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鼓简介

合集下载

澧州大鼓简介

澧州大鼓简介

澧州大鼓简介《澧州大鼓》原名丧鼓、孝鼓,曾名湘北大鼓,流行于湘北大地及湘鄂边境地区。

起源不详,传说源自庄子的鼓盆歌或者更早。

现在澧县艺人还流传有“周公治其理,孔子治诗书,庄子治其打丧鼓”的说法,从现有资料来看,起码有400年以上的历史。

清朝嘉庆年间,澧州有一落第秀才苏金福,因屡试不中而浪迹江湖,结识了不少民间艺人,并爱上了丧鼓艺术。

他利用自己的满腹才华对丧鼓进行改革,规范整理了唱腔,定出了一流、二流、三流、慢板、数板等板式,大大提高了丧鼓的艺术表现力。

他后半生致力于鼓词创作,先后改编、创作了《白蛇传》、《半日阎罗》等20多个唱本,被澧州民间艺人奉作范本。

澧州大鼓经历了叫化子—打鼓匠—民间艺人三个阶段,经过400多年的锤炼和艺人们的不断完善,现已日趋成熟,并形成了以“澧州官话”为体系的四大流派,即东腔、南板、西调、北路。

澧州大鼓是一种说唱艺术,道具为一面大鼓,特殊曲目(如送歌郎)加铜锣、铜钹。

唱词基本结构为七字句,后来发展为十字句等。

除《小送歌郎》的唱词为三句一组外,其他词为二句、四句、六句、八句一组,多组构成一段。

每段要求一韵到底,常用韵11个:天、地、人、和、龙、虎、豹、豺、黄、花、黑。

原先为一人一鼓坐在孝堂中演唱,改革开放后走进茶馆,并改为二人站立演唱或加乐器伴奏演唱。

澧州大鼓唱腔十分丰富,分孝堂专用调及说书正调二部分。

孝堂专用部分的小调较多,并且地方特色较浓,如凤阳歌、姜女儿调、请神调等,尤以大送歌郎调最具特色,唱词结构为二人穿插唱七字句和五字句,音乐发声上为一人本嗓,一人小嗓,旋律悠长,听后难忘。

说书正调部分共有五个板式即一流、二流、三流、慢板、数板。

每个板式有不少腔,如一流的“平腔”、“硬腔”;二流的“软腔”、“讨米腔”;三流的“流水腔”、“哈哈腔”;慢板的“大悲腔”、“大颂腔”;数板的“垛子腔”、“吟诉腔”、“告苦腔”等。

过去,澧州大鼓是穷苦人民的一种谋生手段,常年的沿门乞讨,击鼓而歌,使它的唱腔中“悲苦”、“吟诉”和祈祷的成份格外明显。

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

“悲平板”、“小数板”、“五字垛”、“飞板”、洛阳琴书表演洛阳琴书早期演唱方式多为闭目坐唱,其唱腔委婉细腻,字少腔多,节奏缓慢拖沓,其演唱书目也多为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中、短篇故事。

"琴音"在官宦、商绅和文人之间传唱,词曲典雅,流入民间后,改称"琴书",其琴也改为扬琴。

据洛阳地方志记载,河洛大鼓形成过程和初创时间为:清末以前,洛阳城乡流传较广的曲艺形式称"琴书"。

约在清末民初,偃师县琴书艺人较集中的段湾村,有段炎等人前往南阳学艺,学会了当地的"鼓儿词"。

并与洛阳方言琴书结合后,逐渐形成了具有洛阳地方特色的大鼓。

" 河洛大鼓在发展过程中曾有"鼓碰弦"、"大鼓京腔"、"洛阳大鼓"等名称,"河洛大鼓"的名称是在1952年才正式命名的。

河洛大鼓最常见的表演形式为,主唱者左手打钢板,右手敲击平鼓,另有乐师以坠胡伴奏。

演唱风格欢快活泼、气氛热烈,常以"愿书" 的方式,在乡村庭院表演。

[1]传承人物追其本源,河洛大鼓的第一代创始人有段雁、胡南方、李禄、吕六,特别是胡南方,他是偃师人,生于一八七五年左右,是清末秀才,家境颇为富有,然他抛开仕途,潜心艺术,自编自演,唱腔清越宏亮,书词生动别致,在群众中有极大的影响,为河洛大鼓的存在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豫剧表演其第二代传人有张天培,陆明智、叶刺猬、刘林、三代传人有程文和、陈有功、崔坤、张明党、杨二会、吕发君等人。

