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认识道教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章 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

25
Buddhism and Taoism have accumulated vast quantities of classics and documents, and left over numerous historical relics and treasures. They have influenced, to varying degrees, both the ancient and modern culture in ideology, science and imagery.
19
The comprehensive Taoist culture created a cultural pattern, combining Taoism and the Taoist school,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and Buddhism.
9
影响最深
Buddhist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volved the import and export of culture on a large scale.
中外佛教文化交流,既是一次大规模的 文化输入活动,也是一次大规模的文化输出 活动,
道教的伦理制 度,主要是建立森 罗严密的等级制度, 是道教融合儒家思 想,以加速和实现 自身封建化的重要 举措。
道教的伦理思 想,就是把儒家的 忠孝思想和性命学 说写入条文,作为 道教教义的重要组 成部分。
23
24
佛教、道教与传统文化 Chinese Buddhism and Taoism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第四章 中国传统宗教

五、佛教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
佛教依附政治而发展,其兴衰存亡,制约于世俗君 主,受国家权力所直接支配控制。 以儒释佛,以佛合儒,佛教接受儒家传统政治思想 的改造而不断儒化。 佛教通过参与政治,服务皇权,体现出其“辅助王 化”的世俗政治功能。 佛教僧人被置于严密的国家行政控制的监管约束之 中,一定程度丧失了作为宗教组织所应当具有的相 对独立性。
禅宗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区别
当我细细看, 啊,一颗荠花, 开在篱墙边! 墙上的花,我把你从裂 缝中拔下; 握在手里,拿到此处, 连根带花。 小小的花,如果我能了 解你是什么, 一切一切,连根带花, 我就能够知道神是什么, 人是什么。
三、佛教的宇宙哲学观
1、须弥山与大千世界 须弥山原本是印度民间神话传说中的著名神 山,须弥是梵文的音译。佛教创立,借用印 度民间古老神话传说,把须弥山作为宇宙的 中心。佛教认为,须弥山是耸立在宇宙中心 的一座高山,其他海洋、山川、河流、大地 等等,均是围绕须弥山而依次排列,无限延 伸而构成宇宙世界。
灭谛 指消灭烦恼与痛苦,获得彻底解脱与自由 的真谛。 道谛 指灭除烦恼的修行之道,是揭示灭苦的具 体方法即通向涅槃或达到涅槃境界的正道 。
八正道”亦称为“圣贤八道”,是“道谛”的具体 修行理论与方法。具体分为正见、正志、正语、正 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正见即对“四谛”的正确理解;正志亦称正思维, 是在正见的基础上对“四谛”作认真细致的思考; 正语,指语言正确,不说谎不骂人,不作一切非佛 理之语;正业,指行为正确,不盗、不淫、不杀生 等等;正命,指修行过程中克己知足,所作所为符 合佛门戒律规定的正当生活;正精进,集中精力, 正确修行;正念,随时忆念佛教“四谛”真理;正 定,根据“四谛”道理,专心正确修习佛法禅定。
道教考试知识点总结

道教考试知识点总结一、道教简介道教是中国的一种主要宗教,起源于中国古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道教主要教导的是“道”,认为万物皆有道,要顺应自然、遵循道德准则,追求心灵的洁净和精神的自由。
道教主要分为道家和道教两个派别。
道家主要注重“道”,强调通过修炼道法,达到身心的和谐,追求长生不老;而道教则围绕诸多神祇、崇拜神仙,发展出了一套体系完备的宗教仪轨。
二、道教的基本理念1. 道与道德道教中的“道”是一种宇宙的原则或者法则,是超越一切的存在。
它是大自然的规律,无处不在,包容一切。
而“道德”则是遵循“道”的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
2. 阴阳五行道教对宇宙的认识主要建立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之上。
阴阳代表了宇宙的动态变化,五行则代表了宇宙的物质构成。
在道教的传统中,对于宇宙的一切都能用阴阳五行来阐释。
3. 长生不老道教强调通过修行、炼丹、服用仙丹,追求长生不老的目标。
道教发展出了密宗、丹道、内丹术等实践方法,希望通过这些手段来达到长生的目标。
4. 神仙教道教所崇拜的是各种神祇和神仙,认为他们可以庇佑人类,保护世间百姓,实现人类的愿望。
这些神祇多数源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或历史人物。
