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苑囿中的无瑕美玉_浅谈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的玉文化
古人对美玉的赞美

古人对美玉的赞美
古人对美玉的赞美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中的许多诗歌、词曲和典故之中。
以下是一些古人对美玉的经典赞美:
1. "白玉无瑕琢成器,贞心方寸铸英雄。
" ——《杂剧·马丹阳》
这句话意味着像洁白无瑕的玉一样,一个纯洁正直的内心能够塑造一个伟大的人物。
2.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 ——《礼记·学记》
这个典故表达了美玉需要经过琢磨才能成为珍贵器物,同样地,一个人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品德。
3. "玉树临风一笑开,遇见佳人心荡漾。
" ——唐代杜牧
这句诗形容了美玉如树临风般华丽,宛如遇见佳人时心情愉悦荡漾。
4. "玉质冰清,色泽透明。
" ——宋代欧阳修
这是对美玉质地纯净、光泽透明的描述,显示了其珍贵和高贵的特性。
5.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 ——《论语·子罕》
这句话意味着像玉石需要经过琢磨才能发挥其价值一样,人需要学习才能获得智慧和品德。
这些赞美表达了古人对美玉珍贵、纯洁、高尚的认可,将其比喻为品德、智慧和人格等方面的象征。
美玉在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并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财富和美好的象征。
玉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浅论

玉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浅论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正文: (2)一、玉文化的起源 (2)(一)“玉”字的历史渊源 (2)(二)玉的规范化管理 3(三)玉文化的精神象征 (4)二、玉文化与古诗词 (5)二、玉文化与传说 (6)三、玉文化与杂剧、戏曲 (6)四、玉文化与小说 (8)结论: (9)致谢: (9)参考文献: (10)玉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浅论摘要:中华玉文化源远流长,在我国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玉”字的造字、组词、象征意义,再到玉文化在各种文学作品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毋庸置疑,玉文化已深深熔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中国文学的特色。
关键词:玉文化、文学、影响引言:在玉发现至今的一千年历史中,它对中国的文化影响极深,并且随着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玉的偏爱,使其对中国的文学、历史著作影响极大,许多著作都以玉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论述。
而玉与中国文学的密切关系一直沿系至今。
从古往今来有关玉的词语和诗句中,例如:“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天容玉色谁敢画,老师古四昼闭房”“垂手明如玉”“温润如玉”“金相玉质”“藏玉显真情,佩玉升情操”我们可以看出,人们不仅从表面上用玉来形容人的外貌、外形之美,并且赋予了玉一种社会象征,以此来形容有美好道德品质的人。
《礼记》中记载:子贡问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何也?为玉之寡而珉多欤?”孔子曰:“非为玉之寡故贵之,珉之多故贱之。
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伴随着文人雅士对玉的青睐,更使得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玉和中国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古至今,延续不断。
正文:一、玉文化的起源(一)“玉”字的历史渊源我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且绵延时间最长的国家,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
甲骨文的历史有三千多年,而我国玉器诞生于原始社会,至今约有七、八千年历史。
甲骨文中最早记载玉的时候是把三片玉用绳子穿起来,形成了现在的丰字或者是王字。
论李商隐诗中玉的文化意蕴

论李商隐诗中玉的文化意蕴
如今,玉被广泛用作礼物,婚礼装饰品和象征人们高贵历史地位的器物,它被
尊崇为贵重宝物。
但你知道,在古代中国,玉拥有更多的文化内涵?
