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络及腧穴
经络腧穴学

中,旁纳(一本作约字)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
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
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
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
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深层走向浅层),4、向上进入拇长伸肌腱和拇短
伸肌腱之间(阳溪),5、沿着前臂上缘(阳溪穴
与曲池穴连线上)
(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 6、进入
肘外侧缘(肘髎穴),7、向上沿着上臂前线(曲
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手五里、臂臑)。
8、从肱骨头前缘出来(肩髃、巨骨),9、(向
后上、向内)从脊柱大椎(诸阳之会)穴出来,
阳
胸
手三阴
手三阴交给手三阳
足三阴
足三阳交给足三阴
足
足三阴交给手三阴
三、
十
二
正
经
交
接
规
律
手三阴
手三阳
足三阳
足三阴
十二正经交接
手三阳:手
足三阳:头
足三阴:足
手三阴:胸
手太阴
手阳明:商阳
手少阴
手太阳:少泽
手厥阴
手少阳:关冲
手阳明
足阳明:迎香
手太阳
足太阳:晴明
手少阳
足少阳:丝竹空
足阳明
足太阴:隐白
足太阳
经络腧穴学
第
经
一
章
络 总 论
第一节
概
念
运行气血,联结脏腑肢节,沟通上下、表里、内外的通
十二经脉及其腧穴

募穴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也可用于诊 断。
八会穴
定义
01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
八个腧穴。
分布与特点
02
八会穴位于躯干部和四肢部,其位置较深。八会穴与各自所会
的脏腑组织关系密切,能反映相关组织的功能变化。
临床应用
03
八会穴主要用于治疗各自所会的脏腑组织的疾病,如脏病取章
功能与作用
十二经脉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它们通过运行气血,调节阴阳平衡,维持人体正常的 生命活动。同时,十二经脉还与脏腑器官、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维持人
体的健康状态。
02
十二经脉详解
手太阴肺经
01
02
03
经脉循行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 循胃口,上膈属肺。
主要腧穴
中府、云门、天府、侠白、 尺泽、孔最、列缺、经渠、 太渊、鱼际、少商。
五输穴与五行相配,可用于治疗本经 、本脏腑及相应组织器官的病证。
原穴
定义
临床应用
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 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
原穴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 也可协助诊断。
分布与特点
原穴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其位置较 五输穴更深一层。原穴与脏腑原气关 系密切,能反映脏腑功能的变化。
络穴
03 腧穴详解
五输穴
定义
分布与特点
临床应用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中,分布在四肢 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 、荥、输、经、合穴。
五输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 列,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为经气 所出;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 前,为经气所流;输穴分布于掌指或 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所注;经穴多 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为经气所行;合 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为经气所入。
