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民族乐器二位顶级大师介绍
民族乐器之板胡篇

民族器乐之板胡篇板胡概述板胡是我国弓弦乐器-胡琴家族的一员,它是伴随着地方戏曲梆子腔的出现,在胡琴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其琴筒上的面板由桐木板制成,故名“板胡”,又称秦胡,大弦和瓢等。
板胡在中国大约有300多年的历史,品种繁多,音色明亮,高亢。
是我国多种梆子腔戏曲,北方戏曲和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
20世纪50年代后,又用于独奏,器乐合奏。
深受广大人民喜爱,流行于西北、华北、东北、东北各省区,尤以陕西、甘肃、山西等省最为盛行。
最初,板胡主要流行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当地的许多地方戏曲和曲艺,比如像河北梆子,评剧、豫剧、秦腔等都是用板胡作为主要伴奏乐器的。
由于板胡和中国的戏曲、曲艺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因此它在演奏戏曲、曲艺音乐时最能发挥自身的特长,在地方戏曲和曲艺伴奏中,各地区的板胡善于表现各自不同的风格,富有独特的地方色彩。
板胡特点板胡和中国其它的胡琴类乐器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音量大,音色清脆嘹亮,尤其擅长表现高亢,激昂、热烈和火爆的情绪,同时也具备优美和细腻的特点。
板胡形制大部分与二胡相同,主要区别在琴筒和千斤。
琴筒又叫瓢,圆筒形,用椰子壳制作,也有用木质、铜质或竹筒的。
琴筒前口蒙桐木板是板胡发音的关键。
板胡的音色特别清澈响亮,富有乡土气息,在乐队中它常是各种伴奏乐器的领弦,在弦乐中担任高音声部。
弓杆比二胡弓子长而粗,弓毛多而坚硬。
千斤又称腰马,用牛角或红木制作,与二胡千斤所用材料不同。
琴弦为丝弦或钢丝弦。
板胡有多个品种。
除用于独奏、合奏的板胡外,还有高音板胡(又称河北梆子板胡或评剧板胡)、中音板胡(又称河南梆子板胡)、秦腔板胡(又称胡呼)、山西板胡(又称晋中板胡)。
它们在琴筒大小、琴杆粗细、弦轴长短、琴弦的使用及音色等方面,各有差异。
另外还有用于绍兴高调中的板胡和用于广东音乐、戏曲、曲艺中的椰胡。
板胡定弦法板胡传统的定弦法,有五度和四度两种。
定弦高度多依据伴奏的戏曲和演唱者的嗓音而定。
在民族乐队中定弦为d2、a2,音域d2~g4。
二胡制作名家以理论根基解读二胡演奏需求发展趋势

⼆胡制作名家以理论根基解读⼆胡演奏需求发展趋势任建⼀,现为乐海乐器⼆胡制作⼯艺总监,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制作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著名⼆胡制作⼤师、国家⾼级⼯艺师王瑞泉先⽣⼤弟⼦,曾在苏州民族乐器⼀⼚⼯作。
⼏⼗年积淀,在⼆胡⼯艺制作、声学鉴定、理论研究、演奏教学等⽅⾯都有很深的造诣,其监制的⼆胡被宋飞⽤于个⼈演奏会、央视现场表演,2009年章海玥参加CCTV民族乐器⼤赛⼆胡独奏决赛选⽤的⼆胡也是出⾃其⼿。
任建⼀:民族乐器⼆胡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深受⼴⼤群众的喜爱。
作为民族乐器⼆胡产品,在近百年的制作历史中,已形成南北⼆胡制作体系。
南⽅以六⾓琴为主,但北⽅还保留和崇尚前⼋⾓后圆⼆胡的形制习惯。
从⼆胡乐器的鉴赏上来看,⽬前还停留在南⽅琴、北⽅琴;苏州琴、上海琴、北京琴……的概念,其实就是地域⽂化的产物。
它⽆⾮差别在⼯艺、造型、形制、声⾳风格等。
如果从乐器本质属性来看,关键在⼆胡声⾳的不同取向。
