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思乡意识

合集下载

关于诗词中的思乡之情的研究报告

关于诗词中的思乡之情的研究报告

关于诗词中的思乡之情的研究报告思乡之情是人们在离开故乡后所感受到的一种强烈情感,而在诗词中,这种情感常常被表达出来,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本报告将从诗词中的思乡之情的概念、表现形式、情感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一、概念思乡之情是指人们在离开故乡后所感受到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表现为对故乡的怀念、思念、渴望等。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思乡之情是最为常见的主题之一,许多著名的诗人和词人都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这种情感。

二、表现形式1. 地名、建筑物、自然环境等的描述许多诗词作品中,诗人通过对地名、建筑物、自然环境等的描述来表现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比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通过对地名、自然环境等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2. 对故乡的描绘许多诗人通过描绘故乡的美景来表现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比如宋代词人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通过对故乡美景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是短小精悍,诗歌作品中常常通过对细节的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通过对草原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情感内涵1. 对故乡的眷恋思乡之情主要表现为对故乡的眷恋,对故乡的生活、亲人、朋友等的思念。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古诗中的思乡情感如何表达

古诗中的思乡情感如何表达

古诗中的思乡情感如何表达思乡,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情感,无论古今,无论中外。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思乡之情更是被诗人们反复吟咏,成为了一个永恒的主题。

那么,古诗中的思乡情感究竟是如何表达的呢?首先,借景抒情是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思乡情感的方式。

诗人通过描绘故乡的自然景色,勾起对故乡的思念。

比如王维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诗中没有直接说思乡,而是询问来自故乡的人窗前的寒梅是否开花,借寒梅这一景,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的牵挂和思念。

又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高悬,诗人抬头望月,低头思乡,以明月这一常见的自然景象,引发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其次,以物寄情也是古诗中常用的手法。

诗人常常借助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比如张籍的“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风乍起,诗人想给家人写封信,却担心匆匆写就说不完心中所想,信即将发出又打开。

在这里,“家书”成为了诗人寄托思乡之情的载体。

再如岑参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人在旅途中偶遇故人,想托其给家人带个口信报平安,“口信”这个简单的事物,却承载着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

再者,直抒胸臆也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

诗人毫不掩饰地直接抒发对故乡的强烈思念。

像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直白地说出在他心中故乡的月亮比别处的更明亮,鲜明地表达了对故乡的偏爱和思念。

还有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傍晚时分,诗人望着江上的烟波,直接发问故乡在哪里,忧愁之情溢于言表。

此外,对比手法在表达思乡情感时也经常被运用。

诗人通过将眼前的景象与故乡的景象进行对比,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比如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人年少离家,年老归乡,乡音未改,却已物是人非,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对故乡岁月变迁的感慨和思念。

中国古代文学思乡主题作品特征简析

中国古代文学思乡主题作品特征简析

我国古代文学思乡主题作品特征简析一、引言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思乡主题是一个常见且深刻的文学主题。

通过对古代文学思乡主题作品的深入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我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了解古人对故乡的情感表达,以及对人情和社会的揭示。

在本文中,我将针对我国古代文学思乡主题作品的特征展开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主题的魅力。

二、我国古代文学思乡主题作品的特征1. 深沉的乡愁情感古代文学思乡主题作品往往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沉乡愁情感。

在这些作品中,作家通过对故乡的描述和回忆,表达出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展现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在《孔雀东南飞》中,作者王安石以深沉的情感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同身受。

2. 对故乡的真实描绘古代文学思乡主题作品通过对故乡的真实描绘,展现了作家对故乡的真实感受和对故乡的真实理解。

作家常常通过对故乡的风景、人物、风俗等方面的描绘,展示出对故乡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比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对故乡的描写十分细腻,展现出对家乡的真实感受。

