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马图片集
马都寻马

马都寻马作者:何亦红来源:《户外探险》2015年第08期蒙古马,尤其是乌珠穆沁白马和阿巴嘎黑马,一直以来都是草原人民的精神图腾。
拥有马匹数量最多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历史上一直是马业大盟,马业发展历史悠久,马文化保留最为完整,且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被誉为“中国马都”。
莺飞草长的8月,是草原上人马俱欢的季节,我们应锡林郭勒著名的摄影师阿拉腾·宝音的邀约,到锡盟去看草原,寻找蒙古马的踪迹。
白马黑马,都是好马云被压得低低的,翻滚着从地平线上涌出来,被风扯成一团团絮状,悬在头顶不远的地方,仿佛触手可及,可随时拥入怀中。
这是锡林郭勒草原夏日每天下午的天象,让人感觉天、地、人是如此亲近。
这里处于欧亚大陆草原区,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
寻马之旅的第一站是阿巴嘎旗,是盛产“阿巴嘎哈日阿都(黑马)”的地方。
车出锡林浩特不久就拐上了通往乡上的土路,下车再继续徒步至草原深处,寻找马群的踪迹。
天边尘土飞扬,先是几个长长的套马杆最先在蓝天下显出它们优美的形状,接着几个身穿蒙古袍子的牧人驱赶着马群奔来,刹那间寂静的草原变得生机勃勃。
马鬃飞扬,发达的肌肉让皮毛在阳光下显得更加闪亮。
其中的黑马,更是阳光下的宠物,乌黑俊美。
阿巴嘎黑马原名僧僧黑马,与内蒙古铁蹄马、鄂尔多斯乌审马、乌珠穆沁马并称内蒙古四大名马,素以体大、乌黑、悍威、抗逆性强而著称。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不仅黑马,现在草原上的马匹大量减少,拥有这样大量马群的家庭已经不多了。
阿拉腾·宝音是一个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汉子,高大威猛,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
在他的口中称马为“马子”。
“子”为轻音,更带有感情。
他从小是骑着马长大的,父亲是骑兵,对马很有感情,他最近去土库曼斯坦刚刚参加世界汗血宝马大会回来。
他说现在草原上的骆驼和马削减得很厉害,以前骆驼驮四五百斤,一天走一百多华里,骆驼是隔年下羔子,所以繁殖增加得很缓慢,再加上有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人们也不愿意再饲养骆驼;马也一样,以前马不吃夜草不肥,现在各家划分了草场,马走不远,所以也喂不壮。
新疆普氏野马

普氏野马栖息在从准噶尔盆地到蒙古高原西南部的荒漠草原地带,19世纪被俄罗斯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发现并命名。由于捕猎和环境问题,普氏野马的野生种群已在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灭绝。
1985年,我国林业部门先后从英、德等国引进24匹普氏野马“回乡”繁育,并在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建立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如今,这里已是亚洲最大的野马繁殖基地,并向外国提供普氏野马种源,繁育的大多数野马也逐渐远离保护者的照料,开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野生种群。
19世纪,普氏野马在卡拉麦里山附近被俄罗斯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发现并命名。因捕猎和环境问题,普氏野马的野生种群于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灭绝。
1985年,中国林业部门先后从英、德等国引进24匹普氏野马,在“祖籍”准噶尔盆地东南部人工圈养,传续“香火”。
新疆自治区野马饲养繁殖研究中心业务科科长王臣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努力,已有180多匹被野放于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成为真正的野马。
今天是【年终特稿】系列报道第五篇。
天山网特稿 文/图 记者马少宾
2015年6月23日,新疆卡拉麦里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乔木西拜,野放的野马在一个山梁上休息。
2015年6月23日,新疆卡拉麦里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乔木西拜,野放的野马在一个山梁上休息。
序言
保护区专门安排值班人员,每月有4—5名护林员在野马活动区域巡视,并定期清理野马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有些种群活动范围比较大,跑得远,经常找不到,所以保护区运用高科技设备,通过远红外相机、卫星定位项圈等高科技手段,监测野马的生存状况、迁徙规律以及有没有人为破坏活动。
今年3月,卡山保护区为两个种群佩戴了卫星定位项圈,每天可以定时传回监测对象的移动速度、具体方位等重要数据。保护区工作人员表示,计划今年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继续为其他种群佩戴项圈,“毕竟人类活动会对野马造成惊扰,佩戴项圈之后,就能省去人工巡视,更好地保证野马的野放生存状态。”
图说蒙古马

