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宁德农业气候资源时空特征分析

农业灾害研究 2023,13(12)宁德农业气候资源时空特征分析陈苑旻1,陈志昭2,郭怡宁11.福建省福鼎市气象局,福建福鼎 355200;2.宁德市气象局,福建宁德 352100摘要 浅析宁德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和时空分布,构建宁德茶树气候适宜度模型,为宁德茶树适应气候变化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结果如下:(1)1970—2019年50年间,宁德年日照时数为1 332~2 076 h,气候倾向率均呈减少趋势,但变化均不显著。
空间上,各县(市、区)年日照时数为1 570~1 777 h。
(2)1970年至2019年50年间,宁德年平均气温为16.5~18.5 ℃,气候倾向率是0.28 ℃/10年,年平均最高气温为20.8~23.4 ℃,气候倾向率是0.27 ℃/10年。
(3)1970—2019年50年间,宁德年降水量为1 148.8~2 541.8 mm,气候倾向率是34.6 mm/10年,时间上呈增加趋势,但增加不显著。
降水分布自东北向西南呈现少—多—少的特点。
(4)福鼎、古田、蕉城、福安、霞浦的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均多于寿宁、周宁、屏南、柘荣等县(市)。
关键词 农业气候资源;时空特征;分析中图分类号:S1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12–0207-03目前,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地球气候发生了显著的变暖变化,其幅度远远超过了自然范围,吸引了国际社会和学术界的大量目光[1]。
目前,我国气温升高的程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种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重大。
气候变化会改变作物种植结构和布局,还会导致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多、破坏性的提高,导致农作物产量和收益严重下降[2-3]。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种植变化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重大。
气候变化不仅会改变农业生产的环境条件,还会改变作物种植结构和布局,同时,气候变暖会使得农业病虫害发生范围更广,危害程度更重,使农作物产量和收益受到严重威胁,还会导致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更多、破坏性更大,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4-5]。
近50年浙江省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及对农业的影响

农业灾害研究 2023,13(6)近50年浙江省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及对农业的影响贾安琪1,姚佳骏2,李美琳1,马晓云11.绍兴市气象局,浙江绍兴 312000;2.嵊州市气象局,浙江嵊州 312400摘要 基于浙江省64个气象站日降水数据,对近50年浙江暴雨的时空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发现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期为暴雨雨量较大的2个时段,浙江暴雨主要集中在5—9月,以6月最多。
大暴雨集中在6—9月,8月最多。
特大暴雨集中在7—10月,9月最多。
在1971—1995年,暴雨雨量存在明显的12年主周期,1995年后有较弱的21年副周期,而在整个50年尺度上存在5年短周期。
研究暴雨空间分布发现,4—6月暴雨雨量大值区在西南地区、8—9月暴雨雨量大值区在东南地区。
从暴雨日数上看,8—10月暴雨与大暴雨日数均呈“东多西少”分布。
并探讨了暴雨天气下农作物的预防及应对措施,以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经济损失。
关键词 暴雨;时空特征;农业中图分类号:P426.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06–0073-03洪涝灾害一直是我国的主要灾害之一,暴雨天气一直是气象工作者的研究重点[1]。
浙江紧邻东海海域,是我国最大内河长江的出口之处,季风气候明显,气候资源丰富,同时气象灾害也频发[2]。
受西风带和东风带双重天气系统影响,热带气旋(台风)、暴雨、高温、干旱、雷电、大风、大雾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3]。
研究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对保障浙江人民安全、服务浙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浙江是我国经济大省,粮食及多种特色农产品、水产品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于全国前列,因此,对浙江省暴雨天气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能为农作物增收、减少农业损失、科学高效防灾减灾等提供助力。
1 资料与方法1.1 暴雨的定义浙江省将24 h降水量≤50 mm的降水定义为暴雨[4]。
同时又根据降水量的大小将暴雨细分为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各量级的标准分别为暴雨(50.0~99.9 mm)、大暴雨(100.0~249.9 mm)、特大暴雨(≥250.0 mm)。
西南地区中稻高温热害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摘
要: 中稻是我国西南地 区第一大粮食作物 , 高温热害已成为影响该地 区中稻产量和 品质的主要农 业气象 灾害。本 文应用我国
西 南地 区7 O个气象站点 1 9 6 o 一 2 o 1 O年气象资料 , 采用 二项式 9点滑动平均法、 M o d e t 小波分析和反距离权重( I D W) 内 插 法, 分析 了中稻抽穗扬花一 灌浆乳熟期高温热害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 明: 高温热害发生程度最 重的是 2 0 0 6年, 其次是 2 0 1 0和 1 9 7 0 年; 热害发 生次数的年代际变化为“ 升 一降 一 升一 降” 趋势 , 不同等级高温热害发生次数的年际变化趋 势与热害年代 际总体 变化趋 势 一致 ; 高温热害天数呈现不 同尺度的周期震荡 , 1 9 6 0— 1 9 7 5年表现为 5 a 的周期 , 1 9 7 6— 2 0 1 0年存在 1 4年左右的显著 周期, 是中
