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韵大鼓知识教案

合集下载

丑末寅初(京韵大鼓)-花城版音乐鉴赏教案

丑末寅初(京韵大鼓)-花城版音乐鉴赏教案

丑末寅初(京韵大鼓)-花城版音乐鉴赏教案一、课程概述本课程以花城版京韵大鼓剧目中的《丑末寅初》为主要教学内容,旨在通过音乐鉴赏,让学生从中感受京韵大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本课程适用于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等相关教育领域。

二、课程目标1.了解京韵大鼓的起源、发展、特色和艺术价值;2.通过音乐鉴赏,感受京韵大鼓的节奏、旋律、唱腔等艺术元素;3.通过分析京韵大鼓剧目中的歌词、故事情节等内容,了解京韵大鼓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4.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中国文化素养。

三、教学内容1. 京韵大鼓的概述1.1 起源和发展京韵大鼓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艺术形式,起源于元朝时期的南戏,经过明清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1.2 特点和艺术价值京韵大鼓以其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唱腔独特、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等特点,被誉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它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丑末寅初》剧目的音乐鉴赏2.1 《丑末寅初》的剧情介绍《丑末寅初》是京韵大鼓剧目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讲述了疫病流行时期,丑角在医生的帮助下调查案件的故事。

2.2 《丑末寅初》剧目中的音乐元素通过对《丑末寅初》剧目中部分唱段进行音乐鉴赏,让学生了解京韵大鼓中的旋律、节奏、唱腔等艺术元素,并从中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

3. 《丑末寅初》剧目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3.1 京韵大鼓剧目的文化内涵京韵大鼓剧目不仅具有娱乐性,更是一种表达文化、传递价值观念的载体。

通过对《丑末寅初》剧目中的歌词、台词等内容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京韵大鼓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3.2 《丑末寅初》剧目的人文价值《丑末寅初》剧目为观众呈现了疫病流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应对策略,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并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尊。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京韵大鼓的概述、特点、历史背景等基础知识。

年级音乐下册京韵教案人音版

年级音乐下册京韵教案人音版

年级音乐下册-京韵教案-人音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京韵大鼓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感受京韵大鼓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 通过学习京韵大鼓,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京韵大鼓的起源和发展2. 京韵大鼓的演唱技巧和表演风格3. 京韵大鼓的代表作品欣赏4. 学唱京韵大鼓选段5. 创作京韵大鼓节目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京韵大鼓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学唱京韵大鼓选段。

2. 难点:掌握京韵大鼓的演唱技巧和表演风格,创作京韵大鼓节目。

四、教学方法1. 欣赏法:让学生通过聆听、观看京韵大鼓表演,感受其魅力。

2. 讲解法:教师讲解京韵大鼓的起源、发展、演唱技巧和表演风格。

3. 实践法:学生学唱京韵大鼓选段,创作京韵大鼓节目。

4. 合作法:分组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京韵大鼓的起源和发展,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京韵大鼓的演唱技巧和表演风格,让学生初步了解。

3. 欣赏:播放京韵大鼓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其魅力。

4. 学唱:教授京韵大鼓选段,学生跟唱,培养演唱能力。

5. 创作:分组创作京韵大鼓节目,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6. 展示:各组展示创作成果,师生共同评价,总结收获。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简要描述京韵大鼓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

2. 学生能跟着示范唱出京韵大鼓的选段。

3. 学生能在小组合作中,创作并展示京韵大鼓节目。

4. 学生能够表现出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七、教学资源1. 京韵大鼓音频、视频资料。

2. 京韵大鼓乐谱。

3. 相关背景资料。

4. 音响、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京韵大鼓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

2. 第3-4课时:讲解京韵大鼓的演唱技巧和表演风格,学唱京韵大鼓选段。

3. 第5-6课时:分组创作京韵大鼓节目。

京韵大鼓弹词教案

京韵大鼓弹词教案

京韵大鼓弹词教案
教案标题:京韵大鼓弹词教案
教案目标:
1. 了解京韵大鼓弹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学习京韵大鼓的基本技巧和表演要领;
3. 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教案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向学生简要介绍京韵大鼓的概念和特点;
2. 播放一段京韵大鼓的表演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介绍京韵大鼓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2. 解释京韵大鼓弹词的基本概念和表演形式;
3. 分享京韵大鼓的经典作品和名家表演。

