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计算-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三年级时间计算教案

小学三年级时间计算教案

小学三年级时间计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一天的特定时间,包括小时和分钟。

2、能够在钟面上识别小时和分钟手,并在给定的时刻识别时间。

3、能够在一小时内增加和减少分钟。

二、教学重点:1、小时和分钟的概念。

2、钟面上小时和分钟手的识别和定位。

3、一小时内增加和减少分钟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1、一小时内增加和减少分钟的计算。

2、时钟面上小时和分钟手的识别和定位。

三、教学准备:1、钟表样品,包括小型和大型钟表。

2、可移动的小时和分钟手。

3、时间卡片。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可以引入主题,询问学生有关时间和钟表的问题。

例如:什么是时间?钟表是用来干什么的?我们如何知道时间?等等。

让学生思考并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2、教学学生需要了解小时和分钟的概念。

教师可以用简单的方法,如用图形表示每个小时和每一分钟。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手指、小石子或其他对象来表示小时和分钟。

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钟表,并向学生介绍小时手和分钟手的概念。

学生可以亲自体验自己的双手在钟表上移动这些手来指定时间。

教师可以出示时间卡片,让学生试图在钟表上定位和标识给定的时间。

此外,教师可以出示不同的时间卡片,并询问学生会发现哪些时间较多,哪些时间较少。

学生需要学习增加和减少一小时内的分钟数。

教师可以使用数字和图形表示增加和减少的分钟数。

例如,当钟表指向3点时,学生可以想象指针往前移动10分钟,指向6点。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练习,让他们用自己的手指和钟表来计算和展示增加和减少的分钟数。

3、结论为了对教学进行总结,教师可以再次出示不同的时间卡片,并让学生回答有关这些时间的问题。

例如,他们能够在钟表上标识准确的时间吗?他们能够解决在一小时内增加和减少分钟的问题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并互相分享他们的想法。

教师还需鼓励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互动和探索,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时间概念。

时间的计算教案

时间的计算教案

时间的计算教案时间的计算教案1教学内容:时间的计算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的进行有关计算。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习惯。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养成独立安排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点: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合理安排时间。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师:“时间就是金钱”你是怎么理解的?生:师:同学们,当你背着小书包,高高兴兴来到学校的时候,一天的学习生活就开始了。

那么,你计算过每天在学校里的时间有多长吗?带着这个问题,以4人小组为单位,动脑筋想一想,算一算,比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最棒。

听懂了吗?好,开始。

生:小组讨论完成,并汇报。

(说出怎样算出来的)二、复习旧知并拓展。

1、复习旧知。

出示课件1——小明起床,上学,到校,上课,下课,放学的时间。

每张图让学生自己观察从中获取信息,并说出来。

教师板书。

起床:7:00上学:7:30到校:7:45第一节上课:8:20第一节下课:9:00放学:12:00小组内任选两个时间段进行计算,并汇报本组算得的什么和计算结果。

(说出计算方法)有同学选起床到第一节下课有好长时间,如没有,教师出示课件叫学生试着计算。

板书9:00-7:00=2(小时)师:为什么这里用小时不用时?师:2小时有多少分?(120分)怎样知道的?所以这里的2小时是一段时间不是一个时刻。

2、拓展练习。

出示课件2(现在4:50,路上要用20分钟,回去看大风车节目能赶上吗?用钟面演示,4:50再过20分钟是多少时刻。

(请学生上来演示)师:有谁知道大风车节目开始的时间?(鼓励表扬知道的同学,建议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节目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记下来)。

板书:回到家的时间:5:10大风车节目开始的时间:5:27师:能赶上看吗?三、团结协作。

同学们喜欢郊游吗?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郊游的活动时间安排,好吗?比比看那个小组设计的最合理。

《时间的计算》(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 人教版

《时间的计算》(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  人教版

教案:《时间的计算》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时间的基本单位,包括时、分、秒,并能够熟练地进行换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时间单位进行实际计算的能力,包括加减乘除运算。

3. 引导学生通过时间的计算,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时间的基本单位:时、分、秒2. 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3. 时间加减乘除运算4. 实际问题解决教学重点:1. 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2. 时间加减乘除运算教学难点:1. 时间单位换算的理解和应用2. 时间加减乘除运算的熟练运用教学准备:1. 课本、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2. 教学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时间知识,如时钟的认读、时间的表达等。

2.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时间是如何计算的么?”引起学生对时间计算的思考。

二、新课讲解1. 讲解时间的基本单位:时、分、秒,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通过实例,讲解时间加减乘除运算的方法和步骤。

