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献学总结
中医古籍整理研究总结

中医古籍整理研究总结中医古籍是中医药学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
对中医古籍的整理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挖掘中医药的精华,还能为现代中医药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中医古籍的整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古籍经历了岁月的洗礼,部分书籍出现了破损、残缺、字迹模糊等问题。
通过整理,可以对这些古籍进行修复、保护,使其得以保存和传承。
同时,整理工作能够将分散在不同古籍中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便于后人学习和研究。
中医古籍的分类是整理研究的基础。
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按照学科分类,如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按照成书年代分类,如先秦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等;还可以按照著作的性质分类,如理论专著、临床医案、本草著作等。
不同的分类方式有助于从不同角度对中医古籍进行研究。
在整理过程中,版本的考证至关重要。
由于历史原因,同一部中医古籍可能存在多个版本,这些版本之间在内容、文字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通过对版本的考证,可以确定较为权威、准确的版本作为研究的基础。
同时,对于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也需要进行详细的比较和分析,以探究其演变的脉络和原因。
文字校勘是中医古籍整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由于古代文字的演变、书写习惯的不同以及传抄过程中的错误,古籍中往往存在许多文字上的差错。
校勘工作需要依据相关的文献资料、工具书以及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对这些差错进行纠正和注释,以确保古籍内容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对中医古籍内容的注释和解读也是整理研究的关键环节。
古代医家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一些专业术语和理论概念对于现代人来说理解起来可能存在困难。
因此,需要通过注释和解读,将古籍中的内容用现代的语言和思维方式进行阐释,使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和运用其中的知识。
中医古籍中蕴含着丰富的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
通过整理研究,可以对这些理论进行深入的挖掘和阐释,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和科学内涵。
中医资料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报告旨在对中医资料进行总结,梳理中医理论、治疗方法、药物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为中医学习和研究提供参考。
二、中医理论概述1.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
其中,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认为自然界和人体都存在着阴阳两种对立统一的物质,五行(木、火、土、金、水)则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
2. 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观察患者的外貌、肤色、舌象等;闻诊听患者的声音、体味等;问诊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切诊通过脉诊、舌诊等手段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3. 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方法多样,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拔罐、食疗等。
中药治疗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具有辨证施治的特点;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目的;推拿通过手法按摩,调整经络,缓解疼痛;拔罐通过负压作用,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食疗则通过合理饮食,调整体质,预防疾病。
三、中药应用总结1. 中药分类中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植物药应用最广泛,如人参、黄芪、甘草等;动物药如龟板、鹿角、阿胶等;矿物药如石膏、磁石、珍珠母等。
2. 中药功效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活血、止痛、补益等功效。
根据病情选用不同功效的中药,可以达到治疗目的。
3. 中药配伍原则中药配伍原则包括君臣佐使、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
合理配伍中药,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四、针灸疗法总结1. 针灸穴位针灸穴位分为经穴、奇穴、阿是穴等。
经穴位于经络上,具有调节经络、疏通气血的作用;奇穴位于经络之外,具有特殊治疗作用;阿是穴则根据病情而定。
2. 针灸手法针灸手法包括提插法、捻转法、刮法、弹拨法等。
不同手法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中医文献概论》学习体会

学习中医文献学概论体会
王萍 62017070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一直对中医有着很高的崇拜思想,今天有幸接触到中医文献学学习,而且能遇到知识渊博的教学老师,更是幸上加幸。
中医文献学既是一般文献学的一个分支,自然是在一般文献学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学的专业特点,分化出来的一种专业文献学;是运用一般文献学中带有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原则、方法等,说明中医文献的有关问题;是在对中医文献具体研究和总结前人整理研究中医文献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或说明中医文献中的有关问题。
