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二)故都的
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课时优案1故都的秋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最新整理)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课时优案1 故都的秋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课时优案1 故都的秋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课时优案1 故都的秋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的全部内容。
课时优案1 故都的秋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混混沌沌.( ) ②房檩.()③落蕊.( )④一椽.破屋()⑤平仄.()⑥潭柘.寺()⑦譬.如( )⑧廿.四桥()⑨歧.韵()答案①dùn②lǐn③ruǐ④chuán⑤zè⑥zhè⑦pì⑧niàn⑨qí(2)多音字①混.( )乱的年代里,那些投机取巧的人往往采用混.( )水摸鱼的方式,攫取本不属于自己的利益.②他为人低调,从不像那些喜欢露.( )富的人那样显露.()自己的实力。
③从折.()本到盈利,跨越了十年.因此当他回顾这几年创业的曲折.()经历时,他只用了两个字来概括,就是“折.( )腾”。
答案①hùn hún②lòu lù③shézhézhē2.理解词语(1)颓废:(2)不远.千里:(3)平平仄仄:(4):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
(5) :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6) :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答案(1)意志消沉,精神委靡(2)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14 1《故都的秋》(同步习题)(解析版)

《故都的秋》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沉淀着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与力量?你是否可以体会到他的追求?B.我之所以喜欢朱自清的散文的原因,一是由于他作品的语言优美,二是由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C.由于人工智能深度换脸技术引发激烈争议和严重后果,国外已经禁用这一技术,但是国内却出现了疑似用此技术制作的影视节目。
D.许多职业学院先后陆续开设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主要是想尽快培养电子竞技管理、游戏策划等方面的人才。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
B项,结构混乱,“之所以喜欢朱自清的散文的原因”句式杂糅,去掉“之所以”或“的原因”。
C项,搭配不当,“引发……严重后果”动宾不搭配,改为“引发激烈争议”和“产生严重后果”。
D项,成分赞余,“陆续”中包含“先后”的意思,去掉“先后”。
故选A。
2.下列对《故都的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体现了作者对北国之秋倾注的深情,作者愿以生命留住北国之秋,可见其情之深,其爱之切。
B.“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作者认为秋的“悲凉”容易引发文人的颓废情绪,中国诗文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就是证明。
C.“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通过对不同的饮食物产的口感、风味进行比较,说明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各有特色,各具风味。
D.“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把秋蝉比喻为蟋蟀、耗子,一方面说明秋蝉在北平数量极多,极为常见,另一方面说明秋蝉的嘶叫不被人们喜爱。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章语言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故都的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结合语句和文章的内容理解分析句子的特色,再辨析选项分析的正误。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上册同步习题:故都的秋(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14故都的秋基础过关练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2题。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1.语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A.比喻拟人B.比喻夸张C.拟人借代D.拟人夸张2.这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写济南的雪景的?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那点儿薄雪在阳光的照射下一下子就化掉了,再也找不到它的痕迹。
还是下小雪吧,济南的小山是受不住大雪的”,好不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3.请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作林或森林,①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我们却无法以“林”这个象形字来定义这个集体。
②它们并不是站立,③匍匐,像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集体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
④非给它们一个词汇不可的话,或许叫作“阵”或“阵营”更合适一些。
4.在下面两组意象中任选一组,结合所选意象的特点写一段文字。
不少于80个字。
第一组:明月杨柳杜鹃第二组:落日大江远山5.下面是某中学“学生会微博”发出的一份倡议。
请根据倡议内容,以学校办公室的名义拟写一份告示,张贴在收发室的门口。
要求:不超过110字;拟写告示时间统一为2019年11月1日。
亲,你的快递又寄到学校来了?君不见,学校收发室现在成了仓库,大包小包堆积如山,阿sir、miss的书信、文件统统被“埋”没了。
2020版高中语文课时作业2故都的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课时作业2 故都的秋一、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931年,日本人增田涉第一次见到的郁达夫——“带着腼腆的微笑,很瘦,给人一种纤细柔弱的感觉。
谈吐举止都很温柔,是个文人的样子”。
他本来就是一介文人,但他与旧式的________、醇酒妇人的文人也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旧文人往往是游离于整个社会之外,________、玩弄诗词文章、________于乱世和治世之间,对于社会没有发言权,也不大会公开站出来批评社会的不公、不义,更不敢批评朝廷的是非。
身为“五四”一代作家,郁达夫的一生与他生存的时代一再构成冲突,北洋军阀、国民党统治、日本侵略者,都是他批评的对象。
即使是他在作品中反复言说的那种病态、苦闷和感伤,也未尝不可以看作不是社会批判的一种特殊方式。
他的知人论世往往都是感性的,归根到底,他就是这样一个文人,一个有骨气、讲________的文人,( )。
这一点与古代的文人气节既有相通处,也有不同处,他身上隐约已有现代人格的闪光。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附庸风雅明哲保身苟全性命气质B.吟风弄月独善其身苟全性命气节C.吟风弄月明哲保身苟延残喘气质D.附庸风雅独善其身苟延残喘气节解析:(1)吟风弄月:旧指文人写作或朗诵以风月等自然景色为题材的作品。
现多形容作品空虚无聊。
