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作业习题+答案
温控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次作业
1、热力学第一、二、三、零定律分别是什么?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灭,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 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不变。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不可能自发地、不付代价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热力学第三定律:绝对零度不可能达到。 热力学第零定律:如果两个热力学系统中的每一个都与第三个热力学系统处于热平衡(温度相同),则 它们彼此也必定处于热平衡,给出了温度的定义和温度的测量方法。
A’B’为补偿导线时:
A’B’为铜导线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Q E (T , t1 ) + E (t1 , 0) = 39.314mV E (T , t1 ) + E (t1 , 0) = E (T , 0) ∴ E (T , 0) = 39.314mV 查表得到:T=950°C
Q E (T , t1 ) = U x = 37.701mV
补充题 2:用热电偶测量0℃以上的温度时,若补偿导线极性接反,将使指示值偏高、 偏低或不变?原因是什么?
偏低。按中间导体定律,总的热电势等于热端与补偿端的热电势与补偿端与冷端热电势之和,由于补 偿端与冷端热电势与热端与补偿端的热电势方向相反,因而降低了总的热电势,导致测量结果偏低。
3、从偶丝的制造方法、使用条件等阐述偶丝直径对热电偶使用寿命的影响。
2、补偿导线与偶丝连接点的温度为什么不能超过 100℃?
补偿导线是由在 0~150℃范围内与热电偶具有同样热电特性(自由电子数目相同)的普通金属材料制 成。当温度高于此值时,由于补偿导线与相应的偶丝电子数目不一致会导致偶丝与补偿导线之间产生接触 电势,一致时它们可以看成同种材料而不会产生热电动势,因而测量结果不准,偏大或偏小依具体材料而 定。使用补偿导线时,一般不允许其与偶丝接点的温度超过 100℃.
《材料科学导论》课程习题 st th 答案

形成条件:金属原子将自己最外层的价电子给予非金属原子,使自己成为带正电的 正离子,而非金属原子得到价电子后使自己成为带负电的负离子,正负离子依靠它们之 间的静电引力结合在一起形成离子键。
特点:以离子为结合单元,作用力强,而且随距离的增大减弱较慢;无方向性、无 饱和性。
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在离子晶体中很难产生自由运动的电子,因此,它们都是良好 的电绝缘体。但当处在高温熔融状态时,正负离子在外电场作用下可以自由运动,此时 即呈现离子导电性。
10. 写出面心立方格子的单位平行六面体上所有结点的坐标。
5
11. 在立方晶系中画出(a) 121 方向和(b) 210 晶面。
12. 写出立方晶系的{110}晶面族和<100>晶向族中的全部等价晶面和等价晶向 的具体指数。
13. 标注出下图所示立方晶胞(a)中的各晶面和(b)中的各晶向指数。
Cl Cs
8、Mn 的同素异构体有一为立方结构,其晶格常数为 0.632nm,ρ为 7.26g/cm3, r 为 0.112nm,问 Mn 晶胞中有几个原子,其致密度为多少?