3. 引导学生进行时间计算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时间计算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2.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讲解和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实际应用1.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时间计算知识进行解决。

2. 引导学生通过时间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1. 对本节课所学的时间计算知识进行总结。

2. 强调时间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时间计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实际应用,让学生掌握了时间计算的基本知识,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时间的计算,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重点关注的细节:时间单位换算的理解和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时间单位换算的理解和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时间的计算》(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时间的计算》(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时间的计算》(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在教学《时间的计算》这一课时,我选择了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时、分、秒的认识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时间单位时、分、秒,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能够进行时间换算。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时、分、秒的认识;2. 时、分、秒之间的进率;3. 时间的换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认识时、分、秒,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 能够进行时间换算;3.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换算。

教学重点:时、分、秒的认识,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钟表模型、计时器、卡片等。

学具:学生手表、练习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手表,引导学生发现手表上有时、分、秒的标记,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标记是什么意思吗?”2. 自主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理解时、分、秒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教师讲解:通过钟表模型和计时器,讲解时、分、秒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如: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

4.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如:将1小时换算成分钟,将1分钟换算成秒等。

5.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如:小明看了45分钟的新闻,问小明看了多少秒的新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时分秒60分 60秒1分 = 60秒1小时 = 60分钟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观察生活中的时间,尝试进行时间换算,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手表、动手操作、例题讲解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时、分、秒的认识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多关注时间,尝试进行时间换算,如:看电视、上网的时间等。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教授孩子时间的概念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教授孩子时间的概念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掌握小时、分钟、秒钟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认识钟表,学会读写时间的能力。

3.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意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时间的概念:小时、分钟、秒钟。

2. 钟表的认识:数字钟表和模拟钟表。

3. 时间的计算:加减法运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时间的概念,认识钟表,学会读写时间。

2. 教学难点:时间的计算,特别是退位减法和进位加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时间概念和钟表。

2. 采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采用实践操作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时间管理意识。

五、教学准备:1. 准备数字钟表和模拟钟表,以便进行实物展示。

2. 准备时间卡片,用于学生练习读写时间。

3. 准备计时器,用于实践操作环节。

4. 准备黑板、粉笔,用于板书时间计算公式。

5. 准备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时间的起源和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时间的计算》。

2. 教授时间概念:讲解小时、分钟、秒钟的概念,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认识。

3. 认识钟表:讲解数字钟表和模拟钟表的读写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认识和表达时间。

4. 时间的计算:讲解时间的加减法运算,举例说明,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计算方法。

5. 巩固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时间的计算,及时反馈,纠正错误。

七、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时间的概念、钟表的认识和时间的计算方法。

八、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时间的计算方法。

2. 观察家人或朋友如何管理时间,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

2. 关注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内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通过实物比较时间的长短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通过实物比较时间的长短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通过实物比较时间的长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小时、分钟、秒钟的概念。

学生能够通过实物比较时间的长短。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时间感知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时间知识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小时、分钟、秒钟的概念。

学生能够通过实物比较时间的长短。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时间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钟表、计时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实物钟表,引导学生回顾小时、分钟、秒钟的概念。

2. 学生分享在生活中对时间的长短的认识。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时间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物比较时间的长短。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比较时间长短的的方法。

三、实例讲解(10分钟)1.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运用时间知识解决问题。

2.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巩固时间计算方法。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时间计算方法。

2. 教师点评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时间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比较时间的长短,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小时、分钟、秒钟的概念,培养时间感知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课堂活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时间接龙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时间知识。

2. 学生分组进行比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七、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呈现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如安排一天的时间表。

2. 学生分析案例中时间安排的合理性,提出改进意见。

八、小组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能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小时、分钟、秒钟的概念,学会计算时间,如换算时间、推算时间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能力,养成守时、合理规划时间的好习惯。

第一章:认识时间单位1.1 教学内容:1. 学习小时、分钟、秒钟的概念。

2. 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

1.2 教学活动:1. 观看时间单位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时间单位。

2. 进行时间单位换算的练习,巩固学生对时间单位换算的掌握。

第二章:学习时间的读写2.1 教学内容:1. 学习小时的读写方法:上午、下午、晚上。

2. 学习分钟的读写方法:00-59。

2.2 教学活动:1. 观察实际生活中的时间,如闹钟、电视、手机等,让学生掌握时间的读写方法。

2. 进行时间读写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三章:学习时间的计算3.1 教学内容:1. 学习时间的加减法计算。

2. 学习时间的推算,如已知开始时间和经过时间,求结束时间等。

3.2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时间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2. 进行时间计算的练习,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四章:学习时间管理4.1 教学内容:1. 学习制定时间计划,合理安排时间。