附庸风雅: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装点门面结交文人,参加文化活动。
(2)独善其身: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
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
明哲保身: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
现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
(3)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
苟延残喘:比喻暂时勉强维持生存。
(含贬义)(4)气节: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
气质:风格、气度。
答案:B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客死南洋,千秋饮恨,别了自己的“风雨茅庐”,正是他要坚持的这种气节B.他别了自己的“风雨茅庐”,客死南洋,千秋饮恨,正是他要坚持的这种气节C.他坚持气节,他别了自己的“风雨茅庐”,客死南洋,千秋饮恨D他要坚持的气节,正是他别了自己的“风雨茅庐”,客死南洋,千秋饮恨解析:联系前后文。
高中语文 专题02 故都的(第02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 故都的秋(课时2)1.解释下列词语。
(1)混混沌沌:(2)一椽破屋:(3)一叶知秋:(4)不能自已:2.用下列形近字组词嘶()厮()蓝()篮()萧()箫()衬()忖()蕊()芯()陀()驼()3.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运用的正误,在括号中打上“√”或“×”,并说明理由(1)几场秋风刮过,学校东南角园子里变得疏疏落落的高大树木在枯草的映衬下显得更高了。
理由:__________(2)作为中国最大的侨乡——广东汕头迎来了新春。
走在汕头的大街小巷,到处是张灯结彩欢喜迎新春的热闹景象,年味十足。
理由:__________(3)一场秋雨过后,山野里顿时出现了一派混混沌沌的清新景象。
理由:__________(4)回顾中华民族幽远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深刻厚重的生存智慧,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骄傲自豪。
理由:__________1.(1)混混沌沌: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2)一椽破屋:一间破旧的屋子。
(3)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
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4)不能自已:已,停止。
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2.嘶叫/厮打蓝朵/篮球萧索/笙箫衬托/忖度落蕊/芯片普陀/骆驼3.(1)√(理由:)“疏疏落落”意思是稀疏零落,指在空间或时间上间隔远。
符合句中表现秋景的语境。
(2)√(理由:)“十足”指成色纯,十分充足。
侧重于成分纯,特别充分。
常跟信心、干劲、风头、神气、理由等词语搭配。
到处欢喜的热闹景象表明年味充足。
符合语境。
(3)×(理由:)“混混沌沌”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也指景象模糊,不分明。
句中既然要表现雨后的清新景象,再用该词与语意相矛盾。
(4)×(理由:)“幽远”意即深远;远而幽静。
多用来形容意境或环境幽深静谧。
句中要表现的是时间长,应该用“悠远”。
“悠远”有两个意思:①离现在时间长;②距离远。
高中语文第2课故都的同步测试(含解析)新人教必修2

第2课故都的秋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饱尝.(chánɡ)赏.玩(shǎnɡ) 领略.(lüè)疏疏落.落(lào)B.陪衬.(chèn)落蕊.(ruǐ) 颓.废(tuí) 混混沌.沌(dùn)C.譬.如(bì)幽.远(yōu) 萧索.(suò)潭柘.寺(zhè)D.折.去(zhé)情趣.(qù) 点缀.(zhuì)一椽.破屋(chuán)2.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C.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处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D.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约近百分之九十左右的经济学家看好中国股市,他们认为中国股市在今年会创出新高。
B.用花木装点居室时,相对矮小的五针松、文竹、吊兰以及微型盆景等,最好放在茶几、案头或博古架处较合适。
C.廉政建设关系到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如果我们把腐败蔓延的问题不能迅速遏制,将直接影响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D.如何才能让民众敢于消费呢?关键问题是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子女教育这些关乎民生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老百姓就只好捂紧“钱袋”过日子。
4.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散文的妙处真可说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已。
简单就是经过选择删芟以后的完美的状态。
散文的美,不在乎你能写出多少的故事穿插,亦不在多少典丽的词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地表现出来。
2019年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二故都的秋含解析新人教必修

故都的秋一、语言表达专练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是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②显然.打造“诚信政府”和发展“电商经济”这两大热点.在民众的关注下不期而遇....了。
③所谓一叶知秋.....这些事件折射出我国的社会治理目前存在一些应当引起深思的问题.亦即民主法治的新漏洞。
④写一篇小说并不太难.但要想让自己的作品在擢发难数....的小说中引起读者广泛关注就不那么容易了。
⑤老人在谈及自己一生与朋友交往的经历后总结说.世人的交往大抵是白首如新.....而倾盖如旧则需要极大的机缘和运气。
⑥冯祖荀是中国出国留学生中学习西方现代数学的第一人.为中国大学数学系的创立和发展呕心沥血;冯先生道德文章.高山景行.....在中国数学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④D.③⑤⑥解析:选C ①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是一个谦辞.只用于自己.不用于别人。
②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
适用对象是人。
③一叶知秋: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使用正确。
④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
适用对象是人。
⑤白首如新:相交虽久而并不知己.像新相识一样。
使用正确。
⑥高山景行:比喻行为光明正大.指崇高的德行。
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第四届郁达夫小说奖日前在达夫故里杭州市富阳区颁奖.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享誉文坛的阿来.此次以中篇小说《蘑菇圈》荣登中篇小说奖桂冠。
B.《故都的秋》对秋天这“清”“静”“悲凉”特点的描绘.不像某些咏秋之作那样铺陈许多古刹胜迹.而是通过平凡的词句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与秋味。