三、道教的主要经典道教有众多经典著作,主要有道德经、道藏、无上文经、中庸通辩和太上清净玉册、周易等。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道德经,被誉为道教的经典之一。
4. 道教的历史影响道教在中国古代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对于中国文化的智慧、医学、科学、文学、艺术等各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贡献。
5. 道教的布教传播道教的传播主要包括民间传播和官方传播两种方式。
道教的祭祀、庙宇、道观、道士等都是它的传播方式之一。
在中国,由于政府的支持,道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6. 当代道教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的道教在传统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了现代的改革,使道教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和普及。
以上就是对于道教考试的基本知识点的总结。
这些知识点是道教的基础常识,也是需要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深化的内容。
关于道教知识点总结

关于道教知识点总结道教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和哲学体系,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道教以“道”为核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道所组成、运行和影响的。
道教的理念和实践对中国文化、宗教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各国的宗教和哲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下面对道教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道教的起源和发展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原始宗教和自然崇拜。
道教的理念和实践源于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巫术和阴阳五行等思想。
道教的发展经历了秦汉、魏晋、唐宋等朝代,不断吸收其他宗教和哲学的思想,并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体系。
2. 道教的核心理念道教的核心理念是“道”。
道教认为宇宙是由“道”组成、运行和影响的。
道无形无象,是宇宙万物的根本。
道教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顺应道的运行,摒弃功利、崇尚自然,追求真理、增长智慧、修身养性、达到真我。
3. 道教的主要经典道教有许多重要的经典和文献,其中包括《道德经》、《周易》、《庄子》、《南华经》、《太上感应篇》等。
《道德经》是道家经典的代表作,被誉为“道家经典之首”,它主要阐述了“道”的理念和实践方法。
4. 道教的宗教体系道教的宗教体系包括天师派、全真道、太上道等。
其中,天师派是道教的主要分支,其教义以符咒、修炼、祭祀等为主要内容,强调对神明和鬼魂的崇拜和祭祀。
全真道则注重内丹修炼和丹田导引,主张修炼炼丹以求得长生不老。
5. 道教的修炼方法道教的修炼方法包括内丹修炼、丹田导引、符咒神术、颐养生命、炼丹长生等。
内丹修炼是道教最主要的修炼方法,即修炼丹田气功,以达到炼丹长生的目的。
符咒神术则是通过符咒和法术与神明和鬼魂交流的修炼方法。
6. 道教的礼仪和仪式道教的礼仪和仪式包括道士的受戒、祭祀仪式、道观的建筑和布局等。
道士受戒是道教中的一个重要仪式,即在道观中接受长老教师的传授和授戒,以成为正式的道士。
道教的祭祀仪式包括对神灵的祭祀和祈福活动,以获得平安和福祉。
7. 道教的文化影响道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建筑雕塑等方面。
《道教基本常识》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教义规诫
第3章 宗派传承
第4章 道门宗师
第5章 思想典籍
第6章 神仙体是
第7章 名山道观
第8章 科仪方术
第9章 生活常识
第10章 附录
读书笔记
谢谢观看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道教基本常识》
思维导图PPT模板
01 第1章 前言
目录
02 第章 教义规诫
03 第3章 宗派传承
04 第4章 道门宗师
05 第5章 思想典籍
06 第6章 神仙体是
目录
07 第7章 名山道观
09 第9章 生活常识
08 第8章 科仪方术 010 第10章 附录
道教是中国本土固有宗教,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教 不仅仅是一种宗教,它还是包含了哲学、科学、医学、艺术为一体的综合科学,通过认识道教,可以让我们加深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本土文化,热爱我们的传统生活与艺术。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1《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教案及当堂试题

