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大气环流
天气学原理与方法复习第四章大气环流

天气学原理与方法复习第四章大气环流1.大气环流的纬向特征是什么?⏹低纬:东风带⏹中高纬:西风带(北半球冬季最大风速40m/s,30ºN ,200hPa,夏季最大风速16m/s,40ºN ,200hPa)即西风带冬强夏弱,随季节南北位移⏹极区:北半球夏季近地面:弱东风对流层:西风平流层:东风⏹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类似,随季节南北位移,但西风中心强度冬夏变化不大2.大气环流的经向特征是什么?⏹冬季:对流层低层30ºN以南:偏北风40ºN 以北:南风对流层高层:低纬30ºN以南:南风;高纬40ºN以北:北风对流层中层:经向分量很弱⏹夏季:13-40ºN之间:低层:北风;高层:南风;低纬(近赤道):低层:南风;高层:北风。
3.对流层中、底部冬季、夏季的主要系统,季节转换的特点?(北半球)对流层底部:a)冬季:阿留申低压(与高空东亚大槽对应)、冰岛低压(与高空北美大槽对应)、西伯利亚高压、北美高压、格陵兰大陆高压、太平洋高压和大西洋高压。
b)夏季:亚洲低压、北美低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大西洋副热带高压。
夏季与冬季最突出的差别是冬季大陆上的两个冷高压到夏季变成了两个热低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仍存在,但强度比冬季弱得多。
海上的两个副热带高压变得非常强大,而其冬季强度比较弱。
对流层中部(500hPa):a)冬季:①极区:2个低涡中心(格陵兰西部、东西伯利亚);②中高纬:冬季三个长波槽:东亚大槽—140°E在亚洲东岸;北美大槽—70°w位于北美东岸;欧洲浅槽—40°E由欧洲东北部海面向西南方向伸展;在三个槽之间有三个平均脊,分别位于阿拉斯加、西欧沿岸和青藏高原的北部。
③低纬度:副高弱—其范围在20°N以南。
b)夏季:①极区:1个低涡中心。
②中高纬:夏季四个长波槽:东亚大槽—160°-180°E;北美大槽—60°w;欧洲西海岸槽—0°-10°E;贝加尔湖西部槽—90°E沿岸和青藏高原的北部。
天气原理第4章 -06 急流(ppt文档)

第六节 急 流
一、行星锋区 二、急流
1.急流的一般概念 2.急流的基本特点 3.极锋急流的结构特点 4.副热带西风急流的结构特点 5.热带东风急流 三、切变线和西南涡
一、行星锋区
在对流层中上层的等压面图上,常有环绕半球、 宽度为几百公里的等温线最密集的带状区域,这就 是所谓的高空锋区,也称行星锋区。
3)准静止锋式切变线:偏东风与偏西风之间的切变线。
冷式切变
暖式切变
2.切变线的活动
在中国一年四季均可出现。根据切变线出现地区的不同,
中国东部地区主要有三种切变线。
i)华南切变线:大多数都有地面冷锋或静止锋相对应。华南 春季的低温阴雨天气与该切变线活动有一定关系。
ii)江淮切变线:是六、七月份活跃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 的切变线,地面上有准静止锋相对应。长江中下游的梅雨 与切变线活动密切联系。
切变线北侧的小高压与西太平洋副高合并时,切 变线消失。
(二)西南涡
西南涡是夏半年活跃于中国西南地区700或850hPa的 气旋性小涡旋,直径一般为3-4个纬距,维持时间2~3 天。是影响江淮和华北地区降水的气旋系统。
西南涡源地多集中于三个地区: 九龙、巴塘、康定及德钦一带(28-32N,99-102E); 黑河、托托河、班戈一带(31.5-34°N,88-97°E); 四川盆地。
这里主要讨论中国东部地区的低空切变线 (850~700Hpa)。
1.切变线的类型
根据切变线的风场形式,切变线可分为:
1)冷锋式切变线:偏北风与西南风之间的切变线。这类切 变线偏北风占主导地位,常自北向南移动,性质类似冷 锋。
2)暖锋式切变线:东南风与西南风或偏东风与偏南风之间 的切变线。这类切变线西南风或偏南风占主导地位,切 变线往往自南向北移动,性质类似暖锋。
哈德莱环流

第一章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牛顿第二定律:说明单位质量空气快相对于空间固定坐标系的运动加速度等于所有作用力之和。
真实力(绝对坐标系):气压梯度力、地心引力、摩擦力非真实力(旋转坐标系):惯性离心力、地转偏向力气压梯度力:当气压分布不均匀时,气块就会受到一种净压力的作用,作用于单位质量气块上的净压力称为气压梯度力。
摩擦力:单位质量所受到的净粘滞力称为摩擦力。
惯性离心力:在转动坐标系中引进一个力,其大小与向心力相等而方向相反。
由于这个力与向心力平衡,因而球静止。
这个力就叫做惯性离心力。
地转偏向力:当空气块相对于旋转坐标系运动时,除了需要引入惯性离心力,还需要引入另一种视示力,即科里奥利力(地转偏向力),才能应用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描述旋转坐标系中的相对运动。
