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的说课稿

合集下载

《陋室铭》教案说课稿

《陋室铭》教案说课稿
写作特点
运用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 采用压韵和韵律感极强的写作方式,读 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让人回味无穷。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熟悉文本, 感受文章的音韵美和节奏美。
问答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 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讨论法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章中 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作者的 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
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堂互动
设计有趣的课堂互动环节,如 知识竞赛、角色扮演等,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PART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REPORTING
课堂表现评价
学生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 回答问题、小组讨论、朗读等环
节,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课堂氛围
留意课堂的气氛,包括学生的情 绪、师生互动情况,以及学生之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文学家、哲 学家,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 易合称“三杰”,其诗文俱佳,有很高 的艺术成就。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陋室铭》的基本内容,理解作 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主旨;培养学生 阅读古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体会刘禹锡高洁的情操和安 贫乐道的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 观和人生观。
反思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反思教学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 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全面发展。
提升自我
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积 极参与教育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陋室铭》的说课稿

《陋室铭》的说课稿

《陋室铭》的说课稿《<陋室铭>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陋室铭》。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陋室铭》是唐代刘禹锡所作的一篇托物言志的骈体铭文。

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这篇铭文语言优美,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同时,它也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对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我所授课的对象是初中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提高。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但同时也存在注意力不持久、学习积极性容易受挫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生能够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疏通文意。

(3)学生能够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翻译、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和魅力,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体会本文语言简练、意境优美的特点。

陋室铭说课稿

陋室铭说课稿

陋室铭说课稿一、说教材《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部脍炙人口的代表作,收录于《全唐诗》中。

本文在课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诗人身处陋室,却悠然自得、志存高远的精神风貌。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追求,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淡泊明志、安贫乐道的品质。

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句)描述陋室的环境,表现出诗人身处其中的恬淡宁静;第二部分(5-8句)通过对比手法,突出诗人的高尚品质;第三部分(9-12句)以诗人的志向收束全文,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

《陋室铭》在教材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 传承文化: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品格:教育学生要淡泊名利,追求高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 提升审美:通过品味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4. 学习写作技巧:本文运用了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会本文中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结构,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运用对比、联想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的高尚品质,培养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情操。

(2)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学习课文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高尚品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

(2)如何运用对比、联想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陋室铭》说课稿

《陋室铭》说课稿

《陋室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刘禹锡的《陋室铭》。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所选的文言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

《陋室铭》是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时所作的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

作者借“陋室”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这篇铭文语言优美,句式整齐,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具备了初步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但是,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对于抽象的情感和哲理的理解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积累文言词汇。

理解文章内容,能够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言词汇和句子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旨。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陋室铭》的说课稿

《陋室铭》的说课稿

《陋室铭》的说课稿《<陋室铭>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刘禹锡的《陋室铭》。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铭文通过对陋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全文仅 81 个字,语言优美,韵味深长,是古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

这篇文章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它不仅能够让学生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能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但是,对于文言文的语法、词汇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陋室不陋”的深刻内涵。

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文意,体会情感。

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六、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学习:1、诵读法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

《陋室铭》的说课稿

《陋室铭》的说课稿

《陋室铭》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刘禹锡的《陋室铭》。

咱们先来说说这篇文章的地位和作用。

《陋室铭》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它短小精悍,语言优美,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对于学生们来说,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能让他们感受到古人的高尚情操,从而受到思想上的熏陶。

接下来谈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要让学生们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能准确流畅地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上,通过诵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呢,就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再说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当然是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难点则在于领悟作者借陋室表达的情怀,以及理解这种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那咱们说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上,我会采用诵读法、点拨法和情境教学法。

让学生们多读多悟,我在关键处加以点拨,再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学法呢,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我打算这么安排。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给学生们讲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我去一个朋友家做客,他家房子不大,装修也很简单,但是一进去却让人感觉特别温馨舒适。

我就问他:“你这房子看起来普普通通,怎么这么让人喜欢呢?”朋友笑着说:“房子不在大小,不在豪华,关键在于住的人心情好不好。

”讲完这个故事,我就问学生们:“你们觉得房子的好坏取决于什么呢?”从而引出今天的课文《陋室铭》。

然后是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让学生们自己朗读课文,圈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再通过小组合作或者查字典的方式解决。

我会在黑板上重点强调一些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词,比如“馨”“牍”等。

接下来是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我会让学生们对照注释,逐句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小组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巡视各个小组,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

