真实地描绘了一幅 原始生活的百态图,古朴、形象、生动。反映了佤族先民的智慧和 丰富的想象力。 沧源崖画采用平涂法,手法简练,生动传神。人体多用三角形 表示,面部不画五官,但四肢却画的姿态多变,动感强烈。通过双 臂和双足的种种不同姿态,可以看出人物的活动内容。动物也是如 此,虽然五官不清,但通过角、尾、足和耳部的特征,也可以辨认 出其种属。 沧源崖画会随日照时间、天气阴晴、干湿冷暖等因素不断地变 幻色彩,当地佤族和傣族人说它是“一日三变,早红午淡,晚变 紫。”
part3 佤族·习俗
佤族·习俗
【衣】
历史上的佤族,男人穿黑色短衣和宽口大裤;妇 女着掼头衣和横条花短裙,饰物有项圈、项链、手镯、 腰箍和脚箍等,大部分为银制品或竹藤制品,或涂上 天然色料,或取决于自然的色彩,几乎为男女老少所 共同喜爱。 随着社会的发展,佤族的服饰也开始有了变化,出 现了长裙、筒裙以及一些较为有时代感的衣着和装饰, 但佤族聚居的地区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民族特色,且大 多数衣服的原料是自种的棉麻,经过自纺自织成布, 按其传统的方式,加工制做的,织出的图案像孔雀、 白鹇等羽翎,有的像灵猫、鲮鲤等毛皮的图案。
佤族·习俗
【食】
2佤族一般不喝泡茶,饮的是苦茶。饮茶的方式别有特色:将自家制 、佤族说媒及讨亲嫁娶必送茶叶,别的礼品可以忘拿忘带,但茶叶不 作的茶叶(一般是绿茶),用小铝锅烤成金黄色,待散发出香味后,放 能不拿不带。佤族老人认为,茶就是祖先,祖先就是神灵,人类讨亲嫁娶 入底大口小的小型土制陶缸里;茶叶约占陶缸体积的三分之二。然后倒 是为了繁育后代,如果不用茶,就不吉利,即使成亲也不会生儿育女,断 进清水,并在缸口内放进一块小木片,用炭火煎茶,不时用小木片把茶 了祖宗烟火,祖宗的神灵就会怪罪人类,使人怪病缠身。因此,茶叶是必 叶压下,以防茶叶随着茶汁沸出缸外。第一遍倒进的水快煎干时,再加 备礼品。 进第二遍清水,煎到剩二分之一时,茶汁即可斟出饮用。 3、驱邪治病用茶。在双江农村寨,佤族群众信仰原始宗教的现象比较 佤族食茶、用茶十分广泛,与其他民族的习俗大同小异。大同的方 普遍,认为神灵无处不在,山有神、地有神、树有龙 (luon)、水有龙,每 面不再赘述,小异部分主要有。: 村每寨都要选一支山为神山,选一片靠近村子的树林为“龙”树林,选一 颗参天大树为龙树,每逢节日或小孩出世三天、七天都要带上茶叶、盐、 1、第一次拜访长者、贵人、领导、亲家时,必须准备茶叶一斤、 米前往祭拜,以求寨人、家人平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是佤族祭拜活动最 松明子一把(块)、大葱一小把(约半斤)、大米两筒(约 8斤)带上 典盛的日子,家家户户都端上猪肉鸡肉、茶叶、米饭、水酒前往“龙”树 送上门,以示最高敬重。明子和葱代表聪明,大米代表五谷丰登,茶叶 林和龙树脚进行祭祀活动,求神灵保护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家富发展。 代表苦尽甘来。别看礼品不起眼,但它代表佤族同胞的一片心意。如果 当然,也有因久病不愈,家畜不顺,事业挫折等去祭拜,但求身心健康, 你不屑一顾,他将永远不跟你结交,在内心看不起你。 家庭兴旺发达
part2 佤族·文化艺术
佤族·百态,涉及到人类 佤族舞蹈是一种流传久远,对人们的生活、生产 的诞生、万物的生存,婚丧礼俗,生产生活等众多的 及心理影响极深的一种民俗现象。当征服与支配自然 方面,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艺术中的独具一格的奇葩。 界的强烈愿望,因手段的缺乏而难以实现的时候,盛 口头传说包括神话、传说、故事、诗歌以及谜语、格 大的仪式舞蹈就开始了。他们通过这种仪式舞蹈强烈 言等内容,其中,以动物或动物与人为主人翁题材的 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意识到自身与群体的巨大 故事尤为丰富,喻意深刻,常有芬芳的山地文化的特 潜在能动性。佤族的原生态舞蹈如同一本活得历史画 色。 卷,向人们讲诉着原始先民的生活方式,体现他们对 沧源地区自1965年以来发现的崖画群,虽然尚不 神灵、对生命的崇敬。 能肯定出自佤族先民之手,但它的内容与佤族的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