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

合集下载

周易全文及注释

周易全文及注释

周易全文及注释
周易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六经之一,也是一部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的经典著作。

全文分为卦辞和爻辞两部分,卦辞是对六十四卦的概括解释,而爻辞则是对每个爻位的具体解释和应答。

《周易》全文共分为十八卷,分别为系辞、序卦、彖辞、象辞、说卦、杂卦、文言传、彖传、象传、文传、辞传、系辞传、大义、损益、用六、与时偕行、同文、诗传。

《易经》的核心是六十四卦,每个卦有六个爻位,每个爻位有两种状态,分别为阳爻(——)和阴爻(——)。

卦辞以及爻辞的解释,基本上都是通过阐释关于阳爻和阴爻变化所得到的结果与象征。

卦辞是对六十四卦的概括解释,一般包括卦名、卦的含义,以及通过描述阳爻和阴爻的变化来表达一种状态或者指导思想。

爻辞则是对每个爻位的具体解释和应答,包括对应的事物、动作、态度或者建议等等。

除了卦辞和爻辞,周易中还包括了许多其他的注解,如彖辞、象辞、说卦等等。

这些注解可以进一步解释卦辞和爻辞的含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易经的思想。

《周易》透过六十四卦的解读,提出了一套关于自然、人类和社会的哲学观点和思考方式。

它侧重于观察自然和事物的变化,并通过这些变化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易经不仅仅是一种占卜的工具,更是一种智慧的源泉,可以帮助人们认
识和理解世界,探索人生的意义。

总之,《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颗明珠,不仅对
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哲学、文学和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的智慧和思考方式仍然对今天的人类有启发和指导作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周易的名词解释

周易的名词解释

周易的名词解释周易是一部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著作,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哲学性的文化遗产之一。

它是我国学派学说的创始之作,也是我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周易的名词解释如下:一、《周易》:周易是指《易经》,也叫做《易》或《易经》。

《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有“五经之首”、“千古之书”之称。

它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部阐述人生哲学与宇宙观的经典之作。

二、易经:易经是《周易》的简称,它是一部古老的哲学著作,主要讲述了宇宙的运行规律、人生的哲理以及预测吉凶等内容。

易经以六十四卦为基础,通过六十四卦的排列组合和解释,揭示了宇宙的无限变化和人生的道理。

三、卦:卦是易经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是指由爻所组成的八卦和六十四卦。

卦分为乾、坤、震、巽、离、坎、艮、兑八个基本卦,每个基本卦都由三个爻组成。

卦的形态有三个爻和六个爻两种,分别称为小卦和大卦。

四、爻:爻是卦的组成要素之一,它是由阴爻和阳爻组成。

阴爻用一条单横线表示,阳爻用一条阳横线表示。

在卦中,爻的排列组合决定了卦的性质和意义。

五、变:变是易经的核心概念之一,它表示宇宙的无限变化和人生的无常。

易经认为,宇宙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而人们应该学会适应变化,并从中寻找生存和发展的机遇。

六、象:象是易经的重要思想之一,它是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出宇宙和人生的规律和本质。

象有象辞和彖辞两种,象辞是对卦的形态和结构进行解释,彖辞是对卦的性质和变化进行分析和阐述。

七、吉凶:吉凶是易经用来预测事物发展和判断吉凶祸福的概念。

易经认为,吉凶是宇宙的自然规律,生活中的好坏和福祸都与个人的行为和修养有关。

通过卜筮和解卦,可以预测吉凶祸福,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八、洛书:洛书是一种根据易经的原理和方法所编制的占卜工具,它由九宫格和八数卦组成。

洛书是中国古代占卜的主要工具之一,通过投掷六个八数卦和六个六数卦,然后根据卦的排列组合和解释,进行卜筮和预测吉凶。

周易整篇及翻译及注释

周易整篇及翻译及注释

周易整篇及翻译及注释导言本文档整理了《周易》的全部内容,并提供了相应的翻译和注释。

《周易》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被认为是易经的核心经典,对于中国哲学、文化以及预测与卜筮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一章:乾卦乾卦象征着天,代表着无限的创造力和权威。