C.《故都的秋》一文“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既是它对北平秋的客观描绘.又是对作者当时心情的反映.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课时跟踪检测(二) 诗两首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二)诗两首(时间:40分钟满分:50分)一、基础巩固(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A.倩.影(qiàn)青荇.(xìnɡ)栉.风沐雨(jié) 呕.心沥血(ǒu)B.漫溯.(suò) 笙.箫(shēnɡ)桀骜不驯.(xùn) 从.容不迫(cónɡ)C.彳亍..(chìchù) 颓圮.(sǐ)无济.于事(jì) 载.歌载舞(zài)D.长篙.(ɡāo) 斑斓.(lán)荒谬.绝伦(miù) 味同嚼.蜡(jiáo)解析:选D A项,“栉”应读zhì。
B项,“溯”应读sù。
C项,“圮”应读pǐ。
2.对下列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比喻)B.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顶真)C.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借代)D.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拟人)解析:选C C项,应为比喻。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望其项背....的。
B.诗人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信手..拈来..,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C.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漫步于康桥,举步维艰....,写下了这首诗。
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解析:选A B项,“信手拈来”,指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词汇和选用材料,此处应指思路畅通,用在此处不妥。
C项,“举步维艰”,形容行动困难或生活艰难,与语境不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二) 故都的秋
(时间:40分钟满分:44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混.为一谈(hùn)混.沌状态(hùn)拓.本(zhè)
B.着.着布衣(zhù) 描写细腻.(nì) 萧.索(xiāo)
C.点缀.生活(zhuì) 折.耗很大(shé) 落蕊.(lěi)
D.精神颓.废(tuí) 啼.笑皆非(tí) 恬.适(tián)
解析:选D A项,“拓”应读tà;B项,“着”应读zhuó;C项,“蕊”应读ruǐ。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赔衬。
B.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C.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浅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D.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解析:选D A项,赔—陪;B项,雕—凋;C项,浅—潜。
3.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排比对偶比喻)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排比对比比喻)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排比对比比喻)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比喻对比拟人)
解析:选B A项无对偶,无比喻;C项无比喻;D项无对比。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运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我的不远千里
....,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在华语乐坛上占有特殊一席的女歌手齐豫即将在北京举办演唱会,然而在发布会上,
齐豫却不能自已
....地泣不成声,因为她宣称这将是自己最后一次举办演唱会。
C.显然,打造“信用政府”和发展“民营经济”这两个热点,在民众的关怀下不期而
...
遇.。
D.一个明智的人应当具有一叶知秋
....、举一反三的能力。
解析:选C C项,“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适用于人。
此处用错对象。
A项,“不远千里”,指不怕路途遥远;B项,“不能自已”,指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D 项,“一叶知秋”,指透过细微现象,看到整个局势的发展。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只有当促进艺术电影繁荣成为社会共识,从源头的创作方到末端的受众方的各环节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艺术电影才能真正实现飞跃。
B.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出外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
C.演讲是一种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重要方式,它主要是用语言来传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收到感染听众,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D.成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成语运用得是否准确恰当,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要手段。
解析:选A B项,语意重复,妇孺,即妇女和孩童,与后面“孩童”重复。
C项,成分残缺,在“听众”后加“的效果”。
D项,两面对一面,可去掉“是否”。
二、阅读鉴赏(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碧云寺的秋色
①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
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
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
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
②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③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
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
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
近日,情景突变。
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
它来得是那么神秘,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④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
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
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
几天来,可大不同了。
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
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更美丽可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