旋转坐标系中的大气运动方程:连续方程:大尺度系统的运动方程:零级简化方程:一级简化方程:大尺度系统的连续方程:大尺度系统的热流量方程:位势:单位质量的物体从海平面上升到高度z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位势米:为了使以能量为单位的高度与以米为单位的位势高度在数值上一致起见,定义:等压面图比等高面图方便:在等高面上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可用等压面上的位势梯度来表示。
而位势梯度就是等压面的坡度。
所以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也就表示了等压面坡度的大小。
因为在等高面上计算水平气压梯度力时,只知道气压梯度还不够,还必须知道该处的空气密度才能计算,而在等压面上计算时,只要根据等位势线计算位势梯度即可,不必考虑密度的大小,所以用高空各层等压面上的位势梯度就可以比较各层上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而用等高面时,各层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不能做简单的比较。
P坐标系中大气运动基本方程组:地转风:地转风是在不考虑摩擦力、加速度以及垂直速度的条件下,水平方向上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地转平衡)时的大气运动(即自由大气水平匀速直线运动)性质:1、地转风的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成正比,即与水平气压梯度大小成正比。
4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教案

4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球气候系统的认识。
1.2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学生能够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学生能够运用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气候现象。
第二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1 地球上的海陆分布介绍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使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不均匀。
2.2 海陆分布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解释海洋和陆地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的不同,以及这种不同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3 海陆分布对热量的储存和传输解释海洋和陆地对热量的储存和传输的不同,以及这种不同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第三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3.1 陆地和海洋的温度变化解释陆地和海洋的温度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2 陆地和海洋的压力变化解释陆地和海洋的压力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3 陆地和海洋的湿度变化解释陆地和海洋的湿度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第四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实例分析4.1 季风气候的形成解释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以及海陆分布对季风气候的影响。
4.2 地中海气候的形成解释地中海气候的形成原因,以及海陆分布对地中海气候的影响。
4.3 极地气候的形成解释极地气候的形成原因,以及海陆分布对极地气候的影响。
5.2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的研究展望介绍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的研究前景,激发学生对这方面的研究兴趣。
第六章:海陆分布与全球大气环流系统6.1 地球自转与科里奥利力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以及海陆分布如何改变这种力的大小和方向。
6.2 大气压力系统的形成探讨海陆分布如何影响大气压力系统的形成和分布,包括高压和低压系统的形成机制。
6.3 风带和气压带的移动分析海陆分布如何影响风带和气压带的移动,以及这种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第气候学——四章 大气环流的长期变化

