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介绍说明》课件

表演特点
表演形式:一人站唱,以说唱相间,说中融唱 表演手段:平仄、韵律、节奏的运用 唱腔特点:高亢激越,抑扬有致 表演技巧:说、唱、演融为一体
曲目特点
传统曲目:《击鼓 骂曹》、《七星 灯》、《罗成叫关》 等
新编曲目:《黛玉 葬花》、《三打白 骨精》、《赤壁赋》 等
曲目题材广泛,涉 及历史、文学、民 间故事等
观众互动环节
观众提问:鼓励观众提出关于京韵大鼓的疑问或建议 现场表演:邀请观众上台表演一段京韵大鼓,增加互动性和参与感 观众分享:邀请观众分享自己与京韵大鼓的渊源和感受,增加情感共鸣 观众投票:设置投票环节,让观众评选出最受欢迎的京韵大鼓曲目或表演者
Part Seven 京韵大鼓的未来发展与
保护措施
政府支持:加大对京韵大鼓的保护力度,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传承人培养:加强对京韵大鼓传承人的培养,确保技艺得到传承 宣传推广: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京韵大鼓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提高公众认知度 合作交流:加强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京韵大鼓的国际传播
传承人介绍
骆玉笙
侯宝林
孙书筠
拓展受众群体: 通过宣传、推广 等方式,吸引更 多年轻人关注和 喜爱京韵大鼓
多元化发展:探 索与其他艺术形 式的合作,如话 剧、电影等,拓 宽京韵大鼓的发 展领域
培养传承人才: 加强对年轻一代 的培养和教育, 为京韵大鼓的传 承和发展提供有 力支持
未来展望
传承与保护:加强 对京韵大鼓的传承 和保护工作,确保 其继续发展和光彩
Part Three
京韵大鼓的艺术特点
唱腔特点
旋律优美:京韵大鼓的唱腔旋律流畅、起伏跌宕,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节奏鲜明:京韵大鼓的节奏感强烈,每一段都有固定的板眼和节奏,使得唱腔更加有力量和节奏感。
京韵大鼓

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 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北京成立曲艺公会后,遂正式统一名称为“京韵大 鼓”。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有种玉杰、王玉兰等接班人。
2008年,京韵大鼓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骆派京韵大鼓的优秀传人陆倚琴、刘春爱被认定 为该遗产的传承人。
代表曲目
京韵大鼓传统曲目有《单刀会》、《战长沙》、《博望坡》、《赵云截江》、《草船借箭》、《闹江州》、 《大西厢》、《祭晴雯》、《黛玉悲秋》等。
流派名家
京韵大鼓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被誉为“鼓界大王”的刘宝全,与刘宝全齐名的还有白云鹏和张小轩(张筱轩), 并形成刘派、白派、张派三大流派。刘宝全的学生白凤鸣,早期师承刘宝全的唱法。其长兄白凤岩曾任刘宝全的 弦师,他根据白凤鸣嗓音较宽、较低的特点,吸收借鉴了白云鹏的演唱艺术,与白凤鸣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共 同创造了苍凉悲壮“凡字腔”见长的“少白派”,并对后来天津“骆派”(骆玉笙)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京韵大鼓的唱腔属于板腔体,可分为慢板、快板、垛板、住板。基本腔调为起腔、平腔、落腔、高腔、长腔、 悲腔等。平腔适于叙事,高腔表现激昂的情绪,落腔则表现平缓轻松的情绪。
京韵大鼓具有半说半唱的特色,唱中有说,说中有唱。所以,唱词在演唱中也占重要的位置。唱词基本为七 字句和十字句,多为上下句的反复,并且比较讲究语气韵味,与唱腔衔接自然。主要伴奏乐器为大三弦与四胡, 有时也有琵琶。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
京韵大鼓

1.京韵大鼓又名(
),流行
于(
)地区的曲艺曲种。
2.京韵大鼓的演唱形式(
)。
其特点为( )。
3.题材为(
)
4.伴奏乐器(
)
5.《丑末寅初》演唱者(
名(
)。
),艺
京韵大鼓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自本世纪20年代以后,女演员张良小 楼、章翠凤、骆玉笙、孙书筠、阎秋 霞、小岚云等如雨后春笋般登上了京 韵舞台,她们在唱腔和表演方面都有 新的拓展,从而使京韵大鼓更受到广 大观众的喜爱。
京韵大鼓概况
京韵大鼓的唱词从基本上是七字句,每篇唱 词约一百四五十句左右,用韵以北京十三辙 为准,一个唱段大都一韵到底。京韵大鼓是 唱中有说,说中有唱,所以韵白在演唱中占 有重要位置。韵白讲究语气韵味儿,要半说 半唱,与唱腔自然衔接。表演形式是一人站 着唱,自己击鼓打板,掌握节奏和速度,主 要伴奏为三人,乐器为大三弦、四胡和琵琶。
什么是京韵大鼓?在哪形成的呢?
