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测实验报告b
轴径测量实验报告

轴径测量实验报告轴径测量实验报告引言:轴径测量是机械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实验,它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和交通运输领域。
通过准确测量轴的直径,可以确保机械装配的精度和运行的稳定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测量仪器和技术,对不同类型的轴进行测量,并分析实验结果。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轴径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使用卡尺和游标卡尺进行直径测量,以及使用显微镜进行微小直径测量。
通过实验,我们将了解不同测量工具的适用范围和精度,并学习如何正确操作和读取测量结果。
二、实验装置和材料1. 卡尺和游标卡尺:用于测量轴的直径;2. 显微镜:用于测量微小直径;3. 不同直径的轴:包括大直径、小直径和微小直径的轴;4. 实验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测量结果。
三、实验步骤1. 使用卡尺进行直径测量a. 将待测轴平放在水平台上,并用卡尺测量轴的直径;b. 重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2. 使用游标卡尺进行直径测量a. 将待测轴平放在水平台上,并用游标卡尺测量轴的直径;b. 重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3. 使用显微镜进行微小直径测量a. 将待测轴放置在显微镜平台上,调整显微镜使其对准轴的切面;b. 使用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观察轴的切面,并测量微小直径;c. 重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记录表格,我们可以得出不同轴的直径测量结果。
通过比较不同测量工具的测量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卡尺和游标卡尺适用于大直径轴的测量,而显微镜适用于微小直径轴的测量。
这是因为卡尺和游标卡尺的测量范围较大,可以直接读取测量结果,而显微镜能够放大微小的切面,使我们能够观察和测量微小直径。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误差来源。
首先,由于测量仪器的精度限制,测量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其次,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观察力也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轴径测量时,我们需要注意仪器的准确性和操作的规范性,以提高测量结果的精确度。
塑料测试标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塑料材料进行一系列标准测试,验证材料的物理、化学及耐久性能,为后续产品设计和应用提供依据。
实验遵循国家及国际相关塑料测试标准,包括但不限于GB/T 16422.3、GB/T 2406-1993、GB/T 2408-1980等。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选用某品牌塑料样品,具体型号为PVC(聚氯乙烯)。
2. 实验设备:- 紫外光老化试验箱(符合GB/T 16422.3标准)- 氧指数测定仪(符合GB/T 2406-1993标准)- 水平燃烧法测试仪(符合GB/T 2408-1980标准)- 热变形温度测定仪(符合GB/T 5169.16标准)- 线膨胀系数测定仪(符合GB/T 5169.17标准)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 UV老化试验:- 将塑料样品放置于紫外光老化试验箱中,分别进行UVA-340和UVB-313EL光照试验。