,
,
,
在 白 登被匈
蒙 古 马 是 世界 上 最 古 老 的 马 品 种 之 族 已驯 化马 匹
。
一
,
早 在 四 五 千 年 前 北方 民
、
奴 冒 顿 单 于 30 余 万 骑 兵 围 困 七 威力
。
说 明 当 年 匈 奴 的 强 大 即匈 奴 马 的
民 间养 马业空前 发达
, ,
据 考古发现
 ̄
1
.
20
1
.
3 5
,
体重 267 不择 食
,
 ̄
37 0
公
异
蒙 古 马 体 质 粗糙 结 实
,
相貌普通
,
,
性 格 较温 顺
,
四肢
蒙 古 马 适 应 性和 识 别 能 力 较 强
,
不 怕 寒冷
,
,
极耐 劳
头较 粗 重
鼻孔 大
,
颈短 厚
前胸丰 满
背 腰 平直而略
苦
,
能 适 应粗 放 的 饲 养 管 理
图 说蒙古马
本刊 记者
巴 义尔
/
撰 文摄 影
马
,
作 为 牧业 文 明 的 象 征 至 今是牧 民 心 中 的 图 腾
。
;
作为农耕 文
蒙古 野马 的骨骼 和牙 齿化 石
。
这 说 明 蒙 古 高 原 地 区 很 早 就 有 马 的祖
《
明 的 重 要 畜 力 留 下 了 不 可 磨 灭 的功 绩
先三 趾 马 即 蒙 古 野 马 存 在
蒙 古马 奔 腾在 蒙 古 草 原上
(
赵如意 摄影
马的身体结构图和品种图

河曲马的图片
产地;原产黄河上游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其产区属温带山地草 原类型 。特点;河曲马头稍显长大,鼻梁隆起微呈现兔头型,颈宽厚, 躯干平直,胸廓深广,体形粗壮,河曲马性情温顺,气质稳静,持久力 较强,疲劳恢复快
三河马的图片
特点;有能耐寒、抗病力强和适应性强的特点。三河马结实、匀称,肌肉发达,耆甲明 显,胸廓深广,背腰平直,四肢强健,关节明显很少有失格损征。三河马的毛色主要为 骝毛、粟毛和黑毛三种。是中国赛马的首选品种 产地;主要产地呼伦贝尔草原
纯血马
特点;纯血马是高品质的特别勇敢但是它很容易紧张,而且有时会个性很拗。生长 环境寒温带属于热血马。18世纪繁衍于英国。
柏布马
产地;柏布马的家乡在古时候北非的巴巴利(Barbary)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摩洛哥、阿尔吉 利亚、利比亚、突尼西亚。现今在阿尔吉利亚的康斯坦丁(Constantine)与摩洛哥皇室都有 很大的繁殖场 。特点;颈部长度中等,弓弯、强壮。腿精致但强壮且长鬃毛与尾毛比阿 拉伯马浓密。头长而狭窄,耳朵长度中等,鼻梁有点凸起,眼睛看起来很英勇的样子,鼻 孔的位置较低
阿拉伯马的图片
特点;阿拉伯马都以美丽、聪颖、勇敢、坚毅和浪漫而闻名于世 产地; 原产阿拉伯半 岛,经长期选育而成。体形优美,体格中等,结构匀称,运步有弹性,气质敏锐而温顺, 易于调教,对饲养管理条件要求不高 血统属于热血马。
瑞典温血马
特点;高大而仪表堂堂的马,健壮身体结构良好,有一种敏锐的性格使得它特别适 合花式马术表演。生长环境属于温带。血统属于温血马。
丹麦温血马
特点:最好的丹麦温血马有纯血马的外表,它是体质、强度和 良好的四肢的综合表现。 它们是勇敢和精力充沛的,有卓越的性格及良好灵活的动作。它们是聪明的花式骑术 马和一流的越野赛马。 起源于20世纪生长环境温带。血统属于温血马。
内蒙古地区北方民族的马文化