i n l f e c t i n g t h e y i e l d a n d q u l a i  ̄o f mi d d l e — s e a s o n i r c e i n t h i s a I e a .B a s e d o n me t e o r o l o ic g a l d a t a o f 7 0 m e t e o r o l o ic g l a s t a t i o n s i n S o u t h w e s t
西
2 31 6
南
农
业
学
报
2 0 1 3年 2 6卷 6期
Vo l _ 2 6 N o . 6
S o u t h we s t Ch i n a J o u r n a l o f A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38年来潍坊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38年来潍坊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及其时空分布特征作者:王晓立王恬茹徐风霞鲁丹徐太安张芹来源:《山东农业科学》2017年第02期摘要:基于1978-2015年潍坊市主要气象灾害的受灾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及粮食产量等统计数据,利用气候倾向率、EOF正交经验函数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潍坊市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干旱、冰雹、暴雨洪涝、大风灾害为潍坊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占全部气象灾害的73.5%,各类灾害比重的年际变化较大。
受灾面积与粮食产量呈明显负相关关系。
从变化趋势看,干旱、冰雹、大风的受灾面积呈下降趋势,暴雨洪涝变化趋势不明显。
从空间分布看,潍坊西部与南部为农业气象灾害的重灾区。
四种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不统一,干旱多发生在西部,其次是东北部;冰雹多发生在西部与南部;洪涝灾害多发生在南部;风灾多发生在北部。
关键词:气象灾害;农业;影响;时空分布;特征中图分类号:S4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7)02-0136-06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地势南高北低,西部与南部为山地丘陵,东部为平原,北临渤海湾。
四季均有不同气象灾害发生,春季干燥大风,春夏之交冰雹多发,夏季降水集中,洪涝灾害较多,秋季易出现干旱、霜冻、连阴雨,冬季易出现风雪灾害。
农业气象灾害一般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导致农业显著减产的不利天气或气候条件的总称,它是影响作物稳产、高产最主要的自然因素,与农业经济效益紧密相连[1,2]。
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对不同地区的气象灾害进行了深入研究,房世波[3]、卢丽萍[4]等分析了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王静[5]、孙霞[6]、邵末兰[7]、解明恩[8]、朱保美[9]等分别对山东、河北、湖北、云南、山东德州等地区的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
本文利用1978-2015年资料分析潍坊市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对更精确地指导当地农业生产及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吉林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时空分布特征

吉林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时空分布特征吉林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时空分布特征气象灾害是指由于气象条件的变化和不利气象因素的作用,造成对人类、生物、自然环境、农业、交通运输、水利工程和工矿生产等带来严重危害的自然灾害。
在吉林省这个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气象灾害的预警信息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于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时空分布特征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该地区气象条件变化多端,气象灾害种类繁多,时空分布特征各异。
以雪灾和寒潮为例,吉林省是中国三大雪乡之一,也是全国寒潮频发地区之一。
冬季时,雪灾和寒潮给吉林省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据统计,过去十年,吉林省每年冬季都会发生多次雪灾和寒潮,导致道路封闭、交通瘫痪、农田受灾等问题。
除了雪灾和寒潮,吉林省还常常遭遇雷暴、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
雷暴多发生在夏季,给农田种植、建筑工地等带来安全隐患。
干旱和洪涝则一般集中在春季和夏季,分布不均,造成农作物歉收和水灾风险。
二、影响因素吉林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时空分布特征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地理位置是影响吉林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时空分布特征的重要因素。
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吉林省位于寒冷的高纬度地带,气候寒冷、多变,雪灾和寒潮较为频繁。
其次,气象系统的活动也是影响时空分布特征的因素。
吉林省位于东北亚季风和西伯利亚极地气团的交汇区域,季风和冷空气活动频繁,气候变化迅速,导致气象灾害的发生和预警信息的分布不均。
再次,地形地貌是影响时空分布特征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吉林省地势复杂,既有山地、丘陵,也有平原和高原。
山地和丘陵地区多雨,易发生洪涝等灾害;平原地区光照充足,适宜农作物生长,但同时也容易受到干旱影响。
高原地区气温低,雪灾和寒潮的风险更高。
此外,人类活动也是影响吉林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时空分布特征的因素之一。
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干预,如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等,导致气象系统的紊乱,进而影响气象灾害的发生和预警信息的分布。
基于植被健康指数的2001—2018年间江苏省农业干旱时空分析

