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的生产工艺
味精的生产工艺流程

味精的生产工艺流程味精,即谷氨酸钠,是一种常用的调味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中。
下面是味精的生产工艺流程:1. 原料采购:味精的主要原料是淀粉和面筋,通常选择优质的玉米或小麦作为原料。
原料的选择对味精的质量有很大影响,因此供应商的选择非常重要。
2. 粉碎和混合:首先,将原料经过粉碎机进行粗碎,然后使用细碎机进行细碎,使粉碎后的原料达到一定的细度。
然后,将淀粉和面筋按一定的比例混合。
3. 水解:将混合好的原料加入锅内,加入适量的水进行搅拌。
将锅内的温度升高至60-70摄氏度,然后加入适量的酸或碱进行调节。
调节后,继续加热,使温度达到85-95摄氏度,维持一定的时间。
这个过程中,混合物会发生水解反应,产生谷氨酸。
4. 过滤:水解后的混合物需要进行过滤,将固体和液体分离。
通常采用压滤机进行过滤,将液体部分从固体部分分离出来。
5. 撇脂:过滤后的液体中可能还残留一定的脂肪物质,需要进行撇脂处理。
一般采用离心机或其他物理方式进行撇脂,进一步提高液体的纯度。
6. 浓缩:过滤后的液体需要进一步浓缩,以提高味精的浓度。
通常采用蒸发浓缩或真空浓缩的方式进行。
在浓缩过程中,还需要对液体进行除杂处理,去除其中的杂质。
7. 结晶:经过浓缩的液体进一步结晶,即形成结晶颗粒。
一般采用真空结晶或喷雾结晶的方式,通过控制温度和湿度,使味精结晶形成。
8. 干燥:结晶后的味精需要进行干燥处理。
一般采用喷雾干燥、流化床干燥或闪蒸干燥等方式进行。
通过热风或真空,将味精颗粒中的水分蒸发,使颗粒中的水分含量达到一定标准。
9. 粉碎和分级:经过干燥后的味精可以形成颗粒状,需要进行粉碎和分级处理。
通过粉碎机将味精颗粒加工成所需要的粒度,然后通过振动筛进行分级,将具有不同粒度的味精颗粒分离出来。
10. 包装和储存:味精经过粉碎和分级后,需要进行包装。
通常采用塑料袋、纸箱或其他合适的包装材料进行包装,以保护味精的质量和口感。
然后,将包装好的味精储存于干燥、阴凉的仓库中,避免受潮和气味的影响。
味精生产工艺流程

等电离交法
提取工艺说明
谷氨酸发酵完毕,在发酵液中的谷氨酸含量一 般为4~8%。是以谷氨酸铵盐形式存在的,此 外还含有其他的氨基酸以及残糖,有机酸类, 微量无机盐及悬浮在发酵液中的大量菌体。蛋 白质等固形物质;捉取谷氨酸的方法主要有等 电点法、离子交换法。等电点-离子交换法, 盐酸盐法,锌盐法等几种方法。
味精生产工艺流程
离子交换法提取谷氨酸具有过程简,周期短、 设备省、占地少的特点,提取总收率在80~90 %,是一种较好的方法,缺点是耗用大量酸碱 化工原料,废液污染环境,同时树脂碎损易造 成收率不稳定等弊病。
味精生产工艺流程
离子交换柱的结构
用离子交换法提取谷氨酸,其离子交换装置 的型式有单柱式和双柱式,双柱式为两柱串 连使用,发酵液先通过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 脂(氢型)以除去NH4+、K+、Mg2+等杂质,此 种树脂不吸附谷氨酸,然后再通过强酸性阳 离子交换树脂以吸附谷氨酸。用碱洗脱第二 柱谷氨酸,因浓度集中,谷氨酸含量可达16 %,其收率比单柱法可提高5%左右,减少 了漏液。
因此当以淀粉作为原料时,必须先将淀粉水解 成为葡萄糖才能供发酵使用,这个过程称为 “糖化”,所制得的糖液称为淀粉水解糖。
味精生产工艺流程
味精生产普遍采用中温淀粉酶或高温淀粉酶液化, 高转化率液体糖化酶糖化的双酶法制糖工艺。
