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速度的测量与计算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备课参考 测平均速度

初中物理备课参考 测平均速度

第三节测平均速度要点精讲一、平均速度如果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距离s和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s Vt =二、平均速度的测量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2.实验原理:s Vt =3.实验过程:(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低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4)根据公式:sVt=算出平均速度。

(5)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的时间。

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4.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斜度,这样小车加速下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

5.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

相关链接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与选定的时间或位移有关,不同时间段内或不同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必须指明求出的平均速度是对应哪段时间内或哪段位移的平均速度,不指明对应的过程的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

典型分析1.“龟兔赛跑”新传:龟兔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条道路向同一目标前进,兔子半途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龟离目标很近了,撒腿就跑,结果龟兔同时到达终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这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B.在这段路程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C.在兔子睡觉前一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不相等D.无论如何,兔子的平均速度大于龟的平均速度【答案】D【解析】在兔子睡觉之前,兔子和乌龟运动的时间相同,乌龟通过的路程少,所以兔子的平均速度大;在整个过程中,兔子和乌龟通过的路程相同,用的时间相同,所以兔子和乌龟的平均速度相等;因此ABC说法正确;D的说法错误。

2.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5月1日拉开帷幕。

同在N城工作的小王和小林结伴自己开车一起去看世博会。

如图所示为他们在某一十字路口等红、绿灯后再次启动过程的频闪照片。

如何在初中物理中计算物体的速度?

如何在初中物理中计算物体的速度?

如何在初中物理中计算物体的速度?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计算物体的速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理解并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对于我们认识物体的运动规律有着关键的作用。

首先,咱们得明白啥是速度。

速度简单来说,就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如果一个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越长,那它的速度就越快;反之,如果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越短,速度就越慢。

那速度是咋计算的呢?速度的计算公式是:速度=路程 ÷时间。

用字母来表示就是:v = s ÷ t ,其中 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

比如说,有个小朋友骑自行车,在 2 小时内骑了 20 千米,那他骑车的速度是多少呢?咱们就用路程 20 千米除以时间 2 小时,得到速度v = 20 ÷ 2 = 10 千米/小时。

这就意味着这个小朋友平均每小时能骑 10 千米。

再举个例子,一辆汽车在 30 分钟内行驶了 30 千米,那这时候因为时间的单位是分钟,咱们得先把它换算成小时,30 分钟等于 05 小时。

然后计算速度,v = 30 ÷ 05 = 60 千米/小时,说明这辆汽车的速度是60 千米/小时。

在计算速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单位的统一。

路程的单位常见的有千米、米,时间的单位常见的有小时、分钟、秒。

如果路程的单位是千米,时间的单位是小时,那速度的单位就是千米/小时;如果路程的单位是米,时间的单位是秒,那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

有时候,题目可能不会直接告诉咱们路程和时间,而是通过一些其他的条件来让咱们间接计算。

比如说,告诉咱们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 5 米/秒,运动了 10 秒钟,那路程是多少呢?这时候咱们就可以用公式 s = v × t ,也就是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所以路程 s= 5 × 10 = 50 米。

还有的时候,会告诉咱们一个物体通过两段路程的速度和时间,让咱们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这时候可不能简单地把两个速度加起来除以2 。

【初中物理】速度的测量课件+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初中物理】速度的测量课件+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t 12s
初中物理
5.(2022贵州毕节中考,27,★☆☆)小明用玩具汽车测量平均
速度,让汽车在斜面上沿直线下滑,位置传感器每隔0.2 s记录
一次汽车的位置,如图所示。由图可知,汽车从A点运动到C
点的路程为 2.12(2.11~2.13) cm,BD段的平均速度为 0.1 m
/s,汽车由A点运动到D点的过程,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理由
(用v1和v2表示)。
初中物理
解析 (1)实验时,要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再利用速
度公式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所以实验的原理是v= s 。(2)小
t
车在AC段运动的时间为tAC=15:35:23-15:35:20=3 s,小车在AC
段运动的路程为sAC=10.00 dm-1.00 dm=9.00 dm=0.900 m,小
初中物理
4.(跨学科·体育与健康)(2024河南郏县期中,8,★★☆)某位选 手参加百米跑的成绩是12 s,经仪器分析:①该选手跑前18 m 用了3 s;②冲过终点的速度为10 m/s。则该选手百米跑的平 均速度是 ( C )
A.6 m/s
B.7.15 m/s
C.8.3 m/s
D.10 m/s
解析 百米跑的路程s=100 m,全程所用时间t=12 s,该选手百 米跑的平均速度v= s =100m ≈8.3 m/s。
sBD tBD
=
4.00cm 0.4s
=10
cm/s=
0.1 m/s;由图可知,该汽车由A点运动到D点的过程中,在相等
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所以该汽车不是做匀速直线运
动。
初中物理
6.(2024安徽皖东南六校期中,18,★★☆)小明在“测量小车 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 如图所示。