基于植被健康指数的2001—2018年间江苏省农业干旱时空分析一、引言农业干旱是指由于降水不足或者不合时宜而导致土壤中的水分供应不足,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农业干旱不仅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导致社会稳定与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江苏省农业干旱频率和程度逐渐增加。
对江苏省农业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掌握江苏省农业干旱的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地进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植被健康指数(Vegetation Health Index,VHI)是一个综合考虑植被状况的指标,它能够反映出植被对气候条件变化的适应能力。
本文通过对2001年至2018年间江苏省的植被健康指数数据进行分析,试图揭示江苏省农业干旱的时空变化规律,为科学合理地制定农业干旱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二、数据和方法2.1 数据来源本文利用MODIS 植被健康指数数据,数据时间范围为2001年至2018年。
该数据是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植被覆盖信息,能够反映植被的生长状况和健康程度。
2.2 数据预处理对原始的MODIS 植被健康指数数据进行了预处理,包括数据筛选、空间插值、时间序列平滑等步骤,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3 分析方法基于植被健康指数数据,结合统计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空间分布分析等方法,对江苏省2001年至2018年间的农业干旱时空分布进行了深入研究。
三、江苏省农业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3.1 年际变化趋势通过对江苏省2001年至2018年间的植被健康指数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这18年间,江苏省的植被健康指数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表明植被的生长状况整体呈现出较差的状态。
3.2 季节变化特征分析发现,在江苏省,植被健康指数在春季和夏季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在秋季和冬季波动较小。
这表明春夏季节是江苏省农业干旱的主要时段。
3.3 空间分布特征从空间分布上看,江苏省的农业干旱主要集中在苏北地区和苏中地区,而苏南地区相对较少受到农业干旱的影响。
23年来河南省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及时空分布特征

23年来河南省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及时空分布特征魏亚刚;陈思【摘要】利用1988 ~2010年河南省主要气象灾害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以及粮食产量等基础数据,系统分析河南省境内主要的气象灾害(干旱、洪涝、风雹灾、霜冻)对农业的危害、时序特征、空间分布,并进一步分析了河南省农业气象灾害与粮食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灾和旱灾是河南省最主要的两种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具有长久的威胁,旱灾多发生在豫西和豫北地区,而水灾多发生在豫东南地区.农业气象灾害跟粮食产量呈负相关关系,直接威胁粮食产量.【期刊名称】《云南地理环境研究》【年(卷),期】2015(027)003【总页数】7页(P65-71)【关键词】气象灾害;河南省;粮食;时空分布【作者】魏亚刚;陈思【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43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暴雪、干旱、雷电、冰雹、大雾、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霜冻、冰冻、寒潮和霾等造成的灾害[1]。
而农业气象灾害一般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导致农业显著减产的不利天气或气候条件的总称。
农业气象灾害是影响作物稳产、高产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它与农业经济效益紧密相连[2]。
据统计,中国近10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田受灾面积达3 400×104 hm2,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3%~6%[3]。
尤其是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受极端天气事件影响日益加剧,粮食安全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受到关注[4,5],人口和消费增长对农业和自然资源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6]。
河南省是中国第一粮食大省,粮食总产连续8年增产,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不仅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1/10以上的粮食,养活了占全国1/13的人口,而且近年来每年还调出粮食及粮食制成品1 000×104 t多,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粮仓”,因而保障河南省的农业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气温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

中国气温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近几十年来,全球气温变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
本文将从时空特征的角度对中国气温变化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时空特征是研究气象要素变化的重要方法之一。
首先,我们来看气温变化的时间特征。
根据气象数据的分析,中国的气温在过去几十年中普遍呈现上升趋势。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气温的升高速度更为迅猛。
不同地区对气温变化的感知可能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中国的气温升高是不可忽视的现象。
