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约派词人都有哪些,婉约派词人代表作
宋词婉约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宋词婉约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宋词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主要风格流派有豪放派、婉约派。
小编整理了婉约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诗歌鉴赏的15种题型及答法高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及模板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及技巧高考易错成语及解释什幺是婉约派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
婉约,即婉转含蓄。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1婉约派代表人物婉约派代表人物之秦观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称“苏门四学士”,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世称淮海先生。
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
代表作品:《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颇得苏轼赏识。
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
20岁,作《浮山堰赋》。
24岁,作《单骑见虏赋》,为世人所重。
其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
其诗长于抒情,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
”他是北宋后期着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
代表作为《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等。
《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的名句(见《蓼园词选》)。
《满庭芳》中的“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被称做“天生的好言语”(《能改斋漫录》引晁补之语)。
张炎《词源》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
”生平详见《宋史》卷四。
着有《淮海集》40。
词五首(婉约派)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 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 李清照(1084- 1151) 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宋 代著名女词人。 代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的 代表作家。 代表作家。她出生在一个文 学气氛浓厚的家庭, 学气氛浓厚的家庭,从小便 有诗名,后嫁给赵明诚, 有诗名,后嫁给赵明诚,夫 妇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 妇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 生活优裕和谐。靖康之难起, 生活优裕和谐。靖康之难起, 她和丈夫避兵江南, 她和丈夫避兵江南,赵明诚 中途病死,她流落杭州、 中途病死,她流落杭州、越 金华一带,境遇孤苦, 州、金华一带,境遇孤苦, 卒年不详。 卒年不详。
理解大意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 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微微的香气 ──春色终于了结了 春色终于了结了! ──春色终于了结了!词人面对花尽春去 之景,心灰意懒,所以虽然日上三竿, 之景,心灰意懒,所以虽然日上三竿,仍 无心梳洗打扮。景物依旧,人事俱非, 无心梳洗打扮。景物依旧,人事俱非,欲 说无语,泪在语先。 说无语,泪在语先。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 也打算去那里泛舟, 错,也打算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 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 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
“筠”共有两种读音jūn和yún。读作yún时, 共有两种读音jūn yún。读作yún jūn和 yún时 意思的“竹子的青皮” 读作jūn jūn时 意思的“竹子的青皮”。读作jūn时,用在地名 筠连” 筠州” 里,如“筠连”、“筠州”。 在古代, 在古代,有地位在才华的父母是不会把地名 作为儿子的姓名的。而且这样庭筠的意思也不通。 作为儿子的姓名的。而且这样庭筠的意思也不通。 读作yún yún时 庭筠的意思就明畅多了: 读作yún时,庭筠的意思就明畅多了:“庭院中 的一杆翠竹” 竹名列花中四君子, 的一杆翠竹”。竹名列花中四君子,它本身的特 性象征了一种文人的骨气。 性象征了一种文人的骨气。虽然温庭筠的有些行 径不能称为“君子” 径不能称为“君子”,不过他骨子里流露出的气 概还是让人佩服。如果他没有这份骨气, 概还是让人佩服。如果他没有这份骨气,那又怎 么会有捅破冒名之事?怎么会有“ 么会有捅破冒名之事?怎么会有“中书省内坐将 之典?怎么会有“金步摇”“玉条脱”之对? ”“玉条脱 军”之典?怎么会有“金步摇”“玉条脱”之对?