京韵大鼓原称“京音大鼓”是在清末民初形 成的。清朝时流行于河北省河间府一带,后陆续 进入北京、天津、保定等城市,据老艺人说,它 是由河北一带的“木板大鼓”和清代流传于八旗 子弟间的“清音子弟书”两者合流而形成发展起 来的。后来不断吸收其他艺术成分形成了独特的 艺术风格的一种曲艺曲种。它有以下特点:雅俗 共赏的形式,刚柔并济的风格,说唱结合的方 法,一曲多用的唱腔和写意传神的表演。
题材:讲述故事
与刘宝全并起的京韵名家还有白 云鹏和张筱轩。
白云鹏青年时在农村演唱竹板书, 后改学大鼓,光绪二十六年 (1900)来北京金月班演唱,以 吐字清晰、行腔柔美、演唱风格 朴素自然见长。
张筱轩自幼住北京南郊,早年演 时调小曲,后来拜朱德庆为师改 唱木板大鼓,演唱时曲调较原始 淳朴,但京音纯正、咬字清晰、 刚正浑厚,具有一气呵成的特色。 刘、白、张成为民国初年京韵大 鼓最早期的三个流派。
简述京韵大鼓的发展历程 -回复

简述京韵大鼓的发展历程-回复"京韵大鼓"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经过数百年的演变与发展,成为京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逐步回答关于京韵大鼓的发展历程,并对其特点和影响进行阐述。
一、明代的起源京韵大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的戏曲演出主要分为二人转和大曲两种形式。
二人转以简洁、活泼、滑稽的方式表演,而大曲则是以复杂的唱腔、舞蹈和声腔变化为特点。
在这两种形式的戏曲演出中,鼓点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明清时期的发展在明清时期,京韵大鼓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
其早期的演出形式主要为描写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的戏曲,如《岳飞传》、《关公大闹五关》等。
京韵大鼓以其高昂的唱腔、激情四溢的表演和婉转动人的曲调,深受观众的喜爱。
戏曲演员通过吟唱、舞蹈和击鼓等手段,生动地展现剧情和人物的情感。
三、清朝时期的兴盛到了清朝时期,京韵大鼓开始迅速发展。
康熙和乾隆时期,戏曲演出被大量推广和发展,京韵大鼓成为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
京韵大鼓的表演形式也逐渐丰富多样,增加了唱词、打击乐器、道具等元素,使其更具戏剧性和视觉效果。
四、民国时期的改革京韵大鼓在民国时期经历了一次改革。
这一时期,许多新型剧种兴起,对京韵大鼓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同时,京韵大鼓也在内部进行了自我改革,加入了更多新的元素,提高了艺术水平,以适应新时代观众的需求。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发展1949年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京韵大鼓也受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戏曲受到了限制和抨击,京韵大鼓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低谷期。
然而,在的文化政策的支持下,京韵大鼓逐渐恢复了生机。
政府积极推广京韵大鼓,为其创作了一系列反映新时代主题的剧目,使其保持了时代的活力。
六、现代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的需求变化,京韵大鼓在现代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大量京韵大鼓演出被列入各种活动和节目中,京韵大鼓也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