- 试验周期为1周、2周、4周,观察样品表面变化,记录数据。
2. 氧指数测定:- 按照GB/T 2406-1993标准,对塑料样品进行氧指数测定。
- 将样品置于氧指数测定仪中,设定氧气流量和压力,记录氧指数值。
3. 水平燃烧试验:- 按照GB/T 2408-1980标准,对塑料样品进行水平燃烧试验。
- 将样品放置于水平燃烧法测试仪上,点燃火焰,记录燃烧时间、火焰高度和炭化程度。
4. 热变形温度测定:- 按照GB/T 5169.16标准,对塑料样品进行热变形温度测定。
- 将样品放置于热变形温度测定仪中,设定温度和压力,记录热变形温度。
5. 线膨胀系数测定:- 按照GB/T 5169.17标准,对塑料样品进行线膨胀系数测定。
- 将样品放置于线膨胀系数测定仪中,设定温度和压力,记录线膨胀系数。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UV老化试验:- 经过4周UV老化试验后,塑料样品表面出现轻微裂纹和变色,表明该材料具有一定的耐光老化性能。
2. 氧指数测定:- 塑料样品的氧指数为23.5%,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车刀角度的测量实验报告

车刀角度的测量实验报告车刀角度的测量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通过测量车刀的角度来探究对车刀角度的测量方法,以及不同角度对车刀切削性能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车刀角度对切削性能有着重要影响,正确的角度调整可以提高车刀的切削效果。
引言:车刀是机械加工中常用的切削工具之一,其角度的调整对于切削效果至关重要。
正确的角度调整可以使车刀更好地切削工件,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
本实验旨在探究车刀角度的测量方法,并研究不同角度对车刀切削性能的影响。
实验方法:1. 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车床、车刀、测角仪、工件。
2. 实验步骤:a. 将车刀安装在车床上,并调整好刀架的位置。
b. 将测角仪固定在车床上,使其与车刀垂直。
c. 使用测角仪测量车刀的角度,并记录下来。
d. 更换车刀,重复步骤c,测量不同角度的车刀。
e. 将不同角度的车刀分别用于切削工件,观察切削效果。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得到了不同角度的车刀数据如下:1. 角度A:30°2. 角度B:45°3. 角度C:60°在切削工件时观察到以下现象:1. 角度A的车刀切削效果较差,工件表面出现明显的毛刺。
2. 角度B的车刀切削效果较好,工件表面光滑。
3. 角度C的车刀切削效果也较好,但相较于角度B略有差距。
讨论: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车刀角度对切削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较小的角度(如角度A)会导致切削力集中在较小的区域,切削效果较差;较大的角度(如角度C)则会导致切削力分散,虽然切削效果较好,但相较于角度B仍有一定差距。
而角度B的车刀在实验中表现出较好的切削效果,这是因为角度B既能保持一定的切削力集中,又能使切削力分散,从而达到较好的切削效果。
这也说明了正确的角度调整对于车刀的切削性能至关重要。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车刀的角度调整应根据具体的工件材料和加工要求来确定。
不同材料和要求可能需要不同的角度调整,以达到最佳的切削效果。
结论:本实验通过测量不同角度的车刀,并观察其切削效果,探究了车刀角度对切削性能的影响。
有机化学实验熔点的测定 实验报告

②仪器装置安装。将b形管固定于铁架台上,倒入液体石蜡作为载热体,载热体的用量以略高于b形管的侧管上口为宜。载热体又称为浴液,可根据所测物质的熔点不同选择不同的液体,一般用石蜡、硫酸、硅油等。