宋词婉约派作品

宋词婉约派作品南宋时期,有一批文学家以婉约风格的词作为代表,被称为“南宋七子”或“南唐二主”,其中代表性的作品如下:1.《声声慢·寻寻觅觅》作者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词人,以豪放派见长,但他的这首词却是一首婉约派的佳作。
词中所描述的人物,思念情绪的抒发,通过悠缓流畅的语言,给人一种缠绵悱恻的感觉。
2.《钗头凤·世情薄》作者陆游,被誉为“南唐二主”之一。
这首词描写了社会上种种不公和人情冷暖。
词人婉约的语言,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感叹。
3.《清平乐·六盘山》作者辛弃疾。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对六盘山战役的思念之情。
词中的山水和历史事件交织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是南唐二主之一。
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对明月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渺茫的感慨。
词作优美,意境深远,可谓是篇篇皆诗,字字珠玑。
5.《满江红·怒发冲冠》作者岳飞,是南宋著名将领和文学家。
这首词是岳飞写给自己的家书,表达了他为国家而奋斗的信仰和决心。
这首词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展现了词人坚定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被誉为爱国主义词的代表之作。
6.《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
这首词描写了词人念及江山历史与英雄人物的感慨。
词中人物的形象、情感的描绘十分传神,令人倍感荡气回肠。
7.《浪淘沙·北客行》作者辛弃疾。
这首词描写了词人北上途中的旅行经历和心情变化,语言简洁明快,营造出了独特的氛围和画面感,是辛弃疾婉约派词作的典型代表。
以上七首词作,是南宋时期婉约派词作的代表之作。
它们的深邃内涵、优美的词汇与语言,洋溢着强烈的思想情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宋代婉约派词作

李 清 照 的 词
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公元1084 1084年 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公元1084年 生于济南,卒于1155年,享年70多.其父李格非,曾任礼部员 1155年 享年70 70多 其父李格非, 生于济南,卒于1155 外郎,又是一位学者,对历史很有研究,时人称"太史公后, 外郎,又是一位学者,对历史很有研究,时人称"太史公后, 一人而已."对文学,书法都有较高的造诣.其家藏书甚丰. 一人而已. 对文学,书法都有较高的造诣.其家藏书甚丰. 其母王氏,乃状元王拱辰之孙女,读书甚多,文学亦极佳.丈 其母王氏,乃状元王拱辰之孙女,读书甚多,文学亦极佳. 夫赵明诚,其父乃当代有名的政治家赵挺之.赵明诚曾为太学 夫赵明诚,其父乃当代有名的政治家赵挺之. 士,后历任莱州,淄州,江宁,建康等地地方官,对金石很有 后历任莱州,淄州,江宁,建康等地地方官, 研究. 研究.李清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氛和学术气氛很浓的家 庭环境里.她幼年便很有才华,诗词歌赋,无所不能.其诗多 庭环境里.她幼年便很有才华,诗词歌赋,无所不能. 感时忧国,慷慨雄劲之作. 感时忧国,慷慨雄劲之作.
点 绛 唇 声 声 慢
嗅 . ,
首 羞 却 把 青 梅 回 门 . 倚 走
刬 金 钗 , 和 溜 , 袜 来 人 有
见 轻 衣 . 透
汗 露 浓 花 , 薄 瘦
来 慵 整 纤 纤 . 手 , 起 千 秋 罢
蹴
点 绛 唇
衣 透 .