(4)平流层和中间层,冬夏风系几乎完全相反,冬季从平 流层到热层下部几乎全是西风,夏季平流层到中间岑顶全部转 为东风,仅在热层保持西风。
2、平均经向环流
三圈环流
3、平均水平环流
(1)海平面气压分场和风场 大气活动中心
永久性活动中心:一年四季都存在,只是强弱程度有所变 化的大气活动中心称之。
半永久性活动中心(季节性活动中心):只在冬半年或夏 半年存在的活动中心。
每个大气活动中心均有季节变化,重要的是有明显的年际 变化,而这些年际变化,即成为广大地区气候变化的原因。
北半球大气活动中心
一月 七月
一月 七月
大洋
大陆
(永久性活动中心)(季节性活动中心)
决定大气环流的主要因子是:(1)太阳辐射能量随纬 度的不均匀分布;(2)地球自转;(3)海陆和大地形式的 分布;(4)基本环流的不稳定性;(5)地表的摩擦;(6) 太阳活动。
二、大气的平均环流
1、平均纬向环流
(1)平均纬向风场与经向温度分布的基本特征一致。
(2)无论冬夏在对流层中高纬度都是西风带,但冬季西风 急流中心强度比夏季大一倍。急流轴均在对流层顶附近,但其 纬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阿留申低压
蒙古高压
)
冰岛低压
北美高压
北大西洋高压
北美低压
(大西洋)
(北美大陆)
一月海平面气压图
七月海平面气压图
(2)对流层中高层的平均水平环流 极涡:无论冬夏在极区都是一个气旋式涡旋,
但极涡中心不在极地,且冬季强于夏季。 中高纬是平均槽脊:冬季为三槽三脊,平均
气候学 第四章 大气环流的长期变化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教案: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海-气之间水、热交换过程。
2、理解海-气相互作用、洋流、大气环流对全球水热平衡所起的作用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自然界自身具有很强的平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谈话法、启发法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海洋是地球上巨大的热能储存库,也是云雨的故乡。
在相互制约的海-气系统中,海洋主要通过向大气输送热量来影响大气运动;大气主要向海洋提供能量,改变洋流及重新分配海洋的热含量。
海洋温度分布状况影响着大气环流,并对天气系统和长期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海-气相互作用。
1.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读图4.1,理解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的关系。
)①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②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③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碳储存库,海洋对大气中CO2的吸收是平衡CO2的主要途径。
④海洋向地球大气提供40%的再生氧气,人们把海洋与森林并称地球的两叶肺。
读图4.2,思考:为什么热带是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20°-40°N、40°-60°N,大洋东、西岸输入大气的热量差异,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承转)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洋对大气温度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阅读P37,了解海洋对大气温度的滞后效应和平缓效应。
自学P38,阅读材料,了解海气相互作用与大气中的CO2、O2(承转)海-气相互作用是如何影响全球水、热平衡的呢?2.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1)全球的水量平衡是通过水循环来实现的能量外因——太阳辐射能、重力能,内因——水的三相变化(承转)我们知道,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净辐射能多于高纬度地区,要保持热量平衡,必须有热量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输送。
天气原理第4章 -04 低纬度环流(ppt文档)

沃克指出:“所谓南方涛动是指印度洋上各站(如开罗、印度西 北、达尔文港、毛里求斯、澳大利亚东南及开普敦)气压下降时, 太平洋各站(旧金山、东京、火奴鲁鲁、萨摩亚及南美)的气压 及爪哇的降水增加的趋势”。
图7.2.1 给出SST(0~10ºS,90~180ºW)与SOI 的年平均值距平曲线。
梯度风高度上的合成风流线
二、温度场和湿度场的分布 气温场分布(1000,300hPa) 湿度场分布(850hPa)
