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坦克系列

合集下载

魏特曼虎式编号

魏特曼虎式编号

魏特曼虎式编号魏特曼虎式编号(TigerII)是二战中最著名的坦克之一。

作为纳粹德国最后一款重型坦克,它在战场上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

本文将深入探讨魏特曼虎式编号的设计和性能,并分析它在战争中的作用。

设计魏特曼虎式编号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研制的一款超重型坦克。

它原本是作为一种反坦克武器而设计的,主要用于摧毁苏联的T-34坦克。

该坦克采用了许多先进的设计和技术,包括一种新型的大口径炮、厚重的装甲和高性能的引擎。

魏特曼虎式编号的设计非常复杂,它的整个车身都被装备了厚重的装甲板。

它的前装甲板厚度达到了185毫米,而后装甲板则达到了80毫米。

这种装甲的厚度可以有效地抵御敌人的炮弹和火箭弹攻击,使得该坦克成为了坦克战场上的噩梦。

除了装甲,魏特曼虎式编号还采用了一种新型的大口径炮。

这种炮口径为88毫米,射程可达到2200米。

它的火力非常强大,可以轻松摧毁任何敌方坦克。

此外,该坦克还装备了两挺7.92毫米机枪,用于抵御敌方步兵和轻型装甲车辆。

性能魏特曼虎式编号的性能非常出色。

它的最大速度可达到41公里每小时,而最大行程则可达到170公里。

这种高性能的引擎使得该坦克可以在战场上快速移动和机动,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敌人的攻击。

此外,魏特曼虎式编号还拥有非常出色的悬挂系统。

该系统采用了一种类似于液压系统的设计,可以使得坦克在不平坦的地形上行驶时保持平稳。

这种设计可以使得该坦克在战场上更加灵活,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敌人的攻击。

作用魏特曼虎式编号在二战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的火力和装甲非常强大,可以轻松摧毁任何敌方坦克。

此外,该坦克的高速度和灵活性也使得它成为了纳粹德国最重要的战斗工具之一。

然而,魏特曼虎式编号的缺点也非常明显。

由于它的设计非常复杂,生产成本非常高。

此外,它的重量也非常大,很难在战场上进行维修和保养。

这些因素使得该坦克的数量非常有限,只有大约500辆。

结论魏特曼虎式编号是二战中最著名的坦克之一。

它的设计和性能都非常出色,可以轻松摧毁任何敌方坦克。

二战中各国生产的坦克数据(不包括装甲车和自行火炮等)

二战中各国生产的坦克数据(不包括装甲车和自行火炮等)

二战中各国生产的坦克数据(不包括装甲车和自行火炮等)悬赏分:15 | 解决时间:2007-1-18 17:12 | 提问者:夏季很冷最佳答案美国:M3A1“斯图亚特”轻型坦克共生产4621辆。

M4坦克的型号十分繁杂,仅美国官方公布的M4系列改进型车,变型车,和实验型车就有50多种。

主要有M4,M4A1,M4A2,M4A3,M4A4,M4A6这6种型号的改进型车,主炮有75mm,76mm,105mm生产了起码够美军有16个M4装甲师用的。

M3“格兰特.李”中型坦克共生产6000余辆。

二次大战中美军至少装备49000辆M4谢尔曼(Sherman)中型坦克M26 Pershing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装备美军,没有来得及在大战中发挥作用。

1944年4月试生产了24辆以后,该坦克被正式命名为M24“霞飞”轻型坦克。

到1945年6月,一共生产了4070辆M24轻型坦克。

T23只有40几辆,在诺曼底登陆之后全部用于研究。

日本:1929年4月在大阪兵工厂完成,同年定型为89型中型坦克(日本定名为“八九式中战车”)。

有甲乙两型,甲型装汽油发动机,乙型为柴油发动机。

甲型自1931年投产,数量很少,36年后生产的都是乙型。

八九式坦克参加了1938年的苏日哈桑湖冲突和1939年的诺门坎冲突,在与苏军坦克的实战中被证明存在诸多缺陷,是故很快被淘汰。

九七式“奇哈”中型坦克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备的最成功的一种坦克,日本定名为“九七式中战车”。

该坦克由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于1937年制成,1938年开始装备,一直服役到1945年,共装备1500多辆。

