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的发展演变及问题特征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体之一,起源于北宋时期,经历了南宋时期的发展和繁荣。
宋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宋词发展的脉络、特点和代表作品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宋词发展的脉络1. 唐宋继承与创新宋词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的乐府诗和绝句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唐代的乐府诗以其朴实、自然的表达方式,为宋词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而绝句则为宋词提供了一种简洁、精练的表达方式。
2. 宋词的形成与初兴宋代初期,词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乐府诗和绝句过渡到词的过程。
这一时期的词,主要以婉约派为代表,注重情感表达和音乐性的运用。
代表性的作家有李清照、周邦彦等。
3. 宋代中兴与全盛宋代中期,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词,主要以豪放派和山水派为代表,词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了较大的变化。
豪放派的词注重豪情壮志的表达,山水派的词注重描绘自然景色。
代表性的作家有辛弃疾、苏轼等。
4. 宋词的衰落与晚期发展宋代晚期,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衰落期。
这一时期的词,主要以晚唐风格和元曲风格为代表,注重形式的华丽和技巧的运用,但情感表达相对较弱。
代表性的作家有杨万里、郑燮等。
二、宋词的特点1. 婉约与抒情并重宋词以其独特的婉约风格而闻名,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和抒发。
词人常常通过描写细腻的景物和细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 音乐性的运用宋词注重音乐性的运用,追求韵律的和谐和音韵的美感。
词人常常通过运用押韵、对仗和平仄等手法,使词的语言具有优美的节奏感。
3. 情感真挚宋词以其情感真挚而著称,词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情世故的抒发,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4. 主题广泛宋词的主题非常广泛,既有对爱情、友情的歌颂,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政治乱世的慨叹。
词人通过对各种主题的表达,丰富了词的内涵和意义。
三、代表作品1. 李清照《如梦令》如梦令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以其婉约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而著称。
唐宋词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

唐宋词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词在唐朝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敦煌发现的曲子词中,大量是民间无名氏的作品,这也是词的最初形态。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
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所以词到宋代迎来了创作的高峰。
对于唐宋词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作简单阐述:1、从时间为顺序来看以时间为序,词经历了:唐词(民间词、文人词)——五代词(花间词、南唐词)——北宋词(前、中、后期词)——南渡词——南宋词(前、后期词)词最初在唐代主要流行于民间,至于具体在唐代什么时候,现在已无从知晓。
后来敦煌发现的曲子词中,大量是民间无名氏的作品,其中最受人注意的是以词集形态出现的《云谣集》,这是现存最早的曲子词集。
其中有《望江南·莫攀我》、《鹊踏枝·叵耐灵鹊多瞒语》等词。
之后在民间词曲的影响下,出现了一些文人来做这类新体的小词,根据现有的材料可知,正式依曲填词的文人,最早可以追溯到白居易、刘禹锡。
例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到了晚唐以后,这一时期出现了号称“花间鼻祖”的文人词的奠基者——温庭筠。
晚唐以后,来到五代十国时期,这时“花间词派”和“南唐词派”先后崛起,“花间词派”亦称“西蜀词派”,后因赵崇祚汇编成《花间集》而得名,代表人物主要有温庭筠和韦庄。
继“西蜀词派”之后,又出现了“南唐词派”,主要指李璟、李煜父子和冯延巳,在社会大动荡时代,其词作充满着“忧患”的心理面貌。
进入北宋后,词的发展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词,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论述唐诗宋词演变过程和规律