这一变化对中国的农业、能源消耗以及生态环境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其次,我们来看气温变化的空间特征。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多样,因此气温变化的空间特征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以北方地区为例,由于地势高原性,气温变化较为明显,尤其是冬季气温的下降更为显著。
而南方地区则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气温变化较为温和,夏季的升温相对较为明显。
此外,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气温变化相对平缓,受到海洋调节的影响较大。
相比之下,西部内陆地区则更容易受到气温变化的冲击。
气温变化的时空特征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它还涉及到人类社会的诸多方面。
首先,气温变化对农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农作物生长周期和收获时间都与气温密切相关。
气温升高会导致春季来临的时间提前,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情况。
同时,气候变暖还会引发更多的天气灾害,如干旱、洪涝等,对农业生产造成破坏。
这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次,气温变化对能源消耗也产生了影响。
随着气温的上升,人们对空调、冷藏等用电设备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从而使得电力消耗急剧上升。
这对中国政府在能源供应和环保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障能源稳定供应,同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最后,气温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气温变化可能导致生物种群数量、分布范围等方面的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8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戚晶晶 等
展开。例如韩兰英等[5]利用《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业统计资料》中的干旱灾情资料,通过受灾率 等指标分析了西南地区近 60 年干旱灾害的特点。张梦婷等[6]基于东北三省春玉米潜在种植区内 65 个气 象站点 1961~2010 年逐日气象数据,以气象行业标准 5~9 月逐月平均气温之和与其多年平均值的距平作 为春玉米冷害等级判断指标,分析东北三省春玉米生育期冷害发生概率的空间分布和年代际演变特征。 马雅丽等[7]利用山西省 1983~2006 年暴雨洪涝、干旱、冰雹、霜冻、连阴雨等农业气象灾害受灾面积等 灾情普查数据,对山西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旱灾是山西所有农业气象灾 害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前面的分析,和以往对于中国农业气象灾害的分析,往往集中在中国的个别区 域或省份,如东北地区[8]、三峡地区[9]、湖北省[10]、山西省[7],或研究的时段较短,如 1991~2009 年 [11]、1995~2014 [12],这样不利于我们了解全国总体的时空变化趋势。该研究基于全国各省发生旱灾、 洪涝、风雹、低温的详细受灾面积数据,总结这四个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在省级尺度的时空分布特点,揭 示了气象灾害及其对农业影响的发生规律,可以为合理制定农业适应机制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科 学依据。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
数据主要包括 1949~2013 年全国各省(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干旱、洪涝、风雹、低温等气 象灾害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和播种面积的省级统计资料。 数据来自中国种植业信息网(/) 的自然灾害数据库。考虑到 1978 年以前数据存在很多缺失数据,所以分析时段仅仅包括 1978~2013,即 改革开放实施以后的数据。考虑到海南省 1988 年成立,重庆市 1997 年设立,所以将海南和广东,四川 和重庆进行了统一分析。
关键词
气象灾害,干旱,时空分布,中国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
nd th st
Abstract
Agriculture is very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weather disasters can directly affec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affec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is paper uses statistical data of China planting information network of natural disaster database from 1978 to 2013 to analyz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the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areas caused by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 hav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mong the four disasters (drought, flood, hailstorm, chilling injury), the areas of drought and hailstorm are in a declining trend, while the disaster area and disaster rate of the chilling injury have increased. Besides, the disaster area and disaster rate of flood have little change. 2) Drought is the greatest serious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among the four main disasters, the next is flood, the third is hailstorm, and the chilling injury is the smallest. 