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孩子》读书笔记
读《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有感

读《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有感爱孩子,请认真的倾听孩子!当孩子大哭、发脾气、蛮不讲理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被当时的情绪和环境控制不住自己,嘴里一直在叨叨唠唠的说孩子不应该这样,又或者是讲一堆道理,又或者是不理不睬,其实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蹲下来认真的听孩子的倾诉,听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一个渲泄情绪的机会。
我们也试着走进孩子的心理,建立孩子与爸爸妈妈之间的心理信任桥梁,一次两次、渐渐地我们会发现再出现这些恼人的情景孩子会主动的讲出自己的心声,心与心更加的靠近了。
相比对她们讲大道理、批判她们行为的对与错这样的沟通会更加轻松和有成效。
谢谢《倾听孩子》这本书给我带来的警醒和教会我如何去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倾听孩子》,不仅是倾听孩子,也是调试自己在家庭教育里的心理弊端。
值得看的一本书!不论再忙,也要空出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一起玩游戏,在游戏中找着倾听点做好听众的角色,让孩子加深对我们的信任。
有了这些做基石,不愁孩子的心不靠近。
在应对闺女哭泣、恐惧、发脾气、愤怒的时候,我担心、我安慰、我发脾气。
现在我知道了,这时候孩子只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大人的任何语言都是苍白无力,反而会让闺女有抵抗情绪、增加不安全感,不利于沟通。
这时我只要给她表达的机会,认真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就行。
期待闺女以后面有足够的心理素质应对紧张、烦燥的气氛,会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这是个难能可贵的品质。
看完这一章节后我庆幸当时自己的理智,没有让闺女成为留守儿童,只有陪伴孩子成长才能有机会给与孩子更多的爱,才能有感情纽带的存在。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总是爆粗口、瞪眼、生气,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感知,给孩子一个有爱的环境。
当孩子不听话、行为出现反常那是因为她们感觉受到了伤害,暂时无法理性行事。
书中提到的这些让我意识到自己没有耐心的倾听闺女的诉说,应该做到倾听再倾听,鼓励她说出不满的情绪,最终能成功的沟通,这样也有利于闺女以后自己面对别人不理智的行为时做到理智应对。
《倾听孩子》读后感

《倾听孩子》读后感《倾听孩子》读后感最近我读了一本叫做《倾听孩子》的书籍,这本书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启发和思考。
书中作者讲述了她在和孩子们进行沟通时的一些经历,以及她从中学到的一些重要的教益。
这本书的触动之一是关于沟通的重要性。
作者强调了与孩子们进行有效的沟通非常重要,因为孩子们的想法和感受常常会被成人们所忽视或忽略。
通过与孩子们的倾听和谈话,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需求和问题,并能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这不仅有助于建立孩子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还能够增强他们的情商与社交技巧。
书中举了许多个人经历和案例,真实而深入地揭示了沟通在家庭和学校中的重要性。
除了沟通外,书中还关注了听力的重要性。
真正倾听孩子,不只是用耳朵聆听,更要用心去理解他们的情感和想法。
孩子们通常对于外界的感受更加敏感,但他们往往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
作为成人,我们需要在倾听时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他们的声音和意见。
通过真正倾听和理解孩子,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更紧密的亲子关系,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在与孩子进行倾听和沟通时的技巧与方法。
作者提到了一些有效的策略,例如使用开放式的问题,避免对孩子提出过多的评判和指责,给予他们足够的鼓励和认可等。
通过这些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与孩子们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并激发他们的自我表达能力。
同时,作为成人,我们也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反应,平和地处理与孩子们之间的冲突和问题。
阅读《倾听孩子》让我反思了我与孩子们之间的沟通和倾听方式。
作为一个父母或者教育者,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对孩子的关爱和尊重,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表达自己。
我们应该学会接纳孩子的情感和想法,而不仅仅是指导和规训他们。