手 . 露 浓 花 瘦 , 薄 汗 轻
蹴 罢 秋 千 , 起 来 慵 整 纤 纤
满,
心 风 却 是 旧 时 相 . 识 , 正 伤 也 过 ! 雁 急
南宋婉约派词人及其作品欣赏

南宋婉约派词人及其作品欣赏引言南宋时期(1127年-1279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文学家,特别是词人。
在南宋时期,婉约派词人的作品成为了文坛的主流,其作品以婉约雅致、含蓄深邃而著称。
本文将介绍一些南宋婉约派词人,欣赏他们的作品,并探讨他们对后世的影响。
1. 范仲淹1.1 生平范仲淹(989年-1052年)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诗人和文学家,也是南宋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
他曾经在北宋任职多个要职,包括宰相和参知政事,为政治和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
范仲淹的文学才能非常出众,他的词作被誉为“堪比辞章”。
1.2 作品欣赏范仲淹的词作以婉约雅致、含蓄深邃著称,表现了他的深情和对人生的思考。
例如,他的《苏幕遮·燎沉香》一词中写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这首词以简练的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美好事物终将消逝的感慨之情,展现了婉约派词人特有的深沉思考。
2. 杨万里2.1 生平杨万里(1127年-1206年)是南宋时期的诗人和词人,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
他在南宋末年的动荡时期,以田园诗和自然题材的词作成为了当时文坛的瑰宝。
2.2 作品欣赏杨万里的词作多以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题,他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意境。
例如,他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词中写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以描绘长江急流、英雄辈出的景象为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人世沧桑和自然流转的感慨,唤起了读者的共鸣。
3. 辛弃疾3.1 生平辛弃疾(1140年-1207年)是南宋时期的词人,也是南宋婉约派词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
辛弃疾的词作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时局的思考闻名,被誉为“豪放派”婉约词的代表。
3.2 作品欣赏辛弃疾的词作通常充满激情和豪放,他以独特的风格抒发了对人生、国家和家园的热爱和思考。
婉约词与豪放词

豪放派
代表词人:苏轼 辛弃疾 (两人齐名并称“苏辛”)
苏轼: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冲击了北宋词坛,。苏轼也 自然成了豪放派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为“豪放派鼻祖”。 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 辛弃疾:有“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之称。其词热情洋溢,慷 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独特的词 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 代表作:破阵子》《稼杆长短句》 两人不同点在于:苏词清放,辛词雄放
婉约派:
格律精严、风致醇雅、局于艳科。 豪放派:
纵横开合、开拓创新、豪不就律。
六、豪放词与婉约词比较应注意的问题
1、豪放词人也写婉约的东西,婉约 词人也会写豪放的作品。 2、豪放派与婉约派,只有风格的不 同,没有高下的区别。 3、两派均须守持其度,过犹不及。
------结束
二、从题材上看
纵观从婉约派的开山鼻祖温庭筠到 后来的吴文英、王沂孙这三百余年间所 谓“以婉约清丽为宗”的词人作品,数 量浩繁而题材狭窄,绝大部分是写伤离 送别、男女恋情、酣饮醉歌、惜春赏花 之类。虽其间柳永、李清照等有所开拓, 但毕竟难脱桎梏。
而豪放派则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 传统藩篱。苏轼以一个革新者的勇气,把词 从“娱宾遣兴”的工具改造发展为独立的抒 情艺术;把词从“樽前”“花间”推向较为 广阔的社会人生。“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 言”(刘载熙《艺概》),山川景物、记游 咏物、农舍风光以及吊古感旧、说理抒怀等 都大量写入词中。如《念奴娇》(“大江东 去”)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就是最能体
岳飞(南宋)――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 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 阙!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 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宋朝婉约派词风的研讨

宋朝婉约派词风的研讨研究成员:吴敏峰黄乔陈思然邱悦江秀玲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
婉约,即婉转含蓄。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
一般认为是明人张詅明确提出词分婉约和豪放两派,著有《诗馀图谱》、《南湖诗集》。
婉约派诗词以柔美见长,侧重闺情绮怨,结构缜密,音律和谐,语言清润。
在宋词词坛上较豪放派更据支配地位。
以晚唐诗人温庭筠、韦庄为先驱,为花间派鼻祖。
宋词中的代表有李清照的《漱玉集》、李之仪的《姑溪词》,欧阳修的《六一词》,柳永的《雨霖铃》等。
“豪放”、“婉约”之说最早见于《诗余图谱》:“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
婉约者欲其辞情酝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
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秦观)制作多是婉约,苏子瞻(苏轼)之作多是豪放。
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
