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高中语文 第2课 黄州快哉亭记学案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教学教案第一单元2黄州快哉亭记(2)

高二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教学教案第一单元2黄州快哉亭记(2)

《黄州快哉亭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黄州快哉亭记》是粤教版选修二《唐宋散文选读》第一单元第二课。

这一单元的选取了四篇游记散文,这是第二篇。

本单元着重是要求学生掌握唐宋游记散文的文体特征,揣摩唐宋散文家观察和感受大自然独特的魅力视角,领略作者敏锐而丰富的心灵世界,充分认识作者在情感体验和表达上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实施审美教育,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出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增进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当然也要将字词语句、文言语法等知识有机地融入到语感和表达的培养中去,使学生拥有相对扎实的语言知识、获得语文素养,能够在理解字词语句的基础上充分地品味语言创造的魅力,理解古文的艺术特点,做到自然成诵。

《黄州快哉亭记》是苏辙的作品,元丰二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因而获罪被贬筠州。

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全》,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苏辙生性沉静淡薄,虽没有历经诗案之屈辱,却也有贬官之累,故作此文劝勉同遭贬谪的张梦得,抒发深刻的人生体验,表现出坦荡的处世态度。

全文紧紧围绕“快哉”两字来作文章,极写观赏形胜与览古之快,抒写其不以个人得失为怀的思想情感,道出了人生哲理:心中坦然,无往不快。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二级学生,有一定的文言基础,但还是要加强文言字词的教学,因此在第一课时着重是疏通句意。

而第二课时则要深入解读文本,理解文本,挖掘文本的深度。

补充阅读的素材进行对比阅读,拓宽学生阅读的宽度。

三、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熟练地翻译课文。

2.把握山水游记散文优美景物的描写,培养出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操。

3.体会文中所寄寓的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山水游记散文优美景物的描写,培养出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操。

语文选修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黄州快哉亭记》教案

语文选修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黄州快哉亭记》教案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简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熟练地翻译课文。

二、能力目标:把握山水游记散文优美景物的描写,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三、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山水游记,并且借优美景物的描写来抒发遭政治迫害却不悲观消沉,而
是胸襟宽广,无往而不快乐的人生态度,让学生能真正体会作者的这种情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二、为了帮助了解课文,课前要求学生逐字逐句作好预习。

三、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为主,重基础落实和能力培养。

五、课前预习:
1.认真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逐字逐句翻译文章,不懂的字词作好标志,
上课时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有关资料,整合有关文体背景及作者苏辙的相关资料。

六、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安排:
第一块:预习与交流
第二块:品味与鉴赏
第三块:语文活动:
第四块:课后学习与作业:
1.课后再次交流预习情况及课堂笔记,整理学习卡片。

2.学习本文借景言志写法,以学校亭榭为描写对象,写一段文字。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黄州快哉亭记 Word版含解析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黄州快哉亭记 Word版含解析

第2课 黄州快哉亭记1.古今异义 (1)至于..赤壁之下。

古义:至,到;于,介词。

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2)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古义:一一指着数出来,形容清楚了然。

今义:数字。

(3)将何往而非病.。

古义:忧愁、不快乐。

今义:疾病。

(4)窃会计..之余功。

古义:指征收钱粮等公事。

今义:①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主要内容有填制各种记账凭证,处理账务,编制各种有关报表等。

②担任会计工作的人员。

2.一词多义(1)当⎩⎪⎨⎪⎧王披襟当.之:迎着木兰当.户织:对着有积石横当.其垠:阻挡(2)胜⎩⎪⎨⎪⎧以览观江流之胜.:美好的景色……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禁得住,忍得住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胜利(3)所以⎩⎪⎨⎪⎧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表原因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 胜者:用来……的(景象)(4)以⎩⎪⎨⎪⎧不以.物伤性:因为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把照之以.明月:用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来3.词类活用(1)名.之曰“快哉”: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2)西.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往西。

(3)亦足以称快..世俗:使动用法,使……称快。

(4)蓬.户瓮.牖:名词作动词,用蓬草编;用破瓮做。

(5)穷.耳目之胜:使动用法,使……尽情(享受)。

(6)动.心骇.目:使动用法,使……动;使……骇。

(7)草木行列..:名词作动词,排列成行。

4.文言句式(1)谪居齐安:省略句,谪居(于)齐安。

(2)振之以清风:状语后置,以清风振之。

(3)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判断句。

(4)将何往而非病:宾语前置,“何往”即“往何”,到哪里。

5.翻译下列句子(1)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译文:白天能看见船只在亭子前出没,夜里能听见鱼龙在亭子下面悲鸣,景象变化迅疾,令人触目惊心,不可久看。