只有真正理解孩子,才能与他们建立起亲密而持久的关系。
这本书不仅适用于家庭教育,也适用于教育领域。
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通过倾听和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给予他们合适的引导和关怀。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并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读《倾听孩子》有感倾听孩子

读《倾听孩子》有感倾听孩子
《倾听孩子》是庄明琪著的一本心理学读物,主要讲述的是如何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阅读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
首先,我意识到倾听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是最纯真无邪的存在,他们需要被理解
和被倾听。
很多时候,我们成年人往往只关注自己的观点和意愿,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和需要。
而通过倾听孩子,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可以建立起
与他们的亲密关系。
其次,书中提到的一些倾听技巧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比如,要用心去倾听,不要打
断孩子的发言,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我们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
方式,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和被尊重。
最后,这本书也提醒我要时刻保持耐心和理解。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挑战
和困惑,他们需要我们的支持和引导。
而作为成年人,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耐心和理解,不要对他们的表达和行为过于苛刻,而是以包容和关爱的态度去倾听他们。
通过阅读《倾听孩子》,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倾听对于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也更加明
白如何去倾听孩子。
希望我能将这些理念融入到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
亲子关系。
倾听孩子读书心得

《倾听孩子》读书笔记关于作者帕蒂·惠芙乐,1968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奥西丹特学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的研究与实践。
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让她见识过各种家庭,帮助许多家长解决了与孩子沟通相处的问题。
关于本书:本书是作者结合多年心理咨询实践和研究,分析了大量的案例之后所写成的。
作者认为,为了使孩子在童年和少年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形成期——健康成长,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
核心内容: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各种行为经常会让父母感到不知所措,我们可以通过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找到更好的沟通方式,建立和睦的亲子。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孩子不听话是件很头疼的事情。
比如说,有时候孩子生病了,但就是不好好喝药;周末带孩子在外面疯玩一天,大人都累得不行了,他却怎么也不肯睡觉;又或者是明明说好了不买玩具,但是到了商场,孩子就是哭闹着非要再买一个小汽车。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一般在开始阶段还是希望能和孩子好好沟通,但是现实中,一旦说不通,家长就无法平心静气了,很快就失去耐心,陷入与孩子的争吵。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站在孩子的角度,当他表达与家长不同的观点时候,他往往带着孩子特有的情绪,他需要家长正确地理解他没有表达出来的小心思。
而家长却带着成人思考的模式,要求孩子讲道理,无条件地接受家长认为正确的做法。
这样一来,矛盾自然会发生。
正确倾听孩子,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这里说的倾听当然不是单纯地听孩子在讲什么,而是你要学会倾听孩子的话语里包含的想法以及诉求。
举个例子来说,有的孩子一天没有见到父母,即使很困,他可能也会坚持要爸爸妈妈陪他睡觉讲故事。
这时候你要明白,孩子的这种不听话不是无理取闹,他的潜在诉求,是希望爸爸妈妈能陪陪他。
所以我想在这里跟你分享这本《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试》。