酶法制糖工艺,特别是采用耐高温淀粉酶液化的 新双酶法制糖工艺,其淀粉-酶的转化率和糖液 的质量均高于以前的酸法工艺或酸酶法工艺。
工艺流程图
发酵工艺说明
将糖液和其它配料配制成培养基,装入发酵罐, 进行实罐灭菌。然后冷却,接种。流加尿素或 氨补充氮源,流加消沫剂消除泡沫。供给无菌 空气、搅拌、控制温度。
味精生产工艺流程
味精的生产工艺说明

味精的生产工艺说明一、味精及其生理作用1. 味精的种类按谷氨酸的含量分类:99%、95%、90%、80%四种按外观形状分类:结晶味精、粉末味精2.味精的生理作用和安全性(1)参与人体代谢活动:合成氨基酸(2)作为能源(3)解氨毒味精的毒性试验表明是安全的。
二、味精的生产方法味精的生产方法:水解法、发酵法、合成法和提取法。
1、水解原理:蛋白质原料经酸水解生成谷氨酸,利用谷氨酸盐酸盐在盐酸中的溶解度最小的性质,将谷氨酸分离提取出来,再经中和处理制成味精。
生产上常用的蛋白质原料——面筋、大豆及玉米等。
水解中和,提取蛋白质原料——谷氨酸————味精2、发酵法原理:淀粉质原料水解生成葡萄糖,或直接以糖蜜或醋酸为原料,利用谷氨酸生产菌生物合成谷氨酸,然后中和、提取制得味精。
淀粉质原料—→糖液—→谷氨酸发酵—→中和—→味精3、合成法原理:石油裂解气丙烯氧化氨化生成丙烯腈,通过羰化、氰氨化、水解等反应生成消旋谷氨酸,再经分割制成L-谷氨酸,然后制成味精。
丙烯→氧化、氨化→丙烯睛→谷氨酸→味精4、提取法原理:以废糖蜜为原料,先将废糖蜜中的蔗糖回收,再将废液用碱法水解浓缩,提取谷氨酸,然后制得味精。
水解、浓缩中和,提取废糖蜜————→谷氨酸————→味精二、味精的生产工艺图三、原料来源谷氨酸发酵以糖蜜和淀粉为主要原料。
糖蜜:是制糖工厂的副产物,分为甘蔗糖蜜和甜菜糖蜜两大类。
淀粉:来自薯类、玉米、小麦、大米等1、淀粉的预处理(1)淀粉的水解原料→粉碎→加水→液化→糖化→淀粉水解糖(2)淀粉的液化在 -淀粉酶的作用将淀粉水解生成糊精和低聚糖。
(3)淀粉的糖化在糖化酶(如曲霉菌糖化剂)的作用下将糊精和低聚糖水解成葡萄糖。
喷射液化器出口温度控制在100-105℃,层流罐温度维持在95-100 ℃,液化时间约1h,然后进行高温灭酶。
淀粉浆液化后,通过冷却器降温至60 ℃进入糖化罐,加入糖化酶进行糖化。
糖化温度控制在60 ℃左右,pH值4.0-4.4,糖化时间48h.糖化结束后,将糖化罐加热至80-85 ℃,灭酶30min.过滤得葡萄糖液。
(完整版)味精的生产工艺流程简介

1 味精的生产工艺流程简介味精的生产一般分为制糖、谷氨酸发酵、中和提取及精制等 4 个主要工序。
1 .1 液化和糖化因为大米涨价,目前大多数味精厂都使用淀粉作为原材料。
淀粉先要经过液化阶段。
然后在与 B 一淀粉酶作用进入糖化阶段。
首先利用一淀粉酶将淀粉浆液化,降低淀粉粘度并将其水解成糊精和低聚糖,应为淀粉中蛋白质的含量低于原来的大米,所以经过液化的混合液可直接加入糖化酶进入糖化阶段,而不用像以大米为原材料那样液化后需经过板筐压滤机滤去大量蛋白质沉淀。
液化过程中除了加淀粉酶还要加氯化钙,整个液化时间约30min 。
一定温度下液化后的糊精及低聚糖在糖化罐内进一步水解为葡萄糖。
淀粉浆液化后,通过冷却器降温至60 C进入糖化罐,加入糖化酶进行糖化。
糖化温度控制在60 C左右,PH值4 . 5,糖化时间18-32h。
糖化结束后,将糖化罐加热至80 85 C,灭酶30min。
过滤得葡萄糖液,经过压滤机后进行油水分离(一冷分离,二冷分离),再经过滤后连续消毒后进入发酵罐。