就目前中医文献研究的实际情况而论,其研究对象,仍以古典文献为主,因而中医的文献学,实则为中医古典文献学。
其形成的基础,包涵的内容及目的意义,仍在于中医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与应用。
南药版:是研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源流,探讨整理和利用中医药文献的方法和理论的一门科学。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了解了“文献”的来源,知道了中医相关的典籍,通过概论的学习了解了中医文献这门课程即将呈现的内容。
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不得不感慨下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不仅仅是中医,更是广泛的中华文化的精髓,各朝各代的典故及其多样化的医案,还有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及其涉猎的广泛,所有这些的汇聚,使得这门课程更加精彩,而也深深的吸引了我,期盼着下次的课程,希望有更多的收获。
作为一名飞中医药大学出生的学生,这门课程相当于是初次接触中医相关的内容,在试着了解及深入中华文化的精髓,满足自己对中医知识的渴望,希望以后也能多多涉猎中医方面的内容,能够结合现代所学,能够更好的运用于临床,服务与患者,有助于自我研究。
中医药文献知识点总结

中医药文献知识点总结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对于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文献内容丰富,包括医药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技术、药物配伍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强大的生命力。
本文将对中医药文献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医药文化。
一、中医药文献概述中医药文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是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的重要载体。
其内容主要包括医药学、临床经验、方剂学、针灸学等。
在中医药文献中,包括经典著作、医案、方剂、针灸手法等,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
这些文献对中医药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阐述,对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中医药理论中医药理论是中医药文献的核心内容,其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等。
其中,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药理论的基础,是中医药对于自然界和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把握。
气血津液理论则体现了中医药对于人体生命本质的认识,强调气血津液的调节和平衡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脏腑经络学说则体现了中医药对于人体器官和经络系统的认识,强调脏腑经络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对于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病因病机则是中医药理论的关键内容,包括风、寒、湿、热、燥、湿、火等病因的认识和对应的治疗原则。
三、中医药诊断方法中医药文献中对于诊断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阐述,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
其中,望诊是中医药诊断方法的重要内容,包括对舌象、面色、眼底、舌苔等进行观察和分析,以判断疾病的病情和辨识病因。
闻诊则是通过听取病人的声音、呼吸、腹音等,辨别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病因。
问诊是中医药诊断方法的核心内容,通过询问病史、病情、症状等,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临床表现,以作出初步诊断。
切诊则是通过望、闻、问的综合分析,以找出疾病的病位、病性、瘀滞等,从而进一步明确诊断和辨证论治。
药学文献总结范文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中药现代化研究已成为我国药学领域的重要方向。
本文对近年来关于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文献进行总结,旨在探讨中药现代化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一、引言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疗效和丰富的药理作用。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和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中药现代化研究已成为我国药学领域的重要方向。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总结,旨在探讨中药现代化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二、中药现代化研究进展1.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鉴定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鉴定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鉴定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
如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等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与鉴定中的应用,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2.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如通过分子对接、网络药理学等方法,揭示了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3. 中药制剂工艺研究中药制剂工艺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中药制剂工艺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如微囊化、纳米化、靶向给药等新型中药制剂工艺,提高了中药的疗效和生物利用度。