十二正经穴位及功效

一、手太阴肺经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共11穴。
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咳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脏腑病:咳喘,上气,烦心,肺胀满,小便数而欠。
经脉病:胸满,缺盆痛,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循行部位本经起于中焦,向下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入属肺,从肺系横行出于胸壁外上方,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穴。
其分支从前臂列缺穴处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经气于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肺部胀满,膨膨气喘、咳嗽,锁骨上窝“缺盆”内(包括喉咙部分)疼痛;严重的则交捧着两手,感到胸部烦闷,视觉模糊。
还可发生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如咳嗽,气上逆而不平,喘息气粗,心烦不安,胸部满闷,上臂、前臂的内侧前边(经脉所过处)疫痛或厥冷,或掌心发热。
本经气盛有余的实症,多见肩背疼痛,感冒风寒自汗出,伤风,小便频数,张口嘘气;本经气虚不足的虚证,多见肩背疼痛怕冷,气短、呼吸急促,小便的颜色异常。
二、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
共二十穴。
循行部位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通过膈肌下行,入属大肠。
其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经气于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大肠经属阳明经是气血都很旺的经络,可以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
手阳明大肠经经气异常而致的病证。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2013年09月12日15:54 新浪健康微博我有话说(1人参与)人体十二经脉和子午流注人体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
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其实这就是子午流注,具体如下:1. 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经络腧穴学

小肠经:
少泽 [定位] 在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l寸。[主治] 头痛,目翳,咽喉肿痛,乳痈,乳汁少,昏迷,热病。
后溪 [定位] 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指掌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主治] 头项强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腰背痛,癫狂痫,疟疾,手指及肘臂挛痛。
肾俞 [定位]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 遗尿遗精,阳萎,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委阳 [定位] 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主治] 腹满,小便不利,腰脊强痛,腿足挛痛。
委中[定位]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 遗尿,丹毒。
梁门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主治] 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
天枢 [定位] 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主治] 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
