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中寒食节的历史文化价值

合集下载

寒食节的意义和来历

寒食节的意义和来历

寒食节的意义和来历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清明节前一天,也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食”这一天。

寒食节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意义,被视为祭扫祖先和缅怀故人的重要时刻。

寒食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朝时期,具体来说是刘宋时代的南齐文学家萧统所著的《世说新语》中有记载。

寒食节的来历与中国历史上一位忠臣有关,他就是战国时期的介子推。

介子推是齐国重臣,他一生忠诚不渝,忠于国家和君主。

在他的奉献中,也融入了对亲人的深厚之情。

在介子推流亡期间,他听闻自己母亲过世的消息,深感悲痛和愧疚。

因为他无法回家,无法亲自奔丧和祭拜,感到非常遗憾。

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悼念之情,他决定在母亲的忌日这一天,不点火炊饭,只吃冷食,以表达他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后来,齐国国君听说介子推有这样的孝心后,非常感动,认为他是个忠孝两全的人,并宣布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以示崇敬和纪念。

由此,寒食节成为了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成为了孝道文化的象征之一。

寒食节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孝道上,还与春天的到来和农事活动相关。

传统的寒食节有燃草火的习俗,人们会燃起篝火,烤些食品来庆祝。

此外,寒食节也与游春踏青有紧密联系。

寒食节正好是春天的季节,天气渐暖,花草繁茂。

人们在这一天会登高赏花,或者前往郊外踏青游玩,享受春光明媚的美好时光。

然而,随着时代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寒食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现代人在寒食节往往以缅怀故人和祭扫祖先为主,他们会前往坟墓祭拜先人,悼念逝去的亲人。

此外,一些地区还会举行寒食节文化活动,如展览、表演和民俗游艺等,以传承和弘扬寒食节的文化价值。

总之,寒食节不仅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缅怀故人、祭扫祖先和提倡孝道,传承和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家族观念。

同时,寒食节也连接了春天的到来和农事活动,成为了人们享受春光和踏青游玩的好时机。

寒食节的意义和来历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故事,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是值得珍视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重阳节探索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重阳意象

重阳节探索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重阳意象

重阳节探索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重阳意象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一个寄托思念的时刻。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重阳节常常被描绘成一个充满祥和、温馨和感念的场景。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重阳意象,带领读者感受这一节日的独特魅力。

一、登高望远,闲庭信步重阳节的一个重要传统活动就是登高望远。

这一活动象征着摒除烦恼、净化心灵,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收获宁静与智慧。

许多古代诗人如杜甫、杜牧等都描绘了登高望远的情景。

杜甫的《登高》一诗中写道:“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舞,所以陶陶也。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作者登高的喜悦,也表达了对人生追求和思绪的独特见解。

杜甫的《重阳与陆放翁登高》一诗中将重阳与登高自然地结合在了一起。

他写道:“今日阴风多暴雨,此中犹自有清辉。

仰天感激归来意,超然离俗百馀回。

”诗中的登高景色与重阳的纪念活动相呼应,引出了诗人对重阳节思念之情。

二、花开寂寞,留连思乡重阳节恰逢秋季,孤寂的秋花与思乡的愁绪在古代诗词中经常被提及。

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描绘了花开寂寞的场景。

他写道:“砧杵声中夜,山阴散漫秋。

落星寥落照,寒雁啼回楼。

”诗中的“山阴散漫秋”和“寒雁啼回楼”都是对秋夜的描绘,表达了对乡愁的思念之情。

三、思念亲人,敬老爱幼重阳节也是感念亲人、敬老爱幼的时刻。

古代诗人常常通过描绘思念亲人的情感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唐代诗人黄巢的《寒食》一诗道出了与家人团聚的渴望:“独出远行不道归,一从干戈一从兵。

寒食无辜英雄节,杀人始觉两河扃。

”诗中的“寒食无辜英雄节”正是对重阳节逝去亲人的追思。

四、品茶赏菊,人文雅事重阳节也是品茶赏菊的好时机,这一传统活动体现出人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唐代王之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表达方式深深触动了每一个思念亲人的人。

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

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

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

该节日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而设立的,此人是楚国的一位忠臣,也是民间的爱国英雄。