4. 中药质量标准研究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如采用指纹图谱技术、多指标成分分析等方法,建立了中药质量标准体系,提高了中药产品的质量。
三、中药现代化研究应用前景1. 新药研发中药现代化研究为中药新药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持。
通过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鉴定、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等,有望发现更多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中药新药。
2. 中药临床应用中药现代化研究有助于提高中药临床应用水平。
通过中药制剂工艺研究、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等,可以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促进中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完整版)中医文献学

(完整版)中医文献学一、概论(一)、文献的概念:《论语八佾》记载了孔子的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东汉郑玄注:“献,犹贤也。
我不能以其礼成之者,以此二国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宋代朱熹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国家标准局《文献著录总则》给文献作的定义:“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
古典文献专至古籍而言。
文献含有的三大元素:知识、载体、记录手段。
文献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关系密切,概括起来,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文献是人们获取、传承知识的重要媒介。
2、文献与人类社会相互依存,共同向前发展。
(高尔基:书是人类进步之梯)3、文献可以为科学研究服务。
(二)、历代中医文献概况《礼记曲礼》谓:“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含义)(孔颖达引旧说云:“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若不习此三书,不得服食其药。
”1.先秦两汉时期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15种古医籍(医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十问》《天下至道谈》《合阴阳方》《杂禁方》。
马王堆医书与《汉书艺文志》所载均属西汉及其以前的作品,其中医经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等基础理论及用针、石、汤、火等诸法治病的理论著作。
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及《伤寒杂病论》。
2.晋唐时期古医籍文献碾转流传,讹误自然难免,特别是在手工抄刻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脱文讹字、衍字增句、忘删误改、缺页错简等问题,所谓“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
(含义)3.两宋金元时期4.明清时期整理研究古典医籍成为了时尚,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据《中国医籍考》的记载:《内经》:53种,234卷;《难经》:15种,53卷;《伤寒论》:138种,481卷;《金匮》,16种,9卷。
中医古籍归纳总结

中医古籍归纳总结古代中医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众多的中医古籍。
这些中医古籍流传至今,不仅仅具有历史价值,更是对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总结与归纳。
本文将对中医古籍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医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一、古代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古代中医学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原始部落,通过对草木动物的观察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形成了最早的中医理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学不断地发展壮大。
古代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并被记录在各种中医古籍中,如《黄帝内经》、《难经》等。
二、中医古籍的分类与特点中医古籍按照内容和形式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别,如理论论著、经验总结和方剂集锦等。
这些古籍的共同特点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个案经验总结、秉持整体观念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古籍中所记载的中医理论和经验,为后世的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中医古籍的代表作品和价值1.《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医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分为《素问篇》和《灵枢篇》两部分。
其中,《素问篇》着重讲述中医的基本理论,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灵枢篇》则主要探讨人体结构与功能等问题。
《黄帝内经》被誉为中医学的宝典,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主要讨论了外感热病的病机、病因和治疗方法。