3. 对故乡的回忆和怀念古代文学思乡主题作品还常常表达了对故乡的回忆和怀念之情。

在这些作品中,作者通过对故乡往事的回忆和对故乡亲人的怀念,表达出对故乡的深切情感。

比如在《木兰诗》中,作者对故乡的亲人的思念之情让人感动不已。

4. 思乡情感的抒发古代文学思乡主题作品往往通过抒发思乡情感来表达对故乡的眷念和留恋。

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常常通过诗歌、散文等方式抒发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比如在《古风》中,李白借助诗歌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之情。

三、个人观点和总结对于我国古代文学思乡主题作品的特征,我个人认为,这些作品不仅展现出了古代文人对故乡的深情厚意,也反映出了古代社会的人情和家国情怀。

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古人对故乡的深切情感,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人情世故。

我国古代文学思乡主题作品具有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真实的社会揭示,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诗词中的乡愁表达

诗词中的乡愁表达

诗词中的乡愁表达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无尽的情感和思考。

其中,乡愁是一种常见的主题,被诗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出来。

本文将探讨诗词中的乡愁表达,从情感、景物和人物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首先,乡愁在诗词中常常通过情感来表达。

诗人们常用深沉的文字和情感描绘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对高台的描绘,让人联想起故乡的山川美景,勾起乡愁之情。

此外,乡愁还常常与离别之情相结合。

宋代文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他以“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开头,描绘了与亲人分离的情景,表达了思乡之情。

通过情感的表达,诗词将乡愁深深地浸润在文字之间。

其次,乡愁在诗词中也常常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

诗人们通过对故乡的山水、田园和季节等景物的描述,勾起读者对家乡的回忆和思念。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通过对秋夜的描绘,以及对牵牛织女星的提及,让人感受到故乡的宁静和美丽,唤起对乡愁的思念。

景物的描绘使诗词充满了生动的色彩和情感,让读者产生共鸣。

最后,乡愁在诗词中也常常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

诗人们通过对家乡的亲人和朋友的描写,将乡愁的情感传递给读者。

例如,宋代词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这首词以对亲人离去的表现,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人物的塑造让诗词更具有人情味,加深了乡愁的表达。

总而言之,诗词中的乡愁表达多种多样,通过情感、景物和人物等方面的描写,传递出对故乡的思念和留恋之情。

诗人们通过细腻的文字和情感的表达,打动了读者的心灵,让乡愁在诗词的世界里流淌。

正因为乡愁在诗词中的表达,才使得我们能够通过这些文字和情感,与诗人们一同感受故乡的美好与思念。

诗词中的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中的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中的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一个角落,无论身在何处,对故乡的思念总是无法掩饰。

诗词中的对故乡的思念更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

从古代至今,无数诗人通过诗词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对故乡的思念,往往以描绘山川河流、展望花开花落作为引子,通过此景让读者回忆起故乡的美好。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黄河入海的景象为背景,向读者展示了广阔的土地和壮美的河流,让读者不禁想起自己故乡的河山之美。

不仅仅是山川河流,诗词中对故乡还常常描写田园风光。

如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以江南的风景为背景,描述了江南的丰美、富饶,表达了对故乡乐土的思念。

此外,诗词中其他形式的对故乡的思念也颇具韵味。

比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以风高猿啸的景象为引子,通过描绘自然界的声音、触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不仅在古代诗词中有所体现,近现代的诗词中也有对故乡的思恋的表达。

例如,现代诗人康浩的《故乡的山和河》:“我想念的不仅仅是故乡,更是那里的山和河。

”这首诗以山和河为象征,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总的来说,诗词中对故乡的思念是一种极富情感的表达方式。

从描绘山川河流,展望花开花落,到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些诗词形式各异却又情感共鸣。

通过诗词,诗人们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化作了一簇簇美丽的花朵,让读者不禁闭上眼睛,幻想着故乡的美好。