1. 2 谷氨酸发酵发酵谷氨酸发酵过程消毒后的谷氨酸培养液在流量监控下进入谷氨酸发酵罐,经过罐内冷却蛇管将温度冷却至32 C,置入菌种,氯化钾、硫酸锰、消泡剂及维生素等,通入消毒空气,经一段时间适应后,发酵过程即开始缓慢进行。
谷氨酸发酵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生长过程,谷氨酸菌摄取原料的营养,并通过体内特定的酶进行复杂的生化反应。
培养液中的反应物透过细胞壁和细胞膜进入细胞体内,将反应物转化为谷氨酸产物。
整个发酵过程一般要经历 3 个时期,即适应期、对数增长期和衰亡期。
每个时期对培养液浓度、温度、PH 值及供风量都有不同的要求。
因此,在发酵过程中,必须为菌体的生长代谢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经过大约34 小时的培养,当产酸、残糖、光密度等指标均达到一定要求时即可放罐。
1 .3 谷氨酸提取与谷氨酸钠生产工艺该过程在提取罐中进行。
利用氨基酸两性的性质,谷氨酸的等电点在为pH3 .0 处,谷氨酸在此酸碱度时溶解度最低,可经长时间的沉淀得到谷氨酸。
(完整版)味精的生产工艺

味精的生产工艺味精的生产工艺味精是调味料的一种,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
谷氨酸钠是一种氨基酸谷氨酸的钠盐。
是一种无嗅无色的晶体,在232℃时解体熔化.谷氨酸钠的水溶性很好,在100毫升水中可以溶解74克谷氨酸钠。
味精是一种很好的调味品,易溶于水,能给植物性食物以鲜味,给肉食品店以香味.在汤、菜中放入少许味精,会使其味道更鲜美。
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进入肠胃以后,很快分解出谷氨酸,谷氨酸是由蛋白质分解的产物,是氨基酸的一种,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在人体内能起来改善和保持大脑机能的作用。
谷氨酸钠在100℃时就会被分解破坏,因此,做汤、烧菜时放味精,能够使味精分解,大部分谷氨酸钠变成焦谷氨酸钠。
这样不但丧失了味精的鲜味,而且所分解出的焦谷氨酸钠还有一定的毒性。
所以不要将味精与汤、菜放在一起长时间煎煮,必须在汤、菜做好之后再放。
碱性食品不宜使用味精,因为碱会使味精发生化学变化,产生一种具有不良气味的谷氨酸二钠,失去调味作用。
一、谷氨酸发酵以糖蜜和淀粉为主要原料.1、糖蜜:是制糖工厂的副产物,分为甘蔗糖蜜和甜菜糖蜜两大类,其中含较多的可发酵性糖,总糖含量:甘蔗糖蜜54。
8%,甜菜糖蜜49.4%;总糖中主要是可发酵性糖.2 糖蜜的处理目的:降低生物素的含量。
方法:活性炭吸附法:用量为糖蜜的30%—40%水解活性碳处理法:盐酸+活性碳树脂处理法:(1)糖蜜中糖浓度高,必须进行稀释,一般稀释至18~20%.(2)糖蜜中杂质很多,如黑色素、灰分等,必须进行澄清、过滤。
一般采用加酸静置,加酸调pH 3.0~3。
8,并定时通风,除溶液中的SO2、NO2等有害性挥发成分。
(3)糖蜜中的含氮物质较少,应补充营养盐,如硫酸氨,磷酸钙等物质.(4)调pH 7.0~7.5。
(5)灭菌:80~90℃。
3 淀粉质原料:薯类、玉米、小麦、大米等。
直链淀粉占17%—27%,其余为支链淀粉。
淀粉的水解有多种方法:酸解、酶解,酸酶结合法等,(1)、酸解法工艺:原料调浆→ 糖化→ 冷却→ 中和脱色→ 过滤除杂→糖液② 淀粉酸解法工艺要点:糖化条件的控制,淀粉乳浓度:10-110Be酸种类与用量:盐酸干淀粉的0.6%,糖化温度和时间:蒸汽直接加热133℃,25min,138℃,15min加酸方式:先加1/3,后2/3.糖化终点判定酒精法,酸解结束前,将少量酸解液滴入无水酒精中,若无白色沉淀出现,表示淀粉水解完全。