其中三菱重工业公司生产了1224辆,日立的龟有工厂和相模工厂生产了300多辆。

一式“奇黑”中型坦克,是日军为准备“本土决战”而于1941年研制成功的中型坦克,这种坦克共生产了587辆。

二战的初期和中期,日本军队的坦克以97式中型坦克为主,战斗全重仅15吨,车子轻,装甲薄,火力弱,基本上不具备同坦克作战的能力。

二战坦克“全家福”(三)

二战坦克“全家福”(三)

二战坦克“全家福”(三)作者:徐志伟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6年第1期徐志伟美国篇说美国是“一夜间冒出的坦克大国”,并不过分夸张。

二战开始时,美国陆军仅装备了470辆坦克,排在苏联、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波兰之后,勉强算个“老七”。

战争的需求,德军“闪击战”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美国坦克工业的发展;而美国雄厚的工业基础,又为坦克工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资和技术保证。

整个二战期间,美国共生产了88 000辆各型坦克,在世界上数一数二,成为盟军最大的“武器供应者”,英国、加拿大、自由法国、苏联等都得到了大量的美国坦克。

格兰特/李、谢尔曼、斯图亚特、霞飞、潘兴,这些著名的美军将领,成为一代著名美国坦克的LOGO.1、M2中型坦克M2中型坦克的知名度不高,有人甚至称它为“二战中美国设计的最差坦克”。

不过,既然以“M2”命名,而不是以“T2”命名,说明它是一种正式定型的坦克。

二战打响后,美国急需大量制造坦克,M2中型坦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制的。

其战斗全重为21.4吨,乘员6人,主要武器是一门37毫米火炮,另有6~7挺7.62毫米机枪。

坦克的最大速度达43千米/小时。

原计划生产1?000辆M2中型坦克,但由于它性能落后,只生产了大约94辆便停产了。

这批坦克在二战中作为训练坦克使用。

2、M3“格兰特/李”中型坦克二战中的美国坦克多以美军历来的著名将领来命名。

M3“格兰特/李”中型坦克,就是以美国南北战争中的两位赫赫有名的将领来命名的。

还需要注意的是,说二战中的美国坦克时,一定要加上中型或轻型的字样。

如M3坦克,就有M3“格兰特/李”中型坦克和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之分。

M3中型坦克外形很特别,车高达到3.12米,显得“很魁梧”;炮塔不对称布置;两门主炮;三层武器配置等。

其战斗全重达到了27.2吨,乘员6人,两门主炮:顶部旋转炮塔上装的是37毫米加农炮;车体右侧炮座上装的是75毫米榴弹炮。

最顶部车长指挥塔上,还有一挺7.62毫米机枪。

二战德国各型坦克和歼击车辆汇总(十一)七号坦克

二战德国各型坦克和歼击车辆汇总(十一)七号坦克

二战德国各型坦克和歼击车辆汇总(十一)七号坦克在虎王坦克之后,德军装甲部队主战坦克的成型发展历史便画上了一个句号。

事实上,在纳粹德国的发展计划中,还有两型实战型坦克计划,即七号坦克(狮式)和八号坦克(鼠式)。

只不过,这两型的坦克的命运并非那么的好。

这一期我们来看一看七号坦克。

为下一代牺牲:七号狮式坦克(德语全称:Panzerkampfwagen VII Löwe )概念图(停留在概念)七号坦克的设计,和虎系列坦克设计处于同一时代。

其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基本由克虏伯牵头,而后者是保时捷、亨舍尔的“虎式三大战役”(30吨级,36-45吨级,56吨级)。

早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就生产了60辆T-35超重型坦克,这种“脆皮、不抗揍、徒有虚名”的超级坦克在苏德战争中除了吓唬敌人,在真正达到坦克的机动性、对战中型坦克等等方面表现都不如苏联前线的T-34和KV式。

倒不如说是个钢铁制造的残血版“九头蛇”。

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后,德军在应对五花八门的苏联坦克时,也遇到了这个“九头蛇”。