三、经圈环流与纬圈环流 Hadley环流 Walker环流
与ENSO循环的关系
图:年平均海平面气温、水温
1000hPa 一月平均温度
1000hPa 七月平均温度
温度场的纬向分布不对称 雨季和干季作为季节的区分
西太平洋从日界线往西到菲律宾是所谓“暖 池”(warm pool)。菲律宾以东的暖池与赤道东太平 洋 的 冷 水 域 之 间 形 成 强 烈 的 温 度 对 比 。 Bjerknes (1969)首先指出这种东西向对比的重要性。并且认 为赤道太平洋上空可能存在一个纬向环流圈。
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上空大气是下沉运动,西太 平洋印度尼西亚海洋大陆上空大气对流强烈,以上升 运动为主,而地面为偏东信风,高空对流层上层为西 风,这样就形成一个闭合的东西向环流圈。由于 Bjerknes认为这个环流圈与南方涛动有密切关系,为 了纪念南方涛动的作者,而把这个纬向环流圈称为沃 克环流。
冬
W
W
W
300hPa 平均温度 夏
冬
夏
850hPa比湿分布图 M表示暖,D表示冷
图:年平均SST
赤道东太平洋区,由于秘鲁寒流带来了冷海水, 又由于东风所引起的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的海水上翻, 故赤道东太平洋的冷水域是赤道地区最强的,并因此 而形成了著名的赤道干旱带。在日界线以东0~10ºS 范围内年降水量仅500mm左右,但在西太平洋赤道附 近年降水量在2000mm以上。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四章 大气的运动 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教师

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一、气压带和风带 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基础——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
据图指出a 、b 、c 所代表的环流圈。
提示:a 为低纬环流圈,b 为中纬环流圈,c 为高纬环流圈。
2.补充完成字母所代表的气压带或风带。
(1)七个气压带⎩⎨⎧A 为赤道低气压带⎭⎪⎬⎪⎫C 为副热带高气压带E 为副极地低气压带G 为极地高气压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2)六个风带⎩⎪⎨⎪⎧⎭⎪⎬⎪⎫B 为信风带D 为西风带F 为极地东风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3.表述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规律及原因。
提示:①规律: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②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4.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连线)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环流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的影响 (1)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由带状断裂成块状 (2)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2.典型气压中心与冬夏季风(1)由图1可知,1月份(冬季),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M 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①M 的形成:1月份,(亚欧)大陆比海洋降温快,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亚洲)高压。
②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的冷高压切断,保留在海洋上,并由带状分布变为低压中心。
③此时,东亚盛行A 西北风,南亚盛行B 东北风。
(2)由图2可知,7月份(夏季),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N 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①N 的形成:7月份,(亚欧)大陆比海洋升温快,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亚洲)低压。
②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的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的热低压切断,保留在海洋上,并由带状分布变为高压中心。