”“婉约”一词,早见于先秦古籍《国语·吴语》的“故婉约其辞”,晋陆机《文赋》用以论文学修辞:“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
”按诸诂训,“婉”“约”两字都有“美”“曲”之意。
分别言之:“婉”为柔美、婉曲。
“约”的本义为缠束,引伸为精炼、隐约、微妙。
故“婉约”与“烦滥”相对立。
南北宋之际《许彦周诗话》载女仙诗:“湖水团团夜如境,碧树红花相掩映。
北斗阑干移晓柄,有似佳期常不定。
”并评云:“亦婉约可爱。
”此诗情调一如小词。
“婉约”之名颇能概括一大类词的特色。
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冯延巳、晏殊、欧阳修、秦观、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擅胜场,大体上都可归诸婉约范畴。
其内容主要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留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因之,形成一种观念,词就应是这个样子的。
北宋中期时人曾说:苏轼的“以诗为词”为“要非本色”(见陈师道《后山诗话》);秦观“诗似小词”,苏轼“小词似诗”(见《王直方诗话》)。
宋代婉约派诗词100首

宋代婉约派诗词100首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4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5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6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7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8临江仙·送钱穆父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9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婉约派词人都有哪些,婉约派词人代表作篇一: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婉约派词人李清照-词风转换摘要:个人认为《声声慢》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词风转换的转折点,《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正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李清照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关键词:转变哀婉凄戚一、《声声慢》解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
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
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
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
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
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
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
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 “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
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
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
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
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
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
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
二、词风变化李清照的生活年代恰好是北宋皇朝处于内外交困,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乃至朝廷内部的党派之争十分激烈。
李清照的人生之路是坎坷的,因此她的词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生活比较优裕,那时正值北宋后期,虽然社会潜伏着危机,处于风雨飘扬之中,但还有一抹回光返照,是暴风雨到来之前宁静的黄昏。
女词人常常流连于山川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秀美的大自然陶冶了这位女词人的情操,赋予了她灵气。
因此,李清照在这期间的词轻快活泼、富于浓烈的生活气息,给人以美的感受,且看下面的一首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如梦令》。
词人当时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一幅无忧无虑的生活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
李清照是热爱大自然的,这首词便是最好不过的证明。
当“不知归路”时,词人竟发起“争渡”的雅兴。
李清照少女时代生活在历城,大明湖的美丽秋景,不禁使李清照感受到“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情感单纯明快,年轻女词人的心灵敏感与大自然“心有灵犀”,词活泼向上,又如“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表现了少女的天真、活泼,极有情趣。
李清照新婚不久,丈夫赵明诚负笈远游,旋又出任。
此时她的词充满离愁别绪,反映了女词人孤寂的生活。
有词为证: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读罢此词,淡淡的凄凉袭上心头。
红花残时,秋凉席也凉;独坐小船,凭舷眺望,看鸿雁是否带来家信,由此我们可感受到词人对远在异地的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思夫之情挥之不去。
这首词不像《如梦令》那样欢快,显得凝重,流露着淡淡的哀愁。
