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英国未被德国占领,为什么是奇迹
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The 2nd World War) 经济危机 黑色星期四 ...

吉英 尔国 首 相 丘
不列颠之战 法国败降后,希特勒抛出橄榄枝, 试图同英军达成和解,以腾出 西线兵力,转战苏联,英国首 相丘吉尔态度强硬,拒绝妥协, 8月,希特勒下令空袭英国本土, 史称“不列颠之战”。 8月的第一个星期,德军共派出 1361架轰炸机,1308架战斗机, 而英军只有471架轰炸机和714 架战斗机,依靠先进的雷达, 英军最终击落敌机1733架,自 己损失915架。
珍珠港 1940年,随着法国的败亡,日本 决定南下抢夺英法殖民地,建 立“大东亚共荣圈”。 1941年12月7日,日本舰队突袭美 国太平洋中最大的军事基地珍 珠港,美国损失惨重,太平洋 战阵爆发。珍珠港事件中,美 军伤亡3435人,4艘战列舰被击 沉,188架飞机被毁。日军仅损 失6艘潜艇,29架飞机,200人 受伤。 珍珠港受袭的晚上,英国首相丘吉 尔说:“我们总算赢了。”然 后安然入睡。
日本帝国主义 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到了 日本,史称“昭和恐 慌”。 30年代初,日本政府通 过增加军费,扩大政 府开支的方式刺激经 济发展,虽缓解了经 济危机,却加强了军 国主义势力,1931年 九一八事件正是军方 法西斯力量增强的表 现。
九一八事变
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德国
希特勒上台与纳粹体 制 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德 国饱受各地赔款之苦, 民族复仇主义情绪恶 阿道夫· 希特勒,奥地利裔 性膨胀,希特勒利用 德国政治人物,1921年成 德国民众的民族主义 为纳粹党党魁,1933年被 情绪,于1933年上台 任命为德国总理;1934年 成为德国元首。第二次世 执政。
危机的蔓延
一战后,由于世界市场对美国的依赖性增强, 因而美国的经济危机几乎使(除苏联等少 数国家外)所有国家都受到了冲击。 1929--1933年间,国际贸易下降了60%,但 各国仍然 加速高筑壁垒,希望通过提高关 税等方式保全国内市场,稳定通货。
英国光荣革命为何获得完美成功

英国光荣革命为何获得完美成功英国光荣革命为何获得完美成功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1688年的英国光荣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因为它保留了帝制,而法国大革命则是一场彻底的革命,因为它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
这种认识的依据源于帝制意味着专制、腐朽、没落,而共和制则体现了自由、民主、进步。
可历史的本来面目却是,英国革命使议会对国王的斗争最终以胜利而告结束,它以不流血的方式完成了政权的更替,使得“议会至上”原则和他们前辈不懈争取的其他宪政原则终于得以确立,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成为人类宪政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在光荣革命前,国王詹姆斯二世由于违反前王国政府制订的有关限制不从国教者和天主教徒担任公职的法律,委任天主教徒到军队、政府、教会担任要职,支持任命天主教徒出任大学教授,撤销限制不从国教者和天主教权利的法令(不从国教者和天主教被贵族们认为具有激进和暴力倾向)。
詹姆斯二世并且宣扬“君权神授”,逮捕新教徒,实行专制统治,导致与议会的斗争加剧。
这使反对詹姆斯二世的辉格党和托利党人面临选择,废除帝制是否能够成功暂且不说,引发剧烈社会动荡是肯定的,即将“把国家投入到血泊之中,把他们的宗教、法律和自由带回到刚刚逃出的那种危险之中”。
而且即使废除帝制,也不一定能够达到革命者想要达到的目的。
殷鉴不远,十七世纪中叶,英国议会在与国王查理一世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将国王送上断头台,宣布建立共和。
可是共和制并没有使人民企望的权利得到落实,克伦威尔利用通过战争积累起来的无法制约的权力武力解散了国会,以“护国公”的名义对国家实行了更为严厉的军事独裁统治。
因此,辉格党人和托利党人选择了妥协,推翻詹姆斯二世以后,他们同意新教徒玛丽和其夫君威廉共同继承王位,由于威廉之妻玛丽是詹姆斯二世的女儿,使得王位的继承具有了合法性的成分。
但他们向威廉提出了一系列继位的先决条件,限制其作为君主的权力,即要求王位的继承者威廉签署由议会提出的《权利宣言》。
德国二战后发展历程

德国政
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德 国 是 高 度 发 达 的 工 业 国 家 。
德 国 是 世 界 第 二 大 出 口 国 。
德 国 是 全 球 第 四 大 经 济 体 。
