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合集下载

作文素材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文原文及翻译-精品

作文素材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文原文及翻译-精品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文原文及翻译郑人买履【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郑国有个人想要买一双鞋子,他事先自己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却忘了拿量好的尺码。

他在市集上挑选好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携带尺码。

于是说:“我忘记带已经量好的尺码了。

”便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结果没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鞋子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而前进。

用刻舟求剑的方法去找剑,难道不是很糊涂吗?幼时记趣【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我回忆童年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看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苏教版七年级上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苏教版七年级上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郑人买履【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郑国有个人想要买一双鞋子,他事先自己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却忘了拿量好的尺码。

他在市集上挑选好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携带尺码。

于是说:“我忘记带已经量好的尺码了。

”便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结果没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鞋子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而前进。

用刻舟求剑的方法去找剑,难道不是很糊涂吗?幼时记趣【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我回忆童年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看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苏教版语文7上文言文解析(带问答题和答案)

苏教版语文7上文言文解析(带问答题和答案)

【七年级上册】一、文学常识1.文章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周代国名。

履,鞋。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的重要著作,韩非非常喜欢用小故事讲大道理,书中许多生动的寓言故事,如郑人买履、扁鹊治病、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十分受人喜爱,有些已成为成语。

2.文章选自《吕氏春秋〃察今》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吕不韦,战国末年政治家。

秦王嬴政年幼即位,尊吕不韦为仲父。

吕不韦执政时,门下有宾客三千,家僮万人。

后因罪被免职,在迁往蜀郡途中自杀。

二、重点字词1.字音遽.( ) 契.( ) 涉.( ) 惑.( )履.( ) 遂.( ) 宁.( )信度.( ) 自度.( )其足 2.词语解释3.一词多义度:自度其足 量长短 而:而置之其坐 连词,表承接 吾忘持度 尺码 而忘操之 连词,表转折 宁信度 尺码 而剑不行 连词,表转折之:置之其坐 代量好的尺码 其:自度其足 代词,自己的 至之市 去,到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代词,他的 忘操之 代量好的尺码 置之其坐 代词,他的 反归取之 代量好尺码 遽契其舟 代词,那 试之以足 代鞋子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代词,他 入水求之 代剑 自:自度其足 自己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臵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履:鞋。

至:到。

之:到……去。

操:拿,携带。

乃:才。

及:到,等到。

罢:散了。

宁:宁可。

无:不。

涉:搭船渡过。

遽:立即。

契:雕刻。

是:这儿。

若:像。

或:迷惑,糊涂。

吾剑之所从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自舟中坠于水从取消句子独立性4.通假字•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反归取之反同返返回三、重点句子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苏版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

苏版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

苏版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童趣译文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认真观看它的纹理,因此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内心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显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颈项也变得僵硬了。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快乐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样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靠着假想在那个境域中游玩,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看,兴味正浓厚,突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先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我那时年纪专门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

待到神智复原,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论语》十则译文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刻去实习(温习)它,不也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那个地点)来,不也欢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觉,就能够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摸索,就会困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明白确实是明白,不明白确实是不明白──这确实是聪慧聪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江苏七年级上必背古诗词文言文书

江苏七年级上必背古诗词文言文书

江苏七年级上必背古诗词文言文书《江苏七年级上必背古诗词文言文书》《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滕王阁序》(节选)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岳阳楼记》(节选)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出师表》(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赤壁赋》(节选)对海而唱,其声悲壮,足以感鬼神,惊鱼龙。

《桃花源记》(节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滕王高阁临江渚》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江南逢李龟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古诗与文言文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古诗与文言文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古诗与文言文郑人买履《韩非子》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古诗三首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浣溪沙(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幼时记趣(清)沈复《浮生六记》予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从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注释:沈复(1763-?),清代人,字三白,号梅逸,能文擅画。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六卷,已佚两卷。

中秋咏月诗词二首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文原文及翻译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文原文及翻译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文原文及翻译郑人买履【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郑国有个人想要买一双鞋子,他事先自己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却忘了拿量好的尺码。

他在市集上挑选好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携带尺码。

于是说:“我忘记带已经量好的尺码了。

”便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结果没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鞋子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ù)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而前进。

用刻舟求剑的方法去找剑,难道不是很糊涂吗?幼时记趣【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我回忆童年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看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打印版绝对完整精心编辑