三、技巧训练(30分钟)
1. 分发京韵大鼓的乐谱和歌词,让学生跟着乐谱学习基本的鼓点和节奏;
2. 分组练习,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演唱和打鼓;
3. 引导学生注意节奏的掌握和声音的表达。

四、团队合作(20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京韵大鼓弹词进行表演;
2. 指导学生在表演中注意配合和默契;
3. 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互动和交流,分享彼此的表演经验。

五、展示和总结(10分钟)
1. 让每个小组轮流表演他们的京韵大鼓弹词;
2. 学生互相评价和鼓励,提出改进意见;
3. 总结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强调京韵大鼓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教案评价:
1. 通过导入和知识讲解,引发学生对京韵大鼓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技巧训练和团队合作环节,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展示和总结环节,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4. 教案设计合理,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

用京韵大鼓《丑末寅初》教案激发学生表演艺术的热情

用京韵大鼓《丑末寅初》教案激发学生表演艺术的热情

用京韵大鼓《丑末寅初》教案激发学生表演艺术的热情。

今天,我想为大家分享一份用京韵大鼓《丑末寅初》教案,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欣赏和表演这一古老的文化艺术形式,让学生们在表演中学到更多、了解更多、感受更多,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表演能力。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是北京地区的一种常见的曲艺形式,它是以念白、唱词、说白、做韵的方式讲述故事,并配以打击乐器等伴奏,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丑末寅初》是京韵大鼓中非常经典的一个故事,它讲述的是南明末年,梁山泊的宋江、李逵等英雄在清军大举进攻时,与明朝朝廷联合抗清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历史背景丰富,而且主人公形象也非常鲜明、丰富多彩,在欣赏和表演中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人物的感人之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用这个故事来激发学生们的表演热情呢?下面,我为大家提供几点建议:一、了解背景知识在开始欣赏和表演《丑末寅初》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些背景知识,如明末清初的历史背景、南明朝的兴衰、梁山泊英雄的个人形象等,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和表演这个故事,增加他们对历史和文化的认识。

二、了解故事情节在掌握了一定的背景知识后,我们需要对故事情节进行深入了解,包括主要人物、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经过等,只有深入了解故事情节,才能更好地表演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场景,使表演更加逼真生动。

三、学习表演技巧表演京韵大鼓需要掌握一定的表演技巧,包括音韵节奏、念白技巧、化妆服装、动作配合等,只有通过细致的学习和反复的练习,才能使表演更加协调、流畅,更能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展示表演成果在学习和练习之后,我们需要给学生展示表演成果,让他们在同学的欣赏和鼓励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表演才华,更好地体验表演的乐趣和成就感。

用京韵大鼓《丑末寅初》教案激发学生表演艺术的热情,既需要有深入的文化知识储备,又需要有细致的表演技巧学习,最重要的是,还需要在行动中掌握并充分发挥。

丑末寅初 京韵大鼓-冀少版九年级下册教案

丑末寅初 京韵大鼓-冀少版九年级下册教案

丑末寅初京韵大鼓-冀少版九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京韵大鼓的历史和特点,掌握其演唱技巧和表演风格;2.学习《丑末寅初》这首经典京韵大鼓,熟悉其中的表演技巧和演唱方法;3.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京韵大鼓的演唱技巧和表演风格;2.难点:理解并掌握《丑末寅初》中的语言表达和表演技巧。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京韵大鼓的历史和特点,介绍《丑末寅初》的背景和故事情节,让学生先有一定了解。

2. 演唱和表演知识介绍1.教师向学生讲解京韵大鼓的表演形式和演唱技巧,让学生了解其中的节奏与韵律,聆听并分析其中的乐曲结构和歌词表达;2.教师通过播放视频或口头介绍,向学生展示京韵大鼓表演过程,让他们了解这个古老艺术形式的真实风采。

3. 进行实际表演1.教师选出几个能唱会表演的学生,给学生演示一遍《丑末寅初》的演唱技巧和表演方式;2.鼓励学生在演唱和表演过程中添加自己的创新演绎,引导他们在表演上更具独创性;3.带领学生练习表演,提高他们的协作能力和舞台表演能力。

4. 课堂总结和回顾教师将学生分为几组,要求他们常识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分享他们的观察和体会,最后教师总结和评价课程效果。