寒食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据传,屈原为了抗议楚国内部的腐败和暴虐,写下了大量感怀壮志的诗篇,但是他的奏章并没有得到重视,最终被楚国的统治者所流放。

在流放期间,屈原写下了代表他坚定信念的《离骚》和《天问》等著名作品。

然而,当屈原的故乡落入敌人的手中后,他绝望了,最终在寒食节这一天,跳入了汨罗江殉国。

寒食节便因此得名。

后来,这一节日成为了纪念屈原和祭拜祖先的日子。

寒食节有许多习俗,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上坟祭祀。

人们会在节日期间前往祖先的坟墓,清理墓地,焚香祭拜,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敬意。

有些地方还会在坟前摆放食物和糕点,作为祭品供奉给祖先。

此外,人们还会举行祭祀仪式,唱传统的挽歌诗歌。

除了祭祀祖先,还有一项与饮食有关的习俗,那就是吃冷食。

寒食节正好是春天将近,天气逐渐变暖,所以人们会吃一些凉性的食物,以帮助身体适应气温变化。

通常会有一种名为“寒食糕”的特别糕点,在南方地区特别受欢迎。

此外,人们还会吃凉拌菜、冷面和冰糖葫芦等食物,以增添节日的气氛。

寒食节还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称为“宴屈原”。

相传,在屈原殉国后的第二年,一个名叫杜牧的诗人在屈原的墓前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

他组织了许多文人雅士和士大夫,聚集在墓前吟诗作赋,且以备不然。

这一举动为后来的形式显赫一时的“露天宴”奠定了基础。

虽然寒食节在北方地区不像在南方地区那样广泛流行且备受重视,但寒食节作为中国古老的节日之一,仍然在一些地区保持着传统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向人们展现了古代文化的丰富与传承的重要性。

正因如此,寒食节才成为了一道重要的文化符号,被传颂至今。

寒食节的文化 寒食节所带来的文化价值大盘点

寒食节的文化 寒食节所带来的文化价值大盘点

寒食节的文化寒食节所带来的文化价值大盘点寒食节文化价值: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进展中渐渐增加了祭扫、春游、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历史价值寒食节是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而设的节日,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

历经各朝代连续至今,从未间断。

虽经东汉周举、三国曹操、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断,却屡禁屡兴,寒食习俗扩散全国,深化民心。

唐玄宗顺应民意,颁诏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入《开元礼》中,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丰富多样的寒食活动,充实了社会生活,增进了社会人际和谐关系,对缓解社会冲突,推动社会不断前进起了重要作用。

特殊是北魏、辽、金、元和清代兄弟民族统治者对寒食节俗的认同和参加,通过寒食文化的沟通、融合,对促进民族团结和政权巩固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寒食节蕴含的介之推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清明廉洁的政治理想和“功不言禄”、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是古代社会伦理准则,是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纽带,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以及由忠孝延长而来的诚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也是维系民族、家庭团结的道德力气。

当今,更是聚民心,凝国魂,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活动方式和精神理念。

介之推所追求的政治清明,是千百年来广阔人民群众的全都愿望,对于当代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此外,从唐代宫中寒食节放假七日春游春游,演化为今日的“旅游黄金周”;由寒食禁火,演化为今日的护林防火;由寒食插柳,演化为今日的全民植树造林;由蹴鞠,演化为今日风靡全球的足球运动,意义可谓深远,不行低估。

同时,寒食节2640年的演化,是对中国古代社会多个阶层意识形态的反映,是当代讨论中国古代社会学的重要线索之一。

寒食节的文化内涵

寒食节的文化内涵

寒食节的文化内涵寒食节,又称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其文化内涵丰富多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人文情怀。

以下将从历史渊源、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和现代传承等方面来探讨寒食节的文化内涵。

历史渊源寒食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相传为纪念楚国政治家屈原的一场悲剧而设立的。

屈原一生忠贞于国,以他的才华和忍辱负重的精神为后世所推崇,寒食节成为了传承他精神的载体。

除了纪念屈原,寒食节也与清明节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在时间上相邻,因此逐渐融合成为了一个节日。