11. 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民间艺术的多样性和魅力;2.知道这些民间艺术的来源,激发学生对这些民间艺术的热爱;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民间艺术的多样性和魅力。
教学难点: 知道这些民间艺术的来源,激发学生对这些民间艺术的热爱。
教学准备:PPT 、搜集关于民间艺术的物品或图片课时安排:2 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
1.播放纳溪山歌《撵野猫》,请学生欣赏。
2.师:这是我们四川纳溪的民间音乐。
3.学生欣赏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永宁河船工号子》,感受民间舞蹈的魅力。
4.师揭示课题:11. 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二、新知探究。
活动一:民间艺术交流会(一)民间艺术的组成1.猜一猜:民间艺术是指哪些艺术?2.了解民间艺术的组成。
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手工艺等都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3.说一说:在我们当地,有哪些民间艺术?4.师小结: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差别很大,因此就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在我国各地有许多著名的民间艺术。
(二)民间艺术的来源1.走进民间艺术(图片欣赏):北京京韵大鼓、东北秧歌、广东舞狮、天津杨柳青年画、江西景德镇瓷器、陕西华县皮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木卡姆艺术、江苏苏州刺绣、四川变脸……2. 请同学们认真看一看,图片上展示的是什么?3.在地图上找一找,这些民间艺术产自于哪里?4.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民间艺术?将课前搜集的关于民间艺术的物品或图片与同学交流。
活动二:我们这里的民间艺术(一)当地的民间艺术1.听一听(1)我家住在山西省寿阳县,这里的“得胜鼓”很有名。
这种鼓打法简单,但变化无穷,越打越起劲儿。
(2)我家住在浙江省杭州市,这里的“余杭滚灯”是具有强烈竟技特点的民间舞蹈。
(3)我家住在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这里的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很有名气,它讲述了阿诗玛的故事。
2.说一说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会发现在你生活的地方也有不少令人骄傲的民间艺术。
道教入道管理制度

道教入道管理制度一、入道前的准备1. 入道者应具备平和质朴的个性,不追求功利和名利,能够接受传统道教思想理念。
2. 入道者需有坚定的信仰,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修行,信守戒律和教规。
3. 入道前需要接受师父的指导和考察,确认入道者的修行资质和态度。
4. 入道者需要签署入道合同,承诺遵守道教教规和管理制度。
二、入道仪式1. 入道仪式由道教官员主持,入道者需穿着整洁,心怀虔诚。
2. 入道者需手持三炷香,向天地神明和祖师师父行三拜,表示对神灵的敬畏和诚信。
3. 入道者需宣誓信守道教戒律和教规,不做伤害生灵和违背伦理道德的事情。
4. 入道者需领取入道证,并签署入道契约,正式成为道教信徒。
三、师徒关系1. 入道者需依从师父的指导和教诲,虔心听从,不得擅自改变修行方向。
2. 师徒关系应建立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师父应以身作则,示范正确的修行方式。
3. 师父有责任引导入道者修行,解答疑问,指导入道者克服困难和障碍。
4. 入道者需孝敬师父,尊重师道传统,不得有师道之分。
四、修行教育1. 入道者需每日进行功课和念经,保持内心清静,培养善心和慈悲之心。
2. 入道者应参与道观活动和佛事仪式,扩展修行体验和增进修行境界。
3. 入道者需经常进行心灵净化和修炼,戒除恶习,修得心性清净。
4. 师父有义务定期监督入道者的修行情况,指导入道者调整修行方法和心态。
五、戒律教规1. 入道者需守戒修行,不得违背教规和信仰原则,如杀生、妄语、贪欲等。
2. 入道者需遵守道教礼仪,不得在道观内乱扰,破坏安静祥和的修行环境。
3. 入道者需要保持心态平和,不得过度情绪化和沉溺于苦恼和欢乐之中。
4. 入道者应尊重他人,不得恶语相向,不得诽谤诽谤别人的信仰和宗教。
六、修行成果1. 入道者应努力修行,提高修行境界,增进人格素养和道德修养。
2. 入道者应将善德和慈悲传播给他人,提倡慈善行为,善待他人。
3. 入道者应具备自我反省和修身养性的能力,修得离凡入圣的修行状态。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第四版 第九章 中国四大宗教 第二节 道教

尊神
神仙
护法 神将
.
