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游褒禅山记》学案(有答案)

合集下载

《游褒禅山记》教案(通用6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通用6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通用6篇)《游褒禅山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认识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3.掌握“以”“其”等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和一词多议的词语。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记”即游记,代表一种文体。

作者一般借记游而进行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像《醉翁亭记》,作者借写山水之景,而表现了“醉能同其乐”和“太守之乐其乐”的与民同乐的观点。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同样也借记游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那么,作者表述了怎样的观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作家作品及文章写作背景。

1.关于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诗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关于本文写作背景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

12年后(1070年)拜相。

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三、课内预习。

对照注释细读课文第1、2两段,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四、讲读第1、2段:(一)指名朗读、口译。

《游褒禅山记》学案 颜昌容含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 颜昌容含答案

第十课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学习目标】1.学习目标①细读文本,培养初步的文言语感。

②在与文本对话中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③借鉴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学习作者“尽吾志”的求索精神和“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

2.高考考点:①理解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②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词类活用)及古今异义。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自主收获】一.认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他“少好读书”,作为新党领袖,两度为相,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力主变法。

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遭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

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和创作。

封舒国公、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

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二.了解背景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后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而死。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三、文体常识————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轮复习:《游游褒禅山记》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

一轮复习:《游游褒禅山记》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

《游褒禅山记》复习学案答案一、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____通____)答案父甫二、古今异义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今义:合用为一个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或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答案 1.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2.“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3.到,到了。

三、一词多义1.道①有碑仆道()②何可胜道也哉()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⑤策之不以其道()⑥伐无道,诛暴秦()答案①路,道路②说,讲③道理④主张,思想,学说⑤正确的方法⑥道义2.盖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③今已亭亭如盖矣()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答案①用在句首,表推测,相当于大概、推想②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③古称伞④遮盖、掩盖3.得①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②古人之观于……,往往有得()③意气扬扬,甚自得也()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⑤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⑥此言得之()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答案①动词,能够②名词,心得、收获③得意④得到,获得⑤形容词,融洽⑥形容词,对,合适⑦动词,具备4.卒①舍于其址,而卒葬之()②旦日飨士卒()③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④卒廷见相如()⑤五万兵难卒合()⑥初,鲁肃闻刘表卒()答案①最终②步兵③结束,到……止④副词,终于,始终,到底⑤副词,通“猝”,仓猝⑥死亡5.其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③其孰能讥之乎()④何为其然也()⑤吾其还也()⑥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答案①代词,那②代词,它③语气副词,难道,表反问语气④代词,这样⑤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⑥语气副词,表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始舍.于其址()②名.之曰“褒禅”()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2.名词作状语有泉侧.出()(二)动词作名词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②而其见.愈奇()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2.形容词作动词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②火尚足以明.也()③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答案(一)1.①筑舍定居②命名③识其本名 2.从旁边(二)①到达的人②见到的景象③流传的文字(三)1.①深度②艰险的地方;遥远的地方③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2.①走到……尽头②照明③尽,这里有尽兴的意思3.弄错,使……错五、文言句式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游褒禅山记》学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

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学习目标1.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类活用。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其在当今时代的借鉴意义。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1.了解作者王安石。

2.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本大意,标识难解之处。

3.诵读课文,思考作者的游山感悟。

4.小组质疑、释疑。

分组讨论、交流,解析疑惑。

二、自练自测1.给下列字注音:褒() 冢()仆()穴()窈()咎()瑰()2.指出多义词的含义。

(1)文:①其文漫灭。

②独其为文。

(2)道:①有碑仆道。

②何可胜道也哉!③传道受业④策之不以其道。

3.词类活用:(1)舍:始舍于其。

(2)名:①名之曰褒禅。

②而莫能名者。

(3)穷: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三、质疑问难请将预习过程中的疑问写在下面,并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1.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2.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3.第3段着重写什么?这一段可分几层意思?4.在第4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发出来的?5.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末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有碑仆.道仆:倒。