9、由于 H 原子可填入 -Fe 的间隙位置,若每 200 个铁原子伴随着一个 H 原子, 试求 -Fe 理论和实际密度与致密度(已知 -Fe 为体心立方结构 a=0.286nm, rFe=0.1241nm, rH=0.036nm)。
共价键:共价键是由两个或多个电负性相差不大的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而
3
形成的化学键。共价键有方向性和饱和性。氢分子中两个氢原子的结合是最典型 的共价键。其它例如:Si、C(金刚石)。
范德华(Van der Waals)力:包括静电力、诱导力和色散力,没有方向性和饱 和性。例如:Ar、Cl2。
数值分析课第一次作业答案answer1

计算机习题: 1. 作多项式 p,以 −1,0,1 为零点,首项系数为 2,并计算 p(3)。 4
答案:p = poly ([−1, 0, 1]),s = polyval(p, 3)。 2. 已知函数在下列各点的值为 xi 0.2 0.4 0.6 0.8 1.0
2
a 6 6e+154 0 1 1
b 10 10e+154 1 -1e+5 -4
c -4 -4e+154 1 1 3.999999
-1e+155 -7e+155 1e+155 答案:第二种方法更准确,因为第一种方法是一个累加的过程。 matlab 的 x = a : h : b 和 x = a + (0 : n) ∗ h 是第二种方法实现的。 代码: format long e a = 0; b = 8; n = 9; h = (b-a)/n; x(1) = a; y(1) = a; for j = 1:n, x(j+1) = x(j) + h; y(j+1) = y(1) + j*h; end [x',y',(a:h:b)',a+(0:n)’*h] 第二章 插值法 1. 当 x = 1, −1, 2 时,f (x) = 0, −3, 4,求 f (x) 的二次插值多项式。 (计算两遍,分别用拉格朗日插值和牛顿插值)
5
f (xi ) 0.98 0.92 0.81 0.64 0.38 求 4 次牛顿插值多项式 P4 (x) 并画图。 答案: 代码: x=0.2:0.2:1.0; y=[0.98,0.92,0.81,0.64,0.38]; n = length(y); if length(x)~=n, error('x and y are not compatible'); end D = zeros(n,n); D(:,1)=y(:); for j=2:n for i=j:n D(i,j) = (D(i,j-1)-D(i-1,j-1))/(x(i)-x(i-j+1)); end end p=D(1,1)*[zeros(1,n-1),1]; for k=2:n p=p+D(k,k)*[zeros(1,n-k),poly(x(1:k-1))]; end x=0.2:0.01:1.0; z=polyval(p,x); plot(x,z) 比较:p = polyf it(x, y, 4)。
习题集规范标准答案-第3章冲裁工艺标准及冲裁模具设计

第3章冲裁工艺及冲裁模具设计第一次作业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分)1.冲裁根据变形机理的不同,可分为普通冲裁和精密冲裁。
(3-1)2.圆形垫圈的内孔属于冲孔工序,而外形属于落料工序。
(3-1)3.冲裁变形过程大致可分为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断裂分离等三个阶段。
(3-1)4.冲裁件的切断面由塌角、光面、毛面和毛刺四个区域组成。
(3-1)5.塑性差的材料,断裂倾向严重,毛面增宽,而光面所占比例较少,毛刺和塌角也较小。
(3-1)6.增大冲裁件光面宽度的主要途径为:减少冲裁间隙、用压料板压紧凹模面上的材料、对凸模下面的材料用顶板施加反向压力,此外,还要合理选择搭边、注意润滑等。
(3-1)7.冲裁凸模和凹模之间的间隙,不仅对冲裁件的质量有极重要的影响,而且还影响模具寿命、冲裁力、卸料力和推件力。
(3-2)8.冲裁间隙过大,会使断面光面减小,塌角与斜度增大,形成厚而大的毛刺。
(3-2)9.影响冲裁件毛剌增大的原因是刃口磨钝,间隙增大。
(3-2)10.冲裁模常以刃口磨钝和崩刃的形式失效。
(3-2)11.在设计和制造新模具时,应采用最小的合理间隙。
(3-2)12.落料件的尺寸与凹模刃口尺寸相等,冲孔件的尺寸与凸模刃口尺寸相等。
(3-3)13.凸、凹模分别加工法的优点是凸、凹模具有互换性,制造周期短,便于成批制造。
其缺点是模具制造公差小、模具制造困难、成本较高。
(3-3)14.落料时,应以凹模为基准配制凸模,凹模刃口尺寸按磨损的变化规律分别进行计算。
(3-3)15.冲孔时,应以凸模为基准配制凹模,凸模刃口尺寸按磨损的变化规律分别进行计算。
(3-3)二、判断题(每小题分,共分)1.(×)冲裁间隙过大时,断面将出现二次剪切光亮面。
(3-2)2.(×)冲裁间隙越小,冲裁件精度越高,所以冲裁时间隙越小越好。
(3-2)3.(×)对于形状复杂的冲裁件,适宜于用凸、凹模分开加工的方法加工(3-3)。
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第一次作业习题答案解析