该书以病案和方剂为主要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对中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3.《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所著的药物学巨著,系统总结了古代中药的分类、性味、功效和应用方法等。
《本草纲目》收录了大量珍贵药材和其用途,为中药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中医古籍的研究与传承中医古籍的研究和传承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环节。
现代学者通过对古籍的研读和研究,将其中的精华部分挖掘出来,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中医古籍的传承也需要通过对古籍的研读和吸收,将其中的经验智慧传授给后人,以保持中医学的传统优势和特色。
中医文献学笔记

中医文献学笔记第一章概论一、文献的概念1.最早指文章典籍及博学的人。
2.元朝,文章典籍。
马端临《文献通考》“凡叙事,谓之文;凡论事,谓之献。
”3.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权威定义)。
三大要义:知识、载体、记录手段。
二、中医文献1.概念: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
2.大致类别:1)抄刻文献: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写本、抄本等。
2)印刷文献:唐以后雕版,活字印刷的线装书籍等。
三、中医文献学1.概念:研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渊源,整理和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理论的一门学科。
2.研究对象与内容: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为主要手段。
是以中医古典文献为主要对象兼及现代中医文献。
中医古典文献:殷商——1840/19113.中医古典文献的数量 12124种(《中医图书联合目录》)4.研究方式:1)善本影印善本: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及学术价值较高,雕刻或活字印刷、刻印抄写质量较好的版本。
2)标点、校勘、注释3)类书:编辑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工具书。
4)丛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
第二章历代中医文献研究概况一、先秦—两汉战国公元前475年三家分晋(赵)公元前403年分晋完毕1.先秦时期的医学典籍具有相当的繁荣程度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十五种古医籍,如五十二病方、导引图、养生方等。
2.首次由政府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医籍整理公元前25年,汉成帝命令李柱国校方剂刘歆《七略方技略》《汉书艺文志》3.四大经典(黄、神、伤、难)的问世标志着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
二、晋唐西晋 266年1.医学分科逐渐向基础理论和各科临床拓展:1)基础理论:华佗《中藏经》、《内照图》,王叔和《脉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2)针灸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儿科《颅囟经》;妇科咎殷《经效产宝》;伤科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2.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搜集整理经验方书的高潮,成为这个时代中医文献的标志:1)官方隋文帝《四海类聚方》隋炀帝《四海类聚单药方》300卷2)民间晋葛洪《肘后急救方》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3)皇帝敕令编修了多种堪称标准典范的医书《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新修本草》4)本草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雷公炮炙论》三、两宋金元时期1.医籍校勘整理和医书编写蔚然成风1)朝廷组织:A.校正医书局: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新校正”重订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论
1.1984年4月1日国家标准局公布实施的文献标准定义是——“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
2.文献含有三大要素:记录有知识、依附于一定的载体、有一定的记录手段或方式。
3.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即为中医文献。
4.中医文献学是探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源流,探究整理、研究、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其理论的一门学问。
中医文献学主要研究中医文献的著录、考订与整理,以目录、版本、校勘为核心内容。
5.中医文献学的研究方式:①善本影印:文物、艺术、学术价值较高,刻印与抄写较好的版本。
②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一类工具书。
③从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的总名。
6.P4
第一章中医文献的载体于形制
1.文献载体是指用来记录文献的物质材料。
2.甲骨文:是在殷商时代用坚硬的契刀凿刻于龟甲或兽甲上的,故甲骨文又称为“契”、“契文”、“殷契”、“殷文”等。
3.金文:主要是指青铜器上的铭文。
4.金文多铸于乐器钟、礼器鼎,故又称“钟鼎文”。
其中大多是凹下的阴文,称为“款(刻)”;也有一些是凸出的阳文,称为“识”。
5.缣——细绢。
帛——丝织品的总称。
6.简牍:简是狭长的竹片。
牍是比简更宽大的木片,二者经过加工后作为记录文字的材料。
7.卷轴是纸张(纸卷、卷子)发明至雕版印刷术发明之间盛行于六朝隋唐时期的主要文献载体和书籍形式。
8.书籍制度:为了避免散乱,将各种载体的文献加工装订成一定的形式,便于阅读保存,这就是文献的装订制度。
9.根据中医文献的具体历史情况,古医籍的装订制度可分为简策、卷轴、册叶三种。
10.简策制度是将竹木简牍用编绳串联成策,予以保存的制度。
11.卷轴制度是将帛书或纸叶用书轴卷成卷子,予以保存的制度。
12.册叶制度是将纸卷、写叶或印叶用各种方法装订为整册,予以保存的制度。
13.册叶分为: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
第二章中医文献的目录