玉在古代被视为非凡,有财富和尊贵地位的象征。
它常被用作皇室交换礼物,
李商隐曾写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诗句,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于玉的尊敬之情。
历史上,贵族、皇帝和名人会用玉雕刻精美的文创作品,或为自己服用而特制立玉,呈现出他们大量用玉装饰家居的威望。
传统文化也将玉与持久幸福联系一块,形象地反映在宣统皇帝为对贵妃献礼而
定制的“昙花”玉上。
因玉在古代有取之不尽的美称,它被作为结发的婚礼配件,代表了家庭的海洋式的深厚感情,以及真挚的友谊和相互尊重的老友情。
玉还在儒家文化中承载了其他的文化精髓。
比如夏商王朝封康之玉的一幅图纹:刻有熊熊火焰的象征着封康,体现出爱民和多元宽容的哲学。
它还被用作佛门道教中圣物的象征,体现出礼仪精神、友爱精神,被传统文化赋予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眷属。
由此可见,玉早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元素,它既蕴含着不同层面的文化内涵,又具有永恒的文化价值,同时也对当今的社会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因此,拥有一件玉器,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收藏,也可以让人们把更多的文化意义融入生活之中,增加深度和宽度,追求更高的提升,因此得到大家的赞赏。
从现代汉语王旁字看中国的玉文化

从现代汉语王旁字看中国的玉文化作者:王铮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7年第10期摘要:中国人喜爱玉、尊崇玉、记载玉。
现代汉语中的王旁字多与玉有关。
本文先从王字旁还是斜玉旁的讨论引出王旁字(玉部字)与玉文化的研究综述,然后对现代汉语辞书中的王旁字进行分析,特别对姓名中的王旁字进行探讨,最后归纳总结了现代汉语王旁字所承载的中国玉文化。
关键词:王字旁(斜玉旁)现代汉语玉文化一、王字旁还是斜玉旁中国人赋予玉石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孔子称玉有十一德:仁、知、义、礼、忠、乐、信、天、地、德、道。
语言文字是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玉文化也反映在中国的语言文字中。
汉语中的王旁字大多跟玉有关,如“瑾”“瑜”“琼”“瑶”等都表示美玉。
从下文的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王旁字普遍是左形右声的结构。
为什么不用“玉”字来作义符而用“王”字呢?沈海华(2007)在《“王字旁”还是“斜玉旁”——由“瑕”字偏旁所想到的》中说,篆书中“王”字和“玉”字写法相似但有区别,“王”字中间一横靠上,“玉”字三横间隔相同。
后人为了避免混淆就在原“玉”字上加上一点。
但在作偏旁时却没有改动,无论是王字旁还是斜玉旁形体上一样都是“王”。
陈寿江(2009)在《“月”“王”偏旁要名实相符》中从文字学和语文识字教学的角度论述,认为应该把表示玉的本义及其引申义有关的偏旁叫作“斜玉旁”,其他与此无关的偏旁叫作“王字旁”。
东汉《说文解字》中玉部字有127个,王部字只有3个。
现代《新华字典》中的玉部字只有7个,而王部字却有151个。
《现代汉语词典》则只有王部,根本没有玉部。
语言文字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会发生演变,现代汉语中义符不直观表义的现象并不鲜见。
“王字旁”这个名称一目了然且已深入人心,也并没有影响人们对其表玉含义的理解。
另一方面,现在除了汉语教学研究人员,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斜玉旁”这个术语。
所以笔者认为,顺应历史潮流使用“王字旁”这个名称更好。
浅谈中国玉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浅谈中国玉文化的历史与现状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玉石被看作是天地精华,其固、洁、美的特性赋予了玉石肃穆、神秘的气质,使得玉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历史上,玉文化是受到统治者和贵族的特殊关注的。
例如,商代时期创造了“上阳石”的传说,使得天子的玉石成为了王权的象征。
此后,汉代又出现了“玉璧”的传说,使得玉璧成为了皇帝统治的象征。
同时,随着玉石的成为贵族珍品,玉文化也成为了皇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玉被视为吉祥物和保护符。
古时,玉文化还与婚姻有着密切关系。
在中国传统婚俗中,玉都是必备的上贺礼。
另外,在中国的文人墨客中,也有很多人钦佩玉石的美丽和难得,将之选为画作和诗句的深情注脚。
这些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将中国玉文化推向了更高的巅峰,并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特色。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玉文化逐渐走向人民群众。