习题答案1.设用三种方法测定某溶液时,得到三组数据,其平均值如下:x1̅=(1.54±0.01)mol/Lx2̅=(1.7±0.2)mol/Lx3̅=(1.537±0.005)mol/L试求它们的加权平均值。
解:根据数据的绝对误差计算权重:w1=10.012,w2=10.22,w3=10.0052因为w1:w2:w3=400:1:1600所以w̅̅̅=1.54×400+1.7×1+1.537×1600400+1+1600=1.5376812.试解释为什么不宜用量程较大的仪表来测量数值较小的物理量。
答:因为用量程较大的仪表来测量数值较小的物理量时,所产生的相对误差较大。
如3.测得某种奶制品中蛋白质的含量为(25.3±0.2)g/L,试求其相对误差。
解:E w=∆ww =0.225.3=0.79%4.在测定菠萝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试中,测得每100g菠萝中含有18.2mg维生素C,已知测量的相对误差为0.1%,试求每100g菠萝中含有维生素C的质量范围。
解:E w=∆ww=0.1%,所以∆m=m×E w=18.2×0.1%=0.0182ww所以m的范围为18.1818mg<m<18.2182ww或依据公式w w=w×(1±|w w|)=18.2×(1±0.1%)mg5.今欲测量大约8kPa(表压)的空气压力,试验仪表用1)1.5级,量程0.2MPa 的弹簧管式压力表;2)标尺分度为1mm的U型管水银柱压差计;3)标尺分度为1mm的U形管水柱压差计。
求最大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解:1)压力表的精度为1.5级,量程为0.2MPa,则|∆w|www=0.2×1.5%=0.003www=3wwww w=∆ww×100%=38×100%=3.75×10−1=37.5%2)1mm汞柱代表的大气压为0.133KPa,所以|∆w|www=0.133wwww w=∆ww×100%=0.1338×100%=1.6625×10−2=1.6625%3)1mm水柱代表的大气压:ρgh,其中g=9.80665m/s2,通常取g=9.8m/s2则|∆w|www=9.8×10−3wwww w=∆ww×100%=9.8×10−38×100%=1.225×10−36.在用发酵法生产赖氨酸的过程中,对产酸率(%)作6次评定。
浙大远程教育 国际金融学第一次作业答案

第一讲国际收支综合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IMF规定,在国际收支统计中(C )A.进口商品以CIF价计算,出口商品以FOB价计算B.进口商品以FOB价计算,出口商品以CIF价计算C.进出口商品均按FOB价计算D.进出口商品均按CIF价计算2、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下列各项属于单方面转移的是(DA.保险赔偿金B.专利费C.投资收益D.政府间债务减免*3、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人为设立的项目是(D )A.官方储备B.分配的特别提款权C.经常转移D.错误与遗漏4、下列项目应记入贷方的是(C )A.从xx获得的商品和劳务B.向xx政府或私人提供的援助、捐赠C.国内私人国外资产的减少或国外负债的增加D.国内官方当局的国外资产的增加或国外负债的减少5、综合项目差额是指(B )A.经常项目差额与资本与金融项目差额之和B.经常项目差额与资本与金融项目中扣除官方储备后差额之和C.经常项目差额与金融项目差额之和D.经常项目差额与资本项目差额之和*6.国际收支不平衡是(A )A.自主性交易不平衡B.调节性交易不平衡C.自主性交易和调节性交易都不平衡D.经常项目不平衡7、最早论述“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理论的是(B )A.xxB.xx·大卫C.弗里德曼D.凯恩斯8、主要研究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是A.物价现金流动机制B.弹性分析理论)(B )C.“米德冲突”及协调理论D.自动调节理论9、“xx——勒纳条件”是指(A )A.进口需求弹性与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B.进口需求弹性与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0C.进口需求弹性与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小于1D.进口需求弹性与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小于010、当处于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逆差的经济状况时,应采用下列政策搭配(D )A.紧缩国内支出,本币升值B.扩张国内支出,本币贬值C.扩张国内支出,本币升值D.紧缩国内支出,本币贬值*11、在二战前,构成各国国际储备的是(A )A.黄金与可兑换为黄金的外汇B.黄金与储备头寸C.黄金与特别提款权D.外汇储备与特别提款权12、在典型的国际金本位制下,最重要的国际储备形式是(B )A.