它由六个阳爻组成,象征着独立、积极和进取的精神。

翻译乾卦的翻译为“刚健”。

其象征天的无限力量和创造力。

注释乾卦是六个阳爻组成的卦象,代表着创造和领导能力。

这个卦象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积极面对并解决问题。

乾卦也提醒我们要始终保持权威和领导力,做出正确的决策。

第二章:坤卦坤卦象征着地,代表着包容和柔顺的品质。

它由六个阴爻组成,象征着稳定、温和和顺应自然的力量。

翻译坤卦的翻译为“地”。

其象征地的包容和柔和特性。

注释坤卦是六个阴爻组成的卦象,代表着包容和温和的特性。

这个卦象告诉我们,在面对复杂和多变的情况时,我们应该采取稳定和柔顺的态度,顺应自然的变化。

坤卦也提醒我们要学会包容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三章:屯卦屯卦象征着雷,代表着潜在的危险和变革。

它由六个阴爻组成,象征着积极、奋进和行动的力量。

翻译屯卦的翻译为“起始”。

其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变革。

注释屯卦是六个阴爻组成的卦象,代表着变革和潜在的危险。

这个卦象告诉我们,在开始新的事物或面对变革时,我们应该勇于行动,积极迎接挑战。

屯卦也提醒我们要警惕潜在的危险,并做好准备应对不可预测的情况。

...结论本文档整理了《周易》的全部内容,并提供了相应的翻译和注释。

通过阅读和理解《周易》,我们可以获得关于自然、人际关系以及决策与领导力的智慧。

希望本文档能对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周易》提供帮助。

REFERENCE。

《周易》到底讲什么

《周易》到底讲什么

《周易》到底讲什么《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被广泛认为是古代哲学的基石之一。

它以六十四卦为基础,通过解释卦辞和爻辞,探讨了宇宙的形成与运转、人类的行为伦理以及预测未来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分别是《周易》的起源与背景、《周易》的主要内容以及《周易》的影响与意义。

一、《周易》的起源与背景《周易》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商代和西周时期,追溯到约公元前11世纪。

这个时期,古代中国正处在诸侯争霸、国家衰落的动荡时期,人们渴望寻求一种能够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和破解难题的方法。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周易》应运而生。

据史书记载,周文王为了寻求治国安邦之道,命令总召公西华编纂历史,而编纂历史的过程中出现了六十四卦的概念。

后来,国人用卜筮与卦辞相结合,形成了《周易》。

“易”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指象征河流的“河川易水”。

因此,《周易》的字面意思是“用河川之流来解释人生的变化”。

二、《周易》的主要内容1. 卦与爻:《周易》的核心是六十四卦与爻辞,它们是由阴阳、刚柔、乾坤等概念组合而成的。

每一个卦由六条爻组成,每一条爻由阴阳两个爻位构成。

卦与爻通过变化的形式表达了宇宙的运行规律和事物的变化过程。

2. 卦辞与爻辞:《周易》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卦辞和爻辞。

卦辞是对六十四卦的解释,它们以简洁、深刻的文字阐述了卦象所代表的含义。

而爻辞是对每一爻的解释,旨在指导人们在某种情况下应如何行动。

卦辞和爻辞的解读需要通过玄学理论和象数推演来理解。

3. 阴阳五行:《周易》中提出了阴阳与五行的概念,它们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代表了一切事物的两个方面。

而五行则代表了宇宙万物的五种基本属性,即金、木、水、火、土。

阴阳与五行的理论为《周易》提供了深刻的解释和应用。

三、《周易》的影响与意义1. 宇宙观与生活哲学:《周易》通过解读卦辞和爻辞,探讨了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变化规律,深刻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关于周易的故事或传说

