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特征(一)
语文古诗词的语言特点与赏析技巧

语文古诗词的语言特点与赏析技巧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尤其是古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
学习和欣赏古诗词,不仅能够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还能提升我们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而要真正读懂古诗词,就需要了解其语言特点,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技巧。
一、语文古诗词的语言特点1、精炼含蓄古诗词往往用极为精简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
寥寥数语,就能描绘出壮阔的景象、细腻的情感或深刻的哲理。
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仅仅十个字,就展现出了边疆沙漠的雄浑与辽阔。
这种精炼的语言,要求读者在阅读时发挥想象力,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从而体会其中的韵味。
2、形象生动诗人常常借助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使诗词中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将春风比作剪刀,生动地表现出春风的灵巧与神奇。
通过这些形象的描写,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3、音律和谐古诗词注重音韵格律,讲究平仄、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全诗韵脚整齐,节奏明快,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4、用典丰富诗人常常引用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增加诗词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了庄生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哀怨。
5、多义性由于古诗词的语言简练,往往一个词、一个意象具有多种含义,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诗人的身世背景来理解。
比如“月”这个意象,有时代表团圆,有时又象征着离别;“柳”有时表示挽留,有时又寓意着春天的到来。
二、语文古诗词的赏析技巧1、了解背景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对于理解诗词的内涵至关重要。
比如杜甫的《春望》,如果我们知道这首诗是他在安史之乱期间所作,就能更好地体会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2、解读题目题目往往是诗词内容的概括或提示。
古典诗歌鉴语言风格

第一步:用一两个鉴赏术语准确点明语言 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 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 动等。 第二步: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特色是 如何体现的。 第三步: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有 怎样的效果。
(九)绚烂飘逸
• 即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用华丽的辞藻、多样 的修辞、神奇的想象进行细腻生动的描绘。 •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 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 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 绿、绚烂多彩的画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 红。”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随着湖面 而伸展到尽头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 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边无际的碧色;在这一片碧色的背 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 那么明丽。
(七)幽默讽刺
• 指诗歌体现的诙谐、风趣、辛辣或讽刺的笔调和趣味。 • 如《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 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 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 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 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 郊,谁之永号?”公然将当政者比喻成人人唾骂的大老鼠, 形象贴切,入木三分,以简短的文字将人们对当政者重敛 盘剥的怨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得淋漓尽致,其诗讽 刺之深、激愤之极在中国这样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几乎是 空前绝后的。
(三)婉约细腻
• 在婉约词派的词作中体现的较为明显。往往体现 出“曲、细、柔”的特点,即曲径通幽,情调缠 绵,笔触细腻,具有柔婉之美。 •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 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 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古诗的语言特点

古诗的语言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精炼传神,富有意境。
古诗语言凝练而富有韵味,寥寥数语便能
展现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传达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
古人作诗作词,讲究炼字、炼句、炼意,故古诗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
2.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古诗讲究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
有音乐感。
其音韵之美,主要表现在押韵、平仄和句式三个方面。
3.言简意赅,富含哲理。
古诗语言精炼,含义深刻,富含人生哲理。
古人通过独特的诗语表达,传递出生活的感悟和情感体验,使人产生共鸣。
4.清新自然、朴实无华:诗中语言朴实无华,不刻意堆砌词藻,清
新自然的风格中又不失雅致。
5.豪放、雄浑:古诗中也有一些雄浑壮阔的诗句,表现出诗人的豪
放气概,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6.沉郁、凝重:古诗中也有一些凄婉、沉郁的诗句,表现出诗人的
沉重心情和深刻思考,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7.俊逸、婉约:古诗中也有一些俊逸、婉约的诗句,表现出诗人的
清秀逸致和柔美情思,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8.冲淡、含蓄:古诗中也有一些冲淡、含蓄的诗句,表现出诗人的
淡泊名利和内敛性格,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总的来说,古诗的语言特点多种多样,不同的诗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都会对古诗的语言特点产生影响。
但无论哪种特点,都需要通过不断地阅读、品味来深入理解。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语言特点独具特色,值得我们品味和传承。
谈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语言风格