(完整版)味精的生产工艺说明

味精的生产工艺说明一、味精及其生理作用1. 味精的种类按谷氨酸的含量分类:99%、95%、90%、80%四种按外观形状分类:结晶味精、粉末味精2.味精的生理作用和安全性(1)参与人体代谢活动:合成氨基酸(2)作为能源(3)解氨毒味精的毒性试验表明是安全的。
二、味精的生产方法味精的生产方法:水解法、发酵法、合成法和提取法。
1、水解原理:蛋白质原料经酸水解生成谷氨酸,利用谷氨酸盐酸盐在盐酸中的溶解度最小的性质,将谷氨酸分离提取出来,再经中和处理制成味精。
生产上常用的蛋白质原料——面筋、大豆及玉米等。
水解中和,提取蛋白质原料——谷氨酸————味精2、发酵法原理:淀粉质原料水解生成葡萄糖,或直接以糖蜜或醋酸为原料,利用谷氨酸生产菌生物合成谷氨酸,然后中和、提取制得味精。
淀粉质原料—→糖液—→谷氨酸发酵—→中和—→味精3、合成法原理:石油裂解气丙烯氧化氨化生成丙烯腈,通过羰化、氰氨化、水解等反应生成消旋谷氨酸,再经分割制成L-谷氨酸,然后制成味精。
丙烯→氧化、氨化→丙烯睛→谷氨酸→味精4、提取法原理:以废糖蜜为原料,先将废糖蜜中的蔗糖回收,再将废液用碱法水解浓缩,提取谷氨酸,然后制得味精。
水解、浓缩中和,提取废糖蜜————→谷氨酸————→味精二、味精的生产工艺图三、原料来源谷氨酸发酵以糖蜜和淀粉为主要原料。
糖蜜:是制糖工厂的副产物,分为甘蔗糖蜜和甜菜糖蜜两大类。
淀粉:来自薯类、玉米、小麦、大米等1、淀粉的预处理(1)淀粉的水解原料→粉碎→加水→液化→糖化→淀粉水解糖(2)淀粉的液化在 -淀粉酶的作用将淀粉水解生成糊精和低聚糖。
(3)淀粉的糖化在糖化酶(如曲霉菌糖化剂)的作用下将糊精和低聚糖水解成葡萄糖。
喷射液化器出口温度控制在100-105℃,层流罐温度维持在95-100 ℃,液化时间约1h,然后进行高温灭酶。
淀粉浆液化后,通过冷却器降温至60 ℃进入糖化罐,加入糖化酶进行糖化。
糖化温度控制在60 ℃左右,pH值4.0-4.4,糖化时间48h.糖化结束后,将糖化罐加热至80-85 ℃,灭酶30min.过滤得葡萄糖液。
味精的生产工艺流程

味精的生产工艺流程味精,也称为谷氨酸钠,是一种食品添加剂,能够增加食物的味道,并提高食物的鲜美程度。
下面将为你介绍味精的生产工艺流程。
味精的生产主要分为五个步骤:玉米淀粉处理、发酵、糖化、提取和结晶。
第一步:玉米淀粉处理。
玉米是味精的主要原料,首先将玉米浸泡在水中,以去除表面的杂质。
然后将玉米研磨成细粉,再把细粉进行筛分,以去除较粗的颗粒。
接下来的步骤是加热和酸化处理,将细粉与酸混合,使细粉中的蛋白质水解为谷氨酸。
第二步:发酵。
将处理过的玉米淀粉溶液加入到发酵罐中,然后添加适量的发酵剂,通常使用谷氨酸盐菌,它能够加速谷氨酸的生成。
发酵过程中,细菌将玉米淀粉中的葡萄糖转化为谷氨酸。
发酵需要一定的时间,通常需要5-7天。
第三步:糖化。
发酵完成后,将发酵液进行糖化处理。
糖化是将淀粉转化为糖的化学反应。
首先将发酵液进行加热,然后加入糖化酶。
糖化酶能够将淀粉分解成糖,进一步增加谷氨酸的含量。
糖化过程通常需要进行一段时间,以确保糖化酶充分作用。
第四步:提取。
糖化完成后,将混合物进行过滤和脱色,以去除杂质和颜色。
然后经过一系列的浓缩、结晶和干燥步骤,将谷氨酸提取出来。
提取过程中,溶液经过蒸馏和浓缩,谷氨酸浓度逐渐增加。
接下来的结晶步骤中,将谷氨酸溶液进行冷却,使谷氨酸结晶出来。
最后,将谷氨酸晶体进行干燥,得到味精的成品。
