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王安石Word含答案

必修②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设计:审核:执教:使用时间:【目标择定】1. 学习,借鉴作者“志”“力”“物”“志”的思想,为未来走向成功奠基。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及句式。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可怎样才能成功?1.作者游褒禅山,从中悟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王安石觉得一个人怎样才能见到“常在于险远”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3.“志”“力”“物”各指什么?4.成功需要“志”“力”“物”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的?”5. 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6.文章给我们的未来以怎样的指引?【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question/44068790.html2.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 /artx/wenxue/46096.html 第二部分必修②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下列各句中注音有误的是()A.今言“华(huā)”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ǎo)然。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shèng)道也哉。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
2.选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3.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A.距其院东五里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4.选出下列各句中“以”是介词的一项()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5.下列句中“观”字词性不同的一项是()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B.大王见臣列观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6.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7.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其下平旷,有泉侧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C.火尚足以明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8.选出句中“者”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9.解释ks5u乃]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ks5u道]有碑仆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何可胜道也哉策之不以其道ks5u盖]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ks5u文]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属予作文以记之文过饰非ks5u然]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吴广以为然有穴窈然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10.翻译下列句子A.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
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2.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人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教学重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知识链接】1.文体介绍游记,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它是摹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
2.走进作者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
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巩书》)。
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
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
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
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
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
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
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
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
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3、今日褒禅山概况从慧空禅院遗址东行二三里,就到达前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
【学习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1. 作者: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
21岁时中进士。
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特权,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即49岁时,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熙宁九年,即55岁时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卒谥文,也称王文公。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积极参加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
散文以政论性为主,分析犀利,态度鲜明,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
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写作背景: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
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作者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这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
我们知道,王安石是主张变法的,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求,一个人要想为社会有所贡献,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吾志”。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设计

游褒禅山记(第一课时)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史知识。
2.通读课文,初步扫清字词障碍。
§文学史知识扫描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
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
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
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
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
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
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
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
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
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背景知识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预习展示给加点的字注音。
褒禅..山()庐冢.()盖音谬.也()窈.然()咎.其欲出者()好.游者()夫.夷以近()昏惑.()始舍.于其址()有碑仆.道()萧君圭.()孰.能讥之()无物以相.之()王回深父.()§课堂探究(1)参考注释疏通全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学案2

《游褒禅山记》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极”、“卒”、“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阅读参考】1、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
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2、西岳华(读huà)山,在山西,跟文中提到的坐落于安徽的华(huá)山不是一回事。
【学习过程】一、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阅读并标注文本,并将自学过程中质疑之处总结于下: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 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 至) 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 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 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含答案)

12 游褒禅山记 2 八中郝晶晶《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巩义八中张晓玉教学目标1.认知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
2.技能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3.情感学习作者“尽吾志”和作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1.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2.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法学法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初中阶段,我们曾学习过一篇王安石的文章《伤仲永》,你都了解些哪些?王安石(1021--1086) ,___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晚号_______,抚州临川人。
神宗时,曾推行变法,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___________”之一。
其作品今存《____________》等。
请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一些文言文,说说有哪些游记'文,这些游记'文有什么特点?初中学习过的游记文章有: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记”'是一种文体, 可以记叙, 也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熟悉课文1.请生朗读课文,尽量做到声音宏亮,句子流利.2.读准下列字音:褒________ 庐________ 窈________ 怠________ 圭________ 父________ 3.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各段内容.4.从表达方式考虑,课文共五段,各段表达方式有何不同?第一段________,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第二段________,记写游山情况;第三/四段________,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关情况.三.预习梳理(一)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
福建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第10课游褒禅山记导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2

10 2福建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第10课游褒禅山记导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2福建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第10课游褒禅山记导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2《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预习案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观察〕而世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⑵此余之所得也〔得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心得、收获〕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能够〕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时间.〕距其院东五里〔那,代指慧空禅院〕独其为文犹可识〔它,代仆碑〕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它,代穴;那些,代指游客〕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那,代指后洞;那,代指游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代作者〕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指古人〕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表反诘〕4〕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5〕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3.古今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4〕于是: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5〕至于古义:到达,达到,动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4. ①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②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③深:a——n。
深度。
穷:a—- v。
走到尽头。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v-—n。
到达的人。
⑤火尚足以明也。
a——v.照明. ⑥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
见:v--n。
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2-含答案