论述唐诗宋词演变过程和规律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重要代表,它们在形式、主题、风格和技巧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唐诗的演变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初唐、盛唐和中晚唐三个阶段。
初唐时期,诗歌以宫廷和士大夫为主,风格典雅,形式多样。
盛唐时期,诗歌风格更加多元,出现了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等多种类型,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王之涣等。
中晚唐时期,诗歌主题更加深入,形式也更加灵活,代表诗人有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等。
宋词则是宋代文人创造的一种新体诗歌形式,它以长短句为特点,以歌唱为主要目的。
宋词的发展可以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
北宋时期,词以小令为主,风格婉约,代表词人有晏殊、欧阳修、柳永等。
南宋时期,由于国破家亡的背景,词的风格转为豪放,代表词人有辛弃疾、李清照等。
唐诗宋词的演变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
首先,它们都受到社会背景和时代精神的影响,例如唐代科举制度的推动和宋代士大夫文化的繁荣。
其次,它们的演变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唐代的曲子词到宋代的词牌,音乐对诗歌的形式和风格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唐诗宋词的演变也与文人的艺术追求和创新有关,例如唐代诗人对格律的探索和宋代词人对长短句的创造。
总的来说,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和进步,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简述宋词的发展历程

简述宋词的发展历程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体,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初唐诗的先导、盛唐诗歌的基础、唐宋继承的转型和宋词全盛的时期。
一、初唐诗的先导
初唐时期的诗歌运动和文化氛围为宋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白、杜甫等人的诗歌作品启发了宋词诗人的创作灵感。
这一时期的唐诗风格具有豪放、奔放、直率、深沉等特点,成为宋词后继发展的重要契机。
二、盛唐诗歌的基础
盛唐时期的诗歌取得了高峰,唐诗的风格注重诗歌的音韵、节奏、意境等方面,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这一时期的诗歌成为宋词发展的重要基础,宋词在表现情感、描绘景物、讽刺社会等方面的表现都受到了盛唐诗歌的影响。
三、唐宋继承的转型
唐宋之际,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更新,宋词开始呈现出自己的特色。
宋词摒弃了盛唐诗歌的冗长和雄浑,注重语言的简练、音韵的和谐和意境的深远。
唐诗的体裁和思想渐渐被宋词所替代,宋词成为了当时文学流派的主流。
四、宋词全盛的时期
宋词全盛的时期是南宋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期。
此时的宋词风格多样,涵盖了山水
田园、爱情婉约、忧国忧民等多个方面。
宋词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技巧非常丰富,如抒情、描摹、议论、叙事等。
宋词开创了新的艺术境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综上所述,宋词的发展历程可概括为初唐诗的先导、盛唐诗歌的基础、唐宋继承的转型和宋词全盛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词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宋词的发展历程与特点一、宋词的背景介绍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诗词创作的黄金时代。
在宋代,诗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宋代诗歌中以唐宫体为主要形式,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宋词。
二、初唐影响下的宋词在初唐时期,南方地区盛行骈文,这种写作风格后来影响了宋词。
初唐时期流行阮籍派以及《千字文》等短篇抒情曲子。
这些抒情曲子表达了作者内心真实的感受,奠定了宋词注重个人感情和意境表达的特点。
三、变化与扩展:盛唐和中唐影响下的宋词在盛唐和中唐时期,士人社会地位提升,他们开始参政议政,思想日渐开放。
这种社会变革对于宋词产生了积极影响。
此时期间产生伶官体,在雅致和田园风光描写方面有所长进。
同时,各类民歌、曲调、音乐都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极大丰富了宋词的艺术形式。
四、宋词的主要特点1.突出意境:宋词着重表现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追求鲜明的景物描写和细腻的含蓄情思。
2.追求自然:宋词追求自然真实和典雅风韵,注重刻画田园风光和季节变换中人与自然的互动。
3.独立个性:宋词强调作者个人独立性和情感体验的真实性,反映了士大夫文化日益崇尚个性与自由思想的倾向。