德 国 经 济 总 量 位 居 欧 洲 首 位 。
德 国 现 行 法 定 货 币 为 欧 元 。
中国 韩国 日本 英国 法国 德国 经合组织 欧洲货币联盟(17) 美国 $0
林的一切交通往来。
柏林墙全长169.5公里。 柏林墙通电铁丝网。
1972年12月21日,西德和民德签署《两国关系基础条
约》。确定东、西德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相互之间的正 常的睦邻关系,“互设常驻代表机构”等。 1973年9月18日,东、西德同时加入联合国。 1984年2月,西德总理科尔和民德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 记昂纳克在莫斯科会晤并发表声明,强调两个德国的和 平共处对欧洲发展起着有利作用。 1989年11月9日,“柏林围墙倒塌”。 1990年8月31日,两德政府签署关于实现政治统一的 “统一条约”。 1990年10月3日,两个德国实现统一。
德国分裂
德国统一 德国奇迹
四个军事占领区
联邦德国 民主德国
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向盟军宣 告无条件投降后,德意志随即被盟军分别 军事占领。盟军将德意志分为四个占领区, 分别归美、苏、英、法管制,并实施民主 化、非军事化和非纳粹化。 1948年6月20日,美英法三国占领 区合并,实行德国马克新币制,德国在经 济上开始分裂。
联邦德国(西德)
1949.5.23美英法占领区合
民主德国(东德)
1949.10.7苏联占领区成立
并成立联邦德国。
十大二战经典战役之三“不列颠空战”

英国皇家空军歼击航空兵空战指挥中心悬浮在空中的阻塞气球此外,英国还有一支人数达五十万的国民自卫军,他们在沿海地区设置了无数防空监视哨,使用双筒望远镜和简易的方位测向仪,担负对空监视、警戒、救护等任务,是英军正规部队不可或缺的辅助力量。
当时英军战斗机司令部设在本特利修道院,担任司令的是休·道丁上将,他是参加过一次世界大战英国皇家空军战斗机司令部司令和“不列颠之战”中英国防御系统的设计者道丁空军元帅英军战斗机司令部下辖四个战斗机大队:布兰德少将指挥的第十大队,司令部在博克斯,负责保卫英格兰西部地区;帕克少将指挥的第十一大队,司令部在阿克斯布里奇,负责保卫伦敦在内的英格兰东南部地区;马洛里少将指挥的第十二大队,司令部在瓦特耐尔,负责保卫从泰晤士河入海口至约克郡的英格兰中部地区;索尔少将指挥的第十三大队,司令部在纽卡斯尔,负责保卫苏格兰地区。
在这四个大队中,实力最强的是第十一和第十二大队,尤其是保卫伦敦的第十一大队,拥有二百七十架最先进的“飓风”和“喷火”战斗机,几乎占英军全部先进飞机的40%。
英军将全国划分为四个防空区,每区又划分为若干个防空分区,各防空区部署一个战斗机大队,防空分区则部署二至三个战斗机中队,一旦德机来袭,防空区只下达出击命令,具体作战指挥由防空分区指挥部组织。
英军本土防空的特点是:兵力上统一指挥,集中使用,全面防御,突出重点,纵深梯次配置;以战斗机为主,高射炮、拦阻气球和探照灯为辅,配合使用。
英军主力战斗机是霍克公司的“飓风”,总设计师是西多尼·卡姆,这种飞机一九三六年起投产,一九三七年底开始装备部队,是英军第一种起落架可收放飞机,半金属结构,单翼单座,MK1型装一台默林水冷活塞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1043马力,三叶可调距螺旋桨,最高时速519千米,升限10424米,最大转场航程1040千米,爬升率800米/分,武备为八挺7.62毫米机枪,有装甲防护和防弹座舱玻璃。
试论二战后初期西德经济奇迹的原因

试论二战后初期西德经济奇迹的原因魏改霞【摘要】二战对于德国的摧残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政治方面, 都对德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战后的德国政治上国家分裂, 经济上千疮百孔, 濒临崩溃.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下, 西德民主政府巧妙地利用国际形势, 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复苏和发展的政策, 创造了西德 "经济奇迹". 然而, 西德经济奇迹的出现, 对当时的欧洲局势乃至世界局势都有着重大影响, 也对我们当代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有借鉴意义.【期刊名称】《西部皮革》【年(卷),期】2016(038)002【总页数】2页(P68,76)【关键词】战后初期;西德;经济奇迹;原因【作者】魏改霞【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四平 13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13对于二战后西德经济的复苏和快速发展研究中,探究其原因是至关重要的。
二战后西德经济的快速复苏和发展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也有战后政府的内部改革动因,更有国际势力的积极推动。