同时,京韵大鼓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如何保持传统的艺术特色,如何创新演出形式等问题。
粗旷慷慨之说唱—北方曲艺音乐艺术鉴赏

粗旷慷慨之说唱——北方曲艺音乐艺术鉴赏
1.4 二人转
二人转在历史上曾称“蹦蹦”“双条”“对口”“双玩 意”“小秧歌”等,至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1952年,在第一 届全国文代会上定称“二人转”。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和河北莲花落相结合的基础上,吸收 东北民歌、东北大鼓、皮影、相声、梆子及其他姊妹艺术的音乐 唱腔和表演技巧,同时融进了大量的民间笑话,不断地丰富和充 实,逐渐发展为具有“唱”“说”“扮”“舞”“绝”等综合技 能的表演艺术。
粗旷慷慨之说唱——北方曲艺音乐艺术鉴赏
1.1 京韵大鼓
其中以刘宝全、白云鹏、张晓轩为代表的三个流派 最有代表性,刘派高亢挺拔、刚柔相济,白派委婉缠绵、 曲调低回,张派气壮声宏、粗犷豪放。 刘宝全有“鼓界大王”的美称,他所创立的刘派对 京韵大鼓的发展影响较深,其后的艺人主要都从他的唱腔 中汲取营养,如白凤鸣、骆玉笙等。 京韵大鼓在城市中流传时,由于听众发生了改变, 演唱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改变,开始使用四胡、三弦为伴 奏乐器,还用小段代替了长篇大书,艺术上渐趋成熟。
“扮”指表演,二人转的两个演员称为“一副架”,男角称下装、 丑角,女角称上装、包头;其表演是靠两个演员“分包赶角”“跳进跳出” 地装扮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做到“装龙像龙,装虎像虎”的效果。 “舞”指舞蹈。二人转采用载歌载舞的方式来说唱故事,基本舞蹈 动作来源于东北秧歌中的各式舞蹈。 “绝”指绝活,是类似杂技表演艺术中的独特技能,如各式的“抛 绢”“转扇”“竹板花”等的高难度动作,
粗旷慷慨之说唱——北方曲艺音乐艺术鉴赏
1.1 京韵大鼓
鉴赏曲目:《丑末寅初》
《丑末寅初》又名《三春景》,以刘宝全和骆玉笙的演唱版本最有代表性。《丑末寅初》是为数不多 的抒情写景小段,相对故事性叙述唱段而言,它更具有高雅的气质。 该唱段以极其简练的笔触,形象地描述了在丑末寅初这一时辰内,即一天的开始之时,中国古代人民 的生活情景,犹如一幅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民俗风情画卷。 唱词由极不对称的上、下句构成,上句为标准的七字句,下句大幅度扩充,每对上下句描绘了一个完 整的画面、场景或人物。 它的唱腔流畅舒展,节奏平稳活泼,短句大腔搭配巧妙,从悠扬婉转的唱腔中,使人们得到充分的艺术鉴赏
京韵大鼓艺术钩沉

京韵大鼓艺术钩沉京韵大鼓,又称国韵大鼓,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中的一种地方戏曲,其源于明、清时代的秦腔,融合了当地的音乐、舞蹈、文学等元素,是中国北方地区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戏曲剧种之一。
京韵大鼓曲艺形式早在元代作为鼓簧、大板、打校、提巨的演唱方式中已有。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京韵大鼓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和艺术魅力,深受观众的喜爱。
京韵大鼓以沉厚的音韵、婉转的唱腔、大气磅礴的舞台表演著称,加之古老的题材和故事情节,被誉为“东方歌剧”。
其表演特点是以鼓板为主要乐器,融合了唱腔、表演、音乐伴奏等多种元素,是一种富有变化和表现力的综合性戏曲形式。
京韵大鼓在表演过程中以鼓板为核心,通过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手段,展现了中国北方地区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京韵大鼓的故事情节丰富多彩,题材广泛,涵盖了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战争传奇等各种题材,内容丰富多样,既有爱情故事,也有忠义传奇,更有悲欢离合的人生百态。