梁丘[定位] 屈膝,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主治] 膝肿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痈。
肺经:
中府 [定位] 在胸外侧部,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寸。[主治] 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
尺泽 [定位]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孔最 [定位] 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病,痔疾。
十二经络五腧穴+原络穴位名称及治症

十二经络五腧穴+原络穴位名称及治症(内容根据倪海厦老师人纪针灸+医学百科部分治症整理)手太阴肺经(金)井,少商,木,可针可灸,治扁桃腺发炎,退烧放血,中风昏迷,中暑呕吐,癫狂荣,鱼际,火,可针可灸,治乳癌,咳嗽,喉痹,咽干,失音,颜色病,面苍白,皮肤干俞,太渊,土,原穴,母穴,寸脉点,可针禁灸,脉会太渊,治脉病,心律不整,3-5点时间病,久咳经,经渠,金,本穴,关脉点,可针禁灸,治声音病,咳嗽,气喘,喉痹合,尺泽,水,子穴,可针可灸,味道病,一周内初病,新咳,内科病,神经痛,新痛络,列缺,尺脉点,可针禁灸,主任脉,治任脉上所有病症,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手阳明大肠经(金)井,商阳,金,本穴,脏腑病,退烧放血,齿痛,咽喉肿痛荣,二间,水,子穴,颜色病,大肠和大肠经的初病,浅病,拒按,实症,巨痛俞,三间,木,三间透劳宫,治手风湿关节炎,腹胀,腹泻,肠炎,5-7点时间病经,阳溪,火,耳鸣,耳聋,齿痛,咽喉肿痛合,曲池,土,母穴,虚症,久痛肩膀抬不起来,治中风大穴原,合谷,青春痘、美白灸合谷,上牙痛对称治疗,治面部中风,孕妇禁针络,偏离,肩痛,喉痛,虚症实症皆可,牙痛,耳鸣足阳明胃经(土)井,厉兑,金,子穴,实症,动脉血管堵塞,清理心脏,治心脏病,乳头硬块荣,内庭,水,下牙痛,口臭,去除胃火俞,陷谷,木,脸水肿,7-9点时间病经,解溪,火,母穴,虚症,胃经头痛,下肢、踝关节疾病合,足三里,土,本穴,所有胃病都可以治,过30岁常灸健康长寿,胃经乳癌,恶心呕吐,脚无力,向下导火气,发狂奔走,热症原,冲阳,上有动脉,胃经虚症实症皆可,有冲阳脉代表胃气在,原络治疗+公孙穴络,丰隆,丰胸,去掉喉咙的痰,原络治疗+太白足太阴脾经(土)井,隐白,木,尸厥、昏迷、妇科白带、滴漏不止荣,大都,火,母穴,虚症,脾虚,四肢无力,唇口白,脾虚易生虫,运动强脾俞,太白,土,9-11点时间病,虚实症皆可经,商丘,金,子穴,实症,初痛,新痛,对称治疗公孙穴、鱼际穴痛、助孕合,阴陵泉,水,天皇穴,治水肿,腹部胀满,膝盖,风湿,水肿,小便失禁,小便频数,水病有压痛感络,公孙,主冲脉,+内关治胃心胸,恶心,腹胀,妊娠呕吐,胃痉挛,胃病,心脏病,胃癌吐血、大出血,原络治疗+冲阳穴手少阴心经(火)井,少冲,木,母穴,虚症,心气虚,心悸,心痛,昏迷,热病,面苍白,补井当补合荣,少府,火,本穴,心脏病急救大穴,手解穴,上半身解痛,解麻,解毒,解血,治少腹,阴痛,阴痒,泻井当泻荣俞,神门,土,子穴,实症,治失眠,惊悸,情志病,心神不守,心情不稳,动则生气,见鬼发笑,心脏实症,11-12点时间病经,灵道,金,心悸,怔忡,心痛,暴喑不能言,悲恐善笑合,少海,水,面红,心跳过强,心气虚补之,心痛络,通里,治心悸,暴喑,舌强不语,原络治疗+腕骨手太阳小肠经(火)井,少泽,金,针刺放血,治咽喉肿痛,发烧,牙肿,热症荣,前谷,水,常用在孕妇奶水不足,热症,头痛,目痛,耳鸣,喉痛俞,后溪,木,母穴,虚症,主督脉,脊椎骨痛,小肠经肩项痛,13-15点时间病经,阳谷,火,本穴,热病,小肠经肩项痛合,小海,土,子穴,实症,治疣,肘臂疼痛,麻木,癫痫原,腕骨,虚实症皆可络,支正,治疣,虚实症皆可,手肘无力,肘臂酸痛足太阳膀胱经(水)井,至阴,金,母穴,虚症,胎位不正,滞产,头痛,目痛,鼻塞,补井当补合荣,通谷,水,本穴,泻肺经实症,代用穴,五脏气乱,治头目项痛俞,束骨,木,子穴,实症,初痛,膀胱经背痛,脓疮,15-17点时间病经,昆仑,火,孕妇禁针会落胎,治项背痛,胎衣不下合,委中,土,又名血郄,解毒大穴,艾滋,麻风病,血毒疾病,牛皮癣,膀胱经背痛,坐骨神经痛,臀部痛,小腿痛原,京骨,治膀胱经头痛,虚实症皆可络,飞扬,治脚无力,不能久立,风湿关节炎足少阴肾经(水)井,涌泉,木,子穴,实症,急救大穴,泻荣补合,治头顶痛荣,然谷,火,郄穴,治脚不能踩地,特殊治症脑震荡急救放血,+公孙穴止恶心,胃经实症泻之,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痿,消渴俞,太溪,土,太溪脉有代表肾气在,诊断肾结石,消渴,男科,妇科,泌尿生殖系统,肾炎,呼吸系统疾病,哮喘,五官病,耳鸣,口腔炎,足跟痛,17-