故乡,是每个人的牵挂之所。

无论身在何方,每当听到一首描绘故乡的诗词,内心总会荡漾起一股思念之情。

正如杨洪基所唱:“在那片北国的土地上,我种下了理想,为了那弯矩如鸟翼的河流,为了无数曾把我掬在手心呵护的人们……”故乡的山川河流、田园风光和其他形式的对故乡的思念,在诗词中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月是故乡明——关于我国古代思乡诗词的研究(精选五篇)

月是故乡明——关于我国古代思乡诗词的研究(精选五篇)

月是故乡明——关于我国古代思乡诗词的研究(精选五篇)第一篇:月是故乡明——关于我国古代思乡诗词的研究月是故乡明——关于我国古代思乡诗词的研究摘要:思乡怀人是我国古代诗词最常见的主题之一,思乡情结仿佛是诗人们无法逾越的心篱。

他乡为官,戍守边疆,却又道路崎岖,交通落后,通信不便,这使得古人离久逢难,难免产生无尽的思乡怀人之情,并最终通过一定的含有别情离绪的意象、特定的表达技巧来寄托这一深沉、浓郁的乡情、乡思与乡愁。

关键字:诗词思乡一、我国古代思乡诗词的产生提起关于思乡的诗词,我们可以说是耳熟能详,李白的“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月是故乡明”,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等等,不胜枚举。

那么,古人为什么会写下如此之多的思乡诗词呢?1.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

”这是宋代欧阳修在《送惠勤归余杭》的诗句,它道出了一个千古不变的事实:安土重迁、依恋故土是人类的真性情,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飞鸟尚且故巢难离,又何况人呢?一个人,对于故乡,那是生于斯,长于斯,是人生记忆的发源地,是情感的寄托所。

故乡的土地,故乡的亲朋,在离别后都成了思念的对象,特别是在一个人得意或者失意时,千头万绪涌上心头,而此时最不能少的事情便是思乡、怀人了。

可是,路遥途远,通信不便,如何释放、传递此种情感呢?那就只有把它写下来,形成诗词,用这种最能抒情的方式来解决了。

2.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古代诗词中思乡内容多与道路崎岖,交通工具落后有直接关系。

从古人诗词中可见一般。

如“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的《蝶恋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晋•陶渊明《饮酒》)“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诗词中的思乡意境解析

诗词中的思乡意境解析

诗词中的思乡意境解析思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人们心灵深处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的流露。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丰富的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作品。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意境,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灵。

一、唐诗中的思乡意境唐代被誉为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众多大诗人留下了许多表达思乡之情的诗作。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以雄奇的壮丽场景点缀,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观描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无边的思乡之意境,每一句都如同敲击在心灵深处的音符,引发了人们强烈的思乡之情。

二、宋词中的思乡意境宋代的词作以豪放洒脱、委婉秀丽著称,尤以宋辽金元时期为盛。

苏轼的《东篱乐府》中,流露出对北国乡音的浓浓思念之情。

词中“一声余响入冷烟,杨柳青青年复年”将读者的思绪拉回故乡,似乎置身于家乡的青绿的杨柳丛中,感受到熟悉的乡音。

三、元曲中的思乡意境元曲既是思乡之情的表达工具,也是对乡愁的抒发载体。

《西华山》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的一部代表作品,在这部戏剧中,通过对残酷的战乱描写,以及对乡愁的深情抒发,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痛惜和思念。

四、现代诗歌中的思乡意境现代诗歌表现方式多样,对于思乡之情的表达也有不同的形式。

现代诗人郭沫若的《等待》中,他以细腻的笔触重新诠释了思乡之情。

诗中“经年思念人儿来,只有枝儿抬头小”将读者拉回到狭窄的故乡胡同,思念之情由内而外,让人感同身受,不禁唤起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总之,诗词中表达思乡之情的意境是多样而丰富的。

不同的诗人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描绘出了各具特色的思乡景象。

这些作品使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回味往事,思考家乡的美好,进而理解身份认同的重要性和乡愁与人情的深厚关系。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思乡意识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思乡意识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思乡意识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思乡意识摘要: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中留下了众多的关于思乡题材的诗作,“乡愁”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