比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一句,学生可能不太理解“上”和“入”的用法,我就会给他们点拨:“上”在这里是长到的意思,“入”是映入,这两个字把静态的景物写活了,展现出陋室环境的清幽。

陋室铭说课稿(优秀7篇)

陋室铭说课稿(优秀7篇)

陋室铭说课稿(优秀7篇)《陋室铭》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地位和作用《陋室铭》选自河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注重学生人格修养,力求以伟人的人格魅力陶冶学生道德情操。

本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体现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文章句子两两相对,读起来朗朗上口,学习本文,可以使学生感受韵文语言魅力,增强语感,并在处世态度上有所收获。

(二)教学目标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文章背景,能说出重点词句含义,达到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结合活动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高尚的节操,学习诗人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陋室铭篇幅简短,语言优美,读起来富有乐感,因此把多形式的朗读、读出感情定为教学重点,以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让学生在朗读中欣赏文章韵味。

把如何理解短文寓意定为教学难点,在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上给学生一些启示。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二十多篇文言文后,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古文学习方法,能够结合注释进行自学,应给出自我展示、解答疑问的机会。

但在朗读功力上有所欠缺,需在老师示范下多次诵读。

此外,学生对文章写作背景不太明确,需在活动单导学案上出示相关介绍。

三、说教法和学法在教法上,本课陋室铭主要采用朗读法、点拨法、练习法等。

诵读法:无论是字音的。

明确、节奏的把握,还是感情的体会,都可在诵读中有效实现,在教学过程中,齐读、个读与示范读交叉进行,在读中学,加深印象,达到熟读成诵。

点拨法:文言文的一大知识在于词句理解,对个别学生理解有偏差甚至弄不懂的词句,我会适时点拨,使学生彻底理解。

练习法:针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可在合作翻译后出示练习题,趁热打铁,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陋室铭》说课稿精选

《陋室铭》说课稿精选

《陋室铭》说课稿(2)《陋室铭》说课稿精选9、拓展练笔仿《陋室铭》的文体,练习写一篇《XX铭》的文章,可写文言文,也可用现代文。

同时给一篇范文,启发学生思路。

《陋室铭》说课稿二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陋室铭》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是一篇精读课文。

因短小,一课时学习完毕。

2、教学目标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培养文言语感,能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粗知文意,让学生自主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章。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言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目标定为:(见教案)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三、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课我主要采用诵读法、情境导入法、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说学法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因此,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阅读法、合作探究法,学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在赏析课文内容时,采用合作探究阅读法,这样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2、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3、诵读从三个层面朗读感知文本:从三个层面朗读感知文本:生自由读,扫除文字障碍,师范读,从字音、节奏、语气方面做示范。

生齐读。

4、学生翻译。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忙指正,师适时指导,归纳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陋室铭》的说课稿《陋室铭》的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陋室铭》是编排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

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这个单元课文还有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的《桃花源记》,有介绍表现古人高超技艺的《核舟记》,有描述理想社会,引人深思的《大道之行也》,以及杜甫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望岳》、《春望》和《石壕吏》。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一)学情分析: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二)相应对策:教师示范背诵,形成师生竞赛;通过互动板书设计,指导学生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诵读文言文的习惯;用游戏法来进行背诵竞赛。

(三)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

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2、一对一互译课文;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三、教学方法的采用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游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

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及游戏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四、教学设计一、导入1、教师吟诗《竹枝词》让学生猜猜它的作者:“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大家熟悉吗?它的作者是谁呢?(刘禹锡)关于他的诗我们还学过哪些?(《秋词》)那么大家一起试背这首诗。

刘禹锡他不仅诗写得好,而且文写得也不赖,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它就是《陋室铭》。

(板课题)2、题解“陋室”好理解吧?那么谁来告诉我什么是“铭”?(看课文注解)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了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作者简介1、对于刘禹锡,同学们除了以上的了解以外,还了解他什么呢?2、学生介绍。

3、师点拨重点文学常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

唐朝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

永贞元年,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刘禹锡不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学思想家,也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的出色诗人。

他的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个别朗读—学生评读(重在读准)2、我们在读古文时,不仅要把它读准来,而且更重要的要将它的节奏读出来。

师展示范读录音,并请学生把课文朗读的节奏标注出来。

3、集体朗读,读出节奏。

四、整体感知1、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参考书、工具书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读课文并合作理清每个字词句的意思,整体理解课文。