将装有样品的熔点管用橡皮圈固定于温度计的下端,使熔点管的装样品部分位于水银球的中部,然后将此带有熔点管的温度计通过有缺口的软木塞小心地插入b形管内,调至水银球在侧管上下两叉口中间处。
图2 熔点测定装置
③熔点测定。在测定已大致预知熔点的样品时,可先以较快的速度加热,在距离熔点15~20℃时,应以每分钟1~2℃的速度,再变为更小的速度(每分钟小于1℃)加热,直到测出熔程。测定时,应观察和记录样品开始塌落并有液相产生时(初熔)和固体完全消失时(全熔)的温度读数,所得数据即为该物质的熔程。在测定过程中,还要观察记录加热过程中,试样是否有萎缩、变色、发泡、升华等现象,以供分析参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图3 定点法温度计刻度校正示意图
表 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熔点
样品名称
熔点/℃
样品名称
熔点/℃
水-冰
0
D-甘露醇
168
对二氯苯
53.1
对苯二酚
173~174
对二硝基苯
174
马尿酸
188~189
4、样品不干燥或含有杂质,会使熔点偏低,熔程变大。
5、样品量太少不便观察,而且熔点偏低;太多会造成熔程变大,熔点偏高。
6、升温速度应慢,让热传导有充分的时间。升温速度过快,熔点偏高。
7、熔点管壁太厚,热传导时间长,会产生熔点偏高。
九、实验报告书写要求
1、 按实验报告纸上格式要求书写。
装置:显微熔点测定仪、提勒管(b形管)(如图2)
发动机实验报告范文

发动机实验报告范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对发动机的性能进行测试和评价,了解其工作原理和特性。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本实验所用的仪器和设备包括发动机、动力测试台、测功机、传感器等。
三、实验步骤及结果1.实验前的准备工作(1)将发动机安装在动力测试台上,确保稳定不易摇晃。
(2)连接测功机和传感器,确保数据传输正常。
2.实验过程(1)首先调整发动机的初始参数,比如燃烧室压力、进气量等。
(2)开始启动发动机,根据实验要求调整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如转速、负载)。
(3)进行实验测试,记录各项数据,包括发动机的功率、转速、排放等。
(4)观察发动机的工作情况,注意是否正常运转、有无异常噪声等。
(5)调整发动机工作状态,重复上述步骤,进行多组实验。
3.实验结果通过多组实验测试,我们得到了以下数据:(1)发动机的功率曲线图,显示了在不同工作状态下发动机的输出功率。
(2)发动机的扭矩曲线图,显示了在不同转速下发动机的扭矩变化。
(3)发动机的燃油消耗曲线图,显示了在不同转速和负载下发动机的燃油消耗情况。
(4)发动机的排放数据,包括CO、HC、NOx等的排放浓度。
四、实验讨论及总结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发动机在不同工作状态下,其输出功率和扭矩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这与发动机的设计和工作原理有关。
(2)发动机的燃油消耗率在不同负载和转速下存在差异,需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3)发动机的排放浓度与燃料的完全燃烧程度相关,需要采取相应的排放控制措施。
本次实验对于我们了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实际观察和数据记录,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发动机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表现,并为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发动机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报告

实用立式光学比较仪测量轴径