谈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语言风格一、平实质朴、朴素自然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与平淡中蕴涵着深意。
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全篇4句20字,毫无难解之处。
二、含蓄隽永、含蓄委婉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
含有深意,藏而不漏。
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三、清新明丽、清新雅致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
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
如“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的、美的愉悦。
四、形象生动、绚丽飘逸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
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的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展现了一幅绚丽飘逸的画面。
五、婉约细腻、幽默讽刺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腻如抽丝。
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武陵春》)另外在诗中也不乏诙谐风趣和辛辣的笔调。
如“竹帛烟硝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六、雄浑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
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吞宇宙,气度豁达。
它如奔腾咆哮汹涌澎湃的大海,而不像碧波荡漾涟漪粼粼的西湖。
如刘邦的《大风歌》,壮志凌云,刚毅雄健;项羽的《垓下歌》,慷慨悲歌,视死如归;曹操的《观沧海》,胸襟豁达,豪情横溢;雄浑是盛唐时期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
古代诗词语言特色与表达技巧

古代诗词语言特色与表达技巧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
本文将探讨古代诗词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古代文学的魅力。
一、古代诗词的语言特色1. 精炼简洁:古代诗词追求简洁精炼的表达方式,将深刻的思想和感情融入短小精悍的文字中。
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常用几句简短的文字便能表达出庞大的意境。
2. 高度凝练:古代诗词具有高度凝练的特点,将复杂的思想用简约的语言精准地传达出来。
通过精选词语和诗句的排列,使得诗词在表达上达到了至臻至美的程度。
3. 借景抒情:古代诗词常常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利用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诗人通过描绘山水、花鸟等自然景观,借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感受。
4. 善用比喻和象征:诗人借助比喻和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诗词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比如,用明月比喻思念的情感,用红叶象征衰老的岁月等。
二、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1. 出奇制胜:古代诗人常常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来打动读者,给人以新鲜感和意外之美。
诗人会用一些与众不同的词语或句式,使得诗词独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2. 寓情于景:古代诗人善于利用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通过景物的描绘来唤起读者的共鸣。
诗人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使得诗词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情。
3. 突出形象描写:古代诗词在表达时注重形象描写,通过对事物的具体描绘,使抽象的思想变得可触可感。
相比于描述抽象概念,形象描写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4. 追求音韵和谐:古代诗词追求音韵和谐,注重平仄押韵的运用。
通过押韵和韵律的呼应,诗词更具韵味和节奏感,使得诗词更富有音乐性。
总结:古代诗词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以凝练精炼、借景抒情、善用比喻和象征等手法,唤起读者对自然、情感和生命的共鸣。
古代诗词的表达艺术是一种独特而精湛的形式,通过对诗词的欣赏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点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古典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它们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情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象。
本文将深入解析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点,带领读者领略其无尽的魅力。
一、韵律之美
中国古典诗歌注重音韵和谐,强调通过节奏和韵脚来达到音乐性的效果。
无论是唐诗的平仄对仗,还是宋词的婉约豪放,都体现出独特的韵律之美。
这种韵律不仅使诗歌读起来抑扬顿挫,更在无形中传递出诗人内心的情感。
二、意象之丰富
与西方诗歌不同,中国古典诗歌更注重意象的创造。
诗人通过具象的事物表达抽象的情感,使诗歌具有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比如,月亮常常代表思乡之情,梅花则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些意象深入人心,使得古典诗歌更富有诗意和哲理。
三、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
中国古典诗歌的情感表达往往含蓄而内敛。
诗人不直接抒发情感,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使读者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感受到诗人深沉的情感。
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使得古典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
四、修辞手法的多样性
中国古典诗歌中,修辞手法极为丰富多样。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在古典诗歌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修辞手法不仅
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更在无形中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和意蕴。
总结:
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从韵律之美到意象之丰富,从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
古典诗歌语言特征