4.语言简洁优美:宋词注重对文字语言进行精确处理,力求用简练流畅的语言表达复杂而深邃的情感。
五、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1.蘇轼《菩萨蛮》:此首《菩萨蛮》是给妻子送行后写下,通过对自然景物与离别之情象征上升,并运用悖论手法来表现复杂的情感。
2.李清照《如梦令》:这首词以华美、细腻的语言描写了恋人的离别之情,展示了作者对爱情的渴望和无奈。
3.辛弃疾《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此词通过对长江水流壮阔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和痛苦。
六、结语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在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方面有着突出贡献,影响深远。
通过对宋词发展历程与特点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代文化遗产。
宋词知识点归纳总结

宋词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宋词的发展历史宋词是在唐代诗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
唐诗以其规整的格律和优美的意境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然而宋词的出现使得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宋词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初唐与盛唐。
初唐时期,宋词继承了唐诗的传统,随着社会形态和文学风气的变化,宋词进入了盛唐阶段,成为了独立的文学体裁。
二、宋词的特点1. 精炼宋词的一大特点就是字符的精炼。
宋词以“短小精悍”著称,能够用极少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这一点使得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 音乐性宋词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其音乐性。
宋词多以词牌名为标题,结构上通常是五言、七言或者五言与七言交替使用,有一定的押韵和旋律,这使得宋词在演唱时更加动听。
3. 情感宋词的情感表达非常丰富多彩,既有爱情之苦,也有乡愁之情,同时还有壮志凌云之志,这使得宋词成为了一座情感的宝库。
4. 主题多样宋词的主题非常多样,既有以爱情为主题的,也有以思乡为主题的,还有以壮志凌云之志为主题的。
这些主题的多样性使得宋词在表现人生百态上有所突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三、宋词的代表作家1. 辛弃疾辛弃疾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以豪放、慷慨、激昂为主要特色,其代表作有《青玉案·元夕》、《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等。
辛弃疾的词作横跨了政治、文化和情感等多个领域,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 苏轼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家之一,他的作品在宋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苏轼的词作以豪放、清丽、豁达为主要特色,其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浣溪沙》等。
苏轼的词作既有激昂之情,也有恬雅之韵,表现了他对人生百态的丰富感悟。
3. 李清照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女词人代表,她的作品以柔婉、婉约、情感细腻为主要特色,其代表作有《如梦令》、《武陵春》等。
李清照的词作多以女性的柔婉之情为主题,表现了她对家国沉浮的深切关注和对世情人情的感悟。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唐宋时期文学的代表之一。
宋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本文将从宋词的起源、发展、特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宋词的起源宋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晚期,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开始将诗歌创作的重心转向了音乐和声律的表现。
唐代的乐府诗在音乐上的表现非常突出,这为宋代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代初期,南宋文人开始将乐府诗的音乐性与诗歌的表达力结合起来,创作出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即宋词。
二、宋词的发展1. 宋代初期的词宋代初期的词以北宋文学为主,代表作家有苏洵、苏轼等。
他们的词作主题广泛,涵盖了爱情、自然景色、社会风俗等方面。
同时,他们注重音律和韵律的运用,使词作更加婉转动听。
2. 宋代中期的词宋代中期的词以南宋文学为主,代表作家有陆游、辛弃疾等。
他们的词作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多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为主题。