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 姓名
一、被测零件(名称、编号、精度要求等)
学号
二、实验设备(仪器名、分度值、测量范围、示值范围、量块等级等)
三、测量记录与数据处 测量位置
A-A′
测量
B-B′
方向
A′-A
B′-B
指导教师签名:
-4-
实验二(3) 齿轮公法线长度偏差的测量
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
学号姓名
一、被测齿轮参数与精度要求
同组人
二、测量仪器(名称、分度值、测量范围)
三、测量记录与数据处理(单位:μm) 1.计算跨齿数及公法线公称长度
2.齿厚测量记录与齿厚偏差计算
序号(圆周均布位置)
1
2
3
4
5
6
测得值
齿厚偏差 四、测量结果及合格性判断
Ⅰ-Ⅰ
Ⅰ
Ⅱ
实 际 偏 差( m )
Ⅱ-Ⅱ
Ⅲ
A
Ⅲ-Ⅲ
测量
B
B′
简图
Ⅰ
ⅡⅢ
A′
四、测量结果及合格性判断 五、思考题解答 1、 用比较仪测量工件属于何种测量方法,有何特点?
合格性结论:合格
指导教师签名:
-2-
实验二(1) 齿轮径向跳动的测量
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 机设 181
一、被测齿轮参数与精度要求
学号姓名
五、思考题解答
合格性结论:
指导教师签名:
-5-
同组人
二、测量仪器(名称、分度值、测量范围)
三、测量记录与数据处理(单位:μm)
序
序读
读数
号
号数
基本测量实验报告

基本测量实验报告深 圳 大 学 实 验报 告 课程名称: 大学物理实验(一)实验名称: 基本测量实验学 院:指导教师: 报告人: 组号:学号 实验地点实验时间:提交时间:课程编号二、实验原理:1.游标卡尺的基本原理为了使米尺测得更准一些,在米尺上附加一个能够滑动的有刻度的小尺(称为游标),这样就构成了游标卡尺,如图1-1所示。
一般游标卡尺的刻度方法有:游标卡尺的游标上有n个刻度,它的总长与主尺上(n –1)个刻度的总长相等。
设主尺每个刻度的长为y,游标每个刻度的长为x,则有nx = (n – 1) y,由此求得主尺与游标每个刻度的差值δ为:δ= y – x = y / n差值δ正是游标卡尺能读准的最小读数值,就是游标卡尺的分度值,称为游标的精度,按上述原理刻度的方法称为差示法。
2.螺旋测微计(千分尺)的基本原理螺旋测微计是比游标卡尺更精密的长度测量仪器。
对于螺距为y的螺旋,每转一周螺旋将沿轴线方向移动一个螺距y。
如果转了1 / n周(n 是沿螺旋一周总的刻度线数目),螺旋将沿轴线移动y / n的距离,y / n称为螺旋测微计的分度值。
因此,借助螺旋的转动,把沿轴线方向移动的不易测量的微小距离,转变为圆周上移动的较大距离表示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机械放大原理。
螺旋测微计是根据此原理制成的。
常见的螺旋测微计的结构如图1-2所示,它的主要部分是一根测微螺轩,其螺距是0.5mm,当螺杆旋转一周时,螺杆就沿轴线前进或后退0.5mm。
螺杆外部附着一个微分筒,沿微分筒的圆周有50条等分刻度线,当微分筒转过一条刻度线时,测微螺杆就移动0.5/50mm=0.01mm。
因此,螺旋测微计的分度值是0.01mm,即千分之一厘米,千分尺因此而得名。
实验室常用的螺旋测微计的量程是25mm,分度值0.01mm。
螺旋测微计测量前先检查“0”点。
轻轻转动微分筒,推动螺杆前进,当听到“咯、咯”两声时就停止转动。
这时的零点读数若不为零,就有零差出现,其校政方法如下:设零点的读数为L0,待测物的读数为L,则待测物的实际长度L’=L-L0,其零点差值L0可正可负。
荧光光谱法测定罗丹明b实验报告

荧光光谱法测定罗丹明b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荧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及使用。
2.了解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和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3.掌握分子荧光光度计分析物质的特征荧光光谱:激发光谱、发射光谱的测定方法。