这本书看似是一本心理学图书,其实是一本非常实用的育儿指南,它会教给你如何通过倾听孩子的方式,来了解孩子不听话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心理情绪。
倾听孩子

掌握倾听艺术,走进孩子心灵——《倾听孩子》读后感作者:施英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037 更新时间:2012-2-4 倾听,对于学心理咨询的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
倾听,是在接纳基础上,积极地听,认真地听,关注地听,并在倾听时适度参与。
倾听,是个体心理咨询技术之参与性技术之一,是心理咨询的第一步,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基本要求;倾听,可以表达对求助者的尊重,能使求助者在比较宽松和信任的氛围中诉说自己的烦恼;倾听,本身就具有助人的效果。
在心理咨询中,“当你的话比来访者多的时候,你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咨询师了。
”在跟孩子接触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倾听,倾听能够建立起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加深入地走进孩子的心灵,使我们的教育达到最好的效果。
今年利用寒假,我读完了《倾听孩子》这一本书,不仅重新温习了心理咨询理论,更是对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掌握孩子的心理,更好地与孩子相处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
《倾听孩子》是美国长年致力于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的帕蒂惠芙乐所著,全书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通过倾听来排除孩子的负面情绪,为何要倾听孩子、什么时间倾听孩子、怎样倾听孩子,并指出倾听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或存在的错误方法以及如何解决或改正。
读完此书,我感觉倾听在家庭教育中是一种爱的技巧,倾听里面包括着对孩子的感觉和情绪的无条件接纳,包括在对方需要的时候陪伴、给予爱,倾听对方的声音。
孩子在倾听中感觉到被接纳和爱,以前积压的问题获得疏通,同时规则容易被孩子接纳。
在现实生活中,做父母的常常只注重在物质生活上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和愿望,当孩子在精神上和感情上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帮助时,他们却往往因为时间和精力的不足无法满足他们,情急之中便同意满足孩子的某个物质要求,以便使自己迅速从麻烦中解脱出来。
当孩子意识到父母的这一弱点时,意识到自己的精神和感情难以得到关注时,他们就会以不断提高物质需求的方式来获取关注,直到父母发现孩子被“宠坏”了。
倾听孩子观后感300字

倾听孩子观后感300字《倾听孩子观后感300字》篇一《倾听孩子》这部作品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对待孩子时的许多问题。
我记得我小时候,总是试图跟父母分享学校里的事情。
比如说有一次我在学校被老师表扬了,我兴高采烈地跑回家,像只欢快的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地跟妈妈说。
可是妈妈当时正忙着做饭,就只是敷衍地应了几声。
当时我的心里就像被浇了一盆冷水,那股子兴奋劲儿一下子就没了。
看了《倾听孩子》之后,我就特别有感触。
孩子其实就像一个个装满了故事的小盒子,他们特别渴望把这些故事倒出来给父母听。
在这部作品里,那些孩子的眼神中都充满了对被倾听的渴望。
有时候,我们大人总是觉得孩子的事情都是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也许对于孩子来说,那就是他们当时的整个世界啊。
就像一颗小小的糖果,在大人眼里可能微不足道,但在孩子的小世界里,那可能就是最珍贵的宝贝。
我们可能常常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总是以自己的忙碌或者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话语的重要性。
这是不是有点太不公平了呢?我们口口声声说爱孩子,可连倾听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这爱是不是有点打折扣了呢?我在想,要是我们都能像《倾听孩子》里倡导的那样,真正地静下心来,去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想法,那孩子的世界该是多么的幸福啊。
他们就像一朵朵等待阳光雨露的小花,而我们的倾听就是那最温暖的阳光和最滋润的雨露。
可是我们往往做不到,总是在不经意间就把孩子的倾诉拒之门外。
这是不是有点残忍呢?也许有人会说,大人也有很多事情要忙啊,哪有那么多时间听孩子的那些琐事。
但是,忙真的是借口吗?难道我们不能在忙碌的间隙,抽出那么一点点时间,给孩子一个倾诉的机会吗?看完这部作品,我真的觉得我们需要改变,从现在开始,把耳朵真正地交给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在乎。
《倾听孩子观后感300字》篇二《倾听孩子》,这部片子真的让我对亲子关系有了新的思考。
我有个小侄子,那孩子可机灵了。
有一回他在公园里看到一只特别奇怪的虫子,兴奋得不得了。
《倾听孩子》读书心得