这些故事情节通过精彩的表演和动人的音乐,将观众带入了一个个充满激情和感动的戏曲世界,让观众身临其境地领略戏曲文化的魅力和魄力。
京韵大鼓的艺术表现力极为丰富,既有充满力量感的鼓板表演,又有婉转动人的唱腔,还有精彩纷呈的舞台布景和服饰。
鼓板表演是京韵大鼓的一大特色,通过韵律感强烈的鼓声,配以激烈的动作,展现了华夏儿女的豪情壮志和生活百态,让人仿若置身其中。
而唱腔则是戏曲表演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以其婉转动听的旋律,展现了北方文化的柔美与婉约,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舞台布景和服饰的精美瑰丽也为京韵大鼓的表演增添了不少色彩和戏剧张力,让整个戏曲表演更加生动和丰富。
京韵大鼓既有传统的历史底蕴,又不断进行现代创新,使得这一古老的文化形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在当今社会,京韵大鼓也在不断向世界传播,推动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韵大鼓不仅是一种优秀的艺术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文化符号,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对于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振兴和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京韵大鼓

未 来 的 路 ……
谢谢观赏
鼓界大王——刘宝全
• 刘宝全 (1869——1942) 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 刘派京韵大鼓创始人。曾用 名刘顺全,字毅民,河北深 县人。 他创造的唱腔既刚劲又华美, 既庄重又俏皮,有时借鉴京 剧老生的唱法,真嗓假嗓兼 用,娴熟自如地运用胸、喉、 鼻和脑后等部位共鸣达到了 “低音珠圆玉润,高音响遏 行云”的妙境。同时,还完 善了似说似唱、说唱交融的 演唱方法。
《丑末寅初》
《丑末寅初》又名《三春景》,是京 韵大鼓历经几代艺人传唱不绝,脍炙 人口的传统唱段。全曲由九对句子, 每个下句均是多层次的长句。早年只 作为《南阳关》的“帽儿”演唱后成 独立唱段。刘派、骆派的传人均擅演。 作品以极简练的笔触,形象地描述了 在丑末寅初这一时辰里,中国古代人 民的生活景况,犹如一幅生动古朴的 画卷。它的腔调流畅,节奏活泼,短 句大腔搭配巧妙。从悠扬婉转的唱腔 中,使人们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
• 与刘宝全并起的京韵名家还 有白云鹏和张筱轩。 • 白云鹏青年时在农村演唱竹 板书,后改学大鼓,光绪二 十六年(1900)来北京金乐班 演唱,以吐字清晰、行腔柔 美、演唱风格朴素自然见长。 张筱轩自幼住北京南郊,早 年票演时调小曲,后来拜朱 德庆为师改唱木板大鼓,演 唱时虽曲调较原始纯朴,但 京音纯正、咬字清晰、刚劲 浑厚,具有一气呵成的特色。 刘、白、张成为民国初年京 韵大鼓最早期的三个流派。
京韵大鼓名作
《丑末寅初》是京韵大鼓历经几代艺人传唱不绝,脍炙人口的 传统唱段。 作品以极简练的笔触,形象地描述了在丑末寅初这一时辰里, 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景况,犹如一幅生动古朴的画卷。 它的腔调流畅,节奏活泼,短句大腔搭配巧妙。 从悠扬婉转的唱腔中,使人们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
还有作品《玉堂春》、《单刀会》、 《战长沙》、《博望坡》、《刺汤勤》、 《白帝城》等等
名词解释京韵大鼓

名词解释京韵大鼓
嘿,你知道京韵大鼓不?京韵大鼓啊,那可真是咱中国传统文化里
的一颗璀璨明珠!