(2)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黄州快哉亭记 教案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黄州快哉亭记 教案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大致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

3、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朗读点拨、引导赏析【教学过程】一、导入并初步感知1.导入:以人生遇到挫折将如何面对,引出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导出课题。

2.作者:简单了解作者。

苏辙,字子由,晚年因为隐居于颖水之滨,故自号颖滨遗老,读书学禅以终,谥号文定。

其文平稳朴实,亦如其人,作品集名为《栾城集》,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苏辙被贬官的原因是他用自己的官爵为遭贬官的苏轼赎罪,因而遭到了贬官。

3.题解:快哉亭位于贬谪之地黄州,快哉亭为张怀民所建,苏轼所命名,苏辙作记,三人均遭贬官的命运,但面对挫折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处世态度。

4.读课文(范读或录音),正音并注意句读。

二、疏通文意,理清思路1. 结合课后练习三、四掌握重点字词句,以学习小组合作形式尝试翻译,教师指导点拨。

2. 理清每段大意。

第一段:略述水势及命名者。

第二段:描写亭之所见及说明命名的原由,为后文议论过渡。

第三段:引用历史,表明遇与不遇不在外物,而在于自得与否。

第四段:以张君为例,肯定其自得、“无所不快”的人生态度。

三、朗读全文,找出全文文眼。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亦足以称快世俗/快哉,此风/ 将何适而非快?/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乌睹其为快也哉!(文眼“快”)。

四、品读赏析,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快哉”的感觉呢?读出来并和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教师点拨、归纳:(一)景之“快”1、首段连写三层水势之变,能现水势之波澜壮阔。

2、第二段昔今对比,赏景与思古交错,极写快哉亭四周所见——面积之见、上下之见、日夜之见,其景瞬息万变,令人惊心动魄;再从不同角度赏玩美景,所见之景磅礴雄伟。

高中语文2黄州快哉亭记学案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2黄州快哉亭记学案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

2黄州快哉亭记误用“抢白”《新民晚报》2011年12月29日刊有一篇文章《寻找“郭兴福”》。

作者是知名画家,为画巨型历史画,遍寻郭兴福(郭是我军1964年大比武的明星,“文革”罹大难,1985年亡于车祸)的照片而不得。

作者联络过军博、南京军区,皆无果。

一日,军人后代吴某说自己父亲的“部下有位名人,有一位你一定知道,大比武的英雄——”。

“‘郭兴福!’我抢白了一句。

”最后,“郭兴福1981年的照片终于出现在我的信箱里”。

文中“抢白”一词用错了。

何谓“抢白”?《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当面责备或讽刺”。

画家意外得到郭兴福的线索,肯定是激动与感谢,何来责备与讽刺?——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李光羽走近作者简介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

字子由,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与其父兄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进士,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

作品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擅长政论和史论。

有《栾城集》传世。

相关知识到宋代,游记散文追随着唐代游记散文的踪迹,在内容和形式上更臻完美。

其主要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游记作者数量增多,作品硕果累累。

作家突出的有:苏舜钦、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晁补之、陆游、范成大、王质、宋熹、周密等,他们都写有不少名篇佳作。

——罗昭伦《我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阅读方法》识记字音沅.水(yuán)子瞻.(zhān)东西一舍.(shè)风开云阖.(hé) 舟楫.(jí) 草木行.列(háng)皆可指数.(shǔ)骋骛..(chěng wù)而风何与.焉(yù)会.计(kuài)蓬户瓮牖..(wèng yǒu)濯.长江之清流(zhuó) 揖.西山之白云(yī)一、基础考查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B)A.肆.大(sì)倏.忽(shū)谪.居(zhé)开阖.(hé)B.瓮牗.(yǒu) 洗濯.(zhuó) 指数.(shù) 憔悴.(cuì)C.骇.目(hài) 舟楫.(jí) 骋骛.(wù) 庶.人(shù)D.沟壑.(hè) 飒.然(sà) 衣襟.(jīn) 骚.人(sāo)解析:B项,“数”读shǔ。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2黄州快哉亭记 含答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2黄州快哉亭记 含答案