本文从国内和国际援助两面着手,探析西德经济奇迹的原因。
通过对西德经济奇迹的原因分析,可以使我们对西德经济的发展有一个更加深刻和直观的认识,以此为鉴,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国内的政策调整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对于西德经济奇迹原因的历史背景分析可以着重从两个方面着手,即二战后整个世界的国际格局和西德国内的经济状况。
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英法等国却相对衰弱,苏联经济军事实力大增,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而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以及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某种程度上对西德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对西德经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另外,1950年在朝鲜半岛爆发的朝鲜战争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西德经济的发展,战争给西德带来了发展军事工业的契机,这个原因也是不可忽略的。
当然,最重要的是西德恰当的利用国内外两种不同的情形采取正确的措施和方式使西德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呈现良好的态势,出现了战后初期西德“经济奇迹”。
论近代历史上英国经济发展领先的原因

论近代历史上英国经济发展领先的原因费希杰——兼论现代历史上英国经济地位不断下降的原因在近代历史上(主要是在十八九世纪),英国的经济发展曾经长期居于欧洲和世界的领先地位,它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尤其是在1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工业在世界上几乎居于垄断地位,主要工业品的产量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号称“世界工场”。
在1840年,英国的工业生产占全世界的45%。
到1870年,尽管欧洲其它国家和美国的工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仍占有1/3的份额。
近代英国的经济发展为什么能够长期居于领先地位,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之一。
另一方面,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开始进入了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时期,其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被美国和德国赶上。
进入20世纪以后,英国的经济也一直是发展滞缓、步履维艰,即使是在二战之后整个西方世界普遍的繁荣时期,英国的经济仍无多大起色,到60年代又先后被法国、日本赶上。
到80年代,甚至连原先很不起眼的意大利也几乎赶上了英国。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英国的经济长期疲软、增长乏力呢?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另一个问题。
一、决定一国经济发展成败与否的深层因素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系统理论,我们可以推导出,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上能否成功和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下列五大深层因素:1.政治和经济制度;2.文化传统;3.种族遗传;4.教育事业;5.自然资源的人均拥有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生产力包含了三个组成部分: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通常把这称为生产力三要素,因此,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这三个因素的优劣,也就是说,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生产工具的效能和劳动对象的多寡。
下面就对这三者逐一进行分析。