关于周易的故事或传说

关于周易的故事或传说
周易是一本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被誉为“变化之道”。

以下是周易的一些故事和传说:
1. 商纣王与周文王:相传周易最早由周文王创作,他是商朝末年的君主。

文王利用周易的变卦原理,指导商纣王进行兵战,最终推翻了商朝并建立了周朝。

2. 周公解梦:相传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他以聪明睿智而闻名。

有一次,周公在梦中得到了天神的启示,了解到梦境中的各种符号和象征意义。

他把这些梦境的解释整理成《梦书》,成为后世解梦的重要参考。

3. 《易经》的传世:据说周文王创作的《易经》最初是记录在八卦图、六十四卦爻辞和象辞的竹简上。

后来,周文王葬于城外的陵墓,他的妃嫔们为纪念文王,将竹简埋在了墓地中。

数百年后,有一个名叫邹衍的人发现了竹简,并将《易经》的内容整理出来,使之传世。

4. 八卦图的传说:相传,伏羲氏观察天地万物,发现宇宙万物的运行和变化都可通过八个天地之数和八种自然现象来表示。

于是伏羲氏创造了八卦图,用于阐述宇宙的变化和人生的道理。

5. 周易的学习:相传周易用来指导君王治理国家、军事指挥以及个人修养。

古代君王、贵族和学者都会学习《易经》,以期获得智慧和预测未来。

这些故事和传说,展示了《易经》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它不仅是一部指导国家政策和个人发展的经典著作,也是研究天文、地理、自然等方面的重要参考。

周易好句摘抄

周易好句摘抄

周易好句摘抄《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被誉为“大道之源”。

以下是《周易》中的一些好句摘抄:-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

- 人在做,天在看。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 潜龙勿用。

- 何以聚人,日财。

- 乾:元,亨,利,贞。

-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 水流湿,火就燥。

-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

- 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

- 乐则行之,忧则违之。

以下是对这些句子的解释:-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当事物到达极点会发生变化,变化后便能畅通无阻,持续长久。

- 人在做,天在看。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做人要对得起良心,多行善事。

长期做好事的家庭,福址定会传到后代;长期做坏事的家庭,祸患一定会害及子孙后代。

- 潜龙勿用:龙潜伏着,不要有所作为。

- 何以聚人,日财:用什么来使人聚合,靠的是财富。

- 乾:元,亨,利,贞:乾卦,初始亨通,有利于事物发展。

-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元始,是众善的首位;亨通,是美好的集合;有利,是义理的和谐;中正,是处事的根本。

- 水流湿,火就燥:水往低温的地方流,火往干燥的地方烧。

-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不被世俗所改变,不成就功名。

- 乐则行之,忧则违之:快乐的时候就去做,忧虑的时候就停止。

- 何以聚人,日财:用什么来使人聚合,靠的是财富。

- 乾:元,亨,利,贞:乾卦,初始亨通,有利于事物发展。

-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元始,是众善的首位;亨通,是美好的集合;有利,是义理的和谐;中正,是处事的根本。

- 水流湿,火就燥:水往低温的地方流,火往干燥的地方烧。

-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不被世俗所改变,不成就功名。

- 乐则行之,忧则违之:快乐的时候就去做,忧虑的时候就停止。

《周易》的主要内容

《周易》的主要内容

以下是《周易》的主要内容: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

《周易》这部书,讲的是理、象、数、占。

从形式和方法上,好象专论阴阳八卦的著作。

但实际上,它论述的核心问题,是运用‘一分为二’、对立与统一的宇宙观,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方法论,揭示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对立与统一的法则,并运用这一世界观,运用八卦预测自然界、社会和人本身的各种信息。

《周易》内容十分丰富,设计的范围很广,它上论天文,下讲地理,中谈人事,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社会生产到社会生活,从帝王将相如何治国到老百姓如何处世做人等等,都有详细的论述,真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周易的概括

周易的概括

周易的概括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是中华文化的典范。

作为一本重要的经典之一,周易的内容及其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周易的概括出发,简要介绍周易及其主要特点。