在艺术形式上,他们更加追求意境的深远和表达的直接性。
3. 宋代后期的词宋代后期的词以南宋晚期为主,代表作家有杨万里、杨维桢等。
他们的词作更加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生活琐事的描写。
他们的词作以清新、自然为特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
三、宋词的特点1. 音乐性宋词注重音律和韵律的运用,追求词曲合一的境界。
词作常常配以曲调演唱,使词曲相得益彰,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2. 情感表达宋词以情感表达为中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抒发,展现人物内心的矛盾、纠结和追求。
词作常常表达爱情、离别、忧国忧民等情感主题。
3. 描写手法宋词注重细腻的描写手法,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和意象的运用,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宋词也善于运用对比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四、宋词的影响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它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词的音乐性和情感表达方式,为后世词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宋词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引言概述: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宋词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唐代,并在宋代达到了鼎盛。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宋词的发展脉络,分析其特点和演变过程。
一、唐宋词的起源1.1 唐代诗歌的影响唐代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1.2 诗词的演变唐代诗歌逐渐演变为宋词,形成为了独特的格律和风格。
1.3 宋词的特点宋词继承了唐诗的传统,但在表现方式和意境上有所创新,具有更加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形象描写。
二、宋词的发展阶段2.1 前宋词前宋词是宋代初期的词作品,以较为简洁的语言和清新的风格著称。
2.2 中宋词中宋词是宋代中期的词作品,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为特点,代表作品有苏轼、辛弃疾等。
2.3 后宋词后宋词是宋代晚期的词作品,以豪放、奔放的风格和对世俗生活的描写为主要特点。
三、宋词的流派和代表人物3.1 江西词派江西词派是宋代著名的词派之一,代表人物有李清照、辛弃疾等。
3.2 宋辽金元四大家宋辽金元四大家是宋代最著名的四位词人,包括苏轼、辛弃疾、陆游、杨万里。
3.3 南宋词派南宋词派是宋代南方地区的词派,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等。
四、宋词的影响与传承4.1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宋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遗产。
4.2 词学的传承宋词的传统向来延续至今,影响了后世文人的词作品创作和风格。
4.3 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宋词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结语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通过对宋词的发展脉络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形式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愿我们能够继承和传承宋词的优秀传统,将其发扬光大,让这一文学瑰宝永远流传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唐宋词的发展演变及问题特征(一)词大约产生于盛唐,从中唐以后流行起来,是一种可歌的文体。
与唐代的近体诗有渊源。
配合词调的隐喻主要是周、隋以来从西北各民族传入的燕乐。
燕乐的乐器以琵琶为主,琵琶音律变化繁多,所以五七言诗体不容易跟它配合,就不免要增减诗的字句来合乐,长短句的歌词就应运而生。
由于要配合曲调歌唱,每调的句数、每句的字数,以及用韵的位置、字声的平仄,都有一定格式,因此音乐性比较强。
为了乐曲的反复吟唱,每调一般分为上下二阙,比较适合于触景生情或今昔对比的抒情小诗的写作。
词最初是起源于民间的,又多由歌妓传唱,因而其内容多反映民间和妇女的声音。
现存最早的词是敦煌曲子词,其题材就比较广泛,包括国家安定繁荣,少数民族倾慕的情况,战争频繁、边疆多故及人民对战争和兵役不满的情况、妇女不满自身处境的内心不平等。
这些词内容少有可取,但其中少数优秀作品想象丰富,比喻贴切,生活气息浓厚,语言通俗生动,但是声律还不够严格,艺术比较粗糙。
(二)中唐前后,由于民间词的广泛流传,一部分比较接近人民的文人开始创作。