和1941年一齐被缴获的大量苏联坦克一样,一辆T-35也“荣幸地”加入了这一行列。

而T-35这类奇妙的生物被克虏伯搞来参观。

美其名曰“学习”,不如说是“懵圈”。

T-35原型车,这一多炮塔设计曾经使多个大国倾倒,然而在苏德战场上,迎接他的只有“大人,时代变了”但是克虏伯的确悟出了点什么,比如造一种更重的超重型坦克。

这在当时的德军是个必需品。

苏德战争初期,面对装甲劣势,德军采取的做法往往是战术打击,例如莱因哈特利用两个师的机动将苏军逼到沼泽地中,利用苏军步调不一致的进攻抓住弱点击毁苏军坦克。

像克莱斯特集团军利用88炮进行强力打击......尽管在战争的前6个月,仅仅被缴获的苏军坦克就已经相当惊人,但是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工业生产力更进一步,因而德军非常需要强击火力。

在设计中的虎式豹式不足以达到装甲的发展全部需要,还需要特重型坦克来进行更为绝对的压制。

二战十大最强坦克排名

二战十大最强坦克排名

二战十大最强坦克排名第十名:KV-1坦克,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力重型坦克KV系列第一型,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委员—克里门特·伏罗希洛夫元帅命名。

KV坦克系列以它们的厚重装甲为名;德国进攻苏联时,KV 坦克是少数同时能抵挡37和50毫米口径反坦克炮的坦克。

第九名:M4谢尔曼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开发、制造的坦克。

通称谢尔曼,又译雪曼或薛曼(Sherman),这个名字是英军起的,来源是美国南北战争北军的将军威廉·特库赛·谢尔曼。

第八名:四号坦克,二战德国生产的一款中型坦克。

它原本设计目的是支援步兵,并且与专门执行反坦克任务的三号坦克协同作战。

四号坦克除了由德国自行使用,亦有出口至其它国家,甚至二战结束后仍有国家将其投入战争。

第七名:T-34坦克,是一款苏联于二战前研发的中型坦克。

早期T-34坦克出现时纳粹几乎没有能够有效对付这种坦克的武器,而它的76毫米火炮却能够轻松地击穿德军的所有坦克。

它的出现一度对二战德国造成很强冲击,迫使二战德国加快豹式坦克的研发。

第六名:六号坦克B型,二战德国研发的重型坦克。

虎王坦克是虎I坦克的继任者,它沿袭了虎I坦克的重装甲风格,还有着豹式坦克那样的倾斜装甲。

虎王坦克重达70公吨,前装甲有100到180毫米厚,装配一门88毫米 KwK 43 L/71式坦克炮。

第五名:M26潘兴坦克,是美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韩战时期的中型坦克,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名将约翰·潘兴而命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总共生产了1436辆。

第四名:黑豹坦克,是二战德国生产的中型坦克,从1943年开始服役以来,一直被评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出色的坦克。

时至今日,亦成为近代战斗车辆战斗力的评价标准。

第三名:车型T-34-85坦克,1944年由苏联制造,其重量达到32吨,这是一种中型坦克,共生产17680辆。

T-34-85是苏联为了对抗德国的黑豹坦克而专门研制的。

苏联二战时期坦克发展

苏联二战时期坦克发展


BT系列坦克被称为快速坦克,因为其首先采用了轮履两用的“克里斯蒂”悬 挂系统(安装和拆卸履带后坦克都可以行驶),其特点是没有托带轮,发动 机直接控制负重轮。但是因为当时材料技术的欠缺,这种悬挂系统只能用于 中轻型坦克,所以BT系列整体防护有所不足。 这一型坦克作为对“克里斯蒂”系统的测试,为以后 T-34的悬挂系统研究提 供了经验。 苏联人一直崇尚骑兵。当然,这也与当时的政治环境,陆军掌权的是骑兵元 帅布琼尼和伏罗希洛夫有兲。BT系列的设计思路就是在一线冲锋的轻骑兵, 所以随着型号的更新,速度在不断地提升。
战争中期
• 1、T-34 • 2、KV-1 • 3、KV-2 • 4、KV-85 • 5、SU-100
• 6、SU-122
T-34
性能数据(T—34/76)
• • • • • • 长度/宽度:5.92m/3.00m 高度:2.45m 重量:26.3吨 乘员数:4人 主要武器L-11(1939) F-32(1941)76.2mm坦克炮,备弹77发, 辅助武器:2 X 7.62mm DT 机枪,备弹2898-4725发