玉制品开始从贵族与皇室手中流传到人民之间。
随着工艺技能的进步、市场需求的增加,中国的玉文化也取得了蓬勃的发展。
玉制品成为工艺美术品、文化承载品、收藏品等等,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
而在艺术领域,玉板、玉雕、玉器等成品,已经展现出了中国玉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现代社会,玉文化已经不再只是皇室和贵族的传统之一,而是走进普通百姓的家庭和生活中。
同时,科技进步、文化交流,也促进了中国玉文化与外部文化的交汇和融合,增强了玉文化的生命力和魅力。
但是,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商业利益的驱动,玉制品市场上也产生了对玉文化的过度包装和商业化,同时出现了不法商家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误导市场的现象。
以此为警钟,更应该通过规范市场,加强技艺传承和文化研究,深化广大民众对玉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弘扬文化传统的同时,注重保护和发扬中国玉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中国玉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其美好、洁净、神秘和吉祥等特性赋予玉石与众不同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含义。
自-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 论文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摘要几千年来,中国人喜玉、爱玉,和玉有着不解之缘。
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处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接受人的崇拜。
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关键词发展文化内涵文化影响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开采、加工和利用玉(透闪石质)最早的国家,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
玉,尤其是白玉,在古人心目中是最美、最珍贵的。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用玉、爱玉、佩玉、崇玉、藏玉的情怀。
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对玉的崇拜更多地源于古人类对玉器工具的深厚感情。
其中有光泽的白玉被他们视为心目中神圣的主宰者给予的馈赠品而小心收藏。
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又逐渐丰富了这种大自然赐予崇拜物的内涵,中国玉文化最初的启蒙思想正源于此。
在中国石器时代,玉一直被视为一种有着丰富灵性的自然崇拜物,作为古人类美化自身的装饰和一种逢凶化吉、避邪去灾的吉祥物。
古人将玉奉为神物,极尽所能地创造美,欣赏美。
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和田白玉(夏商王室认可的帝王之玉)、河姆渡文化出土的白玉璜、玉璧以及兴隆文化遗迹发掘的白玉块,显示了古人类的智慧与一刻一磨的劳动结晶。
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已超脱出原始的美感和装饰意义,逐步走上了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相结合的道路,开始成为信仰、权力、地位的象征。
红山文化出土的“C”字形白玉龙(红山文化最典型的玉器品种,被誉为“天下第一龙”)和青白玉雕太阳神,在光素、简洁的形体中透露出一种威严和神圣。
良渚文化中的青玉琮、玉璧反映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表现了先民们对神灵和祖先的敬仰。
在盘古开天、黄帝、尧舜禹时代,白玉以其珍贵、稀有、坚韧的特质,成为皇权、财富、尊贵的象征。
商周春秋时期,玉器与政治、宗教、伦理、道德、文化融为一体,“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比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六瑞、六器、组佩与吉、凶、军、宾、嘉结合,以礼用玉、以玉节礼,出现了大量浮雕、圆雕人物、动物玉器,并以独特的结构、几何形纹饰、流畅的线条、准确生动的造型,使各种玉器富有宗教与文化的意义。
古之君子必佩玉,《诗经》中的玉文化

古之君子必佩玉,《诗经》中的玉文化《诗经》是一部内涵丰富的文化经典。
诚如宗白华所言:“《诗经》中的诗……它们不但是中国文化遗产里的宝贝,而且也是周代社会政治生活,人们的思想感情全面的、极生动的具体的反映。