③此季节,东亚盛行C东南风,南亚盛行D西南风。
命题视角(一)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案例法学习[把握教考导向]一、教材这样学(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P65)赤道低气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全年处在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之下,盛行上升气流,高温多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三、角动量交换
转动惯量与角速度乘积 :
单位质量的空气绕地轴旋转的绝对角动量
地球角动量
相对角动量
(一)地球大气系统中绝对角动量分布状态
1、 、 地球角动量,为西风角动量, 地球角动量,为西风角动量,其大小 随纬度增高减小,赤道最大, 随纬度增高减小,赤道最大,极地最小
20
2、低层相对角动量
弱 极地东风带——具有东风角动量
9
2、北半球海平面平均气压场特征
北半球有5个半永久性的大气活动中心—海洋系统 ①北半球有5个半永久性的大气活动中心 海洋系统 太平洋副高和大西洋副高:夏强冬弱, 太平洋副高和大西洋副高:夏强冬弱,南北位移 阿留申低压和冰岛低压: 阿留申低压和冰岛低压:冬强夏弱 格陵兰高压
北半球有4个季节性大气活动中心—大陆系统 ②北半球有4个季节性大气活动中心 大陆系统 冬季:亚洲冷高压、 冬季:亚洲冷高压、北美冷高压 夏季:亚洲热低压、 夏季:亚洲热低压、北美热低压
东亚大槽—140°E ° 东亚大槽 北美大槽— 北美大槽 70°w ° 欧洲浅槽— 欧洲浅槽 40°E °
夏季四个长波槽: 夏季四个长波槽:
东亚大槽— 东亚大槽 160°-180°E ° ° 北美大槽— 北美大槽 60°w ° 欧洲西海岸槽—0°-10°E 欧洲西海岸槽 ° ° 贝加尔湖西部槽—90°E 贝加尔湖西部槽 °
冬季中低纬有5个西风带槽: 冬季中低纬有 个西风带槽: 个西风带槽
东亚、北美、孟加拉湾、地中海、 东亚、北美、孟加拉湾、地中海、东太平洋
8
③低纬度
低纬度为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弱夏强, 低纬度为副热带高压控制 冬弱夏强,随季 冬弱夏强 节南北位移
冬季副高弱——其范围在 °N以南 其范围在20° 以南 冬季副高弱 其范围在 夏季副高强——其范围在 °N以南 其范围在40° 以南 夏季副高强 其范围在
10
四、大气环流的季节转换
1、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季节特点 、 月为冬季环流型: ①11月~5月为冬季环流型: 月
西风带三个长波槽,西风急流强位置偏南, 西风带三个长波槽,西风急流强位置偏南,东亚 南北两支西风急流
②7月~9月为夏季环流型: 月为夏季环流型:
西风带四个长波槽,西风急流弱偏位置北, 西风带四个长波槽,西风急流弱偏位置北,东亚 一支西风急流
PM
(纬向有效位能 纬向有效位能) 纬向有效位能
KM
Ferrel环流 (冷升暖降) 环流 冷升暖降)
纬向动能) (纬向动能)
发展槽脊南 北热量输送
斜槽对角动量的输送 (反串级 输送) )
暖升冷降) 热力扰动环流(暖升冷降)
PE
(涡动有效位能 涡动有效位能) 涡动有效位能 扰动摩擦损耗
KE
(涡动动能) 涡动动能)
32
2 高原的热力作用 a 南亚高压形成 高层高 ①夏季为热源 低层低压 上升气流, 上升气流,高温高湿 b 夏季高原南侧转为东风急流 ②冬季为相对冷源 低层高压 高原南多西风急流适应
33
五、能量收支(平衡) 能量收支(平衡)
34
Q(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
流
平均摩擦损耗
维持பைடு நூலகம்向环
Hardely环流(暖升冷降) 环流 暖升冷降)
11
2、两次季节突变
月突变——冬季环流型转为夏季环流型 ①6月突变 月突变 冬季环流型转为夏季环流型
月突变——夏季环流型转为冬季环流型 ②10月突变 月突变 夏季环流型转为冬季环流型
12
第2节 节 控制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 与大气环流的基本模型
13
控制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
太阳辐射 地球自转 地表非均匀(海陆与地形) 地表非均匀(海陆与地形) 地面摩擦
2
大气环流是指全球范围的大尺度大气运行的 大气环流是指全球范围的大尺度大气运行的 基本状况
水平尺度——数千公里以上 数千公里以上 水平尺度 垂直尺度——10公里以上 垂直尺度 公里以上 时间尺度——几天 时间尺度 几天
3
第1节 节 大气平均流场特征与季节转换
4
一、平均纬向风分量的经向分布
1、低纬度为东风带 、低纬度为东风带—— 30°N~ 30°S ° ° 2、中高纬为西风带 、 3、极区近地面为弱东风带 、
23