外汇储备B.黄金储备C.在IMF的储备头寸D.特别提款权*13、目前在IMF会员国的国际储备中,最重要的国际储备形式是(BA.黄金储备B.外汇储备C.在IMF的储备头寸D.特别提款权14、二战后,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是(C )A.英镑B.日元C.美元D.马克*15、国际清偿力是一国具有的(D )A.国际储备B.现实的对外清偿能力C.可能的对外清偿能力D.现实和可能的对外清偿能力之和*16、一国的国际储备额同进口额之间适当的比例关系为(B )A.40%-50%B.20%-40%C.50%-60%D.10%-30%17、在国际储备结构管理中,各国货币当局应更重视(C )A.收益性)B.xxC.流动性D.可偿性18、我国的国际储备管理主要是(B )A.黄金储备管理B.外汇储备管理C.储备头寸管理D.特别提款权管理二、多项选择题*1、国际收支的长期性不平衡是指(BE )A.暂时性不平衡B.结构性不平衡C.货币性不平衡D.周期性不平衡E.收入性不平衡2、从供给角度讲,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有(BC )A.财政政策B.产业政策C.科技政策D.货币政策E.融资政策3、下列项目中属于自主性交易的是(ABC )A.经常项目B.资本项目C.证券投资项目D.官方储备项目E.错误与遗漏项目*4、储备货币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是(ABC )A.必须是可兑换货币B.必须为各国普遍接受C.价值相对稳定D.必须与黄金保持固定的比价关系E.必须与特别提款权保持固定比价关系5、一国国际储备的来源渠道有(ABCD )A.国际收支顺差B.中央银行针对本币升值的外汇干预活动C.IMF分配的特别提款权D.中央银行在国内收购黄金E.政府或中央银行向国外借款净额三、判断题1、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反映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外汇收支的对外经济交易的统计表。
微观经济学作业习题答案

第一次作业(2010cdut)1、粮食价格提高对猪肉的供给曲线有何影响猪肉价格提高对猪肉销售量和猪肉供给曲线是否会发生影响答:粮食价格的提高将使猪肉的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因为粮价提高将使猪的饲养成本上升,进而在任一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猪肉量随之减少。
猪肉价格提高将增加猪肉的销售量。
因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猪肉价格提高意味着增加猪肉这种商品的供应量将变得更加有利可图.因此生产和销售者将提供更多的猪肉上市,这表现为猪肉供给曲线上点的位置的移动。
但猪肉价格提高本身并不会对供给曲线的变动产生影响。
2、指出发生下列几种情况时某种蘑菇的需求曲线的影响,为什么(1)卫生组织发布一份报告,称这种蘑菇会致癌;(2)另一种蘑菇的价格上涨了;(3)消费者的收入增加了;(4)培育蘑菇的工人工资增加了。
答:(1)对此蘑菇的需求曲线会向左移。
因为卫生组织发布的该蘑菇会致癌的报告会使得人们普遍产生对食用此种蘑菇的恐惧心理,从而在任一价格水平下大大减少对它的需求量。
(2)此蘑菇的需求曲线会向右移。
因为各个品种的蘑菇属于互替商品,当另一种蘑菇的价格上涨后人们会减少对那种蘑菇的需求量,并通过多消费此种蘑菇来实现替代。
因而在任一价格水平下增加了对此种蘑菇的需求量。
(3)此种蘑菇的需求曲线会向右移。
因为消费者收入的增加意味着他们购买力的增强,这将使他们增加对这种蘑菇在内的正常商品的需求量,并且在任一价格水平下都是如此。
(4)此种蘑菇的需求曲线不变,如果不考虑培育蘑菇的工人作为消费者对此种蘑菇的需求的话。
因为培育蘑菇的工人工资增加只影响蘑菇的供给成本进而影响其供给曲线,对需求曲线则不发生影响。
第二次作业1.下面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经济学家认为,降低价格一定会使供给量下降是一条规律。
可是这个规律也有例外。
例如,2000年电脑的价格才8000元一台,但到2005年为4000元一台,然而销售量却增加3倍。
可见,降低价格不一定会使供给量下降。
公共关系习题(带答案)

公共关系习题(带答案)《公共关系》第一次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公共关系也可称作( D )。
A团体关系B人群关系C人际关系D公众关系2.公共关系的功能和方法还会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但其核心内涵,即( A )。
A双向传播与沟通B单向传播C内部传播D外部沟通3.公共关系的主体是( A )。
A组织B公众C个人D团体4.美国公共关系职业的先驱者是(C )。
A梅耶B伯尼斯C艾维·李D巴纳姆5.1952年,美国的卡特利普和森特出版了他们权威性的公共关系专著( D ),在美国被誉为“公共关系的圣经”。