四、教学注意点1.在实际表演中,讲究统一的节奏和整齐的表演,不要过于强调个人表现;2.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文学素养,有创造性地演绎表演;3.要注意学生身心健康,不要过度倦勤。

五、教学结果评价1.学生能够了解京韵大鼓的历史和特点,掌握其演唱技巧和表演风格,学习并熟悉《丑末寅初》中的表演技巧和演唱方法;2.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艺术欣赏能力;3.学生能够协作配合,在实际表演中有一定的舞台表演能力。

初中音乐京韵大鼓《丑末寅初》教案

初中音乐京韵大鼓《丑末寅初》教案

初中音乐京韵大鼓《丑末寅初》教案初中音乐京韵大鼓《丑末寅初》教案一、教学目标⒈学科目标:聆听京韵大鼓代表曲目,初步了解我国说唱音乐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

⒉同时目标:通过聆听与赏析,加深对京韵大鼓风格的体验;同时了解相关历史、艺术家等曲艺文化,感受和体验唱段中所表现出的情绪,并对我国说唱音乐产生兴趣。

二、教学内容⒈知识点:京韵大鼓知识点定义:京韵大鼓又称“京音大鼓”,是在清朝时河北省河间府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关键词:京韵大鼓、顶真、加垛⒉相关知识:京韵大鼓、顶真、加垛⒊技能点:京韵大鼓的特点技能定义:京韵大鼓的特点①一人站唱。

②自己打鼓击板伴奏。

③伴奏乐器:三弦、四胡。

④题材是说故事的。

技能分解:跟随录音哼唱、分析伴奏特点⒋相关技能:聆听、模唱、分析等,以加深对京韵大鼓风格的体验。

⒌审美点或者审美词:曲调、唱腔等京韵大鼓的韵味。

三、教学材料⒈典型材料:京韵大鼓《丑末寅初》⒉延伸材料:说唱音乐的历史音乐文化⒊检测材料:京韵大鼓的风格⒋教具:快板⒌设备仪器:多媒体教学系统⒍教学环境布置:四、教学过程及方法⒈导入师:(播放相声《旧曲新歌》片段,)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录像,想一想这是哪种艺术形式?生:(观看录像片段,在幽默诙谐的气氛中,不知不觉走进说唱音乐,激发学习兴趣。

)观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师:相声属于说唱音乐。

这一单元,我们来深入的了解我国的说唱音乐。

⒉知识点揭示,指向教学目标师:认真聆听一段录音,请同学们来告诉老师这是什么曲种?(播放京韵大鼓《丑末寅初》的片段)生:京韵大鼓。

师:京韵大鼓原称“京音大鼓”是在清朝时,河北省河间府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我国幅员辽阔,说唱音乐在南方的代表是弹词;北方的代表是鼓词,而鼓词中最为人们熟悉的就是京韵大鼓。

⒊知识点强化,接近教学目标师: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唱一唱《丑末寅初》的一个小片段。

(幻灯片播放《丑末寅初》的第一个段落上下句谱例。

初中音乐京韵大鼓《丑末寅初》教学导案

初中音乐京韵大鼓《丑末寅初》教学导案

初中音乐京韵大鼓《丑末寅初》教学导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京韵大鼓的产生背景和传统艺术表现形式。

2. 能够通过欣赏与分析京韵大鼓《丑末寅初》的唱词、曲调和鼓点等元素,领略京韵大鼓的独特艺术魅力。

3. 练习口头表达、合作与沟通能力,培养音乐欣赏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2. 熟悉各种鼓点的乐理知识,理解其表现方式和在演唱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使用图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京韵大鼓,并询问学生对京韵大鼓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唱词和曲调
让学生整体听一遍《丑末寅初》。

然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唱词内容和曲调,鼓励学生模仿唱歌。

3. 学习鼓点
引导学生感受鼓点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再试图模仿。

老师用教学视频对鼓点做具体讲解。

让学生分角色组织合唱,分工合作进行唱词、曲调、鼓点的练习。

5. 欣赏分析
播放优秀《丑末寅初》表演录像,引导学生仔细聆听,分析表演的技法、艺术效果和情感表达。

6. 创作表演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或者以《丑末寅初》为基础,自己编排表演剧本,进行表演。