南⽅追求委婉细腻、圆润纯净、优美的声⾳特点,可以⽤“柔美”来形容,北⽅追求豪放直率、⾼亢明亮、粗犷的声⾳的特点,可以⽤“刚直”来形容。
然⽽声⾳过“柔”则靡,过“刚”则硬,并且在⼆胡⼯艺制作上就必须根据⼆胡的声⾳取向来设定造型结构和⼯艺⽅法,以达到其追求的声⾳取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民族⾳乐多元化的融合,当今⼆胡的演奏已逐步形成整合⼆胡演奏艺术向共性发展的趋势。
从演奏曲⽬的⾓度分析,纯地⽅性⾳乐的表现已提升为风格性⾳乐特点,采⽤纯⾳乐艺术⼿法来表现⼆胡⾳乐,融⼊了现代⼈对民族⾳乐的审美情趣,并且形成中西合璧的⾳乐创作倾向。
假如从南北⼆胡⽂化的⾓度去审视,必然形成南北结合的可能性,以达到⼆胡“刚柔相济”、“柔中带刚”的声⾳取向,来适应⼆胡演奏发展的需要,满⾜专业演奏界的追求。
延伸:“甲天⼀”品牌⼆胡是任建⼀⽼师在乐海担任⼯艺总监以来,与公司董事长宋从甲合⼒研发的新型产品,是其“南北融合”理论的成功实践。
“甲天⼀”系列融合南北⼆胡产品的优点,以南⽅苏式琴作为形制主导,并突破了传统以制作师姓⽒签名落款在产品上的俗套,采⽤⼈⽂艺术化的“甲天⼀”作为艺名,各取开发者名字中的⼀个字,冠以“甲”,落款在精品专业⼆胡系列产品上,为推动中国民族乐器⼆胡的发展,冲破门户的桎梏,打破地域的局限,南北联姻做出突出贡献。
民族乐器演奏家简介

民族乐器演奏家简介笛、箫1、张维良老师简介张维良:男、1957年11月出生。
笛子演奏家、教授、硕士生导师,著名笛箫演奏家、教育家。
现任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主任、中国竹笛学会会长、北京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副主任。
1982年获全国民族器乐比赛笛子组第一名;1983年创作的笛子独奏曲《太湖春》获中国音乐学院首届创作比赛一等奖;1987年获海内外江南丝竹比赛集体一等奖;1988年创作的笛子独奏曲《南韵》获全国第六届器乐作品创作比赛三等奖;1995年CD专辑《箫的世界》获中国金唱片奖;2000年舞蹈《庭院深深》获中国电视舞蹈比赛一等奖(担任音乐创作);2001年古筝与电子音乐《沧浪秋吟》MTV获中央电视台“新光杯”一等奖(担任音乐创作);2002年获北京市“德艺双馨”奖;2003年创作的男子独舞《竹梦》音乐获“桃李杯”全国舞蹈大赛音乐创作一等奖。
出版著作《笛子演奏法》、堂内录制了个人笛子独奏专辑《惊破梅心》和琴箫专辑《云水吟》、《琴箫引》,被音乐界推崇为精品。
他几度出访日本、美国、新加坡、朝鲜及港澳地区,他的名字多次被编入当代名人录·········3、沈英彪老师简介1970年生于杭州。
从小就表现出非常的音乐天赋,能熟练演奏笛子、口琴、二胡、吉他等乐器。
先后师从中国著名笛箫演奏家罗守诚先生、著名笛箫演奏家陈杭明先生研习笛箫,并得到中国音乐学院张维良教授的指点。
他演奏的洞箫音色纯美、韵味隽永、除了继承了传统的洞箫演奏风格以外,更注重和发扬洞箫音乐的严谨性。
在虚心向老师学习的同时,他还刻苦钻研洞箫的演奏技巧,并成功运用深厚的气息控制力,将洞箫的音域拓宽至三个八度,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洞箫的表现力。
其论文《浅谈箫的音域》、《走进箫的自由王国》发表在2003年4月期《乐器》杂志及中国民族音乐在线网。
凭着对洞箫艺术的一腔热爱和执着,他不断研习各派特点,取各家之长,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含蓄优美,儒雅细腻的演奏的风格及严谨规范、循序渐进的学院式教学体系。
河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52.
传统美术
7人
蔚县剪纸
张家口蔚县
焦新德
男
汉
46
53.
丰宁满族剪纸
承德丰宁满族自治县
石俊凤
女
满
47
54.