②. 角动量水平输送的特征 a)非定常扰动对角动量水平输送远大于定长扰动和平 ) 均经向环流 b)非定常扰动对角动量水平输送最大值出现在 度 )非定常扰动对角动量水平输送最大值出现在30度 纬度附近 c)冬季哈得莱环流较强对角动量输送显著 ) d)费雷尔环流较弱,但水平输送方向与哈得莱环流相 )费雷尔环流较弱, 反
2 高空的东亚大槽、北美大槽是海陆温差和高 高空的东亚大槽、
大山脉共同作用的结果
31
(二)地形影响——青藏高原 地形影响 青藏高原
1 高原的动力作用 ①冬季极锋的西风急流在东亚明显分为南北两 在高原东侧形成“北脊南槽” 支,在高原东侧形成“北脊南槽” ②高原东侧形成特殊天气系统
东亚大槽 500hPa 长江中下游风场辐合线 700hPa 江淮切变线 700hPa 西南涡
3、温度分布不均匀必然产生热力环流。
15
二、地球自转作用
地转偏向力, 随纬度变化 地转偏向力,f随纬度变化
1、北半球对流层大气环流模式 、 三圈经向环流: 三圈经向环流:
极地环流圈——强 强 极地环流圈 费雷尔环流圈——弱 费雷尔环流圈 弱 哈德莱环流圈——强 哈德莱环流圈 强
16
17
2、低层三风四带 、 三风: 极地东风(东北风) 三风: 极地东风(东北风 中纬西风(西南风) 中纬西风(西南风 低纬东风(东北信风) 低纬东风(东北信风)
28
29
扰动的垂直运动是上升、 ②扰动的垂直运动是上升、下沉互补出现 由于高层u角动量大于低层 角动量, 角动量大于低层u角动量 由于高层 角动量大于低层 角动量,所以扰动的垂直 运动总是向下净输送u角动量 运动总是向下净输送 角动量
计算表明,向上、 ③计算表明,向上、向下对角动量的垂直输送平衡
水平输送与垂直输送共同作用, 平衡, ④水平输送与垂直输送共同作用,大气角动量收支 平衡, 东西风带长期维持,地球角动量收支平衡, 东西风带长期维持,地球角动量收支平衡,地球转动 角动量速度是常数
30
四、地球表面的不均匀性 (一)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 海平面的气压场:“半永久性大气活动中 海平面的气压场: 活动中心” 心”、“季节性大气 活动中心”是海陆温差 结果
14
一、太阳辐射作用
太阳辐射能是大气环流形成的基本能源。
1、太阳辐射能在整个地球表面分布不均 匀,随纬度 增大而减小。
2、大气的平均温度特征 、
(1) 对流层中,低纬为暖中心,向极地温度逐渐递 对流层中,低纬为暖中心, 冬季南北温差大于夏季。 减,冬季南北温差大于夏季。 (2) 平流层中,低纬为冷中心,夏季温度由赤道向 平流层中,低纬为冷中心, 极地逐渐升高。 极地逐渐升高。
1、大气内部角动量水平输送 、 ①. u角动量水平输送三种形式: 角动量水平输送三种形式: 角动量水平输送三种形式 平均经向环流——三圈经向环流 三圈经向环流 平均经向环流 定常扰动 ——平均长波槽脊 平均长波槽脊 非定常扰动——天气尺度的槽脊、(反)气 天气尺度的槽脊、( 非定常扰动 天气尺度的槽脊、(反 旋
1、北半球 、北半球500hPa平均环流特征 平均环流特征
极区为极涡控制—冬强夏弱 ①极区为极涡控制 冬强夏弱
冬季2个低涡中心:格陵兰西部、 冬季 个低涡中心:格陵兰西部、东西伯利亚 个低涡中心
夏季1个低涡中心: 夏季 个低涡中心:极区 个低涡中心
7
②中高纬
中高纬是以极涡为中心的环绕纬圈的西风环流—冬强夏弱, 中高纬是以极涡为中心的环绕纬圈的西风环流 冬强夏弱, 冬强夏弱 西风带中有“冬三夏四”的平均长波槽。 西风带中有“冬三夏四”的平均长波槽。 冬季三个长波槽: 冬季三个长波槽:
24
25
③. 槽脊输送角动量的方式 a 对称槽 槽前对u角动量向北输送 槽前对 角动量向北输送 槽后对u角动量向南输送 槽后对 角动量向南输送 两者相等 无南北净输送 b 东北 东北——西南向的倾斜槽 西南向的倾斜槽 槽前对u角动量向北输送大于槽后对 角动量向北输送大于槽后对u角动量向 槽前对 角动量向北输送大于槽后对 角动量向 南输送 有u角动量向北净输送 角动量向北净输送 c 西北 西北——东南向的倾斜槽 东南向的倾斜槽 有u角动量向南净输送 角动量向南净输送 但实际大气在中高纬地区多为东北-西南向槽脊, 但实际大气在中高纬地区多为东北-西南向槽脊, 所以中纬度的扰动水平输送主要是向北输送西风角动 量
36
第5节 西风带大型扰动
1. 2. 3. 4.
环流指数与指数循环 西风带长波 阻塞高压 切断低压
37
一、环流指数与指数循环
环流指数(西风指数) 环流指数(西风指数) Rossby把35° 55° Rossby把35°~55°之间的平均地 转西风定义为西风指数 转西风定义为西风指数 实际工作中把两个纬度带之间的平均位 实际工作中把两个纬度带之间的平均位 势高度差作为西风指数I 势高度差作为西风指数I 高指数→西风强, 高指数→西风强,纬向环流 低指数→西风弱, 低指数→西风弱,经向环流 2 指数循环 西风环流的中期变化主要表现为高低指 数交替循环的变化过程 称为指数循环。 环的变化过程, 数交替循环的变化过程,称为指数循环。
26
27
2,大气内部角动量的垂直输送 , ① 哈得莱环流有净余的Ω角动量,向上输送 哈得莱环流有净余的 角动量,向上输送—— 补 角动量 偿了高空西风带 费雷尔环流有净余的Ω角动量 向下输送——补 角动量, 费雷尔环流有净余的 角动量,向下输送 补 偿了低层西风带
平均经圈环流对角动量的垂直输送是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