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中国人的乡愁较西方人而言可能更强烈一些,中国人更容易在乡愁中感受自己的过去,并更自觉地维护自己的文化。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边塞诗游历诗思乡情结“乡愁”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

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移民,谁都会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

在世界各地,到处可见读书、旅游、做生意的中国人,有的人已获定居。

当了解中国人的乡土意识,进而是他的家国情怀后,就会理解,受传统的影响,中国人的乡愁较西方人而言可能更强烈一些,中国人更容易在乡愁中感受自己的过去,并更自觉地维护自己的文化。

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中留下了众多的关于思乡题材的诗作,这些诗作主要分布在游历诗及表现客居生活的诗、边塞诗、描写宦旅生活及表现贬迁生活的诗这三大类中,并以此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鲜明的“思乡情结”,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1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1.1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与叙事诗。

1.2按表现形式分(体裁)1.2.1古体诗: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古诗、乐府诗1.2.2近体诗(形成于唐代):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排律1.2.3词1.2.4散曲(小令和套数(散套)1.3按内容分(题材):送别诗、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宫怨诗和闺怨诗、爱民悯农诗、哲理诗、爱情诗、人生感慨诗。

2中国人的思乡情结2.1基于对文化传统的深层情感爱恋乡土,进而爱恋祖国,是人类共同的情怀。

因为故乡是人自身的确证,是人认识世界最重要的起始。

中国人当然也是如此,只不过,因受特殊生存环境与社会意识的影响,它有一些独特的表现非常耐人寻味,它背后所深藏着的文化意味,更值得人探讨和发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思乡意识摘要: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中留下了众多的关于思乡题材的诗作,“乡愁”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

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中国人的乡愁较西方人而言可能更强烈一些,中国人更容易在乡愁中感受自己的过去,并更自觉地维护自己的文化。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边塞诗游历诗思乡情结“乡愁”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

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移民,谁都会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

在世界各地,到处可见读书、旅游、做生意的中国人,有的人已获定居。

当了解中国人的乡土意识,进而是他的家国情怀后,就会理解,受传统的影响,中国人的乡愁较西方人而言可能更强烈一些,中国人更容易在乡愁中感受自己的过去,并更自觉地维护自己的文化。

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中留下了众多的关于思乡题材的诗作,这些诗作主要分布在游历诗及表现客居生活的诗、边塞诗、描写宦旅生活及表现贬迁生活的诗这三大类中,并以此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鲜明的“思乡情结”,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1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1.1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与叙事诗。

1.2按表现形式分(体裁)1.2.1古体诗: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古诗、乐府诗1.2.2近体诗(形成于唐代):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排律1.2.3词1.2.4散曲(小令和套数(散套)1.3按内容分(题材):送别诗、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宫怨诗和闺怨诗、爱民悯农诗、哲理诗、爱情诗、人生感慨诗。

2中国人的思乡情结2.1基于对文化传统的深层情感爱恋乡土,进而爱恋祖国,是人类共同的情怀。

因为故乡是人自身的确证,是人认识世界最重要的起始。

中国人当然也是如此,只不过,因受特殊生存环境与社会意识的影响,它有一些独特的表现非常耐人寻味,它背后所深藏着的文化意味,更值得人探讨和发扬。

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同属于“中纬度文明带”,但因为从人文地理的角度考察,它除了有一面临海的大河大陆型的基本地貌,它主要的文明地区地势低平,加以土壤肥沃雨水充沛,造成了特殊的农耕社会之外,仍无法掩盖其实际存在的近乎封闭的性质。

所谓“禹、稷躬耕而有天下”,从早先的原始部落,一直到春秋战国,广大中原地区的文明几乎都可归因于封闭状态下的农业发展,由此造成的“重本抑末”的治世方规,还有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一整套家族宗法制度,都无不与之相密合与相适应。