SU-76M是苏联人在迫不得已的情冴下七拼八凑的产物, 1942年的苏联步兵缺 乏有敁的近距离火力支援武器,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研制新式的突击炮,不 要求太高的质量,但是产量和低廉的价格。 最早,设计局从炮塔报废的T-26和BT系列坦克入手,希望能设计出一 种满意的车辆。但是无奈这两种十年前的老爷车实在是难以利用,设计局最 终把视线放在了新型的T-70轻型坦克上。为了满足廉价的需要,设计局 加长了T—70的底盘,简单的制作了一个炮塔,然后装了一门当时算是大 威力的ZIS-3 76mm反坦克炮作为武器。最初 SU-76M的生产型号拥 有一个全封闭式炮塔(学德国人的),命名为 SU-72或是SU-12,生产了一段 时间以后因为炮塔中火炮射击的烟尘难以排出以及车辆着火逃生困难等问题, 设计局将炮塔由改为了半封闭式。 SU-76作为一种轻型步兵支援武器还是比较有敁的,最初还担任一些反坦克的 任务,后来逐渐过渡成为全职步兵支援车辆。 SU-76M产量很大,高达14000多 辆。它不仅在欧洲作战,后来还大批量参加了对兲东军作战的“八月风暴” 行动。

二战德国坦克大全

二战德国坦克大全
虎王坦克 [保时捷]炮塔型[虎王]
[亨利 E]炮塔型[虎王]
[溯虎]坦克歼击车[128mm 火炮]
豹式坦克 [豹]A 型
[豹]D 型
[豹]G 型
[豹]F 型
[溯豹]坦克歼击车[和豹子不同的是豹子是 75mm 火炮,溯豹是 88mm 火炮]
[蟋蟀]88mm 防空车
鼠式坦克 巨大的鼠式坦克陆上钢铁怪物[188T 170MM 火炮]
三号 G/H 型[短身管 50mm 火炮]
三号 N 型[短身管 75mm 火炮]
3 号 F 型[长身管 37mm 火炮]
三号指挥坦克
两部不同火炮的 3 号坦克
三号 L 型[长身管 50mm 火炮]
三号变型系列: 三号 150mm 自走炮-s.I.G.33
33 式重型自走炮
42 型 105mm 自行榴弹炮
四号反坦克歼击车[70 倍径 75mm 火炮]
20mmx4 防空车
37mm 防空车
犀牛自行反坦克炮[88mm Pak 43 L/71 火炮]
野蜂 150mm 自行榴弹炮
灰熊 50mm 突击炮
蝗虫 105mm 自行榴弹炮[未投产]
德国激获的捷克坦克系列 德国激获的捷克坦克[38T 也是],作为优秀的轻型坦克,德军也曾大量装备
一号坦克系列 一号 B 型坦克
一号 A 型坦克
一号 20MM 机炮改装型-西班牙内战期间
一号 F 型,全新设计的一号坦克,装甲得到很大强化
一号坦克歼击车型 47MM 火炮
一号自走火炮坦克 150MM
二号坦克系列 二号基本型
二号 D/E 型 D/E型:
1938年又对 LaS 138H 底盘加以改进,最重要的变化是使用了新型的扭 杆悬挂和4个大直径负重轮,从而大幅提升了行驶速度,行星式转向装置也是其特色之一。搭载早期标准二号坦克炮塔。1938年5月至1939年8月共分 2批生产,称为二号坦克D/E型。 但是D/E型由于违背了设计宗旨而使制造过程严重复杂化,因此并不成 功,产量也只有43辆。它全部配属各轻装甲师的装甲侦察营,只参加了波兰战 役。 不过43辆D/E型却奇迹般的没有一辆损失, 在1940年后全部改为喷 火坦克(见后文)。 二号 50mm 火力强化型[未投产]

二战坦克“全家福”(四)

二战坦克“全家福”(四)

二战坦克“全家福”(四)作者:徐志伟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6年第3期徐志伟日本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也是日本坦克大发展的时期。

二战前及二战期间,日本研制的坦克和战车,包括改进型车在内,共有50多种。

虽然型号多多,但精品寥寥。

稍微拿得出手的,恐怕只有97式中型坦克和“卡米”2水陆坦克少数几种。

日本的小坦克惧强凌弱,成为肆虐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急先锋,也成为美国坦克的手下败将。