◆2黄州快哉亭记《黄州快哉亭记》作于被贬期间,那时作者在政治上处于逆境,但他和其兄一样,具有一种旷达的情怀,故一篇之中而“快”字七出,它从写景入手,以浩荡的长江带出快哉亭,接着写登亭观览的快意,极写其观赏形胜与览古之快,抒发其不以个人得失为怀的思想感情,道出了人生的一条哲理:心中坦然,无往不快。

凝思我喜欢凝视,我以为凝视也许能带来长久的温习。

也许是永远的记忆。

一朵莲花,纯洁得动人;一池水,温柔无语。

荷叶平静豁达,饱经世事却仍然孩子般坦诚,全无遮蔽。

水面上的游虫,很有章法地蠕动着肢体,我行我素地有趣。

古老的青蛙,以漠然的平静思考着。

石桥石坊,青白方整,玲珑如戏。

回廊九曲,如柱脱漆,犹有没有你我时的字迹。

好柔媚的字啊,如舞女的身体。

不要走,不要改变地位,就这样看一眼,再看一眼,看一个小时,再看一个小时。

我不要别的角度,我不要别的景致,我不要重叠和淡化,只要这一个景,这一幅画永远保留在我的心里。

我只希望,分手之后,告别之后,我仍然能想起你,想起便如见的清晰。

已经起身了,还要回头,还要回眸,还要再一次地看你,记你,得到你。

……而这一切都失算了。

回忆没有清晰,冥想没有清晰,内观照没有清晰。

凝视是不会被忘却的,凝视是不会被记住的。

既没有永久的凝视,也没有永久的清晰。

已经记不起形状的莲花,别来无恙吗?贤者能自反,则无往而不善。

——袁采《袁氏世范》赏读:贤人能够进行自我反省,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很成功。

这启发我们,如果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时刻自我反省,从而避免错误。

白日所为,夜来省己,是恶当惊,是善当喜。

——石成金《传家宝》赏读:白天所做的一切,在晚上要反省一遍,如果所作所为是恶的就应当警觉,如果是善的就应当喜悦。

这是说日常生活中要经常进行反省。

怨人不如自怨,求诸人不如求诸己得也。

——《淮南子·缪称训》赏读:抱怨别人不如抱怨自己,求助别人还不如求助自己更有收获。

这是告诫人们,在遇到难题时不要总是从外部找借口,而应该更多地从自身找原因。

粤教版选修黄州快哉亭记学案

粤教版选修黄州快哉亭记学案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熟练地翻译课文。

二、能力目标: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

三、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一、宋代的亭台记文情、景、理浑然一体的写作特色非常突出,启发学生学会如何去读懂和欣赏这一类文章,将作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二、为了使课堂教学符合“增效减负”的目标,要求学生充分利用预习稿和小组学习形式进行课前学习,提高预习的效率,增强自学能力。

1、阅读文章,搜集资料,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配合预习稿翻译文章,实现第一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2、充分利用学生小组,资源共享,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实现第二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3、通过课堂点拨和课后订正,师生交流,彻底解决遗留问题,实现第三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三、教学方法:运用预习稿、讲学稿和习作稿整合课内外资源,力求实现落实基础知识、培养能力素养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

四、教时安排:共2课时(本节授课为第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阶段:扫清障碍(课前预习+第一课时)1、利用预习稿,使学生对作者,写作背景和文章翻译有较清晰的掌握,并在各学习小组之内和之间取长补短,合作解决遇到的基础知识方面的疑难问题。

2、通过预习稿训练中有目的的引导,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3、堂上点拨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等,巩固预习阶段的学习成果。

4、学生利用预习稿的订正,彻底解决所有预习遗留的问题第二阶段:品读和赏析(第二课时)1、整体把握文章,以“快”字为线索,迅速理顺文章脉络。

2、以文本阅读为基础,读懂和欣赏文章。

3、比较阅读,充分感受和理解亭台记文情、景、理浑然一体的写作特色第三阶段:延伸阅读(课后完成)1、通过课后阅读,加强对亭台记文情、景、理浑然一体写作特色的认识2、写作是语言表达的有效延伸,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运用能力。

《黄州快哉亭记》预习稿【作者和背景】▲苏辙,字 ___________ ,晚年因为隐居于颖水之滨,故自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书学禅以终,谥号文定。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黄州快哉亭记》教学设计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黄州快哉亭记》教学设计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黄州快哉亭记》教学设计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一、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熟练地翻译课文。