譬如,因为前者,中国人主要采取劳动力与土地自然结合的方式生产。

又因相对而言的民众土寡,迫使人必须精耕细作;而这种精耕细作所造成的技艺与工具的完善,又反过来促使人更注意适应土地的生命周期,除非特殊情况,不会另行开辟屯垦之事。

由此,它所建立起的自然经济社会,基本上就是一与外部世界关系松散甚至隔绝的区域性小社会。

因为后者,中国人会在土地提供的现实的知足感基础上,达成高度的情感与知觉的认同,由对土地生命周期的体认,进入到对乡土习尚礼俗的沿遵。

如此世世代代固守土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最后造成一种独尚伦理的内倾的文化气质。

对既等级森严又上下亲和的宗法权威的维护,对人伦血亲和礼义孝敬的遵奉,对一种顺天乐俗的生活情趣的崇尚,都是其表现。

中国人的乡土意识与情怀,正是基于上述文化传统产生的。

这种意识与情怀有一个基准性的情感表达就是“安土重迁”。

中国学者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此曾作过讨论,他指出中国社会从表层看去就是乡土的,它的特点是“不流动”,它所重视和追求的是“稳定”。

因此在那里,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排列关系孤立而隔膜,不以个体为单位,而以集团为单位,大而言之是同宗同族,小而言之是家庭与亲人。

至于这种稳定而不流动的关系之所以能够确立,就是基于上述农耕社会的特点,以及由此形成的那一套家族宗法制度。

所以,这个社会不需要创造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了的,它关注的只是如何不破坏这种关系。

而类似远离乡土的行为,就意味着“流动”,就是对“稳定”的破坏。

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土重迁”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集体意志与当然的选择,是有不得不然的道理的。

2.2一种深沉持久的文化乡愁与其他古老的传统一样,对乡土的眷恋与热爱,已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有时候,中国人所有的边缘焦虑和生存痛感,不仅基于“生活在别处”的不习惯与不方便,而正基于文化身份的失落,包括由此引出的被“他者化”的痛苦。

这就是乡土情怀对中国人心灵的植入,它是那样深切地扎根在人心底,以至成为其情感最深层的底色,认识世界最稳定重要的“内结构”。

这种中国文化中的乡土意识与情怀,固然主要是对家人、乡土和母国,但本质上说,更是对历史,对文化。

中国很大,中国的古人很容易在各自生命的不同阶段和场域体会到这种痛苦。

一旦再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种内在的基因不可避免地被激活。

此时所谓乡土意识的文化根性就会逃无所逃地显现出来,以至于有时人已慨然赋归,心仍不能平复。

自几个世纪前东西方文明初度交往,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敏感而真实的文字记录,都清楚地揭示了这一点。

3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思乡意识3.1边塞诗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

首句“黄河直上”,有人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

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看见“白云”?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

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

遥望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

在水天相接处突起“万仞山”,山天相连,这是竖向描写。

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一片孤城”,隐约可见。

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

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

“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

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

“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

这“孤城” 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

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

久住“孤城”,能无思家怀乡之情?这就引出了三四句。

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愁杀行客见”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乡之情已明白可见。

妙在不说思家怀乡,而说“怨杨柳”。

“怨”甚么呢?从结句看,是怨杨柳尚未发青。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对这个“怨”字的理解。

诗意很婉曲: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城”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

诗意如此委婉深厚,而诗人意犹未足,又用“不须”宕开,为结句蓄势,然后以解释“不须”的原因作结。

意思是: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黄生《唐诗摘抄》云:“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与此并同一意,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

”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3.2游历诗以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为例: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此诗大意为:不知从谁家悄然飘来了吹笛声,笛声随着春风传遍了洛阳城。

在这夜晚,听到这一阵阵倾诉离别之情的《折杨柳》曲,谁能不勾起怀念故乡之情哟!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

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

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

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

《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

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

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

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参考文献:[1]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2] 胡晓武.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思乡情结”[J] .文教资料,2010(7)[3]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48[4] 汪涌豪.中国游侠史.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5]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上海:中华书局,19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