”作为文化的载体,《诗经》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宗周时代的玉礼风貌。
经粗略统计,《诗经》中有涉玉诗篇36首,占《诗经》总篇数的十分之一多。
按其功能和作用主要可分为四大类,即祭祀用玉、馈赠用玉、以玉为饰以及以玉比人。
这些既是玉礼文化的反映,也是玉文化的“诗化”。
其一,《诗经》中涉及的祭祀用玉,为当时吉礼的反映。
吉礼即祭祀之礼。
王国维《释礼》云:“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丰若豊,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
”由此可见,礼从一开始就和玉有着不解的渊源。
祭祀用玉中以“六器”最为典型。
《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为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古人为了讨好神明祖先,用玉祭献,把它作为沟通生灵和阴间神灵的法物。
周代统治者祭祀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说明周统治“受命于天”的合法性,二是为了祈求降福,保国安民,巩固自己的统治。
如《大雅·棫朴》“济济辟王,左右奉璋。
奉璋峨峨,髦士攸宜”“周王寿考,遐不作人。
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即写文王以玉郊祭天神后领兵伐崇之事。
诗中的“璋”,郑玄《笺》云:“璋,璋瓒也。
祭祀之礼,王裸以圭瓒,诸臣助之,亚裸以璋瓒。
”诗之后三章写文王出师伐崇,以及对文王的赞美和祝愿。
《大雅·旱麓》则写以玉祭天祭祖。
诗之第二章:“瑟彼玉瓒,黄流在中。
岂弟君子,福禄攸降。
”《礼记·郊特牲》曰:“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于渊泉。
灌以圭璋,用玉气也。
”可知,周人将祭天与祭祖并重,经常以祖配天而祭。
《大雅·云汉》反映了周宣王以玉礼求神祈雨之事。
《礼记·礼器》云:“飨帝于郊而风雨节、寒暑时。
浅谈《诗经》中“玉”的文化意象分类

浅谈《诗经》中“玉”的文化意象分类作者:周思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3期作者简介:周思媛,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本科,西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01《诗经》305篇诗文,含“玉”意象的诗歌共有38篇。
风、雅、颂中,每一部分都有关于玉的诗篇,占全部诗歌篇目的十分之一多。
其中,国风中涉及玉的诗篇有17篇,大雅11篇,小雅7篇,颂3篇。
笔者按照其不同的功能,将《诗经》中“玉”的文化意象分为三大类。
一.祭祀礼仪功能《大雅·云汉》:“靡神不举,靡爱斯牲。
圭璧既卒,宁莫我听。
”《商颂·长发》:“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旈,何天之休。
”《大雅·江汉》:“厘尔圭瓒,秬鬯一卣。
告于文人,锡山土田。
”《大雅·文王之什·早麓》:“瑟彼玉瓒,黄流在中。
岂弟君子,福禄攸降。
”《商颂·那》:“既和且平,依我磬声。
”《鲁颂·泮水》:“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大雅·域朴》:“济济辟王,左右奉璋。
奉璋峨峨。
”《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
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二.象征借代功能《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魏凤·汾沮洳》:“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召南·野有死麇》:“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王凤·大车》:“大车啍啍,毳衣如璊。
”《小雅·白驹》:“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大雅·民劳》:“王欲玉汝,是用大谏。
”《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
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说最早诗人的诗赋中还没有涉及到玉石 的种类、颜色、质地以及用途的话, 那么, 后来的 诗人在此方面就有所提高和发展了, 同时对玉也 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国的古书中对玛瑙有许多 记载。 5广 雅 6中: / 玛 瑙 石 次 玉 0和 / 玉 赤 首 琼 [ 3] 0, 意思是说玛瑙在价值上仅逊于软玉, 而红 色的玉石则以红玛瑙最美。
古代诗人用玉描写静态美, 如, 唐 # 贺知章的 5咏柳 6: /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0; 唐