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打印版绝对完整精心编辑

标准文档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打印版,绝对完整,精心编辑)七年级上册81《郑人买履》2《刻舟求剑》3《幼时记趣》4《三峡》5《以虫治虫》6《梵天寺木塔》7《论语八则》8《狼》七年级下册69《赵普》10《黄鹤楼》11《于园》12《黔之驴》13《爱莲说》14《两小儿辩日》八年级上册515《晏子使楚》16《人琴俱亡》17《小石潭记》18《记承天寺夜游》19《治水必躬亲》八年级下册720《马说》21《陋室铭》22《活板》23《核舟记》24《口技》25《送东阳马生序》26《山市》九年级上册727《陈涉世家》28《桃花源记》29《与朱元思书》30《捕蛇者说》31《岳阳楼记》32《醉翁亭记》3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九年级下册834《曹刿论战》35《邹忌讽齐王纳谏》36《鱼我所欲也》3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8《愚公移山》39《出师表》4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1《田忌赛马》七年级上册课文1《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他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尺码。

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码)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

”就返回家去拿尺码。

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2《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止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3《幼时记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古诗知识点一、通假字:1.而置之其坐。

(坐,同“座”,座位。

)2.反归取之。

(反,同“返”,返回。

)3.项为之强。

(强,同“僵”,僵硬)4.以土砾凸者为邱。

(邱,同“丘”,土山)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同“缺”,缺口)6.土人为之傍不肯。

(傍,同“旁”,旁边)7.人皆伏其精练。

(伏,同“服”,佩服。

)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9.诲女知之乎?(女,同“汝”,你)10.止有剩骨。

(止,同“只”)11.止增笑耳。

(止,同“只”)二、“之”字句:1.而置之(代词,它,指尺码)其坐。

2.而忘操之(代词,它,指尺码)。

3.而忘操之。

(代词,它,指尺码)4.反归取之(代词,它,指尺码)。

5.何不试之(代词,它,指鞋)以足?6.从其所契者如水求之(代词,它,指剑)。

7.心之(代词,这样的)所向。

8.昂首观之(代词,它,指群鹤舞空的景象),项为之(代词,它,指这样的景观)强。

9.观之(代词,它们,指二虫斗这样的景观)正浓。

10.则以钳搏之。

(代词,它,指子方虫)11.土人为之傍不肯。

(代词,它,指旁不肯)12.钱帅登之。

(代词,它,指木塔)13.乃以瓦布之。

(代词,它,指木塔)14.便实钉之。

(代词,它,指木板)15.学而时习之。

(代词,它,指知识)16.诲汝知之乎。

(代词,它,指孔子的训言)17.知之为知之,(代词,它,两个“之”都指代事物)不知为不知。

18.默而知之。

(代词,它,指所学的知识道理)19.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它,指好的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

(代词,它,指不好的方面)20.复投之。

(代词,它,指前狼)21.又数刀毙之。

(代词,它,指狼)22.至之(动词,到)市。

23.故时有物外之(助词,的)趣。

24.春冬之(助词,的)时。

25.密使其妻见于皓之妻。

(助词,的)26.问塔动之因。

(助词,的)27.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28.是吾剑之(主谓之间,不译)所从追。