《倾听孩子》读书心得《<倾听孩子>读书心得》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作为父母,我们常常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期望,却忽略了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倾听孩子》这本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亲子关系中的迷茫,让我深刻认识到倾听孩子的重要性。
书中提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而多彩,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想法和需求。
然而,我们往往以成人的思维和标准去衡量孩子的行为,没有真正去理解他们的内心。
比如,当孩子哭闹时,我们可能第一反应是制止他们的哭闹,而不是去探究背后的原因。
也许他们只是因为心爱的玩具被抢走了,或者在学校受到了委屈。
真正的倾听,并非简单地用耳朵听到孩子说的话,而是用心去感受他们的情绪,理解他们的想法。
这需要我们放下手中的事情,全神贯注地与孩子交流。
当孩子与我们分享他们的快乐时,我们要给予真诚的回应和鼓励;当他们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我们要给予安慰和支持。
倾听孩子,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亲子信任关系。
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会更愿意与我们分享他们的生活点滴。
我想起有一次,孩子放学回家后显得有些闷闷不乐。
我原本忙于准备晚餐,但还是决定先停下来,坐在他身边,轻轻地问他怎么了。
一开始,他还有些犹豫,但在我的耐心引导下,他终于说出了在学校被同学误解的事情。
通过倾听和交流,我们一起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的心情也逐渐好转。
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倾听的力量。
倾听孩子,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孩子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时,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发展。
而且,在我们倾听的过程中,适当地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够让他们学会独立面对困难,增强自信心。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到真正倾听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和压力所困扰,很难静下心来。
有时候,我们会在孩子还没说完话时就打断他们,或者给出自以为是的建议。
这不仅会让孩子感到失落,还可能会让他们逐渐失去与我们交流的欲望。
《倾听孩子》读后感1500字

《倾听孩子》读后感1500字:倾听,是一门艺术,让我们细心去学习它,揣摩它,将它运用于幼儿园教育的过程中,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不会存心跟我们为难,大多数时间是我们误解了他们或者我们的要求让孩子们无法完成,当我们倾注更多的爱心和耐心,掌握倾听艺术,就一定能走进孩子心灵的!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从《倾听孩子》这本书中知道了许多有关教育孩子的技巧和方法,让我知道在孩子的种种表现面前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读过之后,感触颇多,倾听是通向孩子内心世界的桥梁。
“倾听会加深孩子对你的信任”,可以使你成为他们的朋友。
:现在我刚接手小班,因为小朋友们的年龄比较小,刚刚开始接触老师和小朋友,孩子们对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所以在新学年开学那段时间,班级里真是状况百出,有的小朋友哭着喊着找妈妈;有的不会自己倒水着急的直跺脚;有的按住所有玩具不让其他小朋友玩。
其中有个孩子叫徐子涵,她刚来到班级时给我们几位教师的感觉就是小大人,她从来不会因为父母的接来送往而哭闹,但是慢慢我发现她很自我,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时,她经常会有推倒别人、抢别人玩具的举动,对此我试图和她谈心,但她对我的话题很少感兴趣,后来我看见她对班级里的新玩具兴趣浓厚,于是我就像个孩子似的和他一起做游戏,渐渐地,徐子涵喜欢找我玩,喜欢找我说话,也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共享玩具了,正如《倾听孩子》一书中说的那样:“作为倾听者,你要抓住时机,在玩耍中帮助孩子通过大笑来松弛其中一种情况。
”我们可以利用游戏拉近与孩子的关系,帮助他们建立交往的意识与自信。
倾听,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啊!孩子需要父母的关注,需要被倾听,但如何才是最有效的倾听呢?打个比方,家长和孩子都各有一只装满彩色珠子的瓶子,家长特别想把自己的漂亮珠子分给孩子一些,然而当孩子的瓶子满得冒了尖儿的时候,你怎么给他,他都盛不进去,都会洒出来,弄得一团糟。
因此我们必须拿出“倾听”这个空瓶子来,让孩子把情绪的珠子倾倒出来一部分,他的瓶子有了空当,才能装进我们的珠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倾听孩子》读书笔记
长假一过,又要回到正常的生活轨迹啦!