彩扎(永清秸秆扎刻)
廊坊永清县
徐健
男
汉
27
55.
衡水内画
衡水桃城区
张汝财
男
汉
60
56.
衡水桃城区
王自勇
男
汉
42
57.
河北省群众艺术馆
刘恩昌
男
汉
49
58.
曲阳石雕
保定曲阳县
刘红立
男
汉
43
59.
60
5.
福新村音乐会
廊坊文安县
董治标
男
汉
49
6.
唐山花吹
唐山唐海县
姚希呐
男
汉
42
7.
冀东民歌
唐山市
刘荣德
男
汉
77
8.
十里铺音乐会
保定雄县
董春水
男
汉
49
9.
延福屯音乐会
保定高阳县
高进生
男
汉
53
10.
花张蒙道教音乐
保定定州市
冯英占
男
汉
41
11.
广宗太平道乐
邢台广宗县
张俊华
男
汉
66
12.
传统舞蹈
2人
沧县狮舞
沧州沧县
尹春山
男
汉
58
13.
芦春玲
女
汉
54
14.
建国后具有影响力的笛子名家介绍

建国后具有影响力的笛子名家介绍展开全文(按笔划顺序排列)王次恒(笛子)浙江杭州人,1984年毕业於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
师从赵松庭、曾永清、蓝玉崧、王铁锤。
王次恒的演奏融合了南北两派,醇厚圆润、典雅华丽,又高亢明亮、粗旷豪放,南北并重,刚柔相济,极富有个性。
1982年,他创作的笛子曲《桑园春》获中央音乐学院民乐作品三等奖,1987年,在首届全国广东音乐邀请赛上获演奏一等奖,1989年在首届全国民族器乐电视大奖赛中获二等奖,同年7月在朝鲜第十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笛子独奏最高金奖。
1988年他和作曲家张小夫合作完成的大型笛子协奏曲《咏春三章》演奏技法有很大的突破,首创了「卡腔」、「滚奏」等新的笛子技巧。
王铁锤(笛子)河北定县人。
他的演奏具有浓厚的民间音乐基础,具有河北吹歌那种清新刚健和富有戏曲唱腔的艺术风格。
他擅长吸收民间音乐表演特点,演奏时常常根据自己的积累,随意加花,润色旋律。
他的创作主要是根据河北民歌梆子、老调丝弦的曲调素材,后期也广泛学习少数民族音乐,并创作了一些笛子曲。
他吹奏的笛子音色醇厚、朴实,指法技巧的运用华而不俗。
代表作品有《赶路》、《庆丰收》、《摘棉花》、《晚归》、《油田的早晨》等,出版有《笛子独奏曲选》专集。
孔建华(笛子)河南中牟县人。
他的演奏是处南北之间,带有中原地区的特点,受楚剧、曲剧影响较多,富有中州音韵。
1965年他创作并演奏笛子独奏曲《故乡的回忆》获得笛坛的好评。
乐曲富有叙事性,曲调流畅、舒展,他较好地运用了滑音和腹颤音,来表现回忆旧社会故乡人民受苦难的曲调。
他所吹奏的乐曲音色清丽、典雅,以纯朴、简练取胜。
代表作品有《故乡的回忆》、《草原牧歌》、《小河淌水》、《农村新貌》等。
尹明山(笛子)安徽锡山县人。
自幼眼盲,16岁跟民间艺人林剑楼学艺,26岁以卖艺为生,经常演奏《瞎腔调》、《叠断桥》等民间曲牌,用笛子、唢呐给办婚丧喜事。
他掌握大量的安徽淮北一带的民间音乐曲牌,1949年后他将一些曲牌整理为笛子曲,如《凡字调》、《百鸟引》等,均为广泛流传的曲目。
民族音乐大师刘北茂的创作生涯

民族音乐大师刘北茂的创作生涯作者:李新宇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5期【摘要】刘北茂从1940年首创二胡独奏曲《汉江潮》起至1980年创作《流芳曲》止,整整40年间共创作了迭百余首的二胡曲。
他一生教乐育人,被誉为“民族音乐大师”。
【关键词】刘北茂、民族音乐大师、创作生涯刘北茂被誉为“民族音樂大师”,他以二胡作曲家、演奏家和教育家三种身份为我国二胡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本文通过其兄长的深刻影响、个人音乐生涯、二胡独奏曲创作三个方面,阐释刘北茂先生的创作生涯。
一、兄长影响刘北茂“7岁丧母,11岁丧父,全靠两兄抚养成人,手足感情之深,非一般兄弟可比”。
作为三兄弟中年龄最小的刘北茂,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两位兄长的深刻影响。
长兄刘半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刘北茂在思想上对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的接受与倡导便主要受益于他;二兄刘天华是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事业的开拓者,刘北茂在音乐道路上的启蒙与规范则依赖于刘天华的教导。