这是河洛大鼓书最为兴盛的时期。

他们的活动大约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至六七十年代,不论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了成熟和完美的阶段,特别是崔坤先生,其表演沉实、生动、唱腔宏亮悦耳,其书词简捷、文雅,特别是对于长篇书目发掘改编和对于各种唱腔、道白的总结、归纳都超出了他的前人。

四代传人有:段阶平、陆四辈、尚继业、张妮、王占标、张新有、牛会玲、李宏民等,其中张妮、尚继业、牛会玲都师承崔坤先生,不论是唱和书目都有极深的功力,李宏民主攻伴奏,是一代著名琴师。

大鼓的介绍和用处

大鼓的介绍和用处

大鼓的介绍和用处
大鼓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种乐器,常见于戏曲、民间舞蹈、传统音乐等表演中。

它是一种类似于鼓的大型乐器,形状呈圆柱形,
粗壮而厚实,直径在50~70厘米之间,高约80~100厘米。

通常由木头
和皮革制成。

大鼓的演奏方式有多种,最常见的是用两支鼓槌敲击鼓面发出声音。

另外,演奏者也会用手掌、拳头、拍打、拍击等方式进行演奏。

大鼓的音色厚实有力,既有冲击感,又有回音,所以在表演中扮演着
重要的角色。

大鼓的用处也非常广泛,它可以帮助表演者掌握节奏和音乐的情绪,打破沉闷的气氛,提高表演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鼓也常常与功夫表演、龙狮舞、节庆庆典等活动结合使用,成
为这些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大鼓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乐器,在不同形式
的表演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的音色和韵律不仅能吸引听众的耳朵,也能给人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西河大鼓简介

西河大鼓简介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是北方较为典范的鼓书暨鼓曲形式,西河大鼓又名西河调、河间大鼓。

源于清代中叶河北省中部农村,流行于河北、山东、河南以及东北,西北部分地区。

清道光年间,河北高阳县木板大鼓艺人马三峰在当时流行的木板大鼓和弦书基础上吸取戏曲、民歌曲调对原有唱腔加以改革,舍木板改用铁梨铧片,用大三弦伴奏,从而奠定了西河大鼓的唱腔音乐。

至民国初年,有更多的艺人来到天津,这时,它的名称尚未统一,有河间大鼓、梅花调、弦子书、大鼓书、西河调、木板大鼓等称谓。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女艺人王讽咏在四海升平茶登台演出。

由于该曲种的艺人多是沿着大清河入津。

大清河俗呼西河,因而在书写海报时即将其定名“西河大鼓”,沿用至今。

西河大鼓以说唱中、长篇书目为主,也有少数演员专工短篇唱段。

西河大鼓的前身,是清代中叶流行于河北省中部的弦子书和木板大鼓。

弦子书以小三弦伴奏,演员自弹自唱;木板大鼓没有弦索伴奏,演员自击简板和书鼓说唱。

后来,这两种曲艺艺人拼档演出,形成以鼓板小三弦伴奏的形式。

西河大鼓的唱腔音乐,是在吸取某些民歌小调的音乐语汇发展而成的。

在音乐结构形式上,约有30余种依附于主曲的乐曲和乐句的唱腔,分别归纳在三眼一板的头板一眼一板的二板和有板无眼的三板等三种板式中,在速度上都可作大幅度的伸缩,有的还派生出多种变格唱法,唱腔和谐流畅,生动活泼,似说似唱,易唱易懂。

西河大鼓的传统书目,有中长篇150余部,小段书帽370余篇。

内容大部分是历代战争故事历史演义民间故事通俗小说神话故事和寓言笑话等。

其中不少书目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情节曲折,语言生动,继承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学的优良传统。