29.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主谓之间,不译)30.其虫旧曾有之。

(句末语气词,不译)31.久之。

(句末语气词,不译)三、“其”字句:1.先自度其(代词,他的,指郑人的)足。

2.而置之其(代词,自己的,指郑人的)坐。

3.其(代词,他的,指楚人的)剑自舟中坠于水。

4.遽契其(代词,那)舟。

5.从其(代词,他,指楚人)所契者如水求之。

6.必细查其(代词,它的,指渺小微物的)纹理。

7.使其(代词,它,指蚊子)冲烟飞鸣。

8.常蹲其(代词,自己的,指“我”)身。

9.神游其(代词,幻想的这一景象中间)中。

10.其(代词,这中间,指白帝城和江陵之间)间千二百里。

11.,悬泉瀑布,飞漱其(代词,这中间,指高山怪柏之间)间。

12.其(代词,它的,指像狗蝎的虫子)喙有钳。

13.其(代词,这种虫)虫旧曾有之。

14.患其(代词,它,指塔)塔动。

15.密使其(代词,他的,指匠师的)妻见于皓之妻。

16.匠师如其言。

(代词,他,指于皓)17.人皆服其(代词,他,指于皓)精炼。

18.择其(代词,他的)善者而从之,其(代词,他的)不善者而改之。

19.恐前后受其(代词,它,指狼)敌。

20.场主积薪其(代词,它,指柴草堆)中。

21.屠乃奔倚其(代词,它,指柴草堆)下。

22.其(代词,另外)一犬坐于前(。

23.一狼洞其(代词,它的,指柴草堆的)中。

24.欲将隧入以攻其(代词,他,指屠夫)后也。

25.屠自后断其(代词,它的,指狼的)股。

四、“者”字句:1.郑人有欲买旅者(的人)。

2.楚人有涉江者(的人)。

3.从其所契者(的地方)如水求之。

4.择其善者(……的方面)而从之,其不善者(……的方面)而改之。

5.故渔者(……的人)歌曰。

五、“而”字句:1.而(承接,然后)置之其坐。

2.而(转折,但是)忘操之。

3.而(转折,但是)剑不行。

4.舌一吐而(顺接,就)二虫尽为所吞。

5.乃以瓦布之,而(转折,但是)动如初。

6.学而(递进,并且)时习之。

7.人不知而(转折,但是)不愠。

8.温故而(顺接,就)知新。

9.学而(转折,但是)不思则罔,思而(转折,但是)不学则殆。

10.敏而(递进,而且)好学。

11.学而(递进,并且)不厌。

12.择其善者而(递进,并且)从之,其不善者而(顺接,就)改之。

13.后狼止而(转折,但是)前狼又至。

14.骨已尽矣,而(转折,但是)两狼之并驱如故。

15.狼亦黠矣,而(转折,但是)顷刻两毙。

六、“以”字句1.何不试之以(用)足?2.徐喷以烟。

(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

(把……当作)4.以虫治虫。

(用)5.则以钳搏之。

(用)6.岁以大穰。

(因此)7.乃以瓦布之。

(用)8.贻以金钗。

(把)9.孔文子何以(为什么)谓之文也。

10.是以(因此)谓之文也。

11.投以(把)骨。

12.以(用)刀劈狼首。

13.意将隧入以(来)攻其后也。

14.盖以诱敌。

(用来)七、“为”字句1.项为(因为)之强。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被)3.悉为两段。

(成为)4.可以为(成为)师矣。

5.知之为(就是)知之,不知为(就是)不知,是知也。

八、“也”字句1.宁信度,无自信也。

(表陈述)2.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表感叹)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表比较)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表陈述)5.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表感叹)6.欲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表判断)九、“自”字句1.先自(自己)度其足。

2.无自(自己)信也。

3.其剑自(从)舟中坠于水。

4.自(在)三峡七百里中。

5.自(如果)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六幕相持,自(自然)不能动。

7.有朋自(从)远方来。

8、屠自(从)后断其股(大腿)。

十、“故”字句1.故(因此)时有物外之趣。

2.未布瓦,上轻,故(所以)如此。

十一、“乃”字句。

1.乃(才)曰:“吾忘持度。

”2.屠乃(于是,就)奔倚其下。

3.乃(才)悟前狼假寐。

十二、“于”字句:1.其剑自舟中坠于(在)水。

2.又留蚊于(在)素帐中。

3.于(在)土墙凹凸处。

4.于(在)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对于)我哉?6.其一犬坐于(在)前。

十三、“方”字句。

1.方(正)出神。

2.方(才)两三级。

3.方(正)欲行。

十四、词类活用:1.鞭(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数十。

2.虽乘奔(动词活用为名词,这里指奔驰的快马)御风不以疾也。

3.狼不敢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4.其一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坐于前。

十五、古今异义词方↗古 : 正在岁↗古 : 年成↘今 : 方向↘今 : 岁数驱↗古 : 追赶敌↗古 : 攻击↘今 : 驱使↘今 :敌人复↗古 :又↘今 :复数十六、名句翻译:1.宁信度,无自信也。

(翻译: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愿相信自己的脚。

)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船已经走了,而剑没有走。

像这样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3.故时有物外之趣。

(翻译:因此时常有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翻译: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被(它)吞下去了。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6.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这中间一千二百多里,即使乘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

)7.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翻译:江水清澈,山峰高峻,草木茂盛,的确有很多趣味。

)8.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翻译:半个月以后,子方虫都被消灭了,年成得以大丰收。

)9.人皆伏其精练。

(翻译:人们都佩服他技艺精熟。

)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学习但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思考但不学习就会精神疲惫而无所得。

)1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十七、古诗名句: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次北固山下》——王湾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杜牧3.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苏轼4.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王建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苏轼6.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如。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7.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西江月》——辛弃疾8.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刘禹锡9.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10.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对联六副1.湖南岳阳楼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2.林则徐书两广总督府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