3) In terms of regional distribution, the North China is the most serious area affected by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followed by the Northeast China and the Southwest China. Flood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China, followed by South China, East China, Southwest China, and North China. Hailstorm is mainly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China and Northeast China. Chilling disaster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western and central China. This study summariz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ur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which helps us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regularity of disaster and also the impact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2.2. 研究方法
由于每年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在发生变化,为了更好地合理地的反映这四种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 的影响, 除对绝对受灾面积进行分析外, 本文还通过计算受灾比率即每种灾害造成的各省(直辖市)农业受 损面积和其农业播种面积的比率来反映四种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趋势采用 Mann-Kendall 检验方 法分析,Mann-Kendall 检验是经常应用于水文气象参数显著性检验的方法,其优点在于不需要检验数据 是否服从某种分布[13]。Mann-Kendall 检验的统计量 S 利用下式计算:
Open Access
1. 引言
气象灾害是一种突发性较强、发生频率低、影响面广的小概率气象事件,常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 生活造成重要影响和灾害损失。近几十年来,全世界自然灾害引发的各种灾难夺去了 60 多万人的生命, 使 24 亿多人受到影响,其中大多数出现在发展中国家。重大自然灾害可使多年的发展成果毁于一旦,使 数以百万计的人们陷入贫困,导致防御与减轻自然灾害影响的能力降低,从而形成恶性循环[1]。据世界 气象组织估计,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总损失的 85%,而旱灾损失又占气象灾害损失的 50%左右[2]。近二十多年来,由极端事件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指数上升趋势,由此引发的人类死亡 率也在不断增长[3]。 由于多变的地形条件及复杂的地理环境等因素,中国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率远高于其他国家, 成为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且影响中国的气象灾害种类多、范围广,造成的损失严 重[4]。中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达 5000 万公顷,受台风、暴雨、干旱、高温热浪、 沙尘暴、雷电等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 4 亿人次[1]。据 1990~2006 年数据统计,17a 间中国大陆每 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1859 亿元,平均占 GDP 的比例为 2.8% [1]。因此,研究自然灾害 的发生特点, 探究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 对于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和减少农业损失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中国的农业气象灾害研究已经成为大家研究的重点,众多针对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相继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Letters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18, 7(3), 187-198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8 in Hans. /journal/ccrl https:///10.12677/ccrl.2018.73021
Keyword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Drought,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ina
中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戚晶晶,王 军,王怀军*,郑 玲,肖明贤,潘莹萍,周晓钟
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 淮安
*
通讯作者。
文章引用: 戚晶晶, 王军, 王怀军, 郑玲, 肖明贤, 潘莹萍, 周晓钟. 中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J]. 气 候变化研究快报, 2018, 7(3): 187-198. DOI: 10.12677/ccrl.2018.73021
戚晶晶 等
收稿日期:2018年5月12日;录用日期:2018年5月24日;发布日期:2018年5月31日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the Main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
Jingjing Qi, Jun Wang, Huaijun Wang*, Ling Zheng, Mingxian Xiao, Yingping Pan, Xiaozhong Zhou
= S
∑ ∑ sgn ( x j − x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