A《公众舆论的形成》B《原则宣言》C《芝加哥论坛报》D《有效的公共关系》6.民主政治取代专制政治,这是公共关系产生的( D )。
A历史条件B经济条件C文化条件D政治条件7.凡宣传皆好事是( B )的信条。
A艾维·李B巴纳姆C爱德华·伯尼斯D格鲁尼格8.西方公共关系学界认为.亚里士多德的( C )堪称最早问世的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书籍。
A《公众舆论的形成》B《原则宣言》C《修辞学》D《有效的公共关系》9.1903年,(A )开办了第一家宣传顾问事务所,成为向客户提供劳务而收取费用的第一个职业公共关系人。
A艾维·李B巴纳姆C爱德华·伯尼斯D格鲁尼格10.1955年,国际公共关系联合会(1PRA)在(D )正式宣告成立。
A法国巴黎B中国北京C美国华盛顿D英国伦敦11.1986年,我国第一家专业公共关系公司(A )在北京注册成立。
A中国环球公共关系公司B中国创意公共关系公司C中国博利公共关系公司D爱德曼公共关系公司12.公关机构附属于组织的某个职能部门是( B )型。
A部门并列B部门隶属C高层领导直属D公共关系委员会13.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成立于( D )。
A1955年B1986年C1990年D1987年14.( D )是指那些对组织的政策、行为和产品持赞成意向和支持态度的公众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的基本构成练习
1.细胞是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4.电镜下观察细胞膜可分为三层,内,外,二层较深暗,中,层较明亮,一般把这种结构称为单位膜
16.组织由( 细胞)和( 细胞间质)组成,构成人体的四大基本组织是( 上皮)组织、( 结缔)组织、( 肌,)组织和( 神经)组织。
29.骨组织由( 大量钙化)的细胞间质和多种细胞组成。
( 钙化)的细胞间质也叫( 骨质)。
细胞有( 骨原细胞)、( 骨细胞)、( 成骨细胞)和( 破骨细胞)四种。
31.肌组织主要由( 肌细胞)和少量( 疏松结缔组织)组成,( 肌)细胞间有丰富的( 毛细血管)。
32.肌组织可分为( 骨骼肌)、( 心肌)和( 平滑肌)三种。
其中( 骨骼肌)和( 心肌)属于横纹肌;( 骨骼肌)的收缩受意识支配,也称做( 随意肌)。
36.神经组织由( 神经细胞)和( 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它们都是有( 突起)的细胞。
37.神经元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可分为( 胞体)和( 突起)两部分,后者又分为( 树突)和( 轴突)。
38.按功能不同可将神经元分为( 感觉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和( 中间神经元)三种。
43.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 神经元)与( 非神经元)之间的( 特化的细胞连接)。
它是由(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和( 突触间隙)三部分组成。
它的功能是( 传递信息)。
44.神经末梢按功能可分为( 感觉神经末梢)和( 运动神经末梢)两大类。
肌梭、腱梭为( 感觉神经末梢),也称做( 本体感觉器)。
运动终板为( 运动神经末梢),它的组成结构同( 突触)相似。
三、选择题(单选或多选)
2、细胞具有(D)生命机能特征
A,新陈代谢
B,生长与发育
C,繁殖与分化
D,以上全部正确
1
18、软骨组织的营养主要来自( A )
A.软骨膜内的血管
B.软骨基质内的蛋白质
C.软骨基质内的组织液
D.软骨基质内的毛细血管
24、没有细胞器、细胞核的细胞是( B )
A.淋巴细胞
B.红细胞
C.血小板
D.巨噬细胞
25.骨骼肌细胞(ABC)
A.含有大量肌原纤维
B.含有大量线粒体
C.含有大量糖元
D.含有大量溶酶体
26.肌节是(C)
A.肌纤维之间的连接结构
B.肌细胞的基本结构单位
C.肌原纤维收缩与舒张的基本结构单位
D.神经原纤维的基本结构单位27.构成细肌丝的成分是(C )A.肌红蛋白
B.肌球蛋白
C.肌动蛋白
D.肌原蛋白
30.神经元(BC )
A.细胞内含有大量肌原纤维
B.由胞体和突起组成
C.合成蛋白质功能旺盛
D.分为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32.神经末梢(ACD)A.分为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B.是运动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
C.分布于器官和组织内
D.是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
37.能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的细胞是
(A )A.神经细胞
B.肌细胞
C.突触
D.运动终板
.