风俗习惯寒食节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踏青和扫墓。

踏青是人们迎接春天的活动,许多人会选择到郊外或公园游玩,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春天的气息。

扫墓则是寒食节最具特色的习俗之一,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祭拜祖先,献上鲜花、食品和纸钱,表达对前人的思念和敬意。

文学艺术寒食节在中国的文学和艺术中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

从古代诗词到现代小说,寒食节都是一个重要的创作主题。

许多文人墨客通过描绘寒食节的景象和内涵,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苏轼的《寒食野望吟》就借寒食节表现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慨岁月推移不复当年辉煌。

而在艺术作品中,寒食节的元素也常常被使用,如绘画作品中的墓地和踏青场景等。

现代传承尽管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寒食节的文化内涵仍然在现代传承中得以保留和发扬。

首先,扫墓仍然是许多人的习俗之一,人们在节日期间会前往墓地祭拜祖先。

其次,寒食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时刻,人们借此放下繁忙的工作,陪伴家人和朋友,感受节日的气氛。

最后,寒食节的文化内涵也在现代教育中得到重视,学校会在寒食节期间组织相关活动,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总结寒食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踏青和扫墓等风俗习惯,人们表达对自然和祖先的敬意。

在文学艺术中,它成为了许多作家和艺术家创作的主题。

而在现代社会,寒食节的文化内涵依然得以传承和发扬,成为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

寒食节凝聚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寒食节凝聚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寒食节凝聚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清明节前一天,即农历三月二十九或三月三十。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寒食节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传统习俗、文学艺术等方面阐述寒食节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作用。

一、历史渊源寒食节的源起可追溯至东汉时期的故事。

相传,东汉明帝时期,有一位善良的官员名叫靳尚父,他在明帝临终前曾受命追踪敌人并将其斩杀。

正因为他的忠诚和勇敢,使得追败敌军的明帝得以平安回到都城洛阳。

不幸的是,靳尚父却因此遭到谗言诬陷,被贬为官场的边疆之地。

靳尚父对此非常耿耿于怀,于是在贬官之前写信询问宗族是否安好。

他接到他们的回信中说到寒食即将到来,但无法提供一块香糕,靳尚父大怒,并向朝廷上书指责其自由主义现代人的无知,命令传达酷刑面前也要忍住口水。

朝廷接到信后心惊肉跳。

于是后悔不已,定下来这个靠近东京城的食堂并且是满目疮痍的地方为:礼堂。

自此之后,每年的寒食节,人们都会前往礼堂,祭拜靳尚父,感念他对国家的贡献和忠诚。

这种行为流传至今,成为寒食节的传统习俗。

二、传统习俗寒食节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不仅代表着人们对靳尚父的纪念,也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亲朋好友的深厚感情。

1. 墓扫:在寒食节前一天,人们会前往墓地,为先人扫墓,烧纸祭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追思和哀悼之情。

2. 禁火:寒食期间,人们禁止生火煮饭,代之以吃冷食,以此纪念靳尚父的牺牲和忠诚。

因此,流行着“寒食不烹生”、“寒食寒轨冷”等俗语,将禁火与寒食节紧密联系在一起。

3. 赏春:寒食节是春季的一个重要节点,人们会在寒食节期间踏青赏春,感受大自然的复苏和生机勃勃。

三、文学艺术寒食节不仅催生了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还是许多文人墨客创作的重要题材和灵感之源。

1. 诗词歌赋:寒食节的忧愁氛围成为了许多诗人吟咏的对象。

比如唐代杜牧的《寒食》一诗,描绘了寒食节禁火的凄凉情景,表达了人们对禁火的无奈和思乡的思念之情。

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

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

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据记载,寒食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寒食节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故事,与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民间的祭祀活动有关。

寒食节的起源与屈原有关,屈原是中国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和爱国诗人。

他在楚国时,为了救国,多次上书劝谏国王,但却遭受了诬陷和排挤,最终离开了楚国。

在离开楚国后,屈原流浪于各地,期间他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如《离骚》、《天问》等。

然而,后来楚国被敌军攻破,屈原听闻这个消息后悲愤欲绝,投江自尽,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思念和痛苦。