刘北茂并非自幼立志从事音乐,他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英文系,最终走上音乐之路,与其兄长刘天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他曾回忆说:“我作为他(指天华)所指导的军乐队和丝竹合奏团的一名成员,不仅学会了二胡、琵琶、笛子等民族乐器,而且还吹奏过黑管、长笛、短笛和小号等西洋铜、木管乐器;此外,我还在他班上学习了‘乐歌’的正式课程,因此为我在中西乐器的演奏和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由此可见,刘北茂在乐器演奏及音乐创作方面的十八般武艺皆是直接受教于刘天华,为其后期从事音乐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
二、音乐生涯刘北茂坚定以音乐作为毕生追求,是在刘天华去世以后。
为继承刘天华的遗志,刘北茂专攻二胡演奏和创作。
他广泛涉猎古今中外各类音乐,从我国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并密切关注每个历史时期音乐创作的动向,创作出了一百多首二胡作品,如《汉江潮》、《小花鼓》、《欢乐舞曲》、《良辰》、《美丽的包河》等,其音乐以优美动听的旋律展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感染力,不仅被广范传播,且令权威作曲家叹服。
河北梆子直隶老派介绍(1)

河北梆子直隶老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 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与推广
演出和比赛
01
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演出和比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河北
梆子直隶老派,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媒体宣传
02
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
印象。
丰富的情感表达
演员在表演中充分运用声音、面 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传达角色的
喜怒哀乐,引发观众共鸣。
独特的表演风格
直隶老派河北梆子以其粗犷、豪 放、激昂的表演风格著称,展现
出燕赵大地的地域文化特色。
身段、手势、眼神等表演要素
1 2
身段灵活多变
演员在表演时身段灵活,能够根据不同角色和情 节做出相应变化,如挺拔、柔美、矫健等。
06
河北梆子直隶老派在当代的影响与发展
对当代戏曲艺术的影响
丰富了戏曲艺术的表现力
河北梆子直隶老派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和音乐风格,为当代戏曲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丰富了戏曲艺术的表现力。
促进了戏曲艺术的创新
河北梆子直隶老派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创新发展,为当代戏曲艺术带来 了新的启示和借鉴。
象征意义
道具在河北梆子直隶老派中具有丰富的象征 意义。例如,马鞭代表骑马,船桨代表行船 ,通过这些道具的运用,可以生动地表现出 人物的行动和情节的发展。同时,一些特定 道具还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如宝剑代表英 勇善战,花篮代表美好爱情等。
舞台美术设计风格
传统舞台美术风格
河北梆子直隶老派的舞台美术设计以传统为 主,注重营造浓郁的戏曲氛围。舞台布景通 常采用写实的手法,通过绘制山水、楼阁等 背景来展现剧情发生的场景。同时,灯光和 音效的运用也力求营造出符合剧情需要的氛 围。
河北梆子名家毕和心

毕和心多次率团参加国际艺术节,将河北梆子带出国门,走向世 界。
举办海外演出
他在海外举办多场河北梆子演出,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高 度评价。
开展文化交流
毕和心积极开展与海外艺术家的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中外文化的 互动与融合。
05
毕和心与其他艺术家的合 作与交流
与其他剧种的交流合作
京剧
艺术风格
毕和心的表演风格以激情四溢、刻画 人物细腻入微而著称。他善于通过唱 腔、身段、表情等多种手段,将角色 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获奖荣誉与社会影响
获奖荣誉
毕和心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戏曲比赛的大奖,如“梅花奖”、“文华奖”等 ,这些荣誉是对他艺术成就的肯定。
社会影响