五、供奉的主要对象
三清
➢ 是道教最高层神团。 ➢ 玉清元始天尊,住清微天之玉清宫; ➢ 上清灵宝天尊,住禹余天之上清宫; ➢ 太清道德天尊,住大赤天之太清宫。
四御
➢是仅次于三清、辅佐三清的四位天帝。 ➢玉皇大帝,为总执天道之神; ➢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天地经
纬、日月星辰和四时气候;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南北极
三、道教的法术
1.服食与外丹 2.内丹术 3.符箓与咒语 4.禹步和手诀 5.占验术
1.服食与外丹
包含服食术(食疗法)、辟谷术、 外丹术等。
2.内丹术
主要是通过对人体内的精、气、 神三宝的修炼,结成内丹。
3.符箓与咒语
通过神秘的图文(符箓)和语言 (咒语)役使鬼神,达到降妖镇魔、 治病除灾的目的。
3.自然无为
➢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本性就是 自然。
➢ 《道德经》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 为。” 要真正达到“自然”的境界,就要 践行“无为”的处世方法。
➢ 强调遵循自然之规律,不要对事物的 自然发生和发展强行进行预。
4.柔弱不争
➢ 道教以柔弱为用,主张一切行为都 不要太刚强,刚者容易先受摧残, 强者容易先受挫折。
正一道 江南和台湾。
历年真题
【答案】ACE
【2016年真题·多选】 下列关于道教全真道特点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以修身养性为正道 B.主要流行与江南和台湾省 C.道士须出家住宫观,不得蓄妻室 D.不重内丹修炼,不尚符箓 E.主张道、佛、儒三教合一
二、道教的基本教义
1.“道” 2.“气化宇宙”的学说 3.自然无为 4.柔弱不争 5.清静寡欲 6.仙道贵生,返璞归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4-4 认识
执行日期:序号: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道教的简史和历史上的重要道教人物与事件;
2. 了解道教的基本教义;
3. 了解道教的经典与标记;
4. 了解道教的神祇与道场。
二、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学习道教基础知识的能力;
2. 培养学生比较学习的方法与能力;
3. 初步培养学生利用宗教知识服务客人的能力。
三、德育与情感目标
1. 培养旅游专业学生严谨、细致、求实的职业化工作态度,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
2. 理解道教背后所隐藏的传统文化,如尊道贵德、生命意识、天人合一等,增强文化传承的自觉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道教的发展,道教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与主要事件;
2. 道教的基本教义。
二、教学难点
1. 道教的基本教义;
2. 对太极八卦图的理解。
【课型】
讲授、探究课
【课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测验,导入新课(见学案)
二、学习道教基础知识的一种新思路
●儒道佛——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道教与佛教的争论与协同发展
三、佛道比较学习之一:道教的创立与发展
1.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其产生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密不可分。
道教主要受中国古代原始宗教和民间巫术、战国至秦汉的神仙方术、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以及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大的思想文化背景下,道教作为有组织的宗教实体,终于在东汉末年产
生了。
——思考:为什么源头久远的道教迟至东汉末年才产生真正的宗教形态?
2. 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倡导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创立了最早的道教宗教团体。
张角创立太平道,为早期道教的另一重大派别,但随着他领导的黄巾起义的失败,太平道很快就销声匿迹了。
——思考:张道陵为什么没有自封为“教主”?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开始向体制化的官方正统宗教发展,道教的经典教义、修持方术、科戒仪范渐趋完备。
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思考:此时佛教在发展上是何态势?