初中物理教案:测量速度的实验探究

初中物理教案:测量速度的实验探究

初中物理教案:测量速度的实验探究一、引言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物质的运动、能量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

在初中阶段,学生初步接触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探究,测量速度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篇教案将介绍一种针对初中学生的测量速度的实验探究方法,并详细阐述了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相关数据处理。

二、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旨在引导学生了解速度的概念、明确速度的测量方法,并培养他们正确运用工具及进行实验的能力。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实验原理1. 速度的概念: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距离。

其计算公式为:速度=位移/时间。

2. 实验装置:本实验采用直线型导轨、小车和计时器作为主要实验装置。

在导轨上标出等距离的刻度线,用来测量小车的位移。

3. 实验操作:小车从导轨的起点释放,经过一段距离后到达终点。

通过测量小车在不同时间内到达的刻度线位置,可以计算出小车在不同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和速度。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直线型导轨固定在平稳的桌面上,将小车沿导轨放置好,并保证导轨与水平面成一定角度,计时器准备就绪。

2. 实验操作:将小车放置于导轨的起点,并启动计时器,记录小车经过的刻度线位置以及对应的时间。

3. 数据记录:根据不同时间间隔内小车所达到的刻度线位置,可以计算出小车的位移和速度。

将数据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并标明对应的时间。

4. 数据处理:根据所测定的位移和时间数据,计算小车在不同时间间隔内的速度,并进行图示。

五、实验数据分析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绘制出小车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线,进一步分析实验结果。

1. 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速度-时间变化曲线,通过观察曲线的趋势,学生可以得出速度与时间成正相关的结论。

2. 速度和位移的关系: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速度-位移变化曲线,学生可以根据曲线的形状,分析出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第一章第4节 速度的测量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4节 速度的测量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从公式
可知
测算平均速度一般需要测量路程(s)和时间(t)两个物理量。 在公路一段固定距离的路段两端分别放置一个摄像头,当车辆经 过这两个摄像头时,都会被拍照。系统根据这两张照片的拍摄时 刻就能算出车辆通过这段距离的时间,从而算出车辆的平均速度。 这就是区间测速的原理。
课题体验
滚动的足球、下落的雨滴它们的速度有什么变化?
想想议议
1.滑滑梯时做什么运动? 2.滑滑梯时,从上到下速 度怎么变化?
3.怎样测量下滑的平均速 度呢?
课堂探讨
速度公式
刻度尺 (测量路程S)
停表 (测量出运动时间)
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 提出问题: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猜想与假设: 小车的速度越来越快。 实验原理:
器材: 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挡板。
算出小车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
车从斜面顶端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 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 上半段路程S2的平均速度v2.
某同学想测出小车在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提 出可以把小车从斜面的中部开始释放,进行测量。想 一想:这样测得的平均速度与上面的实验中小车在下 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说明原因。
课堂小结
(教材27页)
1.要测量某同学从滑梯顶端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需要 测量哪些物理量?用什么测量工具?
答:需要测量的物理量:下滑的路程s,下滑的时间; 该测量中用到的测量工具:卷尺和停表。
(教材27页)
2.某同学利用如图1.4-5所示的装置测量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 速度。让小球从A点由静止开始沿斜面运动,并记录小球在A、 B、C三个位置的时刻。小球在AB、BC、AC各段运动的平均速 度分别是多少?