1. 周易的来源和历史周易也称《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

最早的《易经》据说起源于商周时期,是一部凝结了古代中国人千百年智慧和哲学思考的经典著作。

传说中,《易经》是由卜筮学家伏羲所写,后由周文王、邵公(周武王的大司马)等人加以发扬光大,逐渐形成现在的《周易》经文。

2. 周易的内容和结构《周易》一共包含了64个六爻卦,每个卦由六条爻线组成,共有384条爻线,其中包含着众多的象征和哲学思考。

卦与卦之间通过相生和相克的关系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哲学世界观和价值观。

3. 周易的主要思想作为一部具有深刻哲学思考的经典,《周易》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包括天人合一、阴阳相互转化、五行生克等。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易学的核心思想——“变”。

易学认为,人类处在变化不已、运动不息的世界中,只有适应这个变化、跟随变化,才能生存和发展。

因此,易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变化。

4. 周易的影响自古至今,《周易》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甚至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影响。

许多重要历史事件都与《周易》有着密切关系。

例如,周公旦在推翻商朝时,用《周易》的思想指引企图实现社会的变革;唐朝时期,张衡提出的天文学“图经”就是基于《周易》的卦象而设计的。

总之,《周易》是一部浩瀚深邃而又充满智慧的经典,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

它凝聚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哲学思考和智慧精华,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周文王田何:西汉经学大使。

孔子授[易],五传至田何。

始皇焚书,赖田何口授,始得传于后世。

汉代易学宗师,汉初因年事已高,惠帝曾至其家授业。

董仲舒:通晓《周易》,擅用易之阴阳五行说解释灾异之事孟喜:宣帝时立为博士。

其父孟卿善治《礼》《春秋》,孟喜遵父命习《易》,为汉代易学家田何的再传弟子。

孟喜以阴阳说《易》,以此推算气候的变化,判断人事的吉凶,为“卦气说”的倡导者。

其《易章句》已失传,一部分内容保存在唐僧一行的《卦议》中。

焦延寿:西汉易学家,字赣,梁国(今河南商丘)人。

家贫寒,曾因好学而得到梁王资助。

学成之后,为郡吏察举,补小黄令,元帝时为三老。

政绩优异,专攻易学,曾从孟喜学《易》,自称得孟喜真传,后传之与京房。

其说长于灾变,注重易象,以一卦变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共演变为四千零九十六卦,每卦之下皆有韵文繇辞。

著有《易林》十六卷,《易林变占》十六卷。

京房:(前77—前37)西汉今文易学“京氏学”的开创者、律学家。

东郡顿邱(河南清丰西南)人。

曾学《易》于焦延寿,以通变说《易》,好讲灾异。

元帝初元四年,以孝廉为郎,后立为博士。

因弹劾中书令石显等专权,被捕下狱处死,年仅四十一岁。

其易学理论,进一步发挥了孟喜的卦气说,并吸收了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其主要成就有:1、八宫卦说,把六十四卦分别纳入了八宫。

2、世应、飞伏说。

3、纳甲说,将八宫卦配以十天干,各爻分别配以十二地支。

4、五行说。

以五行学说解卦,包括五星配卦、五行爻位、五行生克、八卦休旺等。

5、卦气说,以消息卦和杂卦的关系,解释气候反常现象,演讲灾变。

6、阴阳二气说,以阴阳二气的变易,用来解释卦象和爻象。

其著作颇丰,今只传《京氏易传》三卷,其余皆已失传。

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东南)人,东汉末年经学、易学大师。

博通经学精于天文历法。

少而好学,不乐为官。

游学十余年,复归乡里,聚徒讲学,弟子众多。

后因党锢事被禁,便潜心著述。

其著述以诠释古今经文为主,成为汉代经学集大成者。

其易学著作有《周易注》、《易赞》、《易论》、《易纬注》,现仅存《易纬注》,其余已失传。

其易学的主要观点有:1、以爻辰说解释《周易》经传,力图揭示卦辞和爻辞之间的内在联系。

2、以五行解释《周易》,将“大衍之数”看成是五行之气生化万物的法则。

管辂(209-256年),三国时魏术士。

字公明,平原(今山东平原)人。

年八九岁,便喜仰观星辰。

成人后,精通《周易》,善于卜筮、相术,习鸟语,相传每言辄中,出神入化。

体性宽大,常以德报怨。

正元初,为少府丞。

管辂是历史上著名的术士,被后世奉为卜卦观相的祖师,一生著述甚丰,有《周易通灵诀》2卷、《周易通灵要诀》1卷、《破躁经》1卷、《占箕》1卷。

《三国志·方技传》将管辂之术筮与“华佗之医诊,杜夔之声乐,朱建平之相术,周宣之相梦”相提并论,认为“诚皆玄妙之殊巧,非常之绝技矣”。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字孔子孔明,谥曰忠武,琅琊阳都(今山东济南南)人。