第五步:包装和质检。
经过上述工艺流程生产出的味精,需要进行包装和质检。
通常将味精用袋子或罐子进行包装,并在包装上标明产品的成分、规格等信息。
然后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查,包括外观、味道等项目。
以上就是味精的生产工艺流程。
味精不仅在家庭烹饪中广泛应用,也是食品加工行业中的重要原料。
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质量,以保证味精的安全和质量。
味精制作工艺流程

味精制作工艺流程味精,又称谷氨酸钠,是一种常用的调味品,具有增强食物鲜味的作用。
味精的制作工艺流程经过多道工序,包括发酵、提取、结晶等环节。
下面将详细介绍味精的制作工艺流程。
1. 原料准备。
味精的主要原料是淀粉和氨基酸。
淀粉可以来自玉米、小麦等作物,氨基酸则可以通过发酵提取,常用的发酵菌有大肠杆菌、放线菌等。
此外,制作味精还需要一定数量的水和氢氧化钠。
2. 发酵。
首先,将淀粉和氨基酸溶解在水中,然后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调节pH值。
接下来,将发酵菌接种到溶液中,放置在适温下进行发酵。
发酵的时间一般为1-2天,待溶液中的氨基酸得到充分转化后,即可进行下一步工艺。
3. 提取。
发酵结束后,将发酵液进行提取。
首先通过过滤等方式将固体颗粒去除,得到含有氨基酸的溶液。
然后通过蒸发浓缩的方式,将溶液中的水分逐渐蒸发,得到浓缩的氨基酸溶液。
4. 结晶。
浓缩的氨基酸溶液经过进一步处理,使其达到一定的纯度和结晶度。
通常采用结晶法,将氨基酸溶液缓慢冷却,使其中的氨基酸逐渐结晶沉淀。
然后通过过滤、洗涤等步骤,将结晶的氨基酸进行分离和纯化,得到味精的粗品。
5. 精制。
粗品经过进一步的精制工艺,包括溶解、再结晶、干燥等步骤,使味精的纯度达到要求。
在溶解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加入一定量的辅料,如结晶助剂、防结块剂等。
然后通过再结晶和干燥,得到成品味精。
6. 包装。
最后,成品味精经过质量检验合格后,进行包装。
常见的包装方式有塑料袋、桶装等,包装过程需要严格遵守卫生标准和质量要求。
通过以上工艺流程,味精的制作过程完成。
这一系列工序的严谨操作和精密控制,确保了味精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不断改进工艺流程和技术手段,也为味精的生产提供了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味精的生产工艺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味精的生产工艺一、味精的物理、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①商品名称:味精、味素、谷氨酸钠,化学名称:L—α-氨基戊二酸一钠水化物,英文缩写:MSG②.相对分子量:187.13.③密度:粒子的相对密度为1.635,视相对密度为0.80—0.83④旋光性及比旋光度:因谷氨酸钠分子结构含有不对称碳原子,因此具有旋光性,分为L型、D型、D—L型三种。
当L谷氨酸钠和D 谷氨酸钠各占50%时,发生消旋,即为D—L谷氨酸钠。
在上述三种光学异构体中,只有L—谷氨酸钠具有鲜味。
