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学案教师用含答案
游褒禅山记 学案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一、重点实、虚词(给加阴影的字注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个地方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命名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前盖的屋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是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碑文模糊、磨灭,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名称(字样)。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由于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洞壁题诗文留念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也,──谓之后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深远幽暗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拿着把(修饰)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我们)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大概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尚且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这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也。
已经(其:表停顿)出洞,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未能尽情享受游洞的乐趣。
于是我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入而且广泛。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艰险而又遥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艰险而又遥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志气,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游褒禅山记 学案 教师用 含答案

高一语文课堂教学导学案设计者:审核人:时间:2009-09课题第五单元 18课《游褒禅山记》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字词(正音、虚词、一字多义、活用、通假等)。
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教学难点】3、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一课时一、揭示目标,学法指导:1.准确朗读课文,(字音、句读、感情)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初步理解文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掌握古文的字词句篇(主要是1.2段)4.准确掌握作者的旅游经历二、学生自学、完成下列任务:(一)、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知识精粹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2.褒禅山与慧空禅院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王安石Word含答案

必修②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设计:审核:执教:使用时间:【目标择定】1. 学习,借鉴作者“志”“力”“物”“志”的思想,为未来走向成功奠基。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及句式。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可怎样才能成功?1.作者游褒禅山,从中悟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王安石觉得一个人怎样才能见到“常在于险远”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3.“志”“力”“物”各指什么?4.成功需要“志”“力”“物”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的?”5. 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6.文章给我们的未来以怎样的指引?【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question/44068790.html2.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 /artx/wenxue/46096.html 第二部分必修②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下列各句中注音有误的是()A.今言“华(huā)”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ǎo)然。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shèng)道也哉。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
2.选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3.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A.距其院东五里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4.选出下列各句中“以”是介词的一项()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5.下列句中“观”字词性不同的一项是()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B.大王见臣列观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6.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7.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其下平旷,有泉侧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C.火尚足以明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8.选出句中“者”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9.解释ks5u乃]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ks5u道]有碑仆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何可胜道也哉策之不以其道ks5u盖]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ks5u文]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属予作文以记之文过饰非ks5u然]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吴广以为然有穴窈然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10.翻译下列句子A.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学案教师版 2.doc

2.始舎于其址4、有泉侧岀。
5、则或线其欲出者 __________ 7.好游者亦不能爭也。
____________9、火耳尽 6、窦以近 &火尚足以明也。
二、古今异义词解1. 比妊游者尚不能I 一。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二、指出下列特殊句式,并翻译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这就是……的缘1.长乐王回深* _______________ 3.牟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教学目的】1、 掌握“观”、“其”等文言词的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2、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 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 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1、 掌握“观”、“其”等文言词的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2、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预习案一、简介作者及课文王安石在一生从政、治学的道路上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前进的。
他在宋神宗时作宰相, 认准了 “变法”于国有利,决心推行新法,尽管守旧派强烈反对,他却毫不动摇,被列宁誉 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反对北宋初年淫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
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了解作者 的这些生平事迹,能更深刻地理解这篇游记体散文所蕴含的深意。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后悔和遗憾,照理说,这样的游览没有 多少值得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 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乙才能于己无悔, 不为人讥。
这里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 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学案2