褒之庐冢..也庐冢:庐墓。

B.其文.漫灭文:碑上残存的文字。

有穴窈然..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C.有怠.而欲出者怠:穷困。

咎.其欲出者咎:责怪。

D.夫夷.以近夷:铲平。

火尚足以明.也明:明亮。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3.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A.距其院东五里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5.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A.余之.力尚足以入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C.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D.入之.愈深,其进愈难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6~9题。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游褒禅山记+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游褒禅山记+Word版含答案.doc

《游褒禅山记》复习学案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和尚)慧褒始舍(建舍定居,名作动)于其址(地基,这里指山脚),而卒(最终)葬之;以故(因此)其后名(称呼,命名名作动)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屋舍)冢也。

距(距离)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因为)其乃(是)华山之阳(南面)名(称呼,命名,名作动)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 ū,倒下)道,其文(碑文)漫灭(模糊,磨灭),独其为文(碑上的文字)犹(还)可识(辨认)曰“花山”。

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解释原因,大概因为)音谬(错误)也。

其下平(平坦)旷(空旷),有泉侧(在一侧,名作状)出,而记游(题诗文留念)者甚(很,非常)众(众多),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向上走,名作动)五六里,有穴(xu é)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入之甚寒,问(探询)其深(深度,形容词作名词),则其好(喜欢)游者不能穷(走到尽头,形容词作动词)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拿)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见到的景象,动作名)愈奇。

有怠(懈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将要)尽。

”遂(于是)与之俱出。

盖(大概)余所至,比好游者尚(还)不能十一(十分之一),然(然而)视其左右,来而(并且)记之者已少。

盖(大概)其又深,则(那么)其至(到达的人,动作名)又加(更)少矣。

方(当,正在)是(这)时,余之力尚(还)足以入,火尚足以明(照明,形作动)也。

既(已经)其出,则或(有的人)咎(责怪)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尽)夫(这,那)游之乐也。

于是(对于这种情况)余有叹焉:古人之(取消句子独立性)观(观察)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以(因为)其求思之深而.(表递进)无不在也。

夫(句首发语词)夷(平坦)以(并且)近,则(那么,就)游者众;险(险峻)以远,则至者少。

第13课 游褒禅山记 学案(含答案)

第13课 游褒禅山记 学案(含答案)

第13课游褒禅山记学案(含答案)第13课游褒禅山记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又封舒国公,故又称“舒王”。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熙宁变法的领导者。

列宁称他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出身于下层官僚家庭,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任签书淮南判官,后历任鄞县今属浙江宁波知县.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

至和元年1054回京,任群牧判官。

两年后知常州。

后改任江东提点刑狱。

嘉祐四年1059被召回京,不久伴北使返回辽国,归来后历任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

神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兼侍讲。

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在宋神宗支持下开始推行新法,次年拜相。

这次变法试图改革财政政策.官僚机构.科举制度等,以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面貌。

改革遭到反对者的攻击,王安石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相位,熙宁九年1076再次罢相。

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潜心于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

元祐元年1086,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重新执政,废除新法的大部分措施,王安石在抑郁中逝世。

王安石一生怀有极大的政治抱负,他领导的熙宁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却是宋代历史上意义深远的一次改革。

作为一位政治家,他视文章为“治教政令”与祖择之书,但将文辞喻为“刻镂绘画”,认为文章当“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上人书,可见他并不排斥文章具有文学性。

其散文创作的主要成就在议论文上,文章思想深刻,常含有与众不同的见解,逻辑性很强。

风格简劲拗折,不枝不蔓。

其诗多用典故,晚年作品尤臻佳境,世称“荆公体”。

有临川先生文集。

1古人称呼1古代士大夫除姓名外,还有字.号.斋号.谥号等,当古人行文中对以上几项谦称时,一般说来,先称官名,次地名,后称姓名.字号。

若先称字,再姓名,往往表敬。

游褒禅山记中“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是按地名.姓名.字排列称呼的。

2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做“某”,或在“某”前冠姓,以后誊写时才将姓名写出。

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游褒禅山记》学案答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游褒禅山记》学案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答案第一自然段1.词类活用(1)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2)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