宋徽宗大观元年,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政治失意,郁郁而死,蔡京党徒旋即下令兴狱,拘捕赵挺之亲属,赵明诚在京师任鸿胪少卿仅二年,自然在劫难逃,祸从天降,对李清照的心灵自然是重大打击,“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是她此时最好的内心独白。
后来,赵明诚病死,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南下,李清照在浙东亲历变乱,从此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度过晚年。
此时的词流露着对社会的不满,含有悲凉之意。
有《声声慢》为证。
由此可见李清照所形成不同文学样式的不同风格,主要是她对不同文学样式应该表现不同内容的观念而产生的,也就是受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
而她的身世经历找到了词这种最佳表现形式,起初她的生活优裕,所以她的早期作品明朗轻快,不过仅限于闺情相思,晚年家破夫亡,也确实达到了一个高峰。
因此她的晚期作品大多抒发深沉的相思之苦,凄凉身世之感,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
而在她的诗里仍然继承了传统的“诗言志”的诗教,表现了女诗人对国事的关怀,对无能的南宋小朝廷的谴责。
到这里我们可以认为李清照的两种不同风格的形成,主要是她对诗、词两种形式,应该表现不同内容的理论观念的实践。
篇二:婉约派与豪放派词风比较婉约派与豪放派词风比较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耸立着争雄对峙、相映生辉的两座奇峰;这就是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
顾名思义,婉约派和豪放派显然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词风。
那么,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不同之处?这里,我觉得应该注意历代评论家、作家概括豪放派的开拓者和主要代表苏轼的词的创作特色时常用的一句话,即“以诗为词”(见《后山诗话》等)。
评价苏轼的褒贬双方都众口一词,可见此说是有道理的。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很赞同中国科学院编《中国文学史》的说法:“词的诗化,并不是取消词作为独立文学样式的体制和格律,而是意味着词的题材的扩大,作家个性更鲜明的呈现和语言的革新。
”我想基于此还加上音律的突破一条,从题材、形式(包括音律、语言)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试对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不同词风作一粗浅的分析比较。
至于两派词人各自身世经历、才学性情等对其词风形成的影响,限于篇幅,略去不谈。
一、题材:“樽前”“花间”与“塞外”“江天”题材的广阔和狭窄是豪放派与婉约派最显著的区别。
纵观从婉约派的开山鼻祖温庭筠到后来的吴文英、王沂孙这三百余年间所谓“以婉约清丽为宗”的词人作品,数量浩繁而题材狭窄,绝大部分是写伤离送别、男女恋情、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
虽其间柳永、李清照等有所开拓,但毕竟难脱桎梏。
而豪放派则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
苏轼以一个革新者的勇气,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工具改造发展为独立的抒情艺术;把词从“樽前”“花间”推向较为广阔的社会人生。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载熙《艺概》),山川景物、记游咏物、农舍风光以及吊古感旧、说理抒怀等都大量写入词中。
如《念奴娇》(“大江东去”)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最能体现这一特色的不朽名作。
到南宋辛弃疾,又有了新的发展。
在此不赘言。
婉约派那么多词人,那么多词集,词作总数达数千首之巨,但即使是统统加起来,就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以及题材范围而言,恐怕还远不及苏轼一个人的三百多首词之广阔!二、形式:削足适履与革新突破在词的形式上,婉约派与豪放派也走着两条不同的路子。
婉约派词人一般都更注重词的形式。
视音律上的规则(如“五音”、“六律”)为法度,视语言上的清规戒律(如“珠圆玉润”、“无一字无来处”等)为法宝。
如前所述,本来他们的作品内容就陈旧贫乏,题材狭窄单调,便更是醉心于谐音合律,刻意于雕章凿句,以华丽的形式掩盖其空虚的内容。
甚至宁愿削足适履,也不肯越雷池一步。
就拿婉约派中成就最著的李清照来说吧,明明面对着国破家亡、穷愁潦倒的严酷现实,却抱定“词别是一家”的艺术偏见,生怕在词作中流露出一丝半点。
尽是“凄凄惨惨戚戚”,虽催人泪下,但缺乏一种激人奋起的力量。
这样就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义。
而她同期的诗作(如“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等)却由于豪放雄健而为人所称道。
就是这样,内容限定了形式,形式又反过来框住了内容,婉约派词人们牢牢捆住了自己的手脚。
在这一点上,以周邦彦、贺铸为代表的“格律词派”更是登峰造极。
而豪放派则不是为形式所羁,而是充分调动形式为表现内容服务。
最突出的是苏轼。
为了反映广阔的生活面,苏轼打破了“词必协律”的陈套,使词从音乐的奴隶的地位解放出来。
但苏轼并不是完全不顾或不懂音律,而是由于他“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见《复斋漫录》引晁补之语),又“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见《历代诗余》引陆游语)。
苏轼充分发挥词这种独特语言文学样式的长处,利用长短句的错落形式,造成节奏的舒卷变化,用词造句也力求铿锵响亮;从而达到了形式与内容与情感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
陆游是南宋杰出的诗人,精通音律,诗词俱佳,他曾“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见《历代诗余》引),足以证明苏轼的成功。
语言上,苏东坡也打破了婉约派的清规戒律,多方面吸收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尔也运用口语,只要是能恰当的表达他的思想感情,任何词语他都敢用,从而形成了一种体现东坡个性的清新朴素、明快畅达的语言风格。
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水调歌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