《游褒禅山记》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极”、“卒”、“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阅读参考】1、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
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2、西岳华(读huà)山,在山西,跟文中提到的坐落于安徽的华(huá)山不是一回事。
【学习过程】一、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阅读并标注文本,并将自学过程中质疑之处总结于下: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 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 至) 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 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 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学案及 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一、给加点的字注音:庐冢.有洞窈.然有碑仆.道始舍.于其址无物以相.之长乐王回深父.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 始舍.于其址2. 名.之曰褒禅而莫能名.者3.有碑仆.道4.其文漫灭..5.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7有怠.而欲出者8.余与四人拥火以.入9.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10.火尚足以明.也11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12.则或咎.其欲出者1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1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16.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7.至于....而无物以相.之18.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幽暗昏惑19.不出,火且.尽20.既.其出三、“其”在文中有二十多处,请指出它的意义。
1、既其.出其:2、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其: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4、则或咎其.欲出者其:5、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6、其一犬坐于前7、其.孰能讥之乎? 8、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9、其皆出于此乎? 10、其如是,孰能御之?11、其可怪也欤?四、一词多义:有碑仆道 ( ) 《游褒禅山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师说》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 《过秦论》何可胜道也哉( ) 《游褒禅山记》道策之不以其道( ) 《马说》道芷阳间行( ) 《鸿门宴》凡治乱之情,皆道上始( ) 《管子·禁藏》唯王使人道送我( ) 《汉书·张骞传》而中道崩殂( ) 《出师表》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六国论》吴广以为然.( ) 《陈涉世家》然有穴窈然.( ) 《游褒禅山记》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游褒禅山记》后人为人君者不然.(. ) 《原君》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游褒禅山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师说》乃良乃.入,具告沛公( ) 《鸿门宴》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 《触龙说赵太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示儿》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 《游褒禅山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 《岳阳楼记》文文.过饰非( ) 《史通·惑经》越人断发文.身( ) 《庄子·逍遥游》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六国论》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 《赤壁之战》盖盖.其又深( ) 《游褒禅山记》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 《谏太宗十思疏》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 《屈原列传》1.于是予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学案及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及答案【篇一:十、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1】class=txt>《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编写人:黎文审核人:王完凤编写时间:20120816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 能力目标: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 情感目标: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
3. 知识目标:掌握极、观、求、其“道”、“所以”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通过创作实践来体验。
学法指导:诵读、感悟、理解、背诵。
【知识链接】1.文体介绍游记,古代散文一种,它是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2. 走进作者: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政治上主张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文学上也是革新派,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其作品今存《临川先生文集》。
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4、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
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
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加粗字正音:2,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及意义:①始舍于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游褒禅山记》学案(有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游褒禅ft记》学案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ft,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背景资料:公元1051—1054 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安徽潜ft县)通判,1054 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 月,辞职回家探亲,归途游览了ft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ft,同年7 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1、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时临川人,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
2、《游褒禅ft记》中的“记”是指记叙性文体。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ft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3、把课文注解中的生字词注到正文中去。
褒bāo 禅chán ft 卒zú庐冢zhǒng 谬miù窈yǎo 然怠dài 咎jiù瑰guī怪无物以相xiàng 之胜shēng 道慎shèn 取深父fǔ4、熟读全文,梳理各部分思路。
第一课时一、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本文是游记,游记主要集中在第(1-2 )段落。
作者参观游览的三个点是:仆碑→前洞→后洞。
从全文看,作者是先写游记再(说理)的。
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第1 段(解释括号内的字的意思)褒禅ft亦谓之华ft。
唐浮图慧褒始舍(筑舍定居,名作动词)于其址,而卒(死)葬之;以(因为)故其(他)后名(命名,名作动)之曰“褒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课堂教学导学案设计者:审核人:时间:2009-09课题第五单元18课《游褒禅山记》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字词(正音、虚词、一字多义、活用、通假等)。
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教学难点】3、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一课时一、揭示目标,学法指导:准确朗读课文,(字音、句读、感情)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初步理解文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掌握古文的字词句篇(主要是1.2段)准确掌握作者的旅游经历二、学生自学、完成下列任务:(一)、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知识精粹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2.褒禅山与慧空禅院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
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
最近山下大庙村的一个赵姓社员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
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
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
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
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
3.背景资料《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
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
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
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
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
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
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
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三)检查预习情况:(1)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词:①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a--n. 深度。
穷:a-- v.走到尽头。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
v--n.到达的人。
⑤火尚足以明也。
a--v.照明. ⑥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
见:v--n. 见到的景象。
⑦常在于险远。
a-n.险阻僻远的地方。
⑧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使动,弄错,使…错。
传:v-n,流传的文字。
名:n-动,识其本名,说出名称。
⑶找出文中的判断句: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音谬也。
④此余之所得也。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三、学生展示、教师精导:1、读课文,正音2、理清课文结构顺序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已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
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
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
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
3、理解文意,翻译课文(第1段)四、边练边清、巩固提升第一段的重点字词如下,解释句中加粗词: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第二课时一、揭示目标,学法指导:1、掌握古文的字词句篇(主要是2、3段)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初步理解文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二、学生自学、完成下列任务:1、研读第二段。
(1)思考:此段中介绍了前后两洞,你认为着重介绍的哪一部分?为什么?讨论,明确: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
因为本段着重写游洞而不着重写景,况且只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
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记游,而只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只是为后文的议论作准备的。
(2)这一段中运有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3)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
(4)指导背诵: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前洞(平旷、记游甚众)——后洞(窈然、寒、深)——进入(深、难、奇)怠——俱——追记洞中所见(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自身,伏“悔”字(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结束记游(既其出……游之乐也”)依据本段层次尝试当堂背诵三、学生展示、教师精导:1、研读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明确:主要写游山的心得。
具体内容分五层意思: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回答。
明确: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尽兴的事件引发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作者认为成功的条件是什么?归纳起来,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四、边练边清、巩固提升1、第二、三段的重点字词如下,解释句中加粗词: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三课时1.读懂剩下的自然段,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谈谈自己的体会。
2.继续积累文言知识(2)教师背诵第四段,由于句子较长,强调句读,便于理解。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
)“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作者认为现实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何可胜道也哉”)由此讨论: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请举例证明。
学生畅所欲言,估计说的更多的使广告招牌、报章杂志上出现的。
(略)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明确: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3、4两段都是由生活中具体的小事阐明了悟出人生哲理,表现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4、教师背、学生读最后一段,尽量慢一些,强调“父”字读作“fû”学习游记写法的结尾,再如《醉翁亭记》的结尾也是这样。
5、学生再读课文,同方交换检查背诵,并检查默写。
6、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编写结构提纲。
二、诵读第4段。
1.教师示范诵读这一段,然后提问:“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
)“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追问: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
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何可胜道也哉”。
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
2.讲述“三豕涉河”的故事。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古书,非司马迁作)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
”(《吕氏春秋·察传》)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众口传闻的事、古书上记载的事都要仔细加以分析,辨明正误,不可盲从——这就是本文作者说的“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道理。
)3.学生练习背诵。
4.检查背诵。
先背第4段,然后齐背第1至4段。
三、略读第5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