东汉末,隐居隆中,自比管仲、乐毅,被称为卧龙。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草庐始从之,帮刘备联合孙权,对抗曹操,建立了蜀汉政权。

刘备称帝于成都,拜其为丞相。

刘备死后,辅佐后主刘禅,被封为武乡侯。

足智多谋,通晓兵法,所传其通晓黄帝之兵家八阵法,并根据伏羲八卦和古代兵法,推演成八阵图。

其军事思想、用兵之道,多与《周易》相通。

著有《诸葛亮集》。

王弼:(226—249)三国魏山(今河南焦作东)人,字辅嗣,魏晋易学易理学派代表。

官至尚书郎。

幼而聪慧,少年得志,即享盛名。

其易学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周易穷微论》、《易变》、《周易大衍论》,前两种尚存。

王弼解《易》,力排象数,注重义理,使《易》回归到孔子义理派的轨道,史上有“王弼扫象”之说。

其易学观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古文经学派解《易》的阐发,排斥汉易的卜筮之说,提出“得意忘象,忘象取义”和理论,强调《周易》的哲理思想。

二是用玄学观点解易,其基本命题是“天间万物皆以无为本”,认为自然无为、动息则静,将太极观玄学化,反对以太极为原初物质的观点。

王弼的易学理论对后来易学研究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也有着消极的一面。

孔颖达:(574—648)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西)人,字仲达,亦作冲达。

冲远。

少聪敏,强记博文,通晓经学。

陏大业初,举“明经”,授国子博士。

唐代时,历任文学舘学士,国子祭洒等职。

曾奉唐太宗之命,与颜师古等人编定《五经正义》。

其主撰的《周易正义》至今仍为最完善的注本。

其著“必以仲尼为宗,义理可诠,先以辅嗣为本,去其华而取其实,欲使信而有征。

”虽说采用的是王弼注本,又纠正了王弼“得意忘象”的主张,认为物象和义理应该是统一的,义象兼采,易理备包有无,提出“乾坤二元论”,宣扬以阴阳二气为核心的世界观。

李鼎祚:生卒年不详,资州盘石县(今属四川)人。

唐代经学家,历官左拾遗、秘书省校书郎、殿中侍御史。

他勤于读书,精于经学,尤通象数占学,著有《周易集解》、《连珠明镜式经》。

他的易学观点,发挥了汉唐元气阴阳说,否定王弼以玄学解易,认为易学讲的是天象,提出“元气絪緼”说,用以解释“一阴一阳谓之道”及天地万物的形成。

他认为,《周易》是儒、释、道的理论基础,是治国、平家、修身的正术。

他是提倡汉易象数的代表人物。

陈抟:(约871—989)毫州真源(今安徽毫县)人,字图南,宁太宗赐号希夷先生,自号扶摇子。

是易学图书派的创始人。

后唐长兴年中,举进士不第,遂隐居修道。

先在武当山服气辟谷二十余年,后居华山四十年,被称为“华山道士”。

据《宋史》载“抟好读易,手不释卷”。

其易学“不烦文字解说,止有一图,以寓阴阳消长之数,与卦之生变。

”以图解《易》,所提出的易学图式,包括象和数两个方面的内容。

所传之易图有:龙图、太极图、无极图等,使象数易学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李之才:(?—1043)宋初易学家,字挺之,青州(今山东青州市,《宋史》作青社)人。