L—谷氨酸钠的比旋光度为【α】20D=+24.8—+25.3(2.5mol/l.HCl)⑤味精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醚、丙酮等有机溶剂,难溶于纯乙醇,味精在水中的溶解度:65℃、64.42g/100ml溶液,70℃、66.38 g/100ml溶液,80℃、71.06g/100ml.⑥PH6.8—7.2(10%水溶液)⑦全氮:7.48%⑧熔点:195℃(在125℃以上易失去结晶水)2、味精的化学性质:①味精在盐酸的作用下生成谷氨酸或谷氨酸盐酸盐。
C5H8O4N.Na+ HCl=C5H9O4N+NaClC5H8O4N.Na+ 2HCl=C5H9O4N.HCl+NaCl②味精在强碱作用下可生成谷氨酸二钠。
但加谷氨酸后仍可生成谷氨酸C5H8O4N.Na+NaOH=C5H7O4N.Na2+H2OC5H7O4N.Na2+ C5H9O4N=2 C5H8O4N.Na特别强调的是味精在强碱作用下可生成谷氨酸二钠的同时会产生消旋生成D—L谷氨酸钠,对提取的收率及精制的透光产生较大影响,必须引起重视。
③味精在水溶液中长时间加热,可部分脱水生成焦谷氨酸钠。
C5H8O4N.Na----C5H6O3N.Na+H2O在加温(120℃,≥2h)酸或碱作用下仍能水解生成谷氨酸钠C5H6O3N.Na++H2O= C5H8O4N.Na④味精在水溶液中解离:PK1=2.19(α- PK) PK2=4.25(β- COOH) PK3=9.67(γ-COOH)谷氨酸钠的等电点=(4.25+9.67)/2=6.96二、味精的质量标准:①谷氨酸钠含量≥99%②谷氨酸钠透光≥98%③比旋光度【α】20 +24.8—+25.3⑤氯化物(以Cl-计)≤0.1%⑥PH 6.7—7.5⑦干燥失重≤0.5%⑧铁≤5mg/kg⑨硫酸盐(以SO4-2计)≤0.05%二、味精生产工艺:1、简易工艺流程:(谷氨酸+水+碱)中和(粉炭)脱色炭柱脱色(颗粒炭)浓缩结晶(单效、连续)分离烘干/筛分包装/成品(粉碳)脱色母液提取2、谷氨酸中和:①中和原理:谷氨酸是具有两个羧基(--COOH)一个氨基(--NH2)的酸性氨基酸与碳酸钠或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钠盐,中和的PH在谷氨酸的第二等电点6.96时,谷氨酸一钠离子在溶液中约占总离子浓度的99.95%,此时,谷氨酸一钠具有强烈的鲜味。
中和时所用碱为纯碱、液碱,现生产中中和前中期(PH3.8—6.2)基本采用纯碱,而后期用液碱再调PH至终点(PH计7.9—8.2,试纸6.6—6.8),如用液碱中和,因其为强碱,反应速度快,故加碱速度要缓慢,防止因加碱速度快导致PH过高(局部PH)过高造成的收率和质量的损失。
如使用纯碱中和,在中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泡沫(CO2↑),且此反应速度缓慢,原因在于纯碱为强碱弱酸盐,在参与反应时本身要有两次离解的过程即:CO32-+H2O HCO3-+OH- HCO3-+ H2O CO2↑+ OH-导致缓慢释放出OH-,,因反应速度慢,在中和时更要控制加减速度,一是防止产生大量CO2↑造成溢料造成的损失和污染带来的损失,二则是因为如加减速度过快,余碱不能完全中和导致局部PH过高,中和过程中产生消旋反应(D—L谷氨酸钠,此反应不可逆),造成中间体质量、产品质量、收率的损失。
(D—L谷氨酸钠产生的前提条件是温度高≥80℃且PH过高≥7,随着PH的升高,产生D-L谷氨酸钠的比例增加,严重影响收率,且D—L谷氨酸钠的溶解度小于味精的溶解度,当料液温度降低时,造成透光的大幅度下降而影响产品质量。