平淡生活的种种烦恼又浮头了,包括,娃不听话~
so,翻翻书柜,瞄到这本旧书,看看里面有没有解药~ er,我这种功利读书的心态虽然不好哈~但是读的过程还是很认真滴!这不,感到有所收获马上分享读后感。
先来一则我家的小故事。
图中这个小朋友,临睡前发现了零食柜里有我新买的夹心果汁糖(天啊~你知道那有多好吃吗~)
然后嘛~就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小朋友,明知道睡前吃糖的种种坏处,也要哭闹一会,说要非吃不可~~~ 好好好,哭就哭,闹就闹。
正好我那天晚上也不太累,心情也不糟,任由她在我怀里哭闹。
反正我是雷打不动不允许吃。
好玩的是,哭了一会,我们俩好像还挺享受——“知知,你怎么像个小北鼻啊~你小的时候才这样哭着要吃糖啊~”。
不知道是不是她也发现了这一点,知知好像在扮演一个北鼻一样,在我怀里蹭啊~哭啊~撒娇啊~
我懂了。
问题的本质不是那颗糖。
我们俩确实有一段时间没有享受过这样的“特别时光”了。
最后,就有了一坨奇怪照片。
她莫名地不知道被什么搓中笑点,胡乱扮鬼脸,还让我拍下来。
前后20分钟,180度大转变,这是为什么呢~
嗯,到书里找答案呗~
孩子都是善良的,需要跟我们建立感情纽带
这本书的讨论基础,是每一个孩子都是善良、智慧的存在。
他们天生乐于和我们交流、游戏、合作、和睦相处。
他们需要和养育者建立情感连接是他们生命中重要的需要,就像需要营养和睡眠一样。
而所谓的“倾听”,表现为陪伴孩子尽情地哭、笑。
有哪些需要我们倾听的标志呢?
可能他们“失常”了。
有些时候不那么可爱:发脾气、发怒、失去理智、挑战大人、攻击同伴。
这些,可能都是需要我们关注、陪伴、倾听的求助信号。
他们可能遇到困难了,也可能隐藏了一些伤痛。
孩子发脾气、愤怒的时候,传达什么信息?
孩子出现这些情况,原因可能是他感到沮丧,或者对某件事情失去信心了。
例如,一个好奇的孩子到了超市,被禁止触碰任何商品;实际上他的学习行为被否定了。
又或许他正处于敏感时期而
心情不好:早起、作业遇到困难,等等。
也可能是在发对不公,为自己争取权力。
例如,同伴之间冲突时,大人的处理让孩子感到有所偏袒,不论是偏袒自己还是对方,都有可能让孩子感到不公正而愤怒。
甚至是一些戏剧性的原因。
例如,一个孩子无缘无故发脾气,可能是在幼儿园受到小朋友的欺负,而不懂得表达与反抗。
父母如何倾听呢?
(一)确保自己是冷静的。
如果大人也被激怒,就只会关注自己的情绪,而无法心平气和地陪伴。
所以,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二)了解问题的本质。
一个不喜欢自己生日礼物的小朋友,可能并非不喜欢,而是想获得大人的关注。
因为孩子的意识和能力所限采取了错误的方法。
(三)留在孩子身边,关怀与倾听。
这时的孩子可能正在经历狂风暴雨。
他所需要的不是讲道理或说教。
我们与他在一起,平视对方,给予爱抚和关怀。
这不是纵容孩子的坏脾气吗?
回到一开头:孩子总是善良与智慧的。
他们天生不喜欢背负不良情绪。
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急需一个排解的出口。
有父母的陪伴,让他们拥有更多时间和能量调整。
反之,不良情绪的累积,会造成更加惊人的后果。
而父母需要示范的是,在家庭或夫妻间,如何成为倾听者,让孩子了解他也有责任担当倾听者的角色,而不总是被倾听的人。
怎样对不理智的孩子说“不”呢?
对孩子说“不”是激起他的不良情绪吗?
是的。
他的情绪蓄谋已久。
你面对他的不理智行为说“不”,正是一把“罐头起子”,让他的负面情绪倾泻而出。
然而,这还不是全部。
而后的“倾听”才是我们的重头戏。
他是不是需要帮助或指导了?我们对他们的期待是不是恰当了?孩子是否感受到我们的爱和关怀,从而再次建立感情纽带了?
回到开篇我家的例子。
我和知知的这次互动,是为一次“倾听”。
我们没有讨论任何问题,过程中只是哭啊笑啊。
结尾是,我们彼此都更亲近了。
也许就是书中所说的孩子的不良情绪得到了疏解。
书里面有更多详细的说明和例子。
作为读书笔记,很自私地只写个梗概,是以留爪~希望抛砖引玉,可以引来和大家更多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