《游褒禅山记》【使用说明】 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
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预习案】一、预习自测王安石(1021--1086) ,___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晚号_______,抚州临川人。
神宗时,曾推行变法,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___________”之一。
其作品今存《____________》等。
“记”'是一种文体, 可以记叙, 也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熟悉课文1.朗读课文,尽量做到声音宏亮,句子流利。
2.读准下列字音:褒_______ 庐______ 窈_______怠_______ 圭_______ 父_______三阅读指导1整体感知,梳理本文思路。
(第一段),介绍。
(第二段),记(第三段),写(第四段),提出(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
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
2从表达方式考虑,课文共五段,各段表达方式有何不同?第一段,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第二段,记写游山情况;第三/四段,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关情况。
四、根据课文注释翻译全文1.第三段翻译做在笔记本上。
2.其余翻译做书的旁边,主张都做笔记本上。
五、阅读批注和质疑质疑一(文言知识)第一课时【基础案】1.根据课文注释及自主预习,翻译第一段。
2.重点词语及句式⑴实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下--舍:_______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________⑵虚词:盖音谬也--盖:___ _____盖余所至--盖:__ ______⑶句式: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___________________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___________________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________________【探究案】探究一:探究二:【训练案】1.第一段的重点字词如下,解释句中加粗词:(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游褒禅山记 2 八中郝晶晶《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巩义八中张晓玉教学目标1.认知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
2.技能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3.情感学习作者“尽吾志”和作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1.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2.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法学法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初中阶段,我们曾学习过一篇王安石的文章《伤仲永》,你都了解些哪些?王安石(1021--1086) , ___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晚号_______,抚州临川人。
神宗时,曾推行变法,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___________”之一。
其作品今存《____________》等。
请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一些文言文,说说有哪些游记'文,这些游记'文有什么特点?初中学习过的游记文章有: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记”'是一种文体, 可以记叙, 也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熟悉课文1.请生朗读课文,尽量做到声音宏亮,句子流利.2.读准下列字音:褒________庐________窈________怠________圭________父________ 3.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各段内容.4.从表达方式考虑,课文共五段,各段表达方式有何不同?第一段________,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第二段________,记写游山情况;第三/四段________,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关情况.三.预习梳理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词类活用1. 始舍于其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名之曰褒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有泉侧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而其见愈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火尚足以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言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2.何可胜道也哉!___________________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特殊句式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古今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布置作业熟读全文,翻译全文,背会前二段.第二课时一. 检查作业。
先全班学生齐背,然后抽查个别学生1—3名,从中发现问题要做具体指导。
二.学习第一、二段.1.根据课文注释及课下预习,翻译第一段。
2.重点词语及句式⑴实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下--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虚词:盖音谬也--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余所至--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句式: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___________________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概音谬也-- ___________________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舍于其址,________________3. 内容分析第1自然段:⑴这一段依次记述(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山之、山之、山之、山之。
⑵第1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⑶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
交代空间的变化,其作用是(说明文字不超过10个字):。
第2自然段:⑴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写游洞,请分析:(有多少则写多少)①。
②。
③。
④。
⑵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三.重点研读第三段1.请生翻译本段.2.掌握下列文言知识:(1)字词于时--在这里是文意上的承前启后,可译作_____________________(2)句式古之人观于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此余之所得也--___________3.讨论:在这一段里,作者一开始就指出古人浏览观赏,"往往有得",其"有得"的原因是什么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引出古人观赏有得的目的是什么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象古人那样探究思考的广泛而深入呢?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发挥的?讨论归纳:从五方面阐述:四、研习第四段本段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1)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2)从过渡衔接和文字的前后呼应的两个方面分析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五.总结全文请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本文主题思想.作者记叙游览褒禅山,抒发感想:无论治学处事,都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无讥无悔,也应该有深思慎取的态度.六. 布置作业1.课后第二题。
2.完成同步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课时一、导入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半山唐宋八大家《临川先生文集》《核舟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二、熟悉课文2. Bāo lúyǎo dài guīfǚ4.叙述,叙述,议论三、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1.(难道……吗?)2.(哪里……呢!)3.(这就是……的缘故。
)1.省略句2.省略句3.介宾短语后置1.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第二课时二.2.(1)舍:读社,筑舍定居,名词用如动词.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2)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盖:发语词,也含有大概之意.(3)者也式判断句者也式判断句即,始于其址舍,介宾短语后置.3.第1段:⑴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⑵写仆碑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⑶作者光滑明亮游褒禅山的踪迹。
第2段:⑴作者写游洞用对比的方法,请分析(有多少则写多少):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窈然对比;②前洞的记游者甚众与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⑵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三. 2.(1)“对于这件事”.(2)介宾短语后置.判断句.3.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借托古人引出自己的观点.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嘏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志"的重要性;⑵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吃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说明"力"的重要性;⑶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性;⑷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在己为有悔--物、力都足以至而未至,肢有"悔";只有"尽吾志也,可以无悔也"--强调"尽吾志"的重要性.通过以上议论,说明要"求思之深而无不在",要有--志、力、物;但一切事物都可能存在其不足之处,当力和物难求时,只有"尽吾志",才能做到"无悔"、无"可讥".四.1.这段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这一段可分5层意思,请概括:⑴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⑵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