4.2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需求,制定时间计划。

2. 进行时间管理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

第五章:综合练习与拓展5.1 教学内容:1. 进行时间的综合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时间的拓展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2 教学活动:1. 设计时间相关的趣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时间主题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第六章:学习定时器的使用6.1 教学内容:1. 学习定时器的功能和基本操作。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学会用秒表测量时间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学会用秒表测量时间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学会用秒表测量时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时间的基本单位,学会使用秒表测量时间。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教学重点:1. 掌握时间的基本单位。

2. 学会使用秒表测量时间。

教学难点:1. 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 熟练使用秒表进行时间测量。

教学准备:1. 秒表若干个。

2. 计时任务卡片。

3. 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互动,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时间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吗?”引导学生回顾时间的基本单位(秒、分钟、小时)。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如何使用秒表来测量时间。

”二、新课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秒表的使用方法,包括开始、停止和清零等功能。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秒表,熟悉其功能。

三、实例演示(10分钟)1. 教师出示计时任务卡片,演示如何使用秒表测量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每组选择一个任务,使用秒表测量完成时间,并记录在表格中。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使用秒表测量时间。

2. 学生完成练习题,并将结果填写在练习本上。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时间的基本单位和秒表的使用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中的心得体会,反思时间测量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成果,评估学生对时间计算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情况,评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课堂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哪些生活中需要测量时间的情境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

2.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需要测量时间的情境,如做饭、跑步等。

七、互动游戏(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时间测量互动游戏,如“猜猜看”、“时间接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时间的计算
【教学内容】
时间的计算。

教科书第4页例1,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单位的转换及经过时间的计算。

2.培养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让同学们充分利用时间。

【重点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时钟模型、课件。

【情景导入】
1.师用时钟模型拨时间,师提问:
(1)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
(2)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3)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又是多少呢?
2.1时=()分1分=()秒
3.教师演示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

4.引出课题:时间的计算。

【进行新课】
1.时、分之间的单位换算。

2时=()分
(1)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学生汇报:
①60+60=120分
②2时就是2个60分,即2时=120分
(4)师板书小结:
2时=(120 )分
(5)巩固练习:
5时=()分120分=()时
2.分、秒之间的单位换算。

1分=()秒3分=()秒
(1)学生尝试练习。

(2)学生讨论:你是怎么做3分=()秒的?(3)学生汇报。

(4)教师小结:1分=(60)秒3分=(180)秒3.让学生做P4的“做一做”和补充题。

3时=()分4分=()秒
180秒=()分60秒=()分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4.教学例2。

教师展示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说图意:
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1)师拨7时30分到7时45分之间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时间的变化。

(2)提问: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①分针从6走到9。

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②45-30=15,是15分钟。

5.小结。

6.生生互动:
学生分组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其他的学生帮忙算一算这位同学从家到学校需要多少时间。

【课堂作业】
1.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2.完成P5“做一做”,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8时40分再加上()就是9时。

3.竞赛: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
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4.下面是小明周末下午的时间安排表。

2:30—2:50做作业2:50—3:30看电视
3:30—5:30画画5:30—6:00吃晚饭
看表回答问题:
(1)做作业用了多长时间?
(2)画画用了多长时间?
(3)小明吃晚饭后还可以玩2小时才睡觉,他应该什么时候睡觉?【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小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时间的转换和经过时间。

知道利用1分=60秒,1时=60分来进行简单计算。

【课后作业】
练习一的4、8、9、10、11题。

第2课时时间的计算
2时=(120 )分5时=(300 )分
120分=(2 )时3分=(180 )秒
45-30=15,是15分钟
新课标教材中有关时间的内容安排都比较靠前,因此,相对于学
生来说,掌握就有一定的困难,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有关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计算等内容。

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算太难,至于时间的简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时间的进率是60,而我们平时的计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

在上了这个单元的内容后,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点困惑:
1.“时间”和“时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2时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点,这是一个时刻,而2小时指的就是2个小时,这是一段时间。

而书本上的2时=()分却没有这样的区分。

2.“计算经过时间”,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我感到很疑惑。

学生对于几时~几时的经过时间掌握没有问题,但对于几时几分~几时几分中分不够减(如4:20~5:00、4:45~6:10等)的情况掌握得不够好,只有少数思维好的同学能够掌握,其他同学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都是茫然。

如何能让每位学生都能懂呢?老师可以把这一知识结合到生活实际中去,让学生每天算一算如做作业所用的时间、在校的时间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