说唱音乐的类别

说唱音乐的类别
2. 鼓书类(讲唱文学中称“诗 赞系”)
京韵大鼓
一、曲种简介 二、曲种名家 三、代表作品 四、基本风格特征
一、京韵大鼓曲种简介:
京韵大鼓由河北省南部流行的木板大鼓改革、发展, 于清末形成。
木板大鼓即“怯大鼓”,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叫 过很多名称:
1. 在北京曾称“京调大鼓”、“小口大鼓”、“音韵大 鼓”、“文明大鼓”、“平韵大鼓”,
抬手举足的刀枪架式,形成一套表演身段; 4. 三弦伴奏结合唱腔,托腔保调严谨自如,宣统
三年(1911)后增添了四胡、琵琶,形成珠联璧 合的伴奏小乐队。
京韵名家刘宝全、白云鹏、张筱轩并起
刘、白、张成为民国初年京韵大鼓最早期的三个流派。 白云鹏青年时在农村演唱竹板书,后改学大鼓,光绪二十六
年(1900)来北京金乐班演唱,以吐字清晰、行腔柔美、演唱 风格朴素自然见长。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于新思潮的影响, 白云鹏等人曾演唱过《大劝国民》、《灯下劝夫》等新曲目。 与此同时,旗籍票友张云舫曾将京韵大鼓改革成“改良大 鼓”,其特点是:编写了新曲词,多属诙谐幽默的题材;唱 腔高低多变、滑稽可笑;击鼓法加上了忽轻忽重不时画圈的 夸张动作。后被称为“滑稽大鼓”,成为京韵大韵的一个支 派。演员有富少舫、崔子明、叶德霖、杜玉衡等,经常演唱 《蒋干盗书》、《刘二姐拴娃娃》、《吕蒙正赶斋》等滑稽 曲目。 张筱轩自幼住北京南郊,早年票演时调小曲,后来拜朱德庆 为师改唱木板大鼓,演唱时虽曲调较原始纯朴,但京音纯正、 咬字清晰、刚劲浑厚,具有一气呵成的特色。
2. 在天津曾称“卫调”、“卫调大鼓”、“文武大鼓”、 “京音大鼓”。
3. 民国三十五年(1946)北京成立曲艺公会后,遂正式统一 名称为“京韵大鼓”。
资料记载情况
梅兰芳在《谈鼓王刘宝 全的艺术创造》一文中 记载:“刘宝全说‘怯 大鼓’是从直隶河间府 传出来的,起初是乡村 里种庄稼歇息的时候, 老老少少聚在一起,像 秧歌那样随口唱着玩, 渐渐受人欢迎,就有人 到城里来作场。”

京韵

京韵

京韵大鼓的历史要解决京韵大鼓的症结,笔者认为:首先要深入了解京韵大鼓。

它的由来、唱腔、流派、唱词形式,不了解这些是无法对其改革的。

京韵大鼓产生于清代末期。

它的前身是木板大鼓和清音子弟书。

木板大鼓是敲木板伴奏,所以也叫“木板儿”。

从这一时期的历史架构上看,木板大鼓不仅是京韵大鼓的前身,也是多种大鼓的前身。

通常以演唱长篇大鼓书为主,内容多为英雄好汉的故事。

如:《杨家将》、《封神榜》、《响马传》等。

当时的音乐很简单,五声音阶,没有FA SI,节拍形式为一板一眼,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上下句形式,唱腔为板式结构。

说白占有很大比重。

因此,当时人称“说大鼓书的”。

1870年前后,木板大鼓艺人进入京津地区,起初多为地摊表演,因观众流动性大,便由长篇曲目改为短段,并增加三弦做伴奏。

因演唱带有河北一带的口音,人们又叫它“怯大鼓”。

这时享有盛名的艺人有胡十、宋五、霍明亮。

胡十以嗓音亮亢、清脆并善制新腔著称。

宋五文化修养高,善词曲,霍明亮善演金戈铁马的故事而受到听众喜爱。

继胡、宋、霍之后,又出现了改“怯”味为京味的三位演唱家:刘宝全、张晓轩、白云鹏,以及著名弦师韩永禄等,使“怯”味大鼓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京韵大鼓的曲目均为短段,一般为百十句,是注重歌唱,功夫深厚的说唱曲种。

它的曲目极为丰富,有的从木板大鼓中继承而来,更多的是从清音子弟书中吸收的。

京韵大鼓的发展与自娱性的民间大鼓书有所不同,具有吸收、融会不同地区及其它优秀文化、宗教意识或者是在广泛的不限于一个地区的欣赏趣味影响下发展提高的,形势比较完整、严密,表演、技巧也高于民间的水平与成就。

历史上的京韵大鼓对历史上的文化有一定的概括性和代表性。

可见京韵大鼓是城市经济发达、表演艺术商品化,由职业艺人发展、创造的众多艺术形式中的一部分。

这一部分京韵大鼓,百年来通过文艺工作的学习、整理、研究、发展,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形成了京韵大鼓的各自“流派”。