1、89乙坦克它是日本第一种国产坦克,可以看作是“雷诺”FT-17坦克的改进型。

1929年制成的89式坦克,装的是汽油机;1934年改装柴油机后,称为89乙中型坦克。

说它是中型坦克,实际上只能算是轻型坦克,战斗全重只有12.1吨,乘员为4人,主要武器是一门57毫米短身管榴弹炮,主要用于支援步兵作战。

它是世界上最早装上柴油机的坦克之一,最大功率为120马力,坦克的最大速度为25千米/小时。

车体和炮塔为钢装甲铆接结构。

在二战初期,89乙坦克充当了侵略中国的急先锋。

2、95式轻型坦克二战期间,日本人往往用假名来命名坦克。

95式轻型坦克,全称即为95式“哈够”战车,“哈够”为日文假名“ハゴ”的音译。

95式轻型坦克于1935年定型,总生产量达到了1?250辆,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

95式轻型坦克的战斗全重为7.4吨,乘员为3人,主要武器是一门37毫米坦克炮。

辅助武器为两挺7.7毫米机枪,一挺是前机枪,一挺是炮塔后机枪。

动力装置为135马力的柴油机。

坦克的最大速度为40千米/小时。

在95式轻型坦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改进的是98式轻型坦克。

主要改进是降低了车高,车体长度缩短,炮塔形状和行动部分也有较大改进,总生产量为100辆左右。

3、94式超轻型坦克94式超轻型坦克于1934年定型,也称为94式“豆坦克”。

日本投降后,被我军缴获后,战士们习惯称之为“小豆坦克”。

总生产量为750辆,在二战中广泛运用。

其战斗全重只有3.45吨,乘员为2人,装一挺7.7毫米重机枪,动力装置为35马力的汽油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1-bis
B1重型坦克是一战后法国研制的第一种坦克,1931年开始装备法军。B1体 现了当时法国对坦克支援步兵作战的火力和防护要求。B1坦克在生产35辆后, 决定增大其装甲厚度和增大发动机功率,改进为B1-bis型坦克。至法国投降前, B1-bis型共生产365辆,其中66辆装备给第1、2、3、4装甲师 . B1-bis型车体 前部装备1门短身管75mm炮,炮塔安装一门47mm炮,B1的车体右侧开有一扇安全 门用于乘员进出,此外炮塔背面也开有一个小门。B1坦克装甲厚,火力强,是 二战初期最令人生畏的陆战武器之一,唯一缺点就是机动性稍差(也是当时所 有重型坦克的通病)。法国战役期间,德国凭借了88mm高射炮才抵挡住了B1的 冲锋。但由于法军坚持坦克以分散支援步兵作战为主要任务,所以B1重型坦克 发挥作用有限。
二战坦克
黄乘昀 2012.3.16
最强坦克——“虎王”重型坦 克
“虎王”坦克从从1943年12月到1945年3月一共生产了489辆,由德国 陆军兵器局责成波尔舍,亨舍尔和MAN公司研制。 它装备了一门KwK 43/L71型88mm加农炮,这种火炮是二战期间德军 装备坦克的火炮中威力最大的,身管长6.3m,它能在2000m的距离上直接 击穿美制M4“谢尔曼”坦克的主装甲,所用的弹种包括穿甲弹,破甲弹和 榴弹,不仅是“谢尔曼”坦克,它几乎可以击穿二战中盟军所有型号的坦 克。
狮式坦克
在追求威力以及具备一定技术成熟面的条件下,1942年克鲁 伯公司就提出了“虎鼠式” 重型坦克以及“狮式”七号坦克的研 发企划案。不过这项计划最后沦为保时捷与克鲁伯之间对于预算 的斗争,尤其保时捷推出更大一号的鼠式坦克企划案之后,狮式 坦克的企划案就因为希特勒对于鼠式坦克的兴趣而在同年3月初就 被取消,但是克鲁伯的研发经验与技术却为后来的鼠式重型坦克 铺下一条康庄大道。
雷诺R-35
法国雷诺FT17坦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英国又在Ⅰ型坦克基础上,改 进生产了Ⅱ至Ⅴ型坦克,其中 Ⅳ型坦克生产得最多,约1200 辆,参加了费莱尔、康布雷等 著名的战役,并一直使用到第 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同时英国还研制生产了 “赛犬”中型坦克、C型中型 坦克等。法国是继英国之后第 二个生产坦克的国家,先后研 制了“施纳德”突击坦克、 “圣沙蒙”突击坦克、“雷 诺”FT-17轻型坦克和2C重型 坦克。