如果疑难之处小组无法解决,就请大家作好记号待我们一起解决。

(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师引导学生解决。

名:著名、闻名天下灵:灵性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鸿儒:知识渊博的人。

白丁:平民,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素琴: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琴,指那种自娱自乐的弹琴。

丝竹:指宫廷中那种音乐,是歌舞生平的靡靡之音。

何陋之有:有何之陋指没有什么简陋的。

(这些作好准备)3、让一名学生翻译课文。

五、理解分析1、对课文内容,我们已大致有了了解,现在我们一起看看,课文中的“陋室”真的“陋”吗?从课文哪句可以看出来?(斯是陋室,唯吾德馨)2、(如何理解这句话?)在这句话中“陋室不陋”关键的理由是什么?(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的品德高尚所以陋室就不显得简陋了。

)(德馨,就是品德高尚,那有怎样的高尚品质呢?下面若学生以归纳出了就顺水推舟说:有这样的高尚品质陋室就不陋了,但接下面3;若学生未说出来,可以说:虽然我们一下子没有归纳出来,没事,课文中应该有我们可以找答案的地方吧?在哪里?(后几句)那留着我们待会再归纳,现在先来看看,接下面)——(板书)3、课文一开始就没写“德馨”而是写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写这些有什么作用?(以山和水做比兴引出了德馨,如果把山和水看成是陋室的话,那么仙和龙就是德馨了)——板书(山(仙)水(龙)——比兴)4、齐读这两句,试背这两句5、既然陋室不陋是因为德馨,那么课文哪些句子具体描述了“德馨”呢?它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呢?试分析一下(板:具体描述)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从青的角度写,写出了环境之雅。

这里这种相接的句子,字数相同,意思相对,这种句式称为骈句,修辞上又称为对偶句。

(板书:环境优雅)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从交友的角度写,他交的朋友多不多?(不多)从哪里看出来?(上句)交哪些朋友?只限于学识渊博之士。

这里写出了交往文雅(板书“交往之雅”)师补充:在刘禹锡写此文时,唐朝正一天天衰弱下去,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情趣角度写,写出了情趣之雅(板书:情趣高雅)“我”的品德高尚,刘禹锡从环境、交往、情趣三个方面具体进行了描述。

其实这篇文章在写作时有他的写作背景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

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而刘禹锡写此文时,唐朝正一天天衰落下去。

当时朝廷宦官当道,其中牛、李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

象刘禹锡的被扁就是深受其害(展示被贬时做的诗)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

刘禹锡对此忧虑不已,但却回天乏术,只得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无丝竹之乱耳”写出了他对于这些庸俗的官僚灯红酒绿的生活的.鄙视,而“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一样,“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交友的限制更加深了那一点味道,而“无案牍之劳形”则明显的表现了与唐朝士大夫中入世的思想相背的出世的消极情绪。

好,讲了这么多,下面我们读这几句,再看板书的关键词试背这几句吧。

6、后几句“南阳——何陋之有?”是不是具体写陋室的?那有什么用呢?它是不是画蛇添足之笔呢?(不是,它以古代圣贤例子类比自己,表现了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最后,又引用孔子的一个典故,这里的“何陋之有”语言发生了倒装应该是“有何之陋”,实际上这句话的原句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君子居住在里面,房子有什么简陋呢?作者这里就将君子类比自己了,那种高洁傲岸的情操朝露无疑。

君子甘愿住在这个简陋的房间中且不感觉简陋,可看出他有什么样的高尚品质呢?(安贫乐道)这么说来,它不是画蛇添足反而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呢!)(板书:诸葛庐、子云亭、孔子何陋之有、自比言志)试背这两句小结:课文中作者以正面描述和侧面反正“有德者居之,陋室不陋”的观点,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评价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情操和情趣的?谈谈你的看法。

六、总结本文作者借助陋室为文,寄托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这种借助一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的写法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在课文中作者的思想在现代社会既有它积极的地方也有消极之处,希望我们能一分为二的看待这个问题,让精华为我所用。

下面请再让我们好好的读读课文吧。

七、齐读课文,试背课文。

八、板书陋室铭引出主题山(仙)、水(龙)比兴德馨具体描述环境优雅托交往文雅陋室不陋物情趣高雅言总结全文诸葛庐类比君子居之志子云亭何陋之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