19点时间病经,复溜,金,母穴,虚症,水肿,小便不出,肚子肿胀,肾炎合,阴谷,水,本穴,妇科穴,男科,泌尿系统疾病络,大钟,治小便排不出,腰酸痛,神经衰弱,痴呆,癔病手厥阴心包经(君火)井,中冲,木,中风昏迷,热病心烦,身热如火,舌强不语,头痛,心痛,中暑,惊风荣,劳宫,火,治心痛,心悸,小儿退烧,癫狂,口疮,口臭,中风,黄疸俞,大陵,土,心痛,心悸,脚跟痛,腕关节痛,呕逆,胃痛,19-21点时间病经,间使,金,专治手麻,同侧间使,对侧大陵,治心痛,心悸,胸痛,癫狂合,曲泽,水,心痛,心悸,善惊,胃痛,呕吐,肘挛,臂痛络,内关,治胃心胸,胃病,心脏病,胸口呼吸短气,气喘,止吐或催吐,主管阴维脉,肋骨里面痛手少阳三焦经(相火)经,关冲,金,急救,昏迷,热症,咽喉肿痛,头痛荣,液门,水,头痛,目赤,耳痛,耳鸣,耳聋,喉痹,指臂痛俞,中渚,木,治眼科病,耳鸣,耳聋,咽喉肿痛,21-23点时间病经,支沟,火,治便秘,夫人难产,胎衣不出,漏下不止,任脉不通,不孕合,天井,土,对称治疗治膝盖痛,头、肘、臂、肩、项、背痛,疮肿,荨麻疹,皮肤瘙痒原,阳池,禁灸,阳池透大陵治消渴,糖尿病,腕痛无力,臂肘疼痛,耳聋络,外关,管阳维脉,儿童退烧,后背第14椎以上横向疼痛,肋骨外面痛足少阳胆经(木)井,窍阴,金,治头昏眼花,昏迷,眼睛从外侧来的痛,失眠,多梦,热病,耳聋,高血压荣,侠溪,水,母穴,虚症,治胆经上的头痛,耳鸣,胆经眼科病,寒热,头痛,耳鸣,耳聋,足背肿痛,足趾痉挛俞,临泣,木,本穴,眼科病,胆经乳房硬块,23-1点发胆结石,偏头痛经,阳辅,火,子穴,实症,治偏头痛,眼科病,胸胁,腋下肿痛,脚气,腰腿痛,下肢麻痹合,阳陵泉,土,筋会阳陵泉,治中风大穴,阳陵泉透阴陵泉治膝盖风湿,所有筋病,膝盖不能弯曲,脚抽筋,口苦,呕吐,黄疸,便秘,感言,胆囊炎,胆道蛔虫,坐骨神经痛原,丘墟,治脚踝扭伤,商丘透丘墟,治眼科病,目中生衣膜,眼睛不好,脚气,足跟痛络,光明,治眼科病,夜盲,近视,癫痫,乳胀,白内障足厥阴肝经(木)井,大敦,木,本穴,治疝气,子宫下垂,性病,阴部痛,崩漏遗尿,癫痫荣,行间,火,子穴,实症,治急性肝炎,急性肝病,1-3点不能睡,肋间痛,头痛眩晕,青盲,雀目,口眼歪斜,遗尿,疝气俞,太冲,土,1-3点时间病,妇科,滴漏不止,月经不停,阴部痛,小便带血,开四关:2合谷+2太冲,治气血不和全身痛,合谷管气,太冲管血,对称治疗合谷痛,黄疸,疝气,较软无力,肝炎经,中封,金,疝气,阴部痛,遗精,小便不利合,曲泉,水,母穴,虚症,治筋,痉挛,失眠,少腹,子宫妇科,小便困难,阴痒,肝虚皮肤病,阴挺络,蠡沟,肝经上的淤积,积块,月经不调,阴痒,阴挺,子宫内膜炎任脉重点常用穴位承浆,中风,漏水漏饭,不能闭口廉泉,舌强不语膻中,气会膻中,治跟气相关的病,强心脏巨阙,心脏募穴,任何心脏的病中脘,胃的募穴,任何胃病,腑会中脘水分,水肿,饮水气化的位置神阙,隔盐灸,肠鸣中风,肠子问题关元,任何小肠问题,腹部病,心脏病急救穴中极,膀胱募穴,任何膀胱问题督脉重点常用穴位水沟,消渴,口歪眼斜,中风,面肿,急救素髎,点刺放血治酒糟鼻,鼻息肉,鼻窦炎风府,治中风大穴,头项强痛哑门,声音沙哑,禁灸大椎,手三阳、足三阳,督脉之会,发烧感冒解热,针刺放血身柱,不深刺,儿童灸长个,身体壮神道,可作诊断,心脏痛有压痛灵台,血会,血病,血癌有压痛感,禁针,可做诊断至阳,腰脊疼痛消渴穴,糖尿病的诊断和质量,禁灸,在脾脏正后方筋缩,肝脏正后方,抽筋,癫狂,癫痫,抖动脊中,黄疸便血命门,第14椎下,角弓反张,脑膜炎长强,痔疮百汇,六阳经交会,头痛,百病皆治,治中风大穴。
十二经络及常用穴位PPT课件

异常情况预防和处理
1、晕针:精神疲惫、恶心呕吐,面色、唇色苍白
( 1 )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 扶持患者平 卧,注意保暖。(2)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即可恢 复(3)如未能缓解者,亦可加刺人中,灸百会、 足三里,揉按内关等
2、滞针:局部肌肉强烈挛缩,针难以提插、捻转
嘱患者消除紧张, ( e g : 聊 天 ) 放松局部肌肉 (eg:循、按、弹等);因单向捻针致滞针者, 可以反向将针捻回。
大椎放血——治疗青春痘。
神阙(肚脐)——固本培元。
肩颈、腰背酸痛
与体虚、劳伤、风寒湿邪及筋骨损伤有关。 肩颈:肩井、风池、列缺 肩井通调气血,经期、孕
期忌强烈刺激。 腰背:天宗、委中、手三里
脾胃虚
消瘦则为胃不受纳,而肥胖者多痰湿,痰 湿则多为脾不运化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下之三里)
三阴交:归属足太阴脾经, 是足三阴经之会穴,故可以 滋补三阴。
腧穴定位:以体表标志为主要依据,或两标志之间折合成一定比例寸,利用骨 度分寸或者同身寸进行定位。
同身寸
常用腧穴
百会、太阳、迎香、人中、安眠、风池、大椎、肩井、天宗 少商、合谷、列缺、养老、内关、支沟、手三里 涌泉、太冲、三阴交、丰隆、足三里、委中 神阙、天枢、中脘、气海、关元
常见疾病有什么?