作为河北梆子界的代表人物,毕和心不仅推动了河北梆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还 通过自己的表演和教学活动,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河北梆子表演人才。他的艺术成 就和社会贡献,为河北梆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毕和心与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程砚秋等都有过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共同探讨戏曲艺术,促进了河北梆子与京剧的交融。
评剧
与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等合作,互相借鉴表演技巧和艺术风格, 丰富了河北梆子的表演内涵。
豫剧
与豫剧名家常香玉等交流频繁,共同探讨戏曲唱腔和表演技巧,对河 北梆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与不同艺术领域的跨界合作
02
河北梆子剧种介绍
河北梆子起源与发展
起源
河北梆子起源于山陕梆子,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演化而成,最早形成于清道 光年间(1821—1850年)。
发展
河北梆子在清末民初时进入兴盛时期,此时北京、天津等地涌现出了一批优秀 的河北梆子演员和班社。同时,河北梆子也开始与京剧、豫剧等剧种进行交流 与融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谢荣堂个人艺术简历谢荣堂,男,68岁,1948年出生于石家庄市,原籍河北省定州市,1972年在石家庄文工团任演奏员,师从河北省歌舞剧院王占美,梆子剧院潘忠录,1973年拜全国著名笙演奏家胡天泉大师为师。
1973年任笙独演奏员。
曾任乐队队长,舞台总监、业务主任,女子乐队队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笙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河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北省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巴乌、陶笛、笙专业委员会会长。
1972年在石家庄市文工团(现市歌舞团)任笙演奏员,1973年开始担任笙独奏员,1973年以来在河北省文艺舞台上演出各种笙独奏名曲,如《凤凰展翅》、《晋调》、《草原巡逻兵》、《红花遍地开》、《牧场春色》等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多次代表我团参加省会重大活动,第一届“河北之春”开幕式演奏笙独奏凤凰展翅。
振兴河北籍华侨中秋赏月晚会,为外宾演出笙独奏《凤凰展翅》等,并多次参加河北省一些大型活动演出,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河北电视台、石家庄市电视台多次播放。
谢荣堂除了演奏名家大曲之外,并且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创作和改编了一批笙独奏曲,例、《年轻的朋友》、《铃儿响叮当》、《小雷锋》、《打虎上山》、《收割》、《油田晨曲》等。
以上曲目受到观众广泛欢迎及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其中部分曲目在省电台录制为专题播放。
《油田晨曲》79年在市独唱、独奏大赛中荣获“特等奖”80年在河北省首届独唱,独奏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小雷锋在市专业剧目作品创作中荣获创作三等奖。
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中央提出要提倡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民族文化,提倡高雅艺术,石家庄市文化局根据中央精神,1996年春节晚会要策划一台以弘扬民族文化,并有本地特点、本地风味、积极向上的大型文艺晚会,命名“庄韵”,由石家庄市文化局筹办石家庄市歌舞团承办,史学文局长和刘明华团长把河北吹打乐的任务交给了谢荣堂先生,要求既有民族民间色彩,又有时代精神,谢荣堂接到任务后非常重视,积极编曲、配器、组织排练,并多次向省内作曲家征求意见,得到了专家们的大力支持,并集定州、安国、井陉及省市各院团吹打高手三十余人,请河北省著名笛子演奏家、民乐指挥家王毓麟担任指挥,在团长刘明华的领导下,经过10余天的排练,在1996年春节“庄韵”晚会中隆重推出大型河北吹打乐《欢欢喜喜过大年》,受到全场观众、专家和省市领导的好评,省委领导上台和演员们握手,并称赞演奏的很好,有激情,整场晚会非常成功,专家们评价吹打乐是本场晚会最有分量的节目,市领导对这次演出非常满意,首次给予重点投资60万元,为歌舞团以后承办大型演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多年以来谢荣堂始终坚持音乐理论的学习和舞台演奏的艺术研究;曾多次应邀到河北艺术学校,天津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广播文工团、北京电影乐团和团体拜专家教授为师,与同行交流。