屈原的去世给楚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悲痛和不幸感。

为了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和哀悼,寒食节就应运而生了。

根据民间传说,屈原死后,楚国人民纷纷来到江边焚香祭奠他的英魂。

为了让烟火不被蛇虫伤害,人们不敢生火煮食。

因此,在天气开始转冷的初春,人们便开始进行不生火而食用冷食的飨宴,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的习俗主要包括清明踏青、踏春游玩、品尝寒食、踏青祭祖等。

在清明踏青这一天,人们会整理墓地,祭扫先人的坟墓,并在墓前献上鲜花和食品。

除了祭扫亲人的墓地,很多人也会选择到自然景区、公园或郊外踏青,欣赏春天的美景。

踏青期间,人们还会举行各种自助游、野餐、登山等活动,感受春天的气息和阳光的温暖。

在寒食节这一天,人们会遵循传统,不生火煮食,品尝各种冷食。

冷食既有甜品,如寒食糕、寒食粽等,也有咸食,如凉拌菜、冷盘等。

这些冷食既可口又具有养生的作用,对人体的健康十分有益。

此外,在寒食期间,人们还会拜祭祖先,烧纸钱、燃香祭奠,表达对祖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踏青与祭祖是寒食节里重要的仪式和活动,也是人们维系家族情感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寒食节除了传统习俗,现代人们也在逐渐演变和创新寒食节的庆祝方式。

如近年来兴起的户外运动和自驾游,人们会选择踏青和郊游的目的地。

此外,越来越多的人会利用这个假期与亲朋好友相聚,享受美食和欢乐的时光。

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鉴赏

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鉴赏

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鉴赏寒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巫山县(今四川省彭山县)。

这个节日以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在这一天,人们会祭扫祖先墓地,清理墓园,并且还有一种特殊的食物——寒食。

寒食是一种清明前的禁食,人们通常会在清晨身穿薄衣赴墓,祭扫祖先。

这是一种表达孝道与缅怀的方式,也是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追思。

而在寒食这一天,人们禁止生火做饭,只能食用熟食,所以被称为寒食。

寒食节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无论是在民间还是文人墨客之间,都留下了许多关于寒食节的诗词佳作。

这些诗词中,既有寄托哀思的悼亡之情,也有描绘寒食民俗的生动画面,更有意境深远的禅意思考。

下面,将为大家选取几篇有代表性的寒食节诗词进行鉴赏。

唐代诗人杜牧的《寒食作》是一首触及人心的佳作,他借助对田园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对故友的思念之情: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春雨细密的清明时节,行人的身影消失在纷飞的雨中。

他追问酒家的位置,向远处一位牧童指出了一个杏花村。

通过这样的描写,杜牧既展示了故土田园的美景,又表达了对故友的思念与感叹。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也是一首描写寒食节的名篇,他通过对名胜古迹鹳雀楼的描述,表达了对故里的思念之情: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寒食节,但通过对山河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他意味深长地说,不管眼前的景色多美,总希望再往上一层楼,寻找更广阔、更辽阔的境界。

这也是人们对故土的眷恋,对历史的追忆与思考。

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寒食上吊百忧生》则将寒食节与爱情相联系,表达了他对爱人的思念和苦闷的心情:寒食吊恨何由遣?所忧适是妾身持。

百事任他分付去,一生心忆不相期。

辛弃疾以自身的切身经历,描绘了在寒食节当天无法与爱人相见的苦闷之感。

他心念爱人却无法与其相会,苦恼之情溢于言表。

古诗词中关于寒食节的佳作还有很多,每一篇都带给人们不同的思考和感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载]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寒食节(历史文化)我要推荐
2008-9-12 8:56:38 丨分类:景点介绍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寒食节(历史文化)
传统节日是民族生活和民族精神的典礼和仪式,它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着人们的民族意识和凝聚力。

而寒食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两千多年来绵延不绝,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人们的理想和追求,是中华传统文化世代相传的重要载体。