四、教学方法
1. 听觉感受法
2. 分组讨论法
3. 合作式探究法
五、教学评价
1. 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2. 学习效果面面俱到;
3. 学生通过表演,能够更好地掌握音乐技能。

《重整河山待后生(京韵大鼓)教案》初中音乐苏少 课标版 八年级下册教案

《重整河山待后生(京韵大鼓)教案》初中音乐苏少 课标版 八年级下册教案
3、从视频中得到的信息:双簧是曲艺的一种;曲艺包括哪些形式?
二、简要介绍曲艺的种类。
1、评书
2、相声
3、快板
4、鼓曲
5、说唱大书
曲艺表演的六种艺术手法:说,唱,演,评,噱,学
三、了解几种代表性曲艺。
1、京韵大鼓
(1)介绍伴奏乐器:三弦,四胡。
(2)介绍京韵泰斗骆玉笙。
(3)介绍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主题歌,聆听骆玉笙演唱片断。
《丑末寅初》
3
福建南音
《八骏马》
4
东北二人转
《过河》
五、课堂小结。
关注曲艺的传承与发展。
四、回顾课堂,辨听作品。
1、回顾课堂知识,完成南北方曲艺音乐对比的表格。
说唱艺术
曲艺名称
曲艺风格
北方曲艺
京韵大鼓
壮美豪放
幽默明快
东北二人转
南方曲艺
苏州弹词
柔美精致
优雅委婉
泉州南音
2、辨听四个音乐片段,根据方言、伴奏乐器等特征辨听其曲种,完成课本P40页的表格。
序号
曲种
曲名
1
苏州弹词
《新木兰辞》
2
京韵大鼓
(3)观看视频,了解南音的悠久历史。
南音——中国音乐的活化石。
古老的乐器:拍板,尺八,琵琶,二弦,三弦
四、回顾课堂,辨听作品。
1、回顾课堂知识,完成南北方曲艺音乐对比的表格。大鼓
壮美豪放
幽默明快
东北二人转
南方曲艺
苏州弹词
柔美精致
优雅委婉
泉州南音
2、辨听四个音乐片段,根据方言、伴奏乐器等特征辨听其曲种,完成课本P40页的表格。
(4)欣赏韩红演唱的《重整河山待后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韵大鼓知识教案
一、基本知识
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

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

京韵大鼓主要流行于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华北及东北地区,是中国北方说唱音乐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曲种,同时在全国的说唱音乐曲种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基本简介
京韵大鼓又叫“京音大鼓”,广泛流行于河北省和华北、东北的部分地区,是我国北方说唱音乐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曲种,同时在全国的说唱音乐曲种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

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

三、历史介绍
木板大鼓即“怯大鼓”,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叫过很多名称:在北京曾称“京调大鼓”、“小口大鼓”、“音韵大鼓”、“文明大鼓”、“平韵大鼓”,在天津曾称“卫调”、“卫调大鼓”、“文武大鼓”、“京音大鼓”。

民国三十五年(1946)北京成立曲艺公会后,遂正式统一名称为“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字、衬字及垛句。

每篇唱词约一百四五十句左右。

用韵以北京十三辙为准,一个唱段大都一韵到底。

京韵大鼓的唱腔,经过刘宝全和弦师韩永禄、白凤岩、韩德福等人的革新创造而丰富多彩。

基本唱腔包括〔慢板〕和〔紧慢板〕。

京韵大鼓是唱中有说,说中有唱,所以韵白(包括在板眼节奏之内的韵白和没有板眼节奏的韵白)在演唱中也有重要的位置。

韵白讲究语气韵味,要半说半唱,与唱腔自然衔接。

京韵大鼓的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

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主要伴奏一般为三人,所操乐器为大三弦、四胡、琵琶,有时佐以低胡。

四、发展过程
京韵大鼓表演由河北省南部流行的木板大鼓改革、发展,逐步于清末形成。

木板大鼓又名怯大鼓,以说唱中、长篇大书为主,兼唱一些短段。

梅兰芳在《谈鼓王刘宝全的艺术创造》一文中记载:“刘宝全说‘怯大鼓’是从直隶河间府传出来的,起初是乡村里种庄稼歇息的时候,老老少少聚在一起,像秧歌那样随口唱着玩,渐渐受人欢迎,就有人到城里来作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