# 李颀的 5双笋歌送李回兼呈刘四 6: / 并抽新笋色 渐绿, 迥出空林双碧玉 0; 元 # 王冕的 5素梅 四十 6: /看来都是梅花树, 个个春风玉佩环 0等。
玉也用于描写动态美, 诗人由玉的表象联想 到水的相似性。如, 刘敏中的 5菩萨蛮 6: / 绣江江 水清如玉。梅花香满清江曲 0; 唐 # 李白的 5忆旧 游寄谯郡元参军 6: / 时时出向城西曲, 晋祠流水 如碧玉 0; 唐 # 元稹的 5远望 6: / 仲宣无限思乡泪, 漳水东流碧玉波 0, 等等。 212 以玉描述人的美貌
/ 碧玉 0一词在诗词中最早见于唐代, 如, 唐 # 白居易的 5采莲曲 6: / 菱叶萦波荷 风, 荷花深 处小舟通。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落水中 0, 等等。
2 袖里新诗千首馀, 吟看句句是瑶 琚
古代人对玉有着解不开的情结, 对玉赋予了 社会文化理念, 西周以后, 玉的道德化、政治化、 宗教化过程业已完成, 并成为道德、习俗、神灵、 财富、权力的象征物。不独认为人如玉一般的美 丽, 还认为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也要如玉无 瑕般的洁净。他们用玉作为参照物来描写一些具 体的事物, 如自然风光、人体美、人的美德等, 说 明对玉的审美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 211 以玉描述自然景观
元素。
关键词: 古代; 诗词歌赋; 玉文化; 中国
中图分类号: P61912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14X ( 2005) 02-0042-03
富有魅力的玉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 分。中国的玉石文 化兴起于新石 器时代, 我们的祖先用诗词歌赋的文学形式记录和抒写了 对宝玉石的审美感受, 以玉描述大自然的美妙景 观, 描述人的美貌, 描述人的美德, 这说明珠宝玉 石文化在华夏民族的心理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位 置。据考古资料证实, 1975年在云南省呈贡县龙 潭发掘的一批旧石器时代的石器中, 就已发现有 用水晶、玛瑙和玉髓制 作的器物 [ 1] 。从原始艺术 的角度看, 这些出土文物已证实我国远古时期就 已经具有较高的珠宝审美意识了。
这一赏玉思想, 奠定了后世文人和百姓对玉的情感 基础。在随之而来的 4千多年间, 玉的命运一直同 中国儒学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儒学盛, 则兴
44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2 005 年
佩玉、治玉。玉的一些原始意识逐步演化成了教育 意识、政治意识。玉文化已然是深深地熔铸于华夏 民族的血脉之中 [ 5 ]。
南北朝 # 庾信 的 5杨柳歌 6: / 凤凰新管萧史 吹, 朱鸟春窗玉女窥 0, 以玉描写美女形象; 又如, 唐 # 王维的 5洛阳女儿行 6: / 自怜碧玉亲教舞, 不 惜珊瑚持与人。谁怜越女颜如玉, 贫贱江头自浣 纱 0, 等等。 213 以玉描述人的美德
这是我国诗人欣赏玉石的最高境界。如, 屈原 的 5怀沙 6: / 怀瑾握瑜兮, 穷不知所示 0, 这是将玉 比喻为美德; 又如, 北宋 # 黄庭坚的 5黄颍州挽词 三首 6: / 胸中明玉石, 仕路困风沙 0, 以玉言志。玉 色纯净, 故常用玉比喻贞操和志气, 如, / 守身如 玉 0, 于是乎 /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0, 既是做人的道 德操守, 也是华夏民族高风亮节的昭彰。 214 孔子以玉育人观
1 赏玉容天地, 方寸藏古今
中华民族对玉总是怀有一种传统的敬意。常
言说: 黄金有价, 玉无价。先秦时期, 美丽奢华的
玉饰品很早就作为民间礼尚往来之物了。如, 5崧
高 6中: / 我送舅氏, 悠悠我思。何以赠 之? 琼瑰
玉佩 0。这是说, 我送舅氏的时候, 其思念之情是
隔不断的, 拿什么送她呢? 琼瑰玉佩是最美丽的
其四, 玉的道 德品质人性化与 政治象征。我 国古代以佩玉来表明自己是谦谦君子, 甚至也是
王公贵族身份、地位、权贵的象征。因此, 中国古 玉一直是与政治联 系在一起的。春 秋战国时期, 六种不同的官吏使用六种不同的玉器, 即所谓六 瑞制: / 王执镇圭, 公执桓圭, 候执信圭, 伯执躬 圭, 子执谷壁, 男执蒲壁 0。从秦朝开始, 皇帝采 用以玉为玺的制度, 一直沿袭至清朝。5诗经 6中 的 / 瑞 0, 以玉来预测凶吉, 了解未来, 因此, 也有 了宗教信仰的发展。至关重要的是, 古人将玉加 以人性化, 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 有 君子比德于玉之说。/ 执玉来朝远, 还珠入贡频 0, 玉在历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贡品和收藏品。