合谷穴(手阳明大肠经)
定 位 : 手背第一、二掌骨 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 处。
合谷穴被称为“万用穴”,可以治 疗 牙疼痛、牙龈疼痛、青春痘、眼 睛疲劳、喉咙疼痛、耳鸣、面部神 经麻痹、口眼歪斜、打嗝、头痛 、 目赤肿痛,鼻出血,牙关紧闭 , 咽 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 便秘,经闭,滞产等很多疾病。
4、其他:皮肤感染、溃疡、瘢痕,不宜针刺。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59页开始-总)

阳溪
曲池
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 指甲角0.1寸。
在手背,第1、2掌骨间, 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
处。
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 上翘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
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 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
线中点。
足阳明胃经重要穴位
01
02
03
04
承泣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 眶下缘之间。
要点三
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之端 ,循手外侧上腕 ,出踝 中 ,直上循臂骨下廉 ,出肘内侧两筋 之间 ,上循臑外后廉 ,出肩解 ,绕肩 胛 ,交肩上 ,入缺盆 ,络心 ,循咽 下膈 ,抵胃属小肠。
十二经脉循行路线
•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 ,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 从巅入络脑 ,还出别下项 ,循肩髆内 ,挟脊抵腰中 ,入循膂 ,络肾属膀胱 。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 ,入腘中 。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 ,挟脊 内 ,过髀枢 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 ,以下贯踹内 出外踝之后 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案例三
针灸治疗面瘫成功案例分享。针灸治疗可以促进 面部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面部肌肉瘫痪的症状, 使患者面部恢复正常。
PART 06
总结与展望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本次课程回顾与总结
经络腧穴基本概念和特点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 调控系统;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经络系统的组成
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等,它们纵横交贯, 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腧穴的分类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
各部的特殊系统
经络系统的组成 手三阴经
十二经脉
经脉 奇经八脉
手三阳经
足三阴经 足三阳经
十二经别
经络系统
十五别络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络脉
孙络 浮络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
《灵枢〃逆顺肥瘦》
“手之三 阴从藏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腧穴的定位方法
1 2 3 4
骨 度 分 寸 定 位 法
体 表 解 剖 标 志 定 位 法
手 指 同 身 寸 定 位 法
简 便 定 位 法
10
骨度分寸法:
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 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 法。
1、前两额发角之间为9寸。 2、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中点为 9寸。 3、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为8寸 4、两乳头之间为8寸。 5、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为5寸 。 6、腋前、后纹头到肘横纹为9 寸 7、肘横纹到腕掌(背)侧横纹 为12寸。 8.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 缘18寸。 9. 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13 寸。
手指同身寸法
以患者的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 取腧穴的方法,又称“指寸法”。
①中指同身寸法:
中指屈曲时,中节 掌侧两端纹头之间 为1寸。用于四肢 取穴的直寸、背部 的横寸。
②拇指同身寸法:
拇指指关节的横 度作为1寸。用 于四肢部取穴。
③横指同身寸法:
将 食、 中、无 名、 小指并拢,以中指 第二节横纹处为准 ,四指的横度为3 寸。又称“一夫法 ”。用于下肢直寸 ,背部的横寸