②谷氨酸与纯碱、液碱的反应方程式:2C5H9O4N+Na2CO3=2C5H8O4N.Na+CO2↑+H2OC5H9O4N+NaOH= C5H8O4N.Na+H2O③原材料单耗计算:2C5H9O4N+Na2CO3=2C5H8O4N.Na+CO2↑+H2O2*147 106 2*187中和理论收率:187/147*100%=127.2%实际生产中和收率一般在126—126.5%中和1吨折纯谷氨酸需纯碱:106/(2*147)≈0.361T/T生产1吨味精中和用纯碱为:106/(2*187)≈0.283T/TC5H9O4N+NaOH= C5H8O4N.Na+H2O中和1吨谷氨酸需(32%)液碱:40/147/32%≈0.85T/T生产1吨味精中和需(32%)液碱:40/187/32% ≈0.67T/T谷氨酸一钠的溶解度很大,而谷氨酸在常温下溶解度很低,为保证正常生产的需要,在加热的情况下进行中和过程,中和温度一般控制在55℃--60℃.谷氨酸溶解度的经验计算公式:lgs=0.5331+0.0136TS---溶解度 g/100g水 T—温度℃谷氨酸一钠的溶解度经验公式:Se=39.18+0.109T+0.0013T2Se---溶解度g/100g溶液 T---温度℃④原材料质量要求:谷氨酸质量要求液碱指标纯碱质量要求⑤中和工艺技术条件:⑥中和工艺条件分析:⑴中和温度:中和温度高,除发生消旋反应外,谷氨酸钠还会发生脱水环化产生焦谷氨酸钠,对产品质量和收率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整个中和过程中温度控制在55℃---60℃.⑵中和速度(中和周期):中和周期对中和液的收率和质量影响巨大。
当用纯碱中和时,如加减速度快,会产生大量的CO2↑泡沫,致中和液溢出造成污染和损失,更重要的是因纯碱与谷氨酸反应速度慢,加减速度过快会造成局部PH过高而产生消旋反应造成收率和质量的影响;经过大量实验证实,中和周期(PH3.8~3.9—6.5~7.0)≥5.5h.⑶中和PH:谷氨酸中和的过程既是用碱调节PH的过程,如果中和PH低(<6.5)尚有一部分谷氨酸(30—40%)未溶解,此时加炭脱色会造成收率的损失且过滤困难;如中和PH 高(≥7.0),影响下到工序脱色的效果,给产品质量带来麻烦,故中和PH控制在6.5—7.0(PH计)。
基地谷氨酸(中和液)质量标准3、中和液、母液脱色:①色素的来源:由于原辅材料的杂质特别是谷氨酸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淀粉糖化、发酵配料、培养基灭菌、发酵液浓缩、等点、水解等)生产过程产生色素(葡萄糖聚合、葡萄糖与氨基酸的美拉德反应、水解过程中色素)带入谷氨酸及精制母液不断循环造成的杂质、色素积累,导致中和液和精制母液色素重。
②脱色原理:脱色的方法采用粉炭和颗粒炭两步脱色,因粉状活性炭具有很大的表面积(每克活性炭的表面积为500---1000㎡),具有很强的吸附色素的能力。
吸附作用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活性炭表面与色素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引力为物理吸附,吸附特点:吸附速度快,吸附与温度成反比,容易吸附,无选择性。
另一种为活性炭表面的不饱和键与色素分子的极性基团形成一种共价键的化学吸附,吸附特点:吸附速度慢,吸附速度与温度成正比具有选择性;在整个脱色过程中,化学吸附与物理吸附都有③粉炭脱色的工艺条件:④粉炭脱色工艺条件的分析:⑴脱色温度:随着温度的提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料液粘度降低,色素分子向炭表面的扩散速度增加,接触机会增多,有力于吸附,但温度过高。