京韵大鼓,就好比是一场声音的盛宴!想象一下,那鼓点就像是心跳,一下又一下,有节奏地敲击着你的心灵。
比如说,那鼓槌落下,“咚”的一声,就像在你心里敲开了一扇门。
它的唱腔啊,那叫一个绝!那婉转的腔调,就如同鸟儿在枝头欢唱。
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情感,仿佛在给你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就好
像你在听一位老友,绘声绘色地给你讲着过去的事儿。
它的表演形式也很有意思呢!演唱者站在那儿,手持鼓板,一边敲
打着节奏,一边吟唱着故事。
那身姿,那神态,哇,简直太有魅力了!就如同舞台上的精灵,吸引着你的目光,让你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
咱就说,以前在老北京的茶馆里,经常能听到京韵大鼓的声音。
人
们坐在那儿,喝着茶,听着大鼓,那是多么惬意的时光啊!这京韵大
鼓不就像是生活中的调味剂嘛,给平淡的日子增添了许多乐趣。
而且啊,京韵大鼓还有很多著名的曲目呢!像,那都是经典中的经典。
每次听到这些曲目,我都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过去,亲身经历
着那些故事。
你说,这么好的京韵大鼓,咱能不喜欢吗?能不传承下去吗?京韵大鼓就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我们得好好保护它,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爱它呀!这就是我对京韵大鼓的理解,你呢,是不是也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弹词
• 代表曲目《蝶恋花·答李淑一》 • 代表名家:徐丽仙 • 伴奏乐器:大三弦、小三弦、琵琶、书鼓、 拍板 • 主要流行地区:苏州
乐器
前门情思—大碗茶
1、一首具有浓郁的老北京风 格的现代歌曲。
2、作品通过归国华侨回忆儿 时在北京生活时的往事及对大 碗茶的情思,表达了远方游子 祖祖辈辈对祖国故乡北京的无 限爱恋之情。
测试音响
• 1
• 2
单元巩固
上去高山望平川 青海花儿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陕北信天游
黄河水手歌
陕北民歌
曲艺
说唱音乐又叫曲艺音乐,它主 要是以说和唱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 段来进行刻画人物、叙述故事的。
京韵大鼓
• 代表曲目《重整河山待后生》 • 《前门情思——大碗茶》采用曲艺音乐 (京韵大鼓)的素材 • 名家:骆玉笙 • 伴奏乐器以三弦、四胡为主 • 演唱形式:一人站唱,自己打鼓击板掌握 节奏 • 主要流行地区:北京
第三单元笔记 3、苏州弹词 代表曲目《蝶恋花·答李淑一》 代表名家:徐丽仙 伴奏乐器:大三弦、小三弦、琵琶、书鼓、 拍板 • 主要流行地区:苏州 • • • •
第三单元笔记
• 1、说唱音乐又叫曲艺音乐,它主要是以说和唱相 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段来进行刻画人物、叙述故事 的。 • 2、京韵大鼓
• 代表曲目《重整河山待后生》(电视剧《四世同堂》主题 歌) • 《前门情思——大碗茶》采用曲艺音乐(京韵大鼓)的素 材。 • 名家:骆玉笙 • 伴奏:以三弦、四胡为主 • 演唱形式:一人站唱,自己打鼓击板掌握节奏 • 主要流行地区:北京
歌曲分析
• 姚明:作曲家,辽宁人。作品《敢问路在 何方》、《雾里看花》、歌剧《江姐》。 • 歌曲的旋律吸收了北京曲艺音乐的素材。 • 在伴奏中使用电子合成器模仿三弦、琵琶 等音色,使作品京味十足,韵味无穷。 • 曲艺音乐,又叫说唱音乐,它主要是以说 和唱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段来进行刻画人 物、叙述故事的。它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 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浓 郁的乡土气息。
1、重整河山待后生
2、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 沦陷区人民的苦难,歌颂了中国 人民为学国耻不怕流血牺牲、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民族 精神。
3、在伴奏形式上,采用了传统伴奏乐器(特别是大三弦) 与西洋管弦乐队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强化了音乐情绪。
京韵大鼓
• 京韵大鼓,原称“京音大鼓”,是在“木板大 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演唱形式是一人站唱,自己大鼓击板掌握节奏、 速度。京韵大鼓的伴奏乐器以三弦、四胡为主。 • 唱词是有韵律、有规则的自由诗体,它的文学 唱词与说唱性唱腔的有机结合,有其独到的妙 处。 • 不仅在中国普遍流传,近年来也带上了国际舞 台,并获得国际友人的热烈欢迎,得到了高度 的评价。
苏 州 弹 词
弹词
• 弹词,又名“小书”,由唐代的“变文”或由宋 朝的“诸宫调”发展而来。历史悠久,从明、清 流行至今约四百余年。 • 弹词包括苏州弹词、扬州弹词、四明弹词、绍兴 弹词、等,流行于江南,用以吴语为中心的方言 演唱,并吸收吴歌的曲调。 • “开篇”是一个曲艺名词,指弹词类曲艺,所以 也叫“弹词开篇”。其中以苏州的弹词开篇最富 有特色。现可独立演出。
说唱音乐的特点
• 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唱为主、 说唱结合的叙事性音乐艺术形式。 • 主要艺术表现形式——说唱。 • 它既是音乐艺术,也是语言艺术,说与唱 是浑然一体的。 • 演出形式灵活——常有一人演唱,多则三 五人。有“一人多角”的特点,且富于即 兴性。 • 说唱演员各执乐器,分担伴奏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