二、能力目标:把握山水游记散文优美景物的描写,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三、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一、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山水游记,并且借优美景物的描写来抒发遭政治迫害却不悲观消沉,而是胸襟宽广,无往而不快乐的人生态度,让学生能真正体会作者的这种情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二、为了帮助了解课文,课前要求学生逐字逐句作好预习。

三、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为主,重基础落实和能力培养。

五、课前预习:1.认真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逐字逐句翻译文章,不懂的字词作好标志,上课时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有关资料,整合有关文体背景及作者苏辙的相关资料。

六、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安排:第二块:品味与鉴赏第三块:语文活动:第四块:课后学习与作业:1.课后再次交流预习情况及课堂笔记,整理学习卡片。

2.学习本文借景言志写法,以学校亭榭为描写对象,写一段文字。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黄州快哉亭记》教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熟练地翻译课文。

二、能力目标: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

三、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一、宋代的亭台记文情、景、理浑然一体的写作特色非常突出,启发学生学会如何去读懂和欣赏这一类文章,将作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二、为了使课堂教学符合“增效减负”的目标,要求学生充分利用预习稿和小组学习形式进行课前学习,提高预习的效率,增强自学能力。

1、阅读文章,搜集资料,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配合预习稿翻译文章,实现第一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2、充分利用学生小组,资源共享,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实现第二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3、通过课堂点拨和课后订正,师生交流,彻底解决遗留问题,实现第三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三、教学方法:运用预习稿、讲学稿和习作稿整合课内外资源,力求实现落实基础知识、培养能力素养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州快哉亭记学案整体探究1.文章主旨是如何层层揭示出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章由“风”自然地引出了主旨的讨论:士处于世,该抱怎样的态度呢?作者先不作正面回答,而是用排比句提出一反一正两种态度:一是假如一个人心中没有自得之乐,那么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不会愉快;一是假如一个人心中坦然自若,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本性,那么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不会不愉快。

接着就以张梦得的具体行为来对后面一种态度作出肯定。

作者认为张梦得能如此,说明他内心有过人之处,并设想即使让他住在极其简陋的用蓬草编门、破瓮做窗的屋子里,他也不会有什么不快乐的事。

这既照应了前面的“何适而非快”,又为下文作铺垫。

“而况乎”两句夸张地表现了张梦得居住于此的快乐,可谓极尽耳目所能取得的乐趣来使自己畅快。

然后用“不然”两字反面说开去,进一步说明文章主旨。

2.文章开头起笔不凡,不落俗套。

自西陵至赤壁江流景象变化如何?其作用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个故事不仅交代了“快哉”两字的来历,而且还从宋玉将风分为雌雄,认为楚王的雄风是庶人不得与共的,由此生发开去,指出风没有雌雄之分,而人有遇、不遇之别,因此,同样一阵风吹在楚王身上感到“快哉”,而吹在老百姓身上就感到忧伤了,这是因各人的情况不同,和风本身无关。

行文至此,自然地把话题引向了对文章主旨的讨论。

4.有人认为,古人在政治上遭遇打击后,转而寄情于山水是一种逃避行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赞同:寄情山水,看似洒脱旷达,实则内心郁郁。

他们眼中所见的山山水水,都带上了他们的感情色彩。

他们并不能真正地抛开烦恼,只是暂且逃避罢了。

不赞同:有他们特殊的时代特色。

一是他们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二是政治上不得志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他们,很难想到走另一条人生路(如转而做个商人)。

百般无奈下,转而寄情山水,是他们抛开烦恼的唯一途径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局部探究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合.湘、沅合:汇合B.以览观江流之胜.胜:胜景C.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睥睨:斜眼看D.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数:数出来【解析】睥睨:斜着眼睛看,谓伺机夺取。

【答案】 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至于赤壁之.下即其庐之.西南为亭B.波流浸灌,与海相若.若.入前为寿C.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乃设九宾礼于.庭D.以.览观江流之胜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解析】B项,若:相似/代词,你。

A项,助词,的。

C项,介词,在。

D项,目的连词,来。

【答案】 B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亭的建造和命名写起,极力描绘渲染江景的壮观,以及观览江景、凭吊古迹的快意。