其性朴率自信,倜党不群。

天圣八年中进士,初为参军共城令,后为泽州金署判官,官至殿中丞。

其易得穆修所传,属陈抟图书学派,后传之于邵雍。

其易学著作已失传,今保存的只有《卦变图》,一是卦变反对图,一是六十四卦相生图。

他开创了宋代卦变研究的先河邵雍:(1011—1077)北宋著名易学家。

字尧夫,谥康节,祖藉河籍范阳,少时随父邵占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于苏门山百源之上,故被后人称为“百源先生”,晚年定居洛阳。

少时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宋史》称:“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不读,始为学,则坚苦刻历,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才数年。

”共城令李之才闻其好学,授以“物理性命之学”。

终身不为官,以研易为业,“探赜索隐,妙司神契,洞彻蕴奥,汪洋浩博,多自得者”(《宋史》),以先天象数之学名于世,与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并称“北宋五子”。

其学在汉代象数学派的基础上,把陈抟等道教思想与易理相结合,使易学成为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使易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易学家,理学家的奠基者。

字茂叔,原名敦实,因避宋英宗旧讳故改名,谥元公。

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曾筑书堂于庐山莲花峰下,取故乡“濂溪”为名,后人称之为“濂溪先生”。

历任县主薄、县令、州判官、州通判、知州军等职,多为刑狱之官,政绩卓著。

从政之余,“汲汲于传道授业”,程颢、程颐均是其弟子。

善谈名理,深于易学。

其《易》得穆修所传,“后学自有所见”,他参照道家的先天太极图和陈抟的无极图,绘制了一个新的太极图,并作《太极图说》,认为“无极”和“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

将道家和道教的无极观念引入于儒家的解易系统,建立了一个以易学为核心,融宇宙观、方法论、自然观、认识论以及伦理道德融这一体的、比较完整的哲学体系,对后世影响很大。

其易学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易说》等,后有编入《周子全书》。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著名易学家、教育家。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谥文,世称朱文公。

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

十九岁登进士弟,曾任泉州同安主薄、知南康军、秘阁修撰等职。

为官不过十年,其余四十年过着讲学著书的生活,弟子众多。

对经学、史学、文学、音律均有研究,精于易学,“继往圣将微之绪,启前贤未发之机”,影响极大。

其易学集周敦颐、邵雍、张载等北宋以来易学家之大成,批判地吸收了各家的观点,自成体系。

著有《周易本义》、《太极图说解》、《易学启蒙》等。

在《周易本义》中首次将《河图》、《洛书》等九张易图公诸于世,确立了河洛之学,功不可抹。

蔡元定:(公元1135-1198)南宋律学家、易学家,字季通,建州建阳(今福建建阳)人。

师事朱熹,长于天文、地理、乐理、历数、兵陈之说,精识博闻。

其易学继承了汉易和宋易中象数学传统,除受邵雍数学影响外,又继承和发展了刘牧图书学派的河洛之学,成为元明清象数派的主要理论依据。

他与朱熹合著《易学启蒙》,实为在朱熹指导下,由蔡元定成书。

《启蒙》认为,《周易》中的象数来源于河洛,河洛之数的演变,形成八卦、六十四卦卦象,而河洛之数又出于“自然之理”。

其易著还有《皇极经世太玄潜虚指要》、《洪范解》、《大衍详说》、《燕京原辨》等张理:元代清江(今江西庐陵)人,字仲纯。

元仁宗延祐年间(1314-1320)为福州儒学提举。

张理一生博览群书,尤精于易学。

兼取以邵雍为代表的“先天图”学,以周敦颐为代表的“太极图”学,以刘牧为代表的“河图洛书”学,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之学说。

他以解“龙图三变”而闻名。

认为,第一变是“龙图未合之数”,共五十五数,上二十五是天数,偶天垂象也;下三十是地数,形地之象。

第二变为“天地已合之位”。

第三变而成龙图。

按其说,龙图之变有两种情况:一是两图相重,即为五行生成图,刘牧称之为《洛书》;二是两图相交,即为“九宫图”,刘牧称之为《河图》。

张理以图解《易》对后来的易学发展影响很大。

著有《大易象数钩深图》、《易象图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