自学了(美国)劈斯顿所著,丰陈宝翻译的《和声学》,孙继南、周栓铨主编的《中国音乐通史》,以及配器法、民族和声、工尺谱等大量专业书籍,具备了进行艺术创作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位专业音乐工作者,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音乐是们的义务,自95年以来,谢荣堂利用一切时间、机会、收集、挖掘、研究民间素材,多次自费到定州、安国、徐水、藁城、井陉、抱犊寨等地收集拉花、吹歌、道乐资料都是河北的瑰宝,我们有责任将这些宝贵的遗产发扬光大,经过大量的工作,挖掘、整理、改编出一批既有传统特色又有时代感的精品,例如:《过大年》、吹歌《放驴》、《小二番》及部分道教音乐。
为了更广泛,更有效地推动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和提高,谢荣堂利用业余时间,自筹资金,组织省市院团吹打精英们成立了业余吹歌团,在无报酬、无补助的情况下,每晚坚持排练,排出来了一组群众喜闻乐见的吹打乐节目,如吹打乐《过大年》、河北吹歌《放驴》、管子独奏《大起板》,笛子独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唢呐独奏《一枝花》,吹歌联奏等,在农村、工厂、学校、彩色周末等无偿演出深受群众的欢迎及好评!有人问谢荣堂先生说:“老谢,别人都在挣钱,你们又不挣钱,这么忙活图什么”?谢荣堂先生说:“我们是精神文明的使者,是精神贵族,搞民族吹打乐的都酷爱自己的事业,节目演好了,观众高兴了,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奖赏。
为了参加河北99首届民间艺术节的大赛,二十多个人在盛夏之夜顶着酷暑,苦练了两个多月,终于在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为石家庄挣得了头功。
管子是河北吹歌中不可缺少的领奏乐器,在高雅的音乐中具有叙事抒情的功能,有极强的表现力,唐宋时期在宫廷教坊中是不可缺少的领奏乐器,因为管子的哨片大,音域宽,音准控制难度大,费力气,因此学的人很少,很多人学管子都是半途而废。
为了发展河北省的吹歌事业,谢荣堂先生又毅然踏入中央音乐学院的大门,拜当代管子大师胡志厚为师。
有人劝说谢先生,人过四十不学艺,你都年近五十了,受那份罪干啥。
谢先生不以为然,自己认准的事就要一直干到底。
经过胡志厚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刻苦努力,谢荣堂先生很快掌握了管子的各种演奏技巧,而后又多次到河北吹歌之乡定州、安国、徐水等地拜访民间吹管艺人,了解民间演奏方法。
在学习管子过程中,谢荣堂先生花费了万余元。
自98年1月至2000年6月,谢先生就像着了魔似得,每天少则四小时多则十几个小时的练功,从无间断过。
经过两年的刻苦练习和参悟,成功地掌握了管子的十大名曲。
在2000年春节前,石家庄电台、河北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录制了一组谢荣堂先生的管子独奏,领奏专题,其中有谢荣堂先生自己创作并领奏的《过大年》,马海峰、李大中改编的管子独奏《河北梆子》,胡志厚改编的管子独奏《大起板》,在2000年春节期间多次播放。
为了更新节目,加强乐队的建设,团里决定成立小型女子乐队,由谢荣堂先生主管女子乐队的工作,自99年底筹建,期间克服了资金困难和人才短缺,排练了一套既高雅又有民族特色的节目,有小合奏《春江花月夜》,管子与古筝,《高山流水》,管子独奏《阳光三叠》,打击乐合奏《鸭子拌嘴》,《老虎磨牙》二胡齐奏《赛马》,《二泉映月》,合奏《过大年》,吹歌《放驴》,琵琶独奏《瑶族舞曲》等节目,深受广大观众好评!1978年在1980年在市文化局的专业剧团汇演大赛中演奏的笙独奏“(自创曲目)”《油田晨曲》,与石家庄市文工团话剧演员在话剧“西安事变”中扮演周恩来的姚冰友同时荣获“特等奖”。
1980年在河北省文化厅举办的独唱独奏音乐会大赛中自己创作并演出的笙独奏《油田晨曲》荣获“优秀表演奖”(一等奖)。
1995年在全国群星奖大赛参加的管子二重奏《乡韵》荣获铜奖。
1999年创作的河北吹打乐《欢欢喜喜过大年》在河北省宣传部、河北省文化厅举办的首届河北省艺术节、河北吹歌大赛中荣获金奖。
2000年自己作曲的大型吹打乐《欢欢喜喜过大年》荣获第六届石家庄市文艺繁荣奖。
2008年荣获文化部、教育部办法的优秀教师奖。