炭表面向溶液中解析色素的速度也会大大增加,综合考虑,脱色温度控制在55℃--60℃.⑵脱色PH:PH对脱色的影响很大,PH在4.5—5.0时脱色效果最好,但在此范围内尚有40%的谷氨酸未溶解,如在此范围脱色会造成收率的损失;如PH过高≥6.3-6.4,脱色效果不好,导致影响产品质量,综合考虑,现工艺中一般将料液PH先调至5.5加炭脱色,而后在适度调整PH至5.7—6.0(PH计6.7—7.0)过滤。
⑶脱色时间:色素分子向炭表面扩散及炭对色素的吸附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只有充分接触才能充分发挥炭的脱色作用,但到一定的时间后再延长时间,脱色效果不再增加,故在生产中一般控制在其他条件达到后从加入炭完毕40min即可达到脱色饱和。
⑷炭的用量与谷氨酸、炭的质量关系重大,随着提取工艺得不断改进,转晶谷氨酸质量的提高,用炭量大大降低,现用炭量一般控制在1—4kg/m3之间,如苏氨酸、活性炭质量差,可适度增加,但增加过多,并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原因在于炭本身也含有钙、镁、铁、氯等杂质,反而使系统的杂质量增加,对脱色更不利。
⑸料液浓度:料液浓度高,粘度大,色素分子向炭表面扩散速度变慢,不但影响脱色效果,给后道工序过滤也带来困难,鉴于现谷氨酸质量的提高和能耗的考量,中和液浓度控制在25±1Be,母液脱色浓度控制在24±1Be.⑹粉炭质量标准:GB/T12496—1999正常生产中一般除对粉炭进行检测外,进行实物脱色试验。
④炭柱脱色:⑴脱色原理同粉炭。
⑵炭柱脱色的工艺条件:⑶炭柱脱色工艺条件分析:㈠下柱流量控制:色素吸附与下柱流量关系密切,颗粒炭吸附色素需要一定的时间。
流量大,在柱中停留周期短,色素分子与炭表面接触周期短,吸附效果差,下柱液质量差,根据现生产实际,控制进、出流量在7—8m3/h。
㈡上柱液质量:上柱液质量对炭柱影响很大,如果上柱液色素高、杂质多、透光低,下柱液质量也差,且因颗粒炭吸附的饱和周期短,导致下柱液透光急剧下降,故生产上必须严格控制上柱液(过滤液)透光,以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
㈢温度控制:料液温度高,分子运动速度快,色素分子与炭表面接触几率增加,有利于吸附,但温度过高反而解析速度增加,下柱液透光反而不高,同时温度高,颗粒炭易破碎;如上柱温度低,料液粘度大,分子运动速度慢,不利于吸附,且因浓度高、粘度大,很可能造成结柱现象。
现生产上控制下柱料液温度控制在40—50℃㈣PH控制:PH对颗粒炭脱色效果的影响同粉炭,但要提醒注意的是上柱液的PH必须尽量保持稳定,如果上柱液的PH由低向高变化很大,颗粒炭的吸附效果急剧下降,下柱液质量(透光)也会明显下降㈤炭柱再生要规范、到位:流程为:色素下柱色素反洗预热压碱浸泡正洗碱※操作注意事项:ⅰ所有反洗必须采用间歇大水反洗(防止跑炭),将柱中的杂质反洗干净。
ⅱ配碱、酸前、后体积必须准确,计算方法:V1ρ1Q1=V2ρ2Q2Q2= V1ρ1Q1/ V2ρ2V1、V2:配碱、酸前后碱、酸体积;ρ1、ρ2:配碱、酸前后的碱、酸相对密度Q1、Q2:配碱、酸前碱、酸质量含量ⅲ配碱温度控制在80—82℃,温度低洗脱色素效果不好,温度高颗粒炭容易破碎,缩短了颗粒炭的使用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