初中物理有关速度的计算

初中物理有关速度的计算

初中物理有关速度的计算物理速度的计算方法是初中物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是关于速度计算的详细解析,包括速度的定义、速度的计算方法和相关例题。

一、速度的定义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用物理符号v表示,单位是米每秒(m/s)。

二、速度的计算方法1.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平均速度指物体在时间区间内所做位移平均值与时间间隔之比,用公式表示为:v=Δs/Δt其中,v表示平均速度(m/s),Δs表示位移(m),Δt表示时间(s)。

2.瞬时速度的计算方法:瞬时速度指物体在其中一瞬间的速度,用公式表示为:v = ds / dt其中,v表示瞬时速度(m/s),ds表示物体在很小时间间隔dt内所运动的位移。

三、速度计算的常见例题1.例题一:小明用自行车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向东骑行2小时后又向北骑行3小时,求小明从起点到终点的位移和平均速度。

解答:位移∆s由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两个位移组成。

先计算水平方向的位移:∆s₁ = v₁ * t₁ = 20 km/h * 2 h = 40 km再计算垂直方向的位移:∆s₂ = v₂ * t₂ = 0 km/h * 3 h = 0 km所以总位移为:∆s = √( ∆s₁² + ∆s₂² ) = √( 40² + 0² ) = 40 km平均速度为:v = ∆s / ∆t = 40 km / 5 h = 8 km/h2.例题二:小刚用汽车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以边长为2千米的正方形运动,求小刚行驶过程中的瞬时速度。

解答:由于正方形四条边等长,所以边长为2千米的正方形的总位移为:∆s = 4 * 2 km = 8 km小刚行驶过程中的时间为:∆t = ∆s / v = 8 km / (80 km/h) = 0.1 h = 6 min所以小刚每6分钟瞬时速度为80 km/h。

四、总结速度是物理学中关于物体运动的重要概念之一、初中物理中涉及速度的计算一般包括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计算。

初中物理教案测量速度的方法与实验

初中物理教案测量速度的方法与实验

初中物理教案测量速度的方法与实验一、引言测量速度是初中物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测量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距离,我们可以准确地评估物体的运动状态。

本教案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测量速度的方法与实验,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速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二、方法一:平均速度法1. 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运动的总距离,计算出其平均速度。

2. 实验步骤:a. 准备一个直线跑道,长度为已知值D。

b.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取一个小球作为实验对象。

c. 学生将小球从跑道的起点处释放,并用计时器记录小球经过终点所用的时间t。

d. 根据已知距离D和所用时间t,计算出小球的平均速度v。

3. 实验记录表格:| 小组编号 | 已知距离D (m) | 所用时间t (s) | 计算出的平均速度v (m/s) ||----------|--------------|---------------|------------------|| 1 | | | || 2 | | | || ... | | | |4. 实验结果分析:a. 学生们可根据实验记录表计算出各组小球的平均速度。

b. 学生们应该发现,小球在相同距离下,所用时间越短,其平均速度越大。

5. 实验讨论:a. 学生们可讨论实验过程中可能引起误差的因素,例如计时不准确、摩擦力等。

b. 学生们可探讨如何改进实验方法,以提高测量速度的准确性。

三、方法二:瞬时速度法1. 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在某一瞬间的位置变化,计算出其瞬时速度。

2. 实验步骤:a. 准备一条直线跑道,长度为已知值D,并在跑道上规定几个测量点。

b. 让学生选择一个测量点,并在该测量点上放置一个光电门。

c. 将小球从跑道的起点处释放,并保持其运动方向通过测量点的光电门。

d. 光电门将记录下小球通过的时间点,学生们可将这一时间记录下来。

e. 将小球放置在其他测量点上重复上述步骤,记录下不同测量点的时间点。

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课件

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课件
的,不能认为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速度的
大小与物体的路程和时间无关。
感悟新知
知识拓展:
知2-讲
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① s-t 图像: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路程,图像表示
物体运动的路程 时间变化的规律。( 图 3 )
② v-t 图像: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速度,图像表示
物体运动的速度 时间变化的规律。( 图 4)
知2-导
1.在物理学中,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意相同时间内,
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是速度不变的运动。
感悟新知


知2-讲
3.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计算公式 v= ,
推导公式:路程 s=vt,时间 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任意时刻、任意位置的速度都是相同
0.5 m/s。
0.2 m/s; vBC=_____
______s;v
1
AB=______
感悟新知
知4-练
(4)由实验可以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

越______,是在做__________
变速直线 运动。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停表,如果让小
车过了 A 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 AC 段的平均
路程, t 一定是物体通过路程 s 所用的时间,包括物体在
运动过程中间歇的时间。
感悟新知
知3-讲
特别提醒:
平均速度与速度的平均值:
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描述的是物体在某段时间内运

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应根据公式 v= ,用总路程除以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