寒食节,亦称禁火节,按照我国的很多文献解释,它是为纪念春秋时晋国贤臣介子推被火焚骸而设的。

笔者由于生长在介子推的故里,关于寒食节的来源和习俗颇有所闻,故借此机会谈一点浅见,谬误之处尚望阅者指正。

笔者自幼酷爱中国古典文学,在浩瀚的古诗词中,看到了诸多有关寒食节的佳作,它从不同的层面反映了寒食节的渊源和习俗。

因而我们可以透过这馨香的笔墨、窥见古人是怎样度过这个不平凡的节日的。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赋得何处难忘酒》中写道:“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风花发后,寒食日明前,小院回罗绫,深房理管弦。

此时无一盏,争过艳阳天。

”今天,诗人的心情是偷悦的,春暖花开,惠风和畅,明月在天,他不能忘怀的是美酒,没有美酒不就辜负了这大好春光吗?山西太原人王昌龄《寒食即事》云:“晋阳寒食也,风俗旧来传。

雨灭龙蛇火,春生鸿雁天。

泣多流水涨,歌发舞云旋。

西见子推庙,空为人所怜。

”这是一篇吊古伤情的诗作。

诗人在寒食节这一天,来到介推的祠庙,遥想介公当年跟随晋文公流亡异国他乡,饱受屈辱,曾割股啖君,功不言禄,抱木而亡。

因之,触景伤情,潸然泪下。

反映了诗人在节日期间,缅怀先贤的思想感情。

唐大历五年,寒食节,诗圣杜甫漂泊在江湖上,乘坐一只小船,度过了寒食节。

他即兴写出了《寒食舟中作》。

其中有句道:“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青山白云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以恬淡的笔调抒发了老年飘零四海的悲哀和寄希望于国家强盛的无限深情。

寒食节,作为天下第一祭日,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到祖坟祭祀先人,寄托哀思。

宋人范成大也上坟祭祖一了,他在《寒食》诗中写道:“野店垂杨外,荒祠苦竹业,鹭窥芦泊水,鸟啄纸钱飞。

媪引浓妆女,儿挟烂醉翁,深村好时节,应为去年丰。

”这首诗,就象一幅“清明上坟图”的风俗画,画上荒庙野庙,垂杨苦竹,白鹭在凫水,鸟儿衔着纸钱飞,士女踏青,老翁醉酒,活泼泼的一片寒食节的景象。

北宋诗人周邦彦,是在京郊度过寒食节的寒食节的,他在《寒食》词中写道:“条风布暖,霏霏弄晴,池遍满春色,正是夜堂无月,沉沉暗暗寒食……又见汉宫传烛,飞烟五侯宅,青青草,强载酒,细寻前迹,市桥远,柳下人空犹自相识。

”周邦彦是宫廷词臣,官至太学正,掌大晟府,今天他走出京城,沐浴着和熙的春风,欣赏着沿途的烟景,柳色新新,乳燕低飞,花气袭人。

恰如朱熹诗说的:“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杨柳满皇都。


旷代才女李清照作《浣溪沙·寒食》抒怀:“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棉,黄昏疏雨湿秋千。

”李清照走出深闺,享受着大好春光,斗草玩花,十分开心,不过黄昏的几点小雨把她的秋千给淋湿了。

我们在寒食诗中,还能看到古人在寒食节期间的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赏花、斗鸡之类,元代诗人刘炳有句云:“今年寒食容秦淮,杏花李花无数开。

”明代僧人明秀诗云“燕子归来寒食雨,春风开遍野棠花。

”是描写寒食节赏花的。

杜淹有《斗鸡》诗云:“寒食东郊道,阳沟竟草茂,花冠偏照日,芥羽正生风,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丛,虽云百战胜,会自不论功。

”可谓一幅绘声绘色的斗鸡图。

元代文学家戴表元《林村寒食》诗云:“寒沙犬逐游鞍吠,落日鸦衔祭肉飞,闻说旧诗春赛里,家家鼓笛醉成围。

”寒食节就像国外的狂欢节,乡民们,相互嬉戏,如醉如痴,欢度节日。

总之,这个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情感和精神,增进民族认同有着不可估量的伟大意义。

综上所述,寒食这一民俗活动、文化内涵深邃,流布之广,影响之大为其它节俗所不及,插柳演变为植树,蹴鞠演变为足球,踏青演变淡春游等不乏列举。

因此,
我们的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要深入到精神文明的层面以及民族生活的深处。

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