其三, 玉的养 身与保健价值。古 代人还认为 食服玉, 寿同玉。食玉能健康长寿, 长生不老, 这 是我国古代流行的一种观念。现代科学表明, 玉 石含有多 种对人 体有益 的微 量元 素, 如 锌、镁、 铁、铜、铬、锰等。玉还放出物理的光, 对准人的 穴位, 能刺激经络, 疏通脏腑。位于人的手背侧有 / 养老穴 0, 常 佩戴玉镯, 可长期按摩穴位, 而且 能祛除眼疾, 蓄气养神。嘴含玉, 借助唾液的营养 成分与溶菌酶协同作用, 能生津止渴, 除胃肠之 热, 平烦懑之气。以玉磨面可祛瘢痕, 还可以滋养 毛发, 起到美容的作用。宋朝医学文献 5对济录 6 中记载: / 面身瘢痕, 真玉日日磨之, 久则自灭 0。 明 # 李时珍的 5本草纲目 # 玉屑 6云: 玉可 / 润心 肺, 助声喉, 滋毛发 0。慈禧太后驻颜有术, 其美 容方法就是以玉磨面。玉在山而草木润, 玉在河 则河水清, 故人们对玉总是集千万宠爱于一身。
3 华夏民族崇玉的心理成因
首先, 玉具有 异乎寻常的实用 价值。因为玉 的硬度大, 在有文字记载的周朝, 已把透明度好、 质地均 匀的材料雕刻 后, 做成耐用的生 产工具, 并用这些工具同 自然作斗争 [ 4] 。由此可见, 华夏 民族崇玉的心理成因, 就是因为玉制工具能帮助 人们征服自然, 玉制礼器帮助人们趋利避邪, 玉 饰能装点和美化人们的生活。5管子 6言: / 先王以 珠玉为上币, 黄金为中币, 刀布为下币 0。可见这 也是 / 玉无价 0的最好诠释。美 玉具有 3 个条件: 美丽、稀贵和耐久性 [ 4] 。用玉石原料制成玉器可 作装饰品、观赏石、陈列石及其它工艺美术品。
了。从中可见玉具有别具一格的审美价值圭入璋, 令闻令望 0, 这
是写君子仪表堂堂 [ 2] , 如玉器一般威武壮美, 可 见玉的独特地位。
西周至春秋时期, 人们对玉的认识是宽泛的, 也是朴素的。诗经作品常称赞人物是: / 彼其之子, 美如玉。美如玉, 殊异乎公族。0此外, 他们还把玉 作为喻人、喻物、喻事的最重要组成成分 [ 2] , 君王 的出场是: / 济济辟王, 左右奉璋 0; 君子的赠物是 /琼瑰玉佩 0 / 报之以琼瑶 0; 对君子的祝福是 / 佩玉 将将, 寿考不忘 0, 等等。先哲们还用玉来说明事 理: / 白圭之玷, 尚可磨也, 斯言之玷, 不可为也 0, 教育君子要执身如玉, 言行举止谨慎从事。
其二, 玉具有审美和装饰的价值。罗丹说 / 发 现了美, 便得到了艺术 0。在五 光十色的珠宝中, 玉就是以其冰肌玉质、晶莹碧绿和温润玲珑而博 得人们青睐。玉石的美可以体现在色彩美、材质 美、晶莹美和特殊的光学美现象上。而玉石制成 的首饰又可以体现工艺美、款式美和富丽美及其 精神内涵等。玉雕作品不仅具有美学意义, 还有 着象征性意义。通过玩赏玉, 使人产生高尚的情 趣和审美的艺术享受。
摘 要: 中国素 有 /玉石之国 0的美誉。至少在 8千年前就开 始使用玉饰 品。古 人以玉礼祭 天地, 君子比 德于
玉, 玉俨然是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玉 似一层层花瓣, 大量 地散落 于古代 的诗词 歌赋之 中。采 撷中国 古代
先秦时期的 5诗经 6 5楚辞 6以及止于清朝的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 不难看出, 玉文 化已深深地 融铸于华夏 民族
第 7 卷 第 2期 2005年 6月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Jou rnal of G em s and G emm ology
V o.l7 N o.2 Jun e 2005
文学苑囿中的无瑕美玉
) ) ) 浅谈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的玉文化
毛恒年 1, 王和泉 2
( 1. 中国地质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4; 2. 湖北省广播电视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4 )
诗词中 / 玛瑙 0一词最早出 现于南北朝时期, 如, 何逊的 5学古诗 6中: / 玉羁玛瑙勒。金络珊瑚 鞭 0, 描述了玛瑙用于装饰; 唐 # 杜甫的 5郑驸马 宅宴洞中 6中: / 春酒杯浓琥珀薄, 冰浆碗碧玛瑙 寒 0, 描写了玛瑙的质地; 唐 # 孟浩然的 5襄阳公 宅饮 6中: / 绮席卷龙须, 香杯浮玛瑙 0, 描述了玛 瑙的光泽。
玉饰既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也是人的道德品 质的象征 [ 4 ] 。如, 5周礼 # 大宗伯 6中记载: / 以玉 作为六器, 以礼天地四方 0, 表明不同的玉有不同 的礼仪功能。孔子认为: 玉有十一德, 即 / 温润而 仁泽也, 缜密以栗知也, 廉而不刿义也, 垂之如坠 礼也, 叩其声清越 以长, 其终诎然 乐也, 瑕不掩 瑜, 瑜不掩瑕忠也, 孚 尹旁达信也, 气 如白虹天 也, 精神贯于山川地也, 圭璋特达德也, 天下莫不 贵之道也。0孔子用儒家的道德观念诠释玉的物理 性质。/ 温润 0比 / 仁 0; / 缜密 0比智; / 廉 0比 义; /垂 0比礼, 等等。又如, 许慎的 5说文 6对玉的释义 为: / 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 仁之方也; 鳃理 自行可知中, 义之方也; 其声舒畅, 专以远闻, 智之 方也; 不挠而折, 勇之方也; 锐廉而不技, 洁之方 也 0[ 4] 。玉成为仁、智、义、礼、忠、信、德、道等社 会生活准则的象征, 形成了明确的思想体系。可见 美玉在中国人心理上的位置是何等之重要。孔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