B.长江流出西陵峡以后,地势逐渐平坦,汇集了湘水、沅水、汉水、沔水后,水势进一步增大。

正基于此景,张梦得先生建了快哉亭。

C.对于这个亭子,苏轼十分喜欢,不仅因为这所亭子视野开阔,能够看到方圆几十里的风景,更因为这个面临长江的亭子能给人以开阔的心情。

D.文段辞采精美,运用对偶,音韵和谐,婉约含蓄,表现作者的赏景之乐。

【解析】“婉约含蓄”错,应是“雄放雅致”。

【答案】 D4.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现在却能(坐在)亭中的桌椅上玩赏风光,抬眼就能饱览。

(2)他们留下来的影响和事迹,也足以让世人称快。

活学活用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就自己所熟悉的景物写一段文字。

(200字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悬崖上,夹缝中,有一朵小花。

孤零零的,没有一个伴。

清风吹来,雪白的花瓣、淡黄色的花蕊连着淡绿色的细枝轻轻颤抖,像一位多愁善感的孤女在偷偷地哭泣。

小花啊,你为什么哭泣,为什么流泪?可是思念远方的亲人,还是伤心自己惨淡的身世?不要哭泣,不要流泪。

你虽没有牡丹的高贵,但你有自己的典雅;你虽没有夜来香浓郁的芬芳,但你也有淡淡的清香;你虽没有栽插在镶金边的花盆中,生长在温暖的花房里,但你扎根大地,吮吸着天地之精华,分享着万物的灵气;更重要的是,你有着自身宝贵的顽强的生命力。

课后知能检测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肆.大(sì)倏.忽(shū)谪.居(zhé)开阖.(hé)B.瓮牗.(yǒu) 洗濯.(zuó)指数.(shǔ) 憔悴.(cuì)C.骇.目(hài) 舟楫.(jí) 骋骛.(wù) 庶.人(shù)D.沟壑.(hè) 飒.然(sà) 衣襟.(jīn) 骚.人(sāo)【解析】“濯”读“zhuó”。

【答案】 B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窃.会计之余功窃:利用B.其势益.张益:更加C.不以.物伤性以:因为D.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胜:成功【解析】“胜”译为“经得住、能承担”。

【答案】 D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至于..赤壁之下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B.①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C.①玉之言,盖.有讽焉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D.①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②此世所以..不传也【解析】A项,至,到了;于,介词,表动作对象。

B项,却、竟然。

D项,均表示“……原因”。

只有C项,“盖”,①为“大概”,②是表原因连词。

【答案】 C4.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B.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C.有风飒然至者D.以其无礼于郑,且贰于楚也【解析】A、B、D项都是状语后置句,C项是定语后置句。

【答案】 C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完成5~8题。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

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州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披襟当.之当:面临B.将何适.而非快适:往,到C.而人有遇.、不遇之变遇:被重用,得志D.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穷:困窘【解析】穷:使……尽享。

【答案】 D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即其庐之西南为.亭②与庶人之所以为.忧B.①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②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C.①此独大王之.雄风耳②庶人安得共之.D.①以.览观江流之胜②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解析】A项,“为”①动词,建造;②动词,作为。

B项,“于”都是介词,在。

C 项,“之”①助词,的;②代词,指“风”。

D项,“以”①连词,用来;②介词,用。

【答案】 B7.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紧扣题目,七次说及“快”字,借景抒情,巧妙道出人生哲理:心中坦然,无所不快。

B.全文围绕“快哉”二字立意,从写景、叙事中引出议论,景、事、情、理四者互为交融。

作者畅言“快哉”,不仅因为快哉亭所处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

C.不仅今人登临这个地方高兴,古人曹操、孙权、周瑜、陆逊,甚至楚襄王、宋玉等人每每到达长江之滨,也都十分高兴,并留下了遗迹典故。

D.其实,不论风景是不是美好,一个人只要能有一个好的情绪,并不为时运、官运等左右,他就能怡然自得,就能达到“快哉”的境界。

【解析】C项说“曹操、孙权、周瑜、陆逊”登临长江高兴,在文中缺乏依据。

原文的意思是:至于长江的岸边,古城的遗址,曹操、孙权觊觎争夺的地方,周瑜、陆逊纵横驰骋的所在,他们遗留下来的影响和古迹,也很能使世界上一般的人称为快事。

【答案】 C8.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只是大王才享有的雄风,老百姓怎能一起享受!(2)这些都是文人游士之所以引起悲伤苦痛而不堪忍受的景象,哪能看得出它是快乐的呢!三、语言表达9.试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