古典诗歌语言特征中国传统诗论和传统哲学爱讲“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并不是说中国传统思想否认或怀疑语言的表达水平。
其实,“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恰恰是重视诗的语言之不同于一般非诗的语言之区别的表现,恰恰说明了诗的语言乃是以说出的东西,即“有尽之言”暗示出未说出的“无穷之意”。
如果语言根本不能表意,那还有什么诗的艺术可言呢?中国古典诗的水平之高下,主要不在于说出的东西,而在于说出的言词对未说出的东西所启发、所想象的空间之广度和深度。
中国古典诗的语言所具有的上述基本特征,兹作如下论述。
一、言约旨远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涵,所谓“言约旨远”(《世说新语》),“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洪迈《容斋随笔》),“语少而意广”(陈师道《后山诗话》)等等,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魏庆之所编《诗人玉屑》引述了《漫斋语录》中这样一段话:“诗文要含蓄不露,便是好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可几风雅;下语六分,可追李杜;下语十分,晚唐之作也。
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易,此诗人之难也。
”我们当然不必拘泥于这些比喻性的具体数字,也不必认为从四言诗到五言诗到七言诗是一个距离“言约旨远”的水平愈来愈低下的过程。
这段话无非指明了诗歌语言的一个特点:为了要含蓄不露,暗示较大的未说出的东西的空间,说出来的言词一定要量少而含金量大,否则,就成为无诗意的散文了。
唐庚的《唐子西文录》称赞杜诗之含蓄长远说:“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宏放,含蓄长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杜诗虽小而大……”“小”者,词量少之谓也;“大”者,含意长远之谓也。
王力先生曾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两联为例具体说明了诗歌语言的这个特征:“诗词是最精练的语言,要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表现出尺幅千里的画面,所以有很多句子的结构就非压缩不可。
”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的两联: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
谈古诗词的语言风格