所谓劳动者的素质,实际上由两个方面的内容所组成:一方面是智力素质,也就是指人的聪明才智、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技能等;另一方面则是非智力素质,包括人的创业精神、进取精神、市场观念、商业头脑、竞争意识、对待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场介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场介绍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与法西斯轴心国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付出的伤亡代价也十分巨大。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场,希望你喜欢。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场东欧战场:波兰战役、苏德战争西欧战场:法国战役、敦刻尔克大撤退、不列颠空战、西西里岛登陆战役、诺曼底登陆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珍珠港战役、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珊瑚海海战亚洲战场:中国战场(抗日战争、苏日战争) 缅甸战场(滇缅战争) 非洲战场:阿拉曼战役、突尼斯会战大西洋战场:大西洋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战役波兰战役波兰战役,也称为波德战争或德波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的起点,亦是世界战争史中一场著名的“闪电战”。
波兰称为“1939年保卫战”或“1939年九月战役”,而德意志第三帝国称其为“波兰战役”,作战代号为“白色方案”。
波兰战役是德意志第三帝国、捷克斯洛伐克与苏联军队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的行动,该战役一般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在《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署了一星期后,德意志第三帝国于1939年9月1日展开进攻,而苏联亦于9月17日入侵波兰,10月6日,德苏两国占领波兰全国领土,波兰战役结束。
敦刻尔克大撤退敦刻尔克大撤退(英语Battle of Dunkirk;法语Bataille de Dunkerque)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1940年5月,英法联军防线在德意志第三帝国机械化部队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英军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边境的港口城市进行的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
在这项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行动中,英国在十分危险的情形下,在一个星期左右时间里,救出了三十三万五千人,可谓是是举世震惊的奇迹。
虽然这次大规模的撤退行动成功的挽救大量的人力,可是英国派驻法国的远征军的所有重型装备都丢弃在欧洲大陆上,造成英国本土地面防卫发生严重的问题。
不列颠战役英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不列颠战役英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不列颠战役在1941年10月12日以德国的失败告终,由于损失过多的战机和飞行员,又无法取得英伦海峡的制空权优势,更无法借由空袭瓦解英国的地面和海军战力,德国不得不放弃入侵英国的作战计划。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不列颠战役英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不列颠战役英国胜利的原因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在占据大半欧洲大陆后,向英国发动了大规模的空战,这是二战史上最大规模的空战,史称“不列颠战役”。
也正是英国最终取得了这个战役的胜利,才使纳粹德国占领英国的计划失败,随后陷入胶着,最终被拖垮。
那么大不列颠战役英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英国到底是凭借着什么阻击了当时如日中天的纳粹德国,为最终反攻欧洲大陆赢得了关键的一战呢?应该说首要的原因就是,英国当时的军事准备充足,他们在体制还是兵力布阵上都做好了十分充足的准备,而纳粹德国在军事上的准备工作却远不如他们在外交或者宣传上的手段多。