当木板大鼓进入京津大城市的时候,正是京剧的兴盛时期,许多戏曲都缺乏足够的力量占领重要舞台和与京剧竞争的能力。

京韵大鼓简介-1-2

京韵大鼓简介-1-2

京韵大鼓简介
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

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

与刘宝全同时并起的艺人有张小轩、白云鹏。

京韵大鼓在五四运动时期,曾出票友张云肪等人编写厂一些新曲目,由白云鹏、崔子明等人演唱。

崔子明创滑稽大鼓,成为京韵大鼓的一个支派.唱腔以一板三眼的慢中板和有板无眼的紧板为主,必要时穿插一些一板一眼的板式,基本腔调有平腔、高腔、落腔、甩腔、起伏腔。

起伏腔是“刘派”唱腔的主要创造,包括有各种长腔、悲腔、花腔。

此外,京韵大鼓具有半说半唱的特色。

韵白(包括在板眼节奏之内的韵白和没有板眼节奏的韵白)在演唱中也占重要的位置,与唱腔衔接自然。

主要伴奏乐器为大三弦与四胡,有时佐以琵琶。

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

传统曲目有《单刀会》、《战长沙》、《博望坡》等数十段,以及由刘宝全、白云鹏等人整理的《长坂坡》、《白帝城》、《探晴雯》、《樊金定骂城》等数十段。

灵山大鼓简介

灵山大鼓简介

灵山大鼓简介灵山大鼓以烟墩大鼓著称。

烟墩是灵山西片一个镇,距县城三十六公里,素有竹编之乡之称,还盛产香荔、板票、农产品比较丰富,人民群众生活素来比较富裕,人民群众为了庆丰年,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就击鼓为乐,这个春节击鼓为乐的习俗,宋代已经开始。

世代从不间断。

每年新春佳节,各姓氏家族门户都打大鼓,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开鼓,正月十五收鼓,烟墩大鼓是大年祥和、吉庆、欢乐之意,也是一年之春开元的吉兆,擂鼓开新彩。

贺新春为了互相激励,村落与村落,门户与门户互相拼鼓(竞鼓),看谁的鼓最响,鼓韵打得最好,时间打得最长,村落群众老老少少轮班打鼓,经常通霄达旦,大鼓多放在各村落门户的大门口或正座二厅,谁有兴趣谁打。

村落、门户竞鼓风气甚浓,村落应邀竞鼓时,把鼓扛至村边山坡或山头上,几十个鼓集在一起,鼓声响起来真是山摇地翻。

近年来,由镇政府当作文化活动组织,每年春节都在政府所在地举办一次竞鼓活动,每次集中八十至一百面大鼓摆成一条长街,锣鼓冲天,气势滂薄。

烟墩大鼓制造也比较复杂,古代是用楠木或松木头段制成,把木段挖空中心,上身古筒形,下身有四只脚,用牛皮(最好是老黄皮)剪成园形,周围打窜手指大的孔,穿上二至三寸长的竹钉,四脚底座做一块与鼓大小的底板,用单竹篾上下拉紧,四鼓脚打进木占,让竹篾紧紧拉住鼓口牛皮,大鼓就能发出雄亮的声音。

烟墩大鼓最高的有三米,最大口径有一米三,一般大鼓都一米六至二米高,口径一米左右,鼓重量一般300市斤至500市斤,通常用八人搬动,最小的大鼓都在一米二以上,口径七、八十公分。

古时大鼓由一段木制成,但是,现在没有那么大的树木了,就用木板拼成,目前,一个大鼓造价一仟至一仟伍百元左右。

烟墩打大鼓的习俗,规定是春节期间才开打,鼓身不能涂红色,涂红色好似棺木不吉利,平时也不能乱打,乱打就等于有丧事,正月十五收鼓,把鼓身竹篾全部拆除,鼓皮、鼓身等部件放上楼阁,防止生虫。

在烟墩大鼓影响下,烟墩邻乡的平南、沙坪等部份村庄也有打大鼓的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鼓简介
大鼓,乐器名。

打击乐器的一种,又作太鼓。

即在中空的木制圆筒上张皮,以供打击的乐器。

在佛教古来被作为敲打集众之用。

在《有部目得迦》卷八中说:“六大都城诸苾宣等,咸悉来集,人众既多,遂失时候。

佛言:应打犍稚。

虽打犍稚,众闹不闻。

佛言:应击大鼓。


此外,鼓也用来作为警示之用。

在《大唐西域记》卷十二亦将在鼓用于仪式、舞乐与军阵中。

唐代以降,禅林普遍使用大鼓。

《敕修百丈清规》卷下,有“法鼓”、“茶鼓”、“斋鼓”、“更鼓”、“浴鼓”等多种。

其中,法鼓是在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时击之。

上堂时击三通,小参时击一通,普说时击五下,入室时击三下,皆当缓击。

茶鼓是在祖忌献茶汤时,长击一通,由侍司主之。

斋鼓悬于库司之前,于斋时击三通。

更鼓是由库司主之,早晚平击三通,其余随更次击之。

浴鼓是在浴时击四通,由知浴主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