四.名词解释
1.细胞:细胞是生物体(人体)最基本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模式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组成。
它具有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分化、衰老和死亡等生命机能特征。
16.肌节;肌节位于肌原纤维上,相临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一个肌节,它包括1/2明带。
1个暗带,再加1/2明带。
肌节是肌原纤维收缩与舒张的基本单位。
、
17.肌原纤维;肌原纤维位于肌细胞内,排列紧密,以骨骼肌细胞中数量最多。
肌原纤维呈细丝状,沿肌细胞长轴平行排列。
肌原纤维上有明暗相间的横纹,即明带和暗带,明带中有Z线(间线),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为肌节。
18.☆三联体;三联体位于骨骼肌细胞内,由横小管(T小管)与两侧的终池共同组成。
横小管位于A带与I带交界处,是细胞膜向内凹陷形成的小管网,具有传递兴奋的作用。
终池是滑面内质(肌浆网)于横小管附近膨大形成的扁囊,功能是储存和释放钙离子,调节肌浆中钙离子的浓度,参与肌细胞的收缩活动。
20.神经元;神经元主要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神经核,神经节和神经丛内,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调节其他各器官系统的功能。
√21.运动终板;运动终板是躯体运动神经与骨骼肌纤维之间的特化连接结构,呈椭圆形板状。
它的功能是将神经冲动传给骨骼肌,引起肌纤维收缩。
22.神经末梢;周围神经的终末既神经末梢。
它终于全身各组织器官内,按功能分为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
感觉神经末梢可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入中枢,产生感觉。
运动神经末梢将中枢的兴奋传到肌细胞或腺体,引起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
√23.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是神经元传递信息的重要结构。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三部分组成,通过它的传递作用实现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通讯联系。
;
五.问答题
1.简述人体的组成和构成;人体时一个复杂统一的有机体,其最基本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生命活动的单位时细胞。
由形态相似、功能相关的细胞与细胞间质组成组织。
几种功能相关的组织构成由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器官。
在结构和功能尚密切相关的多个器官相互结合构成系统,共同执行某些特定的功能。
人体就是由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官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组成。
在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夏,完成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
7.试述神经组织的组成,结构与功能,重点叙述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神经组织是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
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
胞体是神经元的核心部分,形状各有不同,可呈星形,三
角形或圆形。
胞体由胞膜,胞质和胞核组成。
胞核大而圆,染色质松散,核仁明显。
细胞质内有丰富的嗜碱性物质即尼质体,在电子显微镜下为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
胞质内除含有一般细胞器外,还含有丰富的神经原纤维,它与神经递质的运输有关。
突起可分为树突和轴突。
树突由一条或多条,多有分支,其作用是把兴奋传入胞体,轴突只有一条,较细长,无分支,其作用是把兴奋从胞体传出。
神经元的突起以突触的方式彼此连接,形成复杂的神经通路和网络,将化学信号从一个神经元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或其他组织的细胞,感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
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大大多于神经元,形态结构不同,功能各异,根据分布部位不同可分为中枢神经胶质细胞和周围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保护,绝缘和修复的作用。
六.填图题
1细胞结构模式图(电镜)(图1—6)
(1)(2)(3)(4)(5)
___高尔基体(内网器)___分泌颗粒___ 中心体____线粒体______ __细胞膜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
(6) (7) (8) (9) (10 ) ( 11)
_____基质______ ___脂滴_______ __核仁_________ ___核膜_______ ______核孔_____ ___内质网________
2.人体基本组织示范图(图1—7)
(1)(2)(3)(4)
____上皮组织___________ __疏松结缔组织___________ ______肌组织_________ ___神经组织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