如张志和、刘长卿、韦应物,韦应物集成了近体诗讲究声律的精神,而摆脱了近体诗句度整齐的形式从而在更大程度上表现词调的特点对温庭筠的花间词有较大影响。
还有白居易和刘禹锡是中唐时期写词较多的作家,跟唐代民间词一样,初期的文人词题材也比较广泛,表现民间词调的本色,又经文人加工形成独特风格。
(三)温庭筠是唐文人写词最多、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作家。
他的题材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描写妇女容貌、服饰和情态的。
如《菩萨蛮》。
还有一部分描写闺情的,如《望江南》。
表现妇女的离愁别很想当动人。
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任务情思。
在表现上又显得含蓄而耐人寻味。
字句的修饰和声律协调,加强了词的文采和声情。
但温词题材偏于闺情,表现伤于柔弱,词句过于雕琢,给后来文人造成不良影响。
五代时候后蜀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十八家的词为《花间词》,它们词风大致一致,后世因称为花间词派。
他们奉温庭筠为鼻祖,绝大多数作品都只能堆砌华艳的辞藻来形容妇女的服饰和体态,题材更狭窄,内容也更空虚。
在艺术上它们片面发展了温词雕琢字句的一面,而缺乏意境的创造。
但影响深远,一直到清代的常州词派。
(四)到了南唐词人,逐渐摆脱了花间词对于妇女容貌、服饰的描绘,而着力抒发内心无可派遣的哀愁,语言也比较清新流转。
成就最大的是南唐后主李煜。
尤其是那些亡国之后的作品,直接倾泻自己的深哀与剧痛,成为诗人们可以多方面言怀述志的新诗体,对后来豪放派词家在艺术上有影响。
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抒写它的生活感受,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语言也更明镜优美,接近口语,进一步摆脱花间词人镂金刻翠的作风。
(五)北宋前期沿袭五代馀风,词成了统治阶级娱宾遣兴,点缀歌舞升平的工具,由晏殊,晏几道为代表的婉丽词风弥漫一时。
但是,由于国家统一,近百年承平,部分怀有政治抱负的文人不愿意沿南唐那些亡国士大夫的道路前进,范仲淹、欧阳修等少数作家已在部分词里表现了新风格,开始即景抒情,表现个人政治抱负。
(六)词至柳永而一变。
他扩大词的题材和表现领域,摄取都市生活题材,表现他生活在市民中间的感受,是文人创作的新现象,对后来通俗文学发展有一定影响。
并且他是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乐章集》传词将近二百首。
部分写出北宋城市的繁华,如在杭州的《望海潮》尤为出名。
还有大量描写妓女的词,江湖流落的感受也是他的重要内容。
《雨霖铃》是他的代表作。
柳永长期生活在市民阶层之中,接受了当时歌妓乐工们的影响,大量创制慢词。
为词在小令之外提供了可容纳更多内容的新形式。
他大部分作品以白描见长,凡铺叙景物,倾吐心情,大都层次分明,语意刻露,绝少掩饰假借之处。
又大量吸收口语入词,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更加形象的表达人物内心情绪的起伏变化,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作家在曲辞上的创作有影响。
(七)苏轼进一步冲破了晚唐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词的题材,提高词的意境,把诗文革新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里去。
举凡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管用的题材,它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久久作为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另外,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苏轼继承范仲淹欧阳修部分豪放词,加以恢宏变化,作为当时文坛领袖,他不能满足于前代词人的成就,也反对曾经风靡一时的柳永词风。
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是苏词浪漫主义的基调。
文章事业上的自信,使他能以豪迈的态度对待在政治上的挫折。
苏轼以丰富的、多方面的创作实践,继承了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的事业和成就,最后完成诗文革新运动,并把这运动的精神扩展到词的领域,创立豪放词派,为南宋爱国词人开先路。
(八)到了北宋后期,众词人受苏轼影响,而又呈现不同的艺术风格。
秦观词带有浓厚的感伤情绪,贺铸词以美艳著称,而以周邦彦为代表的大晟词人把词带上了“为文造情”的道路,开南宋姜夔,吴文英一派的先河。
周邦彦清真词内容单薄无聊,艳情羁愁几乎占了全部内容。
但是艺术技巧上还有独到之处。
尤其是和音律,它不仅讲平仄,有时还严守四声,在词调创制上也有贡献。
但是,他们的词作脱离实际,在北宋即将灭亡的时候还醉生梦死,就像在一座就要爆发的火山顶上寻欢作乐。
(九)南宋初期,金统治者继续挥兵南下,威胁祖国统一和南方人民安全。
此后,战争不断,南宋朝廷内忧外患,爱国主义九成了整个时代的主题。
南宋的词坛上出现了爱国词派。
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提高了词的地位。
爱国词派出现了辛弃疾、陆游等胸怀国家民族大义的优秀作家。
(十)到了南宋后期,国势衰微,文人心理低落,以姜夔为代表词风又转向清幽落寞,凄凉失意。
2.评价李清照词别是一家。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