内蒙古地区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活动地域,北方民族多以“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史记?匈奴列传》)等游牧、狩猎方式为主要生产形态(图一、图二),马在生产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林胡、楼烦,以至秦汉魏晋时期的匈奴、东胡、乌桓、鲜卑、柔然,到后来的突厥、回鹘、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无一不是依靠马驰骋在无边广阔的草原上,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游牧政权,并依靠马支撑起游牧民的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
尤其是蒙元时代,壮健的蒙古马忠诚跟随着蒙古战士在辽阔草原大漠之中驰骋,勇闯欧亚大陆,为蒙古民族的崛起、强大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在历代北方民族中,马的拥有量和品种的优劣往往对这个民族的兴衰强弱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可以说是马驮着北方民族从远古走到了今天,从传统社会迈向现代文明。
绘画作品中的北方民族马文化岩画北方民族的马文化源远流长,著名的北方岩画中绘有大量有关马题材的作品,从先秦至明清均有大量围猎、骑马、驭马、驯马等题材的作品(图三、图四、图五),图四所示狩猎场景中刻画有骑马放牧和狩猎的骑手,有山羊、盘角羊、鹿等动物。
壁画汉代的和林格尔汉墓中已经发现绘有表现牧马场景的壁画(图六),辽代绘于奈曼旗青龙山陈国公主墓墓道西壁的鞍马图(图七)已经非常写实,图中一侍从牵马站在廊庑下,面朝墓外方向作行走状。
黑色牝马鞍上满绘祥云图案。
侍从身穿淡蓝色圆领袍,右手牵马缰,左手执鞭。
绘于敖汉旗宝国吐乡皮匠沟1号墓墓室西南壁的马球图(图八),图中共绘有五位骑马人,均手持月杖,头戴胡帽,身着窄袖圆领长袍,束腰,足登长靴,骑着奔驰腾跃的快马激烈打着马球。
纸本绘画契丹画家耶律倍所绘骑射图(图九),是契丹马文化的真实反映。
耶律倍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子,自幼聪颖好学,深得耶律阿保机的喜爱和器重,916年被立为皇太子,926年被封为东丹国王,称“人皇王”。
《元人秋猎图》(图十)集中体现了蒙元时代繁荣的马文化,其中绘制了多姿多彩的马及骑马之人的形态、姿势,惟妙惟肖,艺术价值极高。
蒙古马的成就识10字

蒙古马的成就识10字
【实用版】
目录
1.蒙古马的起源和历史
2.蒙古马的特点和品种
3.蒙古马在历史上的成就
4.蒙古马在现代的应用
5.蒙古马的文化意义
正文
蒙古马是蒙古地区的代表性马种,起源于公元前 209 年。
这种马具有耐寒、耐粗饲、速度快、耐力强等特点,因此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蒙古马的品种繁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蒙古野马和蒙古暖马。
蒙古马在历史上的成就可谓丰功伟业。
在公元 13 世纪,蒙古马成为了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征服欧亚大陆的重要工具。
它们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还成为了驿站传递信息的重要交通工具。
当时,蒙古马被赞誉为“草原上的闪电”,可见其在军事和通信领域的重要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蒙古马在现代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不仅在蒙古草原上承担着牧民放牧、交通运输等任务,还在世界各地的马术比赛中崭露头角。
蒙古马的优良品质使其成为了许多马术爱好者的首选。
蒙古马除了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外,还在蒙古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蒙古民族的传说和史诗中,蒙古马被赋予了勇敢、智慧、忠诚等品质,成为了蒙古民族的象征。
同时,蒙古马也是蒙古艺术的重要题材,如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都以蒙古马为创作灵感。
总之,蒙古马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马种,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代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蒙古马文创设计理念