但大不列颠战役英国胜利的原因不仅仅是这一条,英国毕竟不是纳粹德国的领土,德军不熟悉当地的地形,也不熟悉当地的气候,而这一切,恰恰是英军最了解不过的。
本土作战的优势不用赘述。
更何况英军在装备上也有优势,尽管德军的飞机数量多,可他们以俯冲轰炸机和轻、中型轰炸机为主,没有远程战略轰炸机,在实战中根本起不到站略轰炸的作用。
反观英军,尽管在数量上略有劣势,可他们却建立起了十分完美的防空体系,给予德军致命的打击。
更何况以德军当时的军事实力,经不起经久的消耗,这也是大不列颠战役英国胜利的原因之一。
所以事实上,在当时,德军是没有足够的实力仅凭空军就想击败英国,他们发动的大不列颠战役十分盲目。
最终的结果,也没有丝毫出乎意料。
不列颠战役简介在不列颠战役简介中,首先叙述一下战争发生的时间和背景。
不列颠战役是发生于二战期间的战争,这是近代以来的第一场空战。
这场战争是由德国法西斯向英国发动的,纳粹德国有意大利空军的援助,而英国有法国、波兰等十几个国家的空军参与帮助,美国也有民间志愿组织的空军参与帮助英国与德国法西斯进行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英国未被德国占领,为什么是奇迹很多人以为,英国在二战爆发后,完全有能力保卫自己的本土——英伦三岛,其理论的本身在于英国本土的工业能力以及英国的强大的海军可以防止德国人的侵入,但实际上,不能单纯从力量和数据进行对比,这样只能导致盲人摸象般的片面想法,应该从战争进程中和战争形势中,所出现的时机或危机中如何加以善用和改良。
而二战德国恰恰在最有利的战争形势面前没有加以善用,从而导致了最后的战争进程。
[ 转自铁血社区
/post_8459709_1.html/ ] 首先谈下当时的战争态势。
事实上,德国对波兰的闪击在1939年的9月1号开始,英国在9月3号对德宣战,法国随后也对德宣战。
在整个西线上一直平静到来年的1940
年的5月10号,这一段时间被人们称作“奇怪的战争”或“静态战争”,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原因,德国完成了对波兰的占领,完成了军事目的,曾经向英法递交了和平的请求,也就是说,这场战争有可能在1940年终结,德国人没有完全充分的把握对抗英法的联合实力,而英法也完全估计不到德国战争能力和技术优势(这里主要阐述的是德军的战术素养)已经完全处于优势地位。
说穿了,还是典型英国作为大国的面子外交所造成的灾难,所以英国对战争的积极性是比
较高的,换个比方,就是你把我小弟打了,把家给人家占了,你总要找个说法和做法给我,我满意才行啊。
而法国国内正好出现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危机之下,对于德国的战争显然没有充分的战备,更谈不上积极性了。
对于李德〃哈特先生的分析,我觉得恰如其分,他认为,处理波兰危机最有利的对抗者是苏联,而不是英国,无论从地缘和军事能力上只有当时的苏联才能干预德国对于波兰的入侵,而当时的实际却是希特勒和斯大林首先达成了默契,完成了对波兰的占领,在这一点上,英国是失败的。
但是首先要清楚一点,希特勒不是一开始就有充分的准备和计划完成对西欧的闪击,那时的希特勒显然胃口还没有那么的大,一个战争狂人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战争狂人,那是随着战事的发展一步一步蜕变而来的。
毕竟战争是要死人的,是要引发一连串后果的事情。
战争其实一直为政治所服务,只有政治和外交的企图破产之后,才会真正爆发战争,每一个国家领导人发动战争的动机都是在权衡之后做出的抉择,希特勒无外如此。
很显然,对于西欧的战事双方都没有大打狠打的局面出现,真正造成希特勒进一步大举进攻的原因来至于挪威,对于挪威的争夺,注意:这里是争夺!英国人控制了挪威,那么德国很大的一片国土将处于非常严厉的打击范围之内,甚至失去出海口,而德国人控制了挪威,将会对英国形成增加了1000多公里的海岸线的包围与防御。
很显然,希特勒只
动用了一小部分兵力即完成了对挪威的入侵,将英国人赶出了挪威,这也完成了对西欧战事的侧翼保护。
其次,关于德国入侵英国本土的最佳时机的分析。
敦刻尔克的大逃亡对于英国人足够称得上是伟大的胜利,而对于德国来讲,这事儿被伟大的法国被征服彻底掩盖住了,只是法国战役期间一个小小的瑕疵而已,而往往小小的瑕疵却完全改变了最后的结果。
关于德国占领英国本土的最佳时机,其实就在敦刻尔克的大逃亡之后的两个月里。
而这两个月里,英国是极其的脆弱,形势也是非常的糟糕,而显然,希特勒和德军统帅部没有捕捉到这个最佳时机,没有根据战争的进程而快速拟定和实施的计划,除了本身糟糕的情报系统所限以外,希特勒没有完全的决心去灭掉英国似乎是唯一合理的解释。
1.英国在敦刻尔克撤退的兵力是16个师的残兵败将,这部分兵力并不能马上参与到本土的防御作战当中去,因为所有的重装备都遗失在了法国,这部分兵力要重新整编以及整补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而当时在英国本土,只有一个师具备适当的装备能作战。
[ 转自铁血社区 / ]
2.英国本身是海军强国,陆军的兵力和能力显然不能和当时的德国在一个档次上。
但当时英国的海军舰队无力保卫
英吉利海峡,舰队的主力躲在英国的北方,具体就是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港。