【定位】俯卧位。在腘窝横纹中点,当股 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功能】舒筋活络、清热止痉、祛瘀镇痛 【主治】 1. 腰痛,《四总穴歌》载:“腰背委中 求”,髋关节屈伸不利,腘肌挛急,下 肢痿痹。 2. 中风昏迷,半身不遂,癫疾反折。 3. 丹毒,疔疮,发背,腹痛,吐泻,中暑 4. 衄血不止(又名“血郄”) 5. 自汗,盗汗,疟疾。 6. 遗尿,小便难。
阴陵泉(化湿要穴)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 ,当胫骨内髁后下方凹陷处。 【功能】健脾化湿、利尿消肿
【主治】 1.腹胀,暴泄,黄疸。 2.小便不利,失禁,水肿,喘逆。 3.妇人阴痛,阴茎痛,遗精。 4.膝痛。
5.手少阴心经
(一)经脉循行:如图 (二)主要病侯:咽干,渴而欲饮,胁痛,手臂内 侧疼痛,掌中热痛,心痛,心悸,失眠,神志失 常。 (三)主治概要:心脏、胸部及精神方面的疾病及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症状。 (四)本经腧穴:本经起于心中,属心络小肠,从 肺部浅出腋下,循上肢内侧后缘,经掌后,入掌 内,止于小指桡侧端。手少阴心经左右各9穴。
合谷
曲池(腑证要穴、皮肤病要穴、降压、清热要穴)
【定位】侧腕,屈肘。在肘横纹外 侧端,屈肘(90度),当尺泽与 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功能】疏风解表、调和气血 【主治】 1.热病,丹毒,疮,疥,瘾疹,瘰疬,疟疾。 2.咽喉肿痛,牙齿痛,目赤肿痛。 3.上肢不遂,肘臂无力。 4.腹痛,呕吐,泄泻,痢疾。 5.癫狂,善惊,高血压。 6.月经不调。
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法,又称“经 验取穴法”。 例如: 患者两手臂自然下垂而立,于股外侧中指尖到达处就是风市穴。 两耳尖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穴。 手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二横纹上取劳宫穴。
1.手太阴肺经
(1)循行:见图 (2)主要病侯: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 咳血、伤风、胸部涨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和 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症。 (3)主治概要:主治头面部、喉、胸、肺病和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 4 )本经腧穴:从胸走手,起于中府,止于少 商。
1、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 正中为12寸。 2、眉间至前发际正中为 3寸 3、第七颈椎棘突下至后 发际正中为3寸。 4、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 离端为12寸。
1、第七颈椎棘突下至后 发际正中为3寸。 2、肩胛甲骨内缘到后正 中线为3寸。 3、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寸 。 4、肘横纹到腕掌(背) 侧横纹为12寸。 5、股骨大转子到腘横纹 为19寸。 6、腘横纹至外踝尖为16 寸。
奇穴
既有一定的名称, 又有明确的位置, 但尚未归入或不便 归入十四经系统的 腧穴
阿是穴
既无固定名称,亦 无固定位置,而是 以压痛点或其它反 应点作为针灸施术 部位的腧穴
腧穴的主治作用
近治作用:是指所有腧穴均具有治疗该穴所在 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 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 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神门
6.手太阳小肠经
(一)经脉循行:如图 (二)主要病侯: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 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 侧后缘痛等症。 (三)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项、 耳、目、咽喉病和热病、神志病,以及经 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四)本经腧穴:从手走头,起于少泽, 止于听宫,共十九穴。
7.足太阳膀胱经
委中
承山(治痔要穴)
【定位】俯卧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 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 ,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功能】舒筋利腿、理肠疗痔 【主治】 1. 腿痛转筋,腰背痛,脚气。 2. 腹痛,便秘,疝气。 3. 鼻衄,痔疾,癫疾。
昆仑(孕妇敏感穴)
【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 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功能】清利头目、舒筋通络、 催产下胎 【主治】 1. 头痛,项强,肩背拘急,目眩 ,鼻衄。 2. 惊痫,难产,疟疾。 3. 腰骶疼痛,脚跟肿痛。
肩髃(yu)
【定位】肩部三角肌上,臂 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峰 前下方凹陷中。 【功能】通经活络、利节止 痛 【主治】肩周炎、上肢麻痹 、咯血、风热瘾疹。
3.足阳明胃经