蒙古马文创设计理念蒙古马是蒙古族人民引以为傲的宝贵财富,它们代表了蒙古大草原的独特文化。
蒙古马文创设计的理念是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以保护和传承蒙古族文化为目的。
蒙古马文创设计的理念之一是注重保护蒙古马的种群和基因多样性。
蒙古马是蒙古族人民的伙伴和朋友,经历了几千年的驯化和艰苦的草原生活。
为了保护蒙古马的种群和基因多样性,我们必须采取措施限制过度捕杀和不当饲养。
通过蒙古马文创设计的产品推广和宣传,我们希望能够唤起公众对蒙古马的保护意识,促使人们更加尊重和珍惜这一宝贵的资源。
蒙古马文创设计的理念之二是与当代设计趋势相结合,创造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产品。
蒙古大草原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地方,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逐渐减弱。
因此,蒙古马文创设计需要将传统的蒙古族元素与现代设计趋势相结合,创造出符合当代需求的产品。
例如,可以借鉴现代科技,设计出蒙古马智能马鞍,帮助人们更好地驯马和保护马匹的健康。
蒙古马文创设计的理念之三是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蒙古马是蒙古族人民的重要交通工具和劳动力,因此蒙古马文创设计的产品需要具备功能性和实用性。
例如,可以设计出耐用且舒适的蒙古马马鞍,使骑手能够长时间骑乘而不感到疲劳。
同时,我们也可以设计出具有蒙古族特色的马饰和装饰品,使其既具有装饰性又具有实用功能。
蒙古马文创设计的理念之四是强调可持续发展。
蒙古大草原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过度开发和过度放牧对这片土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蒙古马文创设计需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推动人们采用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式来驯养和饲养蒙古马。
例如,可以设计出可再生能源驱动的马车,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蒙古马文创设计的理念起源于对传统文化保护和创新的追求。
通过将传统的蒙古族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我们希望能够保护和传承蒙古族文化,提高蒙古马的种群和基因多样性,同时创造出具有功能性和实用性的产品,促进可持续发展。
白岔铁蹄马

1 引言1.1 百岔(铁蹄)马的历史简述百岔马是蒙古马四大类群之一。
传说中,它曾是元朝皇家禁卫军最好的马,当年蒙古铁骑纵横天下,因此战功卓著。
在《克什克腾旗志》中,记载着这样一段关于百岔马的传说:“千里疾风万里霞,追不上白岔的铁蹄马!”而当它参加比赛,“马身一纵,颈一伸,四蹄甩开飞也似的向前追去。
乍看如闪电,再瞧似旋风,后蹄踢起的山石有碗大,在半空飞舞,看的人都惊呆了,同呼:‘真是铁蹄一般!’”百岔马就是这样一种血统尊贵的草原马。
1.2 百岔(铁蹄)马的概述百岔马是蒙古马的一个类群,又称“铁蹄马”或“踔蹄马”。
产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百岔沟一带。
产区位于大兴安岭南麓支脉狼阴山区,海拔1600-1800米。
中心产区百岔沟是西拉木伦河上游水草丰美的好牧场,气候宜人。
在有关资料中记载:“内蒙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有一条白岔沟,由无数深浅不等、纵横交错的山沟组成,沟长300余里,沟内小山环抱,乱石遍布,道路崎岖”。
但白岔沟里水草丰美,气候宜人,正是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培育出了白岔铁蹄马。
百岔马在这里经过多年锻炼,逐渐形成善走山路、步伐敏捷、蹄质坚硬、不用装蹄可走山地石路的蒙古马独特类群,故有“百岔铁蹄马”之称。
1.3 百岔(铁蹄)马的特性百岔马蹄小而立,敦厚而圆,色如墨玉,无论在什么道路上行走都无须装蹄铁(挂掌),特别适应在石头较多的山道上行走,爬坡下梁不纵不跳,行走平稳。
具有抗严寒、耐粗饲、抗病力强、耐力强、适应性强等特性,这是其他马种所无法比拟的。
百岔马身材短小,耳尖颈曲,鹿腹斜尻,后腿奇长,是典型的蒙古走马类型。
据记载,1948年白岔区一匹铁蹄马从当时区政府吕家沟门出发,当天到了巴林左旗林东镇,一日行程300公里。
2.百岔马分布2.1百岔(铁蹄)马的分布情况百岔马分布区域比较窄,多数分布在克什克腾旗的百岔沟、苇莲沟、昆都岭沟等地区。
从1981年统计的数据可以总结出,当时克什克腾旗芝瑞1 / 13公社的百岔沟,苇莲沟,昆都岭沟等三大沟谷的15个生产大队,118个生产小队占地总地面积为1880000平方米,草原面积885000平方米,牲畜总数108119头(只),其中马4490匹,占牲畜总数的4.65%,其中百岔马4196匹,占全社总马数的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