(3)谬(盖音谬也):名作形,错误。

2.特殊句式(1)判断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2)省略句有碑仆(于)道而卒葬(于)之(3)介词结构后置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第二自然段1.词类活用(4)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5)上:名词作动词,向上走。

(6)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7)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8)见:动词作名词,指见到的景象。

(9)至:动词作名词,到的人。

(10)极:形作动,尽情享受。

(11)穷:形作动,到尽头。

第三自然段1.词类活用(12)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2.特殊句式省略句:(1)不随(之)以止也(不跟随别人而中止)(2)而又不随(之)以怠(而且又不跟随别人而懈怠)(3)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但是力量足够用来到达却没有到达)判断句:此余之所得也!第四自然段1.词类活用(13)谬: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14)名:指识其本名,名词用作动词。

2.特殊句式省略句: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译文:又因此感叹那些古代书籍的失传三、“其”的用法请将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进行归类,然后将序号填入表内。

①距其院东五里②其文漫灭③既其出④则其至又加少矣⑤其下平旷词性作用例句序号代词指示①代人、事、物②⑤⑦⑧副词表反问⑥助词无义③④五、翻译句子(1)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

(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大概洞更深,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游褒禅山记》学案及 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及 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一、给加点的字注音:庐冢.有洞窈.然有碑仆.道始舍.于其址无物以相.之长乐王回深父.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 始舍.于其址2. 名.之曰褒禅而莫能名.者3.有碑仆.道4.其文漫灭..5.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7有怠.而欲出者8.余与四人拥火以.入9.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10.火尚足以明.也11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12.则或咎.其欲出者1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1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16.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7.至于....而无物以相.之18.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幽暗昏惑19.不出,火且.尽20.既.其出三、“其”在文中有二十多处,请指出它的意义。

1、既其.出其:2、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其: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4、则或咎其.欲出者其:5、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6、其一犬坐于前7、其.孰能讥之乎? 8、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9、其皆出于此乎? 10、其如是,孰能御之?11、其可怪也欤?四、一词多义:有碑仆道 ( ) 《游褒禅山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师说》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 《过秦论》何可胜道也哉( ) 《游褒禅山记》道策之不以其道( ) 《马说》道芷阳间行( ) 《鸿门宴》凡治乱之情,皆道上始( ) 《管子·禁藏》唯王使人道送我( ) 《汉书·张骞传》而中道崩殂( ) 《出师表》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六国论》吴广以为然.( ) 《陈涉世家》然有穴窈然.( ) 《游褒禅山记》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游褒禅山记》后人为人君者不然.(. ) 《原君》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游褒禅山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师说》乃良乃.入,具告沛公( ) 《鸿门宴》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 《触龙说赵太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示儿》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 《游褒禅山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 《岳阳楼记》文文.过饰非( ) 《史通·惑经》越人断发文.身( ) 《庄子·逍遥游》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六国论》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 《赤壁之战》盖盖.其又深( ) 《游褒禅山记》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 《谏太宗十思疏》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 《屈原列传》1.于是予有叹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学案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
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
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背景资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安徽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归途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1、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时临川人,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

2、《游褒禅山记》中的“记”是指记叙性文体。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3、把课文注解中的生字词注到正文中去。

褒bāo禅chán山卒zú庐冢zhǒng 谬miù窈yǎo然怠dài 咎jiù
瑰guī怪无物以相xiàng之胜shēng道慎shèn取深父fǔ
4、熟读全文,梳理各部分思路。

第一课时
一、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本文是游记,游记主要集中在第(1-2 )段落。

作者参观游览的三个点是:仆碑→前
洞→后洞。

从全文看,作者是先写游记再(说理)的。

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第1段(解释括号内的字的意思)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筑舍定居,名作动词)于其址,而卒(死)葬之;以(因为)故其(他)后名(命名,名作动)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者……也)距其(它的)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
者(判断句),以(因为)其乃(是)华山之阳(南面,山南水北)名(命名,名作动)之(它)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倒下)其(它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