1.目录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并按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一种揭示与报导文献的工具。
2.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3.正文:是一部目录的主体,有著录、提要和小序3部分组成。
4.提要:也称叙录、解题、书录,是用以揭示与报道图书文献的有效方法之一。
5.提要分为:叙录体提要、传录体提要、辑录体提要。
6.小序:是指各种分类编排的目录书中的部序和类序,是和总序(前言)相对而言的。
7.官修目录:是由政府组织人员调查国家藏书之后修撰的国家藏书目录。
8.官修目录的特点:著录完备,包罗宏富,且多是综合性目录,篇幅较大,收录较全。
9.史志目录:是指史籍中含有的目录,包括史书目录和方志目录。
10.史志目录的称谓:“艺文志”、“经籍志”
11.私家目录:是指个人编撰的私人藏书目录。
12.我国历史上最早编修私人藏书目录的是南朝刘宋时期王俭的《七志》和梁·阮孝绪的《七录》。
13.《医藏书目》由明·尹仲春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
一部医学专科书目。
14.《中国医籍考》,(日本)丹波元胤编,收辑我国自秦汉至清道光年间历代医书2383种。
15.《宋以前医籍考》,(日本)冈西为人编,该书收集我国宋代以前已佚和现存的医书1860种。
16.《中国医籍通考》,严世芸主编,该书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一部中医古籍目录,共收书9000余种。
17.《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薛清录主编,收录了全国150个图书馆馆藏的1949年以前出版的中医图书13455种,是迄今为止收录范围最广、种类最多的中医书目。
18.《四库全书总目》是由《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等人遵照乾隆的旨意,将编纂《四库全书》过程中所撰写的采入和未采入的古籍提要汇编而成。
全书200卷,其中著录收入《四库全书》的古籍3461种,79309卷,未收入《四库全书》的存目书6793种,93551卷。
本书卷一百零三至一百零四子部十三至十四为医家类书目,著录医书97部,1816卷。
子部十五为医家类存目,著录医书94部682卷。
第三章中医文献的版本
1.版本:一书经过传写或印刷而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本子。
2.版本学:是研究书籍的版本特征和差别,比较其异同,鉴别其真伪优劣,并从中总结工作规律和方法,指导版本利用的一门科学。
3.板框:是勾勒刻印文字的外文轮廓线,也就是书版的四周。
4.栏线:书版四周的界线称为“栏线”。
5.上栏外称为“天头”,下栏外部称“地脚”,在书版板框左右栏外上角有一个小长方格,像耳朵,称为“书耳”、“耳格”、“耳子”。
6.界格:书页中行与行之间的界限,亦称“行格”、“界行”。
7.红色的界格称“朱丝栏”,黑色的界格称“乌丝栏”。
8.行款:指书页中正文的行数和字数。
9.版心:一张书页的正中间部分,称为“版心”、“中缝”,也称“书口”、“版口”,正处于折叠的部分。
10.白口黑口:在版心上下两端至边栏,未印有黑线的称“白口”,印有黑线的称“黑口”,黑线粗的称“大黑口”、“粗黑口”、“宽黑口”,特别粗阔,形成长黑块,黑牌的,称“阔黑口”。
11.鱼尾:在版心约1/3处的上端或下端,或上下两端,常刻有状似鱼尾形的记号。
12.象鼻:说法不一
13.口题:上鱼尾下端的版心,刻有书名、卷数、页数,这类文字称为口题。
14.框内提行:遇到本期或帝王有关的避讳字或名词时,在框内另起一行,称为“框内提行”。
15.经过清理眷抄后的书稿,称为“清稿”。
16.中央官刻本:监本、经厂本、殿本、内府本、藩本。
17.家刻本:亦称“家塾本”,是指私人出资刻印而非出售牟利的。
18.坊刻版:凡以刻书经商者,不论其字号称为书棚、书铺、书堂、书肆、书店、书局等,所刊印出售的书通称为坊刻本。
19.根据印书质量状况不同,计有精刊本、影刊本、写刻本、邋遢本等。
第四章中医文献的校勘
1.校勘:指利用同一书籍的不同版本或与该书有关的文献,通过比较核对和分析推理,发现并纠正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的文字错误。
校勘多用狭义。
P68
2.校勘学:是研究其历史、方法、理论及其规律的方法。
3.1057年-1069年12年时间校注医籍十部:68
4.脱文:又称脱、夺、夺文、漏、阙、阙文,是指古籍在超抄刊刻过程中缺失的文字。
5.讹文:是指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出现的错字。
6.衍文:指古书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多出的文字,或称衍、羡文、剩文、剩。
7.倒文:又称倒,指古书在抄刻过程中颠倒的文字。
8.错简:原指秦汉以前竹木简次序错乱而形成的大面积文字颠倒,把古籍中一切位置错乱而相距较远者,统称为错简。
9.校勘的基本方法:对校法、他校法、本校法、理校法。
10.校勘记:将校勘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的结果,用文字的形式逐条记录下来,附载于已经校勘的古书中,这就是校勘记。
11.校勘记:将校勘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的结果,用文字的形式逐条记录下来,附载于已经校勘的古书中,这就是校勘记。
12.死校法:这是古代校勘家常用的校勘方式之一,它不直接改动原书中的文字错误,而是把各种异文在校勘之中一一列举,让读者自己甄别正误。
13.活校法:它是根据一书不同版本及其相关的资料,校出底本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同时在校勘记中说明校改的根据。
第五章
1.伪书:是指作者不真、年代不实及内容假造的古籍。
2.伪书的形式:①依托上古,以迎合世俗厚古而薄今的心理,如《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②或前书已佚,托名先世之作而伪造,如所谓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③或因名声不显,伪托于名家以重之,如陈修园的《医家三字经》,始曾托名叶天士;④或不便署真名而伪造姓名或托名古人者,如房中术诸书
3.辨伪:辨别伪书的年代和作者的真伪。
4.辨伪的方法:①查考历代书目;②分析书中内容(从药名考辨、病名、方剂、地名、避讳、器具、学术观点);③研究语言特点;④考辨引用文献;⑤考订作者生平;⑥综合应用举例。
5.逸书:这种原有其书而后世毁亡、散失不传的书,即为佚书。
6.佚文:被同时代的或后时代的古籍抄录、引证、整理,现已散失的书籍中的文字。
7.辑逸:根据现存文献中存留的各种古籍佚文,通过搜集摘录、考校整理、汇聚编排等工作,使佚书全书或部分复原,这一工作称为辑佚,也作“辑逸”。
8.辑佚工作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形式:狭义的辑佚,即单纯的辑佚书;广义的辑佚,除上述辑佚书外,还包括辑佚文。
其一是辑补缺佚;其二是辑补脱佚;其三
是辑拾漏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