古诗词的语言风格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美、质朴、晦涩等类型。
一般说:清新明快、古朴凝练、形象生动、含蓄委婉、〔华美〕绚丽多彩、质朴无华、晦涩险怪、豪放与婉约等。
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比方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风光,动静结合,语言清新生动。
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特点是明白畅快,表情达意,直截了当,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如白居易的诗等。
如唐代诗人王驾的"雨晴"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这是一首即兴小诗。
诗的第一、二两句通过比照、映衬吐露出一片惜春之情。
诗的第三、四句写诗人本已扫兴,而那蜂蝶却又纷纷过墙而去,以致诗人的心情又多一层惆怅,竟疑心“阳春〞长了脚,不住自家,而偏偏跑到邻家去。
这里,虽没有大叫、大笑、大跳,但诗人那惜春之情抒发得直截了当,亦不失为明快。
3、凝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八句皆为工整对仗,全用实词,意象密集。
4、含蓄有时也称蕴藉。
古诗词语言,一般都比拟含蓄委婉,很多诗词句“意在言外〞,意蕴丰富,常常不是直接表达,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5、华美〔华美绚丽〕〔绮丽〕的语言风格,主要指有华美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人们历来推崇朴实的语言风格,但也同样喜欢绮丽的语言风格。
朴实和绮丽其特点各有千秋,关键是不同作品的内容、主旨、情感决定了它们的各自长处。
绮丽的语言风格常常表达于强光重彩的细描浓写之中,给人以华美绚丽、优雅生动的感受。
由此可知,具有这种语言风格的作品多用形容之类的词语和比喻、夸*等修辞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特征(一)
论文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特征
论文摘要: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所以特别重视发挥语言的诗性,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
刘勰《文心雕龙》云:“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这两句话可以说最简明扼要地概况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特征:简约性、象征性、音乐性、画意性。
中国传统诗论和传统哲学爱讲“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并不是说中国传统思想否认或怀疑语言的表达能力。
其实,“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恰恰是重视诗的语言之不同于一般非诗的语言之区别的表现,恰恰说明了诗的语言乃是以说出的东西,即“有尽之言”暗示出未说出的“无穷之意”。
如果语言根本不能表意,那还有什么诗的艺术可言呢?中国古典诗的水平之高下,主要不在于说出的东西,而在于说出的言词对未说出的东西所启发、所想象的空间之广度和深度。
中国古典诗的语言所具有的上述基本特征,兹作如下论述。
一、言约旨远
诗的语言不能像平常说话或科学的逻辑论证那样铺陈展开,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涵,所谓“言约旨远”(《世说新语》),“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洪迈《容斋随笔》),“语少而意广”(陈师道《后山诗话》)等等,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魏庆之所编《诗人玉屑》引述了《漫斋语录》中这样一段话:“诗文要含蓄不露,便是好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可几风雅;下语六分,可追李杜;下语十分,晚唐之作也。
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易,此诗人之难也。
”我们当然不必拘泥于这些比喻性的具体数字,也不必认为从四言诗到五言诗到七言诗是一个距离“言约旨远”的水平愈来愈低下的过程。
这段话无非指明了诗歌语言的一个特点:为了要含蓄不露,暗示较大的未说出的东西的空间,说出来的言词一定要量少而含金量大,否则,就成为无诗意的散文了。
唐庚的《唐子西文录》称赞杜诗之含蓄深远说:“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宏放,含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杜诗虽小而大……”“小”者,词量少之谓也;“大”者,含意深远之谓也。
王力先生曾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两联为例具体说明了诗歌语言的这一特征:“诗词是最精练的语言,要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表现出尺幅千里的画面,所以有许多句子的结构就非压缩不可。
”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的两联: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
李白的诗清新得像庾信的诗一样,俊逸得像鲍照的诗一样。
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甜蜜的友谊的回忆来。
这个意思不是很清楚了吗?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但仅仅词量少并不足以暗示未说出的空间之深远,“言约”一条并不足以保证“旨远”。
这说出的少量语言还必须具有更积极的特点,才能达到“旨远”的目标。
二、象征性和暗喻性语言
它以表示具体事物或具体实景的语言暗示(象征)深远的意境。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利科认为,“语言的神奇性正是在于:语言是利用象征的特性玩弄‘指明一隐藏’的双重方向的运动的魔术——语言在‘指明’时就包含了一种新的‘隐藏’,而在‘隐藏’时又包含了再次指明的可能性”利科这段话是就一般语言的特性而说的,至于诗的语言,我想当然更具这种象征性特色。
中国古典诗中有以单个的语词为象征的,例如以松柏象征坚贞;也有以全诗为象征的,例如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这就是以丹橘及其经冬不凋的具体形象,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从而使读者理解诗人的内心生活。
中国人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有共同的传统背景,生活于一个古今一体的“共同体”中,所以即使是今人也能理解丹橘的品质,从而使古人张九龄的个体性的东西得到今人的理解和同情。
当然,并非所有的中国古典诗都以象征性和暗喻性语言见长,但象征性和暗喻性语言在中国
古典诗中却是常见的现象,尽管在程度上有所不同,这种语言构成了中国古典诗的一个重要特色。
黑格尔也曾提到,东方诗人爱用具体的图像和暗喻的方式使人兴起对所写对象之外的与其本身有联系的东西的兴趣,也就是说“把人引导到另一境域,即内容本身的显现或别的相近现象。
黑格尔还以此作为诗与散文意识的区别:散文意识注重所写对象本身的特性以及对此对象的内容及其意义的精确、鲜明和可理解性;诗则注重形象及其所引发的背后与之有关联的领域,因此,人们可以用散文对诗做不同的解释。
散文是凭知解力表述真理;诗是用形象显现真理。
黑格尔对诗的这一特点及其与散文的区别的说明,对中国古典诗也有一定的意义,只是黑格尔从西方古典的概念哲学和西方古典美学的典型论出发,把诗所写的东西背后的境域或真理只理解为理念、概念、典型,而中国古典诗所暗喻的未说出的领域则主要不是抽象的理念、概念,而是具体的深远的意境。
三、画意性语言
上面已经谈到诗的语言应是表示具体事物或具体实景的形象性语言,这一点实际上已涉及画意性语言,但单纯形象还不等于就是画意。
例如,前引张九龄的《感遇》虽然用的是形象性语言,但比较缺乏画意,而《终南别业》则是一首画意很浓的诗。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四句诗,虽然是语言而非绘画中的线条、颜色和人物姿态,但这样的语言却具有触发人的想像和联想的特点,让鉴赏者在头脑中产生一幅“状溢目前”的生动画面,“状溢目前”在这里就是有线条、有颜色、有人物姿态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