4.了解影响荧光产生的几个主要因素。
5.学会运用分子荧光光谱法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实验原理原子外层电子吸收光子后,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再回到较低能级或者基态时,发射出一定波长的辐射,称为原子荧光。
对于分子的能级激发态称为分子荧光,平时所说的荧光指分子荧光。
具有不饱和基团的基态分子经光照射后,价电子跃迁产生荧光,是当电子从第一激发单重态S1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S0各振动能级所产生的光辐射。
(1)激发光谱是指发光的`某一谱线或谱带的强度随激发光波长(或频率)变化的曲线。
横坐标为激发光波长,纵坐标为发光相对强度。
激发光谱反映不同波长的光激发材料产生发光的效果。
即表示发光的某一谱线或谱带可以被什么波长的光激发、激发的本领是高还是低;也表示用不同波长的光激发材料时,使材料发出某一波长光的效率。
荧光为光致发光,合适的激发光波长需根据激发光谱确定——激发光谱是在固定荧光波长下,测量荧光体的荧光强度随激发波长变化的光谱。
获得方法:先把第二单色器的波长固定,使测定的λem不变,改变第一单色器波长,让不同波长的光照在荧光物质上,测定它的荧光强度,以I为纵坐标,λex为横坐标所得图谱即荧光物质的激发光谱,从曲线上找出λex,,实际上选波长较长的高波长峰。
(2)发射光谱是指发光的能量按波长或频率的分布。
通常实验测量的是发光的相对能量。
发射光谱中,横坐标为波长(或频率),纵坐标为发光相对强度。
发射光谱常分为带谱和线谱,有时也会出现既有带谱、又有线谱的情况。
发射光谱的获得方法:先把第一单色器的波长固定,使激发的λex 不变,改变第二单色器波长,让不同波长的光扫描,测定它的发光强度,以I为纵坐标,λem为横坐标得图谱即荧光物质的发射光谱;从曲线上找出最大的λe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测试技术》实验报告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专业:软件工程学生姓名:边俊录学号:1121011729 实验时间:2014.05.21实验地点:工字楼实验室机房指导教师:史媛媛实验一电阻应变片的选择与粘贴1.1实验名称:电阻应变片的选择与粘贴1.2实验目的:(1)、掌握电阻应变片的粘贴工艺技术;(2)、掌握选择应变片的原则及粘贴质量的检查;(3)、为后续电阻应变测量的实验做好在试件上粘贴应变片、接线、防潮、检查等准备工作。
1.3实验所用仪器:常温用电阻应变片;等强度梁试件;502粘结剂(氰基丙烯酸酯粘结剂);电烙铁、镊子、砂纸等工具;小台钳、钢尺、划针;防潮用硅胶;丙酮、乙醇、药棉等清洗器材.1.4实验内容与步骤(1)选片目测电阻应变片有无折痕、断丝、霉点、锈点等缺陷,有缺陷的应变片不能粘贴,必须更换。
(2)测片用数字万用表或电桥精确测量应变片电阻值的大小。
注意:不要用手或不干净的物品直接接触应变片基底。
测量时应放在干净的书面上,不能使其受力,应保持平直。
记录各个应变片的阻值,要求应变片阻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数字。
对于标称电阻为120欧姆的应变片,测量时数字万用表必须打到200欧姆档位上,所测电阻值为原始电阻。
要求同一电桥中各应变片之间阻值相差均不得大于0.5欧姆,否则需要更换。
(3)试件表面处理实验所用试件为等强度梁,为使粘贴牢固,必须对试件表面进行处理。
(1)用细砂纸在等强度梁表面需贴片处打磨,打磨方向与贴片轴线位置成 45度交叉。
如等强度梁上有以前贴好的应变片,先用小刀铲掉。
应变片为一次性消耗材料,粘贴后再起下来不能再用。
(2)用棉花球蘸丙酮、乙醇擦洗表面的油污和锈斑,直到干净再自行晾干。
(3)然后用划针在贴片处划出十字线,作为贴片坐标,再用棉球擦一下。
(4)打磨好的表面,如暂时不贴片,可涂以凡士林等防止氧化。
(4)贴片(1)在应变片的纸基基底和等强度梁表面需贴片处,各涂上薄薄一层胶水,一手捏住应变片引出线,把应变片轴线对准坐标线贴到等强度梁表面上。
(2)垫上以一层塑料布,用手指在应变片的长度方向滚压,挤出片下汽泡和多余的胶水,直到应变片与被测物紧密粘合为止。