诗词文的造诣都颇深,其中又以词成就最高,清代陈廷焯称“妇人能词者,代有其人,未有如易安空前绝后者。
”(陈廷焯《云韶集词坛丛话》)其词独树一帜,以“别是一家”闻名于世,被世人称之为“易安体”。
本文认为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艺术主要表现为协音和律、感情真挚和意境深远。
一、协音和律,优美和谐李清照主张词要协音律。
在《词论》开篇即说“乐府声诗并著”,协音律是词的主要特征。
清人刘体仁谓“古词佳处,全在声律见之。
”(刘体仁《七颂堂词绎》) 协音律体现了李清照对词体艺术特征的真切理解和准确把握。
她作词十分讲究音韵的和谐自然,注重声调的平仄稳顺,以适应自己思想情感的跳跃起伏,使作品的抒情效果和艺术魅力培增,她的词总是给人一种旋律优美,富于感情变化和韵味浓厚的美感。
李清照词声调韵律的优美和谐,特别体现在创造性地使用叠字、叠名和排句上。
叠字几乎开篇可见,有四字相叠的,“争渡,争渡”(《如梦令》);有两字相叠的,“潇潇微雨闻孤馆”(《蝶恋花》);也有三句相叠排比的,“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读来朗朗上口,音乐感很强。
运用叠字最成功的要数《声声慢》,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词学上成功运用双声叠韵的创格。
词一开头就连叠十四个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低沉的音调,佶屈的语势和顿挫的节奏,由浅入深,细腻而有层次地揭示人物情绪发展,把孤寂词人那种身心俱寒的忧伤凄惶之情十分传神地描绘出来,令人荡气回肠。
整首词,共九十个字,舌音,齿音字多达五十七个,渲染了冷落凄清的气氛,感人至深。
诗词创作必须遵循一定的格律,表达情感总要受到相关约束,但李清照“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语言功力炉火纯青。
二、主情致,感情真挚词仅仅协音律还不够,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感人。
李清照词另一特色是“主情致”。
李清照词没有一首不言情,无论是写景词,咏物词,爱情词还是身世词等,都抒发出真挚、深厚,婉曲之情,表现出女性内心幽微隐约、丰富细腻的情怀。
如:(一)幽微隐约的少女情怀作为闺阁女子,李清照真实地吐露内心幽微隐约思春,怀春之情。
李清照少女时期写的作品如《点绛唇》、《浣溪沙》、《如梦令》等就表现了向往自由,热爱自然,思春、怀春的少女幽微隐约情怀。
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里我们看见一个活泼天真而且颇为顽皮的思春少女形象。
(二)甜蜜温馨的夫妻幽情李清照十八岁嫁与赵明诚,婚后两人生活恩爱幸福。
沉浸在爱情的幸福与欢乐中的李清照,以空灵飞动的女性笔触自写闺阁心情,并在词中大胆真切地抒发夫妻幽情,勇敢而热烈地歌唱自己的爱情。
如《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
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
笑语檀郎,今夜纱橱枕簟凉。
”这首词表现了夫妻之间绵绵的情谊。
表现了李清照心灵深处的幽微隐私之情。
李清照词正因为情真,所以美。
(三)惆怅忧愁的相思之情李清照婚后不久,与赵明诚两地分隔,常以诗词代书信相寄,在这些作品中,她抒写出自己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对丈夫远离带给自己的离愁别恨。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种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整首词相思之情深深流露,将备受相思折磨的妻子的心理刻画得细腻入微。
吴世昌在《词林新话》曰:“填词之道,不必千言万语,只两句足以尽言,曰:‘说真话,说的明白自然,诚恳切实。
’惟有真,才能体现真性情。
”李清照词大都深情而率直,她以真实的笔触表现着自我,以其笔写其情,真实地展现了女性情怀。
三、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意境是诗词的生命。
它宛如神韵、韵味一样,是文学内在的精神气质对客观世界特殊的艺术把握。
李清照为词,是十分重视词境的。
她写词善于把思想和客观景物熔铸在一起以委婉的情思和超脱的襟怀构造出情景交融的深远意境。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词人南渡后期创作的一首代表作,全词满纸凄风苦雨,欲语犹咽。
一个“愁”字,贯穿全篇。
词上片开头七组叠字,由动作到环境、再到心情。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外到内,层层加深渲染了妇人之“愁”。
下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寥寥数字,就浮雕式地刻画了词人暮年哀愁悲苦,无依无靠的憔悴形象。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用景物烘托女主人公深沉的心境,形成物境心境交相染色,词情层层加浓。
“梧桐雨”典故来自白居易的《长恨歌》。
此典故充分表达了她夫死神伤的愁绪,进而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痛苦呼声,反问语,更具有意外之意,说明女主人公在这个“愁”之外,尚有更广泛更幽深的愁情,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驰骋想象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