在“勇敢”号航母及“皇家橡树”号战舰被德国潜艇击沉以后,大大限制了英国当时本土舰队的作为和能力。
3.德国的空军力量在法国战役期间完全强大过对手,不仅仅是数量上的优势,在质量上也完全压倒英法。
当时的德国有先进的BF109 850多架BF110重型战斗机350多架,轰炸机1100多架,JU87 400多架,各种运输机500多架,而且损失能快速弥补,而英国参加法国战役的战斗机是682架,型号是落伍的巴特尔战斗机,只有少数的飓风式战斗机尚属先进,法国有1562架飞机,比利时空军200多架,完全不是德国空军的对手,英国用于本土防御的最先进的喷火MK1型只有少数,随着法国战役的进程,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英法比联军的空军力量几乎全灭,在这个时间段,如果德国进行英吉利海峡的登陆作战,英国用于海峡上空制空权的作战力量是非常薄弱的。
4.德军登陆作战并不需要1944年诺曼底那样,征集大量的物资和用船来渡过英吉利海峡,因为德国人有计划的经营大西洋壁垒已有多年,这种有计划的充分防御,自然需要更多资源和力量的登陆计划的实施与准备,相比于英国人在敦刻尔克的大撤退那样,依靠民用军用的各种船只,在7天之内就成功撤退了338000名士兵。
同样,德国人只需同样一
个“发电机”计划,在10天内,在英国本土任何一个地点登陆,登陆20-30万的部队及相应装备,对于英国,无论如何都是非常沉重的打击,道理很简单,英国的本土缺乏足够的防御。
5.有些人也许会说,法国战役并未结束,德国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分兵去对英国本土进行登陆作战,对于这一点,我只能说,敦刻尔克的大撤退,已经盖棺论定了法国战役的结束,当英国的发电机计划完结之时是6月4号,而在6月16号,法国贝当元帅已向希特勒提出休战请求,这中间的12天,毫不影响德国分兵攻占英国的节奏,表面上看,魏刚调机了49个师来建立新的防线,另外还保留17个师据守马奇诺,但无论如何,都已经无法在法国南部建立一条纵深的防御,反观德国,已经把10个装甲师的补充足额,另外130
个步兵师几乎原封未动,英国的发电机计划在6月4号完结,而在6月5号德国对于法国拉昂的攻势已经开始了。
如果说,进攻英国本土影响法国战役后期的兵力部署,显然是不对的。
答案很简单,用于整个西欧闪击作战的德国部队来讲,无论是空军还是陆军,这个进程颇为顺利,对于损失和伤亡,也大大的在接受的范围之内,希特勒和德军统帅部显然没有趁热打铁的意思,也没有同时进攻英国本土的方案和计划,事实上,对于英国人来讲,时间是最关键的,尤其是远征军,
在法国糟糕的表现,已经大大降低了英国人的士气和战争继续下去的信心,对于三个月之后重新开启的不列颠空战,那完全是戈林个人欲望的表现,以一己之力,抛弃德国陆军的强大力量企图完成对英国的征服,显然太自信了一点儿。
关于对英国本土的征服,我认为希特勒没有这么去做,是英国的福分,也是英国的奇迹。
[ 转自铁血社区 / ]
这不是一个扯淡的话题,也不是事后诸葛亮的推断,在英国最困难的时期,谁也想不到他有多困难。
究竟什么原因造成希特勒未对英国本土进行征服?我想引用李德〃哈特先生的评述———
“希特勒和他的三军首长对于侵入英国的行动未做任何的准备——当他们击败法国之后,这显然应该是一个紧接着的步骤,但他们甚至连任何计划都没有。
希特勒允许这样一个重要的月份轻易的溜走,而一心在期待英国人同意和平,甚至这种幻想已经粉碎之后,德国人的准备也依然是漫不经心。
当德国空军在“不列颠空战”中未能把英国空军驱逐出天空以外的时候,其陆海军首长反而感到很高兴,因为这可以对于延搁侵入作战构成一个好的借口。
但更奇怪的是希特勒本人也很乐意于接受这样的借口。
从他私下的谈话中的记录中显示,其一部分原因是他不愿意毁掉英国和不列颠帝国——他认为对于全世界那是一
个安定因素,并希望英国人能变成他的伙伴。
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新的动机,希特勒的眼光已经转向东方,这也是他愿意保全英国的主要理由。
假使希特勒决心击败英国,则英国的覆灭也就可以指日可待,但他还是可以凭借空军和潜艇的联合压力,以使英国由于逐渐饥饿而走向崩溃。
但希特勒却认为当红军虎视眈眈的站在其东疆之上,足以对德国构成陆上威胁时,他也就不能集中全部资源以从事此种海空方面的努力。
所以他遂辩论道:只有击败苏联才是唯一确保德国后方安全的办法。
他对于苏联人的动机具有强烈的猜忌心理,因为对于俄罗斯式共产主义的仇恨是其最深刻的感情。
”
事实上,我个人认为,凡是有德国陆军参与的行动,英国人都没有好果子吃,挪威如此,法国如此,巴尔干如此,北非如此,当然,太远了的缅甸和新加坡,德国人无法染指那样的地域。
但对于英国的征服,希特勒和他的陆军首脑们,完全缺乏决心,要知道,从二战开始至结束,用于英国作战的德国陆军部队,仅仅是少数一部分,二战德国强大军事力量是被拖垮的,他没有这个实力同当时世界上工业力量最强大的美、苏、英进行长时间的同时消耗,这样的消耗,对于德国无异是死亡。
那么,对于英国本土的征服,对于对苏开
战前的德国来讲,无论是实力和能力,或是哪个时间段,都完全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