(3)手指保持不动约1分钟后再放开,按住时不要使应变片移动。
注意粘结剂不要用得过多或过少,过多则胶层太厚影响应变片性能,过少则粘结不牢不能准确传递应变。
(5)粘贴质量的检查(1)目测或用放大镜检查应变片是否粘牢,有无气泡、翘起等现象。
(2)用万用表检查电阻值。
正常情况下,阻值与未贴片前的相差无几。
(6)焊线: 用电烙铁将应变片的引线焊接到等强度梁上的引线焊点处,注意防止 虚焊。
(7)应变片保护: 用704硅橡胶覆于应变片上,防止受潮。
实验二 用应变仪测量电阻应变片的灵敏度1.1实验名称:用应变仪测量电阻应变片的灵敏度 1.2实验目的:1、掌握在静载荷下使用电阻应变仪测量方法;2、掌握桥路连接和电阻应变仪工作原理;3、了解影响测量误差产生的因素。
1.3实验所用仪器:等强度梁 编号;天平秤;砝码;yd-15型动态电阻应变仪;游标卡尺;千分尺(0~25㎜);DY-15型直流24伏电源. 1.4实验内容、原理与实验过程记录实验原理:电测法的基本原理是:将电阻应变片粘贴在被测构件的表面,当构件发生变形时,应变片随着构件一起变形(ΔL/L ),应变片的电阻值将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电阻应变仪,可测量出应变片中电阻值的变化(ΔR/R ),并换算成应变值,或输出与应变成正比的模拟电信号(电压或电流),用记录仪记录下来,也可用计算机按预定的要求进行数据处理,得到所需要的应变或应力值。
电阻应变片的灵敏度是构件单位应变所引起应变片电阻值的变化量,用K 来表示,K=L/L R/R ∆∆=εR/R∆ yd-15动态电阻应变仪主要技术参数1、测量点数:4点 8点2、测量范围:10000微应变3、标定应变:50,100,300,1000,3000微应变,标定误差不超过1%,最小1微应变4、灵敏系数:k=2.005、灵敏度:0.25mA/με(12Ω及2Ω负载) 0.093 5mA/με(16Ω负载)0.025mA/με(20Ω负载) 0.01mA/με(50Ω负载) 0.01伏/με(1k负载)6、电阻应变片:按120Ω设计,100~600Ω可用。
7、线性输出范围:030mA(12Ω及2Ω负载) 01伏(1k负载)8、振幅特性误差:低阻输出不超过1% 电压输出不超过2%9、工作频率范围:0~1500hz10、频率特性误差:低阻输出不超过 6 电压输出不超过1011、电桥电源:10kc,标称电压3伏12、电阻平衡范围:不小于0.6Ω(指120Ω应变片)13、衰减误差:1,3,10,30,100五档,误差不超过2%14、电容平衡范围:不小于2000pf(包括电桥盒内1000pf)15、稳定性:预热1小时后,零点漂移:不超过5微应变/2小时,灵敏度变化:不超过1%/半小时yd-15动态电阻应变仪工作原理框图:影响测量误差产生的因素:电阻应变片的灵敏系数K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引起的。
对大多数敏感材料的灵敏系数是随着工作温度的升高和湿度的增大而不断减小的,只有康铜等少数合金的灵敏系数会增大。
粘结剂和基底材料传递应变的能力随工作温度的升高也逐渐下降。
所以工作温度越高,湿度越大,灵敏系数K值的下降就越快,分散性将会越大。
另外,电阻丝受力后其电阻率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K值的变化。
所以在测量时应尽可能保持标定灵敏系数K时的工作环境,从而减小由于工作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测量误差。
应变片的绝缘电阻是指已安装的应变片的敏感栅及引线与被测试件之间的电阻值。
应变片被安装在试件表面之后,其绝缘电阻的下降将使测量系统的灵敏度降低,使应变仪的指示应变产生误差,另外也使测量系统产生零点漂移。
经计算、实验表明:工作环境温度越高,湿度越大,灵敏系数下降越快;电桥非线性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是很微小的;(3)测量导线所带来的误差与其长度成正比例;(4)绝缘电阻越高,稳定性越好,误差越小。
实验方法和步骤:1、将电缆焊接到等强度梁的电阻应变片上,用单臂电桥式接入电桥盒,如下图。