4. 隋唐北宋时期,由于统治阶层的尊崇,道教极为兴盛。
唐玄宗、宋真宗、宋徽宗都是崇信道教的皇帝。
唐代和北宋还由官方主持多次编修《道藏》,研究道经和教义、科仪的学者纷纷涌现,对道教学术文化的发展有较大的贡献。
成玄英、司马承祯、杜光庭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联系:儒道佛三足鼎立。
5. 晚唐北宋以后,道教内部开始出现一些新变化,主要表现在兼融儒释道三教思想。
南宋金元时期,道教发生重大变革,并进入鼎盛时期,全国形成南北两大教派。
南方为正一教,由张天师后世子孙掌教,中心在江西龙虎山,活动以符箓为主。
北方有王重阳在金代创立全真教,炼养性命,兼容儒释,其弟子丘处机见重于元太祖成吉思汗,使全真教盛极一时。
——联系:儒道佛三教融合。
6. 明代道教也很发达,巨大规模的《道藏》陆续编成。
明中期直至清末,道观虽不断修建,然而道教逐步丧失了理论上的创造力,走向衰减。
与此同时,道教的思想影响却在民间不断扩展起来。
——联系:佛教与道教一起走进民间。
补充:《老子化胡经》
四、佛道比较学习之二:道教的基本教义
1. 大道无形,尊道贵德——你对道教“道”与“德”是怎样理解的?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和主宰者,“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生成宇宙及万事万物。
道的尊贵和伟大,其最高体现是“德”。
道造化万物由德来蓄养,神明可敬也是因为有最高尚的德行。
所以,道教在“尊道”的同时也“贵德”,做到既要修道,又要积德。
2. 长生久视,仙道贵生——比较与思考:对待人生,佛教与道教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道教修行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得道成仙。
要想得道成仙,就要“性命双修”,即心性品德和身形生命两个方面同时修炼,最终达到神形同一的境界。
所以道教教导人们要贵生、重生、乐生,坚信“我命在我不在天”,立志度己度人,把生存的质量提高到神仙一样的境界,达到生道合一的目的。
正是由于道教有生道相守、生道合一的基本教义,故而提出了许多修道养生的方术,诸如外丹、内丹、服气、服饵、导引等。
3. 天道循环,势恶承负——比较与思考:与佛教的“因果报应”有没有相似之处?
道教相信天道有循环,善恶有承负,即前人的过失要由后人承受,前人惹祸,后人遭殃。
在这样的教义的思想基础上,出现了道教戒律和清规,出现了修心、修善、积德、修性等的修持经法。
五、佛道比较学习之三:道教的经典与标记
1. 经典
(1)藏:《道藏》之“藏”与《大藏经》之“藏”
(2)历史:唐玄宗时的《开元道藏》是我国第一部“道藏”,现存最有名的则是明代的《正统道藏》
(3)编排方式:按“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方法编排
2. 标记
(1)认识“太极八卦图”
(2)太极八卦与卐
(3)“暗八仙”(道家八宝)与“佛家八宝”
六、佛道比较学习之四:道教的神祇与道场
1. 神祇——供奉对象
比较:“无神教”与“多神教”
2. 道场
(1)宫观与寺院
(2)宗教名山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谛,出我先师。
——清·李渔《庐山简寂观联》
七、作业
分小组完成作业:每小组选择2个题目,一为主讲,其余为辅讲,制作成PPT,下周(10
【附录】道教的流派
道教门派: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示准不同而名称各异。
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录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
按地区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
按人划分则有少阳派(王玄甫)、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尹喜派(关尹)、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
按道门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鼓祖)、铁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等。
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张伯端)、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
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
而今许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正一教、茅山教、崂山教、武当教、闾山教及香港、台湾的民间道教派别。
(《中华道教大辞典》第46页)
【全真教】受晚唐北宋以来三教合一思潮影响,在教义及修持方面极力标榜“三教圆融”,自称以“太上为祖,释迦为宗,夫子为科牌”,认为“天下无二道,圣人不两心”,三教之学皆不离“大道”,归根到底都统一于“道德性命之学”。
“全真”的意思是“全其本真”,即保全作为人性命之根本的精气神三要素,使其不受污损。
在修持方面反对道教传统的外丹烧炼和符箓驱鬼之术,而师法晚唐北宋以来流行的内丹方术,主张性命双修,特别强调以“识心见性”为修仙正途。
【全真五祖七真】
五祖:东华帝君、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
南宗七真: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刘永年、彭耜
北宗七真: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