1934年,法军组建第1个轻型机械 化师时,要求用一种新的轻型坦克取 代当时部队大量使用的“雷诺”FT-17 坦克。同年,雷诺公司设计的“雷 诺”ZM(R35)坦克被选中,并很快投 产。 1936年首批R-35轻型坦克交付部 队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 它是法军装备数量最多的坦克。该坦 克的一种改进型是AMX-40(R40)。变 型车有束柴运载车,自行反坦克炮, 自行榴弹炮,自行迫击炮,弹药输送 车等。1940年5月,945辆“雷诺”R35/R-40坦克部署在南线,其中810辆 属于集团军建制,另外135辆编在第4 后备装甲师内,其任务是支援步兵作 战,但由于公路行驶速度低,缺乏实 施远距离机动的能力。从1936年法国 军队开始装备R-35坦克,一直服役到 1940年法国投降,该坦克一共生产了 1900辆。
苏联坦克
苏联坦克是我最喜欢的,不管是哪一 种类型,我都喜欢。因为它们的战斗性很 强。
T-35
T-35重型坦克是苏联以伏罗希 洛夫元帅的名字命名的N174机器制 造厂设计的,1933年由哈尔科夫蒸 汽机车制造厂批量生产,1936年开 始在苏联红军中列装,1939年停产。 总计生产了六十余辆。
IS2坦克
最重坦克——“鼠”式坦 克
鼠式坦克 是二战期间德 国制造的一种 重型坦克,是 世界上最重的 坦克。重型坦 克是早期坦克 的一种类型。 早期坦克是按 照战斗全重和 火炮口径来分 类。重型坦克 重40~60吨, 火炮口径最大 为125 毫米, 主要用于支援 中型坦克战斗。
最轻坦克—— “ BT-7快速坦克
T-26
SU-76自行火炮
SU-76自行火炮是在T-26基础上发展自行突击炮以及自行反坦克炮。 任务是对步兵的近距离火力支援,它的优点是低轮廓,高机动性,很低 的地面压力使其能行驶在沼泽以及森林等不良地形,协同步兵可以直接 用火力摧毁碉堡和敌军加固的建筑物。苏联一直到50年代初还在使用 SU-76。朝鲜也装备了一部分SU-76,并参加了朝鲜战争。
苏联二战后期开发的重型坦克。1943年10月31日,命名为IS-2重型 坦克。坦克的车体和炮塔分别采用铸造和焊接结构。IS-2重型坦克的主 要武器是一门122mm火炮,火炮身管长为43倍口径,可以发射曳光穿甲 弹和杀伤爆破榴弹。在转向机构方面也采用了新的技术,这种"二级行 星转向机"可以提高坦克的机动性,后来的T-54/55和T-62也都采用这种 转向机构。IS-2重型坦克一共生产了2250辆,连同改进型IS-2M共生产 3854辆(1944-1945)。其火力优于德军的"虎"式重型坦克。
苏联一直重视轻骑兵的作用,所以要求坦克具有很高的速度,这就 苏联坦克设计人员对美国的“克里斯蒂”坦克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因 为这种坦克全新的传动装置。这种出色的传动装置使“克里斯蒂”坦克 的速度达到了每小时80公里。1930年,苏联向美国购买了两辆“克里斯 蒂”坦克。于1935年设计出BT-7快速坦克。但是这种传动装置不能在重 型坦克上使用,因此装备它的坦克重量不能太重。所以,坦克的装甲厚 度不能太厚。这导致了坦克防护性能要做出相应的减弱。这种缺点也体 现在了BT-7中型坦克上:全重15吨,装甲厚度仅22-10毫米。在二战中, 这种装甲厚度算非常薄弱
虎式坦克
虎式重型坦克即“虎I”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制造的重型 坦克。虎I坦克自1942年进入德国陆军服役至1945年德国战败投降为止。 在1943年3月虎I坦克起初名为Pzkw VI Ausf. H,但后来重新设计成为Ausf. E 。这名字同样跟Mark VI-E、Panzer VI-E、PzKpfw VI-E或Sd.Kfz. 181 一样知名,尽管公众通常只知它们的名字是虎I或简单称为虎。虎这个绰号 是由斐迪南· 保时捷所取的。虎I的基本设计概念同时延用到其他车辆上面, 包括包括虎II(虎王)坦克和突击虎式突击炮。 虎式的乘员教范,虎式坦克乘员手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纪念品
KV-2
斯大林系坦克