工作中只有一个桥臂电阻随着被测量的变化而变化,设改电阻为R1,产生的电阻变化量为ΔR,用万用表检查AB问电阻及BC问阻值,两阻值之差应小子0.5Ω,用电烙铁将连接导线焊接到对应的A,B,C,焊点。
为减小干扰,要求屏蔽层(金属网)必须接B点,,将此半桥A,B,C点接入电桥盒对应接线柱上(A, C ,D三接线柱必须短接)。
则输出电压0U 的值为: εK u u e 410=式中,u 为输出电压,ε为应变值,ue 为供桥电压,0u 和ε可从分析仪中直接读出,ue 在应变仪中读出,K 为实验所求。
2、将应变仪预调平衡(1)准备:正确接桥无误后,打开电源开关;(2)基零调节:这时衰减开关在“0”位置上,电桥的初始不平衡亦被衰减至零,即放大器无信号输出;(3)平衡调节:开始调节平衡时,衰减开关从0拨至100处,电表指针偏转,说明电桥初始不平衡,调节电阻平衡电位器R ,电容平衡电位器C ,使电表指针指到中心位置,然后在衰减至30、10、3、1各档重复上述过程,最后电表指零,表明电桥平衡。
3、将应变仪标定档拨至适当衰减档。
4、在等强度梁上加砝码使应变仪再次平衡。
5、在天平上称出砝码重量,并计算等强度梁的实际应变值。
6、计算电阻应变片的实际灵敏度。
M=PL σ=M/w W=bh 2/6 ε=σ/E式中:M -弯矩 L -P 力至应变片中心距离 σ-弯曲应力 b -等强度梁贴应变片处的宽度 h -等强度梁贴应变片处的厚度 ε-实际应变值 W -抗弯截面模量 E -弹性模量E=2.1*106kgf/cm2 1.5实验结果分析:v e u 2= εεu mv /5.0=mv u 2560=εK u u e 410=∴e u u K ε04=∴所以K=由实验结果可知,悬臂梁因受力而发生形变,并且悬臂的上边要比悬臂的下边发生变形更为明显,因此在此试验中应变片选用正(手拉)应变片较好,试验效果更为明显,相对地减少了误差。
在试验中,电压表的示数会有跳动,这会影响实验结果,因此选用一个较为稳定的数或平均值。
提高灵敏度的方法: 1.提高桥压。
2.提高应变片的阻值。
3.改用双臂或全桥接法。
实验三 测量等强度梁的固有频率和阻尼率 1.1实验名称:测量等强度梁的固有频率和阻尼率 1.2实验目的:(1)学会机械系统的固有频率和阻尼率的测定方法 (2)识别悬臂梁的二阶固有频率和阻尼系数 (3)了解并学习东方所振动与噪声测试仪的使用 1.3实验所用仪器:等强度梁 应变仪 动态数据采集仪 1.4实验内容、原理与实验过程记录实验原理: 瞬态激励方法给被测系统提供的激励信号是一种瞬态信号,它属于一种宽频带激励,即一次同时给系统提供频带内各个频率成份的能量和使系统产生相应频带内的频率响应。
因此,它是一种快速测试方法。
同时由于测试设备简单,灵活性大,故常在生产现场使用。
目前常用的瞬态激励方法有快速正弦扫描、脉冲锤击和阶跃松弛激励等方法,本实验中采用脉冲锤击产生瞬态信号。
脉冲锤击激励是用脉冲锤对被测系统进行敲击,给系统施加一个脉冲力,使之发生振动。
由于锤击力脉冲在一定频率范围内具有平坦的频谱曲线,所以它是一种宽频带的快速激励方法。
用脉冲锤敲击试件产生的近似于半正弦的脉冲信号有效频率取决于脉冲持续时间τ,τ越小则频率范围越大。
(1)固有频率,可根据分析仪直接读出固有频率的值。
(2)阻尼比的测定本实验根据自由衰减法测定阻尼比:即在结构被激起自由振动时,由于存在阻尼,其振幅呈指数衰减波形,可算出阻尼比,下面具体论述。
由振动力学知,二阶系统的特征方程为:220n n ξωω++=2S ,对应的微分方程为:220d x dx c kx dt dt++=m ,其中2n c ξω=。
因为d ωω=当ξ很小时,可以认为d n ωω≈。
减幅系数1n d T i i e A ξωη+=A =,而1112........i j j i i i i j i i i jA A A A η+-+++++=⨯⨯⨯=A A A A, 则:lnin d i jT A δξω+=A 1=j。
又因为n d ωω≈,所以2n d d d T T ωωπ==,所以2δπξ=, 可推出阻尼比公式为:δξπ=2 求解过程:(1)根据1A ~7A 7个点的幅值,可求出1716A IN A δ=,根据公式2δξπ=可求出阻尼比ξ。
(2)根据7个点对应的时间1T ~7T ,可用法求出d T,再根据公式=d T,求出d T =N T d T 为有阻尼的信号周期,n T 为无阻尼信号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