2008年改编的大型40人笙、巴乌大合集《北京喜讯到边寨》荣获河北省青少年大赛金奖。
2012年书法作品在中国国际书画家协会举办的第四届书法大赛中荣获银奖。
广播录音1979年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放了谢荣堂老师本人演奏(自创)的笙独奏专题《油田晨曲》、《收割》。
1989年河北省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放了本人演奏的管子独奏专题《河北梆子》、《大起板》等。
1989年在河北省人民广播电台石家庄市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录制了谢荣堂老师创作的大型打击乐《欢欢喜喜过大年》并做了专访报导,与本年的元宵节播出。
论文发表2000年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落笔成金》(第173页)发表谢荣堂先生的论文《笙的用气剖析及用气方法》并报导了谢荣堂先生的个人事迹。
2006年该论文由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在《中国笙的艺术》一书中再版。
发行专辑2008年河北省音像出版社发行本人的“笙、管子、葫芦丝、巴乌”个人专辑两套。
入典1996年入编中国当代音乐界名人大辞典。
重大演出代表石家庄文化局参加了河北省第一届音乐之春开幕式的演出演奏了笙独奏《凤凰展翅》。
1983年代表石家庄是文化局参加振兴河北,欢迎28个国家的河北籍华侨,回河北投资招待晚会的演出演奏了笙独奏《凤凰展翅》。
1996年在石家庄春节晚会中为省会市领导演出了自己创作并领奏的大型河北吹大乐《欢欢喜喜过大年》受到市领导的高度评价。
出国教学1998年受河北省文化厅委派赴香港教学《笙》四个月。
教学培养出大批“笙”、“葫芦丝”、“巴乌”优秀学生。
仅举代表性的几例;一、井陉县上安镇笙专业的学生张志生考入中国广播乐团。
二、本市笙专业学生黄世坤考入天津音乐学院。
三、本市笙专业学生尹玥考入西安音乐学院。
四、徒孙笙专业学生霍佳雨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
五、本市学生张馨予考入清华大学附中。
六、白茹考入唐山师范大学。
七、苗景琳考入武汉艺术学院等。
2000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大型全国器乐大赛中荣获少年组金奖。
创建2000年歌舞团的乐队到了干枯危机的状态,难以维持正场演出,扭转当前困境是当务之急。
团长刘明华经过思虑重重把谢荣堂老师请到办公室,征求其意见,如何重新组建歌舞团乐队,谢荣堂先生给团长建议组建女子乐队是扭转歌舞团困境的最好的办法。
谢荣堂把组建女子乐队出国演出的意图和发展方向说清后团长茅塞顿开,就把组建女子乐队的任务交给谢荣堂先生,并由谢荣堂先生负责乐队的一切抉择。
在团领导的全力支持下谢荣堂开始了艰难的征途。
寻遍河北省各县市,下邯郸走保定,到晋县、辛集、井陉、平山、新乐等地,精招各专业艺术毕业的18—25岁形象好、水平高的女学生数名,经过半年的废寝忘食、超凡脱俗艰苦的魔鬼训练,排练出一台优秀精美的节目,受到省外办的好评,在团长的运作下,省外办把出访国外的演出任务交给了我们团,在团长刘明华亲自带领下,第一炮达到了美国芝加哥,从此省市出国演出任务都由女子乐团承揽,从2003年到2010年接连出访土耳其、印度、韩国、澳大利亚等七八个国家演出,为歌舞团以后生存发展做出了一点点贡献。
谢荣堂专访2016年11月17日二、王曙亮王曙亮,二胡演奏家、教育家,1944年8月生,河北故城人,河北省艺术学校高级讲师。
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暨二胡学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河北省音乐家协会二胡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个人简介:王曙亮,1943年出生于河北故城县。
1958年考入河北省艺术学校(现河北艺术学院)学习二胡。
上学期间曾师从于著名二胡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张韶、刘明源、蒋风之教授。
1964年以优秀的学习成绩留校至今现任河北省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第一届特邀理事、第二届常务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
在河北艺校学习期间,曾学习和伴奏过大量不同的戏曲,如评剧、河北梆子、京剧、昆曲、唐山皮影、石家庄丝弦、邯郸落子、张家口二人台、山西晋剧、山东吕剧、河南曲剧,越调浙江赣剧、湖南花鼓戏以及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