1944年10月21日, 703工程被送往莫斯科 郊外的库宾卡装甲试验 场,开始进行跑车试验。 通过了跑车试验后,苏 联军方又对其进行了严 格的验收测试。验收测 试成功后,703工程随 即向朱可夫和华西列夫 斯基元帅做了汇报表演。 两位元帅于1944年11月 将表演结果反馈到斯大 林那里,斯大林表示认 可并且命令703工程以 ИС-3 的正式编号列 入苏军装备并立即在车 里雅宾斯克的基洛夫工 厂组织它的批量生产。
1933年1月,希特勒在垄断集团支持 下当上了德国总理。这个曾在第一次世界 大战索姆河战役中被吓得丧魂落魄、躲在 堑壕中瑟瑟发抖的原德军下士上台后,在 德国推行法西斯主义,重整军备,开始为 侵略扩张做准备。希特勒对坦克可谓是情 有独钟,在看了陆军研制的几种坦克为他 所做的表演后曾兴奋地大叫:“这正是我 所要的!这正是我所要的!”因此,坦克 在德国陆军中的地位简直就是如日中天, 得到了迅速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即“K· 伏罗 希洛夫”坦克, 由苏联元帅伏罗 希洛夫的女婿— —设计师科京领 导研制。以1937 年制造的SMK双 炮塔样车为基础 在1939年制造出 KV双炮塔重型坦 克,原本使用弹 簧悬挂但后来改 为扭杆悬挂,在 1939年入侵芬兰 时突破了“曼纳 海姆防线”。
KV-1坦克
二战前夕,苏联西 北方面军指挥部要求为4 辆试验用的KV-11安装上 152mm的榴弹炮。KTZ设 计局最优秀的设计师被 召集起来完成这个项目。 两个星期后,一种新的 试验车型设计完成了。 一开始设计者决定安装 152mm的mod1909/1930型 榴弹炮,最终更现代的 152mm M-10 Model 1938/1940型榴弹炮取代 了它。新的更大的炮塔 也被设计出来以适应这 种重型炮,该炮塔被命 名为MT-1。
次强坦克——T34坦克
T-34坦克是苏联于 1940年代到1950年代生 产的中型坦克,在坦克 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这种坦克一共生产了约 8万多辆,而且其设计 思路对后世的坦克发展 有着深远及革命性的影 响,由工程师科什金设 计。1940年6月出厂。
1940年开始装备苏军,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罗斯格罗德诺首次 参战。主要改良型号T-34/76、T-34/85;衍生车种OT-34等。全重32 吨,乘员5人,主武器为一门76.2毫米F-34主炮,副武器为两挺7.62 毫米DP/DT机枪,车宽2.92米、车高2.39米,克里斯蒂悬挂装置,Б2-34水冷柴油发动机、功率373千瓦、最大行驶时速55公里、最大行 程468公里,通过障碍高0.75米、越壕宽2.49米、爬坡30度、装甲厚 18-60毫米。
潘哈德
法国陆军在北非成功地应用英国费列(Ferret)特侦察车后,1956年 提供要求装备火力要强的类似车辆。样车的研制和生产由潘哈德公司承担, 该公司于1959年完成了样车,并取名为潘哈德245型。萨维姆(Saviem) 和兵器研究与制造局的伊西莱穆利诺制造厂(DEFA-AMX)也同时研制了样 车。但经试验后法国陆军采用了潘哈德245型,命名为AML。1961年交付法 国陆军第一批定货。从1961起,AML便开始了大批量生产,而且其系列产 品也在不断增加,不过仅用于出口。桑达克-奥斯特瑞尔有限公司获许可 证在南非生产AML车辆,但命名为大羚羊(Eland)。
豹式坦克
豹式坦克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投入使用的一款坦克, 它主要于1943年中期至1945年的欧洲战场服役。它原本被打算 用作为对抗苏联T-34坦克的武器,及取代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 并与它们和一些重型坦克一同作战,直至战争结束。而它亦被 认定为德国在二战中最出色的坦克,并与苏联的T-34/85齐名。 在1944年之前它被标识为五号坦克豹式,并被陆军部编号为Sd. Kfz. 171。在1944年2月27日,希特勒下令它改称“豹式坦 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