(一)经脉循行:如图 (二)主要病侯 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消谷善饥, 口渴;咽喉肿痛;鼻衄,口 ,口唇生疮;颈肿, 齿痛;热病,发狂以及足阳明胃经循行线的肿痛、 麻木、厥冷等。 (三)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 齿痛,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四)本经腧穴:从头走足,起于承泣,止于厉 兑,共四十五穴。
尺泽
【定位】仰掌,微屈肘。在肘横纹 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功能】清泄肺热、利咽止痛、通 络镇痛 【主治】 1.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 2.吐泻,腹痛。 3. 潮热,舌干。 4.小儿急、慢惊风。 5. 肘臂挛痛,瘫痪、上肢关节麻 木。
列缺
【定位】微屈肘,侧腕掌心相对。在 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 纹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 间。 【功能】宣肺祛风、疏经通络、利咽
4.足太阴脾经
(1)循行:(如图) (二)主要病侯: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 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脾经 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 气、身重无力等。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 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三)主治概要:本经穴位主治胃病、妇科、前阴病 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 (四)本经腧穴:从足走胸,起于隐白,止于大包, 共二十一穴。
【主治】 1.咳嗽气喘,咽喉肿痛。 2.掌中热,上肢不遂。腕部病证。 3.偏正头痛,项强(“四总穴歌” 载:“头项寻列缺”)。 4.惊痫,牙痛。 5.)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 五官、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 的其他病证。 (3)本经腧穴:从头走手,起于商阳, 止于迎香,共二十穴。
十二经络与腧穴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区护理部 宋钝 2015年9月2日
教学目标
1
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基础 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腧穴的分类 熟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循行走向 掌握常用腧穴的归经、定位方法、主治作用
2
3
4
经络的概念
“经”,路径;“络”,网络。 经:为主干,大多直行,位置相对较深,数量少。 络:为分支,纵横交错,位置相对较浅,数量较多 。 ※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全身
(一)经脉循行:如图 (二)主要病侯:小便不通、遗尿、尿赤;痔; 癫狂;疟疾;目痛,见风流 泪,鼻塞多涕,头痛; 项、背、腰、臀和膝后面至足等足太阳膀胱经循 行线的肿痛、麻痹、厥冷等。 (三)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项、目、背、 腰、下肢部病证以及神志 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 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 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 (四)本经腧穴:从头走足,起于睛明,止于至 阴,共六十七穴。
天枢
【定位】脐中旁开2寸。 【功能】调中和胃、理气 健脾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 、小儿腹泻、急性阑尾 炎、肠麻痹
足三里(强壮保健要穴、降压降糖要穴)
【定位】仰卧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在小腿前 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功能】健脾和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 【主治】 1. 全身强壮要穴,四大补穴之一,常用艾灸能强 身健体。 2. 胃肠病之主穴,如胃痛,呕吐,腹胀,泄泻, 便秘,疳疾等消化系病证。 3. 咳嗽多痰,癫狂,妄笑,痫证。 4. 心悸气短,产后血晕,晕厥。 5. 膝胫痠痛,下肢不遂,脚气。 6. 乳痈,水肿。
流注次序
食指端
鼻翼旁
足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心中
小指端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目内眦
足小趾端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胸中
无名指端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目外眦
足大趾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肺中
腧穴的概念
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 的部位。
1
2
3
十四经穴
具